首页 > 文章中心 > 入学教育

入学教育

入学教育

入学教育范文第1篇

二、受到多元化的价值观影响,学生更多地关注自我的实际利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国社会出现了社会经济形式、利益关系、组织方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及生活方式等多样化的情况下,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出现了多元化现象。大学生从关注自我的实际利益出发他们关心自己的现实生活状态。这样的状况导致有些学生淡化理想信念,立志不高,更多地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对社会价值的实现关注不够。在对某高校大学生入党动机的调查中,2004年的调查,谋求“仕途发展”、“直接有利于就业”排在入党动机的第一、二位,“理想和信念追求”排在其后。这些问题的出现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进人到一个极其艰难的时期,但同时又进入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大学生对于在学校中的学习被深深地打上了“急功近利”的印记。如何以人为本,对大学生进行关心、爱护,帮助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培养他们成为社会合格的人才,是时代对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挑战。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急待解决的重要工作目标之一。而在学生一线工作的辅导员也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贴近学生,切实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

三、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的有力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大学生虽然在生理上已基本成熟,但在心理上正处于认识发展的过程中,面对缤纷复杂的网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伦理、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等都很容易受到影响和冲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网上的多元化价值取向容易引起大学生思想上的不稳定和迷茫;其次,网络信息传播的快速性使得大学生思想变化也较快,让人难以把握其实质规律;第三,少数大学生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之中不能自拔,有的迷恋网络游戏、有的迷恋于网络聊天,很多学生由于自律性太差,甚至出现逃课、夜不归宿等不良现象。此外,网络的隐蔽性,欺骗性,虚拟性还可能导致一些缺乏自律与道德修养的大学生精神颓废、不学无术甚至误人歧途等等。符合时代特征的网络信息的确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方便和快捷,但正是由于其本身存在的特点使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陷入了困境。逆潮流而上严禁大学生运用现代信息的手段是不可行的,所以,如何因势利导,如何运用网络优势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是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

四、由于我国1999年实行扩招以来,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多,学生就业压力普遍增大。伴随着这一主要压力,大学生同时承受的压力还主要有学习压力、生活压力、社会竞争压力、父母期望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价值多元化带来的压力等等。而这些压力在高校一些贫困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由此导致大学生(特别是部分贫困生)常常背负着沉重的负担来学习,这使得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年增多。2l世纪的大学生大多未吃过多少苦,是在政府的关怀下,在父母的精心培养下,沐浴着改革的春风茁壮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总有着许多美好的愿望。然而大学里的生活现实很可能一下子就否定了苦苦追求大学梦的新生们的美好理想。因为适应现实就已够沉重的了,再求理想就更不堪忍受了。大学生不得不发展独立性,但依赖性却很难以改变。孤独感对于成熟延缓的大学生来说又是一种典型的情况,交往的迫切需要与交往能力之间又构成一对矛盾。这些潜在的压力一旦在学生们的矛盾心理中交织,就很容易给学生带来许多的心理问题。

为了应对当今新形势下新事物、新现象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对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应该针对这些实际情况结合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障碍因素,帮助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目标进行科学的安排和规划,只有这样才可以在一定高度上给学生以指导,也使高校成为真正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高素质的合格人才的摇篮。针对大学新生的一般特点和在新形势下所呈现的一些显著特点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

(一)常规教育

1.抓好校史校风及校规校纪教育。通过开学典礼、学校板报及专题讲座等,介绍学校历史、现状、未来发展及对学生的期望,介绍学校光荣传统和良好校风、学风等,让学生全面了解校情,明确学校的要求和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

2.组织学生参观校区的主要设施,如图书馆、体育运动场所、教室以及周边生活和学习的环境。

3.介绍学校社团和第二课堂的情况,鼓励和动员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活动。(二)生活指导

近几年入学的大学生,年龄逐渐偏小,且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许多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进大学之前,在生活上对父母有着较强的依赖,独立自主能力较差,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心理,有的甚至不会洗衣服、叠被子等,因此需要教会他们如何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养成注意个人卫生的习惯,最终在生活方式上实现“单纯依赖”向“成熟独立”的转变。另外,有的学生也表现出较强的封闭心理,人际交往能力不强,应引导新生正确处理与同宿舍、同班级同学以及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掌握交往的艺术。还可以可采取个别谈话、心理健康测评、心理健康讲座、做人与成才报告会、文体活动、劳动技能竞赛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引导他们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学会独立处理自己的日常事务,逐步走出依赖、封闭、自卑、羞怯的心理。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合作,以适应未来多变且竞争激烈的社会。

(三)法制、道德与校纪教育

l、进行遵纪守法教育。

2、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与防范意识,包括交通规则教育、钱财和个人贵重物品保管意识、个人安全受到威胁时的解决办法等。

3、抓校纪校规教育。校纪校规教育主要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开展,学习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高等学校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奖学金评定办法及学籍管理规定等有关文件,通过学习、讨论、考试等形式,让学生了解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的有关规定,知道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须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明确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强化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4.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教育新生树立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四)专业思想教育

(1)新生入学时就要适时地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向学生介绍本院系、本专业的发展沿革、现有规模状况、未来发展前景展望,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2)邀请院系分管教学的领导给学生介绍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选课方式、专业学分的构成以及选修、辅修课和辅修专业等情况。同时让学生了解专业学习设施,如机房、实验室及其使用方法等。(3)可采取开设专题讲座、座谈会或邀请高年级学生与新生进行经验交流,介绍专业课学习的方法,同时教育新生树立正确的专业学习观,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热情,提高学习积极性。

(五)学习方法引导与教育

进入大学后,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变成了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因此,要教育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帮助大学生了解大学学习的特点,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入学之初我们对新生详细介绍了大学学习的特点和方法,使学生尽早做好思想准备,并在实际学习中不断探索,积极观察、思考。另外,不适时机地选择学习成绩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为新生作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交流会、读书报告会等,使其在有自身体会的前提下进行有选择的借鉴,这样,通过一步步的引导,使学生逐步适应大学学习的方法和特点,顺利度过学习适应期。

入学教育范文第2篇

一、目前我国幼师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幼师院校开展的新生入学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军事国防教育p职业思想教育p规章制度教育p校情校史教育p基础文明教育p安全教育p心理健康教育等。入学教育的形式则均采用军训p专题讲座、主题班会、集体参观、新生文体竞赛p社团迎新等方式。但针对该项工作教学改革涉及较少,大部分幼师院校仍在沿用“填鸭式”入学教育模式,缺乏新颖性和创新性,学生参与度普遍较低,更没有针对男幼师生这个“弱势群体”的心理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男幼师生入学教育的质量和成效。近年来,男幼师生患上“大学冷漠症”的现象日趋普遍,我国幼师院校应对该现象的准备尚且不足,这尤其反映在普遍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来识别面临严峻适应困难的男幼师新生(黄晓琴,2011)。同时,现阶段我国幼师院校对男幼师新生的辅导和服务工作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高校。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幼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之一的男幼师生入学教育,必须加快改革,加速创新,以适应男幼师生发展的需要。

二、男幼生适应障碍的原因分析

正确认识和分析男幼师新生的思想状况,及时识别出适应困难的男幼师新生,选择相应的教育管理方法和内容,是当前我国幼师院校应对“大学冷漠症”的当务之急,这也是男幼师新生入学教育面临的艰巨任务。接下来,笔者以A校为例,探析造成男幼师新生适应障碍的几点可预见性原因:

1.专业技能零基础。

幼师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为今后从事幼儿教育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声乐、舞蹈、钢琴和美术是幼师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笔者调查发现,幼师院校大部分的男幼师新生都没有艺术类课程学习的基础。然而艺术类课程多偏重于技能技巧的训练,需长时间的练习与积累,领会和掌握的周期也比较长,因此一些男幼师新生在艺术类课程学习上入门较慢,存在一定的困难,甚至会产生焦虑(符洁,2014)。如果在一定时间内这一学习适应障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必然会引起他们自我评价水平的降低,并对周围环境产生消极甚至抵制情绪,这反过来又加深了他们本身的适应困难,形成恶性循环。

对于这部分专业技能课程“学困生”,教师可适当降低对他们的学习要求,结合他们的能力范围,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习方式的指导,合理安排教学任务,以减少男幼师生的学习压力,让他们对新的学习环境和方式有个良好的准备。其次,这部分“学困生”只是在一两门课程学习上表现出不适应,其他课程基本上都达到了适应要求,针对这种情况,在进行男幼师生适应教育时,我们的教育措施一定要找准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充分肯定其在其他方面的良好表现,打消其适应期心理焦虑。

2.人际交往障碍。

面对不同文化背景p人生经历p生活习惯的同学,面对校园中严重失调的男女生比例,一些男幼师生可能会出现排挤他人或被排挤的现象,同时男幼师还存在“怕被他人歧视”的顾虑。在班级活动中,男幼师生参与度相对不高,存在感不强,男幼师生所处的位置及在团体中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由此产生的压抑感会驱使他们产生自弃念头或者懈怠心理。因此,提高男幼师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至关重要。例如,A校基于新入学的男幼师生的实际情况,带领他们学习传统典籍《弟子规》,从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与人交往、人格塑造等角度加以指导,我们也欣喜地见证了学生的进步。因此,有效地在学校德育、男幼师生的培养中渗透进《弟子规》的概念,将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专业思想不稳定。

男幼师新生入校以后,大多对自己的专业比较陌生,个别还持有排斥的态度,缺乏专业认同感,因此有些男幼师生会出现学习目标不明确p学习方法不当等问题,甚至要求转专业。针对这些学生,辅导员要及时加以引导,学校可以开展相关专业教育讲座,来稳固他们的专业意识,提高他们对本专业的热爱。学校可以邀请本校毕业的已经从事幼教行业的男生现身说法或者带领他们去幼儿园参观男幼师上课实况,使得他们对幼教专业男生的美好就业前景有一个更充分直观的认识。

因此,关注男幼师新生的心理适应障碍问题,并及时加以疏导,帮助他们建立起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心态,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是做好男幼师生入学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三、国外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模式探究

美国高校入学教育起源较早,内容也相对丰富,涵盖建立针对新生的入学教育专题网站p新生开学前阅读项目p入学后校内服务指导项目等,尤其突出的是还有针对学生家长的项目,包括制作新生家长学习手册p定期发送电子邮件告知学校教学计划,使得学生家长也可以加入到新生教育的队伍中。美国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是根据学生特点与需求而设计的,目的在使学生尽快适应高校生活,确立新的学习目标。与我国相比,其学习内容更宽泛,教育形式更多样化,时间跨度也更长。在实施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美国高校除了充分调动校内职能部门,建立长期有效的运行机制,另外,他们还吸纳了许多慈善组织和知名企业也参与到新生入学教育的实施过程中。

军训是当今高校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军训,国外高校更强调“学以致用”。印度高校的军训课程包括队列p射击p军事知识p野营技能等。其次,还有专门针对女生的课程,如:急救p基本护理p防身术等课程。在韩国,高校新生军训通常在专业部队进行,故而训练相当严格,项目主要包括队列p夜间山行等,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反观我国军训则重“训”轻“教”,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走正步p站军姿p走方队等动作的机械练习上,它们在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方面固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军训整体上缺乏趣味性和实用性。

四、做好男幼师新生入学教育的建议

1.坚持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相结合。

男幼师新生入学教育坚持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相结合,既要包括学校教育中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的“正式课程”,还要包括学生在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校园文化)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规范和价值观。同时,与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具有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影响更持久的特点。当前我国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的开学典礼、军训、校情校史教育、专业思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均属于显性课程。因此,我国高校今后可适当借鉴国外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采纳的一些实用且可操作性较强的隐性课程,如:社区服务计划p野外拓展训练等。学校通过将团日活动、社团活动与社区服务活动相结合,为新生搭建一定数量的义务服务平台,例如,养老院服务、托儿所服务、社区环保服务等,让男幼师新生参与社会服眨帮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切实增强他们的社会认知度。同时,学校还可将传统的军训教育转移到野外进行,提高男幼师生的军训积极性,让男幼师新生掌握一定的野外生存技巧,增强他们的生存意识,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大学生自杀p校园暴力等消极应对挫折的方式,同时可以提高男幼师生的阳刚之气。

2.坚持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的原则。

当前高校专职辅导员通常肩负着多达200名学生的管理工作,工作任务重,教育难度也非常大。但是,新生阶段,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都会有许多问题需要向他人请教,而受制于师资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所有人都能有机会经常向辅导员请教,辅导员也不能够及时解答每一位学生的困惑。所以笔者以为,坚持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的原则,实行导生制将有利于帮助广大新生顺利渡过大学适应期。以A校为例,学校实行了“带班学生制”,每班配备2~3名代班学生,有男生的班级配给学长带班,当选学长均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新生一旦遇到学习或者心理上的问题都可以及时找到学长寻求帮助,这样不仅克服了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滞后性和影响面较窄p持续时间较短的缺点,还帮助新生建立了新的交际网络,也进一步锻炼了高年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有效地提高了新生入学教育的成效和质量。

同时,学校还可以举办男教师专业技能展示会,邀请各专业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男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展示,如美术作品展示、钢琴演奏等,为学生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也能增强男幼师新生在校期间加强相关专业技能学习、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坚定信念。

3.坚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

入学教育范文第3篇

一、课前筛选体育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合理运用既要以教师为主导,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的需求,又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知识进行创新建构。这就要求体育课程资源需要经历筛选、组合、归类、选取等加工过程,使其优化后成为可合理利用的课程资源以调节师与生、教与学的平衡。具体方法可以从以下五个角度考虑:

1.从实现教育目标的角度来看,要考虑体育课所选的课程资源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整体素质,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包括身心健康、社会适应度与心理承受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健康知识服务社会的能力。比如多人球类练习相关课程资源可以提高学生的协作意识,培养团结友爱精神;二人对抗性练习课程资源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耐力性活动项目课程资源能锻炼学生的耐受力,磨炼其意志;体育健康教育及安全防护知识课程资源能提高学生对自身及社会的认知等。

2.从认知规律的角度来看,要考虑体育课所选的课程资源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能否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心发展需求。比如根据初中女生柔韧素质发展需求,选择健身操、舞蹈相关的课程资源;根据初中生活泼好动的身心特点,选择体育游戏相关的课程资源等。

3.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角度来看,要考虑所选的体育课程资源是否有利于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学习。学生学习的本质不仅仅是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获取知识以及发展自我的能力。所选的体育课程资源应该有利于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才不违背教育本质的意义。

4.从教师素质的角度来看,要考虑所选的体育课程资源是否与教师的现实水平相适应。比如在初中体育课上,选用了难度系数较高的体操技巧类课程资源,不仅教师很难完成课程的教授,学生也难以理解知识要点和学习运动技能。

5.从教学针对性的角度来看,要考虑所选的体育课程资源是否与学生所学的内容有联系。教学目标决定了学生所学的内容,如果所选的体育课程资源与学生所学的内容没有联系,必然不能够实现教学目标,也就失去了教育本来的方向和意义。

二、课中注重课程资源动态生成教学

例如一次体育课的内容是体育游戏,突然有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跑动时出现踝关节扭伤,这也是教师预先没有想到的。此时,教师一边为学生采取损伤的急救措施,一边可以将此案例作为新的课程资源动态生成教学,现场给学生讲解踝关节扭伤的原因,我们要掌握基本的损伤急救原则,制动、止痛、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切忌伤后马上搓揉伤部或用热水浸泡伤处等。学生在动态生成的教学中不仅仅掌握了踝关节损伤预防、处理相关的健康知识,还能尽量避免以后体育课上此类运动损伤的发生。事实上,这些动态生成的内容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只是有意识地把它作为一种体育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中学体育课上要合理地运用课程资源动态生成教学,我认为有必要把握以下三点:

1.要把教学大纲和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能拘泥于预设的固定不变的教学程式,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生成情况”,灵活取舍教学内容,及时调控教学过程和课程重点。

2.要把学生的差异看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客观认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学生个体生长环境,智力发展情况,生活阅历以及知识结构方面都有差异,因此,导致学生的身体、个性、学习等状况都有其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因此,学生即使在学习同一个知识时,也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思维必定会碰撞出火花,教师要注意利用这种转瞬即逝的机会,开发出新的课程资源。

3.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动态生成的教学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走,而是根据具体的情况,教师在整体上把控教学目标的同时,灵活调整教学过程,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人。

三、课后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探寻问题

入学教育范文第4篇

1.充分利用教材融入德育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的学科,大部分德育内容并不是显性的,而是蕴含在数学知识中的,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融入教学中.首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数学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初中数学教材中包含很多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教学“圆”时,让学生了解我国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当时被称为“祖率”,比西方发明早几百年;教学“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收集国内外相关的资料,它是我国西周数学家最早发现的,这比欧美国家早近五百年.建国后,我国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等,为国家赢得了极大的国际声誉.这样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数学史,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其次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恩格斯曾说: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方式.数学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教师教学中应适当地给学生揭示,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如教学正负整数、有理数与无理数、常量与变量等,都可以渗透对立统一的观点;教学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可以渗透质变、量变规律;教学换元、消元转化等方法时,可以渗透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再次进行审美教育.别林斯基曾说:“美育与德育是密切联系着的,它能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崇高的情操.”数学家华罗庚也说过:“数学本身有无穷的美妙.”可见数学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现在用的数学教材形式活泼、图案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如等腰三角形、正方形、圆等体现着对称美,公式a+a+a+a=4a体现着简洁美.数学美感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兴趣,陶冶学生情操,它是沟通智育与德育的桥梁.

2.结合教学过程融入德育

教师教学中,可以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如合作学习等.数学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学生一起学习,共同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使学生意识到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的密切关系,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如教学“概率”时,单靠教师口头讲授是难以起到作用的,教师可以用跳水比赛为例,列出中国选手比赛中的胜负情况,让学生总结概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然后再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计算中国选手在各项比赛中得冠军的概率.这样,枯燥乏味的概率课成为生动的思想教育课.除了在教学方法中融入德育,在教学内容中也要不失时机地融入德育.如教学“圆”时,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它不仅是对称的,而且体现着伟大的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把无数的、分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排列在一起,好像一个完美的大家庭.教学各类函数图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有的是抛物线,有的是双曲线,有的是折线等,这好比是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和函数图像一样,有时崎岖,有时平坦,要时刻保持冷静的人生态度,经受人生的考验.另外,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渗透德育,用事实说话,效果会更好.有一道题:某项工作甲单独完成需要小时,乙单独完成需要9小时,问:甲乙两人合作需要几个小时?学生做完题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父母每天做家务需要多少时间?如果自己帮助父母做家务,需要多少时间?这样能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做家务的艰辛.数学教学中融入德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得到德育训练.

3.精心创设情境融入德育

情境教学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良好的情境有强大的感召力,能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去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味地传授知识,将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等直接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新课程提倡创设情境,给融入德育提供了一条不错的途径.德育情境创设可以通过数学信息情景化、数学问题故事化等进行.如教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时,调查野生动物的数量:当前世界上的动物越来越少,有的已经濒临灭绝,为了有效地保护动物,我们需要知道某种动物的数量.现在让你估计某片树林中大熊猫的数量,你能用什么方法呢?这样的问题中蕴含着德育,学生进行估算时,自然地接受了生态环境教育.

4.利用数学活动融入德育

数学教学中融入德育,不能局限在课堂上,应把课堂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适当地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因为课外数学活动既是学生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大课堂.如学生学完简单的数据统计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情况,计算出一个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并制作成统计图表,然后再分析垃圾袋的使用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从而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另外,还可以举行知识竞赛、讲讲数学家小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德育应注意的问题

1.把握数学教学中实施德育的原则

首先是潜移默化原则.数学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德育因素大都是隐性的,所以渗透德育应以潜移默化为主,避免空洞的说教.其次是持之以恒原则.教书育人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数学教学中融入德育要持之以恒.最后是因材施教原则.数学教学中融入德育,要结合学生实际区别对待.同时还要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挖掘德育因素,避免生搬硬套,误入形式主义.

2.数学中融入德育要兼顾课内外

入学教育范文第5篇

一、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差异分析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虽然是教育体制中的两个阶段,但并不是完全割裂的两个部分,他们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中学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大学教育的效果,大学教育是对中学教育的升华和延伸。只有在认识到两者的关系基础之上,仔细研究两者的差异,才能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做好两者的衔接,平稳过渡。总结一下,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习环境不同

大学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对于学习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时期的死记硬背,填鸭式教育明显不适应大学教育。相比高中的填充式教育,大学教育侧重启发和引导,因此在授课方式,评估方法,学习方法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不同,甚至是大相径庭。

1.授课形式变化与中学的小课堂,通识教育,固定科目,侧重知识灌输不涉及技能训练和专业学习的特点相比,大学则是名副其实的“大课堂”。首先从直观上来讲,大学的“大”,体现在课堂上上课人数众多,除了一些专业课程分班级,限定人数以外,大学的很多课程上课人数超百人。而且,秉承着包容办学,兼收并蓄的宗旨,大学的课堂全面开放,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甚至一些大学面向校外人士,为全社会提供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平台。其次,大学课堂的“大”体现在内容的多样和丰富。不同于中学教育依照课本,按部就班的学习。大学课堂上,老师可以根据章节,专题进行不断的深入和延展,学生除了需要学习教材之外,还要广泛的阅读相关书籍。老师在课堂上教授的更多的是一种观点,是引导和启发。最后,大学教育划分了专业,并且与职业挂钩。尤其是在高年级阶段,学校还会适当安排一些实习课程,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自己的所学专业。

2.评估方法变化说到中学教育,最让广大中学生刻骨铭心的就是一场接一场的考试。由于面对升学压力,老师不得不使用考试这一唯一也最有效的手段来督促学生不断学习,分数也成了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但是,到了大学阶段“唯分数论”的评估方式彻底打破。无论是课后作业,还是期末考核都形式多样。除了常规的考试之外,有的需要撰写学术论文,调研报告,有的需要小组讨论,考试的形式除了纸质试卷之外也有电子版的,甚至是录音和视频。任课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出勤,上课表现,平时作业,期中期末成绩,论文等等综合打分。可以说既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更是对于团队合作,人际交往,逻辑思维,文字表达及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考量。

3.学习方法变化新生初入大学面对一学期十几门科目,每一门课老师布置的大量的阅读书目和作业,常常难以招架,因为中学阶段与大学阶段的学习方法也是有所不同的。中学阶段是单一的考试导向,因此题海战术是学生最常用的方法,对付中学考纲当中固定的一些知识点,进行反复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应试能力,直接成就高分考生。而进入大学以后,学习方法应侧重思考,需要学生自己通过广泛的阅读与研究,学会进行逻辑思维,进行归纳总结,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以上学习环境的变化使得新生进入大学以后容易产生两种情绪:一种是“大学轻松论”,认为大学课堂没有老师管,作业少,考试只要六十分万岁,毕业也很容易糊弄。因此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贪图享乐,日日沉溺于网络游戏,将精力放在逛街,谈恋爱和过多的社团活动中,逐渐迷失自我,荒废光阴。另一种是“大学辛苦论”,认为大学知识纷繁复杂,难以驾驭,进而怀疑自己学习的能力,在别人轻松通过考试而自己门门挂科的时候,压力过大,失去自信,打退堂鼓,严重的可能会产生抑郁的心理问题。

(二)管理模式的变化

从学校管理层面来比较,中学阶段的管理模式是“保姆式”的贴身管理。班主任老师负责整个班集体的学习,纪律,日常活动管理。由于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室,主要的活动就是学习,因此班主任以及其他任课老师帮学生制定了一系列规定,要求学生严格执行,比如学习方面,每天学什么内容,什么时候测试学习效果,每一名学生学习成绩如何,成绩下降应该如何辅导,都有老师全程帮助。在家里,父母对孩子的关心更是衣食住行,面面俱到。而大学阶段的教育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选择未来的发展道路,根据个人需要自主决定学习哪些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进入大学以后,学生发现老师除了上课,其它时间并不总是能见到,即使是辅导员老师,因为所带班级太多,平时关注的仅仅是一小部分家庭特别困难,或者行为习惯出现问题的学生,而对于广大普通学生可能一年也只能见几回面。因此,突然从“保姆式”管理转换到自主管理模式的新生们会出现一系列不适应的现象:比如说,有的孩子自主能力较差,没有老师帮忙制定学习计划,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少了高考的目标,学习和生活顿时失去方向。容易消极堕落,自暴自弃。

(三)人际问题出现

人都是社会动物,每天我们都在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学会处理不同关系。但是相对而言,学生阶段由于专职学习,老师和家长为孩子人为筑起了一堵“与世隔绝”的围墙,因此,中学阶段学生面临的人际环境相对简单,单一,遇到的人际困难也较少。而相比而言,大学面临的人际环境就要多元复杂的多。中学阶段由于同学们基本都来自同一个地区,因此生活习惯等都大致类似,且由于相处的场所基本是单一的教室,几乎不存在什么人际矛盾。而家长和老师一致灌输的都是“学习最重要”的观点,即使一些学生性格孤僻内向,也会因为成绩好而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然后进入大学以后,同学们来自全国各个地方,甚至还有外国同学,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家庭背景,生活态度,口音,口味,爱好等等都不一样。再考虑到除了教室以外还有宿舍,其他社团活动等等不同场合地点,矛盾自然会出现。此外,大学阶段学生需要处理的关系除了同学之间,还有与其他院系同学的关系、高年级学长学姐的关系、宿舍管理阿姨的关系、异性之间的关系、以及辅导员及任课老师的关系等等,在处理这些关系的过程中自然会出现一些问题。

(四)生活环境变化

中学阶段,大部分的学生在家由父母照顾,即使是住校生父母也会经常探望,替他们洗衣服,整理床铺,因此大部分学生没有过真正独立自主的体验。而进入大学以后新生要面对很多难题,新的地方,可能离家千里之外,气候不适,习惯不同,风俗不同,首次住集体宿舍,和其他的陌生同龄人分享一个空间。初次面对这些难题,新生们不免茫然不知所措,产生强烈的孤独感,思念家乡,亲人,朋友。这些情绪可能会带来强烈的焦躁感,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对策

面对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诸多差异,我们有必要对大学新生进行入学教育,帮助他们迅速调整心态,转换角色定位,规划大学生涯,选择自我发展的合适道路,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成长,也有利于学校的管理和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

1.学业辅导

学业辅导是一项长期工程,并不能一蹴而就,从小形成的学习习惯想要立即改正谈何容易,因此需要老师建立长期的辅导机制,并且建立学生个人学业档案,从新生入学之初起进行追踪,并且分阶段评估,过程中不断修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直到学生毕业。学业辅导首先在新生开始上课前一个星期进行大学专业背景介绍,专业前景,就业趋势,使学生形成初步的专业概念,培养对专业的兴趣。这个阶段可以邀请院系专业老师,相关领域的优秀校友介绍经验。也可以请在校的高年级学生介绍自己的经验,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方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养成思考和阅读的习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拘泥于老师上课讲授的知识,保留对于知识的渴求。同时,要在新生阶段就灌输职业规划意识,要求学生们花一些时间思考一下自己的未来发展道路,并与同学老师们进行交流,找到实现职业目标的具体路径。

2.心理疏导

新生初入校园,由于生活习惯,地域,气候,性格,生活自理能力等各方面不适所引起的心理问题不少,学校应及时进行疏导,召开团体心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意识,要求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及时与心理老师沟通谈心,寻求帮助。同时,辅导员老师要适时关心班级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条件差,成绩不好,家庭出现变故或者行为异常的学生。要引导学生逐渐摒弃自私的小我思想,融入到班级,宿舍的集体之中,积极参加班级的一些活动,与同学们交流感情,不封闭自己,隐藏情感。遇到问题也不要慌张,要积极寻求解决方法。同时,培养一些得力的班级干部十分重要。作为辅导员老师的“喉舌”,这些学生可以敏锐的向老师汇报班级情况,部分同学的动向,及时发现问题。如果有可能,辅导员老师亦应掌握学生家长的联系方式,发现学生出现异常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找到出现问题的根源,与家长一起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3.生活指导

生活指导方面事无巨细,要充分发挥学生会的力量,提前印发校园小贴士,详细介绍校园内部结构,以及外部设施。比如校园地图,标注不同教学楼,食堂,图书馆的名称和地点。校外交通指南,去火车站汽车站的路线,哪里有超市,哪里有好吃的。校园重要电话,比如辅导员老师的手机号,QQ号,微信号,校园110电话,各种外卖电话。这些小册子由学生自己编辑,印发,生动形象,与新生贴的更近,更有说服力。同时,作为辅导员老师要深入学生宿舍,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安排得力的学生干部关注同学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并及时报告辅导员。

4规则意识与自主观念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