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争吵教学设计

争吵教学设计

争吵教学设计

争吵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幼儿争吵行为对其社会性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幼儿争吵行为原因多样,针对争吵行产生的原因,采取恰当的措施才能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本文即通过分析争吵行为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探讨如何使争吵行为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

一个人自出生从自然人成为一个社会人要经历一系列社会性发展过程,社会性发展的任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幼儿必须学习社会所认可的符合规范的行为。其二,幼儿必须学习扮演其社会角色。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同伴交往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而在幼儿同伴交往过程中,争吵行为是十分常见的。幼儿争吵行为发生在一人对一人或一人对多人、多人对一人或多人对多人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幼儿争吵的内容大都为分辩行为的对错,因此争吵的结果会使幼儿对到底应该产生怎样的行为作出分辩,这对幼儿学习社会所认可的符合规范的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幼儿争吵原因的分析,结合争吵行为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利用争吵行为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建议。

一、幼儿争吵的原因

(一)想独自占有某样东西

当前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缺乏能够与之分享物质和情感的兄弟姐妹,在家中,独自享受着好吃的、好玩的,进入幼儿园后容易出现独享行为。当幼儿同时看上自己喜欢的东西,我们就会听到他们争吵的声音:“这是我的”。在幼儿遇到的人际交往冲突中,有关物品使用和所有权的冲突是最常见的冲突之一。埃森伯格和加维的研究表明,在冲突中,如果一个幼儿使用坚持的策略,那另一个幼儿很可能也使用坚持的策略。在幼儿期,冲突双方不是随机使用策略,而是针对对方的策略做出相应的回应。因此,当一个幼儿说“这是我的”,另一个幼儿也会说出“我要玩”这样类似的话,形成争吵。

(二)不遵守规则

当一名幼儿发现另一名幼儿违反规则时,我们就会听到幼儿对是否遵守规则而发出的争吵声,规则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一部分幼儿对于规则的理解和运用上会出现分离,虽然理解了规则却因为无人监督或不情愿而没有遵守,另一部分幼儿则为了维护这个大家共同遵守的章程用言语争辩,这样便出现了争吵。如幼儿为维护教师要求的“不能坐高椅子”的规则与其他幼儿发生争吵。

(三)对事物的理解不同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能用表象和语言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但在这一时期,他还没有所谓“守恒”和“可逆性”,只能从自我考虑问题,不能从多方面考虑问题,所以幼儿多会维护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而否定他人的认知经验了。这样,幼儿就会因为顾着维护自己的认知经验,与同伴发生争吵了。如幼儿因为静电是否是危险的与其他幼儿发生争吵。

(四)为了得到教师的关注,并得到表扬

张文新指出,在儿童发展的不同时期,都有影响他们的“重要的人”。在幼儿期,影响幼儿的“重要的人”是父母和教师。因此,教师的表扬和关注,能够让幼儿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提升自信等。当幼儿都想得到表扬,我们就会听到幼儿为得到关注而发出的争吵声,如幼儿为谁应该给教师拿茶杯与其他幼儿发生争吵。

(五)用现实生活来衡量游戏标准

游戏是一种主动、自由、有趣的在假想中反映现实的活动。幼儿在游戏中,尽管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体验着不同的角色生活,但说到底,幼儿在游戏中是一种自我表现。不管幼儿在这种表现中多么力图成就他人的生活,但此幼儿与彼幼儿的生活经验不同,表演也不同,儿童此时此刻表演的只是自己渴望成为的那个人或表现出他认为这个角色应该出现的行为。当幼儿在游戏情境中,我们会听到幼儿为是否应该跟现实情境吻合进行争吵的声音,如幼儿为在角色游戏中面条没煮过是否能吃与其他幼儿发生争吵。

二、争吵行为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争吵行为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争吵不完全是社会所不能接受的消极行为,幼儿与同伴的争吵行为发生时,既能对其社会性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也能对其社会性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一)积极影响

1.通过争吵,幼儿增加与同伴之间的交流,加深与同伴的感情。幼儿的争吵很多时候不想成人想象般复杂或恶劣,往往伴随着游戏自然产生,而争吵的结束也能使幼儿加深感情。如“我要玩绿积木”,“不,我在玩。”,“我想要。”,“好,我们一起玩吧。”

2.通过争吵,幼儿学会用清楚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幼儿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断尝试用清晰、礼貌或幽默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使言语的沟通能力会得到锻炼。如“我想当妈妈”,“我也想当妈妈”,“让我先当妈妈吧,我想请你当我的小孩,小孩都是像你这么可爱的。”,“好吧”。

3.通过争吵,幼儿学会遵守规则,用规则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幼儿在争吵的同时,了解哪种规则是对的,为什么是对的,在认同之后,才会自觉遵守,学习社会所认可的符合规范的行为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如“别讲话啦!”,“哈哈,我就要讲。”,“幼儿都睡着了,太吵了。”“那我讲轻一点吧”。

4.通过争吵,幼儿学会观察分析他人的交往行为和方法,掌握与同伴交往的技巧。研究表明,受欢迎的儿童通常好交际,友好,支持同伴,能够发动和维持相互交往,能够和平地解决争端,表现出许多亲社会行为,当与这些幼儿发生争吵时,其他幼儿即能学到受欢迎幼儿地交往技巧,如“我要玩这个秋千”,“我也想玩”,“我要先玩”,“好吧,那你先玩10下再换我玩”。

(二)消极影响

1.通过争吵,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变得不愉快,不受同伴欢迎。不良的社会交往会使双方幼儿的心里产生不愉快的心情,某些幼儿仍旧表现出不遵守规则及没有受欢迎的交往技巧,其他幼儿也会对他避而远之,使这部分幼儿成为被拒斥的幼儿,如“我要玩这个

娃娃。”,“我先玩的。”,“反正我就要玩。”,“我玩会再给你玩。”,“不行,现在马上让我玩!”。

2.通过争吵,幼儿学习到一些不规范的语言。语言是幼儿交往的重要手段,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有些幼儿表达出冲动、没礼貌的语言,通过模仿、强化,其他幼儿也会很快习得这些不规范的语言,Leiter的研究也表明,随着幼儿的成长同伴作为强化者和榜样的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如“那个大苹果给我”,“我也想吃大的”,“如果不把大苹果给我,你就是最坏最坏的坏蛋、神经病、大笨蛋!”,“你才是坏蛋、笨蛋、神经病!”3.通过争吵,幼儿产生不良的行为。当争吵不能满足某些幼儿的要求,不能实现他们的愿望时,他们就将争吵行为上升为攻击,攻击的儿童往往不受欢迎,且是社会所不能够接受的行为,这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最为不利。

三、正确引导,利用争吵行为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教师在孩子没有伤害他人身心前提下,应该给予孩子争吵的机会,无须立刻介入,给予孩子体验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当成人应对幼儿的争吵行为,想通过幼儿的争吵行为促进其社会化发展时,所采取的措施必须争对幼儿争吵的原因。具体措施如下:

(一)开展分享教育

从家庭进入幼儿园,从独享到分享需要适应,教师应该及时开展各种形式的分享教育。使幼儿学会理解他人的需求,学会分享。如:幼儿出现分享行为,及时给予表扬;开展“我们一起玩”活动等。在适当情况下,也可让幼儿在解决的过程中碰碰钉子,吃吃亏,让幼儿意识到世界不是他一个人的,不是事事由他说了算。只有当学会分享的时候双方才能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二)培养规则意识,知道不遵守规则的后果,能够自觉遵守规则

如当幼儿出现违反规则的行为要坐高椅子时,教师要有针对地道明不遵守规的后果,幼儿个子矮,椅子高,容易摔跤;高椅子少,有幼儿拿不到,会伤心等。平时还要注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使幼儿潜移默化地自觉遵守规则,如表扬不坐高椅子的幼儿;让幼儿知道在幼儿园里大家都一样,都坐一样的椅子等。

(三)孩对什么事的理解产生误差,设计专门的教育活动帮助孩子理解生活中的各种常识

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不同,社会认知是社会性发展的前提,心理学家认为,幼儿期是社会认知能力发展的迅速期,如果对事物的理解产生误差,就会阻碍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从而也会阻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发展水平开展专门的教育活动,帮助幼儿理解生活中的各种常识。如教师设计教育活动“生活中的静电”,让幼儿了解生活中什么物品什么情况下容易产生静电,静电有什么作用,对人的影响如何等。

(四)关注每位幼儿,让更多的幼儿得到表扬

教师要给予幼儿被关注的机会,并让幼儿有真切的体验,体验老师的关心,老师的爱,教师可以制定规则,创造机会,如每天就由值日生或第一个来幼儿园的幼儿为老师拿杯子,而为老师拿杯子的幼儿都能得到老师的感谢和表扬。

教师还应该善于发现每位幼儿的优点,适时适度表扬幼儿,并做到语言具体化,做到“评之有物,言之有理”,如直接指出,“为老师端水的孩子都是尊敬老师的好孩子”。

(五)让幼儿结合生活经验想办法,或者教师以游戏角色的身份参与帮助解决

游戏本是幼儿的假扮与假想,虽然是模仿现实生活,但和现实生活也会有所不同,若幼儿之间可以自圆其说,互相认可,教师大可不必参与游戏去做一个“打断者”;若是幼儿要求表演者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游戏而发生争吵时,教师可以作为游戏中的角色参与游戏,也可以为没有遵守现实生活要求的表演者提供角色知识。

如当幼儿不认可游戏中的面是生的时候,教师就扮演成厨师,说:“这位客人没有看见我们煮面,我们是在后面的厨房煮的,如果客人还觉得比较生,我们再拿到后面厨房多煮一会。”如教师可以让扮演厨师的幼儿了解到,在现实生活中,所有烧菜做饭的人们通常要把食品烧熟了才能给他人吃,吃了生食品不卫生而且不符合我们的饮食习惯。

幼儿争吵的原因多种多样,还需幼儿教师进一步了解并找到适当的措施应对幼儿的争吵行为。教师更应该注意日常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做到专门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同时多与家长交流,家园配合,充分发掘幼儿争吵行为中的价值,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美芳.儿童社会技能的发展与培养[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49.

争吵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我一听,立刻惶恐向其请教,于是,好友便对我慷慨耳语:你只要会炒菜即可。

有一天,我与老公为争夺电脑的控制权而面红耳赤,一场架在所难免。

我突然记起了好友的话来,于是,转身进了厨房,打算炒上一盘我最拿手的土豆丝,以便现场考证一下炒土豆丝和吵架的关系。

轻车熟路,只用了几分钟,就将一盘香喷喷,让人口舌生津的土豆丝做好了,我仔细回想起刚才炒它的几个要素来:先是火候。火候小了土豆丝显生,而火候大了又会炒老,吵架时如果吵得过轻,不但会显得很乏味,而且还起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一旦吵架吵得过了火,将一个小架吵大吵强,则极有可能演化成摔东西比赛,甚至升级为拳脚相向,那吵架就变成打架了。

再就是调料。炒土豆丝的调料包括油、盐、味精、葱、花椒、红辣椒、酱油、蒜瓣等,而每一种调料的使用数量和使用时机都有非常严格的讲究。就如我与老公吵架时的一些要素十分相似,比如说油和耍赖,炒土豆丝没有油炒不成,而同老公吵架没有耍赖的话,又怎能顺利吵下去呢?还有盐和赌气,没有放盐的土豆丝就彻底没有了滋味,而同老公吵架时不赌气,不拿不给他做饭不准他上床等等威胁他,这架就吵得形同虚设了。还有红辣椒和撒娇,红辣椒虽然放得少,但对一盘炒土豆丝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而同老公吵架时没有撒娇,这吵架也就没有了精神实质,就索然无味了。

大体上弄清了炒土豆丝和吵架的关系后,我就信心十足地来到了老公身边,然后把握住设计好的吵架火候,将提前谋算好了的三分耍赖,二分赌气,一分撒娇,统统地撒到了与老公的这盘吵架小菜上,而老公显然没有料到我的精巧算计,只好胡乱应付着,仓皇应战,结果自然是我大获全胜。

争吵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课间休息时,教师刚坐下,小红跑来告诉"老师,小军打我",老师说"知道了",可刚转身,小军就又来了"老师,是小红先打我的"。这是幼儿园比较典型的因同伴之间争吵而产生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园告状行为有很多,如因同情心驱使告状,因嫉妒好胜而告状,害怕批评推脱责任而告状,为表现自己而告状,为保护自己而告状。

案例中,小红告诉说"老师,小军打我",而小军又说"老师,是小红先打我的"。小红是因为受了委屈或者是害怕批评,推脱责任而向老师告状,而小军是为了保护自己又或是推脱责任而向老师告状的。不管是哪种理由向老师告状,都可以看出孩子的交往能力弱,如果孩子自己已掌握了一定的交往技能,懂得了通过交往可以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想法,就能解决许多问题。那老师这里也不会听到这么多的告状声了,孩子也会变得活泼、合群,孩子的个性也会得到发展。

二、针对幼儿告状现状及其分析教师的应对策略

4-5岁的幼儿,思维具有特有的自我中心化特点,这种思维方式使幼儿在考虑问题时总是以自己的感觉特点出发,而不善于站在别人的观点和立场上想问题。因此,此年龄段幼儿之间的争吵和闹纠纷是一种很平凡的现象。他们在游戏中的矛盾也往往通过告状来解决。而很多老师面对这种现象往往只是采取简单的方法-阻止。其实幼儿是在争吵中成长,有句话"会吵嘴的孩子聪明"。一个孩子能够自己熟练地运用语言技巧说服对方,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处理事物的能力。因此,教师应采取正确的方法。

如果我是小军小红的老师,对于他们的告状,我会首先了解原因,细心耐心的听清幼儿的状词,然后问清楚到底是谁先打了谁,细致全面的调查争吵、控告的原因。最后请他们反思自己的过错,和对方说对不起,握手言和。还可以在课堂上把这件事做为一个案例或设计一个活动,请小朋友来做小老师,分析、说说谁对谁错,遇到这类事,是自己试着去解决还是马上告诉老师。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会使小军小红对告状一事印象深刻,而且也会给班上其他小朋友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他们也清楚只有自己的人际关系处理好了,才不会经常和小伙伴吵架,才能建立起与周围人的和谐关系

三、反思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要"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教师要"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已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根据本案例中幼儿告状现状及其分析,教师采取的应对策略目标是为了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为孩子提供人际交往需要的空间、情景。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学习、分析,我们总结要以下几点:

1、交给孩子人际交往必要的技能。如:友好地与同伴交谈,用别人喜欢的名称打招呼;理解同伴的兴趣爱好,既能服从别人的兴趣,但又不盲从;注意他人的优点而不是缺点;共同分享玩具、活动场地、帮助有困难的同伴。教孩子使用正确的礼貌用语,如最常见的"你的玩具能让我玩一下吗?我等一下再给你玩!谢谢!不用谢!对不起!没关系!......",孩子只有学会、运用礼貌用语了,他们的矛盾才会激化。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孩子主动交往的机会,孩子的交往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2、利用一切机会鼓励幼儿大胆用语言与别人交往。可以从幼儿感兴趣的事入手。委托幼儿去办事,传话。这样既让幼儿学会倾听别人说话,又能让幼儿主动与别人交谈。对于不善于发表意见的孩子,我们可以先分析原因,有的可能是怕难为情、胆小,有的可能是缺乏主见,了解原因后,有针对性地训练孩子,可以让孩子先在家中亲人面前多谈,然后在几个好朋友面前多发表意见,最后能在班级里、陌生人群里多谈。

3、通过游戏活动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角色游戏是幼儿园常见的一种游戏活动。角色游戏能促进幼儿逐渐掌握社会行为规范的道德行为准则,学习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在教室里的区域游戏里,还可以设置娃娃家、语言区、小超市、水果店、理发店等等,充分尊重孩子,赋予孩子自由选择小朋友的权利。平时的随机教育中,教师也要多鼓励幼儿进行需要合作的活动和游戏,比如搭积木、抢椅子、捉迷藏、叠高等等。

4、创设良好的交往情境,便幼儿有更多的交往机会。幼儿园里可开展多样化的集体活动,如:庆祝六一儿童节、游园活动、三八妇女节、九九重阳节、元旦联欢会、春游等活动;也可以多去大班的小哥哥小姐姐那里,看他们是怎么玩游戏,怎么处理人际关系的。

5、积极争取家长配合,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苏霍林斯基说过:

争吵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预设;有效视角;文本价值;动态生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33-01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课堂教学中,教如果没有进行一定的预设,课堂就会像一团乱麻,不能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进行合理的教学预设显得至关重要。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预设应该从何入手呢?

一、从文本价值出发进行教学预设

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教学价值。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的时候就不要游离于教材之外,而要从作者当时的心情、思想,编者把文章选入教材的意图,文章写作背景等文本的价值取向出发进行教学预设。唯有如此,才能使课堂预设更为充分有效。

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窃读记》一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习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从而使学生从小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在教学预设时,笔者充分考虑到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把握编者选编这篇作品的意图,然后进行了这样的教学预设:一是简介时代背景,了解作者林海音;二是通过阅读林海音小时候读书的故事,了解当时人们读书的刻苦与不易,感受作者读书的快乐,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增强读书的兴趣。在这个有针对性的教学预设下,教师对课文有了准确的文本教学定位,在指导学生解读文本时会更加透彻、深刻而灵活,真正起到了一个文本价值守护者的作用。

在这个教学预设中,教师从文本的教学价值出发进行教学预设,使课堂教学灵动而有效。可见,在进行教学预设时,教师一定要认真解读文本,关注特定历史背景下人物的心态与感受。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文本价值模糊而导致预设的无效,使学生在有效预设的引领下高效地解读文本。

二、从动态生成出发进行教学预设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方互动的,向着未知彼岸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探索的主体,一切都充满不确定性。因此,教师要从课堂的动态生成出发进行教学预设。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她是我的朋友》一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到朋友间的真挚友谊以及阮恒的无私奉献精神。在教学预设时,笔者这样设计教学。一是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好朋友之间发生过争吵吗?发生争吵的时候,你们各自是如何做的?”二是学习课文,从“我”和好朋友的争吵中审视自己,受到教育,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相处时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包容等精神品质。这个预设一方面是为了充分把握学情,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对阮恒的做法有进一步的认识,体会到他的思想品质。这样,就为课堂的动态生成提供了保证,有效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上述教学预设时,教师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着重以动态生成的观点来进行预设。这样,使教师对学生可能回答的问题做到有针对性的理答。与此同时,在与教师交流与碰撞中,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从而保证了教学的高效。

三、从合作探究出发进行教学预设

新课程倡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设计的问题接二连三,学生总是被动地回答问题,根本没有沉下心来思考的时间,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从合作探究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预设,使课堂教学灵动活泼。

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一课时,笔者这样进行教学预设。一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梗概;二是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明白每个层次主要讲的是什么;三是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哪些方面体现了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这样,有了具体的教学预设为基础,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的时候,目的明确,直达中心,使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在上述教学预设中,教师主要根据课文的性质特点,适时地引领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能够从容、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合作探究中,学生自主地完成了学习任务,真正收获到学习的快乐。这就是教师充分的教学预设所带来的教学效果。

争吵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们要鼓励学生敢想、敢疑、敢问。首先,可以抓课题引导学生质疑。课题是文章的窗口,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学生抓住课文的题眼质疑。比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我问学生:“看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有的说:“壮士是什么意思?”有的说:“为什么把五位战士称作五壮士呢?”这不仅调动起学生的探求欲,而且很快进入文章的重点部分。其次,要抓重点词句启发学生质疑。重点词句是理解课文的关键,而且往往体现出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匠心。比如,《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有一句是这样的:“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教师可以配上自己的神情、动作,诱导启发学生质疑:“为什么用一脚一脚,不用一步一步?”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到爬山虎的特点,体会到老舍先生用词的准确、贴切。此外,还可以从文章的结构上引导学生质疑。文章的结构安排往往是为中心服务的,对课文结构进行质疑、解疑,可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加深理解,加强学生表达能力训练,更重要的是打开了学生的创新之门。在教学完《争吵》后,我问学生:“如果这篇课文让你写,你会怎么写?”学生纷纷说:“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先写争吵的原因,再写怎样争吵,最后写争吵的结果———和好。”我再问:“把你的文章与课文比较发现了什么?”学生说:“课文多了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内容。”这时,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最后一个自然段不必写,简直就是画蛇添足。”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喝彩的同时,我顺势引导学生讨沦、读书,终使学生明白最后一个自然段是为了突出中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无论是创造想象还是再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都是十分重要的。翻开语文课本,我们不难发现文章中处处隐含着想象的因素,我们每个教师都要做个有心人,多创设机会,让学生通过想象给文章注入鲜活的灵魂。我的体会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对抒情性的写景文章,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在头脑中浮现出该画面来,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想象能力。比如《刘家峡水电站》第三自然段描写人工湖的美,教学时可采用这样的方式教学。

第二,可以根据插图的不确定性和可扩展性引导学生想象。比如《丰碑》这一课,在教学时,先出示插图,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军需处长的动作、神态想象他的内心世界,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

第三,应在文章的空白处引导学生想象。如在教学《全神贯注》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让学生想象和说话训练。“罗丹一会儿上前(干什么),一会儿后退(干什么),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什么话)。”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最后,还可以改编故事或续编故事。根据课文内容,启发鼓励学生进行再造想象,或把文章的故事情节加以改编,或让学生大胆想象故事发展下去的结果,进行续编故事,所有这些,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三、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相关期刊更多

政策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湖北省委

小学生导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省教育厅

汽车与社会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