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性消费

理性消费

理性消费

理性消费范文第1篇

    女性消费心理是指女性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消费时具有的—种心理状态。女性消费市场是一个潜力极大的广阔市场。据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女性消费者有4.8亿之多,占全国人口的48.7%,其中在消费活动中有较大影响的是中青年妇女,即20- 50岁这一年龄段的女性,约占人口总数的21%。女性消费者不仅数量大,而且在购买活动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她们不仅对自己所需的消费品进行购买决策,在家庭中,由她们承担了母亲、女儿、妻子、主妇等多种角色,目录

    女性消费者数量

    女性消费者数量庞大,占整个社会总体消费的绝大多数。据统计女性消费者占女性消费品全国人口的48.7%,对消费活动影响较大的中青年妇女,即年龄在20岁~55岁的那些占人口总数的21%。女性消费者群体数量庞大,是大多数购买行为的主体。如果将实际购买者和购买决策者的数量统计出来,这个比率将会更高。由于在家庭中同时担任女儿妻子母亲主妇等多种角色,使她们不仅为自己购买所需商品,也是大多数儿童用品、老人用品、家庭用品的主要购买者。因此相关产品的生产厂家,都要认清虽然女性不是企业产品的使用者,却是产品的实际购买者,或者对购买行为有决策权的重要人物。女性对日常用品有绝对的购买决定权,对于买房、家庭装修、私家车的购买也具有很大的建议权,女性做决策的家庭也不在少数。商家只要打动了女性消费者的心,就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女性消费者影响力

理性消费范文第2篇

摘要:现代性是一个当今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的概念,涉及到社会、政治、生活和文化的各个方面。现代性思潮研究的日益深入,必然会对当代大学生消费方式产生影响。

关键词:现代性现性主义个体主义

现代性这个多义的、具有极大理论穿透力的概念,无疑缘起于欧洲文化的历史进程中,从11世纪拉丁语中到18世纪法语中的“modernite",其含义不断发生变化。但到现在为止,何谓现代性仍然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

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对“现代”概念的看法有多少分歧,其核心的意涵是指一种新的时代意识,也无论其被看作是一个贬义词还是褒义词,所蕴含的价值意味是鲜明的。“现代概念的起源就是“现代性”这个术语的缘起。现代性首先是对现代意识的觉悟,既包含着对历史事实的陈述,又具有价值追求和规范意味,也就是说现代性就是一种新的意识。

一、现代性及其基本理念

一般认为,现代性概念描述的是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在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思想、文化诸方面与传统社会和传统人不同的各种特性的总和。诚如有的学者所言,“凡表征现代社会或现代人特征的属性,如商品性、竞争性、民主性、科学性、世俗性、开放性,等等,都包含在现代性的涵义之中”。在这种意义上,现代性是衡量一个社会现代化程度的尺度,现代化是一种事实,现代性是一种对事实的反思。

现代性是一种启蒙理性,即怎样运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一切并运用理性对一切作出审查。从以上对现代性的解释中可以看出,理性主义和个体主义是现代性的基本理念。

(一)理性主义

现代性的序曲阶段,是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标志的,正是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了自我发现,教会受到了置疑,社会的宗教色彩开始淡化,世俗生活逐步获得了认同。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性的过程,用韦伯的说法就是除魔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理性化的过程,此时的“理性”就是人的代名词。现代性强调人的理性高于宗教神性,强调现代文明的一切是理性化思维的产物。以韦伯为代表的西方思想家概括了理性主义思维的要点,即明确意识到行为的目的,对所追求的具体目标进行价值大小的比较;根据预料的结果权衡行动的必要性;根据目的选择手段,用最小代价获得最大利益作为选择标准;在行动中遵循严格的首尾一贯性,使一切行动合理而有序。

作为一种文化观念,理性主义引起了西方社会各个领域的一系列变化,在认识领域,理性主义造就了现代科学的基本精神。“现代性”要求在知识领域应用一种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这种理性化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逻辑推理证明的数学和实验证明的实证科学,科学成了理性主义的表征。在日常生活领域,理性主义恢复了人的尊严;在经济生活领域,理性主义建立了科学的工业生产体系和创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关系领域,理性主义导致了以效率为中心的管理制度和合乎理性的现代法律制度。总之,以创新、合理、绩效、合作为核心的理性文化精神反映了社会普遍的价值取向的转变。科学化、人性化、民主化、法制化等都是社会理性化过程中的产物和表现,而科学和民主则构成了理性主义精神的核心内容。

(二)个体主义

个体主义的兴起被认为是现代性最大的成就。一方面,个体主义带来了个人的解放,另一方面,个体主义凭借理性,通过自主、自律的观念倡导一种理性的、更为自我负责的生活方式。理性使人成为一个有尊严,独立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理性主义和个体主义是相通的。“现代性”意味着对自我的理解上从群体主义向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的重大转变。把个人放在了首位,强调个人独立与他人的重要性。这种个体主义的实质是高扬主体性。哈贝马斯指出,黑格尔将现代性的核心原则界定为主体性,并追溯了其在西方哲学史上的根源,认为笛卡尔是主体性话语的始作俑者。康德发展了主体性话语的典型形态,但康德没有看到现代性带来的科学、道德、艺术的分裂的实质实际上是冲突与不和。西方意义上的个体主义是一个容易引起歧义的概念,本意是指一种人本位的理念,也就是上边所说的,但是在中文中没有准确的表述词。这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一个最容易被误解,最需要澄清的概念。在中国,迄今为止存在过的意识形态中,它都是与“私”这个字联系在一起的,一提到个体主义就将它与以自我为中心,讲求个人利益,忽略乃至不顾集体利益、社会利益这类东西联系在一起。不过对于西方文化而言,平时所误解的“个体主义”的这些东西,是用另一个概念“egoism",即“自我主义”来表示的。在西方文化传统中,个体主义是一种建设性的、积极的个人本位理念。

理性主义和个体主义是“现代性”的主要理念,但是除了理性与个体主义之外,进步的观念也是现代性的意识形态,这些在西方社会进程中都具体地演绎了出来。“现代性”在现代社会中可以具体归结为社会领域的世俗化,社会关系的制度化、法制化,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人类生存状态的都市化,文化的个性化,等等。

二、现代性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消费方式的影响

消费方式是指人们为满足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类消费资料的方式和途径,它可以通过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以及消费行为取向得到大致的说明,是消费观念和行为的统一体。在现代社会理论中,消费方式大致分为传统消费、现代消费和后现代消费三种。但是在本文中我主要讲的是现代性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也就是现代消费方式。作为现代社会青年精英的当代大学生,他们既是当前消费的主体之一,又是未来中国消费的主力军和消费时尚的引导者,他们的消费方式将可能影响未来中国的整体消费方式。而现代性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消费方式的影响就是消费方式的科学性和他们个人选择消费的理性。在此特别借助大连海事大学进行的问卷调查,具体分析如下。

(一)消费开支的合理计划

关于大学生消费的计划性,本文所采用的评价指标是每学期的费用是否有计划消费。结果显示:在自己的费用开支上,有7.5%的大学生有严格的计划,50%的学生有计划,23%的大学生是稍有计划,只有19.2%的学生选择没有计划,总体上来说,大学生在每一个学期的开始都会给自己一个大概的计划,也说明他们在消费的时候也是在精打细算的,这种计划也可称作韦伯意义上的算计,是合理的重要特征,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大学生消费的现代性意蕴。匆忙地用消费的盲目性来定义这一切是不合理的,我们要看到他们的主流,看到他们消费的主要方向和方式,不要自以为强调个别现象,这就是现代性思潮的理性主义给我们当代大学生消费方式的第一个影响。

(二)消费过程中的理性购物

合理性的消费是一个全面的行动过程,它包括了解商品信息,最后才会实施购买这一手段。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了解商品的信息只是第一步,也是理性消费的开始。数据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在购买贵重商品前进行详细了解的有45.6%,进行大致了解的有50.1%,这两者之和就是95.7%,而选择直接购买的只有4.3%。这就有力地证明了当代大学生是一个具有较高智力和自主能力的消费群体,在消费过程中他们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判断力,对消费品做出合理的决策。消费者在购物时对于消费品的质量、价格、品牌和时尚等选择体现了消费者的消费倾向。质量和价格,品牌和时尚是影响当代大学生选择消费对象的主要因素。消费品的质量和价格反映的是消费品本身的使用价值,被看作是当代大学生合理消费的一个关键。而品牌和时尚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身份和形象,其魅力就在于象征意义,带有较多的感性色彩,对于这两个方面的选择分别体现了理性和非理性的价值取向。但是当前的数据就表明了质量、用途、性价比是吸引他们消费的主要因素,讲求实效、理性消费是当前大学生消费的主流。这种消费观念在现行的条件下分析起来是合理的,大学生没有自己的固定经济收入,他们的主要生活来源是父母,通过自己兼职挣钱并不多,这就使他们每月可以支配的钱是固定的,而这笔钱的主要用在日常生活用品和伙食开销。在长时间的大学生活中,他们逐渐形成了一种理性的消费观念,在消费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尽量谨慎消费,他们在购买商品时会尽量选择那些物美价廉的东西。

(三)消费资料注重个人发展

理性消费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刺激经济 理性消费

一、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背景

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金融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的消极影响逐步显现,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各个国家积极努力出台各种对策,以消除或削弱此次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国也从各个层面出台一系列重要举措,包括确保国内金融体系稳定、增加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密切同其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和配合,等等。中国还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调整宏观经济政策,采取了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存贷款利率、减轻企业税负等措施。

为了刺激国民的消费,针对市场较为疲软、通货出现紧缩的问题,我国提出扩大内需、鼓励消费的方针,党中央、国务院于11月初及时制定了要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10项措施,提出要实现从外向经济向内需经济体系的转型,以减少外部经济动荡对中国经济的损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2008第四季度到2010年底,中国将增加4万亿元人民币投资用于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同时增加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二、正确认识扩大内需与促进消费的关系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十一五”规划纲要强调“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重点是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近些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和外贸拉动。去年投资增长25.7%,出口增长28.4%,消费实际仅增12%。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尚未形成合力,特别是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明显失调。

在消费、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是最主要的马车,是gdp增长的主导因素。出口从本质上说仍然主要是进口国的消费,由于全球消费下降,全球经济贸易萎缩,许多国家出口下降。投资主要由企业及个人投资和政府投资组成,企业及个人投资仍然主要取决于销售,取决于消费。政府投资的适当增加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依靠财政收入的政府投资毕竟是相对有限的,政府投资和财政收入仍然与消费密切相关。因此,解决目前经济危机的关键仍然是消费。

为此,亟待通过扩大消费,形成“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局面。实际情况也表明,我们在扩大消费方面的潜力很大。针对这种情况,眼下迫切需要进一步转变“重投资、轻消费”,“重生产、轻消费”的观念,深入研究消费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扩大内需,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三、消费券的兴起与利弊

消费券是专用券的一种,为实现经济政策的工具之一。是各国和一些地区政府在经济不景气、民间消费能力大幅衰退时,为促进民间消费而设的、限时的辅助货币机制。当经济不景气导致民间消费能力大副衰退时,政府发放给人民消费券,作为人民未来消费时的支付凭证,期待借由增加民众的购买力与消费欲望的方式以振兴消费活动,甚至进一步带动生产与投资等活动的成长,加速景气的复苏。虽然消费券是以促进消费为目的,但也可作为社会救济工具之用。也有两者相混,既以振兴消费为目标,实施方式又如同社会救济。

目前,全国各地发消费券的热情高涨。消费券的发放,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确实表现为刺激当地消费增长,对拉动消费起到了推动作用。

消费券的最终目的是要刺激消费,那么首先要理清的就是消费券刺激的是哪部分消费,以及刺激的到底是哪一部分人的消费?按照“百分百刺激经济”的成都消费券的成果分析,虽然在转化率上远超人们意料,但是从“消费券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大米、油、调料等方面”的实际效果来看,对真正意义上的刺激消费的成果并不大,拉动内需恐怕就更无从谈起。

另外,消费券的发放,真正带来市场的消费行为了吗?拿到消费券的是市场需要的消费主体吗,恐怕也不尽然。尤其是,通过摇号产生的消费券得主,真正需要这些消费券吗,而需要从实处解决生活困境,需要这些消费券以解“燃眉之急”的人们,又如何才能拿到这些“救命红包”呢?并且,在个别城市和地区,消费券在发放时遭到市民哄抢,场面一度非常混乱,甚至使得消费券的发放被迫中止。总体上说,国内部分城市发放的“红包”、消费券,都可以归结为对于弱势群体的特别补助,但不同城市,是否可以权衡、反思,是否尽最大努力扶助了民生,而弱势群体能否通过能够“红包”、消费券这些东西,分享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却是不确定的。由消费券的发放而引发的社会公平问题,也需要引起深思,真正要体现理想的人人有份的发放范围,恐怕短时间内也难以见效。

消费券发放之后,商家是否会乘机提高商品价格,或者提供质量不合格的商品呢?按照商家逐利的本性,恐怕这也不是杞人忧天,而所谓的“消费券”,也不过演变成一种变相的促销手段而已。

消费券即使有效,毕竟是短期的刺激效用,是经济政策中的“兴奋剂”,不可长期反复使用。持续有效地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根本着眼点还是如何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养老统筹等社会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让人们有钱花、有钱敢花。

四、刺激消费还需保持理性

现在各种形式和名目的消费券作为短期的一种权宜之计,是刺激经济发展的可行措施之一,但是长远的经济复苏之路,决不是几个企业的消费券就可以力挽狂澜的,我们依然要清醒地看到,心病解了,消费才有底气。扩大内需,先得以人为本,减轻和解除消费的后顾之忧,在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预期、提高消费意愿上做足文章。

制约消费的不单是收入,由于失业、住房、养老、医疗、教育、保险等预期消费支出增加,即使家庭总收入涨了,人们也不愿增加即期消费。不同的社会成员几乎陷入同样的烦恼:看病贵、上学贵、买房贵……这些后顾之忧,归根结底,是相关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社会安全网建设滞后且覆盖面低。

当务之急,是采取有力措施,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特别是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镇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把增加居民即期消费特别是农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让利益分配适当向普通居民和贫困地区倾斜;健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打好扩大消费的政策“组合拳”;着重解决扩大就业、完善社保、深化相关改革等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对教改、医改、房改、社保改革现存的顽症积弊要在整治中动真格的,稳定和刺激支出预期。这当中,政府应有更大的作为。同时,应完善消费环境,推促储蓄型消费转向信贷型消费,积极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使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日常消费的快乐。

刺激消费,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倡适度消费、理性消费,选择正确的消费取向,确定合理的消费结构。

选择正确的消费取向,确定合理的消费结构,进行适度消费。十几年来,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热点呈现出奢侈性的特点。奢侈性主要表现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适度消费提醒我们,在消费时,必须对自己的收入能力进行正确的判断,如果符合收入状况,能够到期支付,这种消费行为就是一种合理的消费;如果过高估计了自己的收入能力,或者明知自己没有消费能力却硬与别人盲目攀比,就会给自己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并且影响正常的生活质量。

选择正确的消费取向,注意改善消费的质量和结构,使“吃饭讲营养、穿衣讲漂亮、住房讲宽敞、出行讲快畅”的消费时尚,逐步融入大众生活;尽可能增加有利于增进健康、提高素质、开发智力、培养后代的消费支出。要防止陷入消费误区,坚决纠正和摒弃挥霍浪费、盲目攀比等不良的“欲求消费”现象,使人们养成理性、健康、文明的消费心理和行为。

确定合理的消费结构。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总消费中的比重。人们的消费可以分为两种: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物质消费主要是指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消费,精神消费主要是娱乐身心、发展和提高自身的各种消费。要使消费结构趋向更为合理,就必须正确处理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关系。消费不仅仅只是吃、喝、玩、乐,它也是使人获得全面自由发展、提高自己能力和身心健康水平的积极的行为。要引导人们建立合理的消费结构,使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协调统一,努力提升精神消费的水平。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的消费观念就是勤俭持家、量入为出、俭以养德。在这样的消费观念指导下,人们的消费行为必然出现积累型、保守型的特征。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徘徊于较低的状态。现代消费是对传统消费的继承和扬弃。应矫正消费者传统的落后的思维模式,引导个人消费行为走向理性化,使人们逐渐树立“敢于消费、善于消费”现代消费观念。

参考文献:

[1]吴柏麟,尹伯成.经济学基础.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张劲松等.经济学基础.科学出版社,2005.

[3]李明泉.经济学基础.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4]吴祖明.提倡节俭与鼓励消费.求是,2003.

理性消费范文第4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品的丰裕,我们日益体会到了消费的乐趣,消费就像弥漫的空气一样,渗透进日常生活中,构成了整合人们行为的重要力量。半个世纪前在西方发达国家诞生的消费社会,在今天的中国大地上,正迎来其欣欣向荣的前景。可以说,我们正在走进消费社会。面对这个时代,褒扬者有之,批评者有之,如何理性地审视这个社会,已是大众关心的话题。

消费社会的产生

在西方社会发展史上,1929年的危机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即消费时代。对于这个危机,我们过去侧重于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来理解,认为这是社会化的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使然;但在一些西方学者看来,问题的关键在于日益丰富的商品和低下的购买力之间的矛盾,当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到丰裕社会时,要保证这个社会的良性发展和资本的有效积累,就必须有效地唤起人们的消费欲望,促进消费。正是从这样的观点出发,战后西方发达国家改变了过去自由竞争的政策,结合福特制的应用和推广,将刺激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策略。实际上,在福特制中,对消费进行规划并作为引导生产的重要力量,是其成功的法宝之一。消费日益取得了主导性的地位,这就是许多学者称谓的消费社会的来临。如果说在过去,消费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具有被动性的特征,那么在今天,消费已是一个主动的结构,丰裕的商品需要人们去消费,因而它就会采取各式各样的方法,生产出人们的消费需要,并主动地迎合消费者。

其实,仅有丰裕的产品,还不能形成全面主动的消费结构,在这个过程中,现代电子媒介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随着电视、电影等现代媒介的日常生活化,影视明星以其富有和奢侈性消费的形象,取代了传统富翁的主导地位。传统的富翁要想发财致富,往往要经历几代人的艰苦奋斗,而对于媒介明星来说,一夜暴富不再是神话。明星、广告与商品的结合,使商品获得了一种景观式的自我表达方式,商品不再是等待着我们去挑选的被动物,商品获得了自身的意识和形象,它栩栩如生地站立在消费者面前,向消费者推荐自己,就像一位妩媚的情人,将消费者揽进自己的怀抱。消费从一种附属的地位转变为一种主动的、唤起人们消费欲望的全面结构,这才是消费社会的本质所在。正是看到了这一点,鲍德里亚在论述消费社会的《物体系》和《消费社会》中指出,作为一种主动的关系模式,消费形成了一种文化体系,筹划着人们的需要和行动方式。

当消费社会在西方兴起时,人们无不沉迷于消费的乐趣之中,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经受了无数次的饥饿和想象之后,终于在那个落雪飘飘的圣诞夜吃到了隔着玻璃窗的烤鹅一样,过去想象中的神话,突然变成了现实,让我们恍若隔世。当消费社会降临到地球时,所有的人都将消费作为自己的工作和人生目的,一切其他的矛盾都变得无足轻重,过去的社会矛盾似乎被消解了,这就如同有的学者所说的,当雇主和雇员都在同一个沙滩上享受海洋和阳光时,他们都平等地处于同一片蓝天之下,这是消费社会带来的民主化幻象。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西方发达国家在战后获得了长足发展。在这个意义上,消费社会就像是一个隐形的整合器,填补着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裂缝,使人们自觉地投身其中。

商品的符号价值与区分原则

谈到消费,一般都认为,这是商品的使用功能满足人们需要的过程,人们看重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这当然是消费的基本内容。但进入到消费社会之后,消费过程不仅是消费商品的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消费其符号价值,这里的符号价值是指商品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正是这些东西规划了消费者的价值取向。

为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从商品的系列谈起。比如汽车,在现代市场上,人们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车型,从高级轿车到低廉的代步工具,汽车构成了一个系列,在这个系列中,每种档次的车型对应着不同收入和地位的消费者,汽车成为表征人们身份与地位的符号商品,汽车在系列中的地位,区分着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等级和地位。这是消费社会的区分原则,但这种区分不是传统社会身份、血统遗传意义上的区分,而是根据整个社会体系将特定的阶层和个体分配到特定的符号与实践中。在消费社会中,如果把上层社会群体标示为A,那么其他的群体就是非A,在这种区分中,自由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对立被消费社会中的身份与地位差异所取代,而这种差异正是通过商品的符号价值表现出来的。

商品的符号价值更表现于摆阔性的消费中。《独立报》曾报道说,31岁的英国亿万富翁斯考特·亚历山大为了显示自己的阔绰,以300万英镑买下了保加利亚一个拥有1000人口的小镇,并以自己的姓氏将之命名为“亚历山大镇”!这是一个外国富翁通过摆阔显示自己身价的方式。在中国,摆阔性的消费也大量存在。2005年8月8日《重庆晨报》曾有这样一个报道:山西的煤老板们一次集体买进20辆名贵的悍马车,在太原,一位老板拥有3辆颜色不同的劳斯莱斯。在这种摆阔性消费中,商品的真实存在让位于商品的符号功能,这种符号功能与特定的身份与地位相适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批判过商品拜物教,而在今天,商品拜物教已经让位于符号拜物教。

可见,在消费社会中,消费的过程首先是获得商品的符号价值过程,这种符号价值以电子媒介制造的商品意象为传播中介,成为大众认可的普遍性价值。在消费社会,商品是以其双重形象现身的:一是作为实物的商品,一是商品的意象,这种意象是由于电子媒介创造出来的。在房产地宣传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景观设计之类的广告,在这类广告牌上,青山绿水,白壁红檐,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家居图。在这类宣传中,住宅的意象先于真实存在的商品,我们在购买住宅时,先看到的也不是真实存在的房屋,而是画在图纸的住宅意象,以及这种意象所对应的社会身份与地位。消费者首先是被商品的意象所打动,然后才按图索骥来占有它,凡是不能以意象的方式来宣传自己的商品,也就无法找到买主,这就正如情境主义者德波所说的:“呈现的东西都是好的,好的东西才能呈现出来。”呈现的意象决定了人们的消费。

但商品的意象总是与特定的身份和地位相联系,意象本身就具有符号价值。当我们看到“成功的男人应该穿××牌西服”时,通过画面提供的广告意象,构成了标示着成功男人的符号价值。可以说,商品符号价值在今天的突现,是与商品的意象联系在一起的。

需要、个性与无意识监控

在讨论资本主义精神时,韦伯曾将禁欲、节俭看作是资本主义精神的重要内核。事隔半个世纪之后,面对美国消费文化的大行其道,贝尔认为早期的禁欲、节俭精神已被欲望的满足和铺张浪费行为所替代,从而发出了重申早期资本主义精神的呼声。作为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贝尔的呼声固然动人,但如果从消费社会的立场出发,将个人的需要开发出来,并以合乎人的个性的方式刺激需要,这正合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如果说在资本主义产生过程中,如果不能劳动的人都不是真正的人,那么在消费社会,不能消费的人也不是真正的现代人。

对于大众而言,消费体现的是主体需要满足的过程,也是自由个性得以彰显的过程,似乎有一个自由的主体在决定着自己的行为,但如果从消费的整体过程着眼,主体的需要和自由个性,是受到控制的,主体的个性与自由更多是一种幻觉。消费者的个性是通过对物品的消费实现的,今天的物品并不是一种孤立的商品,任何类型的商品都体现为一个系列,消费者是根据自己的爱好在商品的系列中挑选合乎自己个性表现的商品的。当大街上满是穿着牛仔裤的女郎时,在裤腿上挖出一个破洞或将裤脚剪成悬挂的布条,这就成为个性的象征,实际上,这种个性只是在商品系列规定中的差异而已,消费者的个性体现在一种事先被规定了的领域中所进行的选择,我们只能在选择时说“是”或“否”。

理性消费范文第5篇

年终时我们论坛做过一个关于淘宝消费的统计,很多妈妈在淘宝年消费都过万,主要用于购买宝宝的衣服、玩具。我们有两个版块一直很热门:一个是购物,一个是二手闲置。有很多东西孩子根本就用不上或者没机会用,全都当闲置出售了。妈妈们应该少看购物版,多看闲置版。 ---百合(网站外联人员)

美国的家长在购买儿童用品时相对比较理性,很少买原价的名牌产品。而且跟国内最大的不同在于,对于儿童玩具、童装、儿童家具这些孩子长大后会淘汰的,很多时候都会买二手货,朋友之间的赠送也很常见。童书、绘本也以借阅为主,不像国内一样会大量购买。

---Raven(美国)

苹果已去世的前总裁乔布斯说:

“苦行和极简让人更加敏锐。”

“匮乏即富足,自律产生喜悦。”

品味他的话,有助于遏制我们的不理性消费行为。

---曾会莲(儿童心理咨询师)

孩子长得很快,与其买很昂贵的消耗品,如服饰、玩具等,不如将这些钱多花在孩子的教育身上,如多购买图书,多给孩子购买能培养她阅读、学习兴趣的用品。

爱,不求回报,但消费必须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