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型论文

管理型论文范文精选

管理型论文

管理型论文范文第1篇

酒店的服务互动指的是酒店的员工与宾客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和各种程度的交互作用与影响的过程。加入WTO后,中外酒店的竞争会更加激烈,酒店寻求竞争的优势越来越依赖于宾客在酒店的消费经历与心理感受;一般酒店服务产品的提供方式和销售手段易被竞争者所模仿,而每一次服务过程的差异性却不易被仿效,为使酒店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酒店必须对宾客的消费经历负责;宾客的消费经历是由酒店员工与宾客的每一次接触,即服务互动所组成;服务互动的性质确定了其在酒店服务管理中的地位,但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却尚未见报道。为此,笔者尝试剖析酒店服务互动的过程,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探讨酒店业服务互动的特点,并就管理者如何把握服务互动、塑造酒店的知识型员工提出自己的设想。

一、酒店的服务互动是一个员工与宾客相互影响和交互作用的过程

第一,酒店服务互动的主体是酒店的服务提供者和服务的接受者,即酒店的员工与宾客。酒店的员工在服务互动的过程中是以满足宾客的需求为目标的,且两者均不是独立地出现在服务互动中,而是共同参与在互动的活动中。第二,酒店服务互动的基础与条件,即服务互动存在和发生的背景。这既包括酒店服务设施和背景宾客等的状况,也包括当时具体的情景:人、物、环境,员工的态度、服务技巧和宾客的个性、行为特征以及期望、需求;还涉及以往酒店的服务互动的状况和据此形成的服务互动模式。第三,酒店服务互动的结果。是在服务互动背景和过程基础上形成的酒店服务互动的最后产物;包括双方对服务互动的认识、服务体验、满意程度以及互动中问题解决的效果;也包括了酒店管理层对参与此互动过程的员工工作表现的评价和员工本人对此互动的心理感受、认识。其中重要的是宾客对参与此服务互动的酒店员工的评价、对服务质量的最后满意度以及对酒店解决宾客投诉结果的满意程度。

二、酒店服务互动的特征

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间的互动,酒店的服务互动既有人际互动的一些共性,也有一些自身的特征,对服务性行业的酒店来说,正确认识和恰当利用其服务互动的这些特征,尤其重要。

(一)酒店服务互动的交互性

酒店的服务互动是一种交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互动中的双方总是基于对方的行为来作出自己的反应,从而调节自身的行为,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回报”效应。在酒店的服务互动中,一方面,客人的要求对员工有较大的影响,员工需根据客人提出的不同需求进行服务;另一方面,员工的行为同样会对客人产生较大的影响。酒店员工的一句贴切的问候,赏心悦目的仪容仪表,训练有素的业务与社交技巧都会使宾客在服务互动中得到享受,使其心情舒畅,得到满足。同时,宾客也会更加遵守酒店的有关规章制度,尊重员工的人格与劳动成果。这样就构成员工与宾客之间友好的双向交互性,也即心理学上的“好感的回报”;同时,酒店的员工与宾客间的这种交互作用不但在互动当时对员工和客人双方产生较大的影响,还会对其以后的互动产生影响,从而表现为一个交互的循环过程;酒店的服务互动正是在员工和客人之间不断的相互影响和循环往复的互动过程中动态发展的,并且这个发展过程中是可以调整的,酒店的员工应在服务互动过程中积极调整自己的行为、举止、谈吐、服务技巧等,因为人们往往会回报自己所欣赏的服务行为,从而有意识地创造与构建积极的、适宜的酒店服务互动关系。

(二)酒店服务互动的辐射性

酒店的服务互动不仅仅限于参与此服务过程的员工与宾客的相互作用,还对酒店的其他人及其互动产生影响。从横向来看,员工与宾客间的互动影响其他宾客和员工与该宾客的互动,影响员工与其他宾客、该宾客与其他宾客及其他员工的交往;从纵向来看,则会影响到以后员工、宾客双方本身的互动,乃至影响其他宾客和员工以后与该宾客和该员工的交往。由于酒店服务互动的辐射性和弥散性,就要求酒店的员工应以最快的速度对宾客的要求作出反应,并暂时放下正常的工作,采取积极措施去满足宾客,以确保酒店服务互动的友好性,这也就是遵守了酒店的边缘服务规则(LATERALSERVICE)。美国的里兹———卡尔顿酒店有这样一条经营原则:员工能在个人层次上利用客人反应的信息为宾客提供最优的服务,只要客人有需求,员工应立即放下正常工作,并允许员工在两千美元范围内采取措施,以满足客人的个性情感需求;使得该酒店的忠诚宾客数字达24000人次。

(三)服务互动的两重性服务互动的两重性

一方面是指员工与宾客之间友好的酒店服务互动,不仅能使酒店在宾客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品牌效应,提高了宾客对服务的满意度,而且能让酒店的员工体验到自己的价值,留下美好的服务经历,这种双方满意的服务体验也将给酒店带来丰厚的回报。另一方面是指不良的服务互动过程,不仅会引起宾客的不满、投诉,还会对员工的工作、酒店的声誉产生负面的影响。酒店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努力避免不良服务互动的产生。

(四)酒店服务互动的非一一对应性

酒店的服务互动可以是一个员工与多个宾客之间的互动,也可以是一个宾客与多个酒店员工之间的互动,具有明显的非一一对应性;这样的结果是或可提高服务效率,或可让宾客体验到不同员工的服务特色;但也有可能出现员工与每一位宾客之间针对性的交流不够充分,或对个别宾客的关注不足,使一些宾客的特殊需求不能得到及时满足。因此,酒店的员工在服务互动过程中应有明确的意识,既注意与大部分宾客的互动,又有意识地与个别宾客保持经常性的有效互动,以满足宾客的个性需求。

(五)酒店服务互动的综合性

酒店的服务互动不仅仅是员工与宾客双方交往或各自个性、行为、需求的总和,而且是一个受多方面影响的、包含多种因素在内的综合网络系统;酒店员工与宾客双方以往的交往经验、相互间的认识、对双方的期待、互动过程中双方不同的反应,甚至外界对酒店的评价、对互动双方行为的反响,都会影响到酒店的服务互动,并影响到互动的效果与对酒店服务的评价。可以看到,恰当地处理好员工与宾客的服务互动过程,是酒店提高宾客满意度、追求精致服务和赢得客源的重要环节;其中,酒店服务人员的一举一动时刻影响着宾客的心理体验,是导致服务互动产生良好结果与否的核心因素,而这一因素是酒店管理者可以控制与管理的,因此,培养高素质的酒店员工是管理者的当务之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笔者认为只有酒店的知识型员工才能保证酒店服务互动的良好运作。超级秘书网

三、重视培养酒店的知识型员工

员工和宾客都是服务互动过程的主体,这二者中,对管理者而言,员工是可以控制的因素,且在服务互动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因此,酒店管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员工的素质问题。而对在职员工,主要的手段是培训。首先是敬业乐业精神的培养,员工只有本着对酒店工作的热爱,才能在服务过程中传达给宾客真心的关爱,露出发自内心的微笑,而不是“苦恼人的笑”。其次,观察力的培养,善于注意细微之处,懂得从一般中发现特殊,能依据宾客外部特征或“提示”的信息,提供差异化服务,懂得何时对宾客多一分关心,而何时应该尊重宾客的隐私。另外,培养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遇到服务互动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不仅拘泥于服务标准程序,还能为宾客提供“量体裁衣”式的个性化服务;并能挖掘宾客埋藏在心灵深处而没有浮出水面的需求,真正“读懂”宾客,掌握宾客心理。最后,酒店管理者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员工的幽默感,先从自己做起,学会充分利用幽默这座桥梁,来调节与宾客的关系,缓解紧张的气氛,促进双方友谊的建立,为宾客带来服务的高附加价值。经过培训,员工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成为酒店的知识型员工,使他们能在酒店给宾客提供集知识、技能、文化品位和情感内涵为一体的知识型服务,他们会用自己的热情、知识、情感、创意给人们提供个性化服务,他们在与宾客的交往中用自己的高素质甚至人格魅力来影响每一位与其接触的客人,他们用自己的情感打动客人,不但能满足宾客的个性偏好,甚至能创造宾客需求;酒店的金钥匙堪称知识型员工的典范,他们可以为客人解决一切服务需求的难题,他们可以为客人代办“奶嘴”,也可为客人“代租飞机”,代购“2000只孔雀和4000只鸵鸟”等等。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将成为酒店竞争力的源泉,酒店可设立CKO(知识主管)职位,以管理和开发好人力资源,根据酒店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兴趣爱好与需要,为他们筹划职业生涯发展计划,并提供适合其需求的上升道路,使他们的个人发展与酒店的可持续发展得到最佳的结合,注重知识型员工的培养和发展,为酒店能形成一个良好的服务互动过程创造有利条件。综上所述,为了使宾客真正满意,酒店应该重视服务互动过程,管理好员工与宾客的每一次服务互动过程。同时培养酒店的知识型员工,使他们在服务的第一线为宾客提供蕴涵知识、文化品位与情感内涵的情感服务,为酒店提供超越宾客期望的知识型服务。

[参考文献]

[1]吕梁山•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交往结构与要素浅探[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2)•

[2]郑全全•社会心理学[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

管理型论文范文第2篇

1.1在招投标以及签订合同阶段中,由于建筑工程各级管理人员自身综合素质不高以及法律意识缺失,加上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缺乏整体规划,引起投标书和施工合同的不规范和不合理,这必将影响建筑工程后续施工的顺利进行。进行施工合同的签订时,恶性建筑市场竞争促使“不平等”条款合同的签订,极大地损害了施工企业的合法权益,而为了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施工企业使用劣质原材料,以及简化施工工序和施工步骤,无疑影响了建筑工程整体质量,甚至还会危及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2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会存在一些安全隐患问题。由于相关的工作人员缺乏安全意识,不遵守相关的规则,使得在施工现场发生了很多安全事故,这不仅造成了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受到损害更不利于整个施工工程的顺利进行。传统的施工模式已不能满足现在建筑管理发展的需要,滞后的管理制度使得整个工程没有创新意识,在具体的工作中就会体现出建筑资源材料的浪费和损失。众所周知,工地的施工工程是一个艰巨而庞大的工程,工作人员必须按照相关的合同进行有效地工作,但是在有些工程的建设中,出现合同的篡改和终止现象,这就给施工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究其原因,这也是在建筑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不规范性管理和管理漏洞造成的。

2完善建筑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探究

2.1建立、健全建筑市场制度和市场机制

2.1.1一个合理有序的建筑市场环境对建筑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要求建筑市场的统一化和标准化,打破地方垄断就成了当下建筑业的努力方向。

2.1.2逐渐促进生产要素市场的完备,应培育稳定、可靠的劳动力市场,强化建筑劳动力现场全方面的系统化管理,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劳务人员的学习、培训和考核,使其能按照正规操作规程进行规范化施工。

2.1.3建立和健全以工程担保和保险为主体的风险管理制度,实行投标担保、合同履约担保以及资金支付担保等,并逐步开办关于各种建筑行为活动的意外伤害等保险。

2.2强化安全意识,逐步改进安全监管方法。安全问题是施工工程中必须要重视的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安全问题的发生就会给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同时也会阻碍工程的正常运行。所以在工程建筑的过程中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注意,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首先,要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建筑企业要对施工人员以及技术人员的安全意识进行培养,可以进行培训和演习等活动,让人们认识到安全问题的重大危害以及工作中经常发生安全事故的环节。使其在具体的工作中充分的注意。其次,要规范安全管理制度。建筑企业要对相关的施工人员负责就要在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方面进行改进。例如,要求施工人员必须在进入工地的同时戴好安全帽,做好相关的防护措施。对违反规则的人员要进行有效地惩处。同时建筑企业也要从施工人员的方面去考虑,可以根据气候条件的不同适当的增加或者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和强度。再次,对建筑材料的选择上要进行严格把关。这一点是人为因素之外的又一重要因素。对施工材料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那些优质的建筑材料才能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同时也能保证施工人员人身安全。整个施工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得以有效地完成,强化安全意识,改进监督管理方法是杜绝安全隐患的有效途径,本着安全为本的工作原则,才能给建筑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

2.3树立诚信施工意识,完全确保工程质量。对于每个建筑企业来说,要想提高其自身的知名度,挖掘更为广阔的建筑市场,诚信的施工意识是重要的前提。只有确保施工工程的质量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度,才能提高自己的信誉程度。那么在具体的工作中也要注意一下几点:首先,要对建筑材料的质量严格要求。建筑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质量,有些建筑企业为了更大限度的谋取利益而忽略了工程的质量,建筑出所谓的豆腐渣工程,这就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不负责的表现。质量监督部门要严格的对原材料的质量进行检测,确保工程的每一步都万无一失。其次,对工作人员的诚信意识的培养。每个工作人员都是有着一定思想意识的成年人,对其进行诚信教育工作会比较容易,只有满足每个工人的自身利益,他们就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有利价值,自觉地提高诚信意识。同时,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责任机制,本着对自己工作负责的原则,将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个员工个人。

3结束语

管理型论文范文第3篇

1.专业地位提升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专业由原来的635种调减至506种,酒店管理作为新增专业与旅游管理并属旅游大类。在此之前,酒店管理(本科)一直作为旅游管理的一个方向而存在。酒店管理本科的确立标志着该专业独立地位的确立,其硕士及博士层次的人才培养也将逐步发展,与之相应的研究也将逐步繁荣。酒店管理专业地位的提升要求在研究中把酒店管理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来思考,而不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部分,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入地研究以满足酒店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2.专业综合性强随着旅游业及商业的快速发展,酒店行业也进入了迅猛发展阶段,不仅体现在量的发展,更在于质的飞跃。酒店业早已摆脱传统的业态与休闲、地产、养老、会展、医疗等行业不断融合,竭力满足人们多样化及深层次的需求,新的酒店形态不断出现,已经形成了丰富的岗位群,这也是酒店管理升为本科专业的重要原因之一。酒店业综合性的增强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致使酒店管理专业具有综合性。例如,产权式酒店的出现要求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懂物业管理类的知识、酒店景区化的趋势要求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懂景区设计以及园林等知识等等。总之,酒店业的综合性意味着酒店管理者专业的综合性,在课程体系设置时应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开设社会所需课程,培养综合性人才。

3.专业平台性对于酒店管理专业而言,研究型大学主要研究理论创新、行业的发展等高层次的问题,应用型大学则研究如何将理论转化为服务,并在教学中将服务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目标。服务能力并不能狭隘地理解为服务技能,似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只会迎宾、铺床、斟酒之类,服务能力包括以服务技能为基础的服务意识、服务理念、服务管理、服务创新等。不同行业服务技能存在差异,但服务意识、服务理念、服务管理、服务创新是相通的。酒店业作为最古老的行业之一,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先进的理论体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其行业标准已成为其他服务行业学习的标杆。瑞士洛桑酒店学院毕业的学生成为银行业、高科技企业等与酒店不相关企业争相聘请的对象,因为大部分企业都是对客服务的主体,对服务能力的需求是一致的。总之,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服务能力,而这也是所有服务企业所必须的,所以,酒店管理专业具有平台性,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远比人们理解的要广阔。

4.专业实践性强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强已是共识,这也是为何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的研究以高职层次居多,且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如前所述,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是服务能力的培养,服务绝不是闭关冥思的产物,也不是实验室的产物,而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性是服务最为显著的特征。应用型本科培养懂理论、会实践,能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人才,缺乏对实践的理解,一切也就无从谈起。不管从专业来看,还是从应用型本科的定位来看,酒店管理专业都是实践性强的专业。

二、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4W+1H框架

要系统地完成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可以遵循4W+1H的框架,即回答以下五个问题:课程体系是什么(what);为什么要构建课程体系(why);课程体系建设主客体是谁(who);课程体系何时构建(when);课程体系如何构建(how),其中最后一个问题最为关键,也最为复杂。第一,课程体系是什么(what)?所谓体系就是一个系统,课程体系是指诸多课程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整体[3]。我国高校课程体系一直沿用苏联的“三层楼”式的课程体系,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构成。基础课即通识课程,是所有专业都要学习的课程,专业基础课是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基础课,一般以本专业所依托的主干学科为主,专业课则是本专业的理论和技能课程。但课程体系不是上述几类课程简单的总和,而是前后呼应具有逻辑关联的整体。第二,为什么要构建课程体系(why)?课程体系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付诸于实践的桥梁,也是高校教育最核心的问题,课程体系建设的科学与否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其重要性毋庸多言,本文不做累述。第三,课程体系主客体是谁(who)?对于应用型本科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设应该由学校和企业来共同完成,具体而言有三大主体:第一是学科专家,一般是学科的带头人,他们对学科定位及其发展思考深入;第二是授课教师,他们对课程和学生理解深入,对于课程内容的整合最具发言权。第三是行业专家。行业专家包括行政高级管理人员和企业专家。前者对行业理解更具前瞻性,能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后者对社会人才需求的把握更为准确。应用型本科定位是以服务地方为主,地方行业专家的意见更为重要。课程体系建设的客体是学生,但关键是课程体系的建设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目前,我国高校分为三种类型即学术性研究型大学、专业性应用型大学和职业性技能型院校。研究型大学为综合性大学,主要培养创新学术型人才,即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人才。职业性技能型院校主要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即能从事一线操作与服务的高级技能及初级管理人才。而应用型本科则介于两者之间,培养既能在生产一线从事具体工作,也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从事生产设计的人才。具体到酒店管理专业是培养具有一线服务技能,懂管理,能进行产品设计与创新的人才。第四,课程体系何时构建(when)?课程建设优先与社会而不是与学科对接,因为社会在发展,学科随之变化,人才培养的需求相应改变,死守学科而忽略社会容易陷入“刻舟求剑”的误区。另一方面,所开设课程与学生接受能力不符,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必须适时调整。所以,应随着社会需求变化和科学知识发展而不断调整课程体系。美国高校每年淘汰约5%的课程,并适度增加新的课程,弹性化的课程体系值得借鉴。但我国高校普遍缺乏课程体系改革的动力,仍然坚守传统思维,多年教学中一本教材,一本教案,一套课件的现象比比皆是。淘汰并更换新课程无疑增加了工作量,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应采用制度化的方式,确保课程体系建设稳定性与动态性并存。总之,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非一时之事,而是时时之事。第五,课程体系如何构建(how)?

一是强调以通识教育为目的,淡化学科专业。关于通识与专业的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大部分学者倾向于通识教育,也有学者指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要根据学校定位、地区需求而定,不能一概而论,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的前提和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只能选择通识教育。应用型本科主要培养懂理论,会实践,能将理论转化为生产力的人才,他们与市场对接紧密且肩负将理论付诸实践的重任,时刻面临着应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知识不断更新的挑战,窄口径的学科化专业化的知识显然无法满足社会对他们的高要求。对通识教育的选择更与酒店管理专业特点有关。随着酒店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酒店管理专业综合性不断增强,对知识面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况且与酒店管理的基本实践技能并不难掌握,若只专注于专业则与高职教育无异。每一个学生都有无限的可能,过于学科化专业化的教育则会扼杀这无限的可能。高等教育不是教育的终点,而是教育的新起点。酒店管理专业的通识教育通过两大类课程实现,即通识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应该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历史学、文学与艺术这几大类。特别要重视旅游文化教育,增加与人文素养有关的哲学、历史、文学等课程的数量,因为文化的熏陶比技能的操作更重要,“做人”的教育比“做事”的教育更重要。要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其他相关专业的教育必不可少,与酒店管理相关的其他专业课程至少应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营销学、语言学几大类,其中经济学和管理学作为主干学科,课程数量可适当增加。经济学的深度要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定,心理学的课程应受到重视,并注重心理学原理的传授。语言学显然不能忽视,酒店行业是我国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对外语要求较高,外语课程的比例应比一般专业高。同时对普通话也要作相应要求,普通话可作为一门小型课程单独开设或融入到《演讲与口才》等相关课程中。

二是以内容整合为途径,推广小型课程。课程小型化指压缩原有课程中重复或不必要的部分,减少学分和学时,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给学生以更多的课外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补充课外知识,自主学习新的技能。应用型酒店管理本科应提倡并鼓励课程小型化,主要基于三大理由:首先,应用型高校的理论课程知识只要求学生知道结论,懂得运用,不需过于追根探源,原理的探究应该由研究型大学完成。其次,酒店管理专业一直依附于旅游管理,旅游管理作为新兴的学科,理论体系不完整,很多课程都是其他学科课程的直接套用,酒店管理的课程更是如此。比如《酒店餐饮管理》《中外饮食文化》和《旅游礼仪》中均涉及各地饮食文化风俗的知识,因此,应在课程内容整合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小型化的改革,既疏通了课程体系的脉络,也节约了课时,一举多得。再次,课程小型化还是时展的要求。课程体系作为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滞后性,因时展而涌现的新知识、新技术无法及时纳入既有课程,或者相关课程的容量不足以容纳新的知识,可以采用灵活的方式,把新知识进行压缩,以学术讲座的形式融入课程体系中,按照一定的标准计算学时和学分。比如养老旅游是应市场需求出现新兴事物,还没有成熟的理论和实践操作,不适合放在课程体系中,但作为前沿动态可以扩充学生知识面,为学生提供新的思路。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课程小型化并不是简单地缩减课时,而是在课程内容进行论证的基础上有效地整合,根据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的深度,减少冗余,提高教学效率。

三是以必修课程为主体,丰富选修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在人才培养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必修课是保障学生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而选修课则依照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更具个性化的人才。目前总体的看法是减少必修课的比例,相应增加选修课比例。国外研究型大学选修课的比例远高于必修课,这得益于其雄厚的师资。应用型本科大多为刚刚从专科升为本科的高校,师资有限,选修课的开课量也应量力而行,以免流于形式,总体上还是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酒店管理专业选修课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通识选修课,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三大类,一般高校会对自科和社科作要求,对艺术类不作要求,笔者认为艺术类课程有助于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应该要求选修4学分或以上。第二类是专业选修课。这类选修课要兼顾人才培养的需求和教师的特长。专业选修课可以涉及旅游类、营销类、沟通类、文化类、园林类、规划设计类、管理类以及与酒店相关的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

四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重视实践教学。酒店管理作为实践性强的专业更是如此。酒店管理专业实践体系包括课程内实践、课程外实践、专业实习三大部分。课程内实践主要是通识课和专业课,应从系统的角度考虑各课程实践内容的衔接,避免重复。比如《酒店服务礼仪》中包括礼仪实践训练,但前厅、客房与餐饮的相关课程中服务技能训练中也包括礼仪训练,再如营销课程中的问卷调查及分析,多门课程也都涉及,重复训练既浪费资源又让学生疲倦,这就要统筹考虑,合理分配。课程外实践是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来锻炼综合技能,可以分为三大块,一是专业认知,要求学生利用课余相对零碎的时间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做兼职,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考核并获取学分。二是社会认知,要求学生利用寒假和暑假做兼职,不一定与专业对口,但要达到学校的考核要求,并获取相应学分。三是创业认知,要求学生通过参加校内外各种创业大赛来获取学分。课程外实践学分应是强制性的,而非选择性的,是学生毕业的硬性条件。专业实习包括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实行3+1的模式,即三年在校内学习,一年校外实习。一年的校外实习又可分为两种形式,即分为两个学期,比如第六和第八学期错开实习,或者最后一学年全部安排实习,两种方式各有利弊。笔者认为错开实习效果更好,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但两次实习的岗位应该有差异,否则学生没有积极性,这需要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并通过合约的方式固定下来。

作者:宋欢单位:泰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1.专业地位提升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专业由原来的635种调减至506种,酒店管理作为新增专业与旅游管理并属旅游大类。在此之前,酒店管理(本科)一直作为旅游管理的一个方向而存在。酒店管理本科的确立标志着该专业独立地位的确立,其硕士及博士层次的人才培养也将逐步发展,与之相应的研究也将逐步繁荣。酒店管理专业地位的提升要求在研究中把酒店管理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来思考,而不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部分,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入地研究以满足酒店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2.专业综合性强随着旅游业及商业的快速发展,酒店行业也进入了迅猛发展阶段,不仅体现在量的发展,更在于质的飞跃。酒店业早已摆脱传统的业态与休闲、地产、养老、会展、医疗等行业不断融合,竭力满足人们多样化及深层次的需求,新的酒店形态不断出现,已经形成了丰富的岗位群,这也是酒店管理升为本科专业的重要原因之一。酒店业综合性的增强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致使酒店管理专业具有综合性。例如,产权式酒店的出现要求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懂物业管理类的知识、酒店景区化的趋势要求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懂景区设计以及园林等知识等等。总之,酒店业的综合性意味着酒店管理者专业的综合性,在课程体系设置时应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开设社会所需课程,培养综合性人才。

3.专业平台性对于酒店管理专业而言,研究型大学主要研究理论创新、行业的发展等高层次的问题,应用型大学则研究如何将理论转化为服务,并在教学中将服务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目标。服务能力并不能狭隘地理解为服务技能,似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只会迎宾、铺床、斟酒之类,服务能力包括以服务技能为基础的服务意识、服务理念、服务管理、服务创新等。不同行业服务技能存在差异,但服务意识、服务理念、服务管理、服务创新是相通的。酒店业作为最古老的行业之一,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先进的理论体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其行业标准已成为其他服务行业学习的标杆。瑞士洛桑酒店学院毕业的学生成为银行业、高科技企业等与酒店不相关企业争相聘请的对象,因为大部分企业都是对客服务的主体,对服务能力的需求是一致的。总之,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服务能力,而这也是所有服务企业所必须的,所以,酒店管理专业具有平台性,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远比人们理解的要广阔。

4.专业实践性强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强已是共识,这也是为何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的研究以高职层次居多,且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如前所述,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是服务能力的培养,服务绝不是闭关冥思的产物,也不是实验室的产物,而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性是服务最为显著的特征。应用型本科培养懂理论、会实践,能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人才,缺乏对实践的理解,一切也就无从谈起。不管从专业来看,还是从应用型本科的定位来看,酒店管理专业都是实践性强的专业。

二、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4W+1H框架

要系统地完成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可以遵循4W+1H的框架,即回答以下五个问题:课程体系是什么(what);为什么要构建课程体系(why);课程体系建设主客体是谁(who);课程体系何时构建(when);课程体系如何构建(how),其中最后一个问题最为关键,也最为复杂。第一,课程体系是什么(what)?所谓体系就是一个系统,课程体系是指诸多课程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整体[3]。我国高校课程体系一直沿用苏联的“三层楼”式的课程体系,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构成。基础课即通识课程,是所有专业都要学习的课程,专业基础课是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基础课,一般以本专业所依托的主干学科为主,专业课则是本专业的理论和技能课程。但课程体系不是上述几类课程简单的总和,而是前后呼应具有逻辑关联的整体。第二,为什么要构建课程体系(why)?课程体系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付诸于实践的桥梁,也是高校教育最核心的问题,课程体系建设的科学与否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其重要性毋庸多言,本文不做累述。第三,课程体系主客体是谁(who)?对于应用型本科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设应该由学校和企业来共同完成,具体而言有三大主体:第一是学科专家,一般是学科的带头人,他们对学科定位及其发展思考深入;第二是授课教师,他们对课程和学生理解深入,对于课程内容的整合最具发言权。第三是行业专家。行业专家包括行政高级管理人员和企业专家。前者对行业理解更具前瞻性,能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后者对社会人才需求的把握更为准确。应用型本科定位是以服务地方为主,地方行业专家的意见更为重要。课程体系建设的客体是学生,但关键是课程体系的建设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目前,我国高校分为三种类型即学术性研究型大学、专业性应用型大学和职业性技能型院校。研究型大学为综合性大学,主要培养创新学术型人才,即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人才。职业性技能型院校主要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即能从事一线操作与服务的高级技能及初级管理人才。而应用型本科则介于两者之间,培养既能在生产一线从事具体工作,也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从事生产设计的人才。具体到酒店管理专业是培养具有一线服务技能,懂管理,能进行产品设计与创新的人才。第四,课程体系何时构建(when)?课程建设优先与社会而不是与学科对接,因为社会在发展,学科随之变化,人才培养的需求相应改变,死守学科而忽略社会容易陷入“刻舟求剑”的误区。另一方面,所开设课程与学生接受能力不符,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必须适时调整。所以,应随着社会需求变化和科学知识发展而不断调整课程体系。美国高校每年淘汰约5%的课程,并适度增加新的课程,弹性化的课程体系值得借鉴。但我国高校普遍缺乏课程体系改革的动力,仍然坚守传统思维,多年教学中一本教材,一本教案,一套课件的现象比比皆是。淘汰并更换新课程无疑增加了工作量,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应采用制度化的方式,确保课程体系建设稳定性与动态性并存。总之,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非一时之事,而是时时之事。第五,课程体系如何构建(how)?

一是强调以通识教育为目的,淡化学科专业。关于通识与专业的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大部分学者倾向于通识教育,也有学者指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要根据学校定位、地区需求而定,不能一概而论,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的前提和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只能选择通识教育。应用型本科主要培养懂理论,会实践,能将理论转化为生产力的人才,他们与市场对接紧密且肩负将理论付诸实践的重任,时刻面临着应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知识不断更新的挑战,窄口径的学科化专业化的知识显然无法满足社会对他们的高要求。对通识教育的选择更与酒店管理专业特点有关。随着酒店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酒店管理专业综合性不断增强,对知识面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况且与酒店管理的基本实践技能并不难掌握,若只专注于专业则与高职教育无异。每一个学生都有无限的可能,过于学科化专业化的教育则会扼杀这无限的可能。高等教育不是教育的终点,而是教育的新起点。酒店管理专业的通识教育通过两大类课程实现,即通识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应该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历史学、文学与艺术这几大类。特别要重视旅游文化教育,增加与人文素养有关的哲学、历史、文学等课程的数量,因为文化的熏陶比技能的操作更重要,“做人”的教育比“做事”的教育更重要。要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其他相关专业的教育必不可少,与酒店管理相关的其他专业课程至少应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营销学、语言学几大类,其中经济学和管理学作为主干学科,课程数量可适当增加。经济学的深度要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定,心理学的课程应受到重视,并注重心理学原理的传授。语言学显然不能忽视,酒店行业是我国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对外语要求较高,外语课程的比例应比一般专业高。同时对普通话也要作相应要求,普通话可作为一门小型课程单独开设或融入到《演讲与口才》等相关课程中。

二是以内容整合为途径,推广小型课程。课程小型化指压缩原有课程中重复或不必要的部分,减少学分和学时,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给学生以更多的课外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补充课外知识,自主学习新的技能。应用型酒店管理本科应提倡并鼓励课程小型化,主要基于三大理由:首先,应用型高校的理论课程知识只要求学生知道结论,懂得运用,不需过于追根探源,原理的探究应该由研究型大学完成。其次,酒店管理专业一直依附于旅游管理,旅游管理作为新兴的学科,理论体系不完整,很多课程都是其他学科课程的直接套用,酒店管理的课程更是如此。比如《酒店餐饮管理》《中外饮食文化》和《旅游礼仪》中均涉及各地饮食文化风俗的知识,因此,应在课程内容整合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小型化的改革,既疏通了课程体系的脉络,也节约了课时,一举多得。再次,课程小型化还是时展的要求。课程体系作为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滞后性,因时展而涌现的新知识、新技术无法及时纳入既有课程,或者相关课程的容量不足以容纳新的知识,可以采用灵活的方式,把新知识进行压缩,以学术讲座的形式融入课程体系中,按照一定的标准计算学时和学分。比如养老旅游是应市场需求出现新兴事物,还没有成熟的理论和实践操作,不适合放在课程体系中,但作为前沿动态可以扩充学生知识面,为学生提供新的思路。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课程小型化并不是简单地缩减课时,而是在课程内容进行论证的基础上有效地整合,根据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的深度,减少冗余,提高教学效率。

三是以必修课程为主体,丰富选修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在人才培养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必修课是保障学生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而选修课则依照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更具个性化的人才。目前总体的看法是减少必修课的比例,相应增加选修课比例。国外研究型大学选修课的比例远高于必修课,这得益于其雄厚的师资。应用型本科大多为刚刚从专科升为本科的高校,师资有限,选修课的开课量也应量力而行,以免流于形式,总体上还是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酒店管理专业选修课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通识选修课,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三大类,一般高校会对自科和社科作要求,对艺术类不作要求,笔者认为艺术类课程有助于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应该要求选修4学分或以上。第二类是专业选修课。这类选修课要兼顾人才培养的需求和教师的特长。专业选修课可以涉及旅游类、营销类、沟通类、文化类、园林类、规划设计类、管理类以及与酒店相关的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

管理型论文范文第4篇

心里授权这一概念一直以来专家学者所给的阐释都不一致,不同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阐释。比如,有的专家认为心理授权就是一种提升自身能效感的内在激励方式;还有的认为心理授权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企业员工进行授权的心里感知过程,进而产生内在激励。因此心理授权在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的理论依据所牵涉的面就比较广,包括人力资源、人性假设和成本转移理论三方面。知识型人员主要指的就是高学历、很强的专业、在科研方面能力突出的顶级人力资源,在高校中、社会中、经济方面、政治方面和文化方面都有突出贡献,知识转移成本相比较高,因此可以把一定的决策权转移给知识型人员。同时通过心里授权搭建一个能展示知识型人员的科技平台,充分展示知识型人员的科研技能。经济视觉就是知识型企业的成果,主要表现在数量、质量、服务、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上。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不但能激励高校知识型人才的潜力,还能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在工作方面的积极性,进而提升自身的能效感和工作能力,促进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展。理论方面,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不但牵涉到个人和公共的价值观,还牵涉到民主和公正等其他方面。心理授权管理也就是管理者不但要从理论方面关注知识型人才,还应注重正确引导知识型人员所取向的科研方向和个人需求,争取做到民主和公正,发挥应有的爱方面的理论、管理方面的理论和责任方面的理论。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一直把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作为目标,心理授权主要是对人员的管理,目标是使管理逐步民主化和公正化,这也是知识型企业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在最终价目标。只有通过心理授权才能抓住知识型人才的心理,才能更好的为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才能促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

二、心理授权在企业管理所要达成的目标

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改变了原有的管理模式,由原来的领导导向转为知识型人员导向,这也为轻松、自在、公平和公正的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创造了很好的环境,让知识型人员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注,对实现科学化管理和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一)管理环境生态化管理环境指的是知识型人员所在的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经济环境,在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中发挥的是最基本和直接的作用和影响力。在心理授权作用下知识型企业产业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了一种轻松、自在、公平和公正的科技人力资源管理环境,促进政治方面、文化方面和经济方面的和谐统一,对于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目标的实现起到促进的作用,进而促进知识型人员实现自身价值,提升自身的能效感。管理环境生态化在管理者和知识型人员之间起到平衡调节的作用,促进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

(二)管理服务统一化心理授权视角下的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就是实现管理与服务统一关系。知识型人员不但是管理对象也是服务对象,只有实现对知识型人员的尊重和理解,让他们参与到决策权中,并给与他们提出意见和建议,才能真正的实现民主化和公正化。知识型人员基本都是脑力劳动者,心理授权管理要把握知识型人员的个人特点,并根据他们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在各个科研领域给与他们充分的鼓励、信任和关心,并在依靠他们的同时给与他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支持,注重他们工作环境的同时也应注重他们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都感觉到幸福感,从而充分调动知识型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进一步实现管理与服务统一化,为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做好铺垫。

(三)管理模式人本化知识型人员心理授权管理要想实现人本化,就必须以人文本,也就是以知识型人员为本,实现管理模式由领导导向向知识型人员导向发展。这一管理模式的转变是实现知识型企业产业管理者对知识型人员的管理的转变,这种管理模式对实现管理科学化和提升知识型人员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心理授权管理主要是对知识型人员的德育、仁爱和情义方面的管理,这些都是以人为本管理,知识型人员则是对管理者以优良的成果回报,发挥知识型人员自身的最大潜能,来实现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

三、心理授权在企业管理中实施途径

心里授权是从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的角度来考虑知识型人员的自己的需求,是建设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心理授权的主要方式,也是实现知识型企业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方式。

(一)确定价值取向强化组织承兑知识型企业产业人力资源心理授权管理,主要目的是以管理为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明确心理授权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的明确促进两者的和谐统一。强化组承兑,主要包括情义方面承兑、责任感方面承兑和规范方面承兑,逐步实现和谐化和规范化,承兑主要是指企业员工的工资、福利和培训学习等,从心里上让知识型人员对企业感激,实现真正的民主化、公平化和公正化。

(二)以人为本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心里授权管理就是以以人为本为前提。所谓以人为本就是采用开放式的用人机制,对知识型企业的管理要特别重视以人为本的思想,并把管理方面的工作重心放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激发知识型员工创造性上,进而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在物质上满足知识型人员,包括增加人员的培训、提升员工生活质量、提升福利和工资待遇等。逐步提升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提升工作绩效。

管理型论文范文第5篇

1.课程设置形成体系

工商管理的专业培养方向是各单位企业的管理层,其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功底、专业的分析能力还有处理事件的技巧等。总而言之,就是工商管理的学生的就业目标是成为适应社会要求的综合应用型人才。我国的工商管理课程建立的体系并没有很好地结合现有环境,没有满足现有的客观实际,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关键就是要将未来就业作为课程设置时考虑的重点,要结合市场的要求,注重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将职业的规划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到一起,不能彼此剥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调整:第一,教学时间制定时要侧重于对于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在讲解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不能与其他相关行业完全的的脱离,要注意理论知识讲解和实践课程各个所占的课程比例,不能单线发展,要进行融合,穿插,此外学校也要提供良好的时间平台,要让学生多进行接近真实的技能演练。第二,专业教学计划要常做更新。应用型人才的塑造要考虑社会整体以及经济模式发展的动向,要与时俱进的调整本专业的教学思路。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采用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为主要教学方法,由教师提供要点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将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第三,教学贴近国际化。对工商管理的学生进行国际化的教学,可以采用双语教学或者小语种教学,这样锻炼学生的国际交流表达能力,以及外放管理的思维。可以适当引进一些国际管理领域的先进理念以及精品教材。例如可以引用各个不同时期西方国家遭遇经济危机时的原因以及相关举措,让学生从各个国家的领头企业的管理模式中寻找漏洞和优越性,进行相关的对比比较,然后在由国外的案例进而引入中国的相似案例,这样在不断地分析学习中,让学生能够发散工商管理的思维能够为今后对与国外经济接触时所涉及到的管理知识进行铺垫和锻炼。

2.重应用实践的课程安排,是对应用型人才进行塑造的必要保证

教育的实质就是落实到实践中去。工商管理的学生如果想在社会残酷竞争中,行业激烈竞争中走得长远一定要具备快速的反应能力、合作意识还有创新的思维。第一,开启实训模式。工商管理类的活动实践起来需要专业的、特定的实验室,具体可以分为:模拟、单项、学科综合等各层次的实验室。学校还要适当进行网络资源的投资,可以利用仿真等技术做一些模拟演练,案例讲解,这样不仅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模块也带动了学生对管理专业的积极性。第二,丰富相关的实践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知名的管理企业进行采访和观摩,遇到感兴趣的问题还可以当面请教相关的人员,这样面对面的交流和学习,不仅加深了学习的相关知识,也是无形中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能力。此外还可以适当的做一些模拟训练,学校里的工商管理的学生和实际岗位的工作人员用一种类似辩论的模式进行一些问题的深入探索,这样有碰撞有冲突的记忆模式更加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工商管理工作在一个企业中的重要意义。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自然也会更加的努力,辩论的内容可以是教材中的但是这里也建议我们的组织者尽量选择近期比较有针对性的课题进行辩论,更具冲击力。学校还可以利用学校的影响力和相关平台邀请一些国内外工商管理行业的成功人士和相关的专家学者到学校里做专题演讲会议,这样的一种学习氛围对学生是非常有益的。第三,评估体系要健全。之前大部分的教学评估尤其是实践性质的都是由教师进行单独评估,由于教师侧重的方向不一,评估的结构并不能很好的作为全面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由于工商管理专业的特殊性,所以建立一个相对完整健全的评估体系是特别重要的,有了完善统一的考核准则,这样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实践积极性。

二、关注地方性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关于地方性的落实已经在工商管理的教改机制中多次被提及。伴随我国的飞跃式发展,经济跨越迅速,各个行业对于管理岗位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工商管理专业也成为了各所学府开设的专业。而对当地经济的扶持是教育最基本的一个作用,基于这个因素,各个学校可以结合本区域的特征、优势和当地特色的单位联合教学,成立互助式人才输送和培养目标。发展区域特色的工商管理教学,这样因地制宜进行人才培育,也是基于应用型塑造的本质含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地方院校作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基地,与政府和产业形成密不可分的互动组合。

1.以学校定位为核心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地方院校以培养通识人才,进行通识教育为主,学校在判断其定位后,在培养工商管理人才方面,要适应社会需求,满足地方对人才的需求。

2.建立课内外整体创新模式

以科技活动为依托,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创业活动,工商管理创新人才必须注重创新实践能力,在创业教育中,应通过举办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次,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课题,搭建学生科研平台,实行教师课题学生参与制,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良好沟通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

3.与企业加强合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