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会计的相关概念

管理会计的相关概念范文精选

管理会计的相关概念

管理会计的相关概念范文第1篇

(一)国际管理会计的范围界定

目前对国际管理会计的范围主要界定为跨国公司管理会计。诚然,跨国公司的管理会计应是国际管理会计研究的重点内容,但如果仅局限于跨国公司,则不能完全概括出国际管理会计的丰富内涵。国际管理会计结合了管理会计与国际会计的特征,不仅包含了传统企业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还涉及各国管理会计的比较与规范。因此,国际管理会计的范围应扩展至以下三个层面:1.跨国公司管理会计;2.国际管理会计比较;3.国际管理会计协调。

(二)国际管理会计的目标

根据国际管理会计所涉及的三个层面,国际管理会计的目标可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三个层次。其中,近期目标主要是解决跨国公司面临的特殊管理会计问题,建立适合跨国经营需要的管理会计实务体系;中期目标主要侧重于国际管理会计比较,通过分析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对管理会计的影响,探索和研究各国管理会计发展的共同规律,为协调各国管理会计实务奠定基础;远期目标则是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科学地归纳和总结各国管理会计理论,推动国际管理会计协调化的发展,最终形成一系列人们公认并加以执行的惯例标准。

(三)国际管理会计的对象

目前,我国会计界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两种代表观点:现金流动与价值差量。两者表明传统管理会计的对象为一个主体内部的价值信息。国际管理会计的对象因其涉及国际经营环境有其特殊性:1.不局限于单位内部。跨国公司经营活动不仅要研究内部条件,还要研究外部环境,如汇率的变化,外汇的管制程度,通货膨胀和利息率的高低,税负的轻重等;2.不能局限于价值信息,甚至不能局限于经济信息。因为非价值方面的信息,如各国政治上的稳定性,各国管理会计教育水平的高低,均会对国际管理会计的应用产生影响;3.国际管理会计的对象是跨国公司、国际间各种组织在国际环境下经营管理、比较与规范所需的各种信息资源。

(四)国际管理会计的特点

国际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国际管理会计具有以下特点:1.现代信息网络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计算机信息网络,跨国公司就无法超越地理环境的限制及时地收集、分析、存储以及传递经营管理的信息;2.信息范围的广泛性。既涉及跨国公司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又有各国管理会计的比较,还有管理会计的协调等方面;3.信息传递的横向性。国际管理会计信息不仅在上下级之间纵向流转,而且还需要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横向信息流转,这对及时协调整个跨国公司集团的经营活动非常重要;4.信息表述的不确定性。国际管理会计信息需要进行货币折算和文字翻译,这可能会引起信息表述的不确定性;5.信息系统结构的多样性。各国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经营管理政策的多样性要求国际管理会计必须与其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政策相适应,从而使国际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包括能满足全球性和多中心经营决策信息需要的多样化信息系统结构。

二、跨国公司管理会计

跨国公司管理会计研究的核心问题是针对跨国公司经营环境的特点,为跨国公司提供满足其提高整体经营效益的信息。跨国公司经营涉及不同国家的政治、货币、税收、文化等因素,在经营过程中往往要面临一些特殊问题。

(一)跨国公司经营环境的特点

1.外汇风险问题

外汇风险指因各国货币汇率的变动而导致企业以外币计价的资产和负债价值上涨或下跌的风险。具体而言包括:(1)外币业务风险。指企业在业务经营过程中,由于汇率变动而使实际收付金额发生变动的风险,这是实实在在的风险;(2)外币折算风险。指企业将国外子公司的外币会计报表按母公司所在国货币进行折算和合并时,由于汇率变动而产生的报表有关项目金额变动的风险,这是一种计算上的、名义上的风险;(3)经济风险。是指子公司所在国经济状况下不稳定等因素所引起的外汇汇率意外的变动,使企业预期营业收益发生变动的风险,这是潜在的风险。

2.合理避税问题

跨国公司承受较重的税收负担以及国际的避税港和税收控制方面的薄弱环节,促使跨国公司协调国与国之间的税收关系,减轻税负并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进行避税。

3.政治与文化风险

随着投资从间接投资向直接投资发展,跨国公司将会承担国家政治波动、税收政策变动、外汇管制等因素的风险。另一方面,跨国公司所涉及的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还面临各国文化背景差异的风险。

(二)跨国公司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跨国公司管理会计是国际管理会计的主要分支,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跨国公司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与信息系统设置;2.国际战略管理会计,其中包括国际经营战略模式的选择以及实现战略目标的国际经营策略;3.国际决策与计划会计,包括国际筹资与融资决策、国际投资决策、国际市场营销决策、外汇风险决策、跨国公司内部转让价格决策等;4.国际执行会计,包括跨国公司内部责任实体、内部责任控制、跨国公司内部责任预算与业绩评估等;5.国际税务会计,包括国际资金的税收分配、资金调度以及应税收入的确定等;6.国际社会责任会计。

三、国际管理会计比较

一般而言,企业管理会计要解决以下几个基本问题,包括:(1)企业的战略目标是什么?(strategicobjective);(2)企业需要哪种类型的资源?(3)有无监测系统;(4)评介系统及对管理者的激励机制等问题。在国际经营环境中,这些问题因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多样化变得更为复杂,我们应该对各国管理会计的特点加以比较研究,为国际管理会计的协调奠定基础。下文以战略目标的选择为例,对各国管理会计的差异进行比较。

(一)战略目标的选择

GuptaandGovinadarajan(1991)对跨国公司的战略专门进行了研究,但大部分研究文献资料表明,跨国公司倾向于选择能量化的目标,比如说以某预算数字或财务比率作为目标,但各国及一国的不同公司所选择的目标趋于多样化。一般而言,战略目标有如下几种:(1)销售额(sales);(2)市场份额(marketshare);(3)成本降低(costreduction);(4)质量目标(qualitytargets);(5)获利能力(Profitability);(6)预算与实际比较(budgettoactual)。以上每一种目标的选择都有其较适用的情形:其中,销售额与市场份额目标适用于无法控制进入成本、或主要以销售产品为主的单位;成本降低目标适用于成本中心;质量目标适用于某些生产特定产品的单位;获利能力则适用于有各种决策权的事业部(SBU);而预算与实际比较则适用于需要实行预算控制的服务单位。

(二)国际比较研究结果

RobbinsandStobaugh(1973)研究了200家美国跨国公司,发现以投资报酬率(ROI)作为其主要的目标。但因ROI存在局限性,又采用实际与预算比较作为补充。Gernon(1980)对70家美国化学行业跨国公司研究发现采用多重目标,以降序排列如下:利润、ROI、预算与实际比较。AbdallahandKeller(1985)发现类似结果。Demirag(1994)发现在英国的日本公司趋向于用销售额与市场份额作为长期目标。日本上市公司(256家)与美国上市公司(80)相比,BailesandAssada(1991年)发现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Harrisonetal.(1994)通过对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和香港400位经理的调查发现,美国经理宁愿制定短期的可量化目标。

(三)国际比较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国际比较管理会计着重研究各国管理会计的异同点,包括:1.各国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比较;2.各国管理会计实务运作的基本方式比较;3.各国管理会计职业比较;4.各国管理会计的教学和学术研究比较;5.各国管理会计所处的环境比较等方面。

四、国际管理会计协调

预算目标JapanUSA

销售额86.327.9

净利润44.735.0

可控制利润28.251.8

销售毛利30.730.5

销售增长率19.422.4

投资报酬率(ROI)3.168.4

生产成本40.712.4

Source:BailesandAssada(1991,p.137)

目前世界各国对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务都明显地缺乏规范化,但是通过协调,制定一套国际管理会计的概念框架,不仅有助于解决国际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匮乏的问题,还有助于提高各国管理会计的实务水平。

(一)制定国际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的要素

1.一个完善的概念框架必须有以下几个要素:(1)目的与目标(Aimsorobjectives),它们应与社会经济目标相联系,这是最基本的参数;(2)概念(Concepts),它是构成框架的支柱,这些概念为评价现存准则及建立新准则提供基础。(3)标准(Standard/norm)或原则(Pfinciples),它们为连接概念与实务提供指南。(4)规则(Rules)、技术(Techniques)与程序(Procedures),它们主要制定具体的操作指令。构建国际管理会计框架最棘手的问题是准确理解目标与概念的含义,这既与微观主体的归纳法相关,同时也与反映社会经济条件与目标的演绎法相关。

2.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影响了国际管理会计目标的变化。(1)许多国家的政府对企业所做的社会贡献日渐感兴趣;(2)社会责任会计开始发展;(3)要求跨国公司提供更综合的信息,例如价值增值(Value-added),转让价格(Transferpricing),员工与社会福利贡献等方面;(4)管理会计与其他各学科之间的融合,包括行为科学、组织理论、经济学、社会学、数量方法等;(5)成本与收益的含义应扩展至经济——会计角度、决策模型应从社会的成本一效益开展分

(二)对国际管理会计协调的两点认识

1.制订两个层次的国际管理会计准则

联合国(UN)、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已着手考虑制订国际管理会计准则,但还未有明显的成果。基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关系到全球,我们认为,可以根据重要程度制订两个层次的准则。(1)考虑各国不同的经济目标与形势,针对国际环境建立一套主要准则;(2)针对区域与国内形势建立一系列次要准则。但准则的制定与推广需要很长的一个过程,将经历主要准则、次要准则、以及操作细则几个阶段。与此相适应,审计准则也应作出相应的改变。

2.协调化成败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个权威性的专业机构

目前西方国家已成立的管理会计专业机构包括:美国的管理会计师协会(InstituteofManagementAccountants)、加拿大的管理会计师协会(SocietyofManagementAccountants)、英国的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CharteredInstituteofManagementAccountants)、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下属的财务和管理会计委员会(FinancialandmanagementAccountingCommittee,FMAC)。我们认为,FMAC应是指导制定国际管理会计原则、进行国际管理会计实务协调的组织机构。

国际管理会计的协调化是一项长工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难度比财务会计国际协调化的难度更大。

(四)国际管理会计协调的内容

国际管理会计协调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际范围内统一、规范的管理会计概念体系;2.管理会计实务的国际协调;3.管理会计职业人员的国际水平和国际间的相互认可;4.国际协调组织之间的关系及其支持力量;5.各国管理会计规范的动因、目标、举措;6.国际管理会计规范的障碍与克服等方面。

「参考文献」

[1]Adolphj.H.Enthouven,InternationalManagementAccounting:ItsScopeandStandards,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Accounting,1982.

[2]ChristopherNobes,Robertparker,ComparativeInternationalAccounting,SixthEdition.

管理会计的相关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文化企业;应用;问题;对策

文化事业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能够加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文化创造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体制的改革和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国民在精神层面上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传统财务会计体系对于文化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要想提升企业价值和综合实力,还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会计体系,让文化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实现自身更快、更好的发展。

一、管理会计在文化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会计受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的财会行业领域普遍认为管理会计是财务会计的分支。因此,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文化企业大多将改革的重点放在财务会计应用的改革及其结构体系的调整上,文化企业未能对管理会计及其体系有一个全面、合理的认识,企业管理层也忽视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导致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条理不清、分工不明、关系混乱等现象。文化企业不能正确认识管理会计,不够重视管理会计的职能,导致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以及管理会计在文化企业中的应用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

2.理论与方法体系不完整

文化企业缺乏对管理会计的正确认识,尤其是相关的理论及概念。大多数的企业管理者往往只注重管理会计在实际管理中的作用,而对于管理会计的基本概念和结构体系等理论缺乏系统的认识。有的管理者甚至只在意具体、实用的操作方法,对于理论基础和结构体系可以说是完全不知,再加之,管理会计本身的发展历史原因和企业的忽视,导致了管理企业这种理论概念和方法系统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局面,企业管理者只重其用、不重其意,长此以往,根本无法真正实现文化企业健康、稳定、长久的发展目标。

3.缺乏专业管理会计人才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国家和现代企业往往忽视对专业管理会计人才的重视和培养,现在大多数的文化企业管理会计人员很多都是来自于其他的领域,而非专业的管理会计科班出生。实际上,管理会计和传统财务会计是有本质区别的,管理会计工作者的整体要求和综合素质要远远高于传统财会管理人员,管理会计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基础的财会知识,更要有科学管理的方法和应对财会风险的能力,管理会计人员才算企业财会领域的专业管理者,而大多数的文化企业忽视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重视及培养,导致了专业管理会计人才的流失。

4.与财务信息匹配度低

目前,大多数的文化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信息的匹配度较低。因为企业财务部门在录入财务信息时,只注重信息是否真实可靠、审批流程是否规范、完整,并未对管理会计设置专门的匹配系统。因此,管理会计部门很难将财务信息和相关数据直接应用到财务分析过程中。此外,低匹配度的财务信息进一步加大了数据转化的难度,常常导致管理会计分析和计算结果出错,影响了企业决策和整体发展。

二、提高管理会计在文化企业中应用水平的对策

1.树立管理会计意识,提高重视程度

要想提高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和发展速度,文化企业就必须要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树立管理会计意识,提高对于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从文化企业管理层着手,提高企业管理层的管理会计意识,因为企业高层往往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接受新理念的思想。因此,提高管理层的管理会计意识,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管理会计的能力,是全面提高企业管理会计应用能力和促进企业健康、长久发展的关键。此外,企业应全方位的加强管理会计的宣传力度和重视程度,将管理会计思想和意识传递到企业没个部门、员工,全面促进管理会计在文化企业中的应用和发展。

2.建立管理会计体系

完善、合理的管理会计结构体系,对于提高管理会计在文化企业中的应用和发展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建立健全管理会计体系,不仅能够突破传统财会观念的局限,而且能够帮助人们正确的认识管理会计,更好地了解并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概念和管理会计的结构体系,加强了企业和财务会计部门的管理会计的意识,弥补了文化企业“重应用”而“轻基础”的局面,让企业管理者和财会管理人员对管理会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同时,建立管理会计体系还能够促进会计体系的平衡发展,从而实现文化企业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3.注重外引内培,保证人才输送

加强对管理会计的专业性人才的重视和培养,全面引进具有专业财会管理能力的人才的同时,加大对于原有管理会计部门管理人员的培养。从整体提高企业管理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和管理能力。规范管理企业的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从根本上推动管理会计在文化企业中的应用。

4.提高财务信息匹配度

要想提高财务信息的匹配精度:首先,应从提高经营管理整体水平出发,注重宏观方向上的整体把控,不拘泥于某些环节,要明确管理会计和传统财务会计之间的区别,构建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管理会计体系,加强和提高管理会计在文化企业中的应用水平。其次,将管理会计应用到实际企业的过程中,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和发展情况,实时的做出适当、正确的调整,减少数据转化、全面提高信息匹配的精确度,使管理会计能够得到更快、更好的应用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宇.管理会计报告在央企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企业文化,2017(21):202.

管理会计的相关概念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时间观念在管理会计中应用的阐释,尤其是现阶段时间成本,时间收益等概念应用的详细分析,提出其应用价值。并同时指出时间观念在我国管理会计实务中应用的不足,为其今后的实际应用提出改进建议。

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是为各种内部控制制度提供管理需要的各种数据、资料,尤其是为做出最佳经营决策和提高经营效率提供各种有用的方案和资料。一般来说,会计研究总是滞后于企业管理理论、方法的改进,只有企业管理理论在实务中应用后,会计界才会寻找一定途径将其在会计实务操作中加以列示、展现,进而为管理的改进提供依据,促使其不断创新。目前,随着“时间”观念在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实务中受到重视并实际推广应用,管理会计界也展开了一系列以时间观念为对象的研究,为时间观念在管理会计决策、评价、推广中的有效性提供途径。

一、时间观念在管理会计中应用的历程

其实,管理会计从一开始就引入了时间观念,只是没有将时间作为财务指标核算,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管理会计的发展始终是和成本的核算相连,所以大多时候我们又称它为成本管理会计。从管理会计的发展阶段,对成本的不同处理方法,或不同的成本概念中,我们都可以找到时间观念的踪迹。

19世纪初期到20世纪40年代的标准成本系统中,制定各种人工、费用标准时,已考虑到必要的间歇、停工时间以及不可避免的废品需耗用的工时。直接人工工时标准的制定通常以“时间与动作研究”为基础,并同时考虑学习曲线理论,把工人工作时间长短与工作熟练程度加以联系。把人工工时,机器工时,或者工时费用分配率结合进行差异分析,使我们看到时间观念应用的影子。

在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出现了许多成本概念,比如其中的机会成本、沉没成本等,也都考虑了时间因素。机会成本是指选择一种行为而放弃另一种行为时所牺牲的潜在收益。考虑上大学问题,上大学的四年时间应当是有价值的,它的机会成本应当是为上大学而放弃参加工作所可能带来的收入。机会成本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隐性的,不体现在企业的任何账簿中。而沉没成本是指过去已经发生的,不可能通过现在或未来的决策加以改变的成本。也就是说,沉没成本相对未来的决策是无关的。可见沉没成本概念也体现了过去、现在、未来等时间观念。

而当代管理会计的新发展中,更是对时间因素倍加重视。时间的竞争是在满足质量、成本的前提下的即时顾客响应,时间的节省有助于成本的节约和质量的提高。传统的作业成本法(ABC)考虑到了各个成本动因花费的时间。控制未来成本的方法,如产品生产周期成本、供货周期成本等都从各环节要求尽量缩短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时间。而适时制(JIT)更是把时间视为至宝,不允许一丁点儿浪费,管理会计研究出“适时制下的非积累性成本法”或“反冲成本法”等纯粹为JIT服务的成本计算方法,将时间的节约(同时也是成本的节约)应用的淋漓尽致。

此外,时间成本、利益速度、时间评价、时间收益等,都是近几年提出的与时间有关的管理会计新概念。将在下面作部分介绍。

二、现阶段管理会计时间观念的主要应用

现阶段时间观念的应用主要是时间成本概念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中的应用,以及时间收益等在企业相关决策中的应用。

(一)时间成本概念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一般人都会认为传统作业成本法(ABC)是管理公司有限资源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当实际推行时,面对不断攀升的成本和员工的不满,大多企业都只能半途而废,这是造成管理会计理论与现实脱节的原因之一。

2005年1月,哈佛商学院教授罗伯特·卡普兰和Acorn系统公司创始人及董事长史蒂文·安德森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一文中提出了时间动因概念及其运用的效果。它将传统作业成本法中的资源成本动因和作业成本动因进行了统一,用时间动因作为统一的度量工具,对成本进行分摊,这使得作业成本法在实际操作中的难度大大降低。

时间成本是与企业时间压缩活动相关的必要、合理支出,是为满足客户或市场时间要求而增加的费用,以及未能满足其时间要求所发生的损失。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是以时间作为分配资源成本的依据,基于公司管理层对实际产能和单位作业时间消耗的可靠估计,来计算单位作业应分担的作业成本的成本计算方法。其核心是在ABC的应用中嵌入一个“时间等式”,以最基本的业务流程耗时量为基数,列出各种复杂情况下所需追加的工时,并据此按照具体情况改变每一项具体作业所耗时间的估计数,从而降低划分作业的难度与工作量,使之更具实际操作价值。对于每一类资源,公司只需估计出两个参数:一是单位时间所投入的资源能力的成本,或者称为单位时间产能成本;二是产品、服务和客户在消耗资源时所占用的单位时间数,或者称为作业单位时间数。两个数字相乘,就可以得到完成某项作业的成本,即成本发生因素的单位费用。

相对于老的作业成本法,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简化了公司的作业成本财务核算系统,避免了传统作业成本法把时间浪费在讨论本来主观性就很强的时间分配比例问题上。按照这套方法,管理人员可直接估计每项事务、每个产品或客户所花费的资源,而不是先将资源成本分摊到各项活动(成本动因)上,然后再分摊到各个产品或客户上。管理人员能够很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产能利用率与理想的利用率到底有多大的差距,这方面的信息对提高流程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时间驱动的作业成本法通过采用“时间等式”能够更精确地计算出某项活动的具体时间,从而更为灵活地反映错综复杂的实际,能够精确反映出订单和作业活动的不同特点是如何导致处理时间出现差异的,不仅提高了核算的准确性,而且可以更好地满足错综复杂的现实运营要求,实施起来更为容易。

(二)时间收益概念在企业相关决策中的应用

决策会计要充分考虑单位时间收益的问题。利益速度概念是指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收益。当企业的某项生产能力受到限制时,为管理者选择最具收益力的法案提供决策依据。比如,某企业可以生产甲、乙两种产品。但是该企业只有一台机器用来生产这两种产品,且机器工时数不能同时满足两种产品的生产,这样机器工时就是生产能力的限制因素,我们一般称其为“瓶颈”。假定产品甲的单位售价为18元,单位变动成本为12元,单位边际贡献为6元。产品乙的单位售价为15元,单位变动成本为8元,单位边际贡献为7元。若不考虑机器工时限制,一般会得出单位边际利润大的乙产品应当优先生产的结论。若考虑到生产单位甲和单位乙产品的机器工作时间分别为1/4小时和1/2小时。此时,每一单位机器工作时间的边际利润分别为:甲是6元/0.25=24元,乙是7元/0.5=14元。显然甲产品的单位时间收益高,必须优先生产甲产品,其结果正好与前面判断相反。

进行时间管理是以提高企业收益为目的,通过管理会计的时间观念的创新及应用,且在决策中引入时间要素,以时间单位为基准进行决策,提高管理会计决策的科学性。

三、管理会计时间观念在我国实际应用不足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作用将更加重要。我国对管理会计的应用和研究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的传入开始的,经过多年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存在的问题是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尤其是在新理论、新方法的应用上,时间观念在我国的实际应用同样存在以上问题。造成应用不足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会计人员素质不能满足管理会计要求。一是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即使是会计专业本专科毕业生,在校期间也只是学习了传统的管理会计理论方法,对新的管理会计理论可能只做少量了解,对其具体运用更是一无所知。二是我国会计后续教育只注重财务会计法律法规的更新,不注重管理会计的创新发展。三是我国会计人员参与管理的观念意识淡薄。所以,今后应从以上方面加强对会计人员管理会计新理论、新方法的后续教育。

企业经营决策当局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能否普遍应用。由于受到传统做法和习惯势力的影响,企业经营决策者管理意识不高。目前迫切需要企业管理人员更新观念,加强对管理会计的重视。

理论界只注重理论研究,且主要集中于介绍引进国外最新研究成果上,不注重实地研究。管理会计是一门应用科学,必须强调它的实用价值,要加强实地研究,走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之路。还要特别注意理论同我国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而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相结合的问题。

时间观念对于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开始被越来越多企业人士和学者所认可,深刻认识和理解管理会计中时间观念的发展及应用,对于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冯巧根,管理会计的时间评价与应用,[J],会计研究,2007年11月。

[2]姚旻霏,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与传统作业成本法之比较,[J],财会月刊(综合),2006年4月。

管理会计的相关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管理会计;创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继续高速增长,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是,人口红利在下降,“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在增加,国际经济结构不断做出深刻调整,这些使我国经济发展正在进入“新常态”。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央政府提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调整供给端产业结构,优化、融合“供给”与“需求”的发展战略。作为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管理会计适应和促进国家宏观层面的供给侧改革成为一种客观必然。因此,本文将着重讨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管理会计的创新与发展。

一、供给侧改革的概念及其与管理会计的关系

(一)供给方改革的概念

供给侧改革是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和方法,需要在发展过程中摒弃传统的思维方式,重点放在供给方和生产方,通过不断解放生产力的方式提高整体竞争力并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供给侧主要有四个主要因素:“土地”“资本”“劳动力”和“创新”。其实质是以提高供给质量为基础,通过改革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重新配置资源,提高供给侧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求,推动并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二)供给方改革与管理会计的关系

供给侧改革加强了管理会计的供给端,为企业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和文化价值。1.供给侧改革加强了管理会计的供给端。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企业转变职能定位,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了企业的服务质量,从而提高了企业资源的利用率。管理会计的思路也随着企业职能的转变转向了供给端。2.供给侧改革为企业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和文化价值。在新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各方面不断向线上转移,为了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更好地适应和促进企业的创新和发展,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会计的控制系统都转向供给端,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企业的文化价值与企业的发展建设是息息相关的,企业文化价值观的建设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不断得到更新。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企业形成全新的文化价值理念,打破了原有的模式,这就要求管理会计要适时改变思路和方法,理解和支持企业的各种创新活动。管理会计在宏观政策层面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微观企业层面帮助企业适应外部竞争和经济形势的变化。1.宏观政策层面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管理会计为企业兼并和国有企业改革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推动,提高了企业的资源利用率,从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2.微观企业层面帮助企业适应外部竞争和经济形势的变化。管理会计在企业的价值创造、企业的战略发展、企业的投资风险、企业的绩效评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来说,不但可以帮助企业管理层做出明智的商业决策,还可以帮助提高企业资源分配的效率并改善绩效评估。

二、管理会计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会计发展现状

我国的管理会计起步较晚,理论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不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国内管理会计理论体系需要不断完善。在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管理会计要求优化、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管理会计“事前会计”的优势,帮助企业开展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估等管理活动。

(二)管理会计存在的问题1.理论体系建设不完善。我国的管理会计知识主要来源于对国外的相关资料的翻译,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缺少相关的理论支持、约束规范,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从而造成企业管理效果不好。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工作没有从实际情况出发,不能做到自主探索和研究,缺乏实践能力。因此,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建设还不完善,有很大的改进空间。2.实践应用有待深入。管理会计的理论是基于理性的经济状态提出的,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实践操作,没有与实践做到完美契合,而西方相关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基于实际的实践活动,我国借鉴、引用时,应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议一个适合我国发展的管理体系,促进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与进步。3.相关信息系统不完善。会计软件在我国各类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往往是一些辅助财务会计软件,管理会计软件的应用则较少,市场上很多管理会计软件的相关的信息系统不完善、功能不够健全,不能满足管理会计的工作要求。4.基层会计人员创新意识不够。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应用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基层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不够重视,创新意识不够,各大高校在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时,往往偏重于理论教学,对管理会计的实践教学不够重视,接受培训的会计人员很难学到结合实践的管理会计的专业知识。因此,高校在培训会计人员时,应注重理论于实践相结合,加强相关人员的创新意识。

三、基于供给侧改革的管理会计创新策略

(一)完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我国的管理会计直接引用国外的现有理论,没有考虑到国外社会历史、经济和文化方面与国内存在的差异,这种不考虑实际情况的照搬显然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因此,我国企业应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来有选择地利用国外的发展经验,充分考虑自身情况和发展需要,将各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优质资源进行整合,完善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最终建立适合中国企业的管理会计系统。

(二)深化实践,加强财务和业务融合

《管理会计基本指南》于2016年6月22日开始实施,明确指出“管理会计应嵌入单位相关领域、层次、环节,以业务流程为基础,利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将财务和业务等有机融合”。企业要发展,就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会计从业人员要从供给端参与产品相关的业务,做到财务与业务的有效协调和融合。因此,必须深入学习和研究管理会计,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

(三)前置管理会计职能,优化会计信息支持系统

传统的会计信息不具有前瞻性,只是侧重于过去已经发生的事实,管理会计的职责是以服务于企业的战略发展为目标,使用管理会计工具和方法来加工和处理信息。但为了企业长期平稳地发展,供给侧改革则对数据统计和分析提出了更高的标准,须具有前瞻性和提供预判性信息。因此,其他信息系统要配合会计信息系统,有效整合人流、物流和信息流,随着高新技术的信息化,会计信息系统需要其他信息系统的配合,以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有效整合,发挥管理会计的前瞻作用,及时发现企业发展中的潜在问题。

(四)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和发展需要加强

管理会计被大多数企业应用的过程中,对于企业的发展趋势很难做到准确预测,这是因为企业的运营分析只是通过简单的财务指标做了简要分析。因此,管理会计对相关从业人员要求很高,有很强的专业性。企业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成果,对相关员工进行专业培训和考核,提高管理会计水平和创新意识,实现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管理会计的创新。

结束语

总的来说,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要推动和加强对管理会计的应用,以便帮助企业优化和完善资源配置,实现更好地发展。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做好管理会计的创新工作。

参考文献:

[1]冯巧根.经济新常态下的管理会计发展思路[J].会计之友,2015,(19):133-136.

[2]王雪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管理会计的影响和对策[J].财会学习,2017,(03).

管理会计的相关概念范文第5篇

会计的管理功能作用最初集中体现在成本管理方面。19世纪下半期,尤其是在最后的20年,工业化大生产格局已处于形成过程之中,在此期间,公司里业主、经营主持者及其管理人员都逐渐认识到产品固定成本的增加对公司盈利的影响日益扩大,并且这已成为一个必须研究、处理好的重要问题。这样,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人们已逐步集中精力研究与解决这方面的问题。20世纪初期,随着工业化大生产基本格局的形成,不少公司的组织规模一直处在不断扩大之中,大公司,尤其是工业中那些具有不同垄断组织特征的大公司,开始在经济发达国家中处于支配地位。在工业公司中重型机器设备在资产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产品制造程序亦日趋复杂,于是人们又开始着手研究、解决产品成本形成过程中的间接费用分配问题了。同时,随着经济竞争压力日益增大,与一系列成本问题的集中,很快便促使人们从总的方面考虑到对产品制造成本的全面控制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对于成本控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不仅在会计师中有了明确认识,而且同时也在工程师中有了明确认识,甚至在对一些与工程技术相关联成本问题的认识方面,工程师比起会计师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

同样,在20世纪初期,美国人在其得天独厚的经济环境与科技环境的影响之下,率先在成本控制方面寻找到拓宽会计参与公司管理的通道。紧接着,通过以美国为首的经济发达国家中的会计师与工程师的共同努力,终于在20世纪会计的发展中出现一个新的突破——管理会计产生,一门在20世纪与财务会计并驾齐驱发展的新兴分支学科管理会计建立起来了。

一、20世纪前期的管理会计

当人们的思想、行为开始由成本计量、记录方面转向成本控制方面的时候,管理会计创立便处于萌芽阶段。从前文已可见,管理会计形成的历史源流确实来自成本控制思想及其相关理论的产生,以及早期成本控制行为的发生,并且后来管理会计的演进也正是由此顺流而下,最终在20世纪前期奠定了管理会计的发展基础。

尽管从1885年美国军械师亨利·梅特卡夫的《制造成本》、1887年英国电气工程师埃米尔·加克与会计师M·费尔斯合著的《工厂帐目》,到1911年E·韦伯纳的《工厂成本》这些书还主要是讲产品成本计算问题,但其中已开始涉及到一些成本管理方面的问题,依次考察其内容,这些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由单纯讲成本核算向兼顾论及成本管理问题过渡的状况。1880年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成立,它的成员诸如泰罗、埃默森等工程师开始超出工艺技术范围研究产品成本问题。尤其是在1886年工程师H·R·汤在协会的年会上发表题为《作为经济学家的工程师》的论文之后,工程师便更加注重从解决产品成本问题着手研究公司经济效果问题,正是围绕着这方面的问题而展开的深入研究,促使美国的科学管理运动处于酝酿之中。1911年,继泰罗所发表的“计件工资”及“车间管理”著作之后,他的《科学管理的原则和方法》一书问世了,书中对标准化管理制度的确定,为“标准成本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及理论基础。随后,“标准成本控制”与“预算控制”制度、理论及其“差异分析”方法的产生,便为管理会计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一)标准成本计算纳人会计体系

1919年,美国全国成本会计师协会成立,协会会员由会计师与工程师两方面组成,从此,会计师与工程师开始结合研究标准成本问题,其研究成果被推广应用。1920年,英国成本会计师协会与美国工程师协会合作研究成本问题,在研讨过程中,他们在实行标准成本、加强成本管理方面意见一致,而在是否把标准成本计算纳入复式簿记体系方面却发生了分歧。工程师们的指导思想在于坚持科学管理制,从提高生产效率出发,试图建立一种管理型标准成本计算与控制方法,而会计师们则从提高经济效果出发,主张把标准成本计算纳入复式簿记系统。尽管这种分歧也在美国全国成本会计师协会中的会计师与工程师之间存在,然而,在学会中有一些工程师十分赞同会计师们的主张,如哈里森便认为,只有事前将标准成本计算纳入会计系统,才能形成为真正的标准成本会计,当时著名会计学家哈特菲尔德教授曾十分赞赏这一观点。其后,经过十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工程师与会计师的观点终于取得一致,从此标准成本计算与复式簿记方法密切结合,成为会计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成本控制方面发挥了越来越突出的作用。这一重要历史事实是20世纪前期管理会计得以形成之关键。

事实上,工程师哈里森在具体解决标准成本会计方面的贡献也是突出的。1930年他在他早期发表的论文《有助于生产的成本会计》(1919年6月)、《新工业时代的成本会计》(1919年12月及1920年1月)的基础上所著《标准成本》一书,是对管理会计产生具有重要影响的标准成本会计的一个科学总结,其影响颇为深远。1932年E·A·坎曼发表了题为《基本标准成本:制造业的控制会计》的论著,进一步明确了标准成本会计对管理会计产生的实质性影响。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经济管理学家对成本管理问题研究的参与,1923年,J·M·克拉克围绕产品制造费用的研究,提出了可变成本、不变成本、边际成本,以及机会成本等一系列的概念,其研究成果对于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在今后的发展都具有一定影响。

(二)“预算控制”原理引入

“预算控制”是作为科学管理原理中另外一个重要方面被引进到管理会计中的,它曾经被一些学者称之为管理会计形成的两大支柱之一。1921年美国《预算与会计法案》的颁布是对预算控制思想产生影响的起点,次年著名学者麦金西的《预算控制》一书问世,书中所持重要依据之一便是《预算与会计法案》。麦金西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实行科学的预算控制方面的问题,其见解具有开创性。在1922年美国全国成本会计师协会第三次会议上,还以《预算的编制和使用》为专题展开研究,这次会议的研究成果不仅把对有关“预算控制”方面的内容引向深入,而且掀起了1923年至1929年全美会计师与工程师协同研究预算控制问题的高潮,七年间所产生的研究成果对于管理会计的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据1931年美国全国工业会议委员会在《制造业的预算控制》一文中统计,在1930年前后,美国有162家公司实行了预算控制,其中80%是在1922年以后才实行的。可见,正是由于“预算控制”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并进,才使管理会计在形成过程中逐步立定了根基。

(三)管理会计的形成

管理会计除得以在“标准成本”与“预算控制”的支持之下产生之外,它的形成还同时受到“差异分析”及“本量利分析”方法引入应用的影响。由于“差异分析”方法通常是配合“标准成本”与“预算控制”工作进行的,故它对管理会计形成的影响与“标准成本”和“预算控制”所产生的影响是一致的,而“本量利分析”方法所产生的影响却从一个新的管理方位体现出来的。

20世纪初,在对以往有关成本计量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人们逐步对成本性态有了一定的认识,如1903年H·赫斯所发表的《制造业:资本成本、利润和胜利》、前文所引1911年韦伯纳所发表的《工厂成本》、1916年斯科维尔的《成本和制造费用的分配》、1921年威廉斯的《工程师对成本会计的态度》及其他在1934年所出版的《弹性预算、费用控制和经理的活动》、1928年梅纳德的《标准成本和弹性预算在降低生产部门的成本方面是怎样起作用的……》,以及前文中所引经济学家克拉克对若干成本概念的划分等等,都对“本量利分析”方法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同时,在对成本性态分析、认识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与“本量利分析”方法形成直接相关的成果,如1909年学者诺珀尔首创之利润坐标图与1930年工程师亨利·赫斯撰文对“盈亏临界图”所作的进一步研究,都十分清楚地揭示了成本——产量——利润之间的关系。1933年诺泊尔的《利润工程学——促使企业盈利的应用经济学》出版,又在“本量利”关系的阐述方面把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正是在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量利分析”方法渐自融合于管理会计之中,成为20世纪前期管理会计内容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20世纪前期,显示管理会计形成的代表作主要有:1922年与麦金西《预算控制》同时出版的奎因坦斯的《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这部书不仅首次提出“管理会计”的名称,而且阐明了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与财务管理工作之间的关系。1923年学者布利斯的《经营管理中的财务效率和营业效率》一书出版,次年又出版了他的《通过会计进行管理》一书,这两部作品都强调把相关会计信息应用到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之中,并强调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企业财务与营业效率的控制水平。1924年麦金西的专著《管理会计》出版,作者在书中指出,企业的会计工作不能停留在以往的会计之上,而应当把一些以科学管理为基础的。面向未来的会计概念及其会计程序纳入以经营管理为目的的会计制度中去。麦金西还指出,会计应当把握住标准,并注意在标准与业绩比较的基础上作好服务于经营管理的记录。此外,他还认为,实行管理会计还应当有相应的组织保障,并认为当时美国已在企业中推行的“总控制长”制度便为在企业中实行会计管理创造了一个最基本的条件。事实上,麦金西的这一看法是完全正确的,当时美国企业中推行的“总控制长”制度或在财务副总经理之下分设“总控制长”与“财务长”分工理事的组织制度,不仅成为当时,也确实成为以后在企业中推行管理会计的组织保障。

1928年学者H·F·格雷戈里发表了《企业管理中的会计报表:结合为维持有效管理和控制所实行的标准和业绩记录程度,论述财务报表和营业报表的使用》一文,文中强调指出将科学管理理论与方法应用到企业内部管理方面,是改进企业经营管理状况的奋斗目标之一。1929年学者M·V·海斯的《供经理控制用的会计》一书问世,这部书进一步阐明了建立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一方面他认为管理会计的核心应当是标准和科学而系统的记录,另一方面又指出管理会计中所提供的信息是与企业决策层有关的信息。这种见解对于管理会计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总之,上述著作是管理会计形成时期的代表之作,它们所产生的影响既体现于当时,也影响到今后管理会计的发展。

(四)对20世纪前期管理会计的评价

20世纪前期的管理会计经历了由萌芽到形成及至传统管理会计基本框架建立这一历史演进过程,它为现代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具体贡献方面讲:(1)它初步解决了为公司经营者提供管理信息,以促进企业加强管理这方面的问题;(2)已初步认识到它所提供的管理信息有利于公司领导者作出正确的决策,管理会计工作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具有相关性;(3)管理会计的一些基本概念形成及基本方法体系形成;(4)传统“本量利分析”方法的应用,既是传统管理会计中的一个创新点,又为今后这种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5)20世纪前期的管理会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传统成本会计的发展。当然,由于这个时期受到会计环境发展状况的制约,在管理会计形成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种种局限性也便不可避免的了。

二、现代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会计界普遍认为,现代管理会计形成于50年代,并在50年代以后得到发展,至今已初步形成了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

(一)影响现代管理会计产生、发展的环境要素

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新技术革命,在50年代至90年代之间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此期间,在世界范围内已形成了大科学、高新技术与大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其中大工程、大企业的发展使一个经济单元的生产经营规模与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最近的一二十年,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对诸如电脑辅助设计系统、电脑辅助制造系统。弹性制造系统、电脑一体化制造系统,以及机器人工作系统的投入应用,在极大地推动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不断发生变革的同时,也在现代管理会计发展方面产生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这是会计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一方面。

另一方面,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科学理论、管理理论的发展也极其深刻地影响到50年代以后的会计领域。起初是行为科学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老三论)的影响,随后是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新三论),以及决策论、增长极限论等理论的影响,这些理论中的许多内容被引入应用到现代管理会计中,并最终成为现代管理会计的理论支柱。

从发展趋势方面考察,资本市场的全球化,乃至整个经济的全球化,以及所谓数字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环境经济时代,都将对未来管理会计的发展产生持续性影响。

(二)50年代至今现代管理会计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状况

1950年6月英国企业会计管理考察团赴美考察结束,在同年11月所发表的题为《管理会计》的报告中指出:“管理会计是以帮助管理当局制订政策和控制日常经营活动的方式来提供会计信息的。”这体现着50年代英美的管理会计思想。美国学者马特西克曾在《管理会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文中评述1950年W·F·瓦特教授所撰《管理会计》教科书时明确指出:瓦特教授的这部新作是以往几十年间撒下的种籽所结出的硕果。这是与当时对传统和现代意义的管理会计界限划分有关的一个结论。

50年代初责任会计概念的明确提出及内容定位是向现代管理会计演进的一个重要标志。1950年,H·B·艾尔曼在《与责任会计相关联的基本企业计划》一文中明确指出:责任会计是“把管理会计的控制系统同管理组织或部门管理人员的责任结合在一起”。学者J·A·希金斯除基本上赞同这一观点外,并在他1952年出版的《责任会计》一书中表述了新的见解,他认为责任会计是根据成本管理目标而设置的会计系统。同时,以上两位学者都主张集中计算成本,把被考核单位以往以生产为中心或以成本为中心的方面转移到以责任为中心的方面,并强调相应设立企业内部报告制度。这是两位学者在推动管理会计发展方面的主要贡献。此后,在行为科学的进一步影响之下,对责任会计的认识不断得到提高,其中有关“责任会计系着重研究与责任中心工作相关的成本、收益和资产”的结论在整个会计界基本上达成共识,由此责任会计成为现代管理会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50年代在现代管理会计基本体系构建方面也取得了进展。从管理会计目标研究方面看,50年代初,学者B·E·戈茨便明确指出:管理会计“提供基础信息,以便让经营人员拟定关于企业各项活动的计划,并进行控制”。其见解在当时具有先导性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在美国会计学会1955年度及1958年度的报告书中对管理会计之目标进一步作出了明确表述。如在1958年的报告中指出,管理会计工作在于协助经营管理人员拟定达到合理经营的计划,并依此作出明智的决策。这是体现在现代管理会计思想方面的一个明显进步。

1965年5月,英国成本和工厂会计师协会将1931年创办的《成本会计师》杂志更名为《管理会计》。显然,这是一种迎合时代潮流的举动。当时在杂志更名申明中指出:“成本会计工作是管理会计中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结论对于其后管理会计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与这一历史事件相关联的是莱昂德·R·艾米教授的见解,这位教授指出:管理会计向管理当局提供信息并指导其行动,至少与外部报告同样重要。他还进一步指出:以往为决策问题提供信息是会计师的最薄弱环节,然而,从战略上讲,这却是最重要的任务。上述可见,理顺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系,并明确企业的管理会计工作与企业经营决策的相关性,是体现在60年代管理会计研究中的最重要的思想与研究中力求着重解决的问题。

进入70年代后,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及地区不仅对于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工作又有进一步的发展,而且对于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也进入到实质性工作阶段。1972年美国全国会计师协会开始举办“审定管理会计师”(CMA,一译为执业管理会计师)考试,凡考试合格者颁发给“管理会计师证书”,作为上岗之依据。其后,经过十多年的努力,CMA考试已在美国的67个城市举行,这时,诸如《华尔街日报》及其他刊物上的招聘广告已把CMA与CPA(注册会计师)并列作为必备条件。1980年,在巴黎举行的世界会计人员联合会第一次大会上,也把管理会计的应用作为研究主题,这次国际会议之举办表明管理会计的影响已开始扩大到世界范围。

在70年代,管理会计的发展进一步受到行为科学、管理科学、数学、计算机,以及相关数量科学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新的成就。从行为科学的影响方面讲,1971年出版的E·H·柯普兰的《管理会计和行为科学》及1973年出版的A·G·霍普伍德的《会计系统与管理行为》堪称代表之作。从数量科学影响方面讲,在60年代管理会计中将诸如“回归分析法”、“学习曲线”等引进应用的基础上,70年代又将概率论引入决策模型的建立方面。在1976美国的《会计研究》杂志1、2期所刊载的21篇论文中,其中有12篇便采用了上述方法。同时,70年代至80年代,会计界又对现代管理会计体系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如J·M·弗里姆金的《管理分析用会计》(1976年)、C·L·穆尔与R·K·杰达克合著之《管理会计》(1980年)、R·N·安东尼与G·A·韦尔什合著之《管理会计基础》(1981年)、杰克·格雷与唐·里基特合著之《成本与管理会计》(1982年)、R·S·卡普兰的《高级管理会计》(1982年),以及C·T·霍恩格伦所著《管理会计导论》当为代表之作。他们对于现代管理会计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得到会计界的充分肯定。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值得注意的是,70年代至今,在大科学、高新技术,以及大经济发展的推动之下,在前文所述电脑辅助设计、制造等系统投入企业应用之后所形成的新制造环境下,有关管理会计方面的创新研究一直处于持续进行之中,新的成果不断出现。同时,在高科技支持之下的适时制生产系统的应用及与适时制应用相关联的全面质量管理制的推行,也直接冲击着成本控制领域,促使管理会计中有关成本控制理论、制度与方法的创新。从70年代初著名学者G·J·斯托伯斯教授在《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一书中提出作业会计、作业成本等概念与作业成本处理方法,到1988年R·库珀等教授正式提出“作业量基准成本计算”(ABC)方法,或随后提出的“作业成本制度”,此后,在此基础上经过不少学者与工作者的研究、实验,又初步建立了“作业量基准成本体系”(ABCS)、“作业成本管理”(ABM)或“作业量基准成本管理”(ABMS)等概念、理论及其基本方法,并最终以此改变了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体系。同时,在此期间,质量成本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会计、资本成本管理会计、增值会计,以及环境管理会计等新领域的产生,也推动了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

70年代至今,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是适应新经济与新技术发展环境变化要求所产生的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理论及其基本方法,这方面对现代管理会计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极其深远。1965年,管理学者安索夫在以往企业战略实施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研究,出版了《公司战略》一书,同年,学者斯科特发表了题为《美国企业中的长期计划》的研究报告,这些成果对于其后战略管理会计正式创立有着启示性作用。进入70年代后,由于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对企业的冲击日趋强烈,为此一些大型企业开始确定多种备选生产经营方案作为对策。这些方案都是从企业生产经营的大局或曰全局方面立定的,一方面它立足于预测,另一方面为弥补预测之不足之处,又立足于强化企业内部的总体管理。在确定企业内部总体管理方案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要考虑到战略计划以外的许多方面,并且这些方面也都是从企业生产经营总体上考虑的,而“战略管理”的概念便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建立起来的。1976年安索夫等人所著《从战略计划到战略管理》一书问世,此后企业的战略管理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进入80年代后,围绕企业战略管理的确定,所谓“市场战略”、“制造战略”、“收购战略”、“销售战略”,以及全球化战略等纷纷提了出来,这些对于“战略管理会计”思想产生的影响更为直接。

事实上,企业中的多项决策。多项计划及为实现其战略目标所采取的一些措施,既与现代管理会计所确定的控制内容与目标密切相关,而且它们的实现也都离不开管理会计功能作用的发挥。同时,从另一方面讲,现代管理会计的重要历史使命也在于服从企业战略经营与战略管理的需要,其工作重点也当放在配合企业的战略管理措施的实行方面。正是从以上两方面出发,在会计界不仅提出了战略管理会计的概念,而且也从改革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控制与方法体系等方面着手,来研究建立与解决战略管理会计方面的问题。尽管目前有关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在理论与实践之间也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然而它却显示着现代管理会计发展对新领域的开辟,体现着现代管理会计在新世纪的发展方向。

三、有关管理会计的争论与评议

在管理会计研究过程中,产生了两大基本派别,一是以美国斯坦福大学的C·T·霍恩格伦教授、哈佛大学的R·N·安东尼教授、英国曼斯特大学R·W·斯卡彭思教授,以及日本早稻田大学的青木茂男教授等为代表的“传统管理会计学派”,一是以哈佛大学的卡普兰教授、大平派路德大学的H·托马斯·约翰逊教授等为代表的“创新管理会计学派”。前者主张一切以成本为中心,在传统的基础上稳步推进管理会计的发展。同时,他们也讲把诸如数量方法及其他先进管理方法引进到管理会计之中,以在管理会计实践中应用。也注重通过探索开辟管理会计的新领域。而后者则主张以全方位创新为目标,注意学科间交叉渗透发展态势,尽可能引进相关的科学理论与方法,通过不断创新建立与改进现代管理会计的控制系统,并主张建立各式数学模型,不断改进控制方法,以有效测试与评价企业的经济活动过程及其效果。由于两派之间在认识与研究方法方面存在明显差别,故它们之间所争论的问题很集中,相互展开的批评观点也很明确,如前者主要认为后者理论脱离实际,所建立的复杂数学模型不仅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能适用,而且还在无意之中将较为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使企业的管理会计工作者难以接受;而后者则认为前者思路狭窄,观念落后,其研究范围具有一定局限性,没有把研究建立在科学技术与管理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也不能适应新制造环境下企业对管理会计所提出的新要求。从总的方面考察,尽管以上两派之争孰是孰非尚无法定论,然而却可以明显地看出它们所存在的共同问题,前者大体上因研究成果落后于形势,通常造成理论与实际的脱节,而后者却因研究内容及其所主张采用的方法超前,故其研究成果也通常反映出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所存在的差距。可见,两派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正是现代管理会计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个根本性问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应用中之所以经历曲折,道路坎坷,功果成效不甚显著,其主要原因便在于此。在进入新的世纪后,在管理会计研究与应用方面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但从根本上讲,其关键在于必须在会计界与会计教育界统一认识,切实解决好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统一的问题。

在20世纪,在管理会计研究、实践与教学中还存在的另外一个突出问题是如何解决与处理好与财务会计的关系问题,而处理好这种关系其关键又集中反映在成本会计方面。尽管从本源上讲,管理会计毕竟是从早期成本会计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建立之根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在管理会计形成及发展过程中,它创造性地发展了成本会计,把成本会计研究与实践中由注重核算的方面引向注重控制的方面,并最终从管理控制的方位将成本会计方面的一些内容纳入管理会计的体系之中;另一方面,至现代管理会计发展阶段,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方面管理会计都不同于本世纪之初所建立的标准成本系统,它的发展已围绕着企业经营决策及强化内部控制这个中心,逐步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及方法体系。从企业会计工作分工方面讲,财务会计通过信息系统将相关财务会计信息提供给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服务于社会各相关方面;而管理会计则通过信息系统所产生相关管理信息,提供给企业经营管理决策者、执行者,在参与决策、参与经营管理中发挥直接作用。当然,在企业经营与管理活动过程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既有明确分工,也必然会出现工作交叉的方面。分工决定着它们各自朝着专门化的方向发展,而工作的交叉方面,既需要学术界在研究中加以协调处理,而又需要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加以协调处理。从协调处理的重点方面考察,依旧集中反映在成本会计方面,而这方面的问题将有待新的世纪继续展开研究及切实加以解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