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艺美术教育

工艺美术教育范文精选

工艺美术教育

工艺美术教育范文第1篇

(一)师资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工艺美术高职教育需求的不断上升,再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国内约80%的大专院校开设了工艺美术类专业课程,甚至有部分还将其独立出来,成立设计学院。一方面,高职工艺美术类专业一拥而上,另一方面,部分院校并没有相应的师资储备。这就导致市场需求与教育供应不成比例的问题,也间接致使高职院校工艺美术类专业教学人才匮乏。有的一半以上的工艺美术从业人员都来自于中文、哲学等一些与工业美术专业不太相关的专业,在这种局面下,工艺美术类专业师资供应不足的现象屡见不鲜。

(二)教学设备

现状工艺美术教学和其他教学一样,既有教学原则的一般性,又有其独特性,应将理论和基本技能相结合。高职工艺美术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挖掘学生创作的潜力,工艺美术高职教师除了讲授理论知识,还要教授艺术形式的表达方式及熟练使用特殊的材料技能等,达到此效果,是需要一定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会使用到多媒体及特殊设备向学生展示、实践与工艺美术相关的信息,以此进行更好的创作。在高职院校中,教学设备是科研必不可少的,高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也同样离不开先进的教学设备。目前,高校基本都使用多媒体设备。在工艺美术高职教师教学中,多媒体设备同样应用广泛。但是,对于高等院校的工艺美术专业,多媒体设备存在一定的局限约束性,如在传递信息上单一、硬件受限制、设备及材料受限、资源不能共享,不利于交流等原因。由此可见,多媒体设备越来越不适应工艺美术高职教师教学的要求,不适合当前工艺美术高职教师教学向现代化过渡的需求。调究数据显示:造成高职工艺美术师资培养硬件匮乏与落后的原因,有58.3%的教师认为是培养培训场地条件限制,17.6%的教师认为是物质条件限制,还有13.7%的教师认为是统筹规划不够。因此,如何提高工艺美术教学设备、仪器设备与特殊设备的使用率是工艺美术高职教师思考的问题。大部分工艺美术高职院校教学设备在管理研究方面起步较晚,一方面对工艺美术教学设备管理没有进行系统研究,在观念、管理体方面也存在着制约因素。另一方面保障机制与管理体系不够完善,贵重教学设备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和与各高校资源共享的机会。因此,根据工艺美术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构建工艺美术高职教学设备高效且科学的管理、使用以及共享机制,是当前工艺美术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教师专业综合素质

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市场的一种教育。在当前的大环境下,高职工艺美术教师首先要以社会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以搞好市场调研、教学定位、教学改革等一系列工作为目的,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素养,培养出应用型、全能型、实用型的工艺美术设计专业领域的卓越人才,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就业中获得更好的竞争力。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职工艺美术类教师专业综合素质的情况,课题组作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选取了江西本地一些有代表性学校的工艺美术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如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现代学院、江西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等等。共发放了300份问卷(含网络试卷),其中有效问卷287份,有效率达到95.7%。本次问卷主要涉及教学效果、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师培训等几个方面。经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显示,其中参加过工艺美术培训的教师有15.4%;乐意参加工艺美术培训的教师有36.8%:认为课程安排合理的教师有11.7%;另有12.6%的教师对工艺美术创作技巧不熟悉、23.5%的工艺美术教师认为教学和时代有所脱节。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对工艺美术高职教师进行培训是很有必有的,以此来增强工艺美术高职教师的专业综合素质。

1.教师专业知识分析。

工艺美术高职教师专业知识,是指在工艺美术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工艺美术知识。通过调研数据显示,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工艺美术专业教学方式不重视,教师缺乏创新意识。例如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师,教学时注重学生简单基础的平面设计制作软件,没有从更深的专业角度去教学与引导学生,这样使学生局限在机械的制图领域,无法具有创新意识与更深层次的专业素养。从图2中可看出,学科背景知识、专业教学知识在整个金字塔里占的比重较大,但是我国工艺美术类高职学校教师在这两方面都有所欠缺。因此,提高学科背景和专业教学知识是高职工艺美术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作为工艺美术类教师应具备的最基础知识,也值得各大高职院校倍加重视。

2.教师专业能力分析。

工艺美术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是指在工艺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工艺美术专业知识与经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方式。从工艺美术高职教师专业指导的定位来分析:一方面,作为一个合格的工艺美术教师应时刻关注市场走向以及学生专业素养适应市场要求的变化,在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知识的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的服务与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市场的变化节奏相匹配,内容上体现出最新成果的可靠性方向。另一方面,在专业师资的配备方面,加大师资力量的协同发展,既要拥有高学历的人才,也要引进一批具有企业实践能力的技术型教师来丰富教学实践队伍,保障教学质量的高效、优质。

3.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状况。

审视以往的工艺美术教育模式,可以清晰的了解到现代的工艺美术教育模式在不断的变更,教育思想观念也随着模式的变化而在一直的更新,创建出一种符合新一代工艺美术教育的新方向。但是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工艺美术教学都存在着诸如教学管理体系薄弱、教学机制不明确等问题。另外,由于高职工艺美术教师上课缺乏完整的教学体系且随意性大,导致学生接受面狭窄,应用能力和市场需求不一致现象,进一步造成人才浪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则是企业急需应用型人才,而学校却无法培养出与企业相匹配的具有相应技术水平的学生。当前这种现象的改变就需要加强企业和学校的交流与沟通,培养出应用能力强并可以与技术理论相融合的复合型学生,这才是高职工艺美术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接轨的重要环节。

4.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创新能力和创意思维有着直接的影响。高职学校工艺美术类课程过于模式化,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顺应市场科学发展的能力不足,掌握国际工艺美术设计流行趋势的方向感不够,这些也是影响教学内容的最为直接因素。教学方法墨守陈规,缺少大胆创新,理论与实践不协调。另外,高职工艺美术院校培养的学生理论水平较高,但缺乏实践经验,往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更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在遇到相对复杂的工艺美术市场运作等实践操作问题上容易产生迷茫与退缩的情绪,因此,各高职院校在培养毕业生时至少要增加一年以上的专业实践的能力培训课程,从而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就业需求的竞争力。各高职工艺美术教师也应该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更好的将学生从理论型转变为实践型。

二、高职工艺美术类教师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能力中缺乏全面性与科学性教师针对“您认为学校的专业设施能否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这一问题的调查中,有41.3%的教师选择了“完全能够满足”,28.7%的教师认为能够满足。但在走访中,却发觉不少工艺美术高职教师在人才培养目的的理解中把综合职业能力与技能相混淆,觉得培养学生的工艺美术操作技能就是培养学生的工艺美术综合能力,由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常常侧重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反而忽视了专业技能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与作业的评价方式不合理在我国大部分的工艺美术类高职院校中,教学效果以及学生课业成绩的评定大多都以“作品是否好看、获奖是否多”为标准,很少以“市场需求”与“一幅作品是否能够促进经济消费”为评定标准。其实,能否满足市场需求才是检验设计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各高职院校应从自身入手,降低对教师教学和学生成绩的硬性评价要求,客观辩证的对待。

三、高职工艺美术类专业教学的职业指导性定位

(一)强化教学方法的方向性和科学性在新世纪阶段,各高职院校工艺美术类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才培养跟不上社会的需求,而现实情况则是众多高职工艺美术类院校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基本成“跟风”状态,并且出现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在社会实践中不吻合现象。二是传统思想观念严重,基础课程的设计只以美术课程和手工画为重点,缺乏完整的体系。因此,各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变传统思想为主线,大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强化教学方法的方向性和科学性,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加强学生选修课的学习,体现教学机制的综合性、实践性、可操作性。

(二)以就业为导向定位工艺美术类专业的教学内容以及课程体系的改革,既是工艺美术教育改革的核心,又是能否保证教学质量和培养适应新世纪变革人才的关键所在。课程体系的改革应该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和市场,要在质量和特色上下功夫,使学生具备精湛的专业能力,把目标定位在适合一线岗位需求的要求来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针对不同的专业,课程内容不仅要精选,而且要抓住重点,多设置专业重点课程取代一些非重点的课程。充分发挥本地区多学科交叉的优势,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制订办学方针,培养出适合国情、具有创新能力、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三)大力提高实践操作能力首先,高职工艺美术类专业实践课程,必须把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市场、企业,作为重点来安排。实践应该是多角度和多层次的,实现企业、学校、学生的互赢,使实践教学的各环节得到落实和保障,发展和延续,把学校、企业、设计用人单位的合作放在首要位置。其次,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先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当企业或单位提出方案以后,专业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些思路,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思考和分析,向企业以及专业教师阐述,最后再由几方共同决定使用哪个方案。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与交际能力,还可对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积极影响,让他们及时掌握社会及企业所需的设计趋势动态。最后,学习不能闭门造车,只有不断的接触社会、企业、客户,才能提升自主创新意识,加强自身综合素质,以此来适应不断变化的设计潮流。一是采取多样性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时的教学材料要具有可选择性,同时引导学生尝试新的创作技巧,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二是采取多样性的实践变量。一个具体的科学问题,就是一个教学量的改变,它往往与其他多个要素有关联,因此,教学研究常见的对策是掌握变量法。学生的认知水平程度有高有低,教学进展程度与课堂上有限的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在教学中,不可能同时解决所有问题,这时,教师就需有重点、目的来组织学生的教学活动。三是传送信息的多样性。在探索式的工艺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方式获取知识,多与学生交流、沟通,采纳学生的意见与建议,这也是一种改进我国高职院校工艺美术教学的有效途径。

四、提高高职工艺美术教师能力的策略

(一)调整高职教师师资结构及建设标准工艺美术高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不断更新观念。教师的继续教育除了学历上的提高,还应该注重专业知识的提高,并争取在专业技能上能够有所突破。此外,也可以学习国外的相关经验来优化师资结构。合理的师资结构应该是全职教师、社会行业专家与客座教师各占编制数的1/3。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地调整师资结构,让其趋于合理,才能有利于资源的优化和积极性的调动。对教师的授课要求和评价必须以职业指导作为相应的标准。从市场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造能力,使学生不仅能了解设计市场的运作环境,还能具有较高的创意能力和工艺美术水平,这是工艺美术教学的关键所在。

(二)根据市场的需要有意识拓展专业创新能力教师只对教材和学生有深入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时刻关注市场的动态、教材与市场对接的状况以及市场对学生需求的变化。在课堂上要将市场的最新动向、流行趋势传达给学生,丰富教学内容,努力使教学内容迎合市场。另外,教材不要与现实生产活动脱节,出现滞后性,加强教材的应用性研究,将教学工作与市场需求对接,不断拓展教师的专业能力,从而更好的根据市场需要挖掘学生在工艺美术专业上的创新力与竞争力。

(三)提高高职教师的实践经验应对市场竞争与挑战竞争意识也是市场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所谓有竞争才有进步,因此高职教师们首先要敢于竞争,并积极主动投入竞争,在竞争中寻求进步,而不是被动地陷入竞争、躲避竞争,只有主动抓住一切机会,丰富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才能促进自身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其次应该努力让企业走进课堂,让教师与学生走进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他们对市场的了解。同时,提升教师了解、引导、培养学生的能力,增长高职教师个人的发展空间,丰富学生与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这些方式间接地提高了学校的竞争能力,形成教师与学校“双赢”的局面,或者是教师、学校、学生、社会“共赢”的局面。

(四)提升教师课程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达到“知行思”融合知、行、思(学习、实践、思考)是人类提升能力的独有方式,是一名工艺美术教师需具备的基本技能与知识。因此作为工艺美术教师,要熟悉工艺美术的职业能力,就需要定期接受培训,拓展知识与技能,了解理论、技术、设备等发展趋势,这样有利于提升工艺美术教师教学动手能力及科研能力。另外,教师在教学期间的学习与实践是分析、反思、提高的认知思维活动。工艺美术教师只有把自己的课程创新成果付诸执行,在执行过程中有所思考、改善,并将“知行思”三者相互交融、密切联系,才能更好地提高工艺美术教师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五、总结

本文所研究的工艺美术高职教师专业的问题是结合实际调研中所发现的问题提出的相应对策,因此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与需要,对工艺美术类专业来说,学校与教师都需要积极提升自己来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研究实践性教学的新方法,培养高素质的、高水平、一专多能的工艺美术类专业的学生。通过学校、教师、学生的努力来适应市场的变化,紧跟时代步伐去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方向。只有这样,工艺美术类专业的高职教师教学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就会逐渐缩小,并逐渐形成稳固的、良性循环的互动关系。

工艺美术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媒体;工艺美术教育;陶瓷

2020年突然袭来的肺炎(COVID-19)席卷全球,为了阻止疫情在校园扩散,教育部要求推迟春季开学时间,实现“停课不停学”的教学目标。在这样以网络和数字化为基础的时代,我们该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以推动陶瓷工艺美术教育?陶瓷工艺美术教育应该用什么样的形式,新时代陶瓷工艺美术又有什么新命题?

1新旧陶瓷工艺美术教育实践方式的对比

我国现代陶瓷工艺美术教育已经走过漫长的70年,但并没有突破性的发展。在过去陶瓷工艺美术教育更注重某一具体实践与技巧的学习,通过横向比较六种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①,一直强调“由技入道”的特点,例如师徒教育、学校教育都追求学生对陶瓷技法有庖丁解牛般的能力。宁钢认为在重视陶瓷工艺基本技能培养上,教学一方面应重视学生陶瓷工艺美术理论和艺术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还应强化艺术实验、艺术实践创作的训练②。正如“由我及物-由物及我”是一种物我同一的移情,审美在创作过程中只是一个环节,创作不仅是实践还是更高级的审美活动③。而传统陶瓷工艺美术教学过分重视“由技入道”、“言传身教”。其中“由技入道”中的“道”是指事物的规律,意思是指学习者通过形而下的艺术技法掌握艺术的规律。“言传”即通过言语归纳与总结陶瓷工艺知识性观念,“身教”即师者以示范的形式进行陶瓷工艺美术教学。虽然“由技入道”、“言传身教”符合人们在陶瓷工艺美术教学中的基本规律,但囿于模式枯燥陈旧,教师还应主观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因此,新时代陶瓷工艺美术教学应该注重提高学生全面综合素养,而非单一的陶瓷工艺技术。新媒体技术与理念的问世加速了传统陶瓷教学模式的改变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同时衍化出陶瓷工艺美术教学新媒体传播的逻辑,致使陶瓷教育教学空间出现“屏幕化”、教学手段“碎片化”的特点。新媒体使陶瓷工艺美术教学突破了时空的桎梏,拓宽了教学场景,解构了陶瓷工艺美术教学模式。教师能够借助新媒体工具辅助教学活动,为学生打造一个随身、便捷、无限重放的学习陶瓷工艺美术的动态空间。在新媒体语境中,加速融合的陶瓷工艺美术教学实践活动与传统“由技入道”、“言传身教”的教学模式相比有了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会因新媒体工具在传播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录制后教学内容具有可控性。在新媒体语境下陶瓷工艺美术中陶艺拉坯的教与学将具有更高的可控空间。这种可控性表现在学习者能够在任意场所无限次重复播放拉坯教学内容。传统的陶艺拉坯教学活动需要在拉坯教室进行现场拉坯示范,高度依赖教学场地与教师资源。新媒体则解构原有的教学途径,相比在教室学生被动的吸收知识与技能,十分依赖教师的教学进度与现场指导,学生在新媒体授课中则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接收主动权与自主权,在某段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中,学生可以重复播放、随时暂停、随意调整播放速度与进度,在陶瓷工艺制作中,还可以借助一些三维结构图进行触摸式互动,充分理解重点与难点。以新媒体陶瓷拉坯为例,学生能够随时拉近、拉远镜头,深入认识与学习拉坯环节中的动作要领。第二,工艺美术作品数字资源化。现在包括故宫博物院在内的国内博物馆、美术馆大多都有3D数字资源,新媒体不仅能够打破原有教学场景,还能数字再现工艺美术作品。数字化使得艺术品的物理对象由实物转变为非实物。将非实物数字模拟后的艺术品展现在学习者面前,能够让工艺美术作品超脱时空的桎梏,推动教育资源的平等发展。这些优秀的工艺美术作品成为学习者有效的学习资源,同时也能成为教师的教辅资源,让教学资源更加鲜活与生动。例如在陶瓷工艺材料原理上常见的是枯燥的化学公式与化学符号表达,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素材库将该学科的知识与晦涩的理论展示出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乐趣。第三,课下学习的新法宝。新媒体技术还能通过网络连接不同主体,这当然包括教师与众多传播者。网络能让教师与学习者在线上进一步的沟通与交流,学习者能够在课下获得更为针对性的指导,教师也能在课下随时共享最新的学习资料与工艺美术作品以提升教学效果。新媒体最大限度的扩大了工艺美术教学的边界,打破了原有陶瓷工艺美术教育的“学校围墙”,整合多元化优势教学资源,让学生的学习过程饱满鲜活,实现线下、线上双管齐下的教学模式。

2新媒体向陶瓷工艺美术提出的新命题

传统的陶瓷工艺美术教育有着自身独特的教学规律,新媒体的运用为陶瓷工艺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与视角,这也预示着陶瓷工艺美术教育将面临新问题、新现象。

2.1如何高效利用新媒体进行陶瓷工艺的美育教育

当今的陶瓷工艺美术教育早已不是单纯的技艺、技术的学习,除了培养人的创新能力,还要进行美育教育。这里必须澄清“美育≠审美教育”,美育教学应由“审美教育”与“立美教育”组成。在艺术性表达的过程中,陶瓷工艺美术也需要注重审美教育。最早“美育”概念的提出者是席勒,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在他的代表作《审美教育书简》中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席勒认为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人性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只有找到更高的艺术与审美教育才能将人恢复完整。美育以陶冶情操,审美能够帮助人从感性向理性训练,把审美的内延拓展,将观赏、反思纳入美的产物中,相较于黑格尔认为的“美学就是美的艺术的哲学”,席勒与车尔尼雪夫斯基更加关注美的对象性问题,后者发展了“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前者则提出了“美育”。新媒体下陶瓷工艺美术美育需要对学习者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习者对陶瓷工艺美的感知、认知、表现、创新创造的能力。与传统的陶瓷工艺美术教育相比,新媒体教育在信息获取渠道、信息输入渠道有大不同。如何高效利用新媒体进行陶瓷工艺的美育教育,激发人追求创造力,追求艺术,提高自身审美能力成为新时代的一大命题。

2.2如何借助丰富的资源提高教育效果

随着大量、多样、具有高价值以及高真实性的新媒体资源引发了教育手段、模式的改革,如何借助丰富的资源提高教学效果成为另一大命题。在传统陶瓷工艺美术教学中,一所陶瓷院校,一名陶瓷工艺教师,一间教室以及一块黑板就能构成最基本的陶瓷工艺美术教学情境。但现在学习者无需以上条件,只需一部可以上网的手机,便可以观看国内外,如清华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等教授讲授陶瓷课程。随着“互联网+教育”持续深入的融合,未来的陶瓷教育模式将基于线下、线上的教学模式构成。近年来,已经出现了如《景德镇陶瓷大学公开课:走进陶瓷艺术殿堂——陶瓷艺术系列课程》,《中国科技大学公开课:陶瓷艺术鉴赏与制作》、《沈阳理工大学公开课:陶瓷艺术一讲一做》等网络在线陶瓷工艺美术教育。丰富的新媒体资源能够提升学习者的艺术人文素质以及综合素养,不仅能够提升学习者在陶瓷工艺美术上的造诣,还能打破学习者在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障碍,拓宽视野,创造活力。但从弊端来看,丰富的新媒体资源也会给学习者带来不容忽视的弊端。陶瓷工艺美术毕竟是需要动手实践的艺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若纯粹鉴赏与欣赏是无法提升艺术创作能力的。尽管“互联网+”资源能给学习者带来极为逼真的教学场景效果,但以现在数字模拟技术是难以代替现场教学的。这也意味着在目前现阶段,陶瓷工艺美术教学必须是以线上、线下多维度展开教学活动。如何通过线上、线下多维度将陶瓷工艺美术教育最适宜的结合起来,展开更具有针对性、高效果的教育模式成为当今时代陶瓷工艺美术教育的一大命题。

3新媒体语境下陶瓷工艺美术教育教学的创新策略

从新媒体语境下陶瓷工艺美术教育的新特征,以及新媒体向陶瓷工艺美术提出的两个时代命题,都预示着陶瓷工艺美术教育应自觉向线上、线下多维度模式过渡,向实现工艺美术教育现代化、信息化转变。

3.1加强专业性网络教学力量的建设,提供陶瓷工艺美术教学正确方向

目前线上“互联网+”有关陶瓷的课程已有不少,例如景德镇陶瓷大学陈宁、龙州等教师开设的《从china到China:中国陶瓷文化三十讲》、无锡工艺职业学院杨晓兰教师开设的《陶瓷装饰•彩绘》课程,一类是借助互联网与新媒体信息技术讲授中国陶瓷与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音乐文化、体育文化、诗词文化、佛道文化、丧葬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另一类则是专注陶瓷装饰的彩绘,线上教师透过屏幕传授实践性与艺术性的陶瓷装饰彩绘课程,这些课程都已经宣告基于互联网在线远程教育的学习模式已经对传统陶瓷工艺美术教学带来新的冲击。因此,针对面对新时代中新媒体对陶瓷工艺美术教育的挑战,我们需要不断探索陶瓷工艺美术教学模式,形成线上、线下多维度的陶瓷教育模式,加强专业性网络教学力量的建设。例如在线上发挥中国传统陶瓷工艺美学美育的引导作用,引导陶瓷工艺美术学习者挖掘中华优秀文化的匠人精神与文化创造,这不仅给学习者带来精彩丰富的陶瓷工艺技术,同时还能提高学习者的审美、综合素养。

3.2充分调和线上与线下陶瓷工艺美术的时、空限制,增强线上教学形式

正如前文所说,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一种限定式的教学模式为主——即长时间、连续、特定地点的进行教学,这种模式很难支撑起未来陶瓷工艺美术的教学,它的教学门槛过高导致学习者只能在指定的地点、指定的时间进行学习。新媒体环境下,陶瓷工艺美术的教学应该是充分调和线上与线下,打破传统陶瓷工艺美术教学模式中的场地、时间限制,在有限的课程中提供学习者无限的“学习时间与认知空间”,综合线下的陶瓷工艺美术教学资源,充分运用新媒体长视频、短视频、社交平台等工具制作教学素材,营造线上、线下多元化的教学环境,能吸引更多的人认识工艺美术、学习陶瓷工艺美术。新媒体的介入能打破原有的学习模式与教学模式,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与自由,同时也拓展了陶瓷工艺美术课堂的原有尺度,开辟了学生与教师新沟通渠道,丰富了教学内容,让沟通交流更为贴近彼此,紧密联系起教学效果与课后反馈,完善了整个教学环节。在新媒体的介入下,生动的、鲜活的音频、视频、虚拟现实能快速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调和线下教学的场地限制、时间紧张等问题,提供学习者鸟瞰式的视野,供学习者自由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3.3创新线下学习模式与教学模式,激励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

传统陶瓷工艺美术教学的效率受制于学习者的学习模式与教学模式。新媒体的教学模式能给予学习者最大的自由度。在新媒体教学模式中,学习者能基于互联网在线观看或下载保存陶瓷工艺美术相关的音频、视频等资料,进而专注于自身薄弱的工艺环节,保持自身的学习状态并延长学习时间,通过不断涌现的音频、视频、虚拟现实资源,不断刺激学习者的感官,进而养成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习惯。对于陶瓷工艺美术教师与各大高校来说,新时代提出的要求是如何高效利用新媒体进行陶瓷工艺的美育教育;如何借助丰富的资源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对学习者做到课外实践的指导,包括引导学习者对中国传统陶瓷工艺的学习,不断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审美能力,进行美育教育。另外,还可以增加师生课外的学习与互动,加深彼此的信任与交流,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身不足,调整学习状态,还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自身教学不足,调整授课重难点。

4结语

工艺美术教育范文第3篇

产学合作:把车间建在学校,把学校建在车间

省教育和经贸部门根据海西建设的需要,组建高等工艺美术职业教育与行业协会为龙头的职业教育集团,也已经首先挂牌组建工艺美术等专业性职业教育集团,推动了合约办学模式的施行。校企联手培养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我们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每年安排专业教师有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到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工艺美术职业教育专业教师的科研不仅靠学术文章,还必须在生产实践中去参与设计操作,并在专业教师晋升与职称评定中对作品和设计有一定的要求,学院为教师设计科研与社会实践创造条件,提供支持。

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共同结合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实际要求,派遣教师协助合作企业制订职业教育培训规划,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积极开展员工的全员培训和过程培训,建设学习型企业。产学合作的内涵就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互惠发展。校企联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一是由合作企业设计建设方案,并向学院提供仪器设备和技术支持,建立校内“教学型”实习、实训基地。二是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需要,在厂区车间内设立“生产与教学一体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借鉴其他省份在鼓励企业参股公办职业院校政策,支持公办职业院校不断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吸纳企业资本资金,参股入股职业院校共办职业教育,尝试建立以公有制为主、其他所有制为辅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笔者工艺美院今年联系石雕行业协会的联合办学项目就是在项目筹备、招生工作、教材及教学资料、教师课酬、教学及教务设备和设施等资金投入及各项费用的支出均由石雕行业协会负责。高等工艺美术职业教育与行业协会合作的关键是推进企业与职业院校的相互渗透、互生共赢,真正做到把车间建在学校,把学校建在车间,形成校企合一、校厂合一的办学体制。

制度探索:建立组织和制度保障

劳动保障等部门指导企业,确保落实“先培训后就业”的就业准入制度,企业招聘职工应优先录用职业院校毕业生和经过职业培训并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落实就业准入制度,是高等工艺美术职业教育与行业协会合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障。围绕落实就业准入制度,如果能借鉴其他省的“实施两制度、建立一平台、加强三作用”制度,将更有利于推进我们高等工艺美术职业教育与行业协会的合作。“实施两制度”,就是要大力实施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制度。技术岗位必须持证上岗,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建立一平台”,就是该省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与经贸部门加强合作,搭建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协会平台,共同组织一年一度集联合办学、招生、就业于一体的“校企联合办学洽谈会”。“加强三作用”,就是强化政府在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协会合作办学中的组织、引导和推动作用。在现阶段,推进高等工艺美术职业教育发展仅仅依靠学校与行业协会的自愿联姻是不够的。劳动保障部门、经贸部门和行业协会要认真开展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参与制定高等工艺美术职业教育与行业协会合作办学规划,参与制定高等工艺美术职业教育与行业协会人才培养标准,参与对高等工艺美术职业教育与行业协会合作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

教育和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职业教育培训项目和学习者的实际需要,改革教学体制,采取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法,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比如推行学分制的弹性学习制度,为学生和员工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等创造条件。教育和人事部门要为高等工艺美术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制度支持,为教师开通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渠道。

通过到企业的实践锻炼,实践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可按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职务,实现“双职称”。比如工艺美术专业的工艺美术师序列职称。在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协会产学合作工作中,高等工艺美术职业教育要加强主动服务意识。高等工艺美术职业教育学生求学的第一要务就是为了就业和创业。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和市场,开门办学,提高实效。根据社会需求设专业,对准就业育人才,开发教育项目,增强面向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在就业市场上着力打造有影响力的骨干专业品牌。特别像工艺美术学科的应用性特点,决定了工艺美术职业教育更必须坚持面向产业和社会,所以全面提升工艺美术职业教育质量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途径只能是产学接轨和合作。

工艺美术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教育教学实践;研究

0引言

在新时代的十大新词行列中,工匠精神名列其中,在广泛讨论以及多媒体的宣传之下,工匠精神被高职院校以及相关教育工作者强烈推荐。通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任务的多元融合,来实现工匠精神的根本性培养,这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实践的新式探究方向。

1“工匠精神”的内在含义

工匠精神具有特定的内在含义,其根本性表现方向是针对材料的设计制造选择以及打磨。通过不同方面之间的共同追求来实现精益求精的产品获得,正因为在时代的发展之下,我国人工制造业所存在的弊端让相关问题得到广泛的重视,同时也使人在长线思考过程中进一步认知行业标准以及实干精神的培育[1]。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提及到工匠精神,正是历史上工匠精神延绵不绝,才造就了我国社会不断发展的延续命脉。其中所内蕴的一丝不苟以及严谨规范的认知态度,使得我国能在未来长远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形成强烈自我需要的内涵要求。同时也能够抵御那些急功近利以及浮躁的风气,使得高职院校工艺美术学院的学生在这特殊精神的鼓舞之下,走向文化发扬的光辉地带。

2高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教育教学实践的不足

2.1缺乏美术专业的实践化操作模式

对于大部分高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的课程来说,几乎所有的课程都在教室中进行,甚至在整整一学期的学习中也并没有安排社会实践的环节。因此,高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的学习中,更多的是背理论知识。大部分的学生就算掌握了较多的理论内容,而无法将其运用于实践,也不知道在实践过程将会面临怎样的问题与困难,可见大部分学生无法将工匠精神贯穿于具体的操作过程之中。工匠精神要求每一个人都能够在面对自己的工作中保持严谨的态度和执着的精神。但这一切都需要学生能够拥有接触社会的机会,基于特定的条件才能够拥有践行工匠精神的平台和机遇。

2.2没有将“工匠精神”融入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全过程

大部分高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没有合理运用工匠精神,也没有将它贯穿于整个教学方案和教学模式,同时也无法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来推动教学改革。这不仅仅是工艺美术专业本身的问题,同时也是整个学校乃至社会的风气和思想漩涡[2]。当今社会,许多人往往被名利以及浮躁的事物蒙蔽双眼,而没有看到人内心最本真的需求。在高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工匠精神也没有通过整体脉络来实现全过程的贯穿,往往是某一层面实现了一定的要求,但依然很难通过全面化的掌握来贯彻。甚至有一些特殊人群,借着工匠精神的外衣来追求单一自我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工艺美术专业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便难以落实。

2.3忽略培养学生在美术方向的创造力

高职院校虽然注重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的突破,但其根本性要求依然是对学生的技法、能力以及实践的传授。就工艺美术专业来说,高职院校需要跳脱传统的培养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在美术方向的自我创造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通过不同价值的融合及归纳,从而使得工艺美术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及技能,借助多元契合的模式,融入教学实践的培养过程之中。而在目前高职院校中,很难看到全面性的培养方式。例如在对学生期末作品的审查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依然是对高等级作品或者是大师级别的作品来进行范本罗列,通过简单方式对学生进行评判。这样培养模式引导下的学生只会对经典作品进行复制,而不会通过跳脱的自我感知力来穿透整个画作,形成较深层次的人文工艺水平[3]。

3高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以“工匠精神”为导向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

3.1通过校企联合模式联通工艺美术学院的就业通道

高职院校的教学具有合理的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因此对于学生的择业和就业等相关事项的全面完成,将是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和办学动力,同时也是高职院校最能够展现学业形态的精彩亮点。对于学生来说,拥有了确定的就业方向,将能够通过具体的具象化学习模式来实现特定技能的培养,为将来的就业获得更多的机会选择。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工艺美术学院打造校企联合办学的培养模式是极为重要的,通过几大相关企业的筛选以及专业化需求的明确,来与美术专业对口公司进行意向沟通。符合条件的学生可签订实习合同,为大多数学生提供更多的择业机会。另外也可以通过寒暑假以及节假日的课余时间,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接触到社会实践,并通过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相互结合,学习更多课外知识。同时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将其与日后的工作进行多方位磨合,争取在工作的过程中贯穿工匠精神,实现良好工作态度的自我沉淀。

3.2通过概念渗透来全方位构造学习氛围

高职院校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其专业的性质和内在的文化传承特点,必然需要运用特定的精神体系来进行学习方法的贯穿和学习态度的引领。因此高职院校要从学生生活学习行为的环境中入手来,切实创设一个更舒适、更便捷的优良环境。目前一些职业院校工艺美术学院的学生都无法正确地理解工匠精神具体代表了什么、它能够为学生实现什么[4]。这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为学生准确讲解工匠精神的真正含义与现实脉络。除了对学生的学习环境以及校园风气所进行的全方位改造外,还要在校园之外的社会环境中,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专业教师有必要通过教学模式的改进来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工匠精神核心内涵的全方位认知,结合国家以及社会中所发生的大事,让学生认知到这一精神的伟大和壮观之处。学生和家长要在老师的引导之下,配合学校完成人才培养的重任,在摸清工匠精神的脉络之下,明确新时代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我国文化产业中美术专业的传播者和引导者。

3.3建构体系完整的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只有相对完善的人才评价体系,才能够反映高职院校针对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效果以及影响方式。在时代的要求以及理念的转变过程中,院校在针对市场开放的多元模式分配之下,实现更完善的人才评价体系,同时也根据不同专业设定了不同方向的培养模式,全方位涵盖括整个系统框架。总体来看,我国高职院校在工艺美术专业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新标准,需要实现专业化方式的根本性扭转。就人才培养体系来说,需要将人才培养放入更细致的轨道当中,对不同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行细分和细化。目前在我国的人才培养体系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难题,最主要的是没能重视职业院校以及全社会对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导致学生在技能学习和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仅仅依托理论考试来考核综合素质水平,这一测评的方式无法体现学生整体的实践风貌。在技术操作和运用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在后期的实际工作中加倍努力来填补这一缺失。因此,在目前的评价体系当中要运用更加全面、更加完善的方式来建构考评规则,从而能够全方位地纳入学生素质考量系统中,在帮助美术专业学生在更高的发展要求之下,拥有更加客观公正的人才评价方式。

4结语

高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要实现教育教学实践方向的转型和在新时代的提升,必须将视角放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之上,进一步提升美术专业学生的文化软实力,不断贯彻工匠精神,合理地应用在教学实践的全模式之中。

参考文献

[1]方方,张军.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2):6-9.

[2]孟胜兵.工匠精神在当代工艺美术中的价值建构[J].四川戏剧,2018(12):38-40.

[3]倪红英.高职院校传统工艺美术专业“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10):166,168.

工艺美术教育范文第5篇

中国传统艺术思想重视和谐,无论是人与自然、美观与实用、物质与文化、形态与神韵、心灵与技巧、材料与工艺等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主张“和谐”与“适宜”。对于完美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国工艺美术呈现出高度的和谐性:事物的外观形态与精神内涵的和谐统一,物品的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美学的感性关系与理性规范的和谐统一等。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表现形式上强调对比变化,在对比中又追求统一完美,以达到最佳的和谐效果。单从传统工艺所用的色彩而论,就非常能体现出这一点。追溯到商周时期,由红、黄、蓝三原色加上黑白两中极色所构成的五方正色,奠定了中国传统工艺色彩的基本色调。从汉代之后直至明清则表现得愈加丰富,形成了成熟而完整的色彩体系。尤其在明清和近代的工艺品、建筑彩画以及民间工艺美术上表现得最为充分。不论是色彩艳丽的五彩瓷、霓衣云裳的云锦、绚丽夺人的景泰蓝还是五颜六色的民间年画、彩塑、刺绣等,无不是色彩鲜艳,对比强烈。而北京故宫所代表的古建筑群,更是中国传统工艺色彩特征的集中体现,那些红墙、黄瓦、汉白玉的基石所构成的鲜明的色调都是中华民族美学的集中体现。这些色彩在强调对比变化的同时,也在追求着一种统一和谐的完美展现。即将色彩中对立的元素按照一定的方法和规律组织起来,使之成为和谐统一的整体。正是诸多对立而又统一的因素所产生的变化与更新,才能使中国传统工艺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二、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象征性

当中国摆脱了野蛮时期,进入到文明的阶级社会之后,传统工艺美术又被赋予了道德伦理的内涵。中国传统的工艺思想一直十分重视器物的伦理道德规范,特别强调事物在使用的感受和审美的情感之间的联系,而且同时要求这种联系符要合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长期受制于强烈的封建伦理观念束缚,使中国的传统工艺美术的造物包含特定的寓意,往往借助造型、色彩、尺度、体量、纹饰等方面象征性地喻示这种伦理道德观念。这种象征的普遍性,常常使工艺美术沦为纯粹的伦理道德观念的附属品,进而造成矫饰之态或者物用功效的损害。例如,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思想代表的儒家思想就十分强调审美与伦理的结合,孔子的“尽善尽美”、荀子的“美善相乐”均是主张美与善的统一,从而强调艺术的政治伦理作用。他们要求艺术不仅要在形式上显示自身的审美价值,还要传播一定的政治思想,颂扬伦理道德。在《周礼》中规定:“皇帝冕服,玄衣纁裳,用十二章,从公爵起视帝服降一等用之。”又如《宋•舆服志》中规定:“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绯,五品浅绯。”可见,以形态来划分贵贱、等级,这成为了权力差别的标志与象征相。比之下,更多以生产者自身的功利意愿为象征内涵的民间工艺美术则显得刚健朴质,充满活力。常以象征寓意的表现手法,以彼屋比此物,引譬连类,借物托意。如秦汉瓦当工艺中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纹样,就是方位、季节和颜色的综合象征。

三、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内涵性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脱离不了情感和意念的表达,是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形式的,中国人在思想上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和谐统一的,将天、地、人、物以及情感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这使主体人的生命性灵在造物上获得充分的体现。中国传统工艺在造型特点上并不拘泥于现实,而是经过抽象、夸张、变形、寓意、暗喻、双关、谐音等方法结合传统文化思想,加以工艺制造而形成的。如商代的青铜器图案造型中的饕餮纹,则是将传说中的凶兽简化概括为平面形象,夸张五官特征,以表现狞厉之美。唐代的宝相花,是以莲花为原体,结合牡丹等其他花卉,创造出的一种唐代人理想的艺术形态,花瓣层层交错,丰满华丽,富丽堂皇,不仅反应了唐代社会的审美风尚,同时也彰显了大唐盛世的文化象征。中国传统工艺造物还有许多在造型和装饰上保持着S形的结构范式。这种结构范式富有生命的韵律和循环不息的运动感,使工艺造物在规范严整中又显变化活跃、疏朗空灵。如流行与宋元明清时期的缠枝花,以主茎环绕主花并彼此相连,具有连绵不断的续世之意,成为中国传统连续纹样的一种主要形式。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