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服务文化论文

服务文化论文范文精选

服务文化论文

服务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中国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检视:制度匹配框架

制度经济学有一句至理名言:制度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制度会促进经济增长,坏的制度会阻碍经济增长。制度具有重要的预期作用,因为“制度决定什么是可以观察的,什么是可以认识的,以及能从经验中学习什么。此外,制度还在两个意义上塑造人们的预期,即对未来的预测,以及相信可以使他人根据这些预期而接受的要求”。〔6〕一项好的制度需要相应的匹配制度形成一个制度支撑系统,才能实现制度的理想绩效,反之则产生理论与实践的悖论。实施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制度是否匹配关系到均等化目标能否实现。由此,本文引入政治合法性概念分析中国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的历史转变进程,跳出财政学分析框架,厘清公共服务非均等化背后的政治经济机理,解释财政分权与公共服务非均等化之间的宏观制度是如何不匹配的。

1.财政分权的宏观政治制度匹配:政治合法性类型解读

根据政治合法性基础的三种基本类型,中国目前处于绩效合法型向现代民主型阶段转型过程中。从图2可以明显看到,处于不同的政治合法性基础阶段,公共服务提供的结果是不同的。传统权威型追求平等,而绩效合法型追求效率,这可以理解计划经济时代的公平观念和改革开放后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观念的区别,在追求效率的导向下,重视经济增长的激励机制:财政分权与政治晋升激励,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秘诀”。甚至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奇迹在于“做对激励”而不是“做对价格”。〔7〕这种激励是绩效合法型的要求,也是“发展是硬道理”理念的彰显。这就是说,中国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决定了中国需要采取这种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推动经济增长,实现向现代国家的转型。刘鹏(2006)指出当前中国政治合法性建设有两种发展路径:福利政治与权利政治。他以农村合作医疗为例,指出党和政府倾向于通过建立福利政治、重建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方式达到扩大政治合法性来源的目的。〔8〕这充分说明,现代国家建构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为人民提供满意的公共服务,能否提供有效率的、让群众满意的公共服务关系到执政党政权的稳固,是政治合法性的重要基础。既然公共服务提供关系到政治合法性基础,那么政府的职能就是其体现。当前中国建设服务型政府,正是应对政治合法性挑战的要求,宏观上是建构现代国家的需要,中观上是政府职能转型的要求,微观上则是公民权利的获得。公民权利和现代国家建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实践中体现为对政府职能的要求。所以构建服务型政府和提供公共服务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都是合法性基础深刻转换的必然要求。这三个方面都在注解同一个问题:一个国家如何才能获得其统治的合法性?是赋予公民权利还是提供公民满意的社会福利或其他?弄清楚这个问题是国家政治合法性基础建设的需要。政治合法性落实到实践上是应该如何考核政府官员,即政绩考核机制。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方向的确定,使“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984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意味着“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成为地方各级官员的工作方向,政绩考核的内容随之发生变化。有学者如刘云龙(2001)认为,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政府的目标函数也不一样,他提出了政绩考核的三类目标函数,即传统经济条件下的F(政治忠诚)模式,经济改革条件下的F(政治忠诚、经济发展)模式,实行基层民主条件下的F(政治忠诚、经济发展、提供公共物品)模式。〔9〕刘云龙的政绩考核三类目标充分表明地方政府官员在不同的经济社会条件下的“指南针”是不同的。同样叶贵仁(2010)考察自1949-2009年我国领导干部考核的历史过程,发现呈现三个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即1949-1976年为第一阶段,强调领导干部的政治忠诚;1978-2001年为第二阶段,强调领导干部发展经济的能力;2002-2009年为第三阶段,强调领导干部具备全面的素质,并能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各项任务。从外在的行政生态环境来看,不同阶段的领导干部考核标准乃是对统治合法性的反映,引导着地方政府行为的价值取向,并主导其工作重点。领导干部考核三个阶段的演变绝非偶然,它孕育了一个后发展中国家追求现代化的历程。〔10〕运用“现代国家建构”理论框架分析建国以来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变迁,得出的结论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转型是现代国家建构的内在逻辑使然。也就是说,中国由民族国家建构过渡到民主国家建构的现代国家建构过程,正是中国公共产品由城乡二元供给体制转变为城乡一体化供给体制的过程。〔11〕因此,建国后的政治合法性在现代国家政权建设的匹配下,为了汲取资源形成了城乡之间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供给格局。显然在赶超战略背景和政治晋升与财政分权背景下,城乡之间的非均等化供给是必然结果,要实现均等化供给,必须向现代民主型政治转变。进入20世纪以后,传统国家纷纷向现代国家转型。现代国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主权在民,政府向全体国民负责,并为全民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以提升全体国民的福祉。〔12〕公共服务非均等化问题,特别是教育、医疗与住房是中国社会的重大民生问题。虽然民生问题体现在经济社会中,但实质上是政治层面的问题。只有政治层面真正决意将工作重心、资源配置转向民生目的,并调控社会资本投向民生,民生问题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在此意义上讲,民生问题实质就是政治问题。〔13〕这里学者指出了中国的民生问题是政治问题,也是新的政治形态———民生政治。进一步,从图2可以理解,中国式非均衡发展走向均衡发展的模式应基于中国政治合法性基础来源的变化,当绩效合法型出现“绩效困境”时,经济增长但政权不稳定,需要逐步转向民生,从单一经济绩效观转向经济社会政治绩效的综合绩效观,再向现代民主转型;而民生政治要求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和公共财政体制支撑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宏观政治合法型基础转变的政治经济学在于政治合法型基础不同的政府其执政理念也不同,有什么样的政府执政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政府行为偏向。政府执政理念是指政府处理公共事务的思想观念和基本原则,关系到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政府这一根本性问题。政府管理行为本质上是一定理念指导下的产物,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政府行为。〔14〕政治合法性基础、政府执政理念、政府行为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有什么样的政治合法性基础就需要有相应的政府执政理念和政绩考核机制相配合,因而政府不同的执政理念决定了政绩考核机制的内容也不同,进而引致地方政府的行为取向不同。也就是说,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从传统国家走向现代国家需要经历各个阶段,尤其是从发展型政府〔15〕逐步走向公共服务型政府更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2.财政分权的微观民主制度匹配:基层治理模式解读

中国农村公共服务提供不仅不足,还同时出现了提供过度和结构不均等现象。农村田野调查证明结构非均等化现象的存在。赵和楠2007年、2009年对武汉市黄陂区武湖农场高车畈村和下畈村居民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农村居民所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在结构上严重失衡。村民对于社会保障型公共品的享有度较高(如农村基本社会保障为87.83%、医疗卫生为95.83%),而对于经济发展型公共品的享有度(如农业技术指导为14.58%、农业市场信息为16.67%、农民就业培训为10.42%)、生态保护型公共品的享有度(如村庄绿化为64.58%、村级生态环境建设为51.25%),公共管理型公共品的享有度(如参与公共事务决策仅为6.23%)处于较低水平。〔16〕显然这一现象背后不是基层政府财力不足所能解释的,原因在于基层政府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为何还会提供过度的或辖区居民不需要的公共服务?答案在于微观民主制度———中国基层的治理模式。基层治理模式属于一种微观民主制度。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发现了美国政治的秘密:新英格兰的乡镇自治。自由主义理论家密尔同样注意到单纯代议制政府的不足,并提出了“宏观民主/微观民主”的整合性框架,认为应该在宏观政治层面上实行代议制民主,在微观治理层面上实行参与民主。〔17〕即宏观政治层面上的代议制民主是相对于微观治理层面上的多元民主而言的。因而,我们把基础治理模式作为一种微观民主制度。而中国传统的治理模式属于一种管理主义模式(王锡锌,2010),也被认为是一种“单中心”治理模式。管理主义模式无法有效地反映辖区居民的真实需求,因而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脱节,导致公共服务结构非均等化供给。中国基层的管理主义治理模式与公共服务非均等化供给的逻辑关联从图3可以清晰地显示。目前中国的政治体制基本构架是,基层政府处于压力型政治体制下,面对的是上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上级政府评价基层政府并由上级决定基层政府官员的升降,而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于不是农民选举的,即使村民委员会也受到政府干预,特别是基层政府官员一般都是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成员,所以,人民代表大会往往对基层政府监督不力,加之人大代表对农村公共服务的真实信息并不清楚,而基层政府才是信息拥有者,因此中国的基础政府能够只对上级负责,无需对选民(农民)负责。结果是农村公共服务的需求者不能对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者———基层政府构成压力或者西方所称的政府支持率。这样一来农村公共服务需求也不取决于农民而是上级政府的偏好。所供给的必然是符合上级政府偏好的。这种自上而下而非自下而上的由政府主导的而非政府主导多元化主体参与合作协商的管理主义或“单中心”基层治理模式的结果自然是非均等化供给。管理主义的治理模式被简化为决策者对人和事的单向管理,决策者对公众的政策偏好甚至需求进行塑造,公众独立的需求和政策偏好则缺乏有效的政策输入途径。〔18〕显然基层管理主义模式不能适应日益多元化的利益主体时代和日益多元的需求,难以克服基层政府包揽一切、成为公共服务唯一提供主体的缺陷———政府失灵,并催生农村公共服务提供不足与失衡。要扭转这一格局需要转变治理模式,从管理主义治理模式转向参与式治理。“参与式治理”作为一种治理体制和技术,源于“参与式民主”理论。它提供了一种关于公共生活问题的解决方案,主张在代议制民主的框架内,让公民能够积极有序地参与公共事务,从而补充和弥补代议制民主的不足。〔19〕“参与式治理”与农村公共服务提供之间的密切关联在于“参与式治理”强调“参与”的价值和意义,主张多元化主体参与提供,让政府与多元主体间进行协商和合作,克服政府失灵、市场失灵、第三方失灵,以适应主体多元化的公共服务需求。更重要的在于作为农村公共服务需求方,能够通过有效渠道进行利益表达,公众能够参与公共服务所提供的公共决策,提升公共服务决策效率,完善公共服务提供的公共选择过程,突破“单中心”自上而下的决策过程,更加符合农村居民的公共服务提供需求。“参与式治理”作为一种微观民主制度不仅在宏观政治上匹配宏观政治合法性转型要求,体现出大国治理模式的转型,让农村居民参与到同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由公共服务提供的事务管理之中,真正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内涵;而且在微观政治上,让大众参与公共服务这一公共事务决策,提升了公共政策的效率。更关键的在于,解答了为何中央在基层政府财力困境情况下不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状态依然没有根本转变的内在微观政治经济逻辑,培养了农民的民主参与权利意识。而农村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等权利缺失,即使有中央财力补充,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动力将依然不足。因而,中国式财权分权一方面因为宏观政治上的制度不匹配导致公共服务提供不足,农村公共服务提供更加困难;另一方面微观民主制度不完善,治理模式缺陷,也导致农村公共服务提供效率低下,难以满足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的要求。完善中国式财政分权制度需要突破传统的财政经济视野,构建经济与政治制度匹配的和谐制度环境,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

中国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匹配:“三维”联动机制

中国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分权反思检视表明,财政分权体制需要一系列的宏观微观制度相互匹配,宏观上的政治制度与财政分权体制相结合形成的中国式财政分权———强激励与弱约束导致了提供公共服务的动力不足;而微观基层民主的管理主义模式则加重了农村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因而,财政分权体制与中国的宏观微观政治制度匹配共同构成一个“三观”的制度体系:宏观政治制度、中观财政制度、微观基层民主制度。中国农村公共服务非均等化需要扭转宏观中观微观制度的不匹配状态,实现由“三观”向“三维”联动机制突破,其逻辑如图4所示。

1.宏观政治合法性转型:科学发展观指导的综合绩效观

决定地方政府官员晋升的是政绩考核中的GDP和财政收入而非公共服务提供,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绩效合法型政治的体现。要改变这种经济与社会不平衡发展的绩效观,转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综合绩效观,即以经济绩效考核为主转向以经济社会绩效并重的综合绩效考核,需要更加注重由重经济绩效考核向重民生优先考核的科学发展观转变。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以人为本就是要政府的眼睛盯住公共服务而不是经济绩效。未来迈向现代国家政权建设,必然逐步从绩效政治迈向权利政治,公共服务享有将成为公民必须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因此改变财政逻辑的宏观制度匹配就是改变中国的政治合法性来源基础,即政治合法性类型。第一应坚持由绩效合法型向权利政治型转变。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治意义在于其内涵权利政治或民生政治的重要内容,由此,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宏观政治价值在于为实现绩效合法型向权利政治型转变提供了重要路径,因而构建权利政治来源就是要把公共服务均等化享有权利作为一项重要权利和民生政治的基本要求,而绝不仅仅为了适应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要求,进而突破“绩效合法性困境”,构建综合绩效观,实现从单一经济绩效观转向经济社会综合绩效观。第二应坚持完善政绩考核指标,将单一绩效考核转变为综合绩效考核。这就需要大大增加民生方面的公共服务考核指标,减少经济绩效考核指标,改变政府的办事方向,从重经济增长转向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综合发展。即将经济考核转变为经济与民生并重的综合绩效考核观。第三应坚持完善考核内容的执行机制即问责机制。即使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作为基层政府的考核内容,如果执行不力或得不到有效的问责处罚,其有效权威性必受极大的弱化。因而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考核内容需要完善政绩考核问责机制,对政府的公共服务不作为或作为不力给予处罚。更重要的是,不是由政府自己评估自己,而是由辖区民众评价。因此,有了考核的指标还需要考核的问责反馈机制,否则会产生“执法不严”的政府不作为。这里的关键是把考核权力交给谁?是所服务的人民还是政府自己这个“裁判员”?

2.中观政府财政体制转型:公共财政体制的完善

中国式财政分权之所以导致基层公共服务非均等化供给,在于基层政府面临政治晋升考核压力和财政分权体制约束下形成的财权上移事权下移双重压力,以及由此导致的越是基层财力越困难,农村公共服务非均等化供给困境越突出。宏观政治合法性基础类型转变,需要政府职能与财政分权体制进一步改革完善使之匹配。第一,将发展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财政体制的转型需要政府职能转变。中国目前的发展型政府特征明显,基层政府为完成上级政府的各种考核压力无心也无力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转变基层政府职能需要明确基层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的中心工作是提供公共服务,而不是招商引资。第二,重新设计政府间公共服务责任分工制度。中国目前的政治制度架构使得上下级政府分工缺乏明确的法律规章制度,上级政府把责任推给下级,下级必须服从上级的安排,导致责任下移,但财力却上移了。这种责任分工的不明确,导致公共服务中政府的责任模糊,因此有必要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的责任上移:如将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责任上移,减少下级政府因财力不足产生的公共服务难以满足民众基本公共需求的矛盾。第三,重构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转移支付制度。农村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财力不足需要加大转移支付解决,这就需要重构转移支付制度。构建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转移支付制度的关键在于落实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与监管,避免中央加大转移支付,地方挪用甚至截留。

服务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化步伐的加速、城市社区建设的不断发展和逐渐成熟,作为社区建设组成部分的社区服务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要保证社区建设的健康、和谐、持续发展,必须正确对待社区服务,把社区服务看作是福利性服务而非单纯以利润为取向的商业服务。文章从社区服务的性质、服务主体、服务对象、服务方式等方面阐述了社区服务,并指明了社区服务与商业服务的区别。

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中国是一个正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化进程迅速加快,我国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条件已渐成熟。到了20世纪末期,随着经济转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加速,中国城市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城市人口规模越来越大。据有关资料显示,1995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为29%,城镇人口35174万人,到1999年年末比重上升为30.9%,城镇人口达到了38892万人,1996—1999年城镇人口4年增加了3718万人,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66%,年平均增加930万人。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单位办福利逐渐为社会办福利所取代,社区服务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壮大。

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明确把“以拓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不断丰富社区建设的内容,增加服务的发展项目,促进社区服务网络化和产业化,努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今后五到十年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由此可见,随着社区建设的发展,社区服务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当前,一些人对社区服务有认识上的误区,认为社区服务就是商业服务,这种看法是根本错误的。要保证社区建设的健康、和谐、持续发展,必须正确对待社区服务,把社区服务看作是福利性服务而非单纯以利润为取向的商业服务。

一、社区服务的起源

“社区服务”一词在国外也被称为“社区照顾”,社区照顾有两层含义:一是社区内照顾。即不使被照顾者离开他(她)所熟悉的社区,而是在本社区内对其提供生活服务。二是由社区来照顾。也就是动员本社区的人力资源,运用社区支持体系开展照顾服务。它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逐渐产生的。在西方,为了满足在工业化大生产、城市化的社会形势中激发出的各种需求,社区服务应运而生。

二、社区服务的概念

在我国,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倡导和组织下居民所进行的自助服务,是以社区为单位开展的社会服务,足一种公益性质的福利性、便民、利民服务,是一种为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有偿和无偿相结合的社会服务。它是社区建设的一个阶段,是其内容的一部分。

三、社区服务的内涵

从社区服务的概念出发,结合社区服务实践,社区服务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政府在社区服务中起主导作用。社区服务需要政府的倡导和扶持。一方面,政府在社区服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其能力和作用也是有限的,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是指政府应当在社区服务的启动、组织、协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有所不为”是指政府不应干预居委会对社区服务的具体领导,不应直接参与具体的社区服务活动。政府应在社区服务上发挥宏观指导作用,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推动社区服务,把握社区服务的发展方向,为社区服务的发展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

2.社区服务以街道和居委会为依托。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是社区服务的组织机构。街道是政府的基层组织机构,担负着社区服务的实质性的指挥工作。街道应建立社区管委会,由街道办事处牵头,驻街单位负责人参加,对本社区建设和管理实施全面领导。居委会既是居民的自治组织又是社区管委会的下属组织,具体负责落实社区管委会下达的社区服务任务,并积极主动地开展利民便民工作。总之,社区服务的各项工作都要在街道、居委会落实,必须充分发挥街道、居委会的作用,保障社区服务健康发展。

3.社区服务以群众性的互助活动为基础。社区服务是一项群众性的自我服务活动。社区居民既是社区服务的对象又是社区服务的主体。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互相帮助,是搞好社区服务的基础和条件,离开了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就无法正常开展。

4.社区服务面向本社区全体居民。社会服务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贫困者、下岗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而是涵盖社区的全体居民。社区服务作为一项福利措施,社区的居民都有权享受,只是弱势群体更加需要社区服务。因此,弱势群体是社区服务的重点对象。

5.社区服务注重社会效益。社区服务的目的在于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资文化需要,增强居民的社区意识,从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社区服务注重社会效益。当然,也并不排斥有偿提供社区服务的可能。不过即使有偿服务,也应当遵守便民微利的原则。

6.社会服务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社区服务的本质而言,它属于社会福利事业。开展社区服务,有利于解决弱势群体的困难生活,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可以说,社区服务为居民提供了重要的生活保障。

四、杜区服务的特征

一是资金采取政府补助、社会集资、个人捐赠、适当收费相结合的办法解决。二是组织形式采取政府机构与民间机构相结合,政府指导和民间机构的创造性相结合,专业服务人员与志愿人员、社区居民互相服务相结合。三是服务设施齐全,按社区的实际需要,合理布局。四是服务项目以社区居民社会生活需要为目标,福利性与服务性相结合,内容广泛,方式灵活。五是由点到面,形成社区服务的工作系统与服务网络。

五、社区服务的功能

社区服务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具体的说,社区服务主要有以下功能:

1.提供社会福利。社会福利功能是由社区服务的福利性特征所决定的。社区服务能够为居民提供就地、直接、及时的帮助。社区为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贫困者、下岗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为一般居民提供便利服务,充分体现社区服务的福利功能。

2.整合社会资源。社区服务是一个对社会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通过整合使得社会资源的分布结构更加符合社区服务的需求结构,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社会服务的整合功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现实资源的整合。现实资源包括存在于社会中的人力资源、财产资源或者公益资源、市场资源,通过社区服务使他们的配置更趋合理,利用更加充分,作用发挥更为高效。二是对管理资源的整合。管理虽然不是一种现实性资源,却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是一种对事业的发展必不可少并且能间接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通过社区服务可以理顺社区管理体制、调整社区管理结构,使管理的资源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三是对人气意愿的整合。社区服务在培育整合人气意愿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作用,它使人们在社区氛围中逐渐形成关心社区、热爱社区、参与社区事业的共同志向,而这些共同志向在转化为人们参与社区服务的自觉行动中,其资源效果也同时得到了体现。

3.维护社会稳定。社会控制的目的在于促进人们遵守公认的行为规范,维护已有的社会秩序。社区服务的基本内容就是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借助社区服务,弱势群体可以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获得最基本的社会公平。市场经济注重效率,社会服务兼顾公平,维护人们的基本社会经济文化权利。只有如此,社会才能稳定,才能健康发展。

4.建设精神文明。社区服务的福利性体现了平等公正的价值观念。居民接受服务的过程,也是接受教育的过程。因此,社区服务具有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一是社区服务培育居民的文明意识;二是社区服务培养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和社区认同感;三是社区服务培养居民的民主意识。社区服务将与我国政治模式的走向发生关联,有助于培养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促进公民社会的形成。

六、社区服务的内容

1.面向各类弱势群体的福利服务。(1)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包括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生活服务、娱乐服务、法律服务。(2)为残疾人提供的服务。包括康复服务、生活服务、教育服务、就业服务。(3)为青少年提供的服务。包括生活服务、教育服务。(4)为贫困者提供的服务。包括最低生活保障服务、社区互助。(5)为下岗失业工人提供的服务。包括提供就业信息、劳动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岗位。

2.面向社区普通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家务劳动社会化产生了对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的需求,开展便民利民服务应当使社区面向社会,覆盖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居民不出社区就可以享受良好的日常服务,等等。

3.面向辖区单位的“后勤”服务。除了普通居民,社区内还或多或少存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等,为这些单位提供必要的服务也是社区服务的内容之一。这种服务通常是有偿的,而且互惠互利。通过为辖区单位提供餐饮、娱乐、健身等方面的服务,一方面能够解决社区部分居民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又能解决辖区单位的后顾之忧。超级秘书网

七、杜区服务与商业服务的区别

社区服务和商业服务虽然都是社会服务,但是两者却有着根本的区别。一是服务对象不同。社区服务的基本对象是面向社区内的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以及贴近居民生活和驻区单位。而商业服务是面向所有的社会成员。二是服务目的不同。社区服务是以无偿、有偿、低偿的福利服务为主,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社区服务即使是有偿服务,也具有公益性的特点。而商业服务追逐的目标是盈利。三是行业性质不同。社区服务业是指社会化的福利服务事业,政府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扶持,而商业服务行业进入市场竞争没有相应的政策倾斜。四是服务方式不同。社区服务的服务者与被服务者是一种互济互助的奉献关系,商业服务则是一种单纯的经济关系。五是服务效益不同。社区服务追求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社区稳定,而商业服务将经济效益列在首位。

服务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面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职业教育需求日趋强烈,职业教育问题日益凸现。本文根据失地农民的特点和失地农民职业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加强失地农民职业教育的对策。

有效的职业教育不仅能促进失地农民就业致富,让他们真正融人到现代城市生活中,使他们真正享受到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收益;而且能实现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在顺利实现失地农民就业转移的过程中,职业教育的影响极其广泛而深刻。因此,我们必须选择最佳、最合理的失地农民职业教育对策。根据失地农民素质现状和目前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职业教育师资、职业教育内容、模式、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要进行重新调整、重新定位或转变。

(一)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为“三农”服务

为“三农”服务自始自终应该是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三农”为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切实为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和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服务,为失地农民这一弱势群体服务。职业学校应该切实从主要为升学服务转变到主要为农业、农民、农村工作服务,从升学教育转移到为农民增收服务、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和大面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从以学科、专业和学历教育培养为主转变到以适应需求的长短结合的技能培训为主的轨道上来。加强失地农民职业教育,是解决农村庞大剩余劳动力的客观要求,是优化农业结构,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所在,是推动农村劳动力到非农领域就业,实现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帮助失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落实国务院有关农民培训政策的要求,更是新时期国家赋予职业教育机构的重要责任。各职业教育机构应牢牢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思想,大力开展失地农民的职业教育。

(二)职业教育目标——以就业为导向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对扩大就业的支持作用、服务功能、不仅对于国家是一个巨大的贡献,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体现。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就能够为职业教育带来深刻的变化。所以我们要坚持这样的信念: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对失地农民的职业教育更是如此。为此,我们在设置失地农民职业教育专业、安排培训计划、选择教育内容、开拓职业教育模式、配置职业教育资源时,首先要找准就业市场的需求,其次要根据市场需求制定有关的职业教育方案,配置教学资源,再次是要针对失地农民的现状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大力打造就业市场有影响力的失地农民职业教育品牌项目。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这自始至终是职业教育的目标。

(三)职业教育师资——以“双师型”、“复合型”为目标

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因此职业教育师资也跟一般教育的师资不一样,尤其是失地农民的职业教育师资,要求教师必须是复合型和多样化的。他们不仅要有较高的思想文化专业素质、教育教学理论水平,而且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不仅要有极强的市场意识、商品意识和服务意识,还要有开拓、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我们要按照“能者为师、按需聘用”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选聘有一技之长、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技师、工程师和科技人员到校任教;第二,要按照“校企联合、带职锻炼”的方法,有计划的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使他们开阔眼界,提高专业技能和教学实践能力;第三,要鼓励在职教师尽可能的接触社会接触实践,主动与企业、用人单位保持紧密的联系,并不断的学习、补充新知识,完善自我,充实自我,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努力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精通、实践能力强的文、理渗透,农、林结合,专、兼合理的年龄、智力、专业、类型结构多元化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这是确保失地农民职业教育质量,使失地农民职业教育工作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四)职业教育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

一般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均是由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运作和进行的,其培训主体和教育经费投入渠道均比较单一。失地农民具有牵涉部门广(农业、林业、教育、财政等),涉及人数多(据有关资料统计,每年全国新增失地农民百万以上),专业覆盖宽,培训内容技能性强,自身素质参差不齐、技能层次基础不一等特殊性,给职业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如果仅仅依靠职业学校或培训机构这一单一的主体,就不能满足社会和失地农民就业转移的需求。因此,无论从教育经费投入主体,还是从教育培训的主体或就业安置的主体来说,均需向多元化发展。从职业教育投入来说,应建立政府投入扶持、用人单位补贴、培训机构减免、农民个人适当出资的政府主导、分级负担、企业资助、多方筹集的多元投入机制。从职业教育培训机制来说,应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整合农、科、教等部门的资源,实行农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农业、科技部门的人才优势,教育部门的基地优势。建立起以县级职业学校、成人学校为龙头,以农村职业学校为骨干,以乡镇成人学校为基础,以村成人学校为幅射点,以各级社会力量办学为支撑点的县、乡(镇)、村三级实用型、开放型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失地农民培训网络体系。从就业来说,应创建政府引导、社会支持、企业参与、个人努力的就业安置机制。

(五)职业教育模式——从呆板走向灵活

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应该本着实际、实用、实效和因人施教、因地制宜相结合的原则,在始终坚持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劳务输、劳动预备制度、就业准入制度、创新特色、终身学习相结合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失地农民和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大胆创新职业教育培训模式。运用由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签订用工协议的定向培养、定向输出的“订单式”培训;根据不同对象提供不同采单的“超市化”培训;学校下单、企业接单、政府买单的“三单制”培训;企业+培训机构+失地农民的“联动型”的产教结合培训;依托社区教育的“学校+社区”联合培训;采用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引导性培训和技能性培训并举的方式,创建灵活高效的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模式。

(六)职业教育内容——从“知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

掌握一技之能,是失地农民参加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最终目的。所以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充分考虑失地农民的需求,充分体现失地农民职业教育的特点:坚持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实现教学内容与就业需求的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从由职业教育机构单一决定转向由学校与部门、企业、行业联合决定,积极争取行业、企业的参与,使行业、企业或劳动就业部门也成为教育内容选择的重要主体之一。使职业教育内容真正建立在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基础之上,并能随着职业能力的变化及时更新或补充教学内容,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就业导向内容。在设置教学内容时:首先要对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形成能力标准,根据能力标准安排教学内容;第二要引入职业资格标准,坚持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在教学内涵上的统一;第三要注意职业岗位能力内涵的广泛性,即不仅要有技术能力要求,而且还要包括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一般职业能力培养,使失地农民既有明确的职业技能,又有一定的职业岗位转换的适应能力,从而获得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超级秘书网

(七)职业教育方法和手段——从传统转向现代

服务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学科化服务营销是让医学科研用户广泛了解学科化服务的有效方式。科研人员已经习惯于到图书馆或图书馆网站寻求服务,而学科馆员主动了解需求、主动为用户设计服务、上门服务、主动配合科学研究提供知识化服务是大多数科研用户所不了解的,要让科研用户知道、认识、接受并依赖学科馆员的服务,从而提升信息资源的利用。因此,建立一套适合科研用户的学科化信息服务营销策略具有深远及其重要的意义。

1.1突出中医药图书馆在科研、医疗和教学中的支撑作用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各种信息源也呈现爆炸式增长。面对当今这样信息泛滥、供过于求的环境,用户对信息的需求虽然强烈,但是却不知从何入手,鉴别、组织、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明显不足。因此,图书馆必须转变以往传统的服务观念,充分推销自己,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主动了解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为之提供学科化信息服务,加强信息资源利用,主动引导用户使用有效信息,以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使中医药图书馆真正发挥在中医药科研、临床及教学中的支撑作用。

1.2提高用户对专业图书馆的认知度,以提升图书馆在行业中的核心地位

由于目前信息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各种网络搜索引擎和检索工具的快速发展,使很多用户已经将搜索引擎作为信息获取的首选,结果导致用户与搜索引擎的关系日渐密切,使图书馆失去了很多用户。因此,中医药图书馆要想在竞争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发展,就必须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采取学科化服务营销,加大学科化服务的力度,让科研用户广泛了解并接受学科化服务,以提升图书馆在行业中的核心地位。

1.3深化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提高信息资源利用

图书馆拥有海量的信息资源,包括各种馆藏资源、中外文文献数据库等。学科馆员要不以盈利为目的推荐宣传使用,提升这些资源的利用价值。在新的信息环境下如何进一步深化学科馆员的服务,真正满足科研用户对中医药信息的需求已成为图书馆努力的方向。实施学科化服务营销,是和科研用户进行有效沟通,便于科研用户更好地了解图书馆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源和各种服务的有效手段,也是深化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提高各种信息资源利用的需要。

2学科化服务营销策略

中医药图书馆实施学科化服务营销,其核心内容是资源营销和服务营销,资源营销也是信息营销。拥有众多的信息资源是我们营销的基础,加强信息资源的利用,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提升学科化服务质量是我们营销的目的。

2.1资源营销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是中医药医学文献信息中心,拥有众多的信息资源,包括图书、期刊、数据库等。我馆馆藏图书32万余册,其中中医古籍5千余种6万余册,约占存世中医古籍的50%;中医珍善本为1300余种1.6万余册。1911年以后出版的图书5.8万余种,其中中医药图书达2万余种,外文传统医学图书3000余种。另有馆藏中文期刊1867种,现订阅中文医学期刊650余种;馆藏外文传统医学及相关期刊过刊280余种,现订阅期刊180种。还有近百个专题文献数据库,以及声像资源、电子全文数据库等。下面将我院图书馆的主要电子资源进行简要介绍。

2.1.1电子图书

超星电子图书,读秀学术搜索,方正电子图书,EBSCO(艾博思科)外文电子图书,中医药古代文献知识库,中医古籍全文数据库,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辞典数据库,期间中草药实用手册。

2.1.2中文文献数据库

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文摘型,中医民国期刊文献数据库-题录型,《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中医药专题(1949年以前)-题录型,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文库)-文摘型,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题录型,CNKI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1994年以后)-全文型,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世纪期刊,1993年以前)-全文型,CNKI期刊、论文、会议、报纸、生物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库群(镜像库)-全文型,万方数据资源库群(远程访问)-全文型,维普医药资源信息系统-全文型,中国引文数据库-题录型。

2.1.3外文文献数据库

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CI-Expanded)、外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情报服务系统(FMJS)、OVID循证医学全文数据库(EBMR)、OVID药物信息全文数据库、OVID国际药学文摘数据库(IPA)、EBSCODynaMed(循证临床信息数据库)、EBSCOAltHealthWatch(补充替代医学)、EBSCONatural&AlternateTreatments、EBSCOMedline1400种全文期刊、PubMed、HighWirePress、NSTL(NationalScienceandTechnologyLibrary)提供的外文现刊数据库、NSTL提供的外文回溯期刊全文数据库、FreeMedicalJournals、Socolar、《医师信息和教育资源》(Pier)、InfoSci-OnlinePremium数据库、冷泉港实验室实验方案、F1000Posters壁报文献开放获取数据库等。通过上述介绍,便于科研用户更好地了解我院图书馆可以提供的信息资源,使之能够有效地被利用,从而满足医学科研、临床及教学对信息的需求。

2.2服务营销

2.2.1加强宣传

图书馆现在虽然拥有众多的信息资源,但是在使用方面尚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图书馆还未建立一站式检索,所以文献查找比较繁琐,并且大部分用户缺乏相关检索知识,对图书馆拥有的电子资源和馆藏纸质资源不甚了解。因此学科馆员应该走出图书馆,面向广大科研用户加大宣传力度,制作《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信息资源与服务指南》宣传手册,向各科研单位发放,让广大科研用户真正了解和学会使用众多的信息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2.2挂牌建立学科化服务站

在我院各二级院所挂牌建立学科化服务站。与各临床院所的图书馆配合,服务站就设在二级院所的图书馆。学科馆员通过宣传、培训、拜访研究所领导与科研人员等方式,主动开展信息资源与服务宣传介绍,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科研人员开始认识并逐渐接受学科馆员为科研用户提供学科化的知识服务。在我院各二级院所挂牌建立学科化服务站是我们实施学科化服务营销、加强学科化服务的重要举措。

2.2.3建立学科化服务平台

学科馆员以科研人员需求为导向,以满足科研用户需求为目标,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主页上建立学科化服务平台。一是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建立资源链接,以提升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二是科研用户通过平台与学科馆员进行实时沟通,科研用户提出学科化信息服务需求,学科馆员根据科研用户的信息需求,提供有针对性、具有使用价值的学科化信息服务。或通过飞鸽、飞信、微信、QQ、MSN等网络工具与科研用户建立交流沟通渠道,学科馆员可以不受时间、不受地点制约,随时掌握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提供实时的学科化信息服务。

3小结

服务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应用。

关键字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管理信息整合服务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的是一个迅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信息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资源。如何快速、有效的获取城市各方面的信息,实现信息之间的交流与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种信息进行科学规划与综合化管理,满足各个层次的信息需求,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城市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1]。

对于规划管理部门来说,自上世纪80年代洛阳、常州、沙市等城市试点建设第一批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以后,各地纷纷起而效之,将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作为实现规划管理的信息整合与服务的有效手段。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城市都建立了相应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2]。

一、规划管理信息整合

数据是信息的载体。规划管理的数据来源极其广泛,具有性质差别大、彼此相关性强等特点[3]。南昌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所涉及的信息主要包括各种现状地形信息、规划信息、项目办理存档信息等,它们主要以文件形式存储于服务器硬盘上;另外,在项目审批以及违法违章建设办理过程中还产生大量的属性信息,主要以数据表形式存储于数据库服务器上。

1.现状地形图信息整合

从目前测绘部门提供的地形图资料来看,城市规划管理所涉及的地形图采用的坐标系主要有两种,即地理坐标系和地方坐标系。为了建立两者之间的准确关系,更好的为规划管理服务,必须将两者统一起来[4]。在南昌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地形图处理过程中,主要通过Mapinfo实现这两中坐标系间的转换。

目前,南昌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所使用的现状地形信息主要是1:10000及1:500两种比例尺的地形图,包括了居民点、水域信息以及地形图注记信息等(图1)。

screen.width-460)this.width=screen.width-46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

2.规划图信息整合

规划图信息根据其层次分为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几部分(图2)。

screen.width-460)this.width=screen.width-46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

4.业务办理流程信息整合

业务办理流程信息主要是业务办理过程中所涉及的流程信息,主要为办公自动化服务,存储于服务器上的数据库中,办公人员必须通过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才能与其发生关系。按相关处室及用途来组织(图4),分为“系统管理相关信息”、“选址意见书相关信息”、“用地screen.width-460)this.width=screen.width-46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

规划许可证相关信息”、“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相关信息”、“市政管线工程规划许可证相关信息”、“规划方案审批相关信息”以及“建筑方案审批相关信息”等九个方面。

1.其它文档信息整合主要包括国家法律规范、地方法规、内部规章制度等法规文件信息以及其它单位的来文信息和本单位发文存档信息等。

二、规划信息服务

规划信息服务主要包括日常办公服务,管理决策服务以及公众参与服务等。南昌规划管理信息系统采用“C/S(客户端/服务器)”模式构建,以日常办公和管理决策服务为主。

1.日常办公服务

日常办公服务通过图文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采用“VisualBasic6+MapX4.5”技术开发,按处室组织功能。南昌市规划局下设用地处、建规处、技术处、督察办以及办公室等处室,每个处室均有相应的子系统(图5)。其中系统权限子系统仅供系统管理员使用,该子screen.width-460)this.width=screen.width-46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系统提供了系统重新登录、修改口令、录入人员、部门,以及对部门权限进行设置等功能;办公室子系统主要由办公室使用,该子系统主要具有一些收发件登记、修改,以及信息查询等功能;用地处子系统功能实现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报建单位信息录入,其次是选址意见书审批,最后是用地规划许可证审批;技术处子系统主要功能是对规划方案与建筑方案进行审批,系统在提供收件、新增方案、查询等基本办公功能基础上还提供了查看地形图、方案图等功能;建规处主要负责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发放,该子系统为工作人员提供了详细的查询查看信息、方案核实等功能;督查办子系统主要为督查办使用,为工作人员提供了工程查验和执法督查两个方面的容;管线处子系统为管线处设计,其详细结构又分为管线工程、市政工程、管线综合、管线详规以及资质年检等五个部分;法规查询子系统主要为工作人员提供了《城市规划法》、《报建指南》等法规文件,方便他们查阅。超级秘书网

如图6、图7所示,正是技术室进行规划方案审批的界面。

2.管理决策服务

管理决策服务通过“Mapbasic”开发的相应子系统(图8)来实现,主要用于旧区改造。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的新旧区之间差距也不断扩大,为使城市协调发展,许多城市都在进行旧城改造[5]。南昌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旧区改造分析子系统正是为南昌市的旧城改造而设计。

该子系统运用GIS的缓冲区分析、空间叠置分析以及SQL选择等功能为旧区改造设计了"道路分析"、"任意多边形分析"和"现有道路线分析"等三种分析模式,实现了较复杂的道路选线、建筑物提取和待拆迁建筑分级统计等自动分析过程。

决策者在使用该系统时,一般通过圈定需改造区域的用地边界,再从地形图中派生出建筑多边形,然后统计需拆迁的建筑量,从而为旧区改造的规划多方案比较、建设投资分析等提供科学依据。如图9、图10所示,图9为圈定旧区的改造范围示意,图10显示了结果。

三、结束语

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普及极大的提高了规划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但由于其中大部分都是基于C/S模式构建,主要面向管理服务,在公众服务方面还有所欠缺。所以在今后的系统建设中,应该向着B/S模式发展,争取在公众参与服务方面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心铁等:对地观测技术与数字城市,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陈述彭主编:城市化与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3]承继成等:城市如何数字化——纵谈城市信息建设,北京:

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4]徐建刚等:城市规划信息技术开发及应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