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范文精选

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范文第1篇

创新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中国舞蹈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及历代保存、遗留下来的宫廷舞、民间戏曲,为中国舞蹈文化积累了无穷的宝藏,挖掘并发扬光大的文化遗产只是“冰山一角”,还有许多未知领域有待开发、研究。所谓传统是时间概念,它针对“过去、现在、未来”。传统即是创新,创新就是传统。就当代而言,过去的舞蹈文化是传统,但在当时是创新的典范。创新是对于当代文化艺术在保留传统文化色彩的精髓上,根据时代精神和现代人审美心理自觉或无意识的创新,以求“个性化”和“与众不同”。

一、编导的思维创新

1.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思维首先要观察生活、熟悉生活。从日常生活当中观察生活并逐步积累,来自社会生活各阶层的大量素材,并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分析、理解熟悉,从中筛选出具有典型性的人生、事件作为“艺术材料”,同时创作者主体意识的介入十分重要,因创作者独特的“视角”切入,使创作过程赋予新形象的审美认识,使思维具有了独创性。

舞蹈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贾作光老师提出:“要有一双舞蹈的眼睛,它必须全身心投入生活当中,身临其境地体验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物内心感情活动,将人物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在第八届“桃李杯”大赛中,《进城》是在现实生活中提炼而成的原型人物:一群进城务工人员。它表现当代民工们在大城市生存、生活的状态。从开始蜂蛹般涌入大城市的好奇、新鲜到遭受白眼后的痛苦失望和面对挫败的无奈,直至鼓起勇气拍掉的尘土、擦干血汗,迎接新的曙光。让人真切感受在你我身旁,生活在社会中下层人民的艰辛,在对弱势群体深表同情之时,也为大多数人通过努力与奋斗最终得到社会认同而欣慰。这一作品创新的源头来源于生活真实原形,是创作者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生活,捕捉了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群,因此,创新不是“空中楼阁”,是源于生活中的“真善美”。

2.创新思维与时代精神

任何艺术作品都服务于同时代,不具有时代感的作品很难被大众接受,失去存在价值。中国的民族在民间舞蹈专业领域和业余文化生活中广为流传,其根本原因是顺应人民对舞蹈的审美追求。具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双重属性。对于从事民间舞文化专业工作者,经历了民间文化艺人和专业人事提炼升华,在音乐节奏、动作元素组合变化上与时展同步,敢于在精神风貌上突破、创新与现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既强调了其特有的“风俗性、自娱性”等特征,又反映了当代各民族间地域的风土人情和时代精神,紧扣文化“艺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强调文艺作品反映时代旋律”的文艺方针。在大众文化生活中,经常可见大街、广场、空地中充满活力的老太太扭起秧歌、打起腰鼓、舞动扇花,她们脸上的笑容和肢体动作中散发出的“春春活力”为城市平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在企事业文化和群众文化、少儿艺术培训中,民间舞也相当活跃。舞蹈已深得广大人民的认同和喜爱,它的大众化、通俗易懂,已深入人心。

二、舞蹈结构的创新

1.舞蹈结构即语言

精巧的艺术构思是通过完美的结构来体现的。舞蹈结构有一定的规律,结构是作品的骨架和内部构造,是根据主题的需要,按照事物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经过作者的独特视角,巧妙铺排所作的布局和安排的。

结构有重要的层次语言,在人物感情处理方面,有层次递进变化来推动情感在结构中的体现。如悲哀的情绪表达:有点悲哀(惆怅、忧郁不乐)→很悲哀(痛苦、难过)→极端悲哀(悲痛欲绝、挣扎)→无声悲哀(无奈、抑郁)。在这种推动式的情绪变化时说明,舞蹈语言反映结构,结构即舞蹈语言。

清晰明确的结构方式能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让作品有脉络清晰的逻辑关系,如第七届全国舞蹈比赛中《长河吟》是以作曲家冼星海创作《黄河》过程中的灵感为主线。作曲家朦胧、抒情、流畅的主旋律线在大脑中的闪现→国难当头作曲家忧国忧民的愤怒→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反抗精神集作曲家于一身→在斗争与反抗中燃起对新中国的希望。在这一舞蹈结构中,将人物、作品、时代背景融合一体,通过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并身临其境地感受人物处于当时背景之下的心境、情感状态,并将其化为创作源头,真实可信地让观众处于联想与想象之中。舒巧老师在《论舞剧结构》中提到结构是“创作者在作品中想说的话”。由此可见,结构是作品的核心要素。2.结构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结构的承现方式根据作者与作品的需要各不相同。如:(1)情节式结构:多采用情节内容的叙事与戏剧舞蹈作品;引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时空顺序结构:根据客观自然先后次序安排人物行为与舞蹈场景,符合社会现实自然逻辑;(3)时空交错结构:打破现实时空自然顺序,按照艺术构思逻辑进行交错衔接组合,将过去、现在、未来甚至回忆、联想梦境、幻觉交织起来。采用倒叙、插叙等手法让有限的舞蹈空间具有无限的时空贯穿感。(4)情感结构:a,单一情感,按情感美比进行舞段结构,情绪为(强—弱—强),或(弱—强—弱)三段体推高潮方式再回落。b,复合情感,多种情绪交织(喜、怒、哀、乐),根据事件背景变化安排多种复杂情绪;(5)音乐结构:交响式结构、回旋式结构、复调式结构。如复调式结构为两种情感的对比,像音乐两条平行线:一条为主旋律线,一条为副旋律线;构成双重属性(a—b—a—b),是舞蹈人物内心情感不可调和的矛盾状态。

多种结构方式是创作者根据作品的主题内容来处理、铺排,是创作者在作品中的表达方式。“结构即内容,内容即结构”,两者相辅相成,构成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结构不单单是一种手法,它的独特取决于作品风格迥异、色彩缤纷的主题内容。同是塑造人物形象,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形象。(转第15页)(接第12页)

三、舞蹈语言的创新

一个好的舞蹈构思和舞蹈结构,是通过鲜明、生动、准确的舞蹈语言来体现作品内容、形象、情感,所以舞蹈语言的创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1.语言创新的“源头”

新的语言从何来?首先汲取中国民族民间舞、古典戏曲、古代舞、中国舞的营养,选择、研究适用于现实作品中的新语汇。其次,要用专业眼光观察、体验、研究和了解创作对象的生活特征和性格特征,提炼具有代表性的形态节奏、动律,塑造动态捕捉,这是创造舞蹈语汇的源泉,同时学习借鉴外来舞蹈文化。对“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灵活变通,创作出深入人民生活中并熟练运用本民族文化特征,才能更好地区分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特质,从根本上为中国舞蹈文化服务。

舞蹈语言除了学习、继承和借鉴之外,要从生活出发,回到生活中去。很多舞蹈语言是从生活动作中提炼而成的舞台形象,共性和个性是引起人类共鸣的情感特征。共性为人们所熟知的程式化的约定俗成,是文化积淀的过程,是人类生产生活中物质和精神变化的产物。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创作者热爱生活、感受人民的情感变化是创作中的表现手段,会带给观众真实准确的舞台形象,挖掘生活动作是创作舞蹈语汇的手段之一。

2.语言创新的“个性”色彩

舞蹈语言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舞蹈用肢体动作与人们进行思想交流,其主要职能是产生思想及进行创造活动。

语言创新是编制者个人风格语汇的体现,在积累大量中国文化元素材料中,如何根据创作需要和个人风格喜好进行“破坏”与“重建”是技术问题。相对聪明的创作者往往不照搬别人创作模型或以往自身的成功经验,而是打破已有经验束缚重新构建。在编导课技法中,动机发展变化、运作解构、动作的多种情绪变化还有待诸多训练,以练习学生对编创造性想象、动作材料取舍、句子的铺排方式等能力,并结合有效组织语言,使语言产生与众不同的个性风格色彩。

编创者身体动作结构和演员语言风格特色也是编排动作中个性的体现,编导自身有丰富的语言库为动作积累了使之变化、发展的空间。此外,有些演员自身表现上呈现稳定的个人风格气质——有些舞者适合于刚健有力、冲击力强的动作,有些偏向柔美、抒情流畅的肢体连接。

编创,驾驭动作能力高低是使作品的形式感让人流连忘返、印象深刻的重要因素。

创新来源于生活,建立时代精神风貌基础之上,在创作者个人意识的参与过程中,才有了创意的新鲜,它是熟悉的陌生感,是人重新体验的精神补偿。总之,创新是标新立异:标,社会主义之新,立,中华民族之异的新舞蹈创作。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上,创作是要有鲜明中国民族文化特色,赋予时代特点的作品。

参考文献:

创新意识范文第2篇

1.强化体育意识,树立终身体育观

(1)让学生体验到体育活动中的乐趣,激发起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

(2)在学校中营造体育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3)要改革中小学体育竞赛的制度,增强小型多样、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级别、不同项目的趣味比赛,智能与体力结合的比赛等。

(4)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了解相关规则与常识。

(5)掌握科学的练习方法,学会一项技能,形成一个爱好,把体育锻炼当成一种需要,从中得到乐趣,培养自我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从而提高健康状况,让其终生受益。

2.面向全体学生

学校体育就是全体学生的体育,享受身体方面教育,是每一个在校学生的权利,是不能被剥夺或侵犯的。能不能保证为全体学生服务,实则是一个关系到学校体育能否健康发展的问题。因此,为少数、为多数,还是为全体学生服务的问题,就成为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中理论上和实际操作上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基于这种认识,学校体育,无论是体育课,还是课外体育活动,都应当保证提供所有学生同等参与活动的机会与指导,即使课余训练与比赛也不能例外。这是因为:(1)凡是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的体育方面的有目的、有组织、有意识的活动,学生都具有同等享受利用的权利。作为学校体育教师就应当在课内和课外活动中对其所教全体学生负责。(2)课余时间训练辅导学生的提高,也应当是学生自身的提高,而决不是“通过他人经受训练来提高自己”,也不是少数人被训练提高了,就等于提高了全体学生。所谓普及与提高关系,如果脱离二者之间的纵向作用,而只追求横向影响力,显然这种理解是很不全面很不正确的。(3)课余训练旨在培养人才,那就更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要求“成才”的权利,更因为学生个体的禀赋、爱好、性格及环境条件不同,学生表现出来的才华也各不尽同。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思考并开展训练,才有可能培养出各种各样的人才。3.在体育教学中要体现出的特点

(1)健身性。健身性是学校体育的本质特征,是体育区别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根本标志。这一特征并不因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2)人文性。学校体育作为体育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修身养性、育德教化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现代学校体育必须从单纯的健身与单纯的传技中解放出来,大大地突出其人文性。

(3)基础性。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素质教育要求学校体育必须教会学生健体。也就是说,学校体育必须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娱乐性。娱乐也是现代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体育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娱乐。我们现在的学校体育之所以不太受学生的欢迎,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娱乐性。缺乏娱乐性的学校体育,是不能成为现代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的,是没有生命力的。

(5)竞技性。我们说体育的魅力在于它的娱乐性,而体育的娱乐性可以说主要隐藏在体育的竞技性之中,甚至我们还可以说,体育的人文性也大多来自体育的竞技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体育如果失去了竞技性,体育也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必须指出的是,学校体育的竞技性并不等同于竞技运动。

(6)主体性。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现代教育是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现代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现代学校体育必须符合学校体育主体的需要,必须适应和服务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

(7)选择性。选择性是从主体性中衍生出来的。现代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必须适应于和服务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不同的体育学习目标、内容、方法、难度和要求,以利于他们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进行选择。

(8)民族性。在现代学校体育的多样性中,还将鲜明的体现出民族和地域的特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和各地区,都有自己的体育传统。这些体育传统,必然要反映到学校体育中来,学校体育也必须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的优秀体育传统。

(9)开放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体育必将冲破学校的樊篱,与社会体育沟通。既锻炼身体,又陶冶情操和提高生存能力与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学生也将自主地积极参与社会体育,与同学和亲朋好友一起愉悦身心。其次是,学生家长和热心学校教育与热心学校体育的人士,将被请进学校,参与学校的运动会、体育节等。

(10)教无定法。在教学中,组织形式要灵活多样;强调学生主动练习为主,教师的指导以启发式、发现式问题教学、学习指导法为主;强调学生主体作用,自主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和调控者。

要提高课改的效果,必须更新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体育教育自身的优势,化限制条件为有利条件,正视自己,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大胆突破,既尊重传统,也不要被传统所拘束;既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也要创造适合本校实际的方法,使每节课都做到教法新颖,措施有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让我们面向跨世纪的青少年,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新方法,每节课都体现自身的价值和特点,在教育改革中走出适合自己的路。

二、旧的体育观念和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普遍存在盲目追求体育教育目标的近期效益,过分强调学生的现实锻炼,片面地将增强学生体质及教育目标只集中于在校期间学生的体育状况上,体育课也因此变成了素质测验课,缺乏对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意识和习惯以及独立进行自觉锻炼的能力方面的培养。由此造成了学生离开教师走向社会后就不知道如何进行体育锻炼,如何去强身健体,如何进行体育锻炼的自我监督。

摘要:学校体育就是全体学生的体育,享受身体方面教育,是每一个在校学生的权利,是不能被剥夺或侵犯的。因此,为少数、为多数,还是为全体学生服务的问题,就成为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中理论上和实际操作上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基于这种认识,学校体育都应当保证提供所有学生同等参与活动的机会与指导。

创新意识范文第3篇

创新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中国舞蹈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及历代保存、遗留下来的宫廷舞、民间戏曲,为中国舞蹈文化积累了无穷的宝藏,挖掘并发扬光大的文化遗产只是“冰山一角”,还有许多未知领域有待开发、研究。所谓传统是时间概念,它针对“过去、现在、未来”。传统即是创新,创新就是传统。就当代而言,过去的舞蹈文化是传统,但在当时是创新的典范。创新是对于当代文化艺术在保留传统文化色彩的精髓上,根据时代精神和现代人审美心理自觉或无意识的创新,以求“个性化”和“与众不同”。

一、编导的思维创新

1.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思维首先要观察生活、熟悉生活。从日常生活当中观察生活并逐步积累,来自社会生活各阶层的大量素材,并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分析、理解熟悉,从中筛选出具有典型性的人生、事件作为“艺术材料”,同时创作者主体意识的介入十分重要,因创作者独特的“视角”切入,使创作过程赋予新形象的审美认识,使思维具有了独创性。

舞蹈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贾作光老师提出:“要有一双舞蹈的眼睛,它必须全身心投入生活当中,身临其境地体验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物内心感情活动,将人物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在第八届“桃李杯”大赛中,《进城》是在现实生活中提炼而成的原型人物:一群进城务工人员。它表现当代民工们在大城市生存、生活的状态。从开始蜂蛹般涌入大城市的好奇、新鲜到遭受白眼后的痛苦失望和面对挫败的无奈,直至鼓起勇气拍掉的尘土、擦干血汗,迎接新的曙光。让人真切感受在你我身旁,生活在社会中下层人民的艰辛,在对弱势群体深表同情之时,也为大多数人通过努力与奋斗最终得到社会认同而欣慰。这一作品创新的源头来源于生活真实原形,是创作者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生活,捕捉了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群,因此,创新不是“空中楼阁”,是源于生活中的“真善美”。

2.创新思维与时代精神

任何艺术作品都服务于同时代,不具有时代感的作品很难被大众接受,失去存在价值。中国的民族在民间舞蹈专业领域和业余文化生活中广为流传,其根本原因是顺应人民对舞蹈的审美追求。具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双重属性。对于从事民间舞文化专业工作者,经历了民间文化艺人和专业人事提炼升华,在音乐节奏、动作元素组合变化上与时展同步,敢于在精神风貌上突破、创新与现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既强调了其特有的“风俗性、自娱性”等特征,又反映了当代各民族间地域的风土人情和时代精神,紧扣文化“艺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强调文艺作品反映时代旋律”的文艺方针。在大众文化生活中,经常可见大街、广场、空地中充满活力的老太太扭起秧歌、打起腰鼓、舞动扇花,她们脸上的笑容和肢体动作中散发出的“春春活力”为城市平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在企事业文化和群众文化、少儿艺术培训中,民间舞也相当活跃。舞蹈已深得广大人民的认同和喜爱,它的大众化、通俗易懂,已深入人心。

二、舞蹈结构的创新

1.舞蹈结构即语言

精巧的艺术构思是通过完美的结构来体现的。舞蹈结构有一定的规律,结构是作品的骨架和内部构造,是根据主题的需要,按照事物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经过作者的独特视角,巧妙铺排所作的布局和安排的。

结构有重要的层次语言,在人物感情处理方面,有层次递进变化来推动情感在结构中的体现。如悲哀的情绪表达:有点悲哀(惆怅、忧郁不乐)→很悲哀(痛苦、难过)→极端悲哀(悲痛欲绝、挣扎)→无声悲哀(无奈、抑郁)。在这种推动式的情绪变化时说明,舞蹈语言反映结构,结构即舞蹈语言。

清晰明确的结构方式能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让作品有脉络清晰的逻辑关系,如第七届全国舞蹈比赛中《长河吟》是以作曲家冼星海创作《黄河》过程中的灵感为主线。作曲家朦胧、抒情、流畅的主旋律线在大脑中的闪现→国难当头作曲家忧国忧民的愤怒→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反抗精神集作曲家于一身→在斗争与反抗中燃起对新中国的希望。在这一舞蹈结构中,将人物、作品、时代背景融合一体,通过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并身临其境地感受人物处于当时背景之下的心境、情感状态,并将其化为创作源头,真实可信地让观众处于联想与想象之中。舒巧老师在《论舞剧结构》中提到结构是“创作者在作品中想说的话”。由此可见,结构是作品的核心要素。2.结构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结构的承现方式根据作者与作品的需要各不相同。如:(1)情节式结构:多采用情节内容的叙事与戏剧舞蹈作品;引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时空顺序结构:根据客观自然先后次序安排人物行为与舞蹈场景,符合社会现实自然逻辑;(3)时空交错结构:打破现实时空自然顺序,按照艺术构思逻辑进行交错衔接组合,将过去、现在、未来甚至回忆、联想梦境、幻觉交织起来。采用倒叙、插叙等手法让有限的舞蹈空间具有无限的时空贯穿感。(4)情感结构:a,单一情感,按情感美比进行舞段结构,情绪为(强—弱—强),或(弱—强—弱)三段体推高潮方式再回落。b,复合情感,多种情绪交织(喜、怒、哀、乐),根据事件背景变化安排多种复杂情绪;(5)音乐结构:交响式结构、回旋式结构、复调式结构。如复调式结构为两种情感的对比,像音乐两条平行线:一条为主旋律线,一条为副旋律线;构成双重属性(a—b—a—b),是舞蹈人物内心情感不可调和的矛盾状态。

多种结构方式是创作者根据作品的主题内容来处理、铺排,是创作者在作品中的表达方式。“结构即内容,内容即结构”,两者相辅相成,构成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结构不单单是一种手法,它的独特取决于作品风格迥异、色彩缤纷的主题内容。同是塑造人物形象,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形象。(转第15页)(接第12页)

三、舞蹈语言的创新

一个好的舞蹈构思和舞蹈结构,是通过鲜明、生动、准确的舞蹈语言来体现作品内容、形象、情感,所以舞蹈语言的创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1.语言创新的“源头”

新的语言从何来?首先汲取中国民族民间舞、古典戏曲、古代舞、中国舞的营养,选择、研究适用于现实作品中的新语汇。其次,要用专业眼光观察、体验、研究和了解创作对象的生活特征和性格特征,提炼具有代表性的形态节奏、动律,塑造动态捕捉,这是创造舞蹈语汇的源泉,同时学习借鉴外来舞蹈文化。对“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灵活变通,创作出深入人民生活中并熟练运用本民族文化特征,才能更好地区分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特质,从根本上为中国舞蹈文化服务。

舞蹈语言除了学习、继承和借鉴之外,要从生活出发,回到生活中去。很多舞蹈语言是从生活动作中提炼而成的舞台形象,共性和个性是引起人类共鸣的情感特征。共性为人们所熟知的程式化的约定俗成,是文化积淀的过程,是人类生产生活中物质和精神变化的产物。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创作者热爱生活、感受人民的情感变化是创作中的表现手段,会带给观众真实准确的舞台形象,挖掘生活动作是创作舞蹈语汇的手段之一。

2.语言创新的“个性”色彩

舞蹈语言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舞蹈用肢体动作与人们进行思想交流,其主要职能是产生思想及进行创造活动。

语言创新是编制者个人风格语汇的体现,在积累大量中国文化元素材料中,如何根据创作需要和个人风格喜好进行“破坏”与“重建”是技术问题。相对聪明的创作者往往不照搬别人创作模型或以往自身的成功经验,而是打破已有经验束缚重新构建。在编导课技法中,动机发展变化、运作解构、动作的多种情绪变化还有待诸多训练,以练习学生对编创造性想象、动作材料取舍、句子的铺排方式等能力,并结合有效组织语言,使语言产生与众不同的个性风格色彩。

编创者身体动作结构和演员语言风格特色也是编排动作中个性的体现,编导自身有丰富的语言库为动作积累了使之变化、发展的空间。此外,有些演员自身表现上呈现稳定的个人风格气质——有些舞者适合于刚健有力、冲击力强的动作,有些偏向柔美、抒情流畅的肢体连接。

编创,驾驭动作能力高低是使作品的形式感让人流连忘返、印象深刻的重要因素。

创新来源于生活,建立时代精神风貌基础之上,在创作者个人意识的参与过程中,才有了创意的新鲜,它是熟悉的陌生感,是人重新体验的精神补偿。总之,创新是标新立异:标,社会主义之新,立,中华民族之异的新舞蹈创作。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上,创作是要有鲜明中国民族文化特色,赋予时代特点的作品。

参考文献:

创新意识范文第4篇

创新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中国舞蹈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及历代保存、遗留下来的宫廷舞、民间戏曲,为中国舞蹈文化积累了无穷的宝藏,挖掘并发扬光大的文化遗产只是“冰山一角”,还有许多未知领域有待开发、研究。所谓传统是时间概念,它针对“过去、现在、未来”。传统即是创新,创新就是传统。就当代而言,过去的舞蹈文化是传统,但在当时是创新的典范。创新是对于当代文化艺术在保留传统文化色彩的精髓上,根据时代精神和现代人审美心理自觉或无意识的创新,以求“个性化”和“与众不同”。

一、编导的思维创新

1.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思维首先要观察生活、熟悉生活。从日常生活当中观察生活并逐步积累,来自社会生活各阶层的大量素材,并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分析、理解熟悉,从中筛选出具有典型性的人生、事件作为“艺术材料”,同时创作者主体意识的介入十分重要,因创作者独特的“视角”切入,使创作过程赋予新形象的审美认识,使思维具有了独创性。

舞蹈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贾作光老师提出:“要有一双舞蹈的眼睛,它必须全身心投入生活当中,身临其境地体验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物内心感情活动,将人物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在第八届“桃李杯”大赛中,《进城》是在现实生活中提炼而成的原型人物:一群进城务工人员。它表现当代民工们在大城市生存、生活的状态。从开始蜂蛹般涌入大城市的好奇、新鲜到遭受白眼后的痛苦失望和面对挫败的无奈,直至鼓起勇气拍掉的尘土、擦干血汗,迎接新的曙光。让人真切感受在你我身旁,生活在社会中下层人民的艰辛,在对弱势群体深表同情之时,也为大多数人通过努力与奋斗最终得到社会认同而欣慰。这一作品创新的源头来源于生活真实原形,是创作者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生活,捕捉了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群,因此,创新不是“空中楼阁”,是源于生活中的“真善美”。

2.创新思维与时代精神

任何艺术作品都服务于同时代,不具有时代感的作品很难被大众接受,失去存在价值。中国的民族在民间舞蹈专业领域和业余文化生活中广为流传,其根本原因是顺应人民对舞蹈的审美追求。具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双重属性。对于从事民间舞文化专业工作者,经历了民间文化艺人和专业人事提炼升华,在音乐节奏、动作元素组合变化上与时展同步,敢于在精神风貌上突破、创新与现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既强调了其特有的“风俗性、自娱性”等特征,又反映了当代各民族间地域的风土人情和时代精神,紧扣文化“艺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强调文艺作品反映时代旋律”的文艺方针。在大众文化生活中,经常可见大街、广场、空地中充满活力的老太太扭起秧歌、打起腰鼓、舞动扇花,她们脸上的笑容和肢体动作中散发出的“春春活力”为城市平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在企事业文化和群众文化、少儿艺术培训中,民间舞也相当活跃。舞蹈已深得广大人民的认同和喜爱,它的大众化、通俗易懂,已深入人心。

二、舞蹈结构的创新

1.舞蹈结构即语言

精巧的艺术构思是通过完美的结构来体现的。舞蹈结构有一定的规律,结构是作品的骨架和内部构造,是根据主题的需要,按照事物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经过作者的独特视角,巧妙铺排所作的布局和安排的。

结构有重要的层次语言,在人物感情处理方面,有层次递进变化来推动情感在结构中的体现。如悲哀的情绪表达:有点悲哀(惆怅、忧郁不乐)→很悲哀(痛苦、难过)→极端悲哀(悲痛欲绝、挣扎)→无声悲哀(无奈、抑郁)。在这种推动式的情绪变化时说明,舞蹈语言反映结构,结构即舞蹈语言。

清晰明确的结构方式能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让作品有脉络清晰的逻辑关系,如第七届全国舞蹈比赛中《长河吟》是以作曲家冼星海创作《黄河》过程中的灵感为主线。作曲家朦胧、抒情、流畅的主旋律线在大脑中的闪现→国难当头作曲家忧国忧民的愤怒→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反抗精神集作曲家于一身→在斗争与反抗中燃起对新中国的希望。在这一舞蹈结构中,将人物、作品、时代背景融合一体,通过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并身临其境地感受人物处于当时背景之下的心境、情感状态,并将其化为创作源头,真实可信地让观众处于联想与想象之中。舒巧老师在《论舞剧结构》中提到结构是“创作者在作品中想说的话”。由此可见,结构是作品的核心要素。2.结构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结构的承现方式根据作者与作品的需要各不相同。如:(1)情节式结构:多采用情节内容的叙事与戏剧舞蹈作品;引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时空顺序结构:根据客观自然先后次序安排人物行为与舞蹈场景,符合社会现实自然逻辑;(3)时空交错结构:打破现实时空自然顺序,按照艺术构思逻辑进行交错衔接组合,将过去、现在、未来甚至回忆、联想梦境、幻觉交织起来。采用倒叙、插叙等手法让有限的舞蹈空间具有无限的时空贯穿感。(4)情感结构:a,单一情感,按情感美比进行舞段结构,情绪为(强—弱—强),或(弱—强—弱)三段体推高潮方式再回落。b,复合情感,多种情绪交织(喜、怒、哀、乐),根据事件背景变化安排多种复杂情绪;(5)音乐结构:交响式结构、回旋式结构、复调式结构。如复调式结构为两种情感的对比,像音乐两条平行线:一条为主旋律线,一条为副旋律线;构成双重属性(a—b—a—b),是舞蹈人物内心情感不可调和的矛盾状态。

多种结构方式是创作者根据作品的主题内容来处理、铺排,是创作者在作品中的表达方式。“结构即内容,内容即结构”,两者相辅相成,构成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结构不单单是一种手法,它的独特取决于作品风格迥异、色彩缤纷的主题内容。同是塑造人物形象,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形象。(转第15页)(接第12页)

三、舞蹈语言的创新

一个好的舞蹈构思和舞蹈结构,是通过鲜明、生动、准确的舞蹈语言来体现作品内容、形象、情感,所以舞蹈语言的创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1.语言创新的“源头”

新的语言从何来?首先汲取中国民族民间舞、古典戏曲、古代舞、中国舞的营养,选择、研究适用于现实作品中的新语汇。其次,要用专业眼光观察、体验、研究和了解创作对象的生活特征和性格特征,提炼具有代表性的形态节奏、动律,塑造动态捕捉,这是创造舞蹈语汇的源泉,同时学习借鉴外来舞蹈文化。对“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灵活变通,创作出深入人民生活中并熟练运用本民族文化特征,才能更好地区分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特质,从根本上为中国舞蹈文化服务。

舞蹈语言除了学习、继承和借鉴之外,要从生活出发,回到生活中去。很多舞蹈语言是从生活动作中提炼而成的舞台形象,共性和个性是引起人类共鸣的情感特征。共性为人们所熟知的程式化的约定俗成,是文化积淀的过程,是人类生产生活中物质和精神变化的产物。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创作者热爱生活、感受人民的情感变化是创作中的表现手段,会带给观众真实准确的舞台形象,挖掘生活动作是创作舞蹈语汇的手段之一。

2.语言创新的“个性”色彩

舞蹈语言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舞蹈用肢体动作与人们进行思想交流,其主要职能是产生思想及进行创造活动。

语言创新是编制者个人风格语汇的体现,在积累大量中国文化元素材料中,如何根据创作需要和个人风格喜好进行“破坏”与“重建”是技术问题。相对聪明的创作者往往不照搬别人创作模型或以往自身的成功经验,而是打破已有经验束缚重新构建。在编导课技法中,动机发展变化、运作解构、动作的多种情绪变化还有待诸多训练,以练习学生对编创造性想象、动作材料取舍、句子的铺排方式等能力,并结合有效组织语言,使语言产生与众不同的个性风格色彩。

编创者身体动作结构和演员语言风格特色也是编排动作中个性的体现,编导自身有丰富的语言库为动作积累了使之变化、发展的空间。此外,有些演员自身表现上呈现稳定的个人风格气质——有些舞者适合于刚健有力、冲击力强的动作,有些偏向柔美、抒情流畅的肢体连接。

编创,驾驭动作能力高低是使作品的形式感让人流连忘返、印象深刻的重要因素。

创新来源于生活,建立时代精神风貌基础之上,在创作者个人意识的参与过程中,才有了创意的新鲜,它是熟悉的陌生感,是人重新体验的精神补偿。总之,创新是标新立异:标,社会主义之新,立,中华民族之异的新舞蹈创作。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上,创作是要有鲜明中国民族文化特色,赋予时代特点的作品。

参考文献:

创新意识范文第5篇

一、编导的思维创新

1.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思维首先要观察生活、熟悉生活。从日常生活当中观察生活并逐步积累,来自社会生活各阶层的大量素材,并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分析、理解熟悉,从中筛选出具有典型性的人生、事件作为“艺术材料”,同时创作者主体意识的介入十分重要,因创作者独特的“视角”切入,使创作过程赋予新形象的审美认识,使思维具有了独创性。

舞蹈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贾作光老师提出:“要有一双舞蹈的眼睛,它必须全身心投入生活当中,身临其境地体验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物内心感情活动,将人物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在第八届“桃李杯”大赛中,《进城》是在现实生活中提炼而成的原型人物:一群进城务工人员。它表现当代民工们在大城市生存、生活的状态。从开始蜂蛹般涌入大城市的好奇、新鲜到遭受白眼后的痛苦失望和面对挫败的无奈,直至鼓起勇气拍掉的尘土、擦干血汗,迎接新的曙光。让人真切感受在你我身旁,生活在社会中下层人民的艰辛,在对弱势群体深表同情之时,也为大多数人通过努力与奋斗最终得到社会认同而欣慰。这一作品创新的源头来源于生活真实原形,是创作者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生活,捕捉了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群,因此,创新不是“空中楼阁”,是源于生活中的“真善美”。

2.创新思维与时代精神

任何艺术作品都服务于同时代,不具有时代感的作品很难被大众接受,失去存在价值。中国的民族在民间舞蹈专业领域和业余文化生活中广为流传,其根本原因是顺应人民对舞蹈的审美追求。具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双重属性。对于从事民间舞文化专业工作者,经历了民间文化艺人和专业人事提炼升华,在音乐节奏、动作元素组合变化上与时展同步,敢于在精神风貌上突破、创新与现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既强调了其特有的“风俗性、自娱性”等特征,又反映了当代各民族间地域的风土人情和时代精神,紧扣文化“艺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强调文艺作品反映时代旋律”的文艺方针。在大众文化生活中,经常可见大街、广场、空地中充满活力的老太太扭起秧歌、打起腰鼓、舞动扇花,她们脸上的笑容和肢体动作中散发出的“春春活力”为城市平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在企事业文化和群众文化、少儿艺术培训中,民间舞也相当活跃。舞蹈已深得广大人民的认同和喜爱,它的大众化、通俗易懂,已深入人心。

二、舞蹈结构的创新

1.舞蹈结构即语言

精巧的艺术构思是通过完美的结构来体现的。舞蹈结构有一定的规律,结构是作品的骨架和内部构造,是根据主题的需要,按照事物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经过作者的独特视角,巧妙铺排所作的布局和安排的。

结构有重要的层次语言,在人物感情处理方面,有层次递进变化来推动情感在结构中的体现。如悲哀的情绪表达:有点悲哀(惆怅、忧郁不乐)→很悲哀(痛苦、难过)→极端悲哀(悲痛欲绝、挣扎)→无声悲哀(无奈、抑郁)。在这种推动式的情绪变化时说明,舞蹈语言反映结构,结构即舞蹈语言。

清晰明确的结构方式能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让作品有脉络清晰的逻辑关系,如第七届全国舞蹈比赛中《长河吟》是以作曲家冼星海创作《黄河》过程中的灵感为主线。作曲家朦胧、抒情、流畅的主旋律线在大脑中的闪现→国难当头作曲家忧国忧民的愤怒→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反抗精神集作曲家于一身→在斗争与反抗中燃起对新中国的希望。在这一舞蹈结构中,将人物、作品、时代背景融合一体,通过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并身临其境地感受人物处于当时背景之下的心境、情感状态,并将其化为创作源头,真实可信地让观众处于联想与想象之中。舒巧老师在《论舞剧结构》中提到结构是“创作者在作品中想说的话”。由此可见,结构是作品的核心要素。2.结构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结构的承现方式根据作者与作品的需要各不相同。如:(1)情节式结构:多采用情节内容的叙事与戏剧舞蹈作品;引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时空顺序结构:根据客观自然先后次序安排人物行为与舞蹈场景,符合社会现实自然逻辑;(3)时空交错结构:打破现实时空自然顺序,按照艺术构思逻辑进行交错衔接组合,将过去、现在、未来甚至回忆、联想梦境、幻觉交织起来。采用倒叙、插叙等手法让有限的舞蹈空间具有无限的时空贯穿感。(4)情感结构:a,单一情感,按情感美比进行舞段结构,情绪为(强—弱—强),或(弱—强—弱)三段体推高潮方式再回落。b,复合情感,多种情绪交织(喜、怒、哀、乐),根据事件背景变化安排多种复杂情绪;(5)音乐结构:交响式结构、回旋式结构、复调式结构。如复调式结构为两种情感的对比,像音乐两条平行线:一条为主旋律线,一条为副旋律线;构成双重属性(a—b—a—b),是舞蹈人物内心情感不可调和的矛盾状态。

多种结构方式是创作者根据作品的主题内容来处理、铺排,是创作者在作品中的表达方式。“结构即内容,内容即结构”,两者相辅相成,构成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结构不单单是一种手法,它的独特取决于作品风格迥异、色彩缤纷的主题内容。同是塑造人物形象,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形象。(转第15页)(接第12页)

三、舞蹈语言的创新

一个好的舞蹈构思和舞蹈结构,是通过鲜明、生动、准确的舞蹈语言来体现作品内容、形象、情感,所以舞蹈语言的创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1.语言创新的“源头”

新的语言从何来?首先汲取中国民族民间舞、古典戏曲、古代舞、中国舞的营养,选择、研究适用于现实作品中的新语汇。其次,要用专业眼光观察、体验、研究和了解创作对象的生活特征和性格特征,提炼具有代表性的形态节奏、动律,塑造动态捕捉,这是创造舞蹈语汇的源泉,同时学习借鉴外来舞蹈文化。对“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灵活变通,创作出深入人民生活中并熟练运用本民族文化特征,才能更好地区分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特质,从根本上为中国舞蹈文化服务。

舞蹈语言除了学习、继承和借鉴之外,要从生活出发,回到生活中去。很多舞蹈语言是从生活动作中提炼而成的舞台形象,共性和个性是引起人类共鸣的情感特征。共性为人们所熟知的程式化的约定俗成,是文化积淀的过程,是人类生产生活中物质和精神变化的产物。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创作者热爱生活、感受人民的情感变化是创作中的表现手段,会带给观众真实准确的舞台形象,挖掘生活动作是创作舞蹈语汇的手段之一。

2.语言创新的“个性”色彩

舞蹈语言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舞蹈用肢体动作与人们进行思想交流,其主要职能是产生思想及进行创造活动。

语言创新是编制者个人风格语汇的体现,在积累大量中国文化元素材料中,如何根据创作需要和个人风格喜好进行“破坏”与“重建”是技术问题。相对聪明的创作者往往不照搬别人创作模型或以往自身的成功经验,而是打破已有经验束缚重新构建。在编导课技法中,动机发展变化、运作解构、动作的多种情绪变化还有待诸多训练,以练习学生对编创造性想象、动作材料取舍、句子的铺排方式等能力,并结合有效组织语言,使语言产生与众不同的个性风格色彩。

编创者身体动作结构和演员语言风格特色也是编排动作中个性的体现,编导自身有丰富的语言库为动作积累了使之变化、发展的空间。此外,有些演员自身表现上呈现稳定的个人风格气质——有些舞者适合于刚健有力、冲击力强的动作,有些偏向柔美、抒情流畅的肢体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