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果产业发展情况报告

果产业发展情况报告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要求,坚持把果产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狠抓扩量提质增效,初步形成了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营销市场化、服务社会化的发展格局。

——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到年底,全市果树经济林面积发展到163万亩,其中以优质红富士为主的苹果面积118万亩,苹果挂果面积51万亩。建成果树万亩乡镇54个,占乡镇总数的53%,千亩以上果树专业村447个,占行政村的29.2%。全市农民人均果园面积达到0.85亩,从事果业生产的农民27.8万人,占农业人口的14%以上。

——标准化管理全面推开。制定颁布了11项“金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全面实施优果工程,大力推行标准化管理措施,认证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60.4万亩,中国良好农业规范示范基地5034亩,全球良好农业操作规范示范基地900亩,绿色食品9个,注册备案出口基地6万亩,优果率达到61%。“金果”先后取得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等五张国家级名片,被认定为甘肃省著名商标,荣获“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百强”称号。

——产业开发递进升级。全市现有各类涉果企业(公司)200多家,其中果汁、果酒、果醋、果仁等加工企业8家,年加工果品20多万吨;果袋、纸箱、发泡网等关联企业14家;果品营销企业170多家,有11家企业拥有自营出口权。全市贮藏量500吨以上的气调、冷藏库105孔,自然通风库1900多孔,年贮藏能力36万吨,占果品总产量的50%。拥有果品分级、清洗生产线4条,年处理商品果5万吨。去年,“金果”直接出口欧洲、南美洲和东南亚,鲜果直接出口7500多吨,创汇545万美元,苦杏仁出口1051吨,创汇309万美元,两项合计出口创汇854万美元,占全市出口创汇总额的81%,果汁出口货值232万美元。全市年果品贮藏、加工、营销、运输等关联企业产值3亿多元。组建果业协会及经济合作组织195个,登记在册的果品营销经纪人1409名,年中介收入1300万元以上。

——产业效益明显提升。年,全市果品总产量71万吨,其中苹果59万吨,果品总产值达到14.88亿元,占到农业增加值的30.2%,农民人均果品纯收入550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

总体上看,我市果产业规模优势日益突出,竞争优势日趋显现,在农村经济总量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份额不断增加,成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尤其是果产业发展较快的静宁县,基本实现了全县果品适宜区全覆盖,目前果园面积达到76万亩,户均8亩,人均1.7亩,果品产量达到30万吨,产值6亿元,农民人均果品纯收入1320元,占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4%。全县兴办果品贮藏、加工、包装、运销等涉果龙头企业40家,年实现经营收入近2亿元,果品出口创汇500多万美元,占到全市的74%,已成为我市乃至全省优质果品生产及出口创汇基地。市级果品龙头企业静宁常津有限责任公司,经过5年发展,建成果品气调库27孔,冷藏库5孔,贮藏能力达到1.8万吨,今年投资2000多万元,新建2万吨气调库1座,取得了国际相关质量标准认证,年出口果品5800吨,创汇368万美元,分别占全市和静宁出口创汇的43%和68%。

实践证明,在我市大力发展果产业,是落实省委、省政府促进农民增收“六大行动”的重要举措,是遵循自然规律、发挥区位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的有效途径,是关注民本、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为此,我们把发展苹果产业作为建设全市四大基地、培育四大产业的重点来谋划,制定了年果产业发展规划,确定用5年左右的时间,力争实现全市果品适宜区全覆盖,建成全国优质果品生产及出口创汇基地,苹果面积发展到200万亩,标准化果园达到100万亩,出口创汇1750万美元,果业综合收入27亿元,农民人均果业收入1400元。在具体工作上,我们将突出主导地位,举全市之力,锲而不舍地“抓”;注重规模经营,精心组织实施,整村整乡地“扩”;依托科技支撑,主攻质量效益,坚持不懈地“管”;狠抓产业升级,大办龙头企业,想方设法地“推”;夯实目标责任,从严督查考核,一级一级地“促”,不断做大做强果产业。

二、存在问题

我市果产业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还存在不少差距,特别在产业链条延伸、龙头企业培育上问题比较突出。

一是资金瓶颈制约,投入不足。果品加工企业发展普遍存在着融资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多数企业由于自身资本积累不足,抵押能力弱,贷款难度大,资金需求矛盾十分突出。年,全市规模以上的49家贮藏、包装、加工企业,改扩建资金需3亿元左右,流动资金5亿元以上,但实际融资不到20%,错失商机,制约了企业发展。

二是企业生产规模小,档次水平低。全市现有的200多家涉果企业,规模以上的仅占22%,多数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初级和粗加工产品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是企业结构不合理,整体加工能力低。从目前我市涉果企业构成看,贮藏、营销企业占到90%以上,产后商品化处理生产线仅4条,果汁、果酒、果醋加工企业只有5家,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企业几乎空白,严重制约了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产业效益的提升。

四是企业人才缺乏,整体素质不高。我市涉果企业基本上都是从果农、经销大户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人才技术短缺,管理水平较低。现有的49家规模以上企业,大专以上的管理人员不到100人,大多数企业以季节性用工为主,缺乏专业培训,劳动素质不高。企业新技术引用、新产品开发严重滞后,自我发展能力不强。

三、几点建议

1、加大项目扶持。随着果产业的快速发展,资金需求量越来越大,建议省上进一步加大专项扶持力度,逐年增加扶持资金规模。今年,我市计划建设苹果良种苗木繁育基地6000亩、核桃育苗基地1000亩,创建绿色果品出口基地1.5万亩、全球良好农业规范示范基地3000亩、国家和省级标准园14个,组建果农专业经济合作组织20个,新建苹果贮藏保鲜库10万吨以上,新建苹果现代化产后处理生产线5条,新增加工能力8万吨,培训果农11万人(次),共需资金2.12亿元,请求省上在苹果产业专项扶持资金中解决2600万元。

2、放宽信贷政策。为解决涉果企业由于抵押担保不足而产生的贷款难问题,建议省财政专项列支果产业贷款风险补偿金,鼓励银行创新信贷方式,采取降低门槛、增加授信额度、贷还自由、利率优惠等办法,帮助龙头企业解决流动资金,破解融资瓶颈。

3、建立人才机制。针对目前企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建议省上把涉果企业人才开发培养纳入全省人力资源开发之中,出台优惠政策,安排一定数量的“选调生”、“三支一扶”生到企业挂职、帮扶三年,期满后优先安排使用。增列人才培训和科技推广经费,依托科研院校,建立培训推广基地,为企业培养管理人才,推广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不断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科技创新能力。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资源与产业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教育部

科技和产业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住宅产业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