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业局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报告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县是国列省扶的重点贫困县,境内山大沟深,干旱缺水,年均降水量为250-300毫米,蒸发量达1387毫米,地表支离破碎,自然条件严酷。20*年底,全县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占*%,总耕地面积*万亩,人均*亩,其中山旱地*万亩,占*%,农业产值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因此,*县是一个典型的干旱山区农业县。
*县由于十年九旱,尤其是春夏旱比较严重,降雨少且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土壤大队部分为黑垆土和栗钙土,富含钾和钙元素,而氮磷相对不足,土层深厚,疏松,所有这些土壤、气候特性都适宜洋芋生产,而不适宜发展其他农作物,因此,全县除*、*、*三个川水乡镇和*一道川、*等乡部分水浇地外,占耕地面积*%的山旱地都适宜种植马铃薯,据统计数据,全县马铃薯播种面积为*万亩,占在册耕地面积的*%,而据土地详查和实际调查情况,全县马铃薯播种面积在*万亩之间(全县详查耕地面积为*万亩),全县马铃薯年产量在*--*万吨之间,其中外销量在*万吨以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这样说,马铃薯是*县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广大山区人民既靠它解决吃饭问题,又靠它解决花钱问题。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马铃薯作为*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是随着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市场调节作用逐步形成的。在一九九六年以前,马铃薯播种面积还一直徘徊在*万亩之前,当时播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还是小麦,据19*年*月份调查,*县北部干旱山区种植马铃薯每亩净收入*元,而种植小麦每亩净收入只有*元,种植马铃薯的效益是种植小麦的*倍。
在这种背景条件下,*县历届党政部门领导和相关部门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积极合理地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农业部门在每年下达农作物播种指导性计划时,逐年扩大洋芋播种计划面积,使马铃薯播种面积从19*年的*万亩扩大到20*年的*万亩,增长了*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也由*%上升到*%。因此,气候条件影响,市场经济调节和政府积极引导共同促成了*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马铃薯第一大支柱产业的基础。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县种植的洋芋主要品种为*薯1号和小白花,其中*%为*薯1号,且该品种在当地有近20年的栽培历史。由于该品种长期没有更换,使洋芋品种退化严重,病毒病、晚疫病、旱疫病和环腐病等病害严重,产量急剧下滑。从19*年开始,县上开始从*县省农科院脱毒马铃薯繁育中心基地陆续调进*薯8号、*薯1号等洋芋良种*多万公斤,群众也通过多种渠道从*等地购买和兑换洋芋良种,缓解了洋芋品种退化严重的现象,改变了洋芋品种单一的状况。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县洋芋品种落后的现象,从20*年开始,*县农业局积极与前来*县帮助扶贫的*企业驻*代表处合作,共同开展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工作,开创了*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工作的新纪元。至20*年,该项目共投入资金*万元,其中*方投资*万元,县自筹*万元,在县农业局建立了副科级事业建制的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中心,组建了脱毒马铃薯组培室、日光培养室,在*园艺场建立了脱毒马铃薯引种、试验示范和培育基地,共有脱毒苗培育原原种日光温室*座,*亩,原种培育防虫网棚*亩,一级种繁育田*多亩,购置了拖拉机、挖掘机、喷药机等全套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修建了能存贮*吨种薯的贮藏库一座,在周边地区与当地农户签订协议,建立了约*亩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20*年全县脱毒马铃薯良种种植面积达到*万亩。
二、主要实用技术推广情况
当地洋芋栽培主要采用沟垄种植,采取种二空二、种一空一等模式,由于农民逐渐偿到了新品种和科学栽培管理所带来的甜头,加上农技人员的努力推广,耕作管理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测土配方施肥、叶面追肥、合理轮作倒茬、药剂拌种、土内施药、地膜覆盖、推广应用脱毒良种等科学实用技术的应用率逐渐提高,平均每年推广各类农业实用技术*万多亩次。
全县洋芋生产目前仍处在一种比较落后的状态,总体科技应用水平比较低下,耕作管理相对粗放,洋芋作为一种高产作物,其增产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而通过品种改良,科学配方施肥和精细管理,其至少还有20-50%的增产潜力。
三、开发利用情况
随着洋芋种植面积的扩大,全县*多万吨洋芋产量中,外销量在*-*万吨之间,洋芋产品的运销,带动了一大批当地农户,依靠贩运洋芋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收购网点遍布全县山区*个乡镇,全县有3*多户农户长期贩运洋芋,有较大规模的贩运户*户,其中以沿岭乡农民张兵创办的“*省*洋芋运销公司”规模最大,年销售洋芋*万吨,销售收入*万元,将洋芋运销到青海、新疆、广州、上海等地,为*洋芋打出了品牌,树立了形象。*县洋芋龙头企业除有*乡的“*省*洋芋运销公司”外,还在本县的*镇和*乡各建立了一家洋芋淀粉加工厂,年加工精淀粉*吨左右,预计消化吸收洋芋*万吨左右,除此之外,附近再无洋芋产品加工企业。
据调查,洋芋精淀粉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印刷等行业,国内外市场十分紧销,价格也长期居高不下,上述两家企业的淀粉产品主要销往北京、天津等地,还出口日本、韩国等,企业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但本地洋芋淀粉在国内市场中所占的比例很低。与当地洋芋产量和国内外市场需求量相比,本县洋芋加工企业还明显较少,加工转化能力明显不足。本县淀粉加企业主要要依靠政府支持和企业投资建立,运行资金主要依靠企业自筹、贷款等方式解决,两家企业都程度不同地存在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
对*县洋芋产业的发展,*各级党政部门领导和有关部门思路清晰,认识明确,积极为洋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扶持,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洋芋产业的发展。县上于2003年组建成立了副科级事业建制的马铃薯脱毒繁育推广中心,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名,其中中级职称*名,初级职称*名,所有技术人员都已熟练掌握了脱毒马铃薯培育和试验研究的基本技术。在*乡建立了总面积*亩的脱毒良种试验、示范、培育和制种基地,由脱毒中心技术人员长期蹲点指导和具体负责。在县农业局设立了*县洋芋产业化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洋芋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上报、产业政策研究和产业发展项目争取上报等工作。
四、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
*县洋芋播种面积实际有*-*万亩的规模,还可有*-*万亩的发展潜力,总面积可达*万亩以上。因此,实现*县洋芋的产业化发展,具有十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通过建立洋芋龙头企业,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强品种改良,推广种植淀粉型专用商品薯,开展订单农业等方式,增加种植效益,促进洋芋的产业化发展。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产方面
主要存在单产不高,尤其是精品薯产量不高,没有淀粉或蔬菜专用型薯生产,群众的商品意识不强,针对市场需求生产专用薯,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经济收入的意识淡薄,耕作管理比较粗放,对病虫害的防治意识不高,病虫害除造成减产外,还使很大一部分洋芋在存贮期间腐烂变质,造成很大的损失。田间劳作主要依靠人畜力,机械化应用程度低,极大地限制了规模生产的发展。
2、技术方面
与先进省市区相比,在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上有很大的差距,技术覆盖率不足30%,有技术推广经费缺乏方面的原因,也有群众的文化素质低的原因。
3、开发利用方面
开发利用方面主要存在商品开发程度低,所加工产品也只停留在初级产品上,市场培育意识不强,力度不大,在培育市场、开发终端市场方面,基本上还没有形成一种很强的意识,具体运作几乎为空白。在销售运输方面,呈现出在县内小规模、小范围、短距离贩运方面势头强劲,而长途贩运,开发大中城市市场方面明显不足,本县贩运户多是把洋芋贩运到*市场、*市场或交给本地两家洋芋淀粉加工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充当了小商贩或者二道贩的角色,并没有真正开拓出自己的市场,运销收益也就微乎其微。这是主要有意识、资金和有关部门组织协调等方面的问题。
4、服务体系建设方面
县上虽然对发展洋芋产业化形成了共识,把洋芋作为全县第一大支柱产业来发展,也组建成立了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中心和洋芋产业化办公室,有十个乡镇成立了乡镇一级的农技站,开展日常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但是,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如技术人员缺乏,现有技术人员缺乏再培训,知识更新跟不上,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还有14个乡镇没有乡一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全县村级科技小组、科技示范户几乎名存实亡,技术推广经费严重紧缺,很多先进实用技术不能很好地推广应用。因此,各级政府应对这一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尽力克服困难,加大资金投入,才是唯一的出路。
六、今后的主要发展规划
*县洋芋主要生产区域包括全县*个山区乡镇的*个村,总耕地面积约*万多亩。根据实际情况,“十一五”期间,*县洋芋产业要争取达到初步的产业化。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在现有*万亩的基础上,达到*万亩,在种植规模上实现新的突破;脱毒良种洋芋播种面积达到*万亩以上,为实现这一目标,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中心培育马铃薯脱毒苗的规模在今年*万株的基础上,以每年*万株的速度递增,2*0年达到*万株,最终使脱毒苗栽培日光温室达到*座(*亩),防虫网棚面积达到*亩,平均每年需投入培育制种和示范推广经费*万元。在生产目的上要打破小农经济的思想,发展商品薯基地,通过精耕细作和病虫害防治,努力提高洋芋产量和质量,力争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脱毒马铃薯新品种的繁育推广,一方面提高单产,一方面利用我县高海拔、气候较冷凉的特点,力争把我县建成全州的脱毒良种繁育基地,为*州及*等地提供洋芋良种,增加群众收入。在全县建立洋芋良种繁育基地*万亩,至十一五末期,每年为本县及周边县市提供洋芋良种*万吨。深度发展上要建立自己的洋芋加工大型龙头企业,使洋芋在当地就能被加工转化增值,以提升市场价格,增加种植效益。由政府鼓励和领导扶持,兴建洋芋加工龙头修企业2—3家,年加工转化洋芋鲜薯*万吨左右,加工转化率达到20—25%。
七、关于如何增加农民收入的认识
近年来,我国普遍出现了农业投入大、成本高、产出低、交益低、农民收入少的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农业结构不合理有密切关系。目前,我县农产品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优产品比例低。二是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虽然农业生产区域化工作有了很大进展,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由于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由于长期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在处理农村与城市关系问题上,仍普遍自觉或不自觉地存在“重城轻乡”的观念。国家用于“三农”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基层政权运转、教育文化、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等费用大多需要由农民来负担,向农民取得过多,农民负担有增无减,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不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逐步推进城市化,加速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转移,而是从体制、政策到各项管理制度上,都限制城镇的发展和劳动力的流动,尤其限制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我国工业化程度已经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城市化程度却只达到37.7%,比*年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还要低10.3%。我国目前人均GDP仅有900美元,但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农产品需求制约,最基本的原因是城镇农产品消费群体比重太小。我国农民的就业极不充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最根本的障碍是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20*年,我国农业GDP份额已经下降到15.2%,而农业就业份额仍高达50%。第一产业与非农产业人均创造GDP的比例已由*年的3.9:1扩大到20*年的5.2:1。农村人口非农化和城镇化进程缓慢,农民比重过大,导致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过低,这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
因此,从根本上解决新阶段的“三农”问题,不能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必须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必须以从根本上改变处理国家与农民利益分配关系为指导思想,必须改变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分治的各种制度,减少农民,加速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发挥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帮助和带动作用。
近几年,在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连续减少的背景下,平均的农民纯收入之所以还能保持低速增长,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农民外出打工的收入在增长。农民在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已成为当前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发育要素市场和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管理,清理各地区制定的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改变重收费、轻服务的做法、要坚决纠正简单粗暴清退农民工的做法。当前要切实解决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农民工劳动条件恶劣、工伤事故频繁发生等突出问题。要把农民工及其所携家属的计划生育、子女教育、劳动就业、妇幼保健、卫生防疫和治安管理工作等,列入各有关部门和社区的管理责任范围,并将相应的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目前,党中央和国家政府都很重视,要想方设法解决“三农”问题,多次召开重要会议研究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重树起乡镇企业发展大旗,重新规范理顺乡镇企业发展道路,重新认识乡镇企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地位和发展趋势。
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积极推进城镇化,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逐步减少农民。中国人口多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城镇化必须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关键是要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从长期看,应当允许农民自主选择。这样有利于解决城乡居民两种身份、就业和待遇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