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市委常委报告

市委常委报告

同志们:

下面,我受市委常委的委托,向全委会报告工作。

今年以来,市委一班人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努力破解发展难题,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保持了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取得了三个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新成效。

一、坚定不移地同党中央和省委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全市工作的正确方向

市委一班人时刻牢记政治责任和庄严使命,用中央、省委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引领我们的前进方向,自觉在思想、政治、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和省委保持高度一致。把加强学习作为提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手段,坚持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制度,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战略思维能力。对中央、省委新的理论、政策和重大决策的出台,市委都及时召开会议,全面学习贯彻。举办了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原原本本学习《党章》和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并把学习贯彻总书记视察山东省的重要讲话和对寿光市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批示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各级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落实到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等各项工作中。特别是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的决策部署出台后,市委及时召开会议,引导各级正确把握形势,分析问题,保持清醒头脑,坚决克服满足、松懈和畏难情绪,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针对国家宏观调控的新形势,市委一班人始终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理念,把枣庄的发展和繁荣作为坚定不移的政治任务,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加强宏观调控作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机遇,把解放思想和依法办事统一起来,把发展热情和科学态度统一起来,用创新的思路、有效的措施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巩固和发展我市来之不易的良好局面。今年以来,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前三季度,全市完成生产总值550.11亿元,增长16.9%;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8.4亿元,增长33.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90.3亿元,增长25.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36.65亿元,增长42.7%,实现利润75.2亿元,增长51.4%;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95.46亿元,增长30%以上。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26.05亿元,比年初增长16.6%;各项贷款余额298.64亿元,比年初增长15.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32元,增长11.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713元,增长16.5%。主要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牢固树立“工业强市”理念,牢牢抓住结构调整这个主线,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国家产业政策,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走出一条规模优势明显、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生态环境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国有企业改革进展顺利。枣薛经济带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沿运经济带建设开始起步。总面积6平方公里的泰国工业园已经启动,首批20个项目正在筹备,其中投资42亿元的10个项目已经开工建设;香港国际科技工业园在滕州奠基。立足资源优势,拉长产业链,能源、建材、煤化工三大特色基地建设初见成效。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搞好节能降耗,全市主要产品单位原材料消耗稳定降低率在70%以上。高新技术产值增加60%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总值的12.1%。强化政策促动,加大工作力度,全市服务业步入了“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内部结构逐步优化、服务功能明显增强、重点行业全面发展”的新阶段。1--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51.8亿元,增长15.9%;“十一”黄金周期间,我市旅游综合收入达3.56亿元,同比去年增长32%。

(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用市场化的办法繁荣农村,用以人为本的理念致富农民,搞好规划,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制定下发了新农村建设意见和10个配套文件,会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举办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会”。一是全面推进农业专业化、产业化和标准化,加大劳动力转移。预计全市粮食总产177.4万吨,增长11.1%,其中夏粮总产90.37万吨,创1998年以来新高,小麦单产连续三年全省第一;全市各类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720多家,其中农业龙头企业431家。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达到56.2万人。二是继续实施“三百”工程,百个强村竞赛、百个薄弱村帮扶转化和百个文明生态村创建收到了比较好的成效。百强村集体经济收益达到2.7亿元,在全市农村集体经济收益中所占比重达到81.82%;有96个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实现了“零”的突破;全市近300个村达到文明生态村的标准。三是鼓励和引导农民在自愿基础上建立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497家,其中市级26家。成功举办了第五届枣庄蔬菜果品产销联谊会、第三届中国(枣庄)蔬菜果品产销联谊会、晋冀苏鲁豫皖农业引智成果精品展示推介会。四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生态家园”,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8280个,累计达到3.04万户。五是搞好支农惠农政策落实。今年落实粮食直补资金3392.9万元,发放柴油、化肥增支补贴3441.37万元,发放良种补贴资金800万元。落实政策措施,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三)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坚持全方位、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特别是把招商引资作为关键措施,在政策激励、任务落实、目标考核、环境治理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招商引资工作扎实有效开展。成功举办了杭州、香港、韩国等招商会和第七届中国枣庄国际石榴节暨投资贸易洽谈会,取得了丰硕成果。1--9月份,全市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45.7亿元,增长25.8%,其中外来固定资产投资119.07亿元,增长24.3%;实际利用境外资金6768万美元,增长118.4%。突出抓大企业、大商品、大市场,努力扩大出口规模。到9月底,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3.54亿美元,增长30.26%,其中出口3.09亿美元,增长34.6%,增幅分别位居全省第6、第3位。实施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鼓励民营企业在加快发展中提高,在提高中加快发展。到9月底,全市非公有经济纳税额28亿元,增长43.5%。

(四)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培植发展后劲。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财政增长、就业增加的重要支撑,作为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转变增长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手段来抓。通过召开座谈会、现场会、银企对接会等形式,帮助企业分析形势,研究对策,引导企业在破解难题中把握机遇,加大投入,加快建设步伐。今年市、区(市)共安排重点项目367个,1--9月份累计完成投资202.9亿元,其中50个市定重点项目已开工建设45个,累计完成投资56.9亿元。原料及动力结构调整、新源电厂二期工程、腾达不锈钢制品、天意纺织服装、威能数字二期等22个项目按时或超额完成投资进度。兖矿国泰化工有限公司24万吨甲醇和20万吨醋酸工程去年底投产后,正在进行15万吨醋酸技改,并积极运作新上30万吨醋酸项目;枣矿集团新上100万套八一子午轮胎、80万吨机焦、10万吨甲醇、15万吨粗苯加氢精制和20万吨苯酚丙酮等一批煤化工项目。

(五)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新城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累计完成投资38亿元,建成区面积达到3.9平方公里。旧城改造注重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力实施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今年累计完成投资8.83亿元。东沙河治理工程已开工建设。搞好村镇整体规划,加快村镇建设步伐。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新城区周边山头绿化任务基本完成,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7.5%。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对全市80家重点污染企业实行月检查、月通报制度,确保污染物排放总量稳定下降。以提高枣庄对外吸引力为目标,不断强化软环境建设。充分发挥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作用,深入开展机关效能监察、服务经济转变职能大家评等活动,加大对经济环境的监督检查,受到投资经营者的欢迎。在2006年浙商大会暨浙商论坛、首届浙商投资博览会上,我市被评为“浙商(省外)投资潜力城市”。

三、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和管理,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枣庄”建设活动,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设立了“齐鲁讲坛”枣庄分坛,加大社科理论研究和普及。切实加强对新闻出版、互联网的管理,建立健全新闻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确保舆论导向正确。制定出台了《2006—2010年枣庄市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积极参展山东省首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柳琴戏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辛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出版了《枣庄运河文化丛书》,全面展现枣庄运河流域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加强文化市场治理,搞好“扫黄打非”,净化文化市场。高度重视体育工作,成功承办了全国健身秧歌大赛,举办了全市首届职工运动会,在全省第二十一届运动会、首届老年人体育运动会上取得了较好成绩。把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考成绩再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市本科录取7776人,20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占全省总数的1/10。举办了第三届枣庄科技博览会暨中科院科技成果洽谈会,取得丰硕成果。努力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和传染病救治“两个体系”14个项目已竣工使用13个,累计到位资金4862.5万元。人口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和奖励保障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滕州市被推荐参加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评估验收,山亭区、峄城区被作为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推荐单位接受了考核评估。

(二)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监督、重大事项决定和人事任免职能;支持政府放开手脚,依法行政,科学决策,创造性地工作;支持政协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全省县区统战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经验交流会在我市召开;加强与派、工商联和各界人士的团结合作,建立了统战部协助派、工商联工作制度,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党内市领导与党外人士交友工作。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的方针政策,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市委常委会每年研究一次人大、政协、群团的工作,帮助他们解决难题,更好地开展工作。坚持党管武装的各项制度,全面落实各项优抚政策,双拥共建工作取得新进展。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以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村务公开、厂务公开为重点,扎实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依法治市水平。

(三)全力打造“平安枣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环境。坚持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进一步健全完善预警应急处置、“严打”经常性工作、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社会治安防控、基层基础、责任监督考核等机制,不断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一是注重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探索化解各种矛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二是进一步健全重大突发事件预警应急处置机制,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加强信息预警,制定处理预案,增强有效防止和化解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等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三是大力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全市整体治安防范能力明显增强,没有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赴省进京聚集滋事事件和治安责任事故。四是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立足防范,未雨绸缪,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1--9月份,全市刑事发案同比下降6.6%,治安案件同比下降10.3%,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7%,安全生产事故同比下降2%,上访总量同比下降23.4%,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和政法工作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四、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市委常委始终牢记党执政为民的宗旨,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入手,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使全市人民从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一是积极做好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4.67万人,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10亿元,增长24.5%,发放养老金5.7亿元、失业金3997万元,医疗、工伤、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得到了有效落实;提高医疗保险大病救助额,将大病救助最高支付限额由2005年初的9.2万元(含基本医疗)提高到今年的20.2万元。二是搞好学校危房改造。今年以来已投资2000万元,新建校舍4万平方米;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新课桌、新课凳、新讲台“三新工程”,全市累计完成投资2400万元;深入扎实开展“妈妈”、“希望工程”和“资助困难家庭子女上大学”等扶贫济困活动,加大对贫困生的救助,去年以来全市共有3.2万名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享受了“两免一补”。三是大力实施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车工程。截至9月底,全市累计投资2.15亿元,新增自来水受益村庄1034个、受益人口83.61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0%。累计完成投资8亿元,改造农村公路3540公里,95.2%的行政村通了油路或水泥路。先后开通农村客运线路145条,投放客车866部,基本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客车。四是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投资400万元对20个乡镇卫生院进行改貌建设和设备配套,城乡卫生医疗条件得到改善。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截至9月底,全市试点乡镇扩大到47个,覆盖率达到81%,参加人口149.63万,占农业人口的59.42%,报销医药费3096.3万元。五是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城市低保标准由原来的每人每月143元提高到163元,农村低保标准由原来的每人每年600元提高到700元,全市有60438名城市居民和31984名农村居民得到救助;继续加大对农村敬老院的建设投入力度,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60%。

五、以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市委常委一班人牢记《党章》要求,增强党的观念,严守党的政治、组织、经济和群众工作纪律,不断加强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

(一)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坚持市委常委会议事决策程序,对全市重要决策、人事任免等重大问题及时召开常委会、全委会或者全委(扩大)会进行集体研究。坚持重大决策群众参与机制,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制定,尤其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及一系列重要措施的出台,都及时向社会公开,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增强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注意加强班子之间、上下级之间、军地之间、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事往一处办,形成了加快发展、干好工作的整体合力。

(二)严格按照《条例》规定选人用人,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程序、步骤选人用人,做到重民意,看政绩,任人唯贤,客观公正。在干部调整中,列入考察对象的,都是推荐位于前列、考察优秀、被群众广泛认可的干部,确保了使用的干部都有较好的群众基础。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坚持和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考察预告、差额考察、任前公示等制度,规范和完善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机关干部内部竞争上岗等具体办法,增强了党建活力。高度重视区(市)、乡镇党委换届工作,召开常委会专题进行研究,根据中央、省委换届《通知》精神,制定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2007年区(市)党委换届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乡镇党委换届工作的实施意见》,研究制定了换届工作方案,严明工作纪律,确保区(市)、乡镇党委换届圆满成功。全面开展“三个一批”,大力实施“12345”人才培养计划,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从县级后备干部中选拔一批学历层次较高的优秀年轻干部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到党校、高校培训,到经济薄弱村对口帮扶;选调13名外贸口年轻干部赴日本进行为期3个月的培训;选拔3名领导干部赴美国进行为期半年的学习培训;选调一批研究生、本科生充实到各级党政干部队伍,提高了党政干部队伍的学历和知识层次。

(三)深入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市委常委牢牢把握“关键是取得实效”的要求,狠抓活动整改措施的落实和突出问题的解决。扎实开展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并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为农民群众办好村村通公路通客车、村村通自来水、搞好镇村规划、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解决农村上学难问题等“十件实事”,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实现了中央提出的“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要求。制定了《关于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不断深化和拓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加大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力度,在江苏江阴市先后举办了4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华西)培训班,对430名村支部书记进行了集中培训。研究探索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着重建立健全加强党员学习培训、强化党员意识、扩大党内民主、严格党内组织生活、联系和服务群众、强化党建工作督导检查等方面的工作机制。同时,大力强化基层基础,加强农村、企业、学校、机关、社区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建设,进一步扩大了党的工作覆盖面。

(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在全市开展了“学党章、用党章”有奖征文活动。在连续2年开展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集中教育活动的基础上,今年在全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又开展了树立正确的利益观集中教育活动。研究制定了《市级党政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责任目标》,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制度建设,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对军转干部、复退军人安置、公务员录用和事业单位进人,坚持实行考试、量化打分等制度,所有建设工程全部实行公开招投标制度,党政机关大宗物品采购实行政府统一采购制度。深入开展纠正行业和部门不正之风,大力开展商业贿赂治理活动。严以律己,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市、区(市)党政领导干部始终牢记《党章》和“两个务必”,模范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带头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市委关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各项规定,并带头作出廉政承诺,接受群众监督。认真查处违法违纪案件。今年以来,全市共立查案件600起,涉及县级干部8起、科级干部32起,给予党政纪处分410人,处分县级干部8人、科级干部27人,通过办案挽回经济损失1117万元。

(五)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真抓实干,狠抓工作落实。制定了《市委常委职责分工及今年工作任务分解明细表》,建立了市级领导联系点制度,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面对面指导工作。坚持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不提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脚踏实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倡导真抓实干、狠抓落实的作风,对决定的事情、看准的问题,抓住不放,一抓到底,务求实效,不达目的不罢休。按照省委、省政府“三个体系”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党政机关目标管理责任制、“四强”竞赛、重大突发事件预警应急机制,促进了加快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各项任务的落实。

面对国家宏观调控的新形势,土地和信贷两个闸门关得越来越紧,市场准入的门槛越来越高,市委一班人带领全市广大干部和群众,变挑战为机遇,在挑战中谋求既快速发展又科学发展。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活力,迎难而上、负重奋进的拼搏精神,既是做好今年各项工作的基本保证,也是我们做好今后工作的力量源泉。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的思想观念还不够适应,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需要继续增强,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二是经济总量偏小,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环境资源压力较大,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经济外向度不高,高新技术产业仍然薄弱;带动全市经济、体现地区发展水平的大项目和利税大户仍然偏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部分市属企业仍然比较困难,深化改革的任务艰巨。三是一些城乡低收入人群生活困难,就业再就业压力较大,农民增收难度增加。四是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大量存在,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的压力仍然很大。五是生态市建设和污染防治任务十分繁重,经济发展环境特别是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六是有的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有的党员干部作风不实,违法违纪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党的基层组织、干部队伍和作风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努力加以解决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