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经贸局工业区发展调研报告

经贸局工业区发展调研报告

工业集中区,是指工业企业相对聚集、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的工业制造生产区域。工业集中区可以把服务、土地、劳动力等优势聚集在一起,形成规模效应,产生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成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加强工业集中区建设是市委、市政府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发展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和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当前,*工业集中区建设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产业集中度和层次较低,生产要素特别是土地供给制约严重,管理体制还需进一步理顺等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和思考,现就如何加快我市工业集中区发展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与对策。

一、当前全市工业集中区基本状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工业集中区建设作为全市工业发展、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核心,出台了《*市工业集中区布局规划》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的意见》。按照一县一园区要求,以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为核心,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产业链为纽带,围绕“三江六岸”增长极点和“两线”(宜珙兴、宜高筠)开发轴线,确立了全市重点建设13个工业集中区:

(一)五粮液工业集中区

规划面积11.3平方公里。园区位于*区上江北原旧州工业区,基础设施已八通一平(通路、通电、通上水、通下水、通燃气、通热力、通信、通电信和土地平整)和统一“三废”治理排放。区内有21户企业,主要以五粮液集团公司为重点,围绕酿酒及瓶、盖、盒为配套产业,形成塑胶业、生物工程的产业集群。

(二)*工业集中区

*片区规划面积12.79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面积3.05平方公里,仓储物流用地0.48平方公里,其余为居住、公用设施、商业等用地。园区主要用于承接城区搬迁企业,重点发展机械、电子、新型材料、食品、包装等产业,现有天原集团、七九九厂、金川电子、*发电厂、高金食品等骨干企业。现基本完成园区第一期主干道、水、电、气等配套设施建设。

(三)*区*工业集中区

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左右,建成面积0.8平方公里。园区已实现八通一平(通路、通电、通上水、通下水、通燃气、通热力、通信、通电信和土地平整)和统一“三废”治理排放。丝丽雅集团已迁入园区,目前,区内已有6户企业,以纺织工业为主。

(四)*区*工业集中区

规划面积4.75平方公里。园区以发展机械设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和物流业为主,重点鼓励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和机械设备、电子信息产品、生物技术产业化开发、新型元器材开发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禁止钢铁、石化及其它污染较大的项目。

(五)*县*工业集中区

规划面积7平方公里。园区主要发展氯碱化工、竹类加工。天原集团投资11亿元(20万吨PVC、40万吨水泥、16万吨烧碱)项目已正式开工,已完成场地平整,正在进行设备安装阶段,年底可完成建设。

(六)*县*工业集中区

该工业集中区包括高捷、城北园区两部分,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高捷15平方公里、城北3平方公里)。该园区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初具项目入驻条件。该集中区的高捷园区着重构建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园区,重点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食品饮料制造、电子通讯、信息产业、新材料、机械设备和机电制造业;城北园区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加工、机械装备制造、汽车配套产业、食品饮料和玻璃制品制造等。

(七)*县*工业集中区

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园区位于*县*镇,园区主要发展机械加工、生物制药和精细化工。区内现有北方红光化工公司等7家企业。

(八)*县工业集中区

*工业集中区分A区和B区,分别在下长镇和*镇,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A区位于*县下长镇,主要发展化工、冶金、建材等工业。B区位于*镇,主要发展轻工、食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机电、医药等工业。

(九)*工业集中区

规划面积6.87平方公里。园区主要发展能源工业、辅以发展制造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工业。目前已有五粮液普什公司、金叶茶叶公司、巨能变压器厂等10多家企业入驻。

(十)*县*工业集中区

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主要发展煤、电、化工和建材等工业。

(十一)*工业集中区

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园区位于巡场镇,主要发展玻璃、陶瓷等产业。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在编制中。

(十二)*县*工业集中区

规划面积4.3平方公里。园区位于*镇,主要发展硫化工、煤化工、建材加工等工业。

(十三)屏山县新发工业集中区

规划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近期启动1平方公里。主要发展机械、电子、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

建设进展情况:一是领导管理机构不断健全。各区县均成立了以区县委、区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业强县(区)领导小组,并设置了集中区管委会。二是规划及环评工作有序开展。全市产业园区总体规划评审工作基本完成,*、*阳春、*、*、*县*(城北园)和*产业园区规划环评已通过省上评审。三是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各产业园区已开发面积共36.36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25平方公里,已建成投产面积18.8平方公里,累计建设投入资金(不含企业投资额)17.11亿元。四是招商引资及项目入驻初见成效。截止2008年,除五粮液、*外,11个产业园区入驻企业共计177户,其中已投产企业142户;实现销售收入179.23亿元,同比增长88%;实现利税18.79亿元,同比增长62%,其中利润11.44亿元,同比增长53%。五是品牌日渐形成。*已列入全省新增12个省级工业园区的第二位;*阳春已被省发改委列为全省8个循环经济试点工业园区之一;*县充分利用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优势以及*知名品牌,努力推进“一区多园”建设;*工业集中区着力打造100亿元工业集中区。六是服务体系建设日渐成熟。坚持“便捷、透明、高效、规范”的原则,帮助入驻企业代办立项、规划、土地、环保等相关手续,实施实质意义上的“窗口式”办文、“一体化”审批、“一条龙”服务。

二、*工业集中区存在的问题

尽管*工业集中区的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与全省先进市州相比差距很大,还难以适应当前工业经济发展、招商引资、产业承接的要求。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设步伐整体滞后

*工业集中区建设整体起步较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信息、环保、物流、创新、融资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明显滞后,建设条件差,发展步伐较慢,延长了建设周期,影响了招商引资及项目入驻工作。此外,省级工业园区(开发区)数量较少,龙头引领作用不明显,承接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不突出,集约发展程度较低。

(二)“瓶颈”问题突出

一是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基础设施和配套要素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多数集中区开发模式单一,市场化运作机制尚未建立,建设资金主要靠政府投入,由于市、县级财政投资能力有限,形成较大的资金缺口,难以满足工业集中区建设。二是工业用地指标极为紧张。据调查,我市工业用地存量十分有限。要进一步扩大工业集中区的发展,大多数工业集中区建设需要进行用地调整,但在当前国家严把土地闸门的宏观调控政策下,争取用地指标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三)招商引资有待突破

我市多数工业集中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配套不全,还不能为企业入驻创造良好条件,新项目新企业难于入驻,项目难于落地;多数集中区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商成效不明显,引进的项目规模不大,层次不高,投资强度低,产业关联度弱,看点、亮点和兴奋点不多;有的工业集中区总体规划虽然产业发展定位明确,但在招商引资中仍有“饥不择食”或急功近利的现象,存在较大的随意性,难以形成产业集聚、产业配套。同时,多数工业集中区核心竞争力不强,缺乏大型项目支撑,产业发展特色不突出。

(四)机制创新亟待深化

一是统筹协调机制有待加强。我市工业集中区发展不平衡,各区县管理机构组成模式不统一。从职能配备角度看,各集中区管委会本身不具备与工作推动相应的管理权限,一些诸如企业进驻、工业用地、环境指标等审批职能仍然在上级相关部门,因此在设施建设、产业规划、招商引资等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决策环节较多、程序繁锁、效率不高等问题。二是工业集中区的开发仍是由政府主导,政府参与了从规划、征用土地、基础设施建设到厂房设施建设等全过程。政府在扮演开发商角色的同时,由于地方财力所限,也承担了过多投资风险,给集中区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三是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责权和利益分配体系,影响了地方对集中区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服务不到位,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我市工业集中区的发展壮大。

三、加快发展工业园区的对策和建议

(一)理顺内外关系,建立高效快捷的领导决策机制

高效快捷的管理体制对工业集中区的发展至关重要。为使集中区运行制更为快捷高效,应从理顺内外关系入手,尽快建立完善高效快捷的领导决策机制。继续完善推广“市县共建”体制,将各工业集中区的建设与发展作为*工业振兴的关键,列入与*城市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纳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每年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在经费、要素、人才等方面予以充分保障。下放区县一定审批权限,减少环节,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实行“封闭运行”的模式,在集中区收益、财政支持等问题上对区县进行大力扶持,有效调动地方发展工业集中区的积极性。

(二)加大综合协调,建立科学有效的要素配置机制

合理定位、科学规划是集中区建设发展的前提和灵魂,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科学规划问题,按照科学论证,实事求是,立足眼前,着眼长远的要求,充分考虑各方面资源、要素的条件,尽可能避免集中区产业发展的同构化、低质化。要强化统筹发展、经济一盘棋的发展理念,市级相关部门切实加强对各工业集中区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及产业布局规划的指导和衔接。

土地、水电气等各类发展要素是工业企业进驻集中区发展的基础,是制约集中区加快发展的重要瓶颈。一是要充分利用市场进行优化配置,引入企业参与水电气等要素供给。如*工业集中区利用政府出水资源、企业出资金入股的形式,与红光化工公司进行合作共建供水厂,建成后按照投资比例进行利益共享。二是利用政府行为调节,从政策层面打破区域、部门利益束缚。将全市土地、环保等要素进行有效整合、统筹考虑,对能源和运输进行综合协调,将要素尽量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三)推进开放合作,建立资源共享的招商推进机制

一是要发挥规划导向功用,通盘考虑*13个工业集中区的产业布局,力求每个集中区一个主导产业,快速形成产业集聚,增强优势竞争力,从而避免“小而全”倾向。二是从构建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全局,整合*乃至川南资源,全力实行招商资源共享。三是要完善招商奖励机制,每年拿出一定资金对招商引资成绩显著的集中区进行重奖,调动各方力量形成招商引资合力。四是要不断改善招商条件,创新招商手段,采取广告招商、网络招商、招商、新闻招商、展洽会招商等形式抓好招商引资。

(四)坚持市场运作,建立多元融资的资金投入机制

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进行市场融资,加快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创新投融资机制。组建发展投资公司,搭建投融资平台。公司在管委会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利用集中区的土地和部分城镇建设土地,开展融资抵押担保,解决集中区的建设资金。按照“创新机制、搭建平台、借助信贷、直接融资、更多吸引社会资本”的要求,从开发到管理都运用市场手段,减少行政行为,逐步将工业集中区建设由政府行为转化为企业行为,尝试公开拍卖集中区公共设施的经营权、广告使用权、道路冠名权等,把集中区建设过程变成资本运营过程。二是探索股份制开发集中区。划定专业区块供客商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路子,将集中区分片交由开发商以园招商、以商招商,实现以商建园、以园养园、以园富商。三是用足用活用好土地政策,使征用土地尽快产出效益。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鼓励民间资本通过独资、合资、入股等方式参与园区建设。

(五)创新服务理念,建立综合配套的服务运行机制

良好的投资环境是打造工业集中区软要素,也是使先期入园的企业能进得来、留得住,而且能够不断地做大、做强,为后面的进区企业起到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必须为投资者创造好投资环境、发展环境和生活环境,让企业进驻后能安心发展。

一是要切实抓好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入驻创造良好条件。切实抓好集中区的土地储备工作,力争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申报一批,确保企业入驻所需,对入驻集中区的企业可采取租赁方式用地,降低企业一次性投入成本。进一步加快集中区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步伐。市、区县共同投入加大供电、供水、供气、道路、环保、通讯、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与集中区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公共设施,为企业提供优良的投资环境。

一是强化行政软环境建设。对新开工重点项目,要实行一般问题帮办制、重大问题管委会主要领导现场会办制,加大现场协调力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促其加快投资速度;探索建立项目封闭运行机制,对凡是入驻工业集中区企业和项目实行“封闭式”运作,确保从项目引进到建成投产的满覆盖、全过程、高效率服务,提高工业集中区运行效率,加速推进建设进程。增强部门合力。建设企业投资服务中心,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得各项服务工作服务化、规范化;对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和困难,由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牵头,建立有效协商机制,强化部门协作,确保工作到边到位。简化办事程序,建立绿色通道,实行政务公开,推行承诺制,减少审批程序,简化办事环节,高效服务,一站式服务到底,营造良好的集中区投资环境;简化办事手续,进一步完善入园企业代办服务制度,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