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区生态环境建设现状调研

区生态环境建设现状调研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建区以来,我区充分利用山青水秀的自然资源优势,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因地制宜地保留山体、河流和绿色植被,同时搞好依山傍水的城市景观设计,一座新兴工贸旅游生态城区初见雏形。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任务日趋繁重。因此,加强环境治理保护力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势在必行非常紧迫。

一、我区生态建设的现状

我区地处泉州市区东北部洛阳江畔,全区土地面积381km2,东西宽16.7km,南北长42.8km。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不断加大环保事业投入,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特别是“创模”三年多来,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通过实施“碧水”、“蓝天”、“安静”、“青山绿地”、“污染防治”和“细胞优化”六大工程,极大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1、污染源控制取得实效。一是以洛阳江流域为重点的水环境整治项目取得成效。开展洛阳江流域“零点计划”行动,对12家重点企业下达限期治理任务,强化工业企业废水排放指标控制,全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95%以上;以沿洛阳江、沿北渠的截污工程为重点,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建设城东污水处理厂洛江段配套污水管网,进一步完善区域排污管网。二是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标。创建了万安至双阳38.84平方公里的烟尘控制区,加强铸造、食品、印刷、饮食、陶瓷、树脂等企业废气排放整治力度,烟尘达标排放率达100%,清洁能源使用率90%以上;同时加大扬尘整治力度,*5年我区的环境空气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三是创建3.27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覆盖城区达65%以上。对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噪声以及社会生活噪声强化监督管理,严肃查处噪声扰民事件,有效降低噪声污染。四是加强工业固体废物处置。成立垃圾清运公司,城区垃圾清运率达100%,各乡镇逐步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置,全区固体废物处置体系不断完善。

2、生态创建扎实推进。一是开展泉州市洛江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研究。制定《洛江区生态功能区划》,为区域资源合理开发和生态保护提供依据。二是严格执行“四山两江”保护规定,加大环境绿化工作。全区封山育林250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0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3.3%。三是开展“青山挂白”专项整治。制定《洛江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划定禁采区、限采区和可采区,全面推行砂石采矿权有偿出让制度,治理万虹公路两侧3处采石场,关闭一批违章矿点。四是加强城区园林绿化工作。新建各类园林绿地2.65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8%。五是加强辖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力度。新建罗溪森林公园和陈潭山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面积达34.08平方公里,覆盖率达8.93%。

3、机构制度建立健全。成立环境监察大队和环境监测站,培养骨干技术队伍,改善环境执法手段。严格根据《泉州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施方案》,对主要污染物执行总量控制,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定《洛江区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方案》、《洛阳江流域工业污染源综合治理“零点计划”行动方案》、《洛江区高速公路两侧“青山挂白”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实施方案,强化法制管理。落实市长、区长环保目标责任制和重点乡镇主要领导环保绩效考核制度,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强化人大、政协的监督职能,形成“政府统一领导、环保部门统一监管、各部门分工负责、群众广泛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运行机制。

4、环保意识渐入人心。充分利用标语、报刊、专栏等宣传舆论工具,面向企业界抓落实、面向青少年抓未来、面向全社会抓普及,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宣传教育。以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等环保节日为契机,印制环保宣传材料1000余册,深入乡镇、社区、学校开展宣传咨询活动;以创建绿色学校为平台,建立环保教育基地,广泛开展环境警示教育,举办企业环保知识讲座、“绿色奥运、绿色家园”中学生环保知识竞赛等大型环保宣传活动,使得“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社会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一、存在的问题

1、水环境污染整治任务繁重。由于洛阳江上游水库建设和来水减少,河流自净能力减弱,同时随着我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状况,使得一些新的污染源随之产生,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增加。加上城东污水处理厂尚未建成,洛阳江流域部分因子未能达到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水环境污染整治任务繁重。

2、农村环境问题日渐突出。滥施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本身产生的污染依然存在,生产废料随意倾倒,大量生活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出,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垃圾箱、垃圾转运场、无害化公厕等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卫生户厕普及率不高,农村卫生环境相对较差。

3、环境执法难现象依然存在。一是部分企业主环保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不配合甚至阻挠环境执法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环保队伍自身建设不能适应工作要求,执法投入不足,执法手段和技术装备落后,交通工具、通讯设备、取证仪器设备不足。三是环保执法主体多元化导致多头执法、交叉执法和执法不到位、执法不作为。

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路

我区不仅是泉州中心城区的生态屏障,也是惠安、南安、晋江、莆田等地的生态腹地,生态环境的好坏对全市生态整体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此,要深刻认识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重要性,以科技为先导,以生态环境重点项目建设为突破口,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事业进步紧密结合起来,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依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强化领导,统筹生态规划。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各部门要按照总体规划和要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配合,共同完成生态环境建设任务。农业、林业、水利等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分工,明确责任,加强行业指导和工程管理;财政、金融、科技、国土等有关部门也要从资金、技术等方面积极支持生态环境建设。要按照我区“十一五”环境保护专项规划蓝图,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建立健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和生态环境建设目标责任制,巩固环保第一审批权制度,突出生态保护的优先地位;落实好区长环保目标责任书,分解下达各有关责任单位,把生态环境建设成效列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当中。

2、注重宣传,提高环保意识。要把公众和新闻媒体参与环境监督作为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广泛深入地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增强公众环境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环境的氛围。要通过学习培训继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意识,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决策能力。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积极搞好社会公众教育,特别是宣传教育要注重向农村、农民扩展普及,大力宣传环境保护先进典型,揭露违法行为,完善信访、举报和听证制度,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民间团体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要继续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村庄”创建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

3、严把审批,发展循环经济。一是要提高引资质量,发展循环经济。要特别关注新引新批项目的先进性和环保性,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大力引进高技术、高效益、低污染、低能耗“两高两低”项目,限制引进不符合我市、区产业导向和产业布局的项目,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二是要分类管理严格审批。把宣传贯彻《建设项目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作为项目环保管理的重要内容,按照《建设项目管理分类目录》严格执行环评审批制度和“三同时”制度。三是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积极打造生态工业园区。认真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抓紧制定和推行清洁生产规划和实施方案,在重点城镇、重点工业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工作,优先发展和培育一批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依法淘汰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企业,逐步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四是要实施总量控制,强化全过程控制。下达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大力推广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实现末端治理污染向全过程控制转变,从浓度控制到浓度和总量控制相结合,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不断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

4、重点建设,构建生态新区。一是实施蓝天碧水工程。要加强污染源监测和治理,全面落实洛阳江流域工业污染源综合整治“零点计划”,巩固“一控双达标”成果;严禁工业污染项目进入工业园区,搞好园区的排污管网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控污染物随便排放。二是实施生态保护工程。要加快城区园林绿化和植树造林绿化,加快荒山荒地封山育林步伐,加强流域水土流失治理,进行交通主干线“青山挂白”整治活动,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态示范区建设,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三是实施生态经济工程。首先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发展生态农业。全面开展“三清六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路、改水、改厕、改沟、改圈、改厨)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扎实开展人居环境建设,稳步推进“三整三治”(整房、治散、建设文明村落;整路治脏,配套公共设施;整水、治臭,保护田园风光),基本达到“五化”(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河道净化)要求,实现村容整洁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其次要整合自然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业。充分发挥我区的旅游资源优势,以马甲仙公山风景区为龙头,将宗教文化旅游与山水生态旅游相结合,同时整合河市俞大猷公园、虹山观瀑景区、罗溪森林公园等项目,使区域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生态度假旅游优势逐步凸显。全面开展旅游区环境达标活动,推行绿色开发与绿色消费等活动。再次是超前规划发展生态居住业。规划设计一批环境优美、样式新颖、功能齐全的绿色生活小区,加快开发建设阳江生态新城,构建优美舒适的生态人居环境。

5、加强执法,遏制污染反弹。各乡镇、街道及有关部门要将防范污染事故、保持社会稳定放在突出位置,把严查环境违法行为作为环境执法的重点工作。要重点查处偷排、漏排、超排污染物、建设项目违犯环评以及企业不执行“三同时”的行为,严防“两土”死灰复燃、外地向我区转移污染项目和企业擅自停运污染治理设施。要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明确资源开发单位、法人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6、增加投入,形成保障体系。坚持政府、社会、个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建设资金。政府财政要将生态环境建设资金列入预算,预算内的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支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使用,都要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统筹安排,并逐年增长。要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上的各类投资主体向生态环境建设投资。农林水技术部门要大力推广应用科研成果和适用增产、增效技术,提高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含量。同时要切实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和科技试验示范工作,积极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不断提高农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科研成果和适用技术的普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