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层干部领导能力培训班讲话

中层干部领导能力培训班讲话

一、关于班子能力建设的问题

去年九月份召开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意义重大。全会的决议是我党执政理论探索的最新成果,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认真学习,全面把握四中全会决议,要做到六个深刻领会:深刻领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我党执政55年来的主要经验以及其客观的规律性;深刻领会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深刻领会《决定》从五个方面提出的能力建设的全面部署;深刻领会党领导人民正在从事的伟大事业与党建这一伟大工程之间的辨证关系;深刻领会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其领导班子在加强自身领导能力建设中所肩负的重大责任。

高校校、院系两级班子领导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一是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统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二是科学判断形势、正确把握办学方向的能力;三是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的能力;四是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科学管理学校的能力;五是应对复杂的局面和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

加强班子的领导能力建设是一个不断地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学习就是要用马列主义武装头脑,用“三个代表”指导行动,不断提高理论水平,认识能力,做到真学、真信、真用。实践,即结合学校工作实际、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努力提高班子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学校党委将在本月召开全委会,专题进一步研究加强班子领导能力建设的问题。

我们对班子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也是提高班子领导能力的一次具体的探索和实践。

二、关于目标管理

新的中层班子成立以后,马上要制定并和学校签任期目标责任书。因此还得讲讲目标管理。

一个班子,一个组织,缺乏合力、凝聚力,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重要的原因是心怀各异,没有一个大家为之共同努力的奋斗目标。

三十年代鲁迅先生曾在左翼作家联盟大会上发表过一个著名的讲话。有段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讲,联盟之所以意见不一致,是因为目标不一致。有的人打着革命的旗号,而求的是宗派的和小团体的利益,甚至是个人的私利。回顾我们工作的经历,看看周围,此话千真万确。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杜拉克对处于涣散状态的组织进行过认真的调查分析,他认为一般都存在着三种错误的领导因素:第一、过分强调领导个人技术第一,以致每个层次的领导者都只顾自己的专业技术而忽略了组织的总目标,使整个组织成为一盘散沙;第二、过分重视顶头上司的个人爱好,以致人人尽力讨其满意,而忽略了工作的真正需要,使整个组织成为几个主要领导喜怒哀乐的应声虫;第三、不同层次的人见仁见智,上下意见难以沟通,赏罚不一,是非无一定标准,以致整个组织成为争吵、埋怨、赌气的场所。我们周围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上述问题。

如何走出这一错误领导的致命渊薮呢?杜拉克先生提出了“目标领导法”,其核心是要以组织发展的最高目标,贯穿于各领导层的努力方向之中,要保持目标的导引功能,使最高目标内化为每个人的价值追求,以防止目标随层次的降低而逐渐递减。

完善目标管理,关键是要完善考核评估和监督激励的机制。另一位管理科学大师华伦·丹尼斯讲过一句话:“领导者应具备正面的激励能力。领导者应具有创造令人殷殷期望的远景目标,并将之化为行动,且实现目标的能力。”所以,能否建立一个好的激励机制,也是领导能力的体现。英国二战时的著名将领蒙哥马利曾对“领导”下了这么一个定义:“领导就是把男女团结在一个共同目标下的能力和意志、以及鼓舞人们信心的一种品格”。这些话,都值得我们品味。我们要认真总结上一任期目标管理的经验,找出不足,特别是在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上多下功夫,处理好诸如差别化的管理评价,刚性与柔性指标体系的关系,任期目标与可持续长远发展的关系,完成基本指标与创新创特色要求的关系等等。一句话,要鼓励创业、创新、创优,要提倡争先进位的“三创”精神,要鼓励携手共进的团队精神。

制定院系的发展目标,要“胸怀全局、脚踏实地”。所谓“全局”,就是要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和“三个代表”的指导思想;要符合国际民生的关注点,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结合点,国家需要、人民满意的出发点;要符合学校发展的目标定位和中常期战略规划;要符合抢抓机遇、图谋发展的硬道理、大道理。所谓“实地”,就是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争先进位的发展目标;就是要抓住工作重点和薄弱环节,力争创造出新的特色和优势;就是要有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和行动。制定二期目标责任书,有些要求是刚性的,如本科评优,学位点申报等,没有退路,而且从学院自身发展考虑,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目标制定与分解的过程要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要上下沟通,左右联动,但它又是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总体要求和总体行为。民主还得集中,各院系的目标最终应由学校决定。有些同志怕目标定高了,完不成难看,但定低了,导致你丧失机遇落后了会更难看。上次考核时,我们提出要看指标,但不一味扣指标,还要看工作状态,努力程度,发展后劲。这一点在新一轮考核中还要强调与规范。如果这三年你工作太平淡了,院系发展必然滞后,群众是不会满意的。

三、关于团结

团结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中国古代认为成就功业的三大要素:天时,地利,人和。构建和谐社会讲的是“人和”。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讲的也是“人和”。“人和”就是团结。俗话讲:“人心齐,泰山移”,是讲团结的力量。有首歌的歌词:“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我们都会唱,但有些同志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又忽视了。

单位教工的团结,关键在班子。班子的团结,是一个单位蓬勃发展的前提。团结出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不团结,就会抵消力量,变成内耗力。团结不仅利党利国利事业,也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团结,逆境可以转为顺境,劣势可以转为优势。团结还出干部,出人才。

四中全会,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大任务提了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每个领导同志都要考虑你如何去营造和谐共事的小环境。要明白,一个领导干部既要讲原则,也要有人缘。一个人有团结力、亲和力、号召力是党性、品德、气度、修养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人人格和风格的集中表现。作为领导者,主要职责是谋划思路,拿出办法,组织和指导自己的员工去实施。海尔总裁张瑞敏讲,领导和员工的区别在于:领导要做正确的事(决策),员工要正确地做事(实施)。领导要为部属创造思维的空间和施展才干的舞台。因此,必须学会团结、学会合作、学会协调。

如何才能增进班子的团结呢?我讲几条主要体会:

一是要多沟通交流。团结的前提是形成共识,共识的前提是沟通交流思想,沟通的前提是相互的尊重理解。所谓尊重理解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多想想别人的难处,多想想该如何帮别人一把,多想想如果我在那个位子上会怎么想,怎么做。沟通应坦诚,是什么就是什么。沟通应耐心倾听,让人家把话说完。作为领导,不要轻信是非流言,不要上一些心术不正的人的当,这就要沟通。沟通能消除误解,不要怕沟通中的麻烦,不沟通会有更大麻烦。

二是要淡薄名利。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有“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薄什么?淡薄的是个人的名和利,一些班子不团结,往往和班子成员争名夺利有关。一争名夺利,就会揽功诿过,就会勾心斗角,就会搬弄是非,就会拉帮结伙,就会以权谋私。这样的班子,何言心齐气顺?何谈团结一致?一个人如果把名利看得很重,也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当面不讲你,背后戳你脊梁骨,这样的班子和组织,是没有凝聚力的。

三是要宽宏大度。林则徐有一副对联的上联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南京莫愁湖“胜棋楼”有副对联,讲的是朱元璋和徐达下棋,徐胜,朱于是将湖赐予徐并建楼。后人作联曰:“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为亏我;心田似海,纳百川方显容人。”宽宏大度,是一个人的品格,也是一个班子建立起和衷共济关系的基础。宽容什么?宽容不同于自己的秉性和风格,宽容别人一时的失误或过错,宽容人家对你暂时的不理解甚至误解,宽容曾经反对过你并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同志。宽容是一种精神力量,它能出思想、出人才、出凝聚力。宽容也是一种良好的人际氛围,它有利于增进班子成员之间的同志感情。党政一把手的宽容大度更是班子团结的磁铁石、奠基石。

四是要遵守纪律。一些班子不团结,往往和成员中的自由主义有关:会上不说,会后乱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推诿扯皮,逃避矛盾等等。一个班子就像是一个推进事业发展的发动机,到处滴油漏气怎么行?不守纪律、搞自由化、推诿逃避,其实是自己降低了领导的位份,让人看到你的失职,怀疑你的人格。会后的不负责任的乱说,目的或者是发泄,或者是讨好,或者是表白,其实都是自己骗自己,失去的是在群众中的威信,得到的是别人对你的不信任。

四、关于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最基本的组织制度,也是党的政治纪律。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相结合,在组织制度,以及决策层面上的一种体现。高校不管是校级实行的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还是院系实行的党政共同负责制,其决策程序上都要实行民主集中制。能否正确的执行民主集中制,也是干部工作能力的一种表现。我讲几点看法:

1、领导总是要做决策的,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是建立在调查研究和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的。调查研究是吃准情况,避免“想当然”。“心中无数点子多,云天雾里瞎放炮”。但要调查明白必须听取各种意见,反复权衡比较,切忌先入为主,偏听偏信。司马迁就讲过:“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在弄清情况的基础上,形成初步的意见,再通过各种途径,如交心通气,学习借鉴,舆论宣传,集思广益,修订校正等,使之形成共识。特别是一些关系重大的改革决策,应力求在班子形成高度共识。

2、在高校做出一个决策,特别是抢抓机遇的超前的决策是有相当的难度的。高校既有民主不够的问题,也有集中不力的问题,更容易发生倾向是把学术自由和政治民主混为一谈,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割裂开来,评论家多于实干家。领导班子成员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你自己不能跟着别人去当评论家。你也不能总是想去把各种意见“抹平”而优柔寡断,议而不决。往往不少重要的决策是在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做出的,意见一致是在成功之后。杜拉克有句名言:“好的决策应以相互冲突的意见为基础。”我理解此话的意思是:决策是比较和判断的产物,它是一种选择,如果没有不同,甚至冲突的意见,就没有选择的余地。决策往往又是一种妥协的产物,我们只有对相互冲突的意见反复权衡、比较、选择、归纳,才能行成正确的妥协方案。所以领导人不能怕意见纷纷,更不能去追求“鸦雀无声”,而是要学会从纷纷不同的意见中寻求正确的决策。当然,也有人是专门提意见的,反正你横竖都不对,对这些人的意见听还是要听的,但不宜过分看重,不要影响自己的判断力,也不必非得和他争个不休。鲁迅先生说的好:“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们的赞成是在取得成效之后。”再说,真理从来不是靠辩明的,而是靠实践证明的,我们应坚持真理,敢于决策,敢于负责。

3、决策一旦形成,整个班子就要维护集体决定(即便你个人有保留)的严肃性,就要毫不含糊地执行,千万不要一听说有意见就朝令夕改。即便人家说你错了,你也要弄明白错在哪里再改。千万不要一遇困难就开倒车或决而不行,行而不果。开倒车所造成的混乱比不作决策还严重,往往会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使班子失去公信力。千万不要碰到障碍就相互埋怨,做事后诸葛亮,甚至讨好卖乖将自己置身事外,这些情况的发生,往往会造成班子的涣散、人心的丧失、事业发展的倒退。

4、在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过程中,党政一把手负有更重要的责任,应成为执行的模范,一切从事业出发,共同担负起单位改革发展的责任,不要去争谁说了算,要相互尊重,相互补台,拾遗补缺,密切配合。一把手应集中精力谋划大事,解决难事。在决策过程中,要注意倾听副职的意见;在执行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和支持副职的工作。作为副职,要按分工负责的要求,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去做好工作;同时,又要有全局的观念,顾大局、识大体,协调配合,和衷共济,不要怕多分担一点责任。干成一件事都是一份宝贵的经验积累,都为同志间的理解信任增添了一份助力。还要懂得,你分工的那个工作都是整体的组成部分,离开了整个系统的协调运转,你那个子系统是难以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的。

5、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决策程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我们常强调先立规矩再办事,或者是边立规矩,边办事。规矩就是制度。制度在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过程中更具根本性、稳定性。领导要有依法治校的意识,就要自觉地接受制度的约束。当然,任何制度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要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完善,但必须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程序来形成新的制度。

五、关于自身修养

高校的领导,真的谈不上“做官”,我们也没有必要去研究“为官之道”。但作为众目睽睽的一个领导者、管理者,则应考虑自身应具备一些什么样的素养。我赞成这样一句话:“保持领导不是靠权利,而是靠威信、毅力、丰富的经验、多方面的工作,以及卓越的才能。”每一个领导都希望自己在群众中有威信、一呼百应。但威信从何而来?有人认为有权就有威,我说你就得听。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现实生活,往往会发现有权未必就有威。有人把群众对领导的态度分四种:一是辱之毁之;二是敬而远之;三是敬而誉之;四是无而有之。可见,前两种领导就没什么威信,而对后两种领导,群众是佩服有加,甚至,久久不能忘怀。可见,权和威是不能划等号的。

领导的威信固然要看领导的学识和才能,也要看领导的品质和风格。我建议同志们注意一下“情商”的问题。“情商”一词是1995年哈佛大学丹尼尔·戈尔曼教授提出来的,又称EQ,是相对于智商(IQ)而言的。

智商是指研究思考物质世界变化规律的能力,情商是指研究思考精神世界变化规律的能力。它是一种性格的素质、是心灵的力量、是人文的修养。它包括一个人情绪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了解他人,激励他人和控制他人的能力、为人处世的能力。智商是解决做事的问题,情商是解决做人的问题。不少学者认为,情商对一个人的成功更为重要,丹尼尔·戈尔曼就讲:“一个人的成功,20%是靠智商,80%是靠情商。”著名教育家卡耐基讲:“一个人的成功15%是靠他的专业知识,而85%是靠他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处世能力。”教育部部长周济有一次讲,他的同学在人生的事业中,没有一个是因为专业知识不够而失败的,失败的都是因为性格和情感方面的缺陷。

增强“情商”得注重自身的修养,古人叫修身养性。对此提点意见,供参考且共勉。

一是要注意端正自己的形象,增强人格的力量。自当干部起,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教师,就要考虑,人们十分关注你的作为,关注你在舞台上的表演,关注你处理利益时的态度等等。为此,我们一定要常思己任不可懈怠,忠诚待人不可失信,一身正气不可媚俗,廉洁自律不可谋私。

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感情的力量。据说最早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的管仲。他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这里的“本”是指根基、主体。管理干部面对的是群众,群众是我们的根基、主体,以人为本就是要时刻想着这个主体,为这个主体去做事。(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学校的改革发展是一致的)为此,我们应经常关心群众,关心下属的正当要求。(也要正确地加以引导,不许诺办不到的事,不能做“廉价好人”)应豁达大度地面对人际关系,应学会赞美他人的优点和长处。

三是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增强知识的力量。现在的干部和战争年代过来的“老资格”不一样,其威望不是来自于“资格”,而是来源于“知识”,没有知识讲不出多少道理,出不了多少思路就难以服众,你只能是以理服人。有句话讲:“要想有素质,必须学知识”。做管理要学习和积累一点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这知识有书本的,也有经验的,有自身经历的,也有别人实践的。处处留心皆学问,关键要做有心人。

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注意个人的修养。修养的过程是一个道德实践的过程。对一个人修养的评判,往往是看他在关键时刻待人接物的态度。对此,林则徐讲过:“观操守,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疲时;观度量,在喜怒时;观存养,在纷华时;观镇定,在震惊时。”司马迁就如何评判一个人对友情的态度,讲了三句话:“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这方面的格言警句很多,希望大家留意,细细品位,相信会对修身养性有所裨益。

我们学校是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态势下谋求发展的,挑战大于机遇,困难经常袭来。大家关心的分配问题就面临三大矛盾:市里和校内,现职和老同志、效率和公平。发展黄金期也是矛盾的突显期。有句诗“创业艰难百战多”,我们是“创业艰难矛盾多”。面对困难也是对我们意志力的考验。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我们应在实际工作中,锤炼出一种敢于迎难攻坚、励精图治的品格,困难中往往孕育着机遇,战胜困难就赢得了机遇。

最后还想讲一点,从事管理工作本身也是一种奉献。但既然做出了这样的选择(无论是自己的还是群众的选择),就应该有一种甘于奉献的精神。不怕吃亏,不怕吃苦,不怕吃气。你做出了奉献,群众心知肚明,老百姓心中有杆秤,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有的人怕吃亏,就运用行政的资源,多为自己去打点,或为小集体服务,结果也是很不好的。要明白,作为领导,自身的价值是在本单位的发展中得到实现的。不能说你什么都好,所领导的单位搞得却不怎么样。以前,我们在对双肩挑干部岗位聘任时没有把专业工作和行政工作结合好,下一步要完善,目的是要让我们的干部至少在任期中更多地考虑如何把本单位搞好。如果有的同志眼睛总盯着自己的名利,“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没有不脱离群众的。我们希望我们的中层干部要处理好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到事业中去,投入到为群众服务中去,在群众的心目中塑造自己的形象,树立自己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