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市委全体发言

市委全体发言

同志们: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提出了明确要求,不久前刚刚闭幕的省委十届八次全体会议,对青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全面部署。我们召开这次全体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精神和省委十届八次全体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上半年工作,安排下半年各项任务。

下面,我代表市委常委会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总书记讲话精神和省委十届八次全体会议精神,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深刻反映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集中代表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今年2月,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高度,深刻论述了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系统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识和处理好的重大关系,并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以及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出了明确要求。省委十届八次全体会议,紧密结合青海实际,系统总结了“十五”以来我省“三农”工作的成就,对“十一五”全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重点任务作了全面部署。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都要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总书记讲话精神和省委十届八次全体会议精神,深刻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自觉增强搞好新农村建设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不断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进一步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使农村经济社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农民收入稳步增长。*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比*0年增加了~元,“十五”时期年均增长~%。扶贫开发取得重要进展,五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万人。农民人均住房面积从*1年的~平方米增加到~平方米,农民生活水平总体接近小康。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十五”期间,全市共修建乡村道路~公里,其中乡村公路~公里,村道硬化~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解决了~万人、~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建成日光节能温室~万栋、~万亩,畜棚~万座、~万平方米。农村太阳能和沼气受益群众1.83万户6.38万人。建成盘道水库,改造灌区干渠~公里、支斗渠~公里,改善农灌面积~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8.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平方公里。

农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我们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五年来,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比重由~%增加到~%,畜牧业增加值在农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已达到~%,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农业增长方式开始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转变。

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实践中有了新的发展,城郊农村“村改居”工作正在积极推行,城郊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增强。

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得到发展,“普九”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加大,五年转移就业农民~万人(次),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得到提高。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市农村,计划生育“少生快富”工程扎实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取得重要进展。农村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加强。

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三级联创”和“三培双带”活动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导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农民权益得到尊重和保护。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大力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推进“平安乡村”建设,保持农村社会安定。

通过改革和发展,使全市农村发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变化,各族农民群众进一步坚定了谋发展、思和谐、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充满了希望。但是,由于我市农业农村基础薄弱,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贫穷落后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农民收入水平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到去年年底,全市农村仍有28万贫困人口;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与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这些矛盾和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艰巨任务,还需我们付出长期艰苦不懈地努力。

“十一五”时期,是西宁加快发展,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建立起以工补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西宁来讲,既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机遇,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要准确把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按照省委提出的西宁“要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走在全省前列,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的要求,充分利用西宁区位条件和优势,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二、以“家富、村美、民乐、人和”为目标,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

关于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在今年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已经作了安排和部署,在这次会议上,又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讨论稿)》。为了进一步推动工作,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我再强调几个重点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我们立足西宁实际,在量化、细化目标要求的同时,确定了西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家富、村美、民乐、人和”的目标。

家富:就是把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放在首位,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村美:就是搞好村庄规划和村容村貌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民乐:就是以提高农村现代文明素质为根本,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人和: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建设和谐乡村。

要实现上述目标,我们着重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着力增加农民收入

要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要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中心任务,把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放在首位,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三年内,市郊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元以上,三县试点村要达到~元以上,到“十一五”末,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超过~元,这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家富”这个目标的关键环节。

第一,要靠发展经济增收。各区县都要立足自身特色和现有基础,明确富民产业目标,努力做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形成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要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和现代高效畜牧业,着力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重点做好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转变。要加快特色优势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建设,把马铃薯、油菜、蚕豆、中藏药材等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到“十一五”末,特色优势农作物比重达到75%以上。继续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和设施畜牧业,到“十一五”末新建各类牲畜暖棚3万栋,不断扩大西繁东育、自繁自育规模,提高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水平,畜牧业增加值在农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要达到~%。要进一步发展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努力把一批特色产品打造成特色品牌。要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加快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继续在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向重点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倾斜,促其加快发展,迅速做大,重点扶持好~户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到“十一五”末,使全市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以上,产业化经营组织对农户的带动面达到~%以上。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大力扶持农村能人,引导动员农村千家万户行动起来,不拘形式,不拘规模,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搞创业,扩大非农就业渠道。要积极发展以商贸、餐饮、运输、旅游服务等为主的第三产业。鼓励支持大中型流通企业经营网点向村镇延伸,完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和市场服务功能。供销合作社要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开展联合、合作经营,搞活农畜产品流通,保障农民生产资料的供应。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在自愿基础上建立行业协会、专业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第二,要靠政策扶持增收。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研究制定扶持“三农”的政策,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要继续加大投入,“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要建立和完善对“三农”投入的增长机制,切实做到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投入都要有明显增加。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农村的有利时机,坚持整合资金,每年办一批实事。今年我们整合~亿元资金,为农民办10个方面40件实事,目前进展很顺利,要继续抓好落实。金融机构要进一步调整信贷资金结构,完善支农便农服务体系和功能,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要采取贴息、补助、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金向农村流动。要结合每年为农民办实事项目的实施,引导农民通过投资投劳等方式,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总之,要通过政府、金融机构、社会力量和农民自身努力,建立稳定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随着各方面对农业农村投入的逐年增加,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形成有利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良好环境。“十一五”时期要着重抓好盘道水库灌区配套工程建设,新建西纳川水库和扩建云谷川等中小型水库。要重点完成~万亩灌区节水灌溉工程,结合其他小型灌区改造建设,改善农田灌溉面积~万亩。

第三,要靠科技进步增收。科技进步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效益的关键环节。要加快农作物及畜禽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加快培育发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和科技示范大户,形成多形式、多层次、社会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力争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要充分挖掘科技在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中的巨大潜力,努力做到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科研开发与成果推广相结合,科技人员和专业大户相结合,使科技进步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四,要靠提高农民素质增收。要围绕每年培训~万农民的目标,认真实施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由市农牧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整合培训资源、培训部门和培训经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着重抓好订单培训、技校培训和职业培训,重点培训农村能人和贫困家庭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要有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措施和目标,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技能水平,使农民有较强的务工技能。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向城市、城镇转移。进一步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切实加强对跨区域劳务输出的组织引导,重点扶持边远山区及贫困家庭农民的劳务输出,争取全市农村每户都有一名务工人员。要抓好基地建设、信息服务、权益维护、社会保障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为农民创造宽松的就业环境和均等机会。“十一五”期间,力争每年输出农村劳动力~万人(次),其中输出长期相对固定农民工~万人以上。

第五,要靠扶贫开发增收。要以西宁市在全省率先脱贫为目标,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基本方针,突出抓好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等工作,整合各类资源,实行划区域、定项目、定年限的分类分区扶贫,努力改善贫困村、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继续动员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强化扶贫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各扶贫联点单位的作用,从培育致富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人口素质等方面入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给予扶贫地区更多的智力、物资和资金扶持,确保每年都有一部分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到*7年绝对贫困人口基本脱贫实现温饱,到2010年农村低收入人口基本达到小康水平。

第六,要靠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增收。只有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才能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为工业反哺农业、带动农村发展提供经济基础。要努力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有效机制,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民族用品加工等劳动力密集的加工制造业,延长产业链,更多地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加快小城镇建设,重点抓好三县县城、建制镇和中心集镇生活经营设施及公用设施建设,增强小城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辐射周边乡村经济发展的能力。

(二)搞好村庄规划和整治,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搞好村庄规划和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和农业,参与农村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项目开发,使村容村貌有新的改观,这是建设新农村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村美”这个目标的基本要求。

第一,要做好村镇规划。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点、适度超前”的原则,从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美化绿化环境、节约保护耕地、尊重传统文化出发,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编制村镇规划。特别要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西宁“四线”地带(宁张公路沿线、宁果公路沿线、青藏公路沿线、青藏铁路沿线)以及城乡结合部村镇的规划工作。有步骤地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实现全市村镇规划全覆盖。在新农村规划中,要保留农村历史文脉,注意传承建筑文化,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不搞千篇一律。通过制定规划,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推进村镇建设。

第二,要整治村容村貌。当前,全市部分农村根据市委要求,大力开展了村庄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到目前为止,一些村已经基本完成了治理五乱(即乱占道路、乱堆粪土、乱垛麦草、乱倒垃圾、乱泼污水)和改厕工作。改圈、改水、改厨、改路工作在7月底基本完成。有关部门在7月底以前还要拿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对于这一部分村在村庄环境卫生整治中形成的好的做法和经验,要在全市农村推广。要从村庄公共环境和农民庭院环境入手,治理“五乱”,进行“五改”,引导农民群众开展庭院美化和环境整治工作,彻底治理脏、乱、差,达到布局优化、建筑美化、道路硬化、环境绿化、卫生洁化、水体净化、路灯亮化的要求。建立健全村庄道路管护、环境卫生管理评比、农户门前“三包”等长效机制,建设环境优美、秩序良好的新农村。

第三,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要加强对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的整治,做好农村水污染和水环境控制治理。组织实施好人饮解困工程,“十一五”期间要解决~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搞好“一池三改”项目,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要突出抓好荒山、荒地、荒滩和沿路、沿河的大面积绿化,组织乡村干部群众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荒山荒坡绿化,大力推进天然林、水源涵养林保护和农田防护林建设,完善农业生态屏障,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三)提高农民素质,着力树立文明新风

要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使农民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这是建设新农村的精神支柱,也是实现“民乐”这个目标的重要内容。

第一,要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要加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提高广大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形成邻里友好、家庭和睦的乡风。加快农村科普事业发展,大力倡导农村健康文明新风尚,使农村传统美德不断发扬光大,引导农民革除陋习,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使广大农民共享文明成果。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文明村镇、星级农户、诚信村民等创建水平,吸收农民群众广泛参与,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村入户到人,不断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形成健康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第二,要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加快建设“三室两栏一校一所”(党员干部学习室、图书阅览室、宣传文化活动室、村务公开栏、阅报栏、村民学校、文体活动场所和文体设施),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完善、服务方便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结合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为农民提供多层次、多样化文化服务。加强文体队伍和“文化中心户”建设,深入挖掘和保护民间文化艺术,大力发展有特色的乡村文化事业,广泛开展内容健康、形式多样、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第三,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要大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继续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改革,使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加快推进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投入,健全大病医疗救助体系。依法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逐步建立适合务工农民特点的大病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救助和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重点解决农村灾民和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救济问题。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养老制度,使农民老有所养。到2010年,按标准改造建设好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村级卫生所普及率达到~%,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全面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

(四)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着力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积极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依法保障广大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参与权、监督权,这是建设新农村的政治保证,也是实现“人和”这个目标的基本前提。

第一,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组织基础,农村党员是贯彻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力量。要进一步巩固扩大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实践成果,把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不断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要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重点抓好村党组织建设。继续开展“三级联创”活动,选好配强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深入开展“三培双带”活动,提高党员素质,充分发挥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模范作用。

第二,进一步落实各项民主制度。按照“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健全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扎实推进民主管理各项工作,确保广大农民群众真正享有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加强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建设,让群众自我教育,干部自我约束。进一步推行村务公开,乡镇政务公开,真正让农民群众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以村务大事民主决策制度为突破口,解决农村热点、难点问题,从而提高农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进村民民主议事方式,引导和组织农民运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机制,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

第三,切实维护农村稳定。深入开展“平安乡村”建设,加大对农村违法违纪案件和邪教、各种非法传教活动的查处、打击力度,防止黑恶势力抬头。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继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认真搞好“平安寺院”建设,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进一步完善农村矛盾纠纷预防、排查、调处机制,认真处理和化解因土地、住房、邻里关系等引起的群众纠纷。要齐抓共管,共创共建,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搞好农村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稳定。

三、创新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新农村建设是全市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决策和部署上来,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把这件关系全市发展大局的大事抓紧抓好。

第一,加强组织协调,抓好工作落实。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重大历史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确保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实效。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农村、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努力使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符合实际、符合民意。各级农业综合部门要牵头负责,担负起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主动掌握和及时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全市各部门要结合自身工作职能,制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计划,每年都要有新内容、新举措。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每年的经常性工作,列入目标考核内容,年底进行考核,确保全市新农村建设不断推向前进。建设、交通、水务、科技、卫生、文化、司法等部门要各负其责,切实配合做好新农村建设中“五改”、“五乱”整治和“七化”工作,大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各区县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立足自身实际,扎实做好工作,努力推动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绩。县乡两级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新农村建设上,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各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要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去。宣传舆论部门和各类媒体,要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好经验好做法,在全社会营造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二,充分依靠群众,精心组织实施。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农民主体、群众自愿”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农民成为投入的主体、创造的主体、受益的主体。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区分轻重缓急,切实为农民群众多办好事、多做实事,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在具体实施中,要切实做到不搞一刀切、不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不做无实际效益的“表面文章”,特别要防止出现以各种名义增加乡村债务和农民负担的现象。要教育引导农民群众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自己切身利益的关系,克服依赖思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建设美好家园,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第三,搞好试点工作,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各区县、各部门要根据市委、市政府试点工作方案要求,切实抓好全市13个村和一个镇的试点工作。试点工作要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加强引导,依法有序推进。各部门对试点工作有关事项要做到特事特办、特事快办,尤其在项目审批、用地审批、资金拨付等方面要简化程序,提高效率。要通过“自己筹、政府补、金融贷、社会捐、优惠政策减、帮扶单位助”等办法筹集资金,注重从群众迫切希望解决而目前又能够解决的问题入手,加强资金协调和整合,抓住关键环节,集中力量办大事,带动整个试点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确保试点村建设一个、成功一个、群众受益一个,切实把建设成果体现在基层,让广大农民真正感到变化、看到成效、得到实惠。

第四,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配套改革。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和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转让,推进农业规模经营,不断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益。按照缩小征地范围、完善补偿办法、拓展安置途径、规范征地程序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完善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全面落实《西宁市海湖新区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办法(试行)》和《西宁地区被征地农民培训就业工作意见》,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已经出台的各项支农措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并逐步把行之有效的支农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形成连续稳定的支农政策和制度。要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推动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要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加大城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对农民群众的服务,引导城市资金向农村流动。加快城郊农村和失地农民“村改居”、“农转非”步伐,通过整体规划、统筹建设,进一步融入城市发展之中,提高城市化水平。要扩大城市容量,增强和完善城市功能,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发挥好人口聚集、服务延伸、辐射带动作用。

第五,切实转变作风,狠抓工作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思想观念、政策水平、领导能力的全新考验,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既要敢闯、敢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最大限度地把群众动员组织起来,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又要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揽,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形象工程。要结合县(区)、乡(镇)换届,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举办研讨班、现场会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乡、村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领导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对乡、村干部的培训,要在一年内完成。在这里,我要着重强调一下在新农村建设中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问题。新农村建设涉及的项目多,资金量大,我们要切实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绝不允许出现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的现象。

同志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光荣而艰巨,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市工作大局,紧密结合农村工作实际,振奋精神,勇于创新,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扎扎实实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