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新时期农村水利思考

新时期农村水利思考

各位领导、同志们:

水利部党组十分重视农村水利工作,汪恕诚部长在这次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的工作报告中,对加强农村水利工作特别是解决饮水安全工作作了重点部署,同时,会议又安排专题讨论农村水利工作。借此机会,我谈三个问题:

一、必须认清农村水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建国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水利工作,坚持不懈地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村水利的发展,不仅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基本实现了中国粮食安全,使中国以占世界*%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而且通过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发展供水事业,使广大农民群众的饮用水条件得到初步改善,同时也改善了农村环境,许多乡村出现了“沟、渠、田、林、路,桥、涵、闸、站、井”配套成龙和“田成方、渠成网、路通达、林茂盛”的新景象。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各地的兴起,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农村水利发展正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正确分析新形势,拿出新举措,推动农村水利实现新的发展。

(一)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情势严峻

人应该获得所需要的洁净的饮用水,这是人权的基本体现。新中国成立以后,乡镇供水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解决了部分农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0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又加大了农村人饮解困工作的力度,把解决人畜饮水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六小工程”的重要内容,共安排国债资金*8亿元,加上各级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和群众自筹,总投入约180亿元,建成各项农村饮水工程80多万处,使5700万农村人口告别了饮水难,取得了”小工程、大德政”的效果。但是,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的根本解决,还有不少农村农民群众的饮用水存在高氟、高砷、污染水、苦咸及血吸虫病等水质问题。特别是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广大城乡的兴起,加之水污染防治工作存在诸多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致使农村的水源条件比上个世纪70年代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全国70%以上的河流湖泊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有的地方甚至是“有河皆干、有水皆污”。水污染不仅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而且水质的恶化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许多群众说:“现在楼房新了,腰包鼓了,但水脏了,生病多了,心里害怕了。”新闻媒体披露和曝光的一些“癌症村”,大都是因水污染严重,群众饮用不洁净甚至含化学元素的水源造成的。根据卫生部门和水利部门的调查,按照卫生部1*84年制定的饮水标准准则要求,我国农村饮用水符合这一准则的人口比例仅为66%,还有34%的农村人口达不到这一准则要求。根据联合国评估和我们的初步摸底调查,全国尚有3亿多人口饮水存在不安全。这个数字是很大的,任务是艰巨的,所以我们说解决饮水安全仍是今后水利工作的第一任务。

(二)农业基础设施抗御水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高,实现粮食安全战略还存在诸多困难

建国后,我国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七十年代、九十年曾掀起了三次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使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特别是大力发展灌溉农业,建成了400多处大型灌区和5000多处中型灌区,加上党在农村执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使粮食生产能力在最高年份曾接近和突破1万亿斤。但是,应该实事求是地指出,我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很不平衡,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差别很大;有很大一部分地区农田水利防洪排涝标准还相当低,不足5年一遇;有不少土地还是引不进、灌不上、排不出,是实心田;有的地方多年以来依然是“河山依旧,面貌未变”,完全是靠天吃饭。近几年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仅为*000亿斤,比过去下降了500亿—1000亿斤左右。究其原因,除了因耕地减少、种粮比较效益低使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下降外,主要的原因就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滞后。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实行让农民休养生息的政策,采取多种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包括取消农村主要用于水利建设的劳动积累工。但是,有的地方不能正确地把握取消劳动积累工政策,认为取消农民的劳动积累工就是不再搞农村水利,或者产生怕苦畏难情绪,不想搞农村水利,因而对农村水利工作特别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有所放松,领导不力,发动不够,投入不足,农田水利正面临滑坡的危险。目前小型农村水利基本上处于“吃老本”状态,灌排设施不全,工程老化失修,运行效益衰减,不但难以支撑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也不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践证明,农田水利一旦有3—5年滑坡,可能要花5—10年时间通过加倍努力才能恢复“元气”。另外,农业的发展对水资源依赖程度较高,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发展,用水结构必须调整,农业用水量有很大的部分必将“农转非”,向城市供水和高效益、高附加值的产业转移。未来农业发展不可能大幅度增加用水量和扩大灌溉面积,要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在节水的同时提高土地产出率。根据专家预测,“十一五”末,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必须达到10000亿斤以上才能适应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快农村水利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也包括提高农业的科技贡献份额,才能化解粮食安全的风险,才能保证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

(三)农村生态环境上的问题令人担忧

恢复和建设良好的水生态系统,是水利工作最基本的目标,也是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农村生态环境上出现的问题十分令人担忧。一方面,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依然存在,目前,还有*多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区急待治理,任务十分艰巨;一方面,农村的水环境不断恶化,不但沟渠河道遭受着工业废弃水和生活垃圾的污染,而且,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的大量使用造成的面污染也十分严重。许多河道发黑,河岸杂草丛生,垃圾成堆;不少田地土壤层有害元素含量超标,板结硬化。可以说,许多乡村特别是乡镇企业发达地区和近20年来开发项目比较多的地区,很难找到“一块净土”、“一方净水”。农村水环境的现状,不仅危及农民的身体健康,也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我国不少农产品都因某些农药含量超标而出口受到限制。同时,广大草原也由于持续干旱和超载过牧,加之牧区水利建设长期滞后,导致了草原退化、沙化严重。全国牧区饲草料灌溉面积仅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0.4%,与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天然草原载畜能力下降了约30%,而载畜量却增加了46%。目前,全国牧区33.8亿亩可利用草原*0%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而且还在以每年3000万亩的速度扩展。一些生态严重恶化的地区,河流断流、湖泊干涸、湿地萎缩、绿洲消失,生物多样化减少,有的地方丧失了人类基本居住条件。近5年来,牧区已有26万人不得不搬迁移居。另外,农村地区能源结构不合理,农村水电资源开发率仅为23%,农民用电水平低,大量砍伐林木、破坏森林和生态问题较为突出,直接威胁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成果。

总之,农村水利发展确实面临着不少新情况,存在着不少新问题。当然,有些问题已经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视,有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明确强调:“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支持‘三农’发展。”总理也指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总书记和总理的指示,使我们看到了农村水利的希望。我们要正视问题,抓住机遇,谋划农村水利的未来。

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水利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

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跨越时期。我们不仅要在*0年基础上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宏伟目标,而且还要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始终是工作的重点。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也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而要在这一历史阶段全面实现农村小康,水利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神圣的使命。

根据当前农村水利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今后一阶段农村水利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新时期的治水方针,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以保障农民群众饮水安全,维护人的健康生命为第一任务,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坚持不懈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工程管理,推动农村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文明发展道路。其工作重点和布局是:

(一)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作为水利工作的第一任务

中央领导同志对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分关心,去年以来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要想办法解决群众的饮水问题,绝不能让群众再喝高氟水”,“要增强紧迫感,深入调研,科学论证,提出解决方案,认真加以落实,让群众能喝??为老区人民排忧解难”。最近,回良玉副总理在水利部关于人饮工作的汇报上批示:“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是一项深得民心的‘德政’工程。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提前实现了‘十五’规划的任务,可喜可贺。但一些地区农村饮水仍相当困难,饮水不安全问题还十分突出,农村饮水解困、饮水安全工作任重道远。望请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突出建设重点,强化工作力度,从而推动农村饮水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汪恕诚部长也对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保障饮水安全,维护人的健康生命,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工作的第一需要”、“饮水型地方病防治工作,一定要作为水利部的重要工作来抓”。我们一定要从贯彻落实中央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高度,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在巩固和提高人畜饮水解困成果的基础上,把保障饮水安全作为当前水利工作的第一任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来抓,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优先解决对农民生活和身体健康影响较大的饮水安全问题。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和卫生部近期编制完成的《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十一五”期间,重点解决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血吸虫等饮用水水质不达标以及局部地区饮用水供应严重不足问题;到2010年,使无法得到或负担不起安全饮用水的农村居民比例降低三分之一;到2020年,使农村居民饮水达到安全或基本安全。

(二)切实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加大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灌区不仅是粮食生产的主战场,也是节水的主战场。在占全国耕地45%的灌溉面积上,生产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分别占到全国粮食和经济作物总产量的75%和*0%。1**8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大型灌区节水改造、节水示范和牧区节水灌溉项目建设的投入,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2亿亩,实现年节水300多亿立方米的能力、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00多亿公斤的显著效益。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平均每投入1.2元节约1立方米水,投入1.3元新增1公斤粮食生产能力。

今年以来,总理等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对发展节水灌溉做出重要批示,指出加大节水灌溉力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仅是当务之急,也是长久之计。我们要深入贯彻这些批示精神,以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为重点,完善农田灌排体系,大力推进节水灌溉。*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水利部、农业部等有关部门,编制完成了《全国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发展规划》,已上报国务院;我部结合水利工作实际,编制完成了《加快灌区建设保障粮食安全近期重点建设规划》已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上报国务院,我们将努力争取国家尽快批复规划,并加大投入,明显改善现有农田水利设施状况,做到旱能灌、涝能排,大幅度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各省要明晰农业用水权,抓紧颁布灌溉用水定额,并制定相应的法规和管理制度,实施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各地要在加快灌区骨干工程改造的同时,在粮食主产区田间进行规模化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探索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模式,并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易涝和盐碱、渍害严重的地区,要更新改造机电设备,完善排涝设施,提高农田排涝能力。有条件的地区,可加快园田化建设,促进农村水利现代化。在灌区“两改一提高”的基础上,要着力建设生态型灌区,使灌区达到人水和谐、洪旱无虞、供水安全、环境优美。

牧区要加快节水灌溉饲草料地建设。在未来的5年中,要以内蒙古中部、新疆北部、青海三江源区、环青海湖周边以及四川、甘肃等草场严重退化且有一定水资源条件的地区为重点,新增牧区节水灌溉饲草料地400万亩,为1600万羊单位提供半年补饲,为1.6亿亩天然草原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进行修复提供条件,配合草场围栏、退牧还草等工程,实现项目区草原生态保护和牧民增收“双赢”的目标。

(三)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加快中型水库建设和中小河流的治理,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农村的量大面广的中小型水库,是当地城镇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保障城镇防洪和供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当前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看,一方面,一些丘陵山区由于缺少控制性的中型水库,农村包括小城镇在内的生产、生活供水保证率不高,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各地要求中央加大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补助资金的呼声日益高涨;另一方面,由于先天不足和年久失修,目前大部分变成病险水库,成为防洪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和防洪安全的心腹之患,给水库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制约着水库效益的充分发挥,对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截至*3年底,中央已累计投资158.2亿元,共安排了1217座病险水库(包括20座水闸)的除险加固建设。这一工作虽然开展了,但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除险加固的量还不大,还有不少除险水库亟待列项。此外,绝大部分病险水库大都地处偏远山区或贫困地区,仅靠地方各级政府是无力完成除险加固艰巨任务的。因此,为保证农村生活及灌溉用水,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要积极争取国家尽快审批《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报告》,继续加大中央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的投资规模。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投入机制,以地方为主、中央补助为辅,抓好地方中型水源工程建设和中小河流治理。

(四)大力开展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水土保持,建设“碧水”工程,创建“生态乡村”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从水利上来说着重要抓三项工作:一是要治理水土流失,加强水土保持。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山丘区,要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要重点兴修梯田、建设淤地坝和小型蓄水保水工程,保护和合理利用当地水土资源,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山区特色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要加快长江和黄河中上游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步伐,加大东北黑土地和珠江上游石灰岩地区水土流失防治力度,搞好南方地区崩岗治理,减少进入江河的泥沙。要加强农村“四荒”资源的治理和开发,依靠政策并利用市场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土保持要坚持保护优先的方针,主要依靠大自然的力量修复生态。二是要抓好牧区水利,引导转变传统的牧业生产方式,实行舍饲养畜、封山禁牧等措施,依靠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减少并遏制草原沙化、退化。三是抓好农村河道清淤清障和水生态建设。近几年要把农村河道的清淤清障作为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整修河堤,捞淤挖浅,清除垃圾,引水冲污,尽可能使乡村河道的水流动起来,循环起来。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要使水循环起来,并不断引清冲污,就能改变农村水黑水臭的状况,建起一个个“碧水”工程和亮丽的农村,给广大农民群众提供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同时要引导农民群众结合水利工程大力植树造林,扩大农田林网,提高森林覆盖率。

(五)把发展农村水电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战略措施,增加投入,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农村水电分布在1600多个县,与广大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的分布一致,可供农民开发利用的资源点有十几万个。实施农村水电扶贫增收工程,以农村水电站建设为载体,把中央对农民的扶持资金转化为发电生产力,量化为农民在水电站的股权,农民可年复一年按股权从电站获取收益。*3年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的支持下,全国5个省(区)26个县启动小水电代燃料试点项目,取得了很好的试点成效,试点区有近20万农民实现小水电代燃料。根据有关方面的意见,明年国家将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规模和范围,建立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新机制,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六)加强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大中小水利工程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大的,解决不了防洪安全,改善不了水源条件;没有小的,体现不了运用,发挥不出效益。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一直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建国以来,我国共建设了*0多万处小型灌区、田间灌排工程和非灌区抗旱水源工程等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对发挥骨干工程作用、直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要加强领导,学会用民主的办法,鼓励和引导农民发扬传统,坚持不懈地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是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重点之一。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由于自然、区位、交通、通讯、资源和人口等原因,加上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至今山区贫困面仍然比较大,贫困程度也比较深,而直接影响城乡和区域的统筹发展。影响山区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依然是水资源短缺。经过各地多年的实践,特别是近年来财政部、水利部扩大试点的经验表明,在年降水量300毫米以上的丘陵山区开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可以解决大工程难以覆盖的问题,是解决群众生活用水和基本口粮田补充灌溉用水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对保证当地粮食基本自给、促进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5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以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为重点的小型抗旱水源工程建设补助力度,有条件的地区,要总结经验,加快建设,为山区贫困地区发展补灌面积,改善人畜饮水条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奠定基础。

三、建立和完善农村水利发展的保障体系

(一)做好农村水利“十一五”发展规划

*5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筹划“十一五”的关键一年。当务之急,是要在总结“十五”农村水利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新时期农村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水利工作中,做好“十一五”农村水利发展规划,这也是我们做好新时期农村水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要优先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和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十一五”规划。在编制农村水利相关规划中要特别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注意体现社会管理的意识。社会管理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水利工程面广量大,直接涉及农业、农村和农民,规划过程中要增强公众的参与程度和支持力度,了解实际的需要,确保符合实际;要主动加强与政府其他部门的沟通,做好规划与当地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的衔接,搞好实际需要与财力可能的衔接,密切配合,协同作战,提高规划的指导性和针对性。第二,要注意采取综合措施,把一些先进的经验、先进的理念贯彻到规划中,要把规划、建设和管理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考虑。特别是要突出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达到人水和谐。近几年编制的牧区水利、淤地坝和小水电代燃料规划都很好地强调了这一点。如在生态系统建设与保护中,不仅要积极开展人工治理,更要注重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开展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封山育林、生态移民等工作;积极争取社会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切实减少人类不合理活动对生态系统的扰动和破坏等。

(二)积极探索建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稳定的投入机制

新时期、新阶段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无论是建设内容、建设标准,还是组织形式、投入结构,都与过去有了较大区别,必须积极探索新机制、新办法。

首先,切实增加政府对农村水利的财政投入力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三农”问题密切相关。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是落后地区,农民是弱势群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公益性特点理应得到政府公共财政的支持。这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从理论上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直接为“三农”服务,公益性很强,必须纳入政府公共财政框架。从实践上来说,以农业灌溉为例,其主要受益者是政府和农民,政府通过农业灌溉增加农业产出,保障城市和社会粮食供应安全、农村社会稳定,推进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民则通过灌溉发展稳产高产农业,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特别是中央税费改革政策以后,政府应该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主体,农民应该是农业灌溉投入的积极参与者。要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作为新增基建投入计划和国债投入的重点,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在搞好骨干工程建设的同时,注重田间工程的配套;继续争取将重点中型灌区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资金支持的重点,在向粮食主产区倾斜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实施范围;鉴于地方财力困难,在事权不作调整的前提下,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小型农村水利工程扶持的力度,对小型水源工程和小型灌区建设给予扶持。

其次,积极争取中央进一步明确地方各级政府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财政补助责任,各级水利部门要主动工作,多提建议,力争各地在每年的新增财力中增加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预算,特别是抓好*4年中央1号文件等一系列涉农政策的落实,将国有土地出让金纯收益的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小型农村水利设施建设。

第三,要继续动员广大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好传统,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在搞好村内工程“一事一议”的同时,采取民主的办法,组织农民参与直接受益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掀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高潮。这一点在今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4年农村税费改革工作的意见》中已经初步明确,据了解,明年中央的1号文件中关于这一点也要有明确意见。从近年来的实践看,组织农民开展“一事一议”和民主议事,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实效是前提,财政对材料费用进行补助是关键,各地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完善补助办法。要运用市场机制,探索农村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浙江等地在清淤清障工作中已经创造出了一些比较好的办法,如成立水利清淤公司,由企业出钱清淤,然后将淤土资源出售给砖瓦厂或道路建设单位作资源或卖给农民垫宅基,既减少了群众的负担,又增加了农村水利的投入。同时,也要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大力发展民营水利。要通过“十一五”的努力,在我国逐步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新机制。

(三)加强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和改革加强

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并深入改革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是保障农村水利健康发展的关键。要抓紧落实国办转发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做好与财政部门的协调,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深化灌区管理单位改革。要通过节水改造推动灌区改革,鼓励和引导用水户通过用水合作组织对工程管理、用水管理、水费收缴进行自主管理、自我经营,逐步建立用水户自主管理与水管单位专业化服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要贯彻落实国办转发的《关于推进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通知》精神,加快水价改革,促进节水和工程良性运行;以灌区管理和集中供水管理为主的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要精简效能,降低供水成本。与此同时,要在这一轮乡镇机构改革中,加大与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做好乡镇水利(水保)站改革工作,尽可能组建流域水利站,以保持职能和队伍的相对稳定,为基层水利工作创造好的条件。

水利部*3年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一年来,各地加快了小型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截至*4年5月,全国已有23个省(区、市)出台了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实施办法,有700多万处(约占现有工程总数的35%)小型水利工程实行了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等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改革力度。

各级水利部门要根据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研究,不断完善有关办法。要加强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增强服务意识。一方面要督促其遵照有关专业规划,防止其对水资源的无序和垄断开发,规范其收费标准和服务行为,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政策扶持和技术服务;要加强宣传和引导,提高公众的参与程度,积极组建农村用水合作组织;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工程原受益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工程完好和安全,避免增加农村不稳定因素。特别是在开发农村水电资源过程中,要制止违反流域规划和河流水能开发规划的“跑马圈河”、滥占资源、无序开发现象,协调处理各方特别是移民的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自然生态。

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在宏观调控中加强农业,要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即将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还将进一步作出部署。我们要结合这次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精神,统筹规划,深化改革,努力工作,全力做好新时期的农村水利工作,为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