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加快新农村建设思考

加快新农村建设思考

如何加快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是摆在全县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面前亟待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结合县情实际和农民群众的意愿,经过调研分析,我们提出一些建议,以引起广大干部群众在理论上进行深入思考,在实践上进行积极探索,进一步理清思路,达成共识,凝聚力量,实现安西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局。

一、发展现代农业,全力打造支撑新农村建设的优势产业

新农村建设的根基是经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展理念指导农业,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从安西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分析,当前及“十一五”期间,要围绕棉花、草畜、特色和风电、旅游、矿产品精深加工六大产业,突出抓好“三个提升”,进一步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力争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由“十五”期末的4449元增加到6000元,年均递增6%。

1、提升科技化水平。要在科技进步上做文章,在提质增效创品牌上下功夫。一是围绕棉花、草畜、特色三大农业产业,狠抓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普及推广。大力推行膜下滴灌、测土配方施肥、立体种植、饲草氨化、草料配方、舍饲精养等先进技术的组装配套应用,使全县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农业新技术普及率达90%以上,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9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以上。全面实施精细化耕作和标准化生产,在“第一车间”实现降低成本产量翻番,在“第二车间”实现转化增值效益翻番的目标。二是加快农业科技体制创新。大力推行农业新技术推广责任制、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科技示范工程建设,使瓜州农业科技示范园、乡镇农业综合示范点、科技示范户成为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展示科技新成果,引导农民致富的“领头雁”。三是积极开展“三品”认证和申报工作。不断扩大品牌农产品的经营规模,做响做亮“中国蜜瓜之乡”、“中国锁阳之乡”两大品牌,打响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的品牌,冠名、注册棉花品牌,实行有标生产、品牌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四是立足瓜州、柳园两大工业园区和现有产业优势,深挖潜力,鼓励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的联系互动,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流程,加大后续和终端产品的开发力度,把“两园”建成重点项目的“聚居地”、新技术的“孵化器”、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主阵地。

2、提升集约化水平。按照“区域布局、优势开发”的思路,做强主导产业、做大优势产业、做优特色产业。力争建成以西湖、瓜州、南岔西片乡镇为主的28万亩优质高效棉花产业基地;以三道沟、布隆吉、锁阳城等东南片乡镇为主的100万头只牛羊养殖基地;以西湖、河东、锁阳城等乡镇为主的10万亩蜜瓜、蔬菜、酒花、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以北大桥集镇为龙头,沿县境312国道北侧为开发带的风电产业基地;以瓜州、柳园工业园区为主的农副产品和矿产品精深加工贸易基地;以双石公路为主线,连接桥湾城、双塔湖、锁阳城、榆林窟等诸多景点为一体的旅游经济带。通过产业调整和集约化发展,把棉花培育成保证农民基本收入的支柱产业,把草畜产业培育成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接续产业,把特色产业培育成显著增加农民收入的后续产业,把风电、旅游、农副产品和矿产品精深加工培育成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的新兴产业。

3、提升产业化水平。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采取一个产品制定一个规划、确定一批重点生产区域、推广一套组装技术、明确一个目标市场、发展一批重量级龙头企业的策略,大力扶持培育敦煌种业安西棉花公司、银狐棉业、神州棉纺、禾麟粮油、中汇牛羊肉加工等龙头企业,提高行业集中度,扩大经营规模,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以纺织、棉仁蛋白、棉籽精炼油、牛羊肉加工、毛绒皮革加工、新型饲料、苜蓿叶蛋白、瓜果饮品、中药材、酒花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企业集群;立足资源向产业富地流动的大趋势,以市场为导向,以资金、技术和人才为纽带,做大金银铅锌、铁精粉加工、冰铜冶炼、氧化球团烧结、硅锰合金等矿产品开发,形成以花牛山、安北铁矿、安南矿业、腾飞矿业、鼎新冶炼等矿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企业集群;遵循“开发保护并重”的原则,培育壮大旅游业,形成以金銮旅游开发公司及瓜州宾馆、良友宾馆等为龙头的旅游服务企业集群;加大风电等新兴产业的开发力度,积极配合国家完成风电重大项目建设,以解决我县产业化龙头企业用电紧张的困难。“十一五”期间,全县建成产值过亿元的大型龙头企业2户以上,产值过千万元的龙头企业20户以上,产值过百万元的龙头企业80户以上,形成以工业化富裕农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实现“一个引向、三个带动”的目标,即:把农村人口引向城镇,带动农村生产力水平提高、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二、坚持分类指导,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

1、抓龙头,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战略目标,结合小城镇建设和小康住宅建设,全面启动新农村建设规划工程。1-2年内,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整洁、集镇秀美”的要求,完成全县4镇7乡集镇规划编制;2-3年内,按照“条件好的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条件差的适度超前规划建设”的原则,完成村级建设规划。从*6年起,按照“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和“一年典型引路,二年逐步推广,三年全面展开”的思路,力争2010年,建成全省城市化示范镇1个,全市康居示范村10个,全县生态示范村20个,使全县农民群众从感性上对新农村建设有新的认识。

2、抓示范,建好城镇“社区村”。走整合政策资源,整合财力资源,聚力扶持共建,农村向城镇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的路子。以“一城四镇”(县城、三道沟镇、锁阳城镇、南岔镇、柳园镇)为中心,选择农民最积极、干部最主动、条件最成熟的村和百户农民,拓街道、兴市场、抓配套、治环境,建设城镇“社区示范村”,使之成为功能完善、设施齐全、服务到位、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城中村,逐步引导农民在城市生活,在农村生产。2010年,县城和4个建制镇的城镇化建设面积扩展到25平方公里,全县城镇人口突破6万,城市化率达到48%。

3、抓促动,建设乡村“生态村”。走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农民按规划自主建设的路子。以“五改四化”(改院、改水、改厕、改灶、改圈;亮化、绿化、美化、净化)为重点,整治人居环境,加快道路、水利、供电、供水、通讯和文化、体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电视、电话、公交、信息网络村村通,从根本上改变我县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在“十一五”期末,使全县20个远郊村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乡村生态村。

4、抓帮扶,改造提升“待哺村”。走投资启动、扶贫开发、帮扶建设的路子。以腰站子、七墩、双塔、白旗堡四个移民乡为重点,首先考虑消灭贫穷、解决温饱、改善环境、发展文化教育、增加农民收入等最为现实的问题。其次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面临的行路难、看病难、吃水难等具体问题入手,坚持县级领导包乡挂项责任制、县直部门包村帮扶责任制,明确每年要解决的问题和工作措施,加大投入和帮扶力度,强基固本,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力争尽快实现小康。

三、紧扣发展目标,统筹应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综合措施

1、以提高农民素质为目标,培育新农民。一是实施农民阳光培训工程。制定千名科技创业示范带头人和万名致富能手培养计划,全面开展绿色证书培训、专业技术证书培训和乡土人才开发工作,使全县初、高中毕业后未能继续深造的学生培训率达100%,35岁以下的农民成为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或产业工人。二是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程。通过大力度组织、多渠道培训、全方位服务,到2010年,全县转移农村劳动力达3万人。三是大力实施农村经济大户培植工程。通过政策扶持、发展引导、环境保护等多种措施,努力培养一批大棉商、大畜牧商、大菜商、大粮商和大运销商,全县自主创业的农民达2万人以上,投资总额达10亿元以上。

2、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动力,创建新组织。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围绕“依托一个产品,建立一个组织,振兴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大力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探索和推广“支部+合作经济组织”、“公司+合作经济组织”等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逐步建立起以党支部为核心,以村委会、共青团、妇联为基础,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新型社会组织相配套的基层组织体系,提高服务带动功能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推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十一五”期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80个以上,其中省级“四有”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6个以上,市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0个以上,辐射带动80%以上的农户增收。

3、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树立新风尚。以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将科普教育、道德建设、文明风尚、遵纪守法、勤劳致富等纳入“十星级文明户”创评内容,大力培育勤劳、守纪、文明、厚道的乡风民风。组织开展“美好家园靠共建,人人有责比贡献”、“讲精神文明、比科技致富、创文明村镇”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政策“五下乡”活动,满足群众多层次、全方位的精神文化需求。力争5年内100%的乡镇达到市级文明乡镇,40%的村达到市级文明村。

4、以民主政治建设为目标,完善新制度。以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着力构建“党员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切实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全面推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坚持村民代表大会制度,畅通村民参政议政的渠道。完善农村“一事一议”和村务、财务、党务公开等制度,在农村土地划拨、宅基地异地置换、土地占补平衡等方面探索推行民主决策方式,真正还权于民。积极推进乡镇民主改革,逐步将直接选举从村级推进到乡镇一级,加快农村民主化进程。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普法教育,进一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妥善排查调处各种矛盾纠纷,提高农民的法制素质,营造农民安居乐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四、改革创新,持续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和活力

1、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以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为重点,着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核心是把工作重心转移到营造发展环境和为群众提供政策、信息、技术等服务上来,建立法治型和服务型政府。加强乡村财务监管,探索推行“村财乡管”和“乡财县管”制度,将陈欠债务化解纳入领导班子考核体系,杜绝乡村发生新的不良债务;全面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建立乡村综合服务中心,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健全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做好“一乡一校”寄宿制试点工作,逐步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配套的大病保险救助制度,力争2010年,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失地农民保障、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贫困人口救助和“五保户”供养制度,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

2、完善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体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新增财力重点向“三农”倾斜,切实增加县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量,积极探索政府投入、市场运作、农民参与相结合的多元化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保证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加大对农村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推动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弥合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3、创新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积极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市场化流转机制,推行土地承包权货币化,逐步从根本上消除束缚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土地合理有序流转,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村人口转向非农产业,切实提高农村资源和收益人均占有量。

五、强化责任,加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

1、加强领导,聚合力量。切实加强全县各级组织对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领导,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尽快制定实施意见,编制建设规划,确定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模式标准、方法步骤,完善配套扶持政策。建立强有力的工作推动与落实机制,切实把领导力量、干部力量、工作时间全部向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集中,营造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2、夯实基础,建强堡垒。着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配好班子,建强队伍,创优机制,深入开展“三级联创”、“双培双带”等党性实践活动,扶持和培养一批带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引路人,引导广大党员在新农村的前沿阵地先干起来,先富起来,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引领人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旗帜。

3、引导农民,激活主体。坚持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走出去开阔视野,开放中转变观念等多种途径,首先从思想上解决好“要不要建设,怎样建设”的问题。在工作实践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尊重客观实际,建立农民与政府良性互动的关系,在必要的行政推动基础上,着重激发广大农民群众改变自身落后面貌的积极性,把政府的投入和农民的投工投劳结合起来,把农民自主建设、自主管理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