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生党建理论教育思考

大学生党建理论教育思考

我们党走过了80年辉煌的历程,形成了丰富的党建理论。如何运用党建理论这一宝贵财富教育青年一代大学生,提高他们的马列主义水平,使我们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把老一辈高举的革命旗帜进行到底显得尤为重要。

1.正确认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继承与创新是贯穿党建理论教育改革的一对矛盾。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我党的党建理论教育已积累了八十多年的经验,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式,都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对已取得成效的经验和传统,要进一步坚持和继承。

创新是继承的发展和提高。单纯的继承,只能原地踏步,不能提高。只继承不创新,党建理论教育就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如果我们用“三个代表”的要求来审视当前的党建理论教育,就会发现,无论是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上,还是在教育方法、载体上,都存在不少滞后的因素。因此,我们应在继承基础上,着力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探索新方法,开创新局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党建理论教育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2.正确认识“少”与“精”的关系

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学习马列主义时强调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在有限的时间内,帮助学生掌握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党建理论,那就非精不可。如何在时间“少”的情况下,达到较好的教育目的呢?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在于“精”。没有“精”,“少”则无从谈起。这里有一个教育观念转变的问题。党建理论固然有其规范性和完整性要求。但如果教育者在指导思想上完全过于追求教育的学术系统性,在有限的学时内,就会缺乏针对性,教育效果就会受到影响。我们将党建理论教育从以学术和教师为本,转向以学生为本,更加突出“精”字,花大力气把教育内容精选、精讲,着力将其精华部分讲深讲透。如我们在讲授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时,就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对“实事求是”的精髓进行精讲,突出针对性,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要防止把党建理论的基本原理割裂开来,变成支离破碎的东西。

3.正确认识“学”与“用”的关系

党建理论教育既是一种灌输教育,更是一种开发能力、提高素质的教育。我们应充分运用启发式手段,引导学生通过对党建的基本知识的学习,有的放矢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学习不同时期党建理论,加深对党的了解,从而更加热爱党。为此,教育学生时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出发,正确回答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如当我们向学生回答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时,可以从长江抗洪抢险和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事例等来进行形象教育,使教育变得生动具体,有说服力。同时还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了解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会“游泳”。

4.正确认识传授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关系

传统观念认为,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传授知识,也就是中国历史上讲的“传道、授业、解惑”。由此形成一种“仓库理论”:学习就是获取知识,学生记忆的知识越多,成绩就越高,就是好学生。然而,这种“仓库型人才”难以适应当今瞬息万变新时代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在进行教育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重灌输”转向引导学生“再思考”。既要讲历史、讲结论,更要重视分析历史事件产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以及“再思考”的过程,随时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大胆发言。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党建理论教育时要改进教育方法,使单向式的教育过程变成交互式的教育过程,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思维空间,引导学生针对一些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学习原著,进行思考、辩论、研讨,使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在学生中入耳入脑,并在此基础上积极鼓励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