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县域经济的发展比较与研究

县域经济的发展比较与研究

*位于**,与***接壤。受区位条件、经济基础等因素影响,我县经济比较落后。为改变落后现状,历届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发挥优势,走特色发展的路子,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从周边县市看,许多经济指标走在我县前列。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县加快生态小康县建设的关键时期,立足县情,寻找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非常重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通过*与苍南、文成、景宁等县域经济发展特点、资源优势、发展战略选择等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对探索适合我县经济发展的路子作些浅显研究,仅供参考。

一、县域现状比较分析

(一)地域与人口。*、苍南、文成、景宁等四县位于浙江省西南端,区位比较特殊,是边界山区、革命老区,同时,也是我省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弱辐射区,是经济发达地区的欠发达区域。四县经济区域面积6264.5公里,总人口212.05万人,人口密度为338人/平方公里。四县中县域面积景宁县1950平方公里,列第1位,*次之;苍南县*年未人口123.11万人,人口密度976人/平方公里,列第1位,*县*年未人口34.74人,人口密度197人/平方公里,人口数和人口密度略低于文成县,比景宁县高。

(二)资源现状。*、苍南、文成、景宁等四县处于瓯江、鳌江、飞云江源头,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四县林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空气质量优,景宁森林覆盖率为79%,列第1位,*县森林覆盖率74.9%,次之,文成县和苍南县分别为70.3%和51.3%。旅游资源丰富,根据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四县旅游资源总数1173个,其中五级8个,占总数0.68%,四级36个,占总数3%,主要旅资源景点,有乌岩岭国级家自然保区、玉苍山部级森林公园、铜铃山部级森林公园、飞云湖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氡泉省自然保护区、滨海—玉苍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九峰省风景名胜区、九湾省级熔岩遗迹景观地质公园、草鱼塘省级森林公园以及廊桥和仕水碇步、时思寺、刘基庙、蒲壮所城等部级文保单位。*旅游资源总数295个,其中五级3个,四级13个,分别占全县旅游总数1%和4.4%,五级和四级旅游资源个数位四县之首。矿产资源丰富,*县有锡、银、铜、钼、花岗岩、叶腊石等19种,其中叶腊石储量大,在1亿立方米左右,龟湖镇有“世界腊都”之称;苍南县有明矾矿石、高岭土、叶腊石等10多种,明矾矿石储量为1.6亿吨,占全国储量和80%,占全世界储量和60%,矾山镇有“世界矾都”之称;文成有锰、铜、金、铅、高岭土、叶腊石等13种;景宁县有铁、锰、铅、钼、钨、金、高岭土、石英、大理石等20余种,钼的储量占全省首位。水电资源丰富,*县预计水电蕴藏量66万千瓦,仅次于景宁县,已开发19.2万千瓦,发展潜力较大。

(三)交通条件。该区域除苍南外,基本上远离铁路、港口和铁路,尤其是*、文成、景宁远离金温铁路、金丽温高速公路、福温高整公路圈,远离港口,经济社会发展完全依靠公路,区域内公路等级低,尚无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等高级公路贯穿境内,交通落后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目前,*至温州约190公里,至福温高整公路分水关接口约86公里;文成至温州约80分里;景宁至丽水约80公里。苍南县区位相对比较优越,福温高速公路和在建的福温铁路均穿境而过,境内有高速公路23.55公里、一级公路29.28公里、二级公路37公里,全县陆域海岸线长达168.8公里,沿海有霞光、巴曹、炎亭等多个深水良港,是山海相连、水陆兼优的沿海城市。

二、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分析

(一)经济综合实力比较

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综合实力,一般以地区生产总值作为标准,为了使比较更加客观、科学,还选用了财政总收入和金融存款两项指标。

可以看出,由于苍南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活跃的民营经济及丰厚的民间资金,发展速度快,地区生产总值达135.3亿,人均生产总值达11000万元,财政总收入达10.3亿元,*年未金融存款达97.4亿;*县经济综合实力基本与文成接近,略高于景宁,但是文成的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景宁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等指标高于*。

(二)经济与产业结构比较

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看,一般是从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的“一、二、三”结构,发展为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二、一、三”结构,进而由于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超过了农业而形成“二、三、一”,最终演变成“三、二、一”经济结构目标。

从表面现象看出,三次产业结构比较合理,已达到“三、二、一”产业结构发展目标,但与各县现实经济发展阶段不相符。从表4与表3相关性分析,苍南县三产业的比例为10.4:44.4:45.2,二产与三产的比例相近,工业增加值占二产比重为94%,即将向工业化中后期演进阶段,*、文成、景宁三县经济总体特征表现为向工业化前期的发展阶段。

(三)投资与消费比较

社会投资和消费与一个地区的经济综合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样,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取决于社会投资和消费水平。一个地区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没有消费与不能带动经济发展。从表5分析看,四县五年投资和消费增长速度基本高于当地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以投资和消费带动经济发展类型,苍南投资和消费规模均列第一。*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外度超过地区生产总值50%,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特征明显。

(四)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较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地区经济综合实力、产业结构和居民收入的渠道有关密切关系,这里主要是对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进行比较。从表6可以看出,*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四县水平最低,*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66元。

综合比较分析,*县的区域经济实力和综合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与文成相近,略高于景宁,但是文成、景宁许多指标都高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三、*县与其他县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成因分析

(一)经济总量小,综合实力弱,推动经济发展能力不强。

*年,我县GDP占全省GDP13365亿元的1.4‰,占全市GDP1600亿元的1.2%。*年我县GDP在四县中仅高于景宁,位于倒数第二,在全省25个欠发达县中排名倒数第四,仅比云和县GDP16.3亿元、庆元县GDP15.1亿元、景宁县14.7亿元高,在全市排名倒数第一,比文成GDP19.7亿元、洞头县GDP19.3亿元低;*年,全县财政总收入1.81亿元约占全省2262.5亿元的0.8‰,占全市204.9亿元不到1%,在四县中排名倒数第一,在25个欠发达县中排名倒数第二,仅比庆元1.2亿元高;*年人均GDP5574元只有全省GDP平均水平27552元的1/5,约全市GDP平均水平21384元的1/4,在四县排名倒数第二。由于经济总量小,发展实力不强,化解宏观调控影响能力弱;财政实力薄弱,政府投资有限,难以形成大投入促进大发展的格局。

(二)产业层次低,企业规模小,科技投入不足,缺乏品牌优势,总体竞争力弱。

我县工业主要以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传统资源型产业为主,企业规模小,*年,我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家(其中有10家国有或小水电企业,属非生产加工制企业),苍南县297家,文成县31家,景宁县47家,都高于*,而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不到0.5%。产业层次低,*年,我县工业总产值为10.9亿元,苍南县为308亿元,文成县14.4亿元,景宁县为12.8亿元,四县排名位于最后,且我县传统四大支柱产业小水电业、竹木制品加工业、矿产品加工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也不高,竹木制品加工业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至*年总产值仅为1.4亿元,矿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为1.9亿元。同时产品档次、科技含量不高,缺乏主导品牌,核心竞争力不强,主要靠低价竞争,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年全县科技三项经费支出仅为90万元,在全市位于倒数第二,且我县竹木制品加工业、矿产品加工业等产业,对科技投入意识不强,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主要以粗加工为主。因此,*县企业科技水平、规模与层次偏低,缺少一批有较大要素整合和产业联动的大企业,缺乏品牌与产品核心竞争力,是导致*县经济发展与其他县差距的主要原因。

(三)基础设施落后,外贸规模小,经济外向度不高,制约经济发展。

“十五”期间,我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40.8亿元,其中交通投资达8.5亿元,一批交通、电力、水力及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从侧面分析看,近几年我县加大以基础设施为主的投资力度,主要是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和解决经济发展瓶颈,这也说明*县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投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步伐要滞后于其他地区。从与之相关的招商引资和经济外向度看,*县的出口、外资利用规模和出口依存度偏小。目前,我县自营出口权企业8家,有业务往来的5家,尚无外贸进出口公司(原有1家已改制);*年以来,全县引进企业34家,协议利用资金26亿元,但是合同利用外资仅为110美元,比例低;*年,*县外贸出口额为317万美元、苍南县为12942万美元、文成县为3279万美元、景宁县为772万美元。可以看出,我县出口对经济推动力不大,经济的外向度不高,也是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区位条件、土地资源的制约,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县域经济发展。

区位条件欠优,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环境就是生产力,我县处在全省西南端,难以融入大交通网络,信息闭塞,受大都市经济辐射度小,边缘化趋势明显。根据统计,*年全县人均耕地为0.41亩,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四县中耕地总量和人均耕地均列第三,在全市仅高于洞头,用地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同时根据调查,全县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水平占全县劳动力文化水平的50%以上,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47.3%,其中高中以上仅占5.4%,专业技术人员比重不高,高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者人才相当短缺,难以快速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四、“十一五”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及对启示

(一)发展战略选择比较

“十一五”是各县经济发展的重在的战略机遇期,周边县根据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结合区域特征,制定符合自己发展的战略目标。实践证明,某一区域制定了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就能够比较有效地运用县内外资源,有效地调节经济运行,县域经济就可能获得较快、较好的发展。

苍南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四季柚之乡”、“中国紫菜之乡”、“中国席草之乡”、“中国印刷城”、“中国塑编之都”、“中国礼品城”,家具、不锈钢、新材料、超细纤维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临港产业蓄势待发,商贸流通和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时期,充分利用全县海洋及港口岸线资源、旅游资源、土地后备资源、沿海交通公路网络等优良条件,将资源潜力有条件转化为现实优势,着力构建“一个中心”,打造“三个基地”的战略目标,推动县域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一个中心”是构建温州南部经济中心。“三个基地”,打造临港产业发展基地、打造生态旅游休闲基地、打造山海协作示范基地。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3亿元,年均增长13.3%,人均生产总值超过*0元。

文成县,是著名侨乡,部级生态示范区。“十一五”期间,主要是充分利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华,侨等优势,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旅游县”发展,实行“生态立县、工业富县、旅游兴县、人才强县、开放活县”的战略,加快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进程,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000元左右。

景宁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华东地区唯一的民族自治县,中国农村水电之乡,全国食用菌先进县,中国香菇之乡,全国最大的厚朴林基地。“十一五”时期,充分依托“神奇畲乡、风情景宁”的独特人文优势和良好的自然优势,努力打造中国畲乡,建设和谐景宁,着力实施“畲乡风情名县、特色产业兴县、绿色生态立县”。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6亿元,年均递增1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0元。

*县,是部级生态示范区、中国茶叶之乡、中国廊桥之乡、中国农村水电之乡。“十一五”时期,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和经济发展良好机遇,构建“一县四基地”,“一县”为建设生态小康县,“四基地”,构建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产业转移应接基地、特色生态产业基地、优质劳务培育基地。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亿元,年均增长1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600元。

(二)对*经济发展的启示

通过对四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比较研究,借鉴其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功做法及经验,对*今后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启示一:各县都着力于创新推动和产业比较优势推动,重视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动,重视产业层次的提升。立足县情,努力发挥比较优势,选择和确定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路子,有效推动县域经济竞争力和经济的快速增长。

启示二:各地都着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与区域环境优势,加快区域资源开发,积极凸现强势区域和强势产业,实行差异化发展,努力实现区域经济量的更大的扩张。

启示三:各地都着力改善投资环境与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加快投资建设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步伐,努力创造有利要素集聚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启示四:各地都着力开放带动与城乡统筹发展带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交流,扩大对外开放,着力提高经济外向度,努力实现借力发展;积极推进农民下山转移、向外转移、转产转业,重视新农村建设,全力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五、加快*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许多有利条件。国内外政策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美国、欧盟、日本等三大经济体发展态势良好,国内政策有局部调整,但总体保持稳定,今后经济仍将处于较快增长轨道,尤其是中央作出的建设社会新农村的重大部署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为我县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省、市统筹发展力度加大,随着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省、市党委政府更加重视社会和谐发展,对欠发达地区发展更加关注,使欠发达地区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省委、省政府把欠发达地区作为重要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139富民攻坚工程”,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我县加快发展增添了新动力。区域合作不断加强,沿海发达地区工业经济扩张明显快于资源供应,出现工业产业的“溢出”,工业经济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已成客观事实,有利于我县开展招商引资,与发达地区接轨,实现借力发展目的。我县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民经济运行内在扩张动力加快,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运行的后劲增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区域性特色产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出现持续较快的增长势头,我县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加快发展的周期。面对有利条件和存在的困难,要积极借鉴经验,加快发展。

(一)着力推进四基地建设

构建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实施“大旅游、大产业、大提升、大发展”战略,完善旅游规划,做大产业规模,做强旅游经济,初步建成旅游大县,使旅游业成为我县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构建58省道新产业基地。以新58省道建设改善交通条件为契机,加快道路沿线的彭月、泗溪产业基地和三魁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等产业平台建设,组成新58省道沿线工业走廊,推进基地项目尽快形成生产能力,积极发展来料加工等家庭型工业,使基地产业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构建特色生态产业基地。以竹木制品加工、矿产加工、绿色食品加工、小水电和橡胶制品业等本土产业为重点,鼓励企业应用先进技术进行改造,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以优势农产品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为重点,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业大县,积极培育特色突出的生态产业基地。

构建优质劳务输出基地。继续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加快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民收入增长,健全劳务输出人员返乡创业机制,促进劳务经济与县域经济良性互动。引导和支持农户发展商贸流通、来料加工等,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农民就业方式、经营方式和增收形式的多样化,加快脱贫致富进程。

(二)着力优化生产力布局

按照“点、线、面”梯度开发和差异化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明确产业发展定位,构建“一核两轴三区”的产业发展布局。罗阳核心,要依托人口密集、设施较完善等优势,加快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新58省道、52省道发展轴,引导人口、资本等生产要素向轴线的重点地区、重点产业集聚,形成全县对接外部的前沿阵地和产业、人口的集聚洼地,形成综合发展优势;适时开辟龙丽温高速公路*段新发展轴,充分发挥区位和生态优势,着重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农业。东南综合产业区,加快构建应接型工业基地,发展制造业、绿色食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业;南部特色资源产业区,合理规划矿产品开采加工,着重发展水电工业和特色农业;西北生态产业区,着重发展竹木加工等资源型工业和以休闲度假为主的生态旅游业。

(三)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关心支持本土企业发展,继续壮大小水电、竹木制品加工、矿产品加工、绿色食品加工为主的本土资源工业总量,加快培育橡胶等非本土资源工业发展。坚持抓大促小,在完善和落实重点骨干企业优惠政策,大力培育骨干企业的同时,建设标准厂房,加大成长型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竹木制品等产业挖潜升级、增产增效,帮助做大做强。进一步鼓励本土企业通过“以民引外”、兼并重组等方式,加强技术改造,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加快彭月产业转移加工基地等基地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引进企业加快投产。积极促进增长方式转变,推进循环经济建设,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投入产出率。

大力推进旅游主业化。突出“山、水、泉、桥”主题,以弘扬“廊桥文化”为灵魂,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加快发展温泉度假、濒水度假、高山避署度假,积极推进旅游主业化。完善旅游总体规划,加快编制重点景区的控制性详规,完善有关专项规划,做到有序有效开发。加快重点景区和配套设施建设步伐,争取开工建设氡泉旅游休闲文化中心等项目,加快氡泉欧洲小镇等项目前期工作,提升旅游开发总体水平。加强旅宣传促销,针对潜在的客源市场,主动参加各类旅游交易会、展销会、博览会。积极做好建“网”和连“线”文章,在做好旅游资源和旅游景区整合的同时,按照布局优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区域联动的要求,充分利用浙南闽东旅游资源互补性,加强与周边县市合作,加快推进通景公路建设,拓展客源市场,壮大旅游经济。

(四)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难中求进,努力缓解要素制约。土地方面,创新思路,把工作着力点由新增建设用地为主、转到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上来。加快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合理调整用地布局。加快供地速度,简化手续,尽快供出已批未供土地。拓宽用地视野,盘活土地存量,加强土地管理,处置闲置土地,加快村庄整治、旧宅基地整理。抓好土地集约利用,鼓励企业建设标准厂房和多层产房,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坚决杜绝“圈而不用,圈多用少”。加强政策研究,争取部分项目由省直接“戴帽”下达土地指标。资金方面,加强和改进政府对金融工作的服务,促进银企合作。政府和企业推出一批项目,以获得贷款支持。各商业银行加强指导,挖掘项目,拓展新客户,主动向上级行推荐好的项目,争取信贷规模、授权授信等方面支持。按照“非禁即入、有需则让”的原则,放宽投资门槛,吸引民资和县外资金进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同时要积极向上级争取国债资金和各项扶持资金,不断拓宽筹资渠道。

紧中求活,健全项目工作机制。一是强化前期保后续,树立前期就是投资、前期就是投资理念,完善项目前期工作考核办法,强化分工与合作的前期项目攻关机制,落实前期任务、责任单位、进度计划,配强力量,加强上下、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抓好项目审批、用地等方面对接,按进度要求完成项目前期各阶段的工作目标。二是完善制度促推进,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制度改革,完善项目决策机制。巩固完善审批制度的改革成果,全面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健全重点工业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落地协调制度,加快落地速度。继续推进重点项目领导联系、例会协调和项目推进激励机制的落实,及时化解项目推进中的予盾和阻力,确保项目顺利推进。三是加强跟踪优服务,完善重点项目考核制度,落实项目责任制,实行全程跟踪督查,确保后续服务到位,促使项目早落地,早出成效。

好中求快,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对项目实行分类管理,精心组织,科学安排,抓紧项目实施进度,确保一批项目如期完工并投入使用,确保一批续建项目加快实施进度,确保一批项目如期开工。交通方面,力争动工建设龙丽温高速公路温州(*)段,全面完成58省道(分泰线)改建工程和58省道连接52省道县城过境段(新城大道)建设,逐步推进重点集镇连接新58省道公路建设,全面完成乡村“康庄工程”、县乡道硬化工程,构建较为完善的县乡公路网络。水电开发方面,重点推进交溪流域水资源开发,建设龟湖、甲家渡、洋溪等水电站,继续做好温州(*)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电力建设方面,建设110千伏月湖变电所和35千伏新城区变电所,适时启动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实现电力供给适度超前。市政建设方面,加快县城新城区开发进程,抓好城关引供水工程、污水处理工程、垃圾中转站等配套设施建设,建设科技文化中心、公共卫生大楼和人民医院迁建工程,不断完善服务功能。

(五)着力推进招商引资

坚持选商引资。由全面招商向重点招商突破,变引资为选资,坚持把利用县外资金与引进先进技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结合起来。引导支持企业围绕产业链条和发展战略,筛选论证项目,主动与外地大企业合资合作;围绕骨干龙头企业,搞好上下游项目的招商,特别是鼓励外来企业引资兴办配套项目,延长生产链条,努力形成“引来一个,带动一片”的集聚效应。

强化招商载体建设。由遍地招商向工业基地承接转变,根据已有项目和企业区域分布特点,按照功能分区、相对集中、与新58省道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切实加快彭月产业转移基地、罗阳特色产业加工基地建设,做好三魁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各项筹划工作,搭建招商引资良好平台,使工业基地成为招商引资的主阵地。加快建设招商信息平台,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储备库,建设重要客商资源库和在谈项目信息库,围绕重点招商、重点客商有效开展工作,提高招商成功率。

改善招商环境。由政策效应向环境创新转变,探索推行人性化服务,用真感情吸引投资者,完善投资项目申报手续全程制、服务承诺制。深入开展机关服务品牌创建活动,全面落实招商项目“并联审批”制度和项目审批全程制度,对引进项目进行跟踪管理,尽快帮助新引进项目落地建设。要善待客商,善待项目,做到服务人性化,切实营造“亲商、重商、安商”良好氛围。

拓宽招商渠道。继续通过“走出去”招商、组织项目推介会、参加各类洽谈会、开辟网上招商通道等方式,全方位推介工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等项目。加强与在外*人的联系,利用企业家联谊会积极做好对外招商,鼓励他们回乡投资创业。加强与沿海发达县市区的交流,积极参与跨区域协作,主动应接产业转移。

(六)着力建设新农村

一是发展新农业。按照特色、生态、高效、安全的要求,立足资源特色、区位特色和产品特色,大力发展茶叶、竹笋两用林、蔬菜、食草动物等特色优势产业,特别是做大做强做响“三杯香”茶叶品牌,建设茶文化城,树立*茶叶整体形象;引导和支持发展有机、绿色食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深入开展把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等组织联合在一起“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体系,稳定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组织化程度。

二是建设新农村。按照规模适度、合理集聚、梯度缩并和有利生产生活的原则,加快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小城镇、中心村建设步伐,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促进人口和产业向城镇集聚。开展农村新社区建设,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结合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大力推进村庄环境整治,不断改善农村发展环境。

三是培育新农民。全面深化“农民知识化”工程,以增强农民就业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中心,完善按需施教、因人施教的多层次培训体系,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注重培训后的输出工作,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和转移就业。以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为重点,全面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减少未来农民。

四是创新增收新举措。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多落实“短、平、快”项目,为农民增收自作创造条件。深化“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活动,健全和完善帮扶工作机制,多渠道筹措帮扶资金,不断增强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加大力度推进下山移民,实行“整村搬迁”和“零星迁移”并举,积极稳妥地组织和引导偏远山区农民迁移下山,改善发展条件。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实现农民“在家就业”。积极引导和扶持,发挥农村资源和农业功能,发展“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使农民在旅游业发展中受益。

五是建立发展新体制。在农村税费改革的基础上,按照“三改革一化解一建立”要求,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破除阻碍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激活农村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