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探索

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探索

创意策划出*行动,旨在充分发挥亲情、乡情、友情的情感纽带,宣传引导广大在外游子,不忘根,不忘本,孝敬父母,热爱家乡,反哺故土,回报社会,动员组织他们通过不同形式以自愿、公益、互助的原则,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物力、财力支持。

一、*行动的实施过程

*年10月共青团贵州省委启动*行动以来,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个基本”。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推进农村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中。

活动按照“县指导,乡负责,村为主”的组织模式,建立党委、政府领导,共青团牵头,有关部门配合,乡镇和村为主,社会各方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通过聘请在外游子兼任家乡的名誉村支书,名誉村委会主任,经济顾问,技术顾问,名誉校长,设立“*助学金”,组织打工青年回乡创业,组织老干部、知青、企业家、技术人才、文化名人、海外华侨为家乡农村作贡献等具体举措,促进了城乡良性互动,并取得明显成效。

随着*行动的深入开展,引起了各级党政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原中共贵州省委书记钱运录指出:*行动活动形式好,关键要抓实,共青团组织要组织发挥回乡创业青年,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的作用,引导他们成为农村青年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认为:“*行动”这个题目选得非常好、切入点抓得非常准,启动仪式非常成功,活动效果非常明显,要有效地组织回乡创业青年,在外游子回家乡,为农村多做实事,一定要长期不懈地抓下去。著名诗人贺敬之,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先后给*行动题字、题词,北京大学原校长、著名经济学家吴树青,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专门为《*行动》一书撰写序言,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王郁昭,农业部原副部长石山,《求是》杂志原总编王天玺,《人民日报》原总编范敬宜,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著名国情研究专家康晓光,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张汉林等对“*行动”作了高度评价。共青团中央专门给“*行动”颁发了创新奖,并总结推广“*行动”。

二、*行动——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意义

1、*行动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加强道德建设,弘扬民族精神,是从文化层面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杜会的新思路。中国传统文化是典型的“家国一体”文化,这种文化倡导由对家庭的爱扩大到对故乡的爱,进而扩大到对国家的爱,提倡对父母的孝心发展到对国家的忠心,家庭道德是社会道德、国家道德建设的基础和细胞。“孝敬父母、热爱家乡、反哺故土”是“扶贫济困,回报社会,心忧天下”的动力源泉和逻辑起点,而“扶贫济困,回报社会,心忧天下”则是对“孝敬父母、热爱家乡、反哺故土”的逻辑演绎和精神提升,“*行动”在突显政治先进性和经济理性的同时,传承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具有高度的情感认同和民族认同,在当今社会倡导一种新的伦理规范,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进一步唤起了人们的公共意识,发扬公共精神。

2、*行动利用感情杠杆调动民间资源和社会力量,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紧扣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思路,缩小地区、城乡、行业、群体之间的差距,是从经济层面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路径。缩小贫富差距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艰巨挑战。在中国农村与城市,先进与落后并存的二元结构中,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区域、城乡差距是一个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在可持续发展中,民众力量的增强,能力的发展需要通过广泛的、正规的组织工作来进行,*行动在形式和内容上实现了这一功能。“*行动”是具有贵州本土特色的内生性反贫困行动,它为聚集和高效率运作反贫困资源提供了新的途径,促进了发达地区各种资源和各类人才向贫困地区的流动。能够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也为推动贫困主体参与反贫困行动注入了新的助推力,一旦这种内源性的回馈行动被激发,就会具有十分旺盛的生命力。

3、*行动唤起人们的社会良知和责任感,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有效地加强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从政治层面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载体。*行动是亲情、乡情、友情为基础的人力资源和组织力量,能够改变基层领导班子的能力、智力结构,增强他们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使者,情系于民,深入基层。他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务实的工作作风,为基层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密切了党群、干群的关系,加强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情感认同,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赢得了党的执政声誉,增强了党的执政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