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市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见

市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为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时期是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基础的关键时期,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引导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综合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各镇、村应制定具体的建设发展规划;要坚持处理好与"*"规划、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农村现代化建设和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关系;要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着力解决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又要扎实地做好各项打基础、管长远的事情,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壮大农村实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政府扶持,共同参与。坚持政府扶持,在稳定现有投入的同时,保证新增投资向农村倾斜,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面,坚持农民主动、社会参与,尊重群众意愿不包办、尊重农民主体不强制,确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坚持镇村两级具体实施,市直部门协同配合,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全市上下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机制。

3.分类指导,注重实效。坚持因村制宜,充分反映地方特色,在工作方式上,坚持循序渐进不刮风,从农民反映最强烈、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不搞强迫命令,不盲目攀比,注意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先抓试点示范,后抓总结推广,确保建设实效。

(三)目标要求。"*"时期,要努力使全市农村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发生较大改观。具体为:热带高效农业快速发展,到2010年农业生产总值达15.23亿元以上,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特色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形成;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20元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50%以上,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40%以上;农村面貌大为改观,森林覆盖率达到66.9%以上,全市80%以上的自然村建成文明生态村;农村社会不断进步,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2‰以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90%以上,治安案件查处率97%;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得到完善,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程度大于36%;农民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每一个建制村都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一个好的带头人、一个好的发展思路、一套好的民主管理制度。

二、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

(四)加大对"三农"的投入。

1.落实财政扶持政策。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加大对镇村两级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年市财政安排支农资金总量达到5312万元,比上年增长39.4%。今年重点实施好支持"三农"工作的"四个一千万"工程,即投入1056万元用于创建30个文明生态村;投入1000万元用于硬化水利渠道60公里以上;投入1000万元用于解决北片22个村庄4.5万人的饮水困难;投入1000万元配套资金,落实7000户农村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和支持11万多农村人口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提高市财政核定编的全市192个建制村现职992名村(居)"两委"干部的生活补贴。在年度财政预算已经确定的基础上,超收部分和机动财力的重点向支持新农村建设倾斜。"*"时期,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用于农村的比例不低于70%,土地纯收益15%用于农村土地开发。

2.多渠道争取投入。认真研究我市农村的发展状况,编制我市比照享受国家西部政策的项目资料库,把新农村建设项目打包上报,努力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有关市直部门要尽力争取省对口部门的支持,争取项目、资金和物资安排向我市新农村建设倾斜。借鉴先进地区成功的融资经验,充分发挥市信用协会和市惠民担保有限公司作为我市"三农融资平台的作用,积极促成开发性金融合作项目。

3.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健全支农资金投资绩效评估机制,更好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益。按照"规范投向、合理配置、加强监督"的原则,集中资金办大事,科学使用公共财政资源,充分发挥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发展现代农业。

1.推进科技兴农。稳定和壮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进一步提高乡镇农技站推广新技术、新种苗的能力,完善农业科技110设施、农业信息广场建设,初步建立起与市场化、产业化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争取到201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分别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50%左右。

2.发展热带高效种养业。因地制宜,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适时调整。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产、畜牧等高效养殖业,以及香蕉、冬季瓜菜、芒果、橡胶等高效种植业,并在"三个不要"、"三个不讲"和"三个服从"("三个不要"即不要破坏灌木林,不要刀耕火种,不要破坏原始森林植被;"三个不讲"即不讲过程、注重成果;不讲困难、注重实绩;不讲空话、注重落实;"三个服从"即领导服从规划,数量服从质量,农业开发服从生态建设)的原则指导下,大力实施浆纸林工程,争取到2010年,全市浆纸林可伐面积达18.56万亩。发挥大广坝灌区等水利工程的作用,充分利用灌溉便利,改造中低产田,促进土地成片开发,重点建设大田甘蔗、大田香蕉、大田剑麻、大田芒果、高坡岭花卉、感城水稻、三家瓜菜、四更小花生等"八个万亩种植示范基地"。利用沿海乡镇养殖传统,继续壮大龙头企业,建设四更高位池养虾、新龙鲍鱼养殖、板桥高位池养虾、红兴鱼鸭混养、唐马园十万头养猪、新龙虾苗原种场、高坡罗非鱼养殖、八所深海捕捞网箱养殖等"八大养殖示范基地",促使水产品、畜产品的生产上规模、上档次。

3.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充分利用农村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增加信贷投放的机遇,着力建设*果疏集散中心、大田农产品批发市场、感城果菜批发市场、好当家水产品加工基地、糖蔗加工基地、大田农产品加工基地、新龙牛肉干加工基地以及其他乡镇农贸市场和农产品加工集散基地,力争到2010年末,培植30家以上年产值过千万元的产供销龙头企业。注重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实施国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支持流通企业直接到乡镇、村庄创办连锁化的"农家店",力争到2010年"农家店"覆盖全市10个乡镇和75%以上的村委会,全市50%以上的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领域,使本地农民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受益。

4.推动农业标准化发展。配套建立健全市、乡镇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积极创建部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市、省级标准化示范基地和市级标准化示范村镇。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工作,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追溯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

5.稳定农业生产用地。加大农村土地执法力度,严肃查处非法批地占地等违法行为,建立农村土地执法动态监测制度。加强耕地保护,严格执行耕地补偿制度,规范征地管理,保证"*"期间全市农业用地总量保持动态平衡。进一步加大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清理整顿工作力度,坚决收回违规流转使用的农村集体土地,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

(六)促进农民增收。

1.加大直接补贴力度。"*"时期,落实良种补贴政策,5年安排资金200万元,新增水稻良种种植面积0.7万公顷。落实省下达的渔船购置贴息指标,争取5年安排500万元渔业补贴资金,新增100吨以上大船10艘。对深水网箱养殖给予适当补贴,促进深海养殖业的发展。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5年安排资金300万元,补贴250户农机专业户。争取中央、省财政安排一定资金,对全市大型成片生态公益林进行管护补偿。

2.增强"自我造血"功能。认真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争取每年向省外转移农村劳动力1000人以上,市外转移2500人以上。"*"期间,要争取在省的支持下发展壮大市职业技术学校,加强农村劳动力生产技能培训,放手发展"老百姓经济",引导农民树立强烈的创业意识和商品意识,扎扎实实地从小流通、小加工、小服务业做起,从先打工赚钱,后搞初级贸易做起,向非农产业转移,拓宽农民的非农收入渠道。

3.增强增收的后劲。支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乡村经济,建设一大批专业村、专业乡镇。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和小城镇发展,重点抓好四更、感城、大田、东河四个镇的建设,形成辐射极,带动周边乡镇及其村庄的快步发展。同时,认真落实加快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发展的扶持政策,改变以往财政扶贫、少数民族发展、民房改造、以工代赈等政策性扶持资金撒"胡椒面"的做法,完善"三集中"机制,努力改善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

(七)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配合推进大广坝(灌区)二期工程、陀兴水利工程建设,扩大水利有效灌溉面积,认真实施"水利渠道硬化工程"、"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力争再用3年时间,硬化水利渠道177公里,防渗加固小型水库21宗和中型水库2宗。争取上级支持,对天安、湾溪两宗三类病险中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并加强对境内昌化江及多洪灾重要河流河段的治理。认真实施"基本农田整治工程",今后5年整治基本农田1.6万亩,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和"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区。征收的土地出让金中,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比例不低于20%。抓好八所中心渔港建设,适当支持地方群众性小型渔港建设和维护。

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完善乡镇机关所在地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办好乡镇的"三件事","就是办好一所学校,办好一所卫生院,办好一个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认真实施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和"通畅工程",5年实现建制村全部通公路,85%的建制村通硬化路,80%的建制村通班车。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力争5年内农村新增沼气使用户数7500户,使沼气使用户数达1.5万户。把沼气建设与农村改圈、改厕、改厨结合起来,加快普及户用沼气。认真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扩大城市自来水管网对周边村镇的覆盖面,大力实施农村小型饮水工程,争取"*"时期全市再解决10万人饮水困难问题。

(八)提高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水平和农民素质。

1.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通过市慈善协会募捐平台,多方筹资,确保贫困学生不失学。力争*年6月30日前完成全市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从*年起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加强农村师资培训力度,5年内基本解决好农村教师缺编问题。

2.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安排配套资金,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搞好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年全面完成全市乡镇卫生院的改造任务,全部实现"一无三配套"目标,力争5年实现"村村有卫生室"目标。

3.加强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完善"一票否决"、"一证管多证"、"利益导向"等机制,推动计生工作由"以罚为主"向"奖罚结合、利益推动"转变。加强乡镇一级的计生服务所建设,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严格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基本遏制性别比进一步升高。"*"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2‰以内,2010年末,全市总人口预期达42万人,到2010年实现多数村实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目标。

4.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在省的支持下,力争3年内完成全市乡镇文化站建设和改造任务,到2010年完成建制村文化室(党员活动室)的建设和改造任务。实施新一轮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实现全市所有自然村都通广播电视,每个建制村每月放一次电影。采取共建共享的办法,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逐步建设一批农村体育设施。

5.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认真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已建立3308人农村低保的基础上,争取扩大低保覆盖面,5年新增农村低保对象1万人以上。对全市符合五保户条件的所有人员纳入财政预算,实现财政负担、应保尽保。对全市90岁以上老人每月给予适当生活补助。落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5年实现全市农民参保率12.7%以上。

6.培养新型农民。按照"有文化、会技术、懂经营"的要求,制定农民培训五年规划。"*"时期,培养新型农民5万人,其中从事现代农业生产、农业机械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营销、省外务工的新型农民各1万人。紧紧围绕"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这个主题,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崇尚科学、移风易俗,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大力整治"脏乱差",建立健全农村清洁卫生管理机制,宣传公共卫生知识,培养村民讲卫生的习惯,逐步革除一切不卫生的陋习。

(九)深化农村改革。

加快乡镇机构改革,5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继续实施"乡财市管"制度,并参照启动"村财乡管"制度,争取"*"时期基本完成乡村债务化解任务。今后各乡镇政府一律不得举债搞非生产经营性建设,从源头上防止新的债务发生。"*"时期基本解决农村土地权属及发包"三过"问题。继续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落实村民自治制度,积极探索农村事务民主管理机制。

(十)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

1.将之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综合创建载体。争取"*"期间全市新建文明生态村122个,使全市80%以上的自然村建成文明生态村。推动文明生态村向贫困村、矛盾村、连片创建延伸,"*"期间全市贫困自然村25%以上建成文明生态村,创建以建制村为主的文明生态村片区20个以上。对此,市精神文明建设部门要尽快修订文明生态村建设规划,制定年度推进计划。

2.加强建设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建设部门尽快制定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的指导性意见,力争*年全市所有乡镇政府驻地村完成建设规划,*年全市所有建制村的中心村完成建设规划。国土环境资源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计划,编制实施村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置技术指南和建设规划,先在每个乡镇建设1~3个示范项目,到2010年实现全市50%以上的文明生态村解决生活污染问题。推广具有本地特点且经济实用的小康农房通用设计图。村庄整治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好古村落、古民宅和古树名木。

3.完善科学创建机制。继续采取"政府推动、农民主动、社会联动"的做法,进一步完善财政支持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政策,引导其它各项资金,集中投向、整村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出资建设文明生态村。继续开展城乡共建、工农共建、军警民共建、各党政机关"包点"共建等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加大对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扶持力度。

三、切实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

(十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各级党政部门、各村级组织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作一件大事,真正列入议事日程,全面落实领导责任制,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部门齐抓共管,逐级负责的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协调、业务指导、责任分解、政策制定、督查考核等工作。各乡镇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和措施,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镇长任第一副组长,相关站、所为成员单位,负责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指导和协调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加强指导服务,帮助基层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结合干部下村蹲点制度,增加干部下村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内容,负责宣传政策,落实项目,协调资金,化解纠纷,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十二)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乡村治理机制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健全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完善民主决策和村级民主理财制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村级"农技员、计生员、调解员、信访员、卫生员、畜牧兽医员"制度,争取对"六员"适当给予生活补贴,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发展各种新型的经济合作中介组织和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妥善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建设平安乡村。

(十三)营造良好氛围。全市上下要层层发动,广泛宣传,加大舆论造势,采取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总体要求、工作内容及具体措施宣传到各家各户,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广大农民思想从"要我建"转变到"我要建",引导他们为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尽责尽力。宣传部门和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围绕新农村建设,精心策划、制作好专题节目,及时跟进报道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在全市掀起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

(十四)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建设。继续实施"党内扶贫互助工程"、"结对子扶贫工程"、市直单位包点村制度,争取扩大"省联手扶贫"的覆盖面,积极引导各级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企业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对全市各村进行结对帮扶,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共同参与我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十五)加强督促检查。各级各部门要把我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与本部门的"*"规划衔接起来,制定好具体实施细则和年度推进计划,抓紧落到实处。建立健全绩效督查机制,制定科学的目标考核办法体系,表彰鼓励完成或超额完成任务的乡镇、村及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树立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