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计划

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计划

一、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县地处岷山山系与西秦岭延伸交错地带,境内海拔在1138—4154米之间,平均海拔2300米,年均日照2100小时左右,年均降水量584毫米,平均无霜期183天,年均气温9.3℃,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县自古就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之称,境内有中药材资源690多种,其中有收购量的就有142种,常年家种、面积比较大的药材有当归、大黄、党参、红芪、黄芪、柴胡、板蓝根、黄苓、羌活、独活、秦艽、百合、草红花、甘草等10余种。县哈达铺、理川、城关片原属岷县,是中国道地中药材“岷归”的主产地,1984年境内所产当归、大黄、红芪、党参获外贸部“出口商品荣誉证书”,年哈达铺当归基地通过国家质检总局GAP认定,年全县15万亩中药材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年当归产品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年当归、红芪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稷奖”。另据省药检所检测,县所产当归、党参、红芪、黄芪、大黄、柴胡、羌活、甘草、板蓝根等药材均高于年版药典规定标准,称得上同类药材品种的上品。据《汉代医简》、《居延汉简》等文献记载,县在北魏时期就开始种植当归等中药材,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名副其实的“千年药乡”。在多年的中药材种植加工过程中,各级组织和广大农民群众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中药材种植的一系列经验,进一步扩大了种植规模,提高了药材质量,创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中药材优势品牌,推动了中药材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同时县上有专职负责中药材产业开发的规划指导、技术培训、信息交流、沟通协调的中药材产业开发服务中心。全县目前共有农业方面专业技术人员200多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的20多人,是发展中药材产业主要的技术力量支持。

(二)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一是中药材生产种植现状。近年来,通过加强基地建设,扩大种植规模,狠抓技术服务,巩固扩大了哈达铺、理川、南阳三片传统药材生产种植基地建设,建成了哈达铺至阿坞、哈达铺至庞家、理川至八力、南阳至好梯四个中药材示范带,使中药材种植面积以成倍的速度增长,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已占全县耕种面积的30%以上,呈现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在种植中,坚持片、带、点示范相结合,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为35.76万亩,其中当归10万亩、党参6.5万亩、大黄4.5万亩、红芪4.3万亩、黄芪5万亩、柴胡3万亩、其它2.46万亩。在药材产业开发中,积极引导农民稳定发展市场前景好的红芪、当归、大黄、党参,适当发展柴胡、半夏、天麻,大力发展市场紧缺、增产潜力大的羌活、板蓝根等优质中药材,当年新引进药材品种86个,驯化当地野生药材品种13个,选育成功56个。在种植技术上,着眼于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积极推广了当归膜侧种植技术、党参剪茎技术,大力开展药药倒茬和熟地育苗,提高了药材品质,保护了生态环境。在年,全县中药材产量达到6500万公斤,产值达到30433万元,农民人均药材收入达到722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7.8%。

二是中药材加工业现状。全县现有登记注册并正常生产经营的有远大生物科技公司、惠农中药材科技开发公司等8户中药材企业,实有从业人员435人。年加工红芪原条710吨、当归原条260吨、党参原条95吨、大黄100吨、中药材饮片424吨、提取当归油0.9吨,实现销售收入4400万元,利润610万元、上缴税金13万元。在产品认证方面,远大生物科技公司通过了当归种植GAP认证、中药饮片GMP认证和中药饮片销售GSP认证。合兴中药材公司取得了《中药材自主经营出口许可证》。

三是中药材的加工销售现状。年全县共有中药材加工销售大户92户,中药材加工销售从业人员1362人。当年中药材收购量达到6662吨,实现销售利润725万元。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滞后。目前,全县中药材生产的组织形式以千家万户的药农自发进行生产为主,药农主要根据当年市场行情安排来年生产,虽然各级组织和药农自发建立的协会组织在政策引导、信息服务、技术推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千家万户式的生产对药材的集约化生产有不利影响,也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因此,中药材基地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吸引大企业大集团在地道药材产区建设基地,再由基地带动农户的工作有待于深化。

二是中药材产业缺少项目支撑,科技含量不高。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到了35万亩,占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但由于缺少中药材生产方面的科研攻关、技术推广、栽培示范等方面项目支持,因此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良种生产繁育体系建设、先进适用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新品种选育和引种推广、野生资源人工栽培驯化、新产品研究开发、科技成果交流等工作还相当落后。中药材栽培技术的不规范,影响到药材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除当归、党参等中药材品种有过一些一般性研究外,大多数药材栽培仍处于经验性栽培阶段,没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成果供生产中推广应用。

三是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专业人员不足。目前,全县虽然成立了正科级建制的县中药材产业开发中心,但同全县中药材种植规模和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趋势要求相比,技术人员比例太低。现有技术人员素质不高,指导中药材种植的能力有限。同时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大多长期从事粮食和经济作物技术推广工作,药用作物栽培专业知识欠缺,指导生产实践经验不足,技术推广服务跟不上中药材生产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了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中药材投入不足,制约了中药材产业化进程。中药材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由于农民收入普遍较低,在中药材种子、种苗、肥料和生产技术等环节投入严重不足,一方面制约了药农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张,另一方面严重影响了中药材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应用,导致中药材质量不能得到有效提高,难以适应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形势。

五是中药材销售上缺乏中药材专业市场的承载,风险比较大。全县中药材市场主要依托乡镇农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基本上没有仓储、晒场、拣选、切制等配套的加工设备,起不到产业带动作用,更无力拉动产业发展。全县90%以上的药农在药材采挖后,就地贮藏,由于贮藏条件有限,很容易受到外地药材商的价格操纵,造成增产不增收的局面。加上全县一些区域性农贸市场,场地还没硬化,晒场建设不足,装载设备缺乏,造成中药材结构性过剩和季节性卖难问题依然严峻,给中药材营销带来较大风险。由于县内没有中药材专业市场,大宗中药材及其初加工产品价格受省外大市场的制约较为突出。

六是缺乏带动能力强的中药材加工企业,产后加工层次低,转化增值能力弱。在加工环节,中药材加工企业总体投入不足,规模小,加工增值率低。药材企业和多数专业加工户,多以家庭作坊式组织生产,加工场所不合格,手段原始,工艺落后,产品质量难控制。同时由于中药材加工企业属季节性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虽然能带动从业人员上岗,但每年的就业时间有限。

七是质量检控体系几乎空白,科技支撑能力严重不足。由于没有质量检控的专门机构,难以实行流通环节的市场准入制度,因此,进入市场的绝大部分中药材和切片,没有严格的药用品质检测和安全指标控制,有效成分含量不清,农药和重金属残留、SO2二次污染等问题依然存在。与近几年国家和省上对农业投资大幅增加相比,对中药材的科技投入十分有限,一些生产技术难题长期未能解决,科技成果创新、转化、应用程度低。专业从事栽培、育种、加工和新药研发的高级人才奇缺,基层技术推广体系中的专业人员更是寥寥无几,总体上无力支撑产业向高层次方向发展。

三、中药材产业的发展趋势与机遇

1、中药现代化将进一步推进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中药现代化就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采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医药,阐明其本质,建立中药现代化研究开发体系,健全中药标准规范体系,改进中药生产工艺和质量体系,完善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同时开拓新的国际医药市场,从而使人们及时用上安全性更高、疗效更好、质量更稳定、使用更方便的中药。国家已于1997年9月启动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中药现代化在对而言最大的现实意义是,有助于合理开发、挖掘中药材优势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中国入世为中药材走出国门提供了平台。人类的健康需要中药,中药需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形势。目前,在世界药品市场中,天然药品已占30%,国际植物药市场份额每年可达270亿美元,而且呈迅速增长的发展势头;与此同时,世界上有超过3/4的人口在直接或间接地使用中草药产品,中药作为朝阳产业在国际市场上潜力日益显现、作用日益增大。入世后,我们与国际市场融为一体,为中医药向国际市场扩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中草药产业作为我国为数不多能保证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域,将有可能成为我国最大的知识经济产业。

3、中药膳食化的走向将进一步刺激市场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身心疾患为主的现代疾病正逐步取代以往的传染性疾病,医疗模式正由治疗型向预防型转变。中药膳食化因其天然、安全、平衡、独特的疗效,且理论体系完整,实践内容丰富,药物资源广阔,顺应了当今时代人们“崇尚天然,回归自然”的理念,传统中药材的保健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中药材医疗保健产品的不断开发,对中药材市场强劲的拉动,无疑给中药材产业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4、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将有力促进中药材精深加工。随着科技的发展,组织培养、现代智能日光温室、无土栽培、超临界萃取等技术已应用于农业生产,这些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将为改造传统药材产业,提高生产率,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难得的机遇。

5、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强农民收入的政策导向将进一步推动我县中药材向社会化、产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由于特殊的地域特点,我县粮食作物产量低而不稳,随着退耕还林项目的实施,近一段时期内农民吃粮将不再是问题,在调整产业结构中,具有传统优势和地方特色,且经济效益明显的中药材产业必将替代粮食作物的生产,并顺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向产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四、全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

中药材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拥有着巨大的市场和丰厚的回报,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也是尽快解决群众温饱,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现实需要。全县上下要按照市委王玺玉书记争创“四个第一”的要求和县委朱宝莹书记提出的“六个突破”,牢固树立“药材兴县”的强烈意识,确立中药材产业在我县农业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对中药材产业开发投入极大的热情,掀起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的高潮,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克服各种困难,把我县的中药材产业做大做强,再造“千年药乡”的辉煌。

(一)发展思路

全县中药材产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中药材产业全面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小康建设为目标,抢抓全市特色产业开发新机遇,优化种植结构,培育拳头产品,打造优势品牌;强化基地建设,扩大种植模式;推进科技兴药,促进精深加工;加强技术、信息服务,努力提高质量、效益;培植龙头企业,加快市场建设,畅通销售渠道,着力推进我县中药材开发走上社会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产、加、销一体的产业化路子,努力把中药材产业建设成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

(二)总体目标

打造一个品牌,即道地药材品牌。培育五个拳头产品,即当归、红芪、党参、大黄、黄芪。建设三个基地,既以哈达铺、理川为重点,辐射两片七乡镇20个村,建成10万亩当归生产基地、8万亩黄芪生产基地;以将台、贾河为重点,辐射何家堡、城关、车拉、新城子等6乡镇15个村,建成5万亩红芪、2万亩柴胡种植基地;以南阳、新寨、狮子等7乡镇为主,在良恭河流域、岷江流域建成6万亩大黄生产基地、6万亩党参生产基地。按照市场供求变化,引导药农在适宜的区域发展经济效益显著、市场潜力大的名优中药材3万亩。支持和培育5户龙头企业,10户运销大户。通过五年努力,使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以上,实现人均种植一亩药材,中药材总收入达到4.9亿元,农民人均药材收入达到1500元,使中药材收入占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左右,中药材各环节税收达到1000万元。

五、今后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加强基地建设,稳定种植规模。加强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每年在哈达铺、理川、南阳等药材主产地建立千亩以上药材种植基地6个,在每个乡镇建立乡级示范点1个,通过示范带动,稳定种植规模,每年中药材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35万亩以上。同时,抓好官鹅沟中药材科技示范园建设,将示范园建成全县中药材展览、新品种引进驯化和试验示范、科技培训为一体的多功能农业科技示范园,使其成为全县的药材培训基地、科技成果展示基地。

(二)优化品种结构,打造优势品牌。在稳定发展五大传统药材种植的同时,各级组织特别是农业部门要加大对市场的研究,对接市场需求,引导药农适时调整中药材品种结构,引导农民群众发展市场前景广阔、综合效益明显的药材品种。在实现药材种植结构最优化的同时,更在注重中药材品质的提高,积极推广中药材GAP种植技术,引导药农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益,为增强我县中药材市场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大力开展“一注册三认证”工作,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要充分运用现已取得的认证成果,开展广泛宣传推介,努力培育中药材优质名牌产品。一是在北部高寒阴湿区努力培育当归、黄芪两个优质名牌产品,二是在良恭河流域重点打造大黄、党参两个优质名牌产品,三是在岷江流域重点抓好红芪优质名牌产品,力争通过2-3年打造出道地药材品牌。

(三)培育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要加大对龙头企业、专业村在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采用招商引资和激活民间资本相结合的办法,投资建设一批产业关联度大、产品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的精深加工型、出口创汇型龙头企业,有效解决产业链条不长、效益不明显的问题。一是对现有县内中药材加工企业进行扶持整合,增强企业生产规模和市场竞争能力。如对远大科技公司、合兴中药材公司两户企业在大力扶持的基础上,按照企业法等规定,通过政府引导,按照企业自主、平等互利原则进行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并进行重点培育,提升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使其成为真正能够带动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二是通过招商引资,兴办龙头企业。要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争取在两年内引进和建成一户制药企业,与药农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带动我县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进程。三是对全县小型中药材加工企业、组织和农户要采取引导和保护的办法,鼓励开展中药材分级整理、切片等中药材初加工等级的加工,使原药就地实现最大化增值。

(四)加强市场建设,畅通销售渠道。抓住兰渝铁路和成兰铁路在哈达铺建站的大好机遇,争取中央和省市的支持,在药材主产区哈达铺建成全县中药材专业市场,使其成为辐射及周边地区的中药材销售、加工、仓储、物流的中药材集散地和中心,成为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中药材专业市场,不断推动全县中药材产业化进程。并逐步把理川、南阳、城关打造为县内外有影响的综合性中药材市场。各乡镇要建立中药材信息服务联络制度,及时收集当地中药材种植面积、产量、品种和价格走向,利用政府网站和农业信息网,向国内外定期药材信息,互通市场行情,实现网上交易,促进产品流通。加强市场研究,认真分析市场需求和价格动态,为药材生产提供充足、有效、及时的信息,科学引导药材生产,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增益。同时由政府主导,组织业务骨干在亳州、安国、玉林等国内主要药材专业市场设立县中药材推介销售窗口,常年驻点,使其成为我县中药材走向国内外市场的重要载体。要加大对县内中药材协会的支持力度,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使其成为新型的市场主体,发挥其服务、指导和开拓市场的作用。协会要组织全县中药材主产区的生产者、经营者和科技人员,定期开展活动,及时交流各地生产和销售情况,组织重大技术的联合攻关和示范推广,积极为全县中药材生产服务。

(五)完善技术服务体系,提升药材开发水平。一是加强中药材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通过良种繁育体系的建立,逐步提高中药材生产的良种覆盖率,为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加大管理力度,规范中药材种子(苗)生产经营活动。要制订出中药材种子(苗)的质量标准、分级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标准,建立健全中药材种子(苗)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加强对中药材种子(苗)生产经营的管理,规范种子(苗)市场,维护良种选育者、生产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三是加强技术指导。一方面要深入对中药材生长发育规律、病虫害防治、质量形成机理和调控技术等关键问题的研究,形成配套的规范化栽培技术;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中药材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及时更新技术推广队伍的知识结构,使技术推广体系适应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开展培训、示范推广,提高中药材栽培水平,提高中药材产品质量。四是加强信息服务。帮助群众研究市场行情,引导他们发展适销对路的产品,尽量减少药材种植的盲目性。五是加强销售服务。要对全县各类农产品市场进行全面整合,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的要求,重点建好哈达铺中药材专业市场,为群众销售中药材提供有效载体。要大力培育中药材营销大户和经纪人队伍,利用他们交际广、信息灵的优势,确保中药材货畅其流。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组织要充分认识发展中药材产业对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把中药材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的第一支柱产业,高度统一思想,切实加强领导,集全民之智,举全县之力,形成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强大合力。要针对制约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认真研究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大力扶持和培育种植大户、重要基地与龙头企业,打造拳头产品,特别是项目工作要向中药材产业倾斜,把有限的资金用到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上来。

(二)加大宣传力度。要大力宣传我县气候独特、污染较轻,药材资源丰富、品质优良、有效成份高等优势,宣传我县发展中药材的优惠政策和基础条件,宣传我县中药材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全县上下共同打造“药材大县”。同时,要确定主导产品,开发系列优质名牌产品,积极参与推荐、展览和展销等活动,扩大我县药材的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使中药材成为消费者信任的产品。同时,要加大对地方特色产品的保护和开发,走以品牌拉动销售和生产的路子。

(三)增加产业投入。县财政要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的资金投入,每年要拿出100-200万元的资金,设立中药材产业开发基金,对中药材产业进行重点支持。要进一步创新投资机制,既要争取国家投资、银行融资,更要注重启动民资、招商引资,改变投资主体单一的局面,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客商多元投资的体系。引导和协调金融部门通过小额信贷、风险投资等方式,投资开发中药材产业,支持有潜力的企业发展订单生产,解决企业和农民发展中药材产业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逐步探索建立以企业自我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支持的投入机制,鼓励引导本地药材大户投资办厂,兴办基地。

(四)加快人才培养。积极做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加强与省内外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适时引进医药拔尖人才,形成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体系,保证药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要建立与科研院所的联系制度,聘请在中药材领域有一定建树、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知名专家、学者,为我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把脉,帮助我们理清工作思路,提升产业开发水平。同时要积极组织中药材产业从业人员学习培训,不断提升生产和经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