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经贸局发展创新服务计划

经贸局发展创新服务计划

2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坚持“强工兴市”不动摇,求真务实,创新创业,保持我市良好的发展势头。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我市现实条件,2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安排为:

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

财政总收入增长15%以上,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浙能电厂)增长13%以上;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

外贸出口总额增长2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3.5%;

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3.6%。

为实现全年主要预期目标,提出如下措施:

(一)大力实施强工兴市战略,增强创业创新能力

一是以扶优扶强为抓手,推进企业组织机制创新。重点扶持超亿元的“五十强”企业,发挥龙头企业集团的集聚带动效应,全力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出台鼓励和扶持政策,力争两年内有1-2家企业上市。加快实施中小企业、家庭工业成长计划,完善信用担保体系。二是以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为抓手,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强以中国织造名城和天然药物基地为重点的区域性产业创新能力建设,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研发中心创建;加强品牌建设工作,重视新产品开发,提高附加值,争取在部级品牌争创上有新的突破。三是以园区建设为抓手,推进产业空间布局和开发区扩容升级。重点开发登胜路两侧、姚村和里宅地块,稳步推进“四园”工业地块的开发,深入开展清闲促产工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完善基础设施。四是加快传统工业提升步伐。重点实施华铝技改等50个项目,积极引导企业装备更新、工艺创新,利用现代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争取三至五年达到全省中上水平。五是切实提高产业对接水平。加强地区协作,主动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合作,瞄准国际、国内强势企业产业转移,并建立合作机制。大力引进纺纱、成衣、机电、汽摩配等相关配套产业,加快形成主导产业集聚发展的格局。加强集约用地,引导一批规模大、水平高、效益好、带动力强的新型工业项目向园区集聚。同时,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重视人才引进,优化发展环境。

(二)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建立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为主体的农业经营体系,加大农产品基地建设力度,促进农产品向精深加工业发展,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建立以特色优势农产品为载体的标准品牌体系,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快杨梅、枇杷、蜂产品等特色优势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提升*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建立以农业发展机制创新为手段的市场体系,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机制的基础上,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大力推广现代营销方式,拓宽销售渠道。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进一步提升农村持续和谐发展能力。抓好病险水库、三江堤防隐患除险加固和灌区改造、农业综合开发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民饮水安全覆盖率,村庄道路硬化率。切实把村庄整治与促进农村发展、生态建设、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结合起来,真正使村庄整治成为整合农村资源、激发农村活力的重要手段。高度重视城乡垃圾处理工作,加快建设一批乡镇垃圾中转站,全面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体系。三是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拓宽农民创业致富渠道。推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启动新农民之家建设,加强农业科技推广、良种、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农民增加工资性收入,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引导来料加工点向家庭工厂转型、经纪人向企业主转型,注重专业村和骨干经纪人的培育。扶持一批乡村农家乐休闲产业,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力度。

(三)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

一是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业工作机制。认真编制《*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目标和布局,抓紧研究制定引导我市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二是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联动发展。做好*港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有序开发*水上交通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软件外包、创意设计等新兴行业,启动开发区物流中心规划,积极引进第三方优势物流企业,积极发展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知名度的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三是以发展休闲旅游业为龙头,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高诸葛村、黄大仙故里、地下长河等景区品位,大力开发农家乐等乡村休闲项目,提升整体发展水平;以城市副中心建设为切入口,推进精品楼盘建设,创新发展社区服务业;四是以引进大型商业企业为重点,进一步提升连锁超市、特色专卖辐射功能,加快星级市场、重点街区商贸服务业发展。

(四)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

一是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从严考核,合力推进。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认识,做好能耗、污染源调查统计、监测工作,摸清家底,腾出容量。二是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和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加快节能改造,重点实施热电公司燃煤锅炉改烧生物质能、协鑫热电联产、立马双狮余热发电等一批节能项目。抓好产业准入关,优先发展节能、节水、节地等资源节约型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从严审批化工、印染、电镀等重污染企业。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强化对重点污染源的整治监管。三是着力推进生态市建设。加快推进开发区生态化改造和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和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和垃圾资源化水平,大力推行生态型建筑,倡导绿色消费。继续严格污染排放总量控制,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对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主要污染物排污权实行有偿使用。加大整治农村面源污染,结合实施村庄整治、生态公益林建设,清水河道整治工程,争创省级生态示范乡镇1个,金华市级2个,实施30个市级生态村建设。

(五)深化改革和项目工作,继续扩大对外开放

一是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规范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推进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和现代产权制度建设。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和欠发达镇乡流动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开展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工作和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创新中心镇发展模式,统筹城乡发展。二是精心组织实施“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前期推进和实施机制。以推进重点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强交通、电力、水利、城建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优化*经济发展的硬环境。以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为抓手,保持政府项目投资的稳步增长。以提高创新能力和集约集聚发展为方向,做好争列国家、省级主体功能区重点开发区域工作,并着手开展本市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三是着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增强国际应对能力。在继续加大出口主体培育力度的同时,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支持机电、高新技术和优势农产品出口,提高自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商品的出口比重,让更多的优势产品通过出口做大做强。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做好国际贸易磨擦预警和应对服务工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六)着力改善民生,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大力发展文教卫体事业。不断加强和谐文化建设,深入实施农村文化十项工程,加快博物馆暨芥子园(二期)工程建设,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推广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订单培养模式,切实提升职教发展对社会的贡献。加快“卫生强市”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按照设置标准完成城市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设置建设工作,通过社区卫生“六位一体”的服务,形成“双向转诊”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进一步深化农民健康工程,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建立新型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强计划生育基层和服务工作,提高执法水平,把握和深化流动人口的属地管理等措施,形成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长效机制。以迎奥运为契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争创体育强市。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以城乡统筹就业为重点,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为基础,建立促进就业长效机制,着力化解“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就业矛盾,通过强化就业服务、抓好就业培训等方式增加就业机会。特别是做好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农村困难家庭人员的就业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发挥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以及服务业在增加就业中的作用,努力保持就业人数的稳定增加。以“五费合征”为抓手,推动社会保险扩面,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做到即征即保。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善弱势群体生活,扎实做好“五保”和“三无”人员集中供养工作,大力发展社会福利、慈善、老龄、残疾人和红十字事业。加快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认真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着力建设“平安*”。建立劳动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劳动监察,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狠抓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宣传和监管,健全重大事故处理应急机制,努力遏制各类安全事故发生。稳步推进基层平安创建工作,扎实开展社会治安综治工作。加强信访工作,及时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加强法制建设,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服务力度。积极开展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加强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商品价格和服务收费的监管,严厉打击价格违法行为,改进政府提价项目的计划管理,抓好教育、医疗及涉农、涉企收费管理,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维护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