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村粮食局工作总结和工作打算

农村粮食局工作总结和工作打算

今年,区农业农村和粮食局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稳粮、优供、增效”的总体要求,以“效益稻米、绿色稻米、品牌稻米”作为粮食发展新理念,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切实做好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加快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步伐,为经济新常态下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荣获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典型地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等荣誉。

一、2020年工作情况

(一)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全区主要农业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平衡增长。我局围绕培育发展壮大优质水稻、优质瓜果、商品蔬菜、中药材、生态畜牧业、休闲农业、特色水产等主导产业和区域优势产业,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经统计,2020年全区实际完成粮食生产面积78.7万亩,完成粮食总产33.44万吨,区优质稻产业发展依托“中国好粮油”和水稻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项目,以南安、罗坊等现代农业示范园为重点,共计发展优质稻面积17.8万亩,比上年新增3.6万亩;全区蔬菜播种面积近17.4万亩,商品蔬菜面积大约2万亩,产量32.3万吨,产值66000万元,蔬菜品种比较多,保障了市民“菜篮子”安全有效供应;今年全区已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3000余亩,主要是稻虾、稻鱼、稻鳖龟、稻鳅、稻蛙等模式,有效提高农民种养经济效益;中药材产业逐步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据统计2020年全区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2000余亩,中药材种植面积22000余亩,比去年增长10%以上,为增加农民收入及贫困户脱贫致富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区以蜜桔为主的果业开发势头强劲,2020年4月区各乡镇初步调查模底今年新增100亩以上的果业面积1.8万多亩,全区蜜桔种植面积11万亩,其中挂果面积7.0万亩,预计今年总产量13万吨;近年来,区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从申报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至今,区纳入正式规范化管理、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68个,年接待总人数300万人次,实现总收入5.1亿元;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我区生猪复产增养进展顺利,双胞胎集团养殖小区(设计能繁母猪存栏6000头)已全面完工,已引进第一批5200头母猪;下村镇群鑫养殖公司(设计规模年出栏10万头)1、2期栏舍已建成,目前已引进5000头后备母猪,预计11月底共引进2万头母猪;人和乡蒙岡生态农业开发公司(设计规模年出栏3万头)已签订种猪项目联合经营协议,预计年底投产;同时,我区积极帮助养殖户联系对接大型养殖企业,通过新(改、扩)建、并购、租赁等方式,让养殖场尽快复产和扩大产能。

(二)重点工程和项目完成情况:

2020年以来我局在建和将要开工项目13个,其中区重点项目三个,项目总投资25963万元,争取上级资金15361万元;目前已经开工项目10个,完成投资12520万元。

其中: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严格管控项目,项目投资100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430万元,主要对全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53000亩,严格管控区7480亩。根据踏勘现状完成了轻中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复面积54038亩,完成率102%;完成了重度污染耕地结构调整及其他措施7480亩,完成率100%。目前项目第一批采购款已下发,第二批正在等待验收后进行奖补。

“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县建设项目,在区范围内推广6万吨增量优质稻;对南安大米加工厂2万吨加工原粮及成品粮仓储设施改造升级;南安大米加工厂改造升级;辅设优质大米智能现碾售米机10-20台;完善优质粮油营销,打造“互联网+粮食”;优质粮油品牌创建和推广;开展优质粮油调查统计、品质测评。今年投资1200万元,目前已经全面完成项目建设。

新农村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9000万元,其中争取中央资金3307万元,对全区188个新农村建设点进行“七改三网”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全区244个新农村建设点大部分建设点主要的建设任务已完工,剩下部分扫尾和绿化工作。

(三)民生工程完成情况:

1、落实惠农补贴政策,实惠农民。2020年中央财政下达我区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00万元(上年结余资金748.293万元),补贴系统里可使用资金1348.293万元。截止目前,已使用补贴资金644.737万元。已补贴各类农机具439台/套,受益农户285余户。

2、利用奖励及结余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2017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结余资金和2017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省绩效考评二等奖奖励资金,共计3258万元,结合省级文件精神要求和我区实际情况,通过前期组织专技人员现场踏勘,将对财政、发改、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水利五个部门在“十二五”期间建设的部分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进行提质改造,含盖新溪乡、鹄山镇、南安乡、人和乡、珠珊镇、界水乡、姚圩镇、水北镇、下村镇、罗坊镇十个乡镇,预计受益面积约20000亩,计划于2021年5月31日竣工,完成后将改善我区农田的耕作条件,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增强我区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增收、农民增收。

3、选准培优扶贫产业,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全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发挥能人大户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贫困户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全区农业产业扶贫取得了一定成效。截止9月底,区里共批复了产业扶贫项目71个,总投资4877万元,涉及果冻橙、沃柑、香菇、米粉加工、中药材加工、工厂化育秧、蔬菜育苗、家禽肉羊养殖等。

4、狠抓源头监管,确保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扎实做好了非洲猪瘟、草地贪夜蛾等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到目前为止我区未发生重大动植物疫情。农产品质量安全持续保持稳定,开展县级400批次定量检测任务的抽样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全部取样任务,月底将完成全部定量检测任务。

5、扎实推进农垦危房改造,提升垦区环境面貌。2020年我区垦区危房改造780户,面积62400平方米,已完成投资2670万元,基本建成480户,面积38400平方米,已竣工300户,竣工面积24000平方米。

6、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抓好流转信息登记备案。截止9月底全区新增流转土地面积7894亩,农村耕地流转总面积达22.53万亩,土地流转率达52.63%。加强农村土地纠纷调解,确保矛盾化解在基层,2020年共化解2起农村土地承包纠纷。

7、及时做好了“财政惠农信贷通”申报登记报表等工作。今年信贷任务为13000万元,截止2020年11月2日,我区2020年1月至9月底贷款笔数441笔,共计完成贷款14916万元,完成任务数114.74%,已完成今年信贷任务。

(四)工作中创新之举:

1、持续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坚定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努力克服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全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以送科技下乡等活动为有利契机,组织干部职工分组深入一线,走基层、进企业、到田头,开展春耕生产、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保供、涉农企业复工复产、联系贫困村脱贫攻坚“五大行动”,着力突出“保基本民生、保粮食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确保“六稳”“六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2、勇于探索,不断革新农村环境面貌。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力”迸发,持续推进全省第一批美丽宜居示范县、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试点一类县、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省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建设,村庄规划编制100%完成;农村“厕所革命”中公厕建设完成100%,户厕已完成94.63%;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处置体系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村容村貌提升年度建设任务如期完成,村庄长效管护机制全面建立,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成效显著。

3、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强化集体资产监管。一是圆满完成清产核资任务。全区16个乡镇(街道办)、182个村委(管理处)、1414个村小组圆满完成了清产核资任务,摸清了家底、明晰了产权;二是全面完成农村集体成员身份认定。全区现已认定农村集体成员总户数116845户,认定成员数381751人;三是完成股权设置和股份量化工作。全区村组两级集体经济组织均设置集体股和成员股两种股权;其中集体股份控制总股份的30%以内;四是建立了集体经济组织架构。全区182个村,100%成立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三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并制定了集体经济组织章程;五是加强了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开展了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专项检查,重点整治了规范财务报账、集体资源招投标承包、民主理财、财务公开以及“三资”监管信息化平台建设等工作。

4、积极引导做好龙头企业规划培育工作。组织全区82家龙头企业网上填报信息、省市级扶贫龙头企业的申报、加工企业的贷款贴息项目的申报、省市级龙头企业的监测申报工作。2020年完成监测认定2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市级扶贫龙头企业、10家区级扶贫龙头企业,推荐上报了1家省级扶贫龙头企业。

二、存在的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虽然全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是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瓶颈依然存在。

2、现代农业推进速度稳而不快。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农民意识相对落后,部分农民在生产上只追求产量,不顾产品质量,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二是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紧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创建效果不佳,影响了现代特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三是农业干部队伍老化严重,农业专业知识更新滞后,不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

3、农业产业链条短。种植、加工、销售主体利益连结还不紧密。当前尽管发展了“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大户+小户”等经营形式,但订单不稳固,没有形成连结紧密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共同体。

4、农业品牌效应差。缺泛区域龙头品牌。目前区有“悦嘉福”、“渝佳颖”、“文乐”、“南安大米”等等10多个大米品牌,加工、种植企业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创建出区域特色的统一品牌,市场竞争力弱。

5、粮食经营方式单一,过度依赖政策性粮食收储,缺乏发展后劲;粮食仓储基础设施差,难以适应现代粮食收储发展,丞需改善提升。企业改制不彻底,历史遗留问题多,维稳压力大。

三、下一步年工作思路及重点工作

(一)工作思路

紧紧围绕乡村振兴这一战略目标,大力发展乡村产业,着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突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继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进一步释放农村发展活力,促进我区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健康发展。

(二)重点工作

1、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78.6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33.27吨以上。突出加快恢复生猪生产,确保生猪年出栏量22万头以上。

2、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突出发展壮大农业产业。一是推动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二是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快推进百丈峰有机大米、都康有机蔬菜、欣欣荣公司的蘑菇等具有代表性的一批农产品。三是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培育“一村一品”和“特色小镇”建设。四是加大招商力度,提升农业项目质量,通过发展益农社“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提高我区农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3、推进完成两项改革。一是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抓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续工作。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和“空壳”合作社清理工作。二是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打造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和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扎实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推进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严格管控、“新农村建设”等重点项目。按时按质按量完成2020水稻高质高效行动示范、2020农村教育培训等项目。抓好区2020秸秆综合利用试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2020早稻轮作试点、2020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020年统筹项目结余和奖励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建设。依托我区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切实做好项目筛选、论证和申报工作。明年计划争取及安排:1、数字农业应用推广基地建设项目,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2902.3万元。本项目申请中央资金1826.21万元,建设单位自筹资金1091.14万元.项目计划用地9235.9余亩,包括自有基地,以及整合周边农民合作社、蜜桔基地。建设内容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一是建设重要农业领域数字资源库中心基础设施,包括云计算主机、云存储、网络及安全、LED液晶拼接大屏显示系统、辅助设备,以及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基础信息数据资源、耕地基本信息数据资源、农业投入品数据资源、农产品市场交易数据资源、农业资源数据采集更新平台、循环农业物联网应用平台等软件平台。二是打造数字果园系统,包括数字水果后台管理中心及生产管理系统等。三是建设农产品标准化及标识化系统,包括商品质量检测系统、商品运输检测系。目前项目已经通过省农业农村厅评审,推送到农业农村部十四五项目储备库中,等待农业农村部的后续评审。2、人居环境整治建设项目,进一步提升我区村容村貌,促进基层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本项目建设时间拟计划为2020年07月-2022年12月,建设周期期为30个月,项目总投资约9000万元,资金来源为中央预算内投资2000万元,地方配套7000万元,涉及我区9个乡镇25个村委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直接收益农户15149户。目前资金已经下达,正在进行项目的前期工作。3、积极争取2021年秸秆综合利用样板县项目,实现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基本杜绝露天焚烧;明年组织实施统防统治绿色示范县项目工作。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不断提高植保抗灾救灾能力和水平,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

5、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一是在确保基本“扫一遍”,村庄整治覆盖率达到90%以上的基础上,谋划好“十四五”新农村建设工作,适应在全面小康新形势下的美丽乡村建设。二是全力推进全区3个示范亮点村建设工作,确保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央资金提升村容村貌建设任务。三是搭建好我区“万村码上通”管理平台,并实现与省厅平台对接,使更多的群众参与到人居环境长效管护中来。

6、强化农业生产安全。重点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切实抓好非洲猪瘟、柑橘黄龙病等动植物疫病防控,全面推进农业、农机、渔政、生猪屠宰、动物卫生监督等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加强农业系统综治信访维稳,确保农业领域生产安全和大局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