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经贸局加强外贸经济发展总结

经贸局加强外贸经济发展总结

刚刚过去的20*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两创”总战略和接轨上海首位战略,扎实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克服重重困难,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

(一)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在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数、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完成上级下达任务的基础上,预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70亿元、增长11.8%;财政总收入39.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8.7亿元,分别增长23.3%和23.9%。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5∶66∶29,服务业比重提高0.3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增加值170亿元、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35亿元、增长18%;重工业产值368亿元、增长20%,占比提高1.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43亿元、增长21%,占比提高2.9个百分点,新认定部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实现农业增加值13.5亿元,粮食生产喜获丰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6家、土地股份合作社7家,全年流转土地1.4万亩,亿达公司成为全市首家部级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三产增加值78亿元、增长1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5亿元、增长19.2%;旅游综合收入17.2亿元、增长31.2%。实现出口26亿美元、增长15.5%。

(二)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不含电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8亿元、增长16.4%。其中不含嘉兴港区,工业生产性投资70.4亿元、增长22.9%,增幅列嘉兴各县(市、区)首位,挖潜节地型工业投资18.7亿元;服务业投资50亿元、增长26%。实到外资1.68亿美元,增资项目占实到外资的47.9%,服务业占11.6%;合同外资3.36亿美元,服务业占33.8%;引进内资15.5亿元、增长31%,服务业占51%。挖潜、盘活存量土地1834.2亩,通过宅基地等建设用地复垦新增用地550亩,建成标准厂房10.5万平方米,治江围涂工程基本建成。全社会R&D支出5.4亿元,占GDP的比重达2%、列嘉兴市首位,工业新产品产值、专利授权量分别增长45%、12.8%,组织实施省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11项,新增省级中小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年末各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35亿元。引进各类人才2192人,创历史新高。

(三)城乡面貌持续改善。城市化水平由上年的55.5%提高到57%。建成安置房27.2万平方米,改造老住宅小区9个,改造和新建农贸市场4个,处理违法用地9.3万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11万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地110万平方米、农村绿化192万平方米。改造危桥20座,新建连村公路54.6公里,完成4个城区主要道路节点改造。新投运10条城乡公交线路,新增城乡公交运营里程81.5公里。基本建成城市防洪工程,成功实现汛期应急运行。整治河道390公里,基本实现河道长效保洁全覆盖。铺设城乡供水管网40公里、污水收集管网99公里,市区生活污水收集率、工业污水处理率分别为80%、100%。电网建设步伐加快,改造农村中低压电网374公里,创建新农村电气化村29个、电气化镇3个。151个农村新社区集聚点启动建设,累计建房户3356户。创建全面小康农村新社区6个、农村信息化示范村6个,*镇、*镇成为省级生态镇。

(四)生活品质稳步提升。预计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500元,分别增长12.5%、14%,年末各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比年初增加49亿元。创建省级体育强镇4个,实现全覆盖。义务教育主要指标全省领先,初升高比例97.8%,高考上线率91.5%。三大类12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综合达标率90%以上,计划生育率98%以上,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农民参保率96.8%,完成城乡居民健康体检14.1万人次,创建省级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新增城镇就业岗位6315个,实现再就业32*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78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新增1.9万、3.5万、4.9万、2万和2.9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60%,为25340名70周岁以上生活无固定来源老年人发放生活补助1639万元。提高了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基本生活补助和城乡低保标准。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补助款3410万元。安全生产四项指标保持平稳,刑事案件发案数持续下降。

过去一年,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个优先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着力打造以“五大产业集群”为主的工业经济新格局,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和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成立光机电和临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市级机关部门与*经济开发区光机电企业“一对一”服务制度,推动光机电和临港产业发展。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积极引导企业“退低进高”,新能源产业成为投资新热点。启动建设全国首个出口服装检验监管区,与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共建“*市·中国箱包产业基地”。全面推行工业投资项目准入评价和竣工验收机制,全年已通过竣工验收的1*个工业供地项目平均投资强度达到128万元/亩。强化动态监测分析,着力解决工业经济发展难题。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完善市服务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服务业发展工作推进机制。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独山港区物流中心规划和服务外包规划。引进星河湾康乐城、波司登物流、嘉海仓储等项目,建成大润发超市、圣雷克二期工程,加快嘉港物流粮食码头、九龙山威斯汀酒店和东湖商贸城等重大项目建设,浦京大酒店成为四星级旅游饭店。九龙山旅游度假区被列为全省旅游业发展重点项目,成功举办浙江山水旅游节(*分会场)暨*九龙山旅游节,逐步扩大品牌效应。当湖街道、曹桥街道成功创建为嘉兴市旅游经济强镇。加快发展都市型农业。以工业化理念,从土地流转、园区建设、农业新技术推广、社会化服务等环节入手,做大做强特色农业,成立全省首个“农合联”组织,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启动建设农业循环经济实验园区,加快现代农业园区、水产园区建设。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新三资投资农业1.6亿元。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鼓励企业创牌上市。建立全市拟上市企业后备库,对24家拟上市企业实行市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全面开展质量兴市工作,加大创牌支持力度,新增中国驰名商标4个。

(二)着力推进量质并举发展。深化接轨上海、发展“大桥经济”工作,强化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平台建设,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后劲。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深化外派蹲点招商工作,建立从优秀招商员中公开招聘事业编制人员机制。继续深入开展小分队、多批次、高频率招商活动。加强招商选资,主攻好项目、大项目,引进三星精密不锈钢、巴西福莱斯乐2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以西瓜灯文化节为平台,大力开展经贸签约活动,签订项目36个,总投资86.7亿元。深入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健全督查、通报、考核制度,强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着力解决资金、土地、拆迁、报批等问题。适时开展“百日攻坚”和“百日冲刺”推进两创专项行动,重点推进“双百亿”工程项目建设,华辰能源、SK浦项、嘉吉食品等项目进展顺利。大力推进平台建设。推动*经济开发区转型提升,实施独山港区开发建设大会战,加快镇、街道工业功能区开发和中小企业创业中心建设,着力解决镇、街道工业功能区建设中的“资金难”和中小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发展中的“空间难”问题。*经济开发区外资利用继续列省级开发区十强,独山港区和全塘镇内资引进跻身嘉兴十强镇前列,有3个镇工业功能区列入嘉兴市甲级,启动建设市科技孵化创业中心。

(三)着力破解要素瓶颈制约。积极探索创新,努力实现要素科学配置的新突破。优化用地配置。全面开展土地利用状况普查,研究出台加快退低进高、培育土地二级市场和鼓励低效土地“二次开发”等政策措施,在*经济开发区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挖潜节地工作。按照先进制造业五分之二、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建设五分之二、社会事业和新农村建设五分之一的比例,科学合理安排建设用地指标。全年供应建设用地30*亩。强化资金保障。成立金融工作办公室,加强协调服务职能。鼓励金融机构增加有效信贷投放,大力发展兴农贷款、小额贷款等面向中小企业和广大农户的贷款业务,银企合作项目新增贷款28.8亿元,履约率创历史新高。积极吸纳市外金融机构设立分支、开展业务,引进浦发银行,设立邮政储蓄银行和首家民间小额贷款公司,与市外金融机构合作项目新增贷款12.7亿元。引导社会资本发展担保业,新增民营担保机构1家。加强节能减排。全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市建设,坚决执行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实施“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计划、水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大气污染控制三年行动计划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全面推进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关停1万吨以下小造纸企业2家、小印染(水洗)企业2家。建成东片污水处理厂,完成东片污水主管网工程,加快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垃圾焚烧发电等工程建设。组建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开展第一次污染源普查。

(四)着力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荣获“浙江新魅力之城”称号。加大城乡建设力度。编制市域总体规划和特色风貌、亲水廊道等专项规划。基本完成老*省道高桥至东西大道段拓宽改造,城南路主车道、胜利路、长胜路延伸段、*大道*伸段等道路建成通车,基本打通如意北路。推进南市新区等区域开发,加快新行政中心建设,组织开展城市改造拆迁攻坚战,解决城市改造7个重点地块拆迁遗留问题。启动建设太浦河取水工程,建成*水厂一期工程,加快西片一级供水管网建设。提高城乡管理水平。深入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创建,调整城区保洁体制,深化城管进社区,强化户外广告管理,开展以“堵新、清旧、收费”为主要内容的“两违”集中清理整治百日行动,落实长效管理制度,着力改善环境。东湖城市公园被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面实行以管养分离为特色的农村公路养护模式。巩固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长效机制。开展“十小”行业整治规范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创新发展“新仓经验”在全省推广,村级综合服务社实现全覆盖。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深入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和新社区建设,开展全国农村社区实验市试点,实施新一轮“新村示范、村庄整治”工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累计完成扶持项目11个,新立项15个。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开展户籍制度改革和“两分两换”试点调研。加快新市镇建设。落实强镇扩权政策,完善规划、强化投入、加大扶持,积极推进新仓、新埭两个省级中心镇建设。

(五)着力强化改善民生工作。启动实施全面改善民生“六项计划”,努力使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市人民。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除市客运中心建设项目外,其他政府实事项目全面完成。完善社会保障。健全国内领先的全民社保体系,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网络,推进充分就业村(社区)创建活动。开展打击“欠薪逃逸”专项行动,实行租赁企业欠薪保证金制度。完善低保、医疗救助机制,启动居家养老服务试点,首创“民生台账”制度。深入推进居住证制度改革,加强农民工维权工作。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完善“以市为主”义务教育体制,加快东湖中学新校区和嘉兴学院*校区二期工程建设,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作业本费,落实职业教育助学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等政策。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组织开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社区文化艺术节、村落文艺汇演等活动,深入推进送戏、送电影和送图书下乡工作,建成市图书馆新埭分馆,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建设卫生强市,创建卫生强镇(街道),加快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妇女健康促进工程,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受益水平,积极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启动迁建市第一人民医院。国防动员、征兵工作和人武部全面建设、军事训练被评为全省先进。开展第二次经济普查。积极推进人防(民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气象、档案、双拥、地方志和外事、侨务、对台、民族、宗教等工作,发展残疾人、老年人等事业。保障公共安全。深入开展平安创建,着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和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圆满完成奥运安保任务。全力做好手足口病和“问题奶粉”事件防控工作。建立饮用水安全及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成功搜救滞川*游客。

(六)着力打造良好政务环境。坚持依法办事、为民办事、高效办事、清廉办事,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优化企业服务。主动应对宏观环境变化,制定实施优化经济发展政务环境十项规定,出台加大扶持优化服务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积极应对当前严峻经济形势努力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等意见,开展“百名局长下企业”活动,对收集到的困难和问题实行销号办理,已有98.2%得到有效处置。开展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调查监测,建立100家优化环境、助推“两创”企业监测点和21个群众监测点。加强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161件、政协提案2*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均达100%,进一步密切与各派、工商联和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联系。加强信访和市长电话工作,不断拓宽民意反映渠道,“网上信访”全国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深入实施公用事业单位办事公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招投标平台建设。全面推行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清理行政规范性文件209个。推进制度创新。探索国资公司运营、审计监督、资源要素配置、投资项目代建等多方面改革,基本形成电子监察、行政审批和政府信息公开三个平台合一建设的总体构架。

各位代表!20*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共同走过了一段十分难忘的历程,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共享了北京奥运盛会,夺取了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的胜利,积极投身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全市各界捐赠款物总额3453.66万元,直面国际金融危机严峻挑战,行动迅速、应对积极。在与灾害和挑战的斗争中,充分体现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不畏艰险、同舟共济、负重拼搏的坚强意志和凝聚力,这些都是我们做好今后工作的强大精神力量。

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历届政府坚持不懈、扎实工作的积累,凝聚了全市人民的辛勤和汗水,也饱含着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发展的各界人士和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下行趋势日益明显,生产总值增幅未能达到年初预期目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难度不断增大;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还很艰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资源环境制约不断加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财政减收因素增多,年度收支平衡面临更大压力,企业增效和百姓增收难度加大;社会保障、生态环境、教育卫生、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有待强化,驾驭经济发展、应对宏观环境变化的能力和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少数部门干部服务意识不强、服务绩效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我们将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并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