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业局上半年种植业发展总结

农业局上半年种植业发展总结

一、小春生产主要情况

根据2009年*市冬季农业开发指导性意见及重点科技措施实施计划,今年全市小春农作物计划种植总面积232.7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49.81万亩,实际种植总面积233.55万亩,粮食作物153.8万亩。全市优质高效粮油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占小春粮油种植面积64.4%,比去年增0.3%。小春生产前期具有种植面积完成好、播种节令控制好、苗架长势好、科技措施落实好、区域优势发挥好、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大、优质品种面积广的特点。

一是突出产业重点,加强结构调整。在滇池流域的*、*、*、*、*、*、*、*等地,结合滇池治理“四退三还”、水源区保护和生态村建设,重点加强市场流通、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服务园区和休闲、观光、养身农业等发展建设。在重点水源保护区,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有害生物物理和生物防控技术的推广力度,控制化农药肥施用量,以高效、生态、环保为目的,大力发展鲜食玉米、优质豆类、绿肥、优质饲草等作物,保护水源区生态安全。在东川、寻甸、禄劝、*、富民北部五县(区)和宜良县、石林县等粮食主产区,重点完成了22.77万亩优质小麦、23.38万亩优质大麦、20.38万亩优质鲜销蚕豆、12.18万亩优质冬早马铃薯、12万亩优质油料作物的综合生产技术配套推广,22.87万亩冬季高效作物示范样板。在禄劝县完成了1万亩优质马铃薯示范种植。

二是以科技为支撑,配套推广冬季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加强优质马铃薯种薯生产,完成试管苗生产50万苗、原原种100万粒,繁殖原种500亩、一级种5000亩、二级种2万亩;推广马铃薯脱毒种薯、高垄种植、地膜覆盖、免耕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12万亩。推广大麦、小麦、冬玉米、鲜食豆类、油菜测土配方施肥、规范化种植、地膜覆盖、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50万亩,建立规范化高产示范样板基地22.87万亩,带动面上生产发展;结合优质大麦推广,在寻甸县实施1万亩优质大麦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示范,其中1000亩核心区平均亩产400千克,并组织召开了2009年*市冬季农业开发现场会。

积极推广蔬菜设施栽培、专用配方肥、有机肥、杀虫灯和低毒低残留农药等节能减排技术,进一步减少农药化肥对农业面源的污染,使我市蔬菜主产区逐步实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出区域优势,重点完成了以测土配方施肥和“五个一”工程为主的42.55万亩蔬菜标准化安全生产。加强以*红梨、石林甜柿、*宝株梨为主的3万亩优质果园冬季标准化管理。

但是,小春生产中后期,气温升幅较快,冬春连旱明显,特别是今年1-2月,据我市气象部门数据,全市无有效降雨,平均降雨7㎜左右,造成旱灾面较大,据初步统计,全市农作物出现旱灾面积达85多万亩,较为严重的达44余万亩,部分地区出现了人畜饮水困难。今年3月14日凌晨,由于中高层冷气团快速下沉,形成地表强幅射降温,我市大部份县(市)区出现罕见的突发性强低温霜冻天气,十四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受到低温霜冻危害,灾害发生后,虽然各级地党委、政府积极采取有力措施,组织灾区群众抗灾减灾,但由于这次突发性强低温霜冻天气发生在麦类灌浆、豆类结荚、冬早马铃薯齐苗、水果扬花等关键时期,使我市小春农作物受灾损失严重。据调查统计,全市各种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2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受灾85万亩,预计小春粮食将减产5万吨左右,给今年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110万吨粮食生产任务造成巨大压力。

二、大春生产主要情况

(一)制定2009年大春生产工作指导意见及重点科技措施实施计划,下发各县(市)区,组织实施。2009年全市大春农作物指导性计划种植面积267.2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02.42万亩,截止到5月31日,全市完成大春粮食播种面积206.15万亩,完成计划的确101.84%,目前,大春栽种基本结束,转入中耕管理;为弥补小春灾害损失,计划种植81万亩晚秋作物,目前各项工作正在加紧准备。

(二)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抓好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机等各项补贴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2009年中央下达我市水稻等粮食作物良种补贴2911万元,农资综合补贴17024.13万元,农机购机补贴1570万元,目前,各级农业和财政部门通过“一卡通”,组织兑付给种粮农户和农机购置户,并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到种粮食农户手中,保护和调动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三)春备耕物资供应充足。今春以来,各涉农部门进一步增强了服务意识,及早动手,多方筹资,把组织调运、贮备农用物资作为备耕工作的重中之重,使春播农用物资货源充足,品种齐全。据统计:水稻种就位2285吨,比上年增2.65%;玉米种就位2500吨,比上年增55.68%;薯种就位38951.1吨,比去年14.74%;食用豆种就位577.3吨,比去年减16.58%;杂粮种就位193.9吨,比去年减15.33%;化肥(含氮、磷、钾)就位83628.8吨,比去年减少26.64%(农业部门统计数);农膜就位3366吨,比去年增71%;农药就位304.3吨,比去年减少50%。农用柴油储备1000吨,完成农机具保养维修31280台(套),其中拖拉机30165台,农机完好率达到90.1%。为春耕生产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保障。

(四)大力推广粮食高产创建和农作物间套种。按照农业部和省农业厅的安排,市农业局成立*市粮食高产创建和农作物间套种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粮食高产创建和农作物间套种的组织领导,并聘请省内知名专家组成技术服务组,确定技术方案,落实责任,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目前,在我市8个县(区)组织实施高产创建点16个,落实面积16万亩,推广农作物间套种111万亩,10个重点示范点,并按技术方案进入生产管理。

(五)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和实施力度。一是大力开展科技入户。结合落实国家良种补贴政策,推广良种220多万亩;实施优质粮食工程226万多亩;推广水稻旱育秧大田移栽、生物多样性种植、全层施肥等水稻增产实用技术55万亩;实施旱地作物抗旱节水节肥综合配套技术推广31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21万多亩,其中重点水源区实施13万亩;推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11.56万亩,其中宜良县8000亩已确定为农业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现场会示范现场。二是抓提高复种指数。由于小春受灾减产20%以上,给今年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110万吨粮食生产任务造成巨大压力,只有加强大春生产和加大晚秋扩栽扩种,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进行弥补,今年全市计划扩大种植晚秋作物81.5万亩,目前计划任务已经下达到各县(市)区组织实施,通过积极推广烟后包谷、烟后马铃薯、烟后萝卜、秋蚕豆、杂豆、秋荞、夏秋蔬菜等种植,力争实现生产粮食6万吨,亩均增收200元目标。

(六)积极开展农资打假工作。组织全市各级农业系统开展以种子(种苗)、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农机及零配件为重点,认真组织开展农资打假保春耕专项行动。春耕生产期间,全市农业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3349人次,检查农资经营单位1661个,整顿市场487个,受理举报案件7件,立案查处3件,结案3件,查获种子、肥料、农药共203吨,印发各类宣传资料4.49万份。开展农资打假保春耕专项整治工作,对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起到积极作用。

(七)加强重大植物疫病防控。今年气候异常、农作物病虫害有偏重发生的趋势,各级农业部门及时加强对重大病虫害的防控。一是突出监测预报的重要性,从3月10日开始,在全市在稻水象甲已发生区乡、村建立36个监测点,未发生区乡、村建立125个监测点,按照《*市稻水象甲监测方法》,完成了对稻水象甲越冬代和秧田期监测,从监测结果来看,发生区仍然控制在*市*、宜良、寻甸三个县8个乡(镇)28个村委会范围内,现在已进入大田期监测阶段。二是加强防控措施落实,针对稻水象甲薄弱环节,加强对越冬代和秧田期防治,截止到5月14日,全市在稻水象甲发生区共进行秧田防治2—3次,防治面积20321亩次,防治效果达到88—100%,其中寻甸、宜良预防及防治效果为100%。三是针对发生区主要集中在水源区和下一步滇池调水的水源规划区的特点,加强生物防治方法的研究推广,除在对稻水象甲防治中,抓住防治关键期,大力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外,积极开展稻—鸭共养生态防治(不施用农药)稻水象甲技术研究示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八)抗灾自救措施得力。去冬今春以来,我市冬春连旱,灾害频发,3月14日的严重冻害,给农业生产造成较大损失。面对灾害,全市农业部门深入到生产第一线掌握调查了解情况,积极组织技术干部深入受灾乡镇、村组、农户和田间地头,指导群众采取补救措施,帮助群众投入生产自救。

三、*市中低产田地改造实施情况

(一)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九届五次全会关于加强中低产田(地)改造的有关精神,市政府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为主任的*市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由分管农业的副市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并由相关部门抽调专人组成办公室开展工作,负责组织研究拟定我市中低产田(地)改造的实施意见和实施办法;组织研究中低产田(地)改造中的重大政策并提出决策参考意见;综合协调全市中低产田(地)改造规划的编制工作,制定和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年度计划,组织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督促检查和考核工作。各县(市)区也相继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2月14日,市政府专门召开了全市中低产田(地)改造动员会,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中低产田改造与新一轮“兴边富民工程”、山区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现代烟草农业、农业园区建设、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及农艺科技措施普及推广等一系列以土壤改良和农田生态环境治理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发改、财政、国土、水利、农业、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烟草等涉农部门的项目与中低产田(地)改造相关的资金有效整合,形成全力,通过加强中低产田地改造,高标准地完成省级下达的中低产田(地)改造任务,全面提高我市农业主产区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4月10日市中低产田(地)领导小组在石林召开了全市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推进会,会议要求各县市区要及时成立工作机构,科学合理编制规划,积极申报和整合项目资金,强化督促检查,加速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

(二)根据省中低产田(地)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市中低产田(地)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云南农业大学土木环境工程设计中心接洽,就市政府中低产田(地)改造规划编制委托事宜进行协商,同意由云南农业大学土木环境工程设计中心的有关专家组成*市中低产田(地)改造规划编制组,规划用12年时间,在全市改造建设中低产田地226万亩。为了高质量地完成好*市中低产田(地)改造规划工作,根据规划编制组的建议要求,市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14个县(市)区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50余名工作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争取高质量地完成好《*市中低产田(地)改造规划》(2009—2020)编制。目前规划初稿已按期完成,并送县(市)区及相关部门审核,并于5月22日通过专家审定,修改后送市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定稿,报市委、市政府审核批准后,上报省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立项。

(三)积极整合项目资金。2009年全市已初步整合各部门项目21.7万亩,资金2.2亿多元,已开工建设5万多亩,涉及资金5千多万元。其它项目进入全面设计,10月雨季结束后就可全面开工建设。同时各部门正积极争取其他项目资金,加大今年的改造建设目标任务。目前,市政府正在积极筹措配套资金,争取高标准完成今年的改造建设任务。

(四)突出建设重点,创新工作思路。在中低产田地改造中,以县(市)区为单位,山区、半山区为重点,园区建设和优势产业为核心,创新工作思路,加强中低产田(地)改造与产业发展统筹协调,积极开好部门项目统筹和农商对接两个会,充分整合各部门项目和资金,以中低产田地改造为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结合产业发展,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资等参与建设开发,建立生产基地,并根据企业生产布局特点,把基础设施建设与企业园艺设施建设融为一体,各投其资,统一建设,做到建设一片,发展一片,发挥效益一片,使中低产田地改造与产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为下一步加强我市中低产田地建设摸索出一条路子。在2008年度宜良和*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进行农商对接试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