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民政局规划建设总结讲话

民政局规划建设总结讲话

一、20*年工作和“十五”发展回顾

一年来,我们合力攻坚狠抓项目落实,城乡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市域总体规划、村庄规划进一步完善,铁路站场区、城市中心区、九龙汇生态区规划方案编制完成。中华北路顺利贯通,阳光大道、北环路等8条续建道路基本完工。行政中心和法院、检察院大楼相继结顶。锦园、五龙等住宅小区建设稳步推进,新建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57万平方米。锦屏公园一期建成开放,月河湾绿地拆迁基本完成。观岙污水处理厂、老城区截污管网和北山、东辉污水泵站建成并投入运行。建立重点项目定期汇报督查制度,重点工程建设进度加快。甬台温铁路*段、石松一级公路、76省道复线城南段和长潭引水*配水工程陆续开工,山金线等县道改建和东海塘围垦开发工程进展顺利,金清新闸排涝二期和担屿围涂工程进入立项审批阶段。“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深入实施,新增省级示范村9个。生态市建设全面推进,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通过验收。

一年来,我们坚持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初升高比例达92.2%,高考、高职升学率均居全省前列,通过省教育强市复查验收。农村电影“2131”工程扎实推进,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市戏剧二团被评为全国优秀民间艺术团体。成功举办第十五届全民运动会,通过省首批体育强市验收。文体广电机构改革顺利完成。高度重视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麻疹和伤寒副伤寒疫情得到控制,公共卫生监测实现全覆盖。人口与计生工作特色明显,被评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县市、全国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项目点先进县市,省计生宣传教育工作现场会在我市召开。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养老保险基本全覆盖通过省政府验收,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达1.16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2.2%,社会医疗救助工作启动实施。“平安*”建设力度加大,“打地霸、促发展”活动深入开展,信访秩序进一步规范,维护了社会政治稳定。人民武装、预备役、人防、海防、双拥工作不断加强,获“省级双拥模范城”称号。统计、海事、外事、侨务、台湾事务、盐业、档案、地方志、气象、宗教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十件实事基本完成。

各位代表,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们顺利完成了20*年和“十五”计划各项主要目标任务。五年来,我们紧紧围绕“三大跨越”的宏伟目标,同心同德,奋发图强,加快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十五”期间,是我市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五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比“十五”计划高1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由13.48亿元增加到29.42亿元,年均增长16.9%,完成“十五”计划的129%。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2:52.9:37.9。效益农业发展成效显著,形成了西瓜、果蔗、*草鸡等六大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带,规模和品牌农业成为全省三大农业亮点之一。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快,汽摩配、水泵、空压机成为全国较有影响力的生产基地,规模工业产值由130.26亿元增加到397.29亿元,年均增长25%。商贸、通讯、旅游等服务业发展迅速,引进国内外知名连锁企业16家,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4%。

“十五”期间,是我市改革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呈现新格局的五年。企业改制步伐加快,钱江集团主辅业分离和外资股权转让顺利实施,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基本完成。行政区划调整和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实施,行政管理体制逐步理顺。先后开展三轮审批制度改革,审批、核准等事项减少57.1%,建立市政府办证中心和市招投标中心,行政效能不断提高。财政、税费、金融、投资等改革全面推进。深入实施“开放强市”战略,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高,自营出口总额由1.48亿美元增加到10.01亿美元,年均增长46.5%;实际利用外资1.76亿美元,兴办三资企业111家。台州海关*办事处成功设立。

“十五”期间,是我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的五年。大力实施“东移、北扩、西进”战略,建成区面积从15平方公里扩展到26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资累计达26.7亿元。泽太一级公路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竣工,康庄工程、河道疏浚圆满完成。500KV、220KV等一批输变电工程顺利投运,农村电力实现同网同价。建成锦屏公园一期、世纪广场等一批具有现代城市气息的标志性工程,城市品位不断提升。环境综合整治和市区绿化、亮化、美化成效明显,荣获省级文明城市称号。“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十五”期间,是我市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五年。科技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百强,被列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教育事业跨上新台阶,省级重点中学达10所,市职技校成为国家级重点职技校,优质教育资源数量名列全省前茅,初升高比例由71.2%提高到92.2%。文体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相继实施体育场、妇保院等工程,建成购书中心、基层文化俱乐部等一批文体基础设施。计划生育工作机制日益完善,人口自然增长率连年保持在6‰以内。社会保障工作稳步推进,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健全,建立市慈善总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181元增加到1875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609元增加到7556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十五”期间,是政府自身建设继续加强、依法治市稳步推进的五年。建立健全重大事项定期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制度和重大决策社会公示、专家咨询制度,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政府的科学行政、民主行政和依法行政能力逐步提高。重视和加强信访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开展,“平安*”建设不断推进。“四五”普法工作顺利完成,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市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议案、建议和提案得到较好办理。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3·23”案件涉案资产处置工作基本完成。

在过去的五年里,我市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市委正确领导、市人大和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克服诸多困难、付出艰苦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各派、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向驻温部队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问题仍较为突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低、小、散现象未明显改观;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不高,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第三产业比重仍然偏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土地等要素供给紧张与经济粗放增长并存,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压力进一步加大;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协调,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仍需加快;社会不安定因素不同程度存在,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政府职能转变还不适应发展的需要,政府服务有待进一步改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分析这些问题,并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奋斗目标和发展战略

“十一五”时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在发展的道路上,机遇和挑战并存。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国际产业重组和生产要素转移加快。从国内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加快,长三角地区进一步崛起,温台产业带逐步形成。从我市看,甬台温铁路、沿海高速公路建设将有力提升*区位优势,东海塘围区、上马工业区块开发将有效构建产业发展平台。这些,都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同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国内宏观调控继续加强,我市要素制约仍较突出,对经济社会发展构成现实的挑战。我们必须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关键时段,善于从全局看问题,从长远谋思路,以不进则退的危机感,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奋起直追的使命感,努力谋求我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为此,今后五年总的目标是: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等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三大主体任务,立足发展领先、创业争先、富民优先,突出抓好甬台温铁路*段等十大重点项目,东西并进,整体跃升,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现代商贸中心和物流中心,努力打造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创新型城市,力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中走在全省前列,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到“十一五”期末,生产总值达600亿元,年均增长13%;人均生产总值达6000美元;财政总收入达55.4亿元,年均增长13.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25.4亿元,年均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0元;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15%左右。围绕上述目标,“十一五”期间,我们必须坚持加快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并重、推进城市化与建设新农村并举,牢牢把握以下战略重点。

实施工业立市发展战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强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致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将西部地区建成我市工业发展的高新基地;加快东海塘围区、松门东南工业集聚区、上马工业区块开发,重点发展汽摩机电、船舶修造、水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将东部地区建成临港型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培育规模企业,加快企业上市步伐,鼓励发展总部经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到2010年,规模工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争取产值上亿元企业150家,上10亿元企业12家,上市企业5家。

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围绕“生产方式新、生活方式新、村容村貌新、管理方式新”的目标,完善村庄规划,致力连片连线整治,全面实施“村村新”工程,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建成甬台温铁路*段和石松一级公路,启动建设沿海高速公路,完善农村供电、供水、通讯网络和城乡污水、垃圾处理系统。推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建立健全市、镇、村三级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文化俱乐部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到2010年,全市50%以上的行政村实现新农村目标。

实施产业互动发展战略,建设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和休闲旅游中心。继续引进先进连锁业态,推动新型流通方式向集镇和农村发展,打造特色商业圈,努力建成台州南部现代商贸中心。依托铁路站场、龙门港,加快现代物流基地建设,努力建成温台沿海区域性物流中心。利用世界地质公园、世纪曙光等旅游“名片”,加快长屿硐天和石塘等东部滨海特色景区开发步伐,努力建成长三角南翼重要的休闲旅游中心。到2010年,争取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占GDP比重达42%。

实施大三角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加强中心城区与泽国、大溪的城市功能培育和建设协调,强势推进西环路和万昌路两大“城市走廊”建设,强化大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布局。继续实施“东移、北扩、西进”战略,建成锦屏组团和开发区组团,加快建设城西北组团和工业城组团。全面建设九龙汇生态区,形成独特的“城市绿肺”。大力实施重点区域、重点地段精品工程,建设一批标志性建筑,不断丰满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到2010年,建成区面积扩大到40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60%。

实施协调发展战略,建设和谐社会。科学把握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大力推广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加强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积极创建科技、卫生强市,进一步丰富教育、体育强市内涵,努力建设文化大市,构筑区域人才高地,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深入推进“平安*”建设,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建防灾减灾保障体系,健全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维护公共安全与社会稳定的能力,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