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为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经阶段和前期目标,必然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方面体现出新的更高的发展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社会主义社会系统角度提出的集中体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的目标。

21世纪我国改革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我国来说,本世纪头二十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现在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阶段。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的更高要求。在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这一“新的更高要求”,究竟“新”在哪里?“高”在何处?

一、阶段目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

小康是一个含有深厚文化底蕴、富有鲜明中国特色、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美好概念。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以中国人民非常亲切熟悉而又极富感召力的“小康”概念,描绘了从1980年到2000年,经过人均GDP“翻两番”,使我国进入“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小康社会”已经成为一个极具社会主义性质和现代化气息的科学理念。邓小平同志把进入“小康社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的一个既定的阶段性目标,他把“翻两番、奔小康”明确称为“中国式的现代化”,并认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低目标。

2000年,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阶段性目标,其中在经济建设上,明确了力争2020年使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并且进一步在政治建设上、精神文明建设上、社会发展能力建设上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小康”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和不断完善的奋斗目标。近五年来,我们已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后的任务是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中,有一个最令人关注的变化是:“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将GDP“翻两番”的目标由“总量”变为“人均”,体现出党将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新的战略部署和更高的发展追求。并且在经济发展的目标追求和规范表述方面,与以前提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00年比1980年翻两番相互衔接和有机统一,形成了自1980年至2020年连续四十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四番的奋斗目标和雄心壮志。

当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发展指标,而是一个与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相互一致、与全面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相连的目标。所以,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出发,党中央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拓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为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经阶段和前期目标,必然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方面体现出新的更高的发展要求。

二、五大建设: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社会主义社会系统角度提出的集中体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于“全面建设”,而不是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局部建设”。十七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把“全面建设”的概念具体化了。

第一,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第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第五,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等一系列新要求,为今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这些新的更高要求,是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呼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而产生的。这五方面的要求不仅注重经济发展的内涵,而且注重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的内涵,它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相互统一的整体,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战略思想和时代精神。表明我们党对小康社会的认识有了深化和拓展,更加符合时代潮流,更加顺应民意。五项新的更高要求的提出,使我们的工作目标更加明确、措施更加具体、蓝图更加清晰,必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小康宗旨: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十七大报告在表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是,从以往较多地注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转向追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社会生产发展的同时又更加重视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新时期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发展成果人民共享,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们党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当然,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并不回避问题,明确指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截至2006年底,我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2.5亿人下降到2148万人,这些人的脱贫问题是一场攻坚战。据统计,我国居民消费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62.1%下降为2006年的50%,远低于世界上70%以上的水平。为此,十七大报告把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作为新的要求提了出来: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我们今后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是一个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社会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让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真正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实现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充分表达了共同富裕的理想。

四、寻求共同: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

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共同的心愿和奋斗目标,需要全体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十七大报告,在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方针政策、战略布局和实现路径中,处处体现了“寻求共同”、整合力量、确保成功的真诚愿望和战略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作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指引人民共同努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协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要寻求海峡两岸的共同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中国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两岸同胞理应携手维护好、建设好我们的共同家园。十三亿大陆同胞和两千三百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两岸同胞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任何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我们必须由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共同决定。海内外中华儿女紧密团结、共同奋斗,祖国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实现。

――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还要寻求国内与国外的共同点。因为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维护共同利益,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在十七大报告中,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可以发现“共同”这个关键词频频出现,广泛应用,全面开花,从中折射出我们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仅具有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感和崇高使命感,而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亲和魅力和为民谋利的博大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