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老工业城市创建文明社区的探索与实践

老工业城市创建文明社区的探索与实践

湖北省黄石市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老工业城市。由于历史原因和客观条件,黄石市社区呈现出“三老三多”的特点。“三老”,是指老工矿区、老城区、老生活区;“三多”,是指基础设施欠债多、居民生活困难多、下岗待业人员多。因矿建厂、因厂设市的历史,使黄石市企业驻地与居民区交杂在一起,城市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社区居民活动的设施和场所严重匮乏,社区工作队伍年龄老化、素质偏低,由此造成了社区居民生活方式封闭、生活需求简单、社区管理难等问题。黄石市委、市政府以社区体制改革为动力,以社区建设为基础,以共建为纽带,以文化为动力,建立政府、企业、社区三体联动的运作机制,把社区文明创建作为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实施“民心工程”的重要工作来抓,坚持“以人为本、五位一体、共创共建、共享文明成果”的指导思想,坚持“三体联动”、制度规范、标本兼治、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工作方法,初步走出了一条老工业城市创建文明社区的新路子。2002年,黄石市被评为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示范市。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社区建设

“三老”城市的社区居民呈现出多阶层、多层次的类群,居民素质具有较大的差异性。黄石市委、市政府根据“三老”城市的这一特点,在社区文明创建中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人、塑造人、完善人”为出发点,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着眼点,以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落脚点,推进社区文明建设。

把“提高人、塑造人、完善人”作为社区文明创建的出发点。黄石市明确提出社区文明创建的目标是办好群众最关心的事,办好群众反映最强烈的事,做到“民思我想、民需我做、民困我帮、民呼我应”,让“民心工程”进社区,建成了一批居住安心、就业称心、服务顺心、文娱开心的文明社区。与此同时,坚持依靠、动员和组织群众积极参与社区文明创建,社区中涌现出许多群众自愿参加的志愿者服务组织,形成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网络,社区凝聚力明显增强,居民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把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社区文明创建的着眼点。社区文明创建最终要落实到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上。黄石市把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做群众之所需,着手解决市民反映强烈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城市脏乱、治安不好等热点问题,努力把群众身边的服务工作做好。社区文明创建不仅让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而且也增强了党和政府的凝聚力,使社区文明创建成为名副其实的民心工程。

把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区文明创建的落脚点。社区文明创建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黄石市在社区文明创建中,尊重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作用,大力加强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建设,把宣传教育与健全制度、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努力通过教育和引导,推动社区文明创建向深度和广度拓展,促进社区居民的全面发展。

发挥文化作用促进协调发展

黄石市充分发挥文化建设的牵引作用,从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入手,通过城市文化建设,营造团结和睦的人际氛围;通过科学有效的制度建设,营造机会均等的发展空间,用城市文化鼓舞人、激励人、凝聚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市民的创造力,促进社区文明创建的协调发展。

组建精干的文化队伍。黄石市在巩固和发展现有文化团体的基础上,积极扩大社区文化队伍,如组建各种球队、队、艺术创作队等,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爱好特长。形式多样的各类社区文化团体常年坚持在社区开展活动,自编自导自演符合百姓口味的节目,反映社区的新人新事,受到社区居民的普遍欢迎。

组织丰富的文化活动。黄石市以传统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等为切入点,夯实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阵地。在组织社区文化艺术节、企业文化展示、校园文化展演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同时,指导群众开展各种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力求“月有主题、周有活动”,形成以文化娱乐、宣传教育为主导的新型社区文化格局。在组织社区文化活动中,注重把文化活动与时势、形势结合,与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结合,与重大事件结合,与阶段性重点工作结合,与市民教育工作结合,努力做到寓教于乐。

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黄石市以政府推动为主,并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建立以政府为投资主体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相应的文化机构,开发社区现有的文化设施,进行文化生产要素包括人才、资金、设备、场地、项目、品牌等资源的重组。同时,以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民营企业、民间资本进入社区开办文体活动场馆、文化超市等社区文化经济实体,逐步达到市场化运作、社会化分工、集约化经营,形成集单纯服务型、有偿服务型和服务经营型三位一体的新型文化产业模式。

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黄石市以共建为纽带,以活动为载体,实行“政府、驻区单位、社区”三体联动,积极调动企事业单位参与社区文明创建的积极性。比如,黄石市西塞山区辖区内的中国十五冶建设有限公司,近几年先后投入500多万元,建设了文化活动中心、网球场等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十五冶社区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共建特色荣获“全国文明社区创建示范点”荣誉称号,西塞山区也获得了“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荣誉称号。

探索工作机制形成良性互动

在社区文明创建中,黄石市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区主办、企事业单位参与的运行机制,充分调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实行优化整合,促进政府、企业、社区的良性互动。

建立联动协调机制。政府既是社区文明创建的主体,同时又是主要的协调者。在社区文明创建过程中,黄石市坚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与转变政府职能相结合。市及各区都成立了社区建设工作指导委员会,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主任,各相关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担任委员,加强领导,形成社区文明创建的领导合力。二是与企业改制相结合。着重抓好发展第三产业、实施再就业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鼓励下岗职工创办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网络,同时缓解城区的就业压力。三是与辖区单位的广泛参与相结合。提高辖区单位的参与度、支持度,努力做到思想共识、规划共商、资源共享、软硬件共建、防范力量共投、治安工作共管、规章制度共同遵守、社区环境共治。四是与开展社区活动、解决群众困难、满足群众需要、丰富群众生活相结合,不断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建立社区民主自治机制。为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文明创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黄石市在社区内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现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是指社区居民组织起来,自己管理自己,管理的方式主要是说服教育、居民之间的相互帮助以及先进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管理的组织主要是各种形式的管理小组和管理委员会,管理的内容涉及居民日常生活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如环境卫生、治安、精神文明建设、道路施工等;自我教育,是指社区居民自己组织起来,举办以社区居民为对象的各类教育活动;自我服务,是指由社区居民自发开展各种社区服务活动;自我约束,是指社区居民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

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黄石市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将市场机制运用到社区建设中,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比如,针对社区服务业的特殊性和利益性,采取“无偿”、“有偿”、“低偿”三种服务形式,既拓展了社区服务市场,增强了社区经济活力,又避免了资源浪费,形成“以服务养服务,以服务发展服务”的良性循环。

强化社区服务增强社区凝聚力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黄石市针对社区文明创建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强化社区服务为突破口,创新服务机制,推动社区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

社区服务主体多元化。黄石市建立健全公民参与机制,通过合作、协商等方式促进社区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形成“政民互动”的合作网络,建立了包括政府、社会中介组织、社区中介组织、居民自治组织在内的服务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有的是自上而下成立的组织,如计生协会、工会、关心下一代协会等;有的是自发成立的组织,如老年人协会、社区爱心社等。此外,还有一些居民自治组织,如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有的地方称之为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协商议事会、社区居民委员会等。各种服务主体相互配合、彼此促进,为社区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

社区服务客体多层次化。黄石市开展了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经过几年的发展,社区服务已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社区服务体系网络化。黄石市坚持部门、辖区单位、居民三位一体、整体联动,共同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社区服务网络。所谓“点”,就是建立“民情点”和集中服务点,建立一户一档式的民情档案,开展“一门式”服务。所谓“线”,就是建立“服务专业线”,即对社区内的下岗职工的专业分布情况,按照不同的行业分别建立档案,组建不同的专业服务队伍,沟通服务双方信息。所谓“面”,就是把社区服务的各种项目、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网点和具体责任人。完善的服务网络,使社区内的老、残、孤、病、难等特殊困难群体和居民家庭以及辖区单位等都能够享受到全方位的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运营方式多样化。社区服务具有双重属性,既是一项事业,又是一种产业,需要针对服务的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运营模式。黄石市积极探索社区服务产业化的道路。例如,在社区服务组织的兴办方式上,一方面保持政府兴办的方式,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各种所有制形式的社区服务组织,特别重视发展居民自办的股份合作制服务企业,以及下岗职工自谋职业兴办的个体私营企业。

社区服务行为规范化。黄石市制订了一系列工作规范和管理制度,将社区服务工作作为各个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与一定的经济奖励挂钩;确定服务负责人,明确工作职责;制定服务公约,接受群众监督;设立社区服务投诉中心;统一制作社区服务标志。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实现社区服务的制度化、程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