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气象部工作通知

气象部工作通知

根据全省气象局长会议的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对气象工作的要求,结合全市气象部门实际,研究制定了2014年全市气象部门十项重点工作。

1.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成立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精心制定活动方案,强化三个规定环节的执行,自觉接受督导,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形成上级带下级、主要领导带班子成员、领导干部带一般干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针对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查摆出的“四风”问题,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制度执行,划出“红线”,标出“雷区”,把制度执行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处的重要依据。

2.健全气象现代化建设长效机制

开展气象现代化现状评估。组织落实省市合作共建协议和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情况自查。开展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中期评估,掌握气象现代化指标落实情况。针对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工作任务层层分解。

狠抓重点项目的实施落实。推进“十二五”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完成市、市(区)级重点工程项目初步设计和配套经费的落实,做好国家、省项目间的衔接,统筹安排气象现代化建设资金,加强项目资金的计划管理,对照“十二五”规划,及时做好具体分解项目的建设和业务验收。按照项目管理规定,完善气象综合探测基地的各项手续,实施泰兴业务楼项目的竣工决算。

强化公共财政的保障机制。坚持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多渠道争取市、市(区)财政对气象事业的投入,着力建立列户经费稳定增长的地方财政投入模式,将公共财政保障事业发展经费列入目标考核。根据“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工作实施意见”,积极将气象服务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目录。积极探索科技服务收支两条线管理试点,把试点单位的收支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健全财政保障长效机制。

3.加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强化气象灾害防御机制。突出政府主导,市县两级全面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领导机构;修订完善气象灾害政府专项应急预案,完成县级气象灾害政府专项应急预案的编制,组织开展多部门参加的气象灾害应急培训;完成县级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编制和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工作。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拓展信息共享领域,深化气象防灾减灾与民政综合防灾减灾的对接融合。完善气象信息传递和气象灾情调查收集网络;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加强舆论引导,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互救能力。

加强气象预警信息。贯彻落实泰政办发文件精神,强化部门合作,完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绿色通道的工作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信息。

4.加强气象预测预报能力建设

加强预报业务系统建设。应用全省一体化预报业务平台,建设符合全省统一标准的数据库。积极应用新型探测资料,提高综合探测对天气监测、预报和服务能力提升的贡献率。按计划完成与南信大合作的科研项目,建立满足市级业务需要的集合预报模式,提升天气预报预测能力,提高全市的预报业务质量。

完善现代天气业务流程。进一步优化预报业务布局、流程,积极开展气象要素精细化预报、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和落区预报。规范环境气象业务流程,加强与环保部门的会商,完善重污染天气过程分析会商研判机制。

5.加强气象综合观测能力建设

加强观测现代化建设。按照省局统一标准,完成、靖江、兴化3个大气气溶胶观测点建设,完成综合探测基地风廓线雷达和温室大棚农业试验点建设。完善与观测自动化相适应的业务流程、质量考核与管理制度,提高观测资料质量和产品可用性。加大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力度,推进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编制和颁布实施工作。

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完成市级网络和服务器的升级改造,提高网络传输和计算能力,满足业务的实际需要。加强市(区)级备份通信网建设,提高网络可靠性。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提高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全市气象技术装备运行监控和故障诊断、装备保障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市、市(区)联动的探测设备监控、维修机制和工作流程,保证探测资料的到报率和质量。加强对全市各类站点数据传输情况的监控,落实探测设备维修保障车,组织自动站巡检和维护。加强多普勒雷达的日常监管及维护。积极争取建设市级移动计量检定平台,提高计量检定能力。

6.做好各项气象服务工作

深化环境气象服务。加强雾霾天气监测预警评估,深化成因机理和预报方法研究,提高对霾天气的预报能力。深化与环保部门合作,联合制作空气质量预报服务;做好秸秆焚烧的巡查工作,与省气象服务中心卫星遥感火点监控保持有效的沟通。

强化公众气象服务。做好重大灾害性、转折性、突发性天气的监测、预警和服务,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的超前度和精准度。丰富公共气象服务产品,转变服务理念,改进服务方式,提高传统媒体气象服务的内涵,推动微博、微信及智能手机客户端气象服务。强化面向政府决策指挥和应急管理支撑保障能力建设,做好重大突发事件气象应急保障工作。加强部门合作,联合开展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业务。结合城乡一体化进程,做好城市高温、易涝地区的预报服务工作。

推进“两个体系”建设。提升农业气象服务业务能力,丰富农用天气预报产品,加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做好关键农时和农事关键季节的情报、预报和服务工作;加强主要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产量预报预测,做好面向重点对象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直通式”服务;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整合农业、气象、水利等方面的资源,打造统一的为农信息服务平台,结合农情农时及时天气、植保、科技等信息,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广泛运用;做好苏陈、兴泰、胡庄农业气象避灾减灾信息示范点的工作,强化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

稳定气象科技服务。充分认识当前气象科技服务的形势,结合开展“气象服务优质年”活动,强化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提升服务品质,稳定服务规模,推动气象科技服务向集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做好全市防雷工程统筹集约化工作,促进该项工作的稳定发展。

7.加强气象人才支撑能力建设

完善人才工作政策。加强岗位设置聘期管理工作,修订技术岗位聘用管理办法;不断健全与工作业绩挂钩、体现人才价值的绩效工资制度;提高岗位培训的系统性,加强对观测、预报、服务和管理人员的能力培训,提升基层综合业务一体化和一岗多责的能力和水平。

完善后备干部培养。认真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不断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加强后备干部的培养和锻炼,突出一线培养。加强市、市(区)两级的干部交流和上挂下派,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

8.加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加强科研开发和项目管理。严格执行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验收、评奖流程,鼓励业务人员针对业务的实际需求积极开展相关的技术开发。已立项且到期科研项目全部进行结题验收。加强对全市气象系统承担的各级科研项目的进度监管;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引进应用最新研发成果,加强成果的本地化和业务转化。支持与高等院校、其他部门合作,积极申报政府科研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联合研发工作。

9.加强气象科学管理体系建设

强化气象社会管理。依法进行管理,加强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雷电灾害调查技术规范、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技术规范及《江苏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管理办法》等气象法律法规与标准规范的宣传、培训和贯彻工作。优化窗口服务,改进行政审批窗口作风。围绕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积极探索由内部管理为主向社会管理与内部管理并重转变。

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完善目标管理,突出工作重点,量化指标考核,强化与推进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结合。加强预算管理,抓好重点项目支出的预算执行和资金监管。完善规章制度,细化建立各项内部评优、奖励、考勤、竞岗等与职工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考核办法。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杜绝安全事故。

10.不断加强部门党建和反腐败工作

巩固文明行业创建成果。开展“气象服务优质年”活动,进一步强化“窗口”建设,提升服务水准,着力打造“凤城气象365”服务品牌,市局、靖江争创市级“文明单位”。完成党、团、工会组织的换届选举工作,发挥工青妇在气象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多沟通,常交流,及时化解矛盾,促进部门和单位和谐。丰富职工文化生活,争创优秀职工之家。

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以强化教育为基础,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突出监督为关键,完善局务公开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明确定位、完善机制、健全体系;坚持约谈制度和巡视制度,注重抓早抓小、注重预防。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政准则,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