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村经济形势与热点问题

农村经济形势与热点问题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

农发所所长张晓山认为,当前农业形势变化的最重要特征是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出现了新的格局,即农产品的需求明显增长,而农产品供给增长受到的资源约束更加明显。农产品供求关系正在转向总量平衡偏紧,一些农产品供求甚至出现较大缺口的格局。农产品需求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职工工资上涨;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生物能源快速发展;人口绝对数量继续增长。另一方面,农产品供给也出现新的变化。一是耕地面积减少,农业用地矛盾更加突出。大量进口粮食、油料、棉花和糖料等耕地密集型农产品成为这几年解决国内缺口的重要途径之一。二是利用国际市场调剂余缺的不确定性在增加。三是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提高,农业比较利益偏低,大量小规模养殖户退出生产。

二、2008年农业及农村经济形势展望

由于2007年的涨价对2008年的滞后影响较大、雪灾、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国内市场需求旺盛、能源价格上涨等因素,2008年国内农产品价格总水平上涨压力仍然较大。

从土地资源角度来计算国内农产品供求平衡点,在现行食品消费模式下,满足当前国内对农产品的需求至少需要耕地21亿亩,其中大约13%的耕地资源来自于国外。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国际市场上有可能面临着不断快速增长的对农产品的需求和不断快速上扬的农产品价格。因此,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立足于国内,提高农业的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保护耕地资源,确保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千方百计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2)组织实施振兴油料生产计划。(3)保护小规模养殖户的生产能力,发挥其调节供求的关键性作用。(4)在流通领域采取措施稳定价格,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5)控制农产品的出口。

三、农村土地问题

现代化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土地增值和土地资本化的过程,农村土地一直是利益相关者关注的重点。当前各地在实践中都在进行各种探索和试验。在未来十几年间,农村土地资本的分配方式与分配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将左右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

1.农地转为非农用地的运作程序和增值收益的分配问题

促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趋势,一部分农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势所必然。其中两个问题需要重点关注,一是农地转为非农用地的运作程序;二是农地转为非农用地增值收益的分配问题。关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当前有三种观点,一是“涨价归公”;二是“涨价归私”;第三种“私公兼顾”则最为合理。

2.宅基地问题

2007年12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城镇居民不得到农村购买宅基地、农民住宅或“小产权房”,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租用、占用农民集体土地搞房地产开发。但我们面对的现实是,截至2006年底,全国通过带房入城、新农村建设、村集体直接开发等多种途径,小产权房接近城镇住房的40%,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房产权利类型之一。另一方面,农村居住人口构成变化极大,农村已经成为混居社会,传统农村社会结构解体。关于宅基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等问题,我国《物权法》等相关法律中已经作了一些规定。在当前的情势下,对于宅基地采取“管住用途,放开产权,认地不认人”的管理政策或许是一种次优选择,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四、关于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有两种思路,一种思路是,要在农村中培养和发育农业企业家,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土地向专业农户集中,发展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使他们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和主力军。另一种思路和做法,认为现代农业的主体形式应当是企业,要形成一大批大规模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企业。在一些地方,大公司进入农业,取得大片农地的使用权,直接雇工从事规模化的农业生产。重庆市和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都进行了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试验。对两种不同的观点和实践中的不同做法的争论可能将长期进行下去。需要注意的是,在鼓励土地向专业农户集中、发展规模经营的同时,必须防止一些工商企业进入农业,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名圈占农民的土地、损害和侵犯农民经济利益。

五、农村金融问题

农发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杜晓山提出农村金融改革中的两个问题。一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央强调多元化、多层次、全覆盖、可持续的方针,但是对保护强调不够。中国的农村金融不应采取孟加拉和南非的模式,建立全国性的市场化农村金融机构;而应借鉴东亚的经验,建立地区性、服务特定人群的中小银行,不能片面强调市场化。二是农村信用社的改革问题。虽然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资产质量有所提高,但是改革的难度超过了预期,即:改善资产质量、化解不良资产的难度高于预期;加强内部管理、转换经营机制的难度高于预期;明晰产权结构,完善法人机制的难度高于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