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地质灾害治理论文

地质灾害治理论文

地质灾害治理论文1

摘要:文中以某恢复治理工程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方法,希望通过诸多治理措施的应用,消除导致滑坡与边坡产生变形破坏的潜在因素,切实保证居民的生命安全,保护城镇的土地资源。

关键词:地质灾害;边坡稳定;滑坡治理

0引言

地质灾害防治是指针对不良地质状况实施全面评估,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地质工程手段,改变灾害形成过程,从而达到消除或降低灾害产生的目的。为了分析后续提出的边坡稳定问题以及滑坡治理措施,需要对工程概况进行深入了解。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工程质量顺利实施,因此,研究此项课题对于环境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工程概况

本文研究对象为某恢复质量工程,区域以构造侵蚀为主,经过长时间开采矿区内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而且形成了大规模露天采场、渣堆、工业场地及矿山道路。工程范围内地质环境复杂,存在泥石流、滑坡、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经勘查可知,矿区平均气温7.8℃,年均降水量349.2mm,降水以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和集中于每年7~9月,当地相对无霜期146~173d,年均蒸发量为1507.8mm。项目区基岩大面积裸露,风积黄土、栗钙土为该区域主要土壤类型。项目区内的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另有少量灌木,山坡植被覆盖率低。本期治理目标有两个:(1)恢复矿山环境,(2)防灾减灾。

2边坡稳定以及滑坡治理的方案本项目中存在边坡失稳问题,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所以在工程施工前,必须先做好边坡稳定性分析和滑坡治理方案设计,以便为现场施工提供必要参考。

2.1治理工程方案选定本项目位于废弃矿区,存在大面积开挖掌子面、采坑及弃渣堆,因此容易引发边坡失稳、生态环境破坏和土地资源荒废等问题。分析发现,想要彻底实现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必须以消除地质灾害安全隐患为前提,以治理矿山地质生态环境和改善矿区环境为重点[1]。因此,本次施工必须对弃渣堆及采坑进行回填治理,对不稳定斜坡、滑坡危害进行采坑回填和绿化治理。经过实地勘察分析以及同行经验借鉴发现,该治理工程地质环境问题十分复杂,无法基于单一技术措施实现有效恢复和治理,所以决定基于综合治理方案施工。因此,拟定的最终治理方案包括如下措施:(1)危岩清理;(2)采坑回填工程;(3)既有建筑物拆除;(4)铅丝石笼拦渣墙工程;(5)截排水施工;(6)绿化工程。

2.2施工工序以及实施要点现场施工中,各工序必须按顺序开展,落实综合治理措施,保证施工规范性。本次施工中,危岩清理以人工撬动与凿除为主要清除手段;局部困难施工区采用松动爆破方式清除危岩。边坡上的危岩浮石被全部清除后,以“采坑回填+坡面挂网喷播绿化”手段进行后续治理。在这一过程中,先开展采坑回填工程,以“弃渣拉运回填+石方开挖回填”方式施工,回填料来自治理区域的坡面弃渣堆和南北侧石方开挖区,这样一来可最大限度降低采坑深度,确保采坑地貌与周边相协调(回填坡比小于1:1.5)。场地内既有建筑物拆除以后,需进行覆土复绿和铅丝石笼拦渣墙工程;后者位于施工区南侧现有沟道之中,主要发挥稳固渣堆、降低松散物源输出的作用[2]。截排水渠工程主要用于规整坡面汇水和消除汇水冲蚀,可为绿化工程提供辅助。绿化工程施工以覆土植树植草绿化为主要治理措施,开挖整平区域按客土拉运、覆土、人工播撒草籽、种植树苗绿化顺序施工,边坡坡面按先修整再挂网喷播绿化方式施工。
3治理主要措施及其技术要求

3.1危岩清理工程由于采矿区内残留不合理乱挖乱采遗留问题,且坡面长期受到风化和雨水冲刷作用影响,所以存在严重的坡面裸露岩体破碎、节理裂隙发育问题。施工现场的两处不稳定斜坡之上均有危岩体发育。在对这两处坡面危岩体进行清理前,施工人员必须确认该位置的坡体特征以及危岩清理工程量,实践中还需要结合现实需求与坡面设计完成针对性整理。案例工程中,坡面危岩体清理的总工程量是1670m3。其中,编号为X1的危岩体位于ZZM1处,此处危岩的坡长、坡宽以及坡度分别为:(1)坡长105m;(2)坡宽230m;(3)坡度30~40°;危岩清理总工程量是1250m3。与该处相比,编号为X2(位于ZZM2处)的坡面危岩体相对较小,其坡体特征为:(1)坡长90m;(2)坡宽215m;(3)坡度45~65°;此处危岩体清理的总工程量为420m3。按照人工撬凿方式清除坡面的浮土、危岩和孤石头,采用局部爆破方式对特殊坡面进行整理。这一环节,清理人员需佩戴安全防护装置(安全绳、安全帽),按自上而下地顺序施工,具体操作是:站在松动压岩石上方对危岩进行清理;还需要实时开展放坡、放阶,避免松动石块高空坠落。同时,现场施工必须设置安全通道,禁止在危石下方作业,遇异常天气或危及施工安全情况时,立即停止施工并撤离;清理工作全程接受安全员监督,清理工作面与装运工作面必须相互错开。

3.2采坑回填工程本项目施工的采坑回填施工,需要对两处大小不同的采坑进行回填。施工中,按照分级放坡回填整平手段,开展矿区采坑A的坑底回填整平施工;按照削方放坡、分级放坡回填整平手段,开展矿区采坑B的回填整平施工。实际作业环节,矿区采坑回填料主要来自于治理区,施工人员通过直接开挖坡面弃渣堆和南北侧沟道获取回填料,不仅省时省力,而且节能环保。

3.2.1开挖回填施工研究结果表明,在治理边坡稳定性问题时,采用开挖回填施工的方式,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为此,本工程考虑到实际情况,对这种施工方式进行了运用,具体措施如下:第一,采坑A的开挖深度大,受周边弃渣堆放的影响也比较大,所以施工中采用坑底局部整平回填方式进行处理。第二,采坑B治理中,施工人员先进行矿区坑壁削方放坡与分级放坡区域划分,整体分为四大区域后进行分别施工。其中,削方放坡1区和2区,将按照合适比例的削方坡率削方,并在现场施工中为后续绿化施工预留宽平台;分级放坡3区和4区,则分别按照规定削方,施工中同样需要预留宽平台,不过后者需预留2处平台。

3.2.2弃渣拉运回填施工对于废渣,应使用运输车辆运回,做回填处理即可。按照本次施工要求,施工人员需对不规则弃渣堆进行治理,以开挖清理、拉运回填为主要手段,让无法自然恢复的坡面弃渣区域做好覆土准备[3]。此环节的施工重点在于治理区域的南北侧沟道以及坡面,施工环节回填必须按照分层填筑方式施工,杜绝倾倒回填;开挖后的渣堆需拉运至采坑附近洼地,不可直接回填。案例工程中,弃渣拉运回填所用的渣堆量总数为79940m3,清理出的弃渣堆总面积为11.01hm2。为提高矿区生态环境的完善性,弃渣拉运回填后,还需要从恢复地貌形态方面着手,做好覆土绿化。
3.3铅丝石笼拦渣墙工程

3.3.1结构设计此次铅丝石笼拦渣墙工程,该墙布设在采坑B南侧的现有沟道之内,截面尺寸结构类型为“Ⅰ型石笼+Ⅱ型石笼”,其中,Ⅰ型石笼尺寸为3.0m×1.0m×1.0m,Ⅱ型石笼为2.0m×1.0m×1.0m。本次施工中,以Φ18钢筋制作石笼骨架,8#镀锌钢丝编制钢丝网,并使用8#钢丝进行相邻石笼绑扎连接;石笼的基础埋深大于1m,上下两个石笼之间以2m长的Φ22竖向筋连接,钢丝网与石笼骨架使用3根以上的铁丝绑扎牢靠。

3.3.2现场施工铅丝石笼拦渣墙施工前期准备的重点为开挖基槽和块石材料选用,现场施工人员需保证基槽表面干净无积水,不存在软弱层;而施工用块石材料的抗压强度必须大于MU30,且无贯穿性裂缝、未风化。组合网箱绑扎施工中,间隔网片必须垂直于网身,以组合丝绑扎时必须采用双股线并绞紧;相邻网箱之间的连接绑扎,同样以组合丝为主材,以四角分别绑扎为主要方法。填充料施工环节,必须先做好网箱外露面绑扎准备,投料应以分批、均匀方式投放,人工投料厚度应控制在35cm/批,而机械投料厚度则控制在25cm/批;投料过程中,必须以小碎石填满孔隙并采取捣实措施保证密实度达标[4]。

3.4截排水渠工程调查后得知,水体流动和侵蚀,容易诱发岩体滑坡,针对这种现象,应采取边坡排水的方式,避免岩体受到侵蚀,并使其稳定性得到保证。本工程基于实际情况,采取了以下施工措施。本次施工按照以下截排水渠工程设计方案进行:在挂网边坡区域平台上,依据平台走向布设具有梯形断面的截排水渠,部分陡坡段需增设渠底消能石;浇筑施工前,需先夯实渠底然后铺筑C15素混凝土基础,渠壁浇筑在渠底浇筑之后。此项工程的伸缩缝设置环节,需按标准设置缝隙,缝内塞入沥青麻筋。现场施工环节,施工人员按照开挖整平、确定轴线、分段跳槽开挖、基础夯实、立模支撑、混凝土浇筑的顺序进行施工。其中,边坡平台上必须形成排水坡降;垫层施工后进行立模时,模板表面需涂刷隔离剂,模板拼装必须平整严密、净空精确;以沥青麻筋开展伸缩缝防渗处理时,麻筋填充深度控制在合理范围。混凝土浇筑以平整密实为标准,按照先底部后沟壁的顺序施工。布设在特定区域的消能石的最大高度与宽度均不可超过标准,其最小高度与宽度应与要求相吻合。

3.5治理工程治理工程是环境恢复治理工程的最后一个步骤,也是实现滑坡维稳、环境修复治理的最关键工序。此次施工中,需完成抗滑桩和挡土墙施工。

3.5.1抗滑桩(1)完成桩位选择,依照本治理工程滑坡I、II的厚度以及推力大小,可沿着滑坡I中部打造一排抗滑桩,此类桩的特点在于土方量小,能够有效支挡滑体的滑动力,起到稳定边坡的作用,此方法适用于浅层或中厚层的滑坡。而在滑坡前缘为农田,其地形相对平缓且不存在建筑物阻挡,因此,桩位不存在地下排水管。为了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将抗滑桩沿着滑坡前缘进行连续贯通,同时,抗滑桩的工程长度需要控制在19m左右。(2)进行抗滑桩设计,该治理工程滑坡I、II前部平台需布置抗滑桩,抗滑桩锚固段则要嵌入到风化泥岩当中,将锚固段长度控制在3~5m之间,且锚固段长度需占据桩长的50%,而抗滑桩的结构则采用强度等级为C30的钢筋混凝土[5]。(3)进行抗滑桩配筋的设计,需要结合桩身承受的内力,依照截面受弯构建双向配筋,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汇总提出的公式进行计算。(4)设计护壁以及抗滑桩锁口,采用强度等级为C25的钢筋混凝土进行浇筑,采用自上而下的施工方式,保证每节高度在1m左右。此外,在开挖基槽的过程中,由于抗滑桩的设计桩位在滑坡区域内,因此不可采取通段开挖的方式,而是要使用分段跳槽开挖的方法,并在桩基槽开挖完成后安装钢筋,及时进行砼浇筑,切不可长时间放置。

3.5.2设计挡土墙在不稳定斜坡X坡脚处要布置仰斜式挡土墙,墙身高度为4m,采用素混凝土完成浇筑,与此同时,还要保证背坡比和基础底坡比,并采用水泥土垫层进行基础处理,以此提高其摩擦力。而在斜坡X的前段需要设置挡土墙,同时设置两排泄水孔,采用梅花型布置方法,保证横向间距达标。底部泄水孔要与地面保持一定的距离,泄水孔外则要设置砂砾石反滤层,之后,顺挡墙外包裹透水土工布。而泄水孔一侧则要安装花管,采用黏土夯填反滤层底部,以此起到避免积水入渗基底的作用。此外,挡土墙需要每隔一段距离布置一条伸缩缝,同样填满沥青麻筋,保证深度在15cm以上,在挡土墙后方,则要实施土方回填,回填土以粉质黏土为主[6]。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某治理工程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系列的工程施工措施,明确边坡环境治理要点,从而为提高滑坡以及边坡的稳定性,切实改善地区环境条件,保证居民正常生活提供帮助。

作者:白杰 单位: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甘肃总队

地质灾害治理论文2

德江县地处云贵高原,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西部,境内的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发育。研究德江县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可以为德江县地质灾害的评估与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1]。

1地形地貌影响

德江县内的坡形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凹陷形、凸起形、直线形、阶梯形。德江县内滑坡主要发生在凸起形和阶梯形坡形中,县境内55处滑坡有51处滑坡发生于凸起形和阶梯形斜坡,占滑坡总数的92.73%。德江县境内主要存在三类地貌:溶蚀地貌、侵蚀地貌、河谷地貌。

1.1溶蚀地貌德江县境内主要地貌类型为溶蚀地貌,出露面积为994km2,占全县总面积的47.9%。溶蚀地貌大多被切割得较破碎,斜坡以陡坡和陡崖为主。大部分的地质灾害发生在陡坡和陡崖部位,其为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形地貌条件,易产生滑坡、崩塌及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2],如苦竹园地面塌陷(见图1)1.2侵蚀地貌侵蚀地貌出露面积为173km2,占总面积的9.7%,发育于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相间分布区,呈北西向展布。这一地带地形较为陡峭,斜坡以陡坡和陡崖为主,大部分的地质灾害发生在陡坡位置,因其陡峭的地形地貌,有利于地质灾害的空间展布,易产生滑坡地质灾害[3],如吊把湾滑坡(见图2)。1.3河谷地貌河谷地貌出露面积为880km2,占总面积的42.4%,这一地带沿河谷两岸地形陡峭,斜坡以陡坡和陡崖为主,两岸切割较大,有利于地质灾害的空间展布。大部分的地质灾害发生在陡坡位置,因而这一区域的地质灾害发育,易产生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如桥岩头崩塌(见图3)。

2地质构造与地震影响

从大地构造位置上讲,德江县属于上杨子台褶带和鄂渝黔侏罗山褶皱带。该区域褶皱构造以复式背斜、向斜为主,特点是具有窄向斜宽背斜组成的典型隔槽式构造组合特征。从调查的情况看,共有46处,44.23%地质灾害就直接发生在构造线上,说明该区的地质构造有利于地质灾害的形成。断裂、褶皱部位的岩体破碎,因为岩层受力挤压、拉张作用,常伴有多数平行于断裂、垂直于褶皱轴部的裂隙,容易形成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局部可能会出现塌陷现象[4]。

3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影响

对德江县55处滑坡所发育的地层进行统计,结果表明滑坡主要发育于以泥岩、页岩为主的韩家店组(S2-3hn)软质岩地层中,共27处,占总数的49.09%;有25处位于软硬相间地层,占总数的45.46%;滑坡地质灾害数量较少的情况一般存在于岩性单一的灰岩、白云岩地层,仅仅为3处,占总数的5.45%。对德江县34处崩塌所发育的地层及其岩体结构进行统计,结果表明(见表1),崩塌多发育于坚硬岩石的块状结构中,其次为软硬相间岩石,软质岩类目前只发现3处崩塌地质灾害发育。就单一地层而言,石牛栏组(S1sh)和宝塔组(O2+3)发育崩塌的数量最多,其次为P2q-m。二叠系栖霞茅口组(P2q-m)地层岩性主要为灰岩,其下伏地层及岩性为志留系中上统韩家店组(S2-3hn)地层泥岩、页岩,奥陶系宝塔组(O2+3)地层岩性主要为灰岩,其下伏地层及岩性为湄潭组(O1m)地层页岩与灰岩互层,从而形成“上硬下软”“上陡下缓”的地质结构。这种结构常常形成陡崖,有利于崩塌地质灾害的形成。在缓坡区残坡积层厚度大,常于地表冲沟发育地段形成滑坡。奥陶系宝塔组(O2+3)地层岩性主要为灰岩,其下伏地层及岩性为湄潭组(O1m)地层页岩与灰岩互层,从而形成“上硬下软”“上陡下缓”的地质结构。这种结构常常形成陡崖,有利于崩塌地质灾害的形成。在缓坡区残坡积层厚度大,常于地表冲沟发育地段形成滑坡。

4气象水文条件影响

2012—2018年德江县气象局雨量站的月平均降水量资料[见表2(见下页)]统计显示,该地年平均降水量为1114.23mm,4—10月的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量的85%。雨水下渗,特别是连续阴雨或者大雨之后,岩土体强度指标降低,岩土体自重增加,并可能形成较大的孔隙水压力,从而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雨季到达,时常发生暴雨和大雨,而且强降水时间集中,由于调查区内地形切割较深,降雨能在短时间内最大量度地汇集于沟谷河流之中,强降雨导致河水形成洪峰,形成具有侵蚀能力极强的水流,导致坡脚被冲蚀掏空,引发失稳滑塌。潜在崩塌体裂隙的充填物在水作用下,强度降低,胶结能力变弱,不利于岩体稳定,地下水若渗入潜在崩塌体的裂隙,将对其稳定产生两种影响较大的外力为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会产生较大的倾覆力矩,容易引发崩塌。基岩裂隙水其对滑坡有着重要作用,赋存于基岩裂隙之中,可分为无压水和承压水两种,有自由出水口的地方一般为无压水,当裂隙连通时,可与滑带水产生水力联系,共同影响坡体的稳定。滑带水一般是埋藏在滑面或滑动带附近的地下水,在滑坡中前部的凹槽之中一般可发现滑带水的踪迹,中、深层滑坡的主要诱因之一就是滑带水,应加以重视。在水库库区及周围,容易形成较大范围的地下水,故需注意库区岸边斜坡的稳定性问题。
5人类活动影响

在山区,由于人类工程活动常常诱发一些地质灾害问题。德江县区域内引发地质灾害问题的工程活动主要是山区公路建设和村民自建房不当。一是选址不当,主要为村民自建房的建设,由于地形限制选在靠近陡坎或陡崖的地方和不稳定斜坡地段或潜在性滑坡体上。二是工程建设中的技术措施和防治方式不当,边坡开挖过高过陡,未边开挖边支护,或者使用过于简单的边坡防护工程,引起施工中的失稳,如S303省道扩建过程中,破坏了原始公路的排水涵道,暴雨期间导致雨水直接下渗入岩土体,路面坍塌,后期临时排水系统不完善,不能将水完全排至远处,加剧了坡体变形,最终导致滑坡范围增大。三是山区岩石较多,开挖困难,常常使用爆破的方式进行削坡开挖,爆破产生的震动,可引起岩土体失稳[5]。德江县境内发生的滑坡灾害大部分都与人类不合理的削坡有关,虽然对危险路段进行了治理,但是治理手段较简单粗放,多为简易重力式挡墙,不能对坡体稳定性形成长久有效地防护。德江县矿产以煤矿、重晶石为主,除了地面零星的砂石矿开采,其他矿山处于关停状态,采石场一般开采规模不大。虽然目前德江县因采矿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较少。目前调查区境内的采矿弃渣已做了环保处理,但是以前采矿留下的“后遗症”可能引起地质灾害,相关部门应当引起重视。

6结束语

综合因素的影响是导致地质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不论是内在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工程地质条件,还是外在的工程活动、水文或气象条件等,都极大地影响着地灾灾害的发生。在各种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之中,应特别关注水的影响和因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水的作用可以使岩土体强度降低,水压力的产生也不利于坡体的稳定,水的渗流也可以为地灾的发生提供有利条件。德江县高速公路、县道、通村公路极多,四通八达,公路建设往往会削坡形成人工边坡,在开挖的过程中会打破岩土体内部原先稳定的应力状态,增加了斜坡发生滑动的可能性。在当前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背景下,各种工程建设势必会越来越多,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因为自然因素及技术、管理上的缺陷,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某些有利条件,特别是在暴雨或连续强降雨等外在因素的触发下,极易发生地质灾害,危害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地质灾害发育程度高的区域,常常是人类工程活动强度大、人口密集的地区,要加以重视和防范。

作者:朱刚 单位: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七总队

地质灾害治理论文3

0引言

地质灾害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极为严重,已经成为多方关注的重点问题,而想要提升地质灾害治理的有效性,就必须打造完善的工程设计以及勘察体系,为后续的治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础。本文在理论分析以及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勘察设计以及实际施工方案展开了探讨与分析。

1基础理论

1.1地质灾害实质最原始的地质灾害主要是指由于地壳内部能量爆发、释放、转移以及地质结构改变导致的一系列灾害。从本质上讲,主要分成地壳运动导致的地质结构改变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导致的地质结构改变两种类型,如常规的火山喷发、板块运动引发的地震等都属于地壳运动产生的地质灾害,而由于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断加大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如无休止的矿产开采、石油钻探、高层施工、滥砍滥伐等行为,引发了泥石流、洪水、山体滑坡、土地盐碱化等地质结构的改变。了解不同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具体的影响因素,能够为后续进行工程治理奠定良好基础,而其本质在于通过地质勘探来探究地质灾害的实质。

1.2地质灾害的勘察治理步骤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勘察设计本身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在治理过程中,不仅要了解地质结构的现状,还需要掌握后续发展的一系列规律,为全面提升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地质灾害预防以及治理工作通常需要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针对地质灾害进行治理,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可行性分析,给出具体的勘察结果以及应对方案;设计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在合法的领域内进行灾区的重新设计;要维持原有人员群众的正常生活,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努力恢复地质原貌。(2)做好灾区现场的实地勘察,主要记录地理环境的高程信息、经纬度信息。重新调整前期设计方案中的各项细节,严格按照实际情况进行修订;调用所有可以应用到现场的工具和相关设备,确保整体方案具备可实施性及合理性。(3)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地进行施工调配及施工组织计划。召集现场项目部的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结合前期方案和具体的灾区情况进行技术交底,针对关键工作,要雇佣专业人员进行引导;所有人员在上岗之前必须要具备资格证书,同时接受统一培训;参照实际的施工计划以及前期的设计方案,落实灾区的治理施工;针对其中的复杂问题,要通过多方主体反复推敲的方式确定施工方案。这样才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地进行灾区治理及重建,有助于获得更高的社会效益,降低灾后风险。

2地质灾害治理勘察设计及施工难点

2.1地质地貌导致的勘察设计难度增加我国地质地貌多样,山川河流极为复杂,不同地域受到纬度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地质结构也有着较大的差异性,这是增加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难度的主要因素。首先,较为复杂的地质地貌会导致地质破坏源的广度以及深度难以追查,这样无法在短时间内快速定位地质灾害发生的根本性因素,也就难以制定灾害预防方案,比如地震源的追溯,不仅会受到地质结构的影响,大部分地质源长达数千公里,期间地质结构裂缝较为复杂,不同成分的地质结构也会影响地震波的传递,这也就导致在短时间内快速地进行灾后重建,存在较大困难。其次,复杂的地质地貌会进一步增加了地质勘察难度。我国当前虽然已经诞生了多种类型的地质勘察技术,但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由于地质环境较为复杂,不同技术的探测广度以及深度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在混合使用的过程中,不仅会造成工作压力较大,也会导致地质勘查标准参差不齐,从而影响最终地质结构灾害分布图的绘制。

2.2社会生产发展对治理勘察工程产生的影响(1)社会发展生产过程中,人们的生产活动对于自然地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不良生产行为会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当前,对于地质结构产生直接影响的生产活动,通常以工程施工、石油开采、滥砍滥伐为主。这些生产活动不仅会导致地质结构稳定性下降,也会影响地下结构空间受力情况。而随着人为破坏行为的加剧,对于地质结构造成的影响也在随之加大,进而影响地质灾害治理勘查工程的落实。(2)部分区域的执法力度存在滞后性,导致部分人群无法快速识别并且界定地质灾害的实际性及破坏性。这将会影响地质勘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不同主体之间的责任交互重叠也会影响勘察工作的顺利进行。(3)人们对于生存环境的认知不足,也影响了地质灾害勘察设计工作的开展。比如水源地保护力度不足,水源污染较为严重,不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一旦出现因地质灾害影响而受污染的水源,会随着破坏的地层进行扩散,不仅会导致周边水域被接连污染,甚至影响岩土层的稳固性及安定性。土壤地质结构被腐蚀之后,对地质勘查工作和后续区域的安全生产都会产生较大影响。

2.3地质灾害变量因素导致勘查难度增加由自然地理环境变化引发的地质灾害本身具备极强的不确定性,例如突发的暴雨、洪水等,其强度和影响规模往往无法在短时间内快速决定,进而会导致地质灾害勘察设计工作存在部分盲区,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也会影响勘察结果的准确性。部分并没有勘察价值的信息,会扰乱勘察工作视野,也会增加数据规模,从而导致勘察治理工作受阻。

3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察设计及施工优化办法

3.1落实相关机制的改进(1)构建具有极强专业能力的灾害治理团队,需要考虑灾害治理过程中的各项影响因素,主要针对地质灾害出现的具体原因、实际影响、治理方案、预防措施等进行全方位分析。通过调整顶层设计机制以及相关理念的方法,来构建完善的地质灾害勘查治理体系。因此,需要选择具备专业技能及经验的工作人员,组建地质灾害治理部门,结合不同的地质灾害重点内容进行全方位规划,通过各方主体相配合的方式来解决难题。(2)施工团队可以主动争取治理工作所需要的一系列经费,建立专门的基金项目,从物质以及技术层面给予保障,以有效推进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察设计的快速落实。(3)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这样才可以为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勘察以及施工提供有力指导,比如明确地质灾害险情预报制度,如表1所示。打造人员责任制度,构建预警制度,这些可以合理分化勘察工作以及施工工作中的部分内容,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员团队身上,能够有效避免责任推脱以及问责无 人等事件的出现。

3.2合理选择工程勘察及施工团队针对地质灾害治理的相关工程,必须要确保工程开展具备公平性和透明性。首先可以利用机构进行招投标机构管理,打造完善的招投标制度,同时明确工作人员个体责任;规范整体的招投标工作程序,选择的施工队伍也需要具备公开性和公平性,确保地质灾害施工有着极强可靠性。

3.3合理进行工程勘察治理地质灾害勘查治理具备多样性的特点,尤其是要控制其中的各种变量因素,因此在勘察治理之前,需要由项目部以及相关负责人进行技术共享和交流,确保勘察治理计划具备科学性和可行性,还要制定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治理方案进行调整。比如某高层住宅楼位于福建区域,由于该区域多雨,地下水较为丰富,在集中性降水之后,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山体滑坡现象,高度在4~6m左右,且滑坡处距离建筑物仅为11m。在治理该地质灾害之前,首先通过野外勘察以及井探的方式,了解了滑坡物的厚度、深度以及后续走向。在测算了相关参数的基础上,制定了初期的防护措施。然后通过各方主体的实地考察进行探讨,给出了利用人工挖孔桩实施悬臂抗滑桩的方案,因山体滑坡中的土壤含水量较大,在开挖时使用机械深孔桩极易出现坍塌的问题。在具体施工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房屋以及周边植被所受影响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施工预警方案以及调整方案。整体的施工勘察以及治理顺利开展,并未造成人员及企业相关损失。

3.4打造地质灾害预警以及应急响应体系地质灾害预警及应急响应体系能够为灾害的治理勘查提供良好的保障,可以从根本上降低地质灾害对人们产生的影响,也可以为后续的勘察以及治理提供相关参考依据。(1)加大力度做好地质灾害勘察设计与治理的宣传和前期控制。政府加大力度进行管理,无论是执法力度还是资金方面,打造专业化的应急管理小组以及灾害预防小组;结合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建立全面的勘察系统及共享系统,及时资源共享,这样才可以提升数据信息的使用价值。(2)针对地质灾害的勘察以及治理进行全方位评估。综合不同地质灾害产生的实际原因进行评估,打造统一的标准以及灵活的调控方案,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方式来落实治理整改,坚决杜绝评估期间出现不良违法现象,确保全面提升评估结果的真实性以及有效性。(3)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预警以及应急响应的信息化水平。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做好地质灾害的前期预控以及勘察。例如,我国当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地震预警系统,主要依托对地震波延伸规律的分析实现预警。其他的相关地质灾害也可以结合诱发因素、地质结构原生状态等相关信息进行推演,通过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预测,如表2所示,如此可以有效提升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的及时性和精准性,为后续地质勘察工程以及治理工程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4结语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治理的勘察设计以及施工工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其安全性和稳定性下降。本文从机制优化、团队选择、工程勘察及应急响应等角度打造的优化方案,不仅能够增强地质灾害勘查治理的有效性,更可以为我国地质灾害预警体系的持续性建设奠定良好基础,有效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陈熹.地质灾害勘查与防治技术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22,34(6):12-14.

[2]杨宇祥.水文及工程地质勘察在滑坡灾害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世界有色金属,2021(21):189-190.

[3]温健.工程地质勘察质量风险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3.

[4]于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中的难点分析[J].工程与建设,2021,35(4):742-743.

[5]陈龙.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和施工中的难点分析[J].低碳世界,2018(12):111-112.

[6]卞学军,陈海洋.滑坡治理工程施工监理质量控制难点综述[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9,23(2):148-153.

作者:蔡汉武 单位: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福建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