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地质环境论文3篇

地质环境论文3篇

地质环境论文1

摘要:我国人口众多,所消耗的资源也比较多,以往矿山开采环保意识较为薄弱,矿山开发过程中对生态平衡造成了破坏,污染了环境,使得矿山的地质环境问题较为突出。随着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各部门积极采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基于此,主要分析露天采矿矿山所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并对其治理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

0引言

煤矿是社会经济发展赖以生存的资源,露天煤矿作为重要的矿山资源之一,做好露天煤矿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可以实现煤矿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当然,要做好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也绝非一朝一夕能够达成的事情。需要煤矿企业从多方努力,明确煤矿生产工作中存在有哪些缺陷和不足,然后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煤矿矿山地理环境治理过程中,还存在有治理意识落后、治理方法先进等问题,如何解决相关问题,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焦点,也是文章所探究的焦点所在。

1露天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的必要性

矿山的开发为经济发展与人们日常生活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但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地质环境问题将引发不同的社会事件。所以做好矿山环境治理工作是维持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第一,提高矿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开采作业时可能存在有毒害气体,致使空气和水源被污染,这直接关系着矿区人民的健康与生活。环境治理能够有效解决地质灾难,使得植被复苏、生态环境恢复平衡。第二,恢复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随着矿山开采工作的推进会出现较多大面积的坑洼,治理时可以覆土进行填埋,既增加了耕地面积,也可以为部分矿工或居民提供其他获取经济效益的渠道,进而减少企业与居民的矛盾,有助于其和谐共处。第三,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率。矿山在开发过程中会损害山体土质,以至于边坡失衡。在治理时建设护坡或者挡土墙,可以有效避免坍塌与滑坡等。第四,提高环境的绿化率。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治理有助于矿区实现植物复苏,使矿区内植物的生存数值不断上升,进而减少水土流失,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率,生态环境与地貌景观得以复,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不断发展。
2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危害露天矿山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受人们活动影响使得当地地质条件和环境发生了改变,过往无序的开发更是损害了生态体系,甚至容易出现地质灾害,给人们生存与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危害[1]。

2.1容易导致地质灾害矿山露天开采是将矿山表面所覆盖的土石进行剥离,把矿山从上到下进行梯段划分,在露天状况下开采矿物。需要注意的是,露天开采矿山容易造成较多的地质灾害,如山体滑坡、崩塌或泥石流等问题。之所以会导致山体出现滑坡或崩塌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山体平衡状态被破坏,土石等物质的剥离导致山体稳定性被破坏,以至于岩体出现形变,进而诱发山体滑坡或崩塌。如果矿山在开采过程中存在随意堆放矿渣的行为,一旦山体难以承担矿渣负荷,将会启发山体滑坡。暴雨天气情况下,随意堆积的矿渣受暴雨冲击后也会沿着山体方向流淌下去,引发大量塌方泥石流。而山地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险系数也相当大,将严重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和人身安全。尤其是距离山地比较近的人民,如果出现了地质灾害,则其人身安全将很难获得有效保护。

2.2出现石质荒漠化当人们对矿山进行不科学的开发与利用时,会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大规模开采作业容易导致人地矛盾更加尖锐,使得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土地失去生产能力,山体地表呈现裸露岩石,因其与荒漠景观类似,所以被称之为石质荒漠化。长时间的过度开采必然会导致石质荒漠化。露天采矿矿山过程中会遗留非常多的矿石、矿柱,形成许多废石堆,最终出现较为严重的石质荒漠化,由此可见其破坏力之大。

2.3造成水资源污染在矿山露天开采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水和污水,开采时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可能会溶于雨水中,与开采所产生的污水和废水一同顺着山体流下,进而导致地表水和地下水被污染,不利于附近农业的发展,甚至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导致生态系统恶化程度加深。采矿期间之所以会出现比较严重的水资源污染,是由多方面因素所引发的。比如,在煤矿开采期间,工作人员没有严格按照要求解决水资源污染所面临的问题,在解决水资源污染问题时过于随意化,处理不及时等,这些都将会增加水资源污染发生率。

3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策略

3.1优化创新相关技术,提高矿山资源的利用水平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对矿山的地质环境进行研究,制定符合矿山实际情况的治理标准,并且在对矿山的资源进行勘察后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以现有的技术评估要求作为基础,融合更多的先进理论和技术,从而做到优化创新。根据勘察结果和评估,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提出合理的地质环境治理的先进理论、技术、工艺与方法,并不断推广,让更多企业所采用,从而有效提高矿山资源的利用率,为地质环境问题的治理提供有效支撑。政府相关部门应当鼓励并引导企业在矿山开采中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力度,使其能够根据矿山与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引进合适的开采和加工技术,将相关技术与降低能耗和提高效益结合起来,从而有助于取得更好的生产技术成果,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此外,要做好矿山地质环境的监测工作,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把产学研结合起来的创新治理体系[2]。在矿山环境治理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所有的技术研发都需要围绕这些工作实施,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技术研发的效用,为相关行业的发展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3.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矿山环境保护有法可依要做好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工作,必须有相关法律法规作为其治理的方向和依据。第一,针对矿山露天开采,应当规定开采要选择科学的措施,从而将对地质环境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同时,企业在开采工作完成后必须进行比较科学合理的修复措施,并明确规范需要修复到什么程度。在相关工作实施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深入到矿山内部进行环境质量监测分析,了解导致相关问题发生的原因。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对策,避免因为方案制定不够科学合理,导致煤矿修复效果无法达到预期,影响修复质量效果。第二,企业必须针对矿山的实际状况,制定出比较科学合理的地质环境与修复规范。由于不少采矿企业在修复矿山的地质环境时,不能对地表土壤进行单独的剥离工作,极易产生地表水土资源缺失的问题。因此,必须检测和规范已剥离土壤的肥力状况,然后栽种植物、农作物或者借土壤覆盖后进行种植工作。同时,也要结合当地气候进行综合考虑,合理调整规范标准。此外,为了增加植物及作物的成活率,可以多栽种适合当地的品种,优先选择在当地有多年种植经验的作物,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治理效果,解决好治理问题。第三,完善治理法律法规,确保实施治理工作有科学的标准。相关部门应当形成健全的采矿许可制度,申请时不仅要包含开发内容,还要有恢复治理方案;要明确违反开发规定的处罚措施;要建立保证金制度,将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相结合,对于没有完成环境治理工作的矿山开发企业,应当充分考虑其地质环境污染程度与治理成果,来确定保证金的返还比例。

3.3严格实施规划政策,使矿山管理工作更加规范首先,对于新建、改建或扩建矿山要进行严格的地质环境治理。在采矿前应当进行科学评估其地质灾害的危险系数,并根据其对地质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形成评价制度。在对矿山进行露天开采时,应当坚持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采用科学的开采工艺与方法,利用先进技术来对矿产资源进行保护。企业在开发前应当制定方案,其中应当有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以及地质环境治理办法,并交由相关部门进行审批。同时,企业要将地质环境治理费用列入到矿山的采矿成本当中,相关管理部门对于在地质环境治理方面没有能力或者费用不能落实的企业,可以不予以发放采矿许可证。其次,生产中的矿山要加大地质环境的治理力度。已经获得批准投入到采矿工作的矿山,采矿企业应当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对于采矿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严肃查处,引导企业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入力度,使其对环境保护进行研究,并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改造,真正做到边开采边治理,对于采矿过程中造成的地质环境问题要及时治理与恢复。政府相关部门应当督促企业建立完善的地质环境管理部门与地质环境灾害监测网,从而将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有效落实下来,确保废气、废水达到排放标准,废弃材料也要科学处理。对于企业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行为要严肃处理,避免企业乱采滥挖,防止其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对于不符合规定的采矿企业要责令其限期内完成整改,对于仍然达不到标准的企业可吊销其采矿许可证。

3.4做好矿山生态恢复,加大矿区复垦种植的力度相关部门应当将地质环境治理和采矿权结合起来,采用各种调控手段,督促企业在开发过程中做好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工作,从而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方面实现双赢。首先,企业在露天开采矿山时应当有较强的地质环境保护意识,在土地复垦方面具有较强的责任感与自觉性,从而在开采过程中做好土地复垦的准备工作。其次,企业要严格遵照矿山地质环境的准入制度,签署治理同意书并进行担保。采矿权人或第三方担保机构应向政府相关部门缴纳保证金,遵照专款专用的原则,当矿山关停且通过政府有关部门审核后,保证金及利息可以退还,如果审核不过关,则应当扣除部分保证金以做地质环境治理费用。最后,要不断提高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率,引进并采用恢复生态环境与土地复垦的技术,加大对矿区生态治理的研究。根据不同地域与类型的矿区采用合适的技术,坚持可持续发展,组织矿区进行复垦种植,使得耕地数量有所增多,确保区域内耕地占补的平衡。

4结语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需求量比较大,所以在矿山露天开采时也不断提高开采效率,采用科学的开采技术和工艺。现阶段,虽然矿山露天开采技术有所提升,但在相关技术应用与管理中仍存在一定问题,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地质环境问题依旧较为突出。过度的开发使得矿山周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为有效减小地质灾害发生率与环境污染,应当积极进行地质环境治理,在环保的基础上推动经济发展。

作者:王榕康 单位: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河曲旧县露天煤业有限公司

地质环境论文2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诸如地铁工程、海底隧道工程以及跨海桥梁等,对岩土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岩土工程技术的应用中,往往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两者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这一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技术层面的创新。岩土工程勘察中,设计是施工建设的重要前提条件,勘察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工程施工能否顺利进行,尤其在复杂地形地质环境中,勘察人员更需要掌握工程建设区域范围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等信息,并采取科学、合理的勘察手段及技术方法进行勘察工作。

1复杂地形地质所具备的特点

(1)复杂性中国的地理环境复杂,包括盐碱地、冻土和易坍塌土地。从东北到西南,不同地区的地质环境不同,气候条件也有很大差异。这些因素的存在将导致地质环境复杂。此外,我国地质灾害的发生率较高,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2)多发性中国的一些地区工程数量比较多,对地质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中,要充分考虑到地质变化的多发性,明确这些因素对质量的影响,以采取预防措施。

2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的岩土工程勘察问题

2.1勘探点间距及深度选定问题勘探点间距除了要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要求。勘察复杂地质的时候要加密勘察点,不能按照原来的方案进行勘探,避免对后续的工作造成不良影响。但是,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勘察人员需要根据此前的要求展开工作。如果现场的编录人员在工作中不认真,不能做到随机应变,相邻的两个勘察点之间的底层就会存在很大的差距。此外,对于勘察区域内的岩土所具备的特性不能充分了解,任何一个地基等级都可以作为依据用于勘察工作中,但是针对所采集的样本进行室内分析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些岩土是具备特殊性质的,比如,一些岩土是湿性的,一些岩土为盐渍土,就会使得地基等级产生变化。从勘察的深度情况来看,通常砖混结构的住宅是5层或者6层,当孔深为15m的时候就可以满足要求,但是如果存在软土层,当深度达到15m的时候就不能满足要求。相比较而言,如果为碎石土区域,所勘察的建筑物为2层~3层的时候,如果勘察工作按照15m的深度进行,就会造成资源浪费。
2.2原位测试流程不规范的问题在进行原位资料测试的时候,需要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如果没有按照规范操作,就意味着数据不够准确,特别是在夏季和冬季的时候,地湿与气候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初探指标存在很大的差距。在试验中应用标准的时候,对孔的深度以及杆的长度进行校正,与规定不符合,如果孔的地步有残留,或者出现缩径的问题,当标贯器不再测试位置的时候,所获得的结果就不准确。

2.3地下水位测量精准度问题在对地下水进行测试的过程中,没有对周围的情况予以重视,没有确定是否有陡壁存在,不明确是否抽水机会滋出地下水,就会出现地下水测量结果不准确的问题,在工程施工中会产生一些麻烦。在进行试样采集的时候,没有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原状样没有密封到位,出现高度不足或者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此时容易导致含水量散失。
3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的岩土工程勘察策略

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的岩土工程勘察中,对测绘技术的选定和应用中要符合地质环境条件,将系统性勘探技术流程构建起来,积极采用创新性的岩土工程勘查技术,合理应用地下水勘察技术。具体如以下几点。

3.1针对地质环境对测绘技术选定并合理应用为了能够有效应对复杂地形地质环境所带来的各种挑战,需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对地质测绘技术进行优化。所以,勘察人员要重视选择地质测绘技术并采用科学有效的应用方法,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工程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状况,所具备的特征,对于地质信息能够准确获取,确保有效应用地质调查技术。同时,还应结合岩土性质和成因,确定岩土层的风化状态,以便更好地为工程建设提供依据。

3.2构建系统性的勘探技术流程由于复杂地形地质条件的差异,岩土工程勘察的难度大大增加。因此,本文结合地质勘察技术的发展现状,结合勘察技术手段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勘察深度和间距的确定方法。将勘探技术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要合理确定勘探深度,在这项操作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地质环境的特征,并做好两者充分结合,在设置勘探点的时候要做好间隔工作,以对复杂的地形很好地适应。从实际情况对勘探孔深予以设置,避免产生安全事故,所采用的措施要有具有针对性,准确地应用岩土勘探技术是关键。

3.3应用针对性、创新性的岩土工程勘查技术受复杂地形地质环境中各项因素的影响,对于各种测量技术手段要科学选择并合理运用,使得测量质量水平有所提高。比如,如果钻孔存在偏差,需要采用计算方法明确偏差情况,还要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主要是应用平均角度总距离法计算;在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还要对所获得的勘察数据进行分析并做好评价,此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两种,一种方法是多道瞬态面波法,另一种方法是高密度电阻法,在使用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定操作,以提高勘察精度。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中采用创新技术,其中所存在的一个比较大问题是参数测试技术还不是很成熟。要改进这项技术,就要将以往的测试技术充分利用起来,合理应用现代物理科技。此外,土工测试技术也要不断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从第一代、第二代,升级到第三代,不断跨越发展。在测试技术的应用中,没有孔,也不会产生损害。在进行技术开发的过程中基于硬件的支持,对于仪器设备有较高的精度要求,而且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3.4应用针对性的地下水勘察技术岩土工程勘察中,地质环境多样,应重视地下水的勘察。在该环节中,地下水调查与地下水观测同时进行,并在最终钻探环节中共同完成。在地下水观测过程中,应充分分析影响地下水的因素,科学明确水文状态,确保获取的水文资料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此外,还应掌握该地区近年来的水文变化和最高水位,以获得最佳水位值。

4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的岩土工程勘察策略落实要点

4.1重视创新,促进勘察技术有效创新发展(1)高密度电法这种方法的具体应用中,需要将风控模型绘制出来,同时还要画出区分度评估指标断面等值线图,通过对图形中的信息进行识别,就能够了解地下裂缝情况以及空洞具体位置,明确详细情况,对于此都能够准确作出评估。在开展这项工作中需要注意一个重要内容,在不同的地层以及不同深度都会采样,有关样品的信息要详细记录,保证岩土工程勘查指标准确无误[1]。如果地形有所起伏,就会由于小路以及沟渠等一次畸度导致异常状况,就需要根据野外工作所获得的资料加以消除。(2)工程探查技术分析在基础工程测绘技术的应用中,有必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工程勘察,还要详细分析场地的地形以及地貌情况,明确所具备的特征,并在勘察技术的应用中有效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准确地获取不良地质环境的情况以及有关信息。采用这种操作方法,能够确保地质调查技术合理应用并获得准确的结果。在勘探技术的具体应用过程中,要对勘探深度准确确定,需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地质环境。对于勘探点要科学设置,相互之间的间隔好符合要求,合理控制勘探孔深。对于钻孔偏差,主要计算方法为平均角度总距离法,采用多次瞬态面波法和高密度电阻法,有效提高测量精度进行分析评价。由于项目所在区域有地下水,在地下水观测时应确定水文状态,以确保获得的水文资料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3)地震映像法该种方法是基于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映像资料根系变化的特征,对地下介质的非连续性进行分析,了解各向异性的变化情况作出判断,从而对地质发育情况进行判断。(4)夯实处理技术在地基土的固化处理中,压实处理技术更为适宜。在这项技术的操作中,机械设备被用于物理碾压,表面地基土被压实,然后采用压实方法,它受到巨大的动应力的影响,从而使地基土固化和压实。夯实时,重锤被提升到足够的高度,然后在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这种反复操作可以起到夯实地基的作用,提高地基的强度和硬度。(5)原位测试技术就是在勘测工程性质以及试验的时候原位进行。在取原状土样试验的时候,会存在原位应力释放的问题,或者产生土样扰动的现象,导致测试结果受到影响。实施原位测试方法,对于这些缺陷能够有效解决。原位测试主要包括两种,即有直接测试方法和间接测试方法。其中的直接测试方法包括波速试验、十字板剪力试验、原位直剪试验、载荷试验和旁压试验,还可以采用抽水试验、压水试验和注水试验等方法,将土的性质指标直接测试出来;间接测试方法主要包括标准贯入试验、触探试验、含水率试验和核子射线法测定密度和等等,根据率定曲线或经验之间的关系将土的性质指标测定。

4.2重视培训,奠定新技术的有效应用基础企业要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并实现目标,就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系统化展开,各项管理工作体系化运行,所涵盖的管理内容中,培训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其发挥激励效应,同时也是沟通平台,对企业文化宣传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对人员培训的过程中,主要的目的是提高团队的整体技术水平,其中所涉及到的激励机制主要体现在培育人才上。在开展技术培训工作中,所有的员工都可以在沟通平台上交流,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在此过程中,还要发挥企业文化的引导作用,让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宿感,工作中能够承担起责任,即便遇到困难也会采取措施解决。企业在进行人员培训的时候,要做到培训和管理相结合,严格按照计划实施,不仅使企业的需求得到满足,个人的需求也能够得到满足。在企业实施培训管理的过程中,任何的培训内容都是为新技术的有效实施奠定基础,并将其作为教育和培训的主要内容,不仅如此,还需要组织开发和管理活动。在培训工作中将信息技术充分利用起来,对于抽象的技术用多媒体呈现并采用动画的方法进行分析,做到各项工作系统化运行,在实施培训管理中,内容要全面,还要保证规范性。比如,对企业员工的学习能力进行研究、提高企业的再造能力和与技术创新能力、对员工的新技术操作能力有效掌握、注重培养起快速应变能力等等,都可以应用信息技术软件分析。

4.3重视交流,有效进行勘察资料分析利用当前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加快,各种新技术成果涌现出来,并在各个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比如,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多元化信息形态呈现、大数据技术的挖掘功能和信息收集树立功能以及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等,在地质勘查过程中对这些技术合理应用,可以减少投入,促使成本控制在最低。为了选择科学有效的勘察技术,需要针对技术方面的问题进行交流,在此过程中需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不需要面对交流,能够实现远程传递信息,并针对勘察资料展开讨论分析,每个人都可以从各自的专业以及工作性质出发参与到交流工作中,相互交流经验,对于勘察资料如果存在不足之处,能够及时发现并在交流的过程中有效处理。比如,有关地质勘查技术方面,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可以塑造良好环境,促使工作人员之间有效交流,而且能够详细分析勘察资料。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资料的内容直观呈现,信息更加形象。处于这样的工作环境中,主要发挥作用是管理信息系统,当系统处于运行状态的时候,就可以展开交流工作,根据交流所获得的结果对组织机构进行优化,各个职能部门登录信息平台,就可以共享有关资源,保证信息流动顺畅,由此可以加快沟通的速度,管理人员因此提高了决策水平,获得良好决策效果。岩土工程勘察作业在比较复杂的地形环境以及地质条件中进行,采用这种方法能够做到充分交流[2]。

5结语

通过上面的研究可以明确,是在地形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做好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岩土工程勘察是许多设计和计算的基础,因此对于勘察工作要高度重视。由于复杂的地形以及地质条件使岩土工程勘察备受关注,其技术含量更高,对于技术要求更加严格。因此,为了确保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结果有较高的准确可靠性,推进工程建设的稳定实施,在基础资料的基础上就需要对工程负责。本文的研究中,从勘察人员的角度对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勘察工作中所采用的方法、调查技术等,处理不良问题,使这项工作不断完善。

作者:谢邦安 单位:厦门地质工程勘察院

地质环境论文3

我国工程活动质量不断提升,这些工程活动虽然给人们带来了经济利益,但也造成了不同的环境地质问题,对生活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针对环境地质问题如由地下工程排水而引发的地质灾害及因地下水污染导致的供水安全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地质勘察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及相应的防治措施。应全面掌握地质灾害底数,对灾害地质进行科学合理分类,必要时增加补充勘察,为科学保护地质环境奠定基础。

1环境地质问题研究及现状

环境地质这一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随后这些国家意识到经济发展对环境地质产生破坏,易形成环境地质问题,因此将泥石流、水污染和地质沉降等问题划为环境地质问题。目前,环境地质问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人类活动改变了地质环境而导致的环境问题,如水污染、地面沉降、地面塌陷、资源衰竭及固体废物处置不得当等。二是地质作用引起的环境问题,如火山爆发、地震、洪水、滑坡及地质环境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引起的生物效应。近年来,我国主要城市区域地质环境状况总体良好,城市地质安全性总体较高,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跨越式发展对地质工程勘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国地质条件复杂,在地质工程勘察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环境地质方面的问题。工程建设活动的正常开展会对这些问题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施工和勘察过程中若没有详细记录施工现场环境地质数据,也可能会导致工程建设活动质量存在隐患。为了满足人类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开展工程建设活动,应在工程建设前做好勘察和预防工作,保护地质环境,使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与环境之间保持良好的协调性,以有利于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进行工程建设地质勘察时,对环境地质问题的排查就显得尤为重要[1]。

11地下工程排水导致的地面沉降引发地质灾害由外部环境因素引起的地表沉降、地下工程开挖而影响地层、开挖过程中可能引起的地层应力变化,称为二次应力场。地表沉降的主要原因是开挖面的应力释放和附加应力,包括工程开挖引起的附加应力,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地层的破坏,地下水渗流引起的地下水位变化[2]。因过量汲取地下水可能导致区域性水位下降,还可造成地面沉降。采掘固体矿产、开采石油与天然气等人类工程活动也是导致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地面塌陷的主要原因是水动力条件改变引起环境效应作用下失去平衡发生的下沉或突然坍塌的现象。基于以上情况对地质造成的影响,不利于项目工程的正常实施及生产需要。因地质沉降而导致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威胁到上百万城市居民。2001—2010年,我国有236个城市发生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共计14700余处,导致规划区范围内3702人伤亡、毁坏房屋23万余间,大量基础设施受到影响。灾害隐患点11000余处,威胁到140多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这类灾害严重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地地区,如重庆、兰州、西宁、天水、陇南、攀枝花等。城市地区人类活动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数量超过70%。

12地下工程建设造成的地下水污染影响供水安全较高的地下水位在地下工程施工时很容易引起突水问题。不仅如此,地下工程施工排放的污水也很容易影响地下水资源,严重时会改变整个施工区域的水环境。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应重视水资源污染问题,因为地下水的局部污染较严重,密切关系着城市供水安全。我国城市地区地下水质量总体较好,但局部地下水污染现象较为普遍。调查的306个城市中,有269个城市面临地下水污染问题。其中,珠三角、长三角、东北、华北平原城市的地下水污染较重,低山丘陵地区城市的地下水污染较轻。污水的不断排放会使地下局部地区的水动力环境受到影响,这也加剧了地下水资源污染。工程开发过程中,因为一些因素的影响,很容易使地下水出现径流现象,之后导致水位上升,对工程施工进度造成影响,同时威胁工程质量。

2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流程

工程地质勘察是为查明影响工程建筑物的地质因素而进行的地质调查研究。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后,需根据设计建筑物的结构和运行特点,作出正确的评价,为确定保证建筑物稳定与正常使用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3]。工程勘察工作流程是依据步骤、程序所要完成的工作环节。工程勘察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从各个层面来分析工作流程。主要分析了工程勘察的具体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为满足工程建设各方面要求,工程勘察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详细勘察三个步骤。一是可行性研究勘察。主要服务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拟建场地岩土体的稳定性和适宜性进行岩土工程评估,并评估技术手段、勘测计划和经济投资,以满足施工场地的需要。二是初步勘察。初步调查是为满足项目初步设计要求而开展的活动。主要目的是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对项目施工现场主要施工段的岩土工程稳定性进行相应的评价,进一步确定项目施工总平面布置图,对现场主要建(构)筑物及不良地质条件的岩土工程方案进行设计论证,以满足初步设计要求,并完成进一步扩建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三是详细勘察。主要分析研究前两次勘察的数据并对目标场地进行工程设计、处理防治较差地质所带来的影响及勘察岩土的稳定性等,以满足施工图的设计要求。工程阶段需要根据不同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提供详细的岩土工程技术参数,所需的技术结果应准确可靠,且许多任务需与大量计算相结合。

3环境地质问题在地质勘察中的重要性

地质调查工作中,很容易忽略周边环境地质问题及污染问题,这是当前工作的弊端。环境地质问题的排查是地质勘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地质勘察对环境地质问题的排查严重缺失,导致勘测工作不足。对环境地质问题的排查不仅重要,也是地质勘察工作中的首要任务,应引起勘察人员的重视。全面的地质勘察对城市地下工程建设、矿山资源开发等工程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和地质问题防治具有一定的意义。工程建设之前,相关施工单位应做好准备工作,对施工现场的周边环境及相关情况进行勘察,科学记录勘察资料,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勘察资料可以作为工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工程开发过程中,可以结合四周地质环境采取不同的开发策略,尽可能将对土层的破坏降到最低。勘察工作对工程建设至关重要,应保证勘察数据的完整性,降低工程项目的施工风险,减少工程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防止出现地质问题[4]。

4提升地质勘察质量的措施

41全面掌握地质灾害底数,对灾害地质进行科学合理分类地质灾害不仅会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生活与经济活动,还会破坏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及环境。地质灾害分布广、危害大,应全面掌握地质灾害隐患风险底数,客观认识各地区灾害综合风险水平,为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有效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切实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权威的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应对全国开展地质灾害及隐患调查,评估地质灾害隐患的风险等级,对灾区地质进行科学合理分类。在调查基础上,将区域按照极高、高、中和低4个等级划分地质灾害风险区;在风险区划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地质灾害防灾减灾需求,依据防治工作的轻重缓急,将区域可划分为一般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重点防治区,并针对性地提出防治措施建议,形成全国-省-市-县四级动态更新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数据库,编制四级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和防治区划,为各级政府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地质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5]。

42解决地下水污染问题应将地下水污染放在首位,制定勘察标准,明确勘察目标,调查地下水分布和运移规律,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着重治理地下水污染问题。地表以下的地层十分复杂,地下水流动也极其缓慢,因此,地下水污染具有过程缓慢、不易发现和难以治理的特点。地下水被污染后,将会对工农业产生严重影响,修复时间也十分漫长。勘察人员应将地下水污染严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满足人们的正常用水需求。工程地质勘察人员要增强全面熟悉地质勘察有关规范的综合能力,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提高勘察质量,为保护地质环境奠定基础。

43增加补充勘察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工程活动、工程设计、地质勘察会相互影响。因人为原因而出现与地质勘察报告不符时,或出现比地质勘察报告更严重的工程地质问题时,可进行施工补充勘察,以解决实际问题。其主要是岩石工程勘探,为了避免出现易坍塌的岩层或因地下水不稳定而带来沉降等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在设计矿山开发利用方案前,一般要进行专项工程地质勘察,为矿山设计提供依据。要进行一些补充勘探,对勘探区域内的岩石工程进行更详细的勘探,并将岩层中有松散土壤的区域或层标记为单独处理、预防和控制。进行环境调整,加强补充勘察,以有效减少人为因素对环境的破坏。

5结语

我国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已将其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大计,环境地质问题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工作。人类工程活动可能导致地震、地面沉降和边坡失稳等地质灾害问题。在地质勘察中开展环境地质研究是为了分析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在保证地质环境与工程建设和谐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为我国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王安科环境地质问题在地质勘查中的重要性探微[J].科技风,2018,(33):126

[2]郑桂洪论环境地质问题在地质勘察中的重要性[J].环球人文地理,2017,(09):74-75

[3]许小燕,钟名星,李燕燕环境地质问题在地质勘察中的重要性分析[J].能源与节能,2016,(11):114-115

[4]李剑超试析环境地质问题在地质勘察中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03):58

[5]刘勇浅谈环境地质问题在地质勘察中的重要性[J].科学中国人,2016,(30):175

作者:祝方宸 王佳楠 王松 单位:黑龙江省龙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与生态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