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外语专业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路径探析

外语专业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路径探析

摘要:新媒体时代媒介环境的日益复杂化对外语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新的挑战。调查新媒体环境下不同层次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媒介素养的基本情况,分析外语专业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外语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路径,以期为外语专业开展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媒体;外语专业;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

0前言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互联网、数字电视、智能机器人、数字化学习资源等新媒体不断涌现。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形式丰富多样,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要素多元、交互功能强大、承载信息海量等特征”[1]。新媒体时代媒介环境的日益复杂化对外语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新的挑战:一方面,面对鱼龙混杂的新媒介信息,如何根据自身需求获取有价值信息及如何抵抗不良信息侵扰,对外语专业学生是挑战;另一方面,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外语专业学生接触其他国家的时事新闻、报道、影视作品的渠道大大增加,其媒介内容虽然是现实的语言材料,但其背后隐藏的立场、意识形态未必适合外语专业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对他们是挑战。可见,针对外语专业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非常必要而紧迫的教学任务,外语专业要顺应时展,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实施。

1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内涵

新媒体时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网站、微信、微博、电子阅报栏、智能化终端等形成巨大的信息传播网格,信息传播主体呈多元化趋势,信息传播条件也突破了时空限制,信息传播渠道由线性的、单向的变为双向的、交互式的,受者与传者相对处于平行状态。新媒体传播主体、传播条件、传播渠道以及受者的地位都发生变化,对公民的媒介素养也提出更高要求。笔者认为: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

1.1快速、准确地获取媒介信息

新媒体时代传播主体呈多元化特征,信息冗余量大,对纷杂的、海量的媒介信息进行甄别、选择,快速、准确地获取自身需要的有价值信息,是公民基本的媒介素养能力。

1.2恰当、合理地使用媒介信息

新媒体具有即时性、交互性、跨越时空等特征,一部分人尤其是青少年对新媒体产生过度依赖,花费大量时间在游戏和娱乐方面;也有一部分人仅仅把新媒体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快餐式阅读、碎片化阅读,而很少花精力去思考信息的内容及其要传达的思想。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的使用要张弛有度、恰如其分,尤其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不能过于依赖新媒体的娱乐功能,而要去粗取精,恰当、合理地利用新媒体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1.3深层次地理解媒介信息

新媒体的进步改变了媒介的表达方式。微博长图、短视频、段子等不同表达方式的创新,使得同一个信息内涵可以通过完全不一样的方式传达[2]。互联网的普及也形成新媒体独特的话语形式,像“我太难了”“硬核”“996”“巨婴”等网络用语广泛传播,同样的话语,不同语境下的含义不尽相同。对外语专业学生来说,中外两种文化相互交融,要注重把握同一信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含义,逐步提高媒介的理解能力,尤其是在从事翻译工作或与外国友人交流时,要充分考虑发言人的媒介文化及信息所处语境两个因素。

1.4批判性地评价媒介信息

新媒体冗余信息量大、原创性不强,一些不实消息经过大量转载会严重影响社会健康,网络暴力、网络谣言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具备对媒介信息的接受、解读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保持个人独立思考,能够对媒介信息的价值和优劣作出判断,深刻理解媒介文化背后的真与假、善与恶。

2外语专业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不同层次高校外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问卷采用匿名方式作答,共计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4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91.3%。受访对象中,女生占84.3%,男生占15.7%;本科生占81.2%,研究生占18.8%。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外语专业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如下。

2.1媒介信息意识敏锐,媒介信息获取能力较弱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4.3%的学生基本了解媒介素养的内涵,86.3%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83.7%的学生能够自觉抵制电信诈骗、暴力、反动等不良信息。可见,外语专业学生具备基本的自我信息保护和不良信息甄别能力,媒介信息意识较敏锐。媒介信息获取方面,获取新闻、娱乐资讯、网上购物等信息有困难的学生占26.6%,获取学习资料、音视频资源有困难的学生占68.4%,使用中国知网、WebOfScience等数据库获取研究文献有困难的学生占83.7%。通过调查数据可见,外语专业学生总体的媒介信息获取能力还较弱,尤其是在获取学习资料方面更为明显,应建立有效机制提升学生的媒介信息获取能力。

2.2媒介信息使用缺乏合理性和规范性

研究调查了外语专业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用途。其中,日均使用新媒体用于信息沟通两小时以上的学生占61.2%,日均使用新媒体用于休闲娱乐两小时以上的学生占67.3%,而日均使用新媒体进行知识学习两小时以上的学生仅占16.8%。在媒介信息的使用方面,23.9%的学生选择直接拿来使用,36.7%的学生会稍加修改后使用,仅有39.4%的学生会标明引用或转载。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外语专业学生利用新媒体在信息沟通和休闲娱乐方面花费较多精力,在使用他人信息时也不够规范,遵守媒介信息道德的意识不强。基于此,需重视学生对媒介信息的使用,若不加以规范,学生极易走向媒介技术“绑架”与信息“捆绑”的深渊[3],成为信息的“奴隶”。

2.3基本具备媒介信息理解能力,媒介信息评价能力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83.1%的学生在理解新媒介信息内容方面不存在困难,79.6%的学生可以正确解读不同表达方式的媒介信息,86.6%的学生可以领会或基本领会一些网络新话语(如“巨婴”“硬核”等)。外语专业学生具备基本的媒介信息理解能力,这可能与外语专业学生受教育程度较高以及接触新媒介较广泛有一定关系。在媒介信息评价方面,34.6%的学生能对网络信息的真假作出判断,不具备这种判断能力的学生占52.7%,态度不确定的占12.7%;46.8%的学生能判断文献资料是否有用,无法判断的学生占51.2%。由此可见,外语专业学生对新媒介信息的批判性评价能力不足,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新媒介信息的复杂多样性以及学生媒介素养知识的匮乏。

3外语专业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路径探析

基于问卷调查结果,借鉴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已有成果和其他专业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本研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外语专业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路径:宏观层面考虑媒介素养教育相关政策、制度、举措等顶层设计落实的问题;中观层面考虑外语专业媒介素养教育师资和课程实施的问题;微观层面考虑媒介素养教育与外语教学相互交融、协调发展的问题。这三个层面有机联系,共同促进外语专业媒介素养教育有效开展。

3.1宏观层面:更新教育观念,构建立体化媒介素养教育格局

新媒体视域下,传统的媒介教育观念已无法符合新媒体发展的需求,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唤醒媒介意识,提高不同层面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一方面,教育部门、外语专业委员会、高等院校、外语专业要发挥主导作用,与时俱进,加强宏观调控,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媒介素养评价体系,切实保障媒介素养教育经费、人力、物力的投入;另一方面,社会要发挥舆论引导职能,借助电视、报纸等主流媒体加强媒介素养宣传,扩大媒介素养教育的覆盖面,增强媒介素养教育的针对性,通过典型案例、成功案例的警示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媒介道德观与价值观。此外,家庭要发挥媒介素养教育的辅助作用,家长要提高思想认识,将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知识教育同等重视,既要养成良好的媒介习惯和正确的消费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也要对子女的媒介行为进行必要指导和监管,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正能量,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形成立体化的媒介素养教育格局。

3.2中观层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仍处于发展阶段,媒介素养教育师资短缺是较为突出的问题。媒介素养师资队伍建设是外语专业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基础,外语专业媒介素养师资队伍建设要分阶段、分批次进行,要具有针对性,能切实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能力。1)对于年龄稍长的教师,可开展专家讲座、工作坊等教育形式,调动他们使用新媒体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将媒介素养教育最大限度地融入外语教学工作中。2)对于媒介素养能力较好的中青年教师,可采取岗前培训、专题培训的教育形式,加强学习深度和广度,并实行必要的评价考核机制,促使他们成为外语专业媒介素养教育的中坚力量。此外,亦可采取“1+1”组合模式,即由一位外语专业教师和一位新闻学专业或传播学专业教师共同承担一门媒介素养课程的教学任务,两位专业教师从不同视角优势互补、共同教学。媒介素养课程是培养学生媒介素养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媒介素养课程是外语专业教育的扩展和延伸,对培养优质外语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外语专业媒介素养课程要遵循与外语学科紧密结合的原则,避免单纯传授媒介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技术,适量增加传播学、心理学、信息伦理学、影视学等知识内容,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媒介技术提升外语水平的能力。外语专业媒介素养课程的设置要科学、合理,外语专业低年级可以开设媒介素养必修或专业选修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媒介观念,信息理解、研判和掌控能力;高年级和研究生可开设媒介素养专业选修或公共选修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信息礼仪、媒介评价和文献检索能力,形成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到研究生不断线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此外,媒介素养课程的开设也要适度、适宜,任务量不能过于庞大,以免过多地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3.3微观层面:优化外语教学手段,提升媒介素养教育应用层面

新媒介信息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信息形式多样、交互性强等特征。在外语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打破不同媒介间的界限,依据教学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使用新媒体优化外语教学手段、丰富外语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接触不同类型的新媒体,使学生成为新媒体的使用者、参与者和体验者,通过实践应用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在新媒体环境下,优化外语教学手段的方式有多种:采取传统课堂教学与慕课、微课等在线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基于国外主流网站(如BBC网站、NHK网站)学习的外语视听说教学;指引学生借助互联网检索系统,了解和掌握阅读材料的写作背景、篇章结构、语言特点,扩展学生视野的外语阅读教学;采用作文互评系统(如WebPALS系统、Peerceptiv同伴互评系统)帮助学生提高写作与互评、自评、自我反馈能力的外语写作教学;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如SDLTrados软件、Transmate软件)提高学生翻译水平和效率的外语翻译教学。采取这些有效举措,使新媒体最大限度地融入外语教学,利用新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4结语

媒介素养教育是外语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对优质外语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外语专业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新课题,在实践中要不断探索、完善,并汲取其他专业媒介素养教育的有益经验,推动外语专业媒介素养教育良性发展,帮助外语专业学生形成正确的媒介观、价值观,为我国外语外事人才培养提供助力。

作者:宋金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