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外语课程论文

外语课程论文范文精选

外语课程论文

外语课程论文范文第1篇

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和包括英语在内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实验教材,已从2001年9月起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使用。新课程的实施对学校校长、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作为教师应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以课程标准为指导,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树立新的学生观、质量观、课程观,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目前我国英语教育的现状尚不能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增强跨文化意识、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一、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感,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音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将课程目标设定为九个级别并以学生“能够做某事”来具体描述各级别的要求,这种设计旨在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课程要求的有机衔接,体现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3.突出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个体尊重学生个体,突出学生主体,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促进每个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4.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5.建立能激发学生兴趣和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综合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6.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英语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为充分发挥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使英语教学更好地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课程标准在继承原来教学大纲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英语课程的结构

为帮助广大教师正确认识课程标准和现行英语教学大纲的关系与异同,现就新的课程标准(实验稿)和现行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本)作如下比较。

1.课程标准的总体架构更加完整、科学新的课程目标主体内容共有四个部分,并附录了七项具体内容。在第一部分“前言”中,课程标准全面论述了中小学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的设计思路。在课程的设计思路中,课程标准采用国际通用的分级方式,将英语课程目标按着能力水平设为九个级别,旨在体现英语课程的连续性、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总体目标,以培养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质为具体目标。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规定了中小学英语课程的内容标准,分别从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分级别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第四部分是关于课程实施的建议,它对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意见,体现了课程标准结构的完整性。课程标准的附录部分列出了学生应掌握的语音项目表、语法项目表、功能意念项目表、话题项目表、技能教学参考表以及课堂教学用语和词汇表。与课程标准相比,现行英语教学大纲虽然也有教学目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内容、教学建议、教学评价和内容附录等,但大纲对中小学英语课程的性质、理念、设计思路没有明确的定位;教学目标与要求部分只有笼统的二级标准(一级为较低标准,二级为较高标准),缺乏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缺乏层次性要求和必要的课程弹性要求。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规定只有短短的几句话,缺乏具体内容目标和可操作的行为描述,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英语语言学习的重要方面均没有涉及,更没有具体的内容要求。大纲在教学建议中只是提出了几个教育方面的观念,没有可操作层面上的方法建议,更没有教学案例可供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参考。大纲对教材的编写和使用也没提出任何建议。大纲的大而化之、笼而统之的语言描述使教材编写者和一线教师在使用大纲时感到难以把握,人们往往觉得大纲真正有作用的仅是一个词汇表。

2.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性质的定位更全面、准确课程标准对中小学英语课程性质是这样描述的:“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质的过程。”英语课程的价值不仅仅是体现在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人的个性和素质的发展上;英语课程的价值也不仅仅是体现为学习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体现为现代人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英语课程也不再满足于让学生掌握一门语言技能,而且还要通过语言技能的学习过程来磨砺学习者的意志,陶冶其情操,拓宽其视野,丰富其生活的经历,开发其思维的能力,发展其个性和提高学习者的人文素质。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价值的描述比大纲中的英语“工具论”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它对英语学科价值的准确定位必将给广大中小学英语教育工作者以全新的视野。

3.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更明确、具体课程标准提出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与大纲的目标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两者之间的承续关系是十分清楚的,但也有明显的不同。不同之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注的重点不同。大纲关注的重点是英语的知识与技能,追求的是学会使用英语这个结果,而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愉悦体验;大纲关注对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与训练,而课程标准更强调语言习得和学生的自主发展。二是课程标准将学生情感的培养放在教学目标的重要地位,把“兴趣”、“自信心”、“学习习惯”、“学习策略”、“自学能力”、“合作精神”等个体情感范畴的东西放到了中小学英语课程目标的最为突出的地位。学生倾情参与不再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种佐料,而是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培养的教学目标。三是课程标准的叙述方式更有利于转变传统的授受式的教学方式,它要求在教学中激发、培养和帮助学生,而不是对学生进行教导和灌输。

4.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更符合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需要课程标准设计的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总目标,以学生的语言知识、语音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为二级目标,并分九个级别对课程目标进行总体描述。各个级别的描述均以学生能做什么为叙述方式,层次分明又相互衔接,要求全面而又具体,有比较强的可操作性,可直接作为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测试评估的依据。而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只分为两级,一级目标为高中毕业的较低要求,二级目标为较高要求。一级目标和二级目标的教学内容要求是相同的,而只是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不同。大纲中的教学目标与要求的文字表述比较模糊笼统,大多是原则性的话语,操作性不够强。

5.课程标准规定的语言知识目标有大幅度的提高课程标准对各个级别的英语知识目标按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等五个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课程标准将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纳入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其中的知识目标实际上是将大纲中规定的很大一部分初中英语的教学内容放到了小学阶段。课程标准仅就词汇量一项来说就比大纲的要求提高了好几个层次。九年义务教育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初中毕业需学会使用的词汇是830个,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词语230个左右,而新的课程标准规定学会使用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词汇量增加了近一倍。高中阶段,大纲规定要学会的词汇量是1940个,词组450个,而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毕业(八级水平)学会使用30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增加的词汇有1060个。课程标准对英语语音的要求除了要学生在实际交际中做到语音、语调自然、得体、流畅外,还增加了根据重音和语调的变化了解和表达隐含的意图与态度以及根据语音辨别和书写不太熟悉的单词或简单句。课程标准中对功能、话题的系统的目标要求是大纲中所没有的。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英语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分二、五、八级做出了明确规定,体现了素质教育所蕴涵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给教材编写者、一线教师和考试评估人员提供了准确明了的依据。

6.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更具可操作性

(1)教学建议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课程标准在其教学建议中改变了以往英语课程目标的知识技能取向。它不再将英语知识技能视为普遍的、僵化的、外在于人的、供人掌握的东西。它合理地承认英语知识与技能形成过程的不确定性,认识到英语知识与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能够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应用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构建出新的意义。基于这样的新的知识技能观,课程标准超越了以往的知识技能取向,使英语知识技能的获取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真正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即对知识技能的反思与应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通过知识技能而构建出个性意义)三者统一起来了。

(2)评价建议追求主体多元化和形式多样化课程标准认为,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各个级别的评价应依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教学结果的有效监控。英语课程评价体系应体现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3)课程标准对教师对教学资源的选择权留出了较大的空间教师对教学资源尤其是教材的选择、取舍或调整具有适当的权利是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独创性从而形成教学特色的重要保证。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对教材的内容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删减,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教材中不太适合自己学生的内容和活动进行替换,对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和活动步骤可以进行必要的扩展,对教材的顺序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对教材中提供的教学方法,教师也要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及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和适当调整。总之,教材对教师来说不再是金料玉律,不能照本宣科地使用教材。超级秘书网

三、通过“任务型”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课程标准是由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三个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

三个部分的关系不是分割开来分段实施,而是自始至终都在互相影响,相互依存,交叉进行。课程实施是课程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没有实施,课程标准就毫无存在的价值。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和核心环节。课程标准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并建议和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任务型”教学活动,并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为此,教师要对“任务型”教学途径进行认真的学习和研究。

1.“任务型”教学:“任务型(task-based)”教学是一种以“学习为中心(learning-centered)”的教学法,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现已为世界许多国家广为采用。“任务型”教学强调以各种各样的学习任务为基础,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必须有思考过程(thinkingprocess),也就是说,学生首先要考虑如何完成学习任务,而不是如何学会某种语言形式。“任务型”教学所谋求的教学效果不单单是使学生在各种各样的任务活动中机械地学习语言,获得语言技能,而是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方式,完善其内在的语言学习机制,实现任务目标,并在学习过程中调整情感和策略,以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

t;2.任务类型:上海外国语大学陈坚林教授归纳为三种类型,即信息差型的任务活动(information-gaptask)、推理差型的任务活动(reasoning-gaptask)和见解差型的任务活动(opinion-gaptask)。三种类型的任务活动的内涵分别是:(1)信息差任务活动:要求学生通过目的语(要求掌握的语言)进行信息交流和传递。(2)推理差任务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已知的信息进行推理、概括或演绎获取所需要的信息。(3)见解差任务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某种特定的情境或话题辨别和表达个人的情感(爱好、感受或态度等)。

3.“任务型”教学的程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pre-task(前期活动)、task(中期活动)和post-task(后期活动)。pre-task阶段又分description(解说任务)和preparation(准备活动)两步,这在中小学的英语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description是指教师向学生讲解任务情境,展示任务。preparation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或学生自己(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进行有关准备。这一步教学要求教师给学生以指导,如给出例子或做一些示范,目的是帮助学生排除完成任务的障碍。task阶段即完成任务阶段,一般是由学生个人完成。post-task是学生根据要求通过各种语言活动(说、写、读、做、扮演角色等)展示所完成的任务。

4.“任务型”教学案例:案例1活动目的:学习和运用有关介绍自己的英语单词,利用表格介绍自己。适合级别:3级教学过程:1.教师事先准备小卡片(表格)、大卡片(表格)。活动时每人一个小卡片、每小组一个大卡片。2.把单词school、Korean、Chinese、reading、singing、dancing、football、music、watchingTV、number(one~twenty)分别写在一个小卡片上,做成若干套。做活动时每小组一套。3.借助表格向学生呈现上述单词。要求学生做到:(1)根据表格要求填写自己的情况;(2)根据填写内容能说出自己的情况。4.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小组成员必须围成一圈)。每个人发一个小卡片(表格),每个组发一套单词卡片。要求学生借助单词卡片填写表格,并在小组里介绍自己的情况。

5.各小组在组内把介绍情况的部分内容统计出来,填写在大卡片上。6.在黑板上设计一个大的情况统计表。通过问答形式汇总各小组学生情况。评述: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是参与者、帮助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任务是开放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介绍和统计,在较为真实的语境中锻炼口头、书面交流能力。案例2活动目的:学习和运用有关学校场所的英语单词,利用平面图介绍自己学校的各种场所。适合级别:1~2级教学过程:1.教师事先根据本学校各个场所的位置画一幅平面图(简图),但不标出场所的名称。把平面图复印若干份(活动时每小组一份)。2.把单词school、playground、classroom、office、artroom、musicroom、multimediaroom、library、languagelab做成2cm×3cm的小卡片(若干套)。活动时每小组发一套。3.借助图片向学生呈现上述单词。要求学生做到:(1)看见图片能说出单词;(2)给出单词也能说出场所名称,只要求学生能认读,不要求拼写。4.将学生分为4~5人一组(小组成员必须围成一圈)。每组发一张学校平面图和一套单词小卡片。要求学生根据学校场所的实际位置把单词卡贴在平面图上。5.让相邻的两个小组对比他们贴好的平面图。如有不同之处,学生自己讨论为什么出现不同之处,并进行适当的修正。

6.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大组(队),并在黑板上贴三幅平面图。给每个大组再发一套单词卡片,每个大组派两个人到前面,把卡片贴到平面图上。首先完成且贴得正确的大组获胜。

7.小组内学生轮流根据贴好的平面图向其他学生介绍自己学校的场所(如:Thisistheplayground.)。鼓励学生使用所学的其它词语进行创造性表达,如Itissmall,butIlikeit.

外语课程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分制;专业英语;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随着“一带一路”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工程项目国际化日益普及,社会需要熟练应用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能胜任工作中的多元交流的土木工程师,在此背景下,对土木工程专业外语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创新[1-2]。近年来,伴随着学分制选课制度的推行,选修专业外语课程的学生人数减少,在其他学校也有类似问题,甚至因为选修人数不足而停课[3]。在此背景下,对学生选课初衷进行调查,对专业外语进行了课程建设,并积极进行了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选课现状及原因分析

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于2005-2006学年开始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组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进行课程建设,保证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该课程选修人数一直稳定在年级人数的50%左右。自2015学年开始实行学分制教学制度,按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5版)》规定,专业外语属于学科拓展模块下的任选课之一。2018-2019学年上学期专业外语开始以学分制方式组织教学,当学期选择专业外语的学生数为174人,其中2015级98人、2016级76人,每年级选修学生数量占年级总人数25%左右,相比较于往届选课人数下降近50%。选修学生数量减少表面反映该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下降,深层次的原因是专业外语与其它十几门任选课一起面临学生的挑选,部分学生认为该课程不能解决专业学习中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持续的积累才能拿到学分,短时间的突击很难完成学习任务,转而选修好拿学分的课程。

二、教学现状

调查发现,不同年级学生选择专业英语的初衷各不相同。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大四学生面临就业,希望参与国际工程项目时能具备一定的读写英语专业文件能力和交流能力;大三学生想借助学习看懂专业文献,对考研有所帮助等。与以往的教学相比,因选学专业外语的学生选课目的明确,教学中有利一面是学生数量减少,学生英语基础较为扎实,学习态度良好,有利于小班化组织教学,教学效果好于以往大班教学。不利方面是学分制背景下,三年级与四年级学生均可选修,不同年级学生专业知识储备有较大差别,影响课程教学组织。专业外语课程既是专业课,也兼有语言类课程特点,面对有学习热情、专业基础知识差别较大的学生,教学中需要统筹考虑,为了给学生提供“小而精”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相关的课程建设。

三、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教学内容注重与专业课的衔接。专业外语教学应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进行[4]。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已经学习的某专业知识为“本”,课前基于某专业知识展开背景知识小讨论环节,再展开专业外语教学,利用专业知识促进专业外语学习。教学过程遵循由浅入深原则,大致以《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5版)》中主要专业课开课顺序为基础安排专业外语教学内容,与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有关的教学内容置前,土木工程分支及土木工程综合发展相关内容置后。具体的教学内容:土木工程材料→荷载→土木工程结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基础类型等)→土木工程分支(高层建筑、桥梁相关内容等)→土木工程综合发展。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及编排,兼顾三年级学生、四学年级生不同学习基础,方便三年级学生自学部分专业知识后进行专业外语学习,有利于专业课与专业外语学习的衔接。

(二)利用在线教学平台课程资源扩大教学内容。在正常的教学内容之外,根据学生选课初衷,在中国大学MOOC课程平台选择慕课课程,要求学生课下学习,确定慕课课程分别是学术论文文献阅读与机助汉英翻译、国际工程管理实务英语,前者注重英文学术论文阅读与汉英翻译,后者培养国际工程管理中沟通与管理能力。通过这两门慕课将前沿性与实用性的专业英语应用纳入学习范畴,学生根据个人规划自主注册课外学习,学习过程纳入平时成绩考核,促进了自主学习积极性。

(三)实施注重过程的考核方式。注重过程的考核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模式。要求学生掌握土木工程中材料、结构计算分析、设计施工中常用词汇与术语,并进行专业文献阅读与翻译。将分组讨论、撰写小论文英文摘要、课外自学等纳入考核范围,考核过程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旨在提高学生英语交流能力,满足日益增长的国际项目合作与科技交流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高春艳,罗四倍,梁坤峰,等.新形势下理工科《专业外语》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29(20):156-157.

[2]陈静茹,田砾,万小梅.专业外语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14(1):69-70.

[3]周杰,张淑珍.学分制收费制度下土木工程《专业外语》课程现状调查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4):108-110.

外语课程论文范文第3篇

外语教育是一种语言教育。语言教育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医学等其他课目教育,语言教育有其特殊性:语言和民族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重要特征。由于语言具有民族性特征,大部分国家都有相应的法制进行规范。同样,我国也制定了一系列调整语言关系方面的法律法规。所以,作为语言教育的我国外语教育,其制度设计必须考虑语言的民族性特征,遵守有关法律法规,防止把外语教育和数学、物理、化学等普通课目教育相提并论。

一、外语必修制度的法律分析

我国现在有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通用语言文字法、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幼儿园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语言文字进行法律规范,但现行外语教育制度在多方面违反以上法律法规。

1.外语必修制度使中国公民因为不懂英语等外语而被剥夺受教育权、职称晋升权。马克思主义坚持各民族语言文字一律平等,反对强迫一个民族学习、使用另外一个民族的语言。我国宪法第4条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区域自治法》也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这种法定的自由应该包括这样一种涵义:中华民族每个公民都有权利仅仅通过中华民族的语言就可以获得受教育和职称晋升等权利,并不以掌握其他民族语言为条件。但是,在外语必修制度的要求下,许多人却会因为不懂规定的外语而被剥夺读中学、大学和硕士博士研究生等受教育权,被剥夺职称晋升的权利。中国公民因为不懂其他民族的语言而被剥夺在中国的受教育权和职称晋升权,这显然违背宪法和法律精神。

我国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规也对普通话的推广作出了一些规定。但在外语必修制度的作用下产生的现实却是:一个中国公民普通话水平不高影响不大,可以考硕士、博士;但一个中国公民外语水平不高则直接影响一生的教育和发展,就是读函授、自考本科,也有学位外语考试在卡住你,更不用说读硕士、博士了。由此可见,外语必修制度把外语的地位置于中国人的母语之上。

笔者认为,对于外语学习而言,我们都应该和越南、泰国、韩国、埃及等其他国家的民族一样,不应该在不自愿的情况下被迫学习。更何况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而且并不是一个所有文化都需要向其他民族学习的劣等民族。中华民族当然应该向其他民族学习,但这并不等于要求全体中华民族儿女都学其他民族的语言,而应该让国民在自愿的基础上作出选择。

2.学位与外语四六级挂钩,涉嫌违法。对高校的学位授予行为,中国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80年2月制定、1981年1月实施并于2004年8月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进行规范。该条例对学位授予条件作了明确规定,学位授予条件分“课程考试成绩”、“论文答辩”(学士学位没有要求“论文答辩”)、“学术水平”三方面。只要符合以上三个条件,学位申请人就有获得学位的法定权利,因为这是条例明确规定的,任何高校都无权剥夺。以上三方面显然不包括外语四六级。

有人认为,外语四六级可以纳入“课程考试成绩”的内容进行要求。笔者认为这是对法律的误解。因为大学开设的外语课,各高校在课程结束时都有一个课程考试,其成绩就是“课程考试成绩”,该成绩还记录在学生的档案内,具有“课程考试成绩”的法律效力。

有人认为,高校是不是可以用办学自主权来设定学位与外语四六级挂钩呢?这是不可以的。因为法律已经对学位授予条件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任何人不可以违反。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体现在课程设置种类、课程考试的难易程度、论文答辩的难易程度、学术水平要求等方面。某高校认为外语重要,可以增加外语课程考试的难度,但不能在条例规定的三大条件之外增加其他条件。

3.外语必修制度,不符合国际通行惯例。据笔者了解,现在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实行外语必修制度。实际上,不但现在没有,就是纵观人类历史,实行外语必修的现象也是很少的。世界各国人民当然也有很多学习外语的,但一般只是鼓励、引导等,而不是像中国这样实行外语与受教育权、职称晋升权挂钩的外语必修制度。

二、现行外语教育制度的弊端已经很严重

中国现行外语教育制度是在中国英语人才奇缺、以致于影响到中国当时外交工作正常开展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产生的,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任务,有其历史合理性。但在执行该制度20多年以后的今天,在人才市场的英语人才已经大量过剩、而周边国家语种的外语人才又相对紧缺的情况下,该制度的弊端就显而易见。

1.消耗了国民太多的时间、精力。一个大学毕业生到底花了多少时间精力学外语?这虽然难以精确统计,但我们不能否认,外语学习确实花了国民很多时间精力。

据有关权威机构的调查表明,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大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精力投入到外语学习上了。但是这些大学毕业生实际达到的外语水平确实十分有限。就是在已经取得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证书的学生中,能够比较流畅地阅读英语原文现代报刊,或能够比较流利地进行英语对话的人还是极少数。大多数学生实际掌握的英语除了应付毕业考试、入学考试、证书考试以外,几乎派不上其它用场。

2.严重阻碍、扭曲专业人才发展,破坏人才生态系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而人才的形成由于受天赋、兴趣、环境、经历等方面的影响,也是多元的,是各有特点的。这种多元人才之间的相互补充,适应着社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构成生气勃勃的人才生态系统。要保护人才生态系统,必须保护人才发展方向的多元性。中国的外语必修制度,抑制了人才的多元化发展,阻碍、扭曲了专业人才发展,破坏了人才生态系统。

一是外语学习占用了大量专业学习时间,影响了专业学习效果,也降低了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造成学生综合能力的欠缺,甚至拉大了中国专业人才与国外的差距。

二是外语考试使一些专业人才失去了专业发展的机会。比如一个报考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考生,由于外语差,即便专业再优异也是白搭。

三是阻碍了中国边疆民族地区专业人才的培养。生活在中国广阔边疆地区的居民,由于他们和邻国居民长期友好往来,有不少还和邻国同属于一个民族,所以有得天独厚的学习外语所必须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掌握邻国语言也就轻而易举。但是,在现行外语教育制度的要求下,他们却不得不学习对他们来说用途不大的英语,而实际上学英语恰恰是他们的弱项。所以,许多少数民族学生或者因为学英语困难而荒废学业,或者因花费大量时间学英语而荒废其他专业,后果是阻碍了边疆民族地区专业人才的培养。

3.使中国教育进一步陷入应试教育深渊。学会一门外语,应该学会用外语来听、说、读、写,而不是通过死记单词、琢磨语法、研究考试技巧来对付考试,使学生从踏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天开始,再次陷入“听讲—死记—应考”的怪圈,大学、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外语教学也被迫再次循着“单词—语法—考试技巧”的老路走,进一步陷入应试教育深渊。

4.影响汉语学习,有损中华文化传承。2005年2月底,国家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呼吁:不能重外语而轻母语;母语是民族的标志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及组成部分,其应用水平体现和直接影响着民族的教育、文化和素质。笔者认为,中国目前重外语轻母语的现象已经很严重,已经影响了汉语的学习,损害了中华文化的传承。

本来,汉语是联合国的五种工作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而且全球“汉语热”正持续升温,包括美英日韩等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可是在我国,国民对汉语却表现出一种严峻的冷漠。甚至在一些大学里,中文专业学生过不了英语四级考试就拿不到学位,可写不出锦绣文章却没人计较。

语言本身是一种工具,同时又是一种文化,一种语言是一种文化的承载体,对于培育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结、弘扬民族文化都有极强的凝聚、教化作用。母语的衰落必将深刻地影响到民族文化的纯洁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5.阻碍了中国外语教育的区域多元化发展。中国目前的外语必修制度在语种上限于英语、法语、日语、俄语、德语等少数几种。可是,中国国民对外语的需求远远不止这几种外语,而是几乎涵盖了全球各个国家的语言。特别是在边疆地区,对邻国外语需求一般要多一些。如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架构下,广西、云南等西南边疆地区对包括越南语、老挝语、柬埔寨语、泰国语、缅甸语等在内的东盟国家语种人才需求将越来越普遍。但是,由于广西、云南等地目前都是执行全国统一的外语教育制度,高考、硕士博士入学考试以及职称考试等语种仅限于英语、日语、俄语等少数几种,这样就必然不利于西南地区培养东盟国家语种的外语人才。

三、依法理性重构中国外语教育制度

外语教育作为语言教育,有不同于数学、物理等一般课目的特殊性,它涉及到民族特性。不但马克思主义民族语言观对此有专门的论述,而且我国也有多部法律法规对语言有所规范。另外,中国现行外语教育制度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已经不符合目前的时代要求,而且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弊端,急需改革。笔者在此提出自愿化、专业化、基础化、区域化和激励化的改革思路。

1.自愿化。一个人学不学外语,完全由个人自由选择。在制度设计上,需要将高考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公共外语科目以及外语专业第二外语考试科目取消,或者由高校自己决定是否开考;将大学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公共外语科目以及外语专业的第二外语科目取消,或仅作为任意选修课;取消职称外语考试。特别是应依法禁止英语四六级考试与大学学位证挂钩的做法。

有人担心,外语学习自愿化以后,谁还会学外语呢?这个问题不用担心。如果学外语有用,会给学习者带来利益,那么,自然会有人学。其实,我们目前的外语必修制度,主要是指英语,而越南语、泰国语等其他语种是没有纳入必修的,但越南语、泰国语等其他语种人才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完全实现了自我动态平衡。

2.专业化。如果说中国目前在人才市场上出现外语人才缺乏的问题,那一定是外语专业人才缺乏,而不是全民外语水平的问题。有资料也显示,中国是翻译大国但不是翻译强国,因为翻译的总体水平不高,鱼龙混杂、粗制滥造之作很多。造成中国翻译“大而不强”的首要原因是外语专业人才少。所以,中国有必要把更多的资源投放在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而不是把资源分散在全民外语普及方面。

3.基础化。笔者认为可以在小学、初中阶段开设外语课,但不要纳入升学考试当中去。这种基础化的外语教育,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幼年学语言的优势,为以后在必要时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一方面学习压力不大,不会浪费大量时间,也不会扭曲专业人才发展。

外语课程论文范文第4篇

外语教育是一种语言教育。语言教育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医学等其他课目教育,语言教育有其特殊性:语言和民族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重要特征。由于语言具有民族性特征,大部分国家都有相应的法制进行规范。同样,我国也制定了一系列调整语言关系方面的法律法规。所以,作为语言教育的我国外语教育,其制度设计必须考虑语言的民族性特征,遵守有关法律法规,防止把外语教育和数学、物理、化学等普通课目教育相提并论。

一、外语必修制度的法律分析

我国现在有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通用语言文字法、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幼儿园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语言文字进行法律规范,但现行外语教育制度在多方面违反以上法律法规。

1.外语必修制度使中国公民因为不懂英语等外语而被剥夺受教育权、职称晋升权。马克思主义坚持各民族语言文字一律平等,反对强迫一个民族学习、使用另外一个民族的语言。我国宪法第4条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区域自治法》也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这种法定的自由应该包括这样一种涵义:中华民族每个公民都有权利仅仅通过中华民族的语言就可以获得受教育和职称晋升等权利,并不以掌握其他民族语言为条件。但是,在外语必修制度的要求下,许多人却会因为不懂规定的外语而被剥夺读中学、大学和硕士博士研究生等受教育权,被剥夺职称晋升的权利。中国公民因为不懂其他民族的语言而被剥夺在中国的受教育权和职称晋升权,这显然违背宪法和法律精神。

我国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规也对普通话的推广作出了一些规定。但在外语必修制度的作用下产生的现实却是:一个中国公民普通话水平不高影响不大,可以考硕士、博士;但一个中国公民外语水平不高则直接影响一生的教育和发展,就是读函授、自考本科,也有学位外语考试在卡住你,更不用说读硕士、博士了。由此可见,外语必修制度把外语的地位置于中国人的母语之上。

笔者认为,对于外语学习而言,我们都应该和越南、泰国、韩国、埃及等其他国家的民族一样,不应该在不自愿的情况下被迫学习。更何况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而且并不是一个所有文化都需要向其他民族学习的劣等民族。中华民族当然应该向其他民族学习,但这并不等于要求全体中华民族儿女都学其他民族的语言,而应该让国民在自愿的基础上作出选择。

2.学位与外语四六级挂钩,涉嫌违法。对高校的学位授予行为,中国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80年2月制定、1981年1月实施并于2004年8月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进行规范。该条例对学位授予条件作了明确规定,学位授予条件分“课程考试成绩”、“论文答辩”(学士学位没有要求“论文答辩”)、“学术水平”三方面。只要符合以上三个条件,学位申请人就有获得学位的法定权利,因为这是条例明确规定的,任何高校都无权剥夺。以上三方面显然不包括外语四六级。

有人认为,外语四六级可以纳入“课程考试成绩”的内容进行要求。笔者认为这是对法律的误解。因为大学开设的外语课,各高校在课程结束时都有一个课程考试,其成绩就是“课程考试成绩”,该成绩还记录在学生的档案内,具有“课程考试成绩”的法律效力。

有人认为,高校是不是可以用办学自主权来设定学位与外语四六级挂钩呢?这是不可以的。因为法律已经对学位授予条件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任何人不可以违反。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体现在课程设置种类、课程考试的难易程度、论文答辩的难易程度、学术水平要求等方面。某高校认为外语重要,可以增加外语课程考试的难度,但不能在条例规定的三大条件之外增加其他条件。

3.外语必修制度,不符合国际通行惯例。据笔者了解,现在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实行外语必修制度。实际上,不但现在没有,就是纵观人类历史,实行外语必修的现象也是很少的。世界各国人民当然也有很多学习外语的,但一般只是鼓励、引导等,而不是像中国这样实行外语与受教育权、职称晋升权挂钩的外语必修制度。

二、现行外语教育制度的弊端已经很严重

中国现行外语教育制度是在中国英语人才奇缺、以致于影响到中国当时外交工作正常开展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产生的,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任务,有其历史合理性。但在执行该制度20多年以后的今天,在人才市场的英语人才已经大量过剩、而周边国家语种的外语人才又相对紧缺的情况下,该制度的弊端就显而易见。

1.消耗了国民太多的时间、精力。一个大学毕业生到底花了多少时间精力学外语?这虽然难以精确统计,但我们不能否认,外语学习确实花了国民很多时间精力。

据有关权威机构的调查表明,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大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精力投入到外语学习上了。但是这些大学毕业生实际达到的外语水平确实十分有限。就是在已经取得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证书的学生中,能够比较流畅地阅读英语原文现代报刊,或能够比较流利地进行英语对话的人还是极少数。大多数学生实际掌握的英语除了应付毕业考试、入学考试、证书考试以外,几乎派不上其它用场。

2.严重阻碍、扭曲专业人才发展,破坏人才生态系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而人才的形成由于受天赋、兴趣、环境、经历等方面的影响,也是多元的,是各有特点的。这种多元人才之间的相互补充,适应着社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构成生气勃勃的人才生态系统。要保护人才生态系统,必须保护人才发展方向的多元性。中国的外语必修制度,抑制了人才的多元化发展,阻碍、扭曲了专业人才发展,破坏了人才生态系统。

一是外语学习占用了大量专业学习时间,影响了专业学习效果,也降低了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造成学生综合能力的欠缺,甚至拉大了中国专业人才与国外的差距。

二是外语考试使一些专业人才失去了专业发展的机会。比如一个报考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考生,由于外语差,即便专业再优异也是白搭。

三是阻碍了中国边疆民族地区专业人才的培养。生活在中国广阔边疆地区的居民,由于他们和邻国居民长期友好往来,有不少还和邻国同属于一个民族,所以有得天独厚的学习外语所必须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掌握邻国语言也就轻而易举。但是,在现行外语教育制度的要求下,他们却不得不学习对他们来说用途不大的英语,而实际上学英语恰恰是他们的弱项。所以,许多少数民族学生或者因为学英语困难而荒废学业,或者因花费大量时间学英语而荒废其他专业,后果是阻碍了边疆民族地区专业人才的培养。

3.使中国教育进一步陷入应试教育深渊。学会一门外语,应该学会用外语来听、说、读、写,而不是通过死记单词、琢磨语法、研究考试技巧来对付考试,使学生从踏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天开始,再次陷入“听讲—死记—应考”的怪圈,大学、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外语教学也被迫再次循着“单词—语法—考试技巧”的老路走,进一步陷入应试教育深渊。

4.影响汉语学习,有损中华文化传承。2005年2月底,国家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呼吁:不能重外语而轻母语;母语是民族的标志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及组成部分,其应用水平体现和直接影响着民族的教育、文化和素质。笔者认为,中国目前重外语轻母语的现象已经很严重,已经影响了汉语的学习,损害了中华文化的传承。

本来,汉语是联合国的五种工作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而且全球“汉语热”正持续升温,包括美英日韩等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可是在我国,国民对汉语却表现出一种严峻的冷漠。甚至在一些大学里,中文专业学生过不了英语四级考试就拿不到学位,可写不出锦绣文章却没人计较。

语言本身是一种工具,同时又是一种文化,一种语言是一种文化的承载体,对于培育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结、弘扬民族文化都有极强的凝聚、教化作用。母语的衰落必将深刻地影响到民族文化的纯洁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5.阻碍了中国外语教育的区域多元化发展。中国目前的外语必修制度在语种上限于英语、法语、日语、俄语、德语等少数几种。可是,中国国民对外语的需求远远不止这几种外语,而是几乎涵盖了全球各个国家的语言。特别是在边疆地区,对邻国外语需求一般要多一些。如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架构下,广西、云南等西南边疆地区对包括越南语、老挝语、柬埔寨语、泰国语、缅甸语等在内的东盟国家语种人才需求将越来越普遍。但是,由于广西、云南等地目前都是执行全国统一的外语教育制度,高考、硕士博士入学考试以及职称考试等语种仅限于英语、日语、俄语等少数几种,这样就必然不利于西南地区培养东盟国家语种的外语人才。

三、依法理性重构中国外语教育制度

外语教育作为语言教育,有不同于数学、物理等一般课目的特殊性,它涉及到民族特性。不但马克思主义民族语言观对此有专门的论述,而且我国也有多部法律法规对语言有所规范。另外,中国现行外语教育制度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已经不符合目前的时代要求,而且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弊端,急需改革。笔者在此提出自愿化、专业化、基础化、区域化和激励化的改革思路。

1.自愿化。一个人学不学外语,完全由个人自由选择。在制度设计上,需要将高考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公共外语科目以及外语专业第二外语考试科目取消,或者由高校自己决定是否开考;将大学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公共外语科目以及外语专业的第二外语科目取消,或仅作为任意选修课;取消职称外语考试。特别是应依法禁止英语四六级考试与大学学位证挂钩的做法。

有人担心,外语学习自愿化以后,谁还会学外语呢?这个问题不用担心。如果学外语有用,会给学习者带来利益,那么,自然会有人学。其实,我们目前的外语必修制度,主要是指英语,而越南语、泰国语等其他语种是没有纳入必修的,但越南语、泰国语等其他语种人才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完全实现了自我动态平衡。

2.专业化。如果说中国目前在人才市场上出现外语人才缺乏的问题,那一定是外语专业人才缺乏,而不是全民外语水平的问题。有资料也显示,中国是翻译大国但不是翻译强国,因为翻译的总体水平不高,鱼龙混杂、粗制滥造之作很多。造成中国翻译“大而不强”的首要原因是外语专业人才少。所以,中国有必要把更多的资源投放在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而不是把资源分散在全民外语普及方面。

3.基础化。笔者认为可以在小学、初中阶段开设外语课,但不要纳入升学考试当中去。这种基础化的外语教育,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幼年学语言的优势,为以后在必要时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一方面学习压力不大,不会浪费大量时间,也不会扭曲专业人才发展。

外语课程论文范文第5篇

个人简历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照片

籍贯民族政治面貌

学历学位专业

毕业学校

性格品质朴实善良,稳重踏实,责任感强,适应能力强,工作勤奋,富于创新精神。

个人履历1990.9~1993.7就读于天津市武清县上马台乡中心学1993.9~1996.7就读于天津市武清县杨村一中1996.9~2000.7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

社会实践与社会工作1997.9~1999.3任班宣传委员、系团总支宣传委员

1997.3~1999.3任校团委团刊《xxxx》记者、执行主编任校报《xxxx》记者、副刊编辑

1998.7~1998.9在《xxxx报》教育周刊实习

1999.12--在《xxxx报》实习

1997.9~1999.9中国《xxxx》杂志实习,担任特约记者

1998.3~1999.3任《xxxx报》科教部通讯员

1997.9筹建中国《xxxx》杂志北京高校记者网络中心,并任中心理事会主席

1998.11参加"香港十大杰出青年座谈"

1997.1受聘《xxxx》周刊广告

1999.7赴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所获奖励1990~1993曾先后两次被评为xx市市级三好学生

1993~1996多次被评为县级、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干部

1997获xxxx大学优秀社会实践奖学金

1997获xxxx大学文学奖

1990~2000多次荣获全国文学作品征文大赛奖励

1998~1999多篇作品获xxxx大学团刊"好新闻奖""好通讯奖""勤奋奖"

个人特长*喜爱文学创作,已先后在《光日日报》、《北京日报》、《中国教育报》、《文汇报》、《北京晚报》、《今晚报》、《北京青年报》、《天津日报》等国家及省级报刊发表文学、新闻作品100余篇

*有10余篇作品被《青年文摘》、《作家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教文摘》、《文摘报》、《散文选刊》等刊物全文转载;另有部分作品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青年》杂志收录、摘登

*在《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大学生》杂志实习期间,发表大量新闻报道、人物专访、时事评论作品

学术水平*在xxxx核心类期刊《xxxx》(xxxx年第x期)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篇《xxxxxxxxxx》,并被《xxxxxxxx》转载

*在中国《xxxxxx》杂志等刊物上发表xxxxxx文章多篇

外语水平通过国家大学英语等级考试

大学一年级及二年级时由美国和澳大利亚籍外教指导进行外语强化训练

大学四年级由美国学者亲授专业外语课

具备较强的英文阅读能力、听力、口头表达能力和笔译能力

计算机水平熟练掌握dos、windows等操作系统熟练应用多种办公软件:word、wps、excel等

熟悉internet

专业课程xx类xx类xx类

基础课程

选修课程

专业方向所在的xx系是全国三大xxxx学科基地之一,xxxx专业培养适应于在各级行政部门、外事机构、涉外部门、新闻机构、进出口公司、金融机关、教学研究部门从事行政管理、政策研究、文字编辑、外事外交、宣传、公关、文秘、教学研究等各类工作的高级人才。

联系方式地址:

邮编:

宿舍电话:

系办电话: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