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范文第1篇

摘要:学习策略研究是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方面,能否恰当地选择和使用学习策略将直接影响到语言学习的效果。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通过分析其理论成果,并运用到大学外语教学中,将对教学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学习策略 外语教学 认知策略 社会策略 情感策略

随着普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以及认知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二语习得研究的重心逐渐从教学法转向教学过程。学习者是语言学习的主体,对他们进行研究加深了对语言学习过程的认识。语言学习策略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近年来,国内外语言学家通过在语言学习策略研究方面进行的大量探索,发现学习策略在外语习得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认为,学习策略泛指语言学习者为了有效的学习和使用语言而作出的各种选择以及采取的各种措施,既包括学习者为提高自身语言水平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也包括学习者对语言的学习和使用过程的调控,二者相互联系,互为补充。

根据语言学家O’Malley以及Chamot的学习策略理论,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策略主要有下述三方面:

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为成功的学习语言有意识的利用元认知知识对学习过程采取的管理步骤。它主要包括:1. 计划策略,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开始前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并据此制定计划,如选择学习材料、学习时间、学习方法、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的途径等;2. 监控策略,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进行过程中根据所要达到的目的,不断对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3. 评价策略,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根据某个标准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估,为以后的学习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参考信息;4. 调整策略,指学习者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补救和调整措施。

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学习策略的核心部分,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它主要包括:1. 选择性注意策略,指学习者选择某些相关信息或重要信息加以注意的策略,它可以对进入大脑的信息进行过滤和筛选,保证大脑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编码、贮存和加工;2. 记忆策略,指学习者运用记忆的一般规律对信息进行有效识记、保持和提取的策略,它可以促进大脑对信息的记忆,提高记忆效果;3. 精加工策略,指学习者将新获取的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的策略,它可以促进大脑对新知识的深层理解;4. 组织策略,指学习者将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的策略,其目的是构建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有效加强与提高对所学材料的记忆、理解与表达;5. 思维策略,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运用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等策略。

社会/情感策略。社会策略主要是指学习者为了与其他学习者及本族语者进行交际而采取的行动。情感策略则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用于调控情感状态,特别是抑制消极情感状态的策略。研究表明,学习者的情感状态是影响其学习过程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包括动机、态度、焦虑、信心、个性特征等。

在此基础上,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又对“语言学习成功者”以及“语言学习欠成功者”在学习策略方面的共同特征进行了探索。他们指出,“成功者”和“欠成功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均能采用某些策略,能否根据任务需求恰当的使用策略将从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学习活动的成败。Rubin (1975)、Stern (1975)、Naiman (1978)等人分别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归结起来, “语言学习成功者”在学习策略方面至少具备以下一些特征:1. 积极主动的计划策略。学习者确立学习目标后,了解学习进展情况,并积极参与学习过程;2. 学术性学习策略。学习者能够意识到学习是一个过程,把语言作为一系统,分析目的语的特点以及目的语与本族语之间的差异,同时监控自身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调整,已达到准确和恰当使用语言的目的;3. 积极的社会策略。学习者把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和交往的工具,通过多种方式寻求交流机会,主动探求语言的社会文化含义;4. 有效的情感策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常有较高的动机,有融入或学习目的语及其文化的欲望,能不断加深自己学习语言的兴趣。同时,对于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消极情感如焦虑、紧张等能有效的控制。

由此可见,如何选择和使用学习策略将直接影响到语言学习者的效率和结果。然而,在日常教学中,经常碰到一些学生对自己的外语学习效果感到不够满意,这与他们的学习策略的缺失或运用不当不无关系。因此,培养大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不仅是可能而且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外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一方面,从客观上讲,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正确地运用认知策略将有效的发挥人的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对大学生而言,探索并发展适合自身情况的学习策略体系对大学阶段乃至今后的学习是十分有益的。具体来说,外语教师可以通过适时的提醒帮助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监督;通过测试等方式帮助学生发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在解决方法上给予指导;通过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构建并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其次,创造使用学习策略的良好氛围。例如,为使学生有效地运用社会策略,外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交际动机,创造交流机会。对于情感策略,教师应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动机,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消极的负面的情绪,教师更应适时地介入,帮助学生可其不利影响。

再次,语言习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主客观因素。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学生对学习策略的选择和使用也会有所差别。外语教师应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外语教学与研究范文第2篇

一、重大的进展

1.理论建树初具规模。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因为它建立在朴素的客观规律之上。对外汉语教学尽管头绪纷繁,却是有规律可循,从理论上探索这些规律,把几十年来国内外汉语教学的经验加以总结,从中归纳出若干规律,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成熟的标志。已故的朱德熙先生说:“现在世界上有各种理论,汉语有其特殊性,我们应该提出自己的一种理论来,我认为是完全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朱德熙,1989)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由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部分组成;基础理论包括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等;应用理论是指教学理论和教学法(教学法的部分内容具有理论性质,因此不妨把它也归入理论范畴)。”(《纪要》,1995)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则是一种综合的、跨学科的理论,它是建立在综合应用语言研究、语言学习研究,语言教学研究和跨文化交际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之上的。围绕着理论的思考,有一批出色的论文,其中吕必松、胡明扬是其代表。然而,框架虽然搭起,研究却还不能说十分深入。真正称得上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文章,为数并不多。当然,我们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去从事理论研究,但我们必须有我们自己的理论研究者。如果说,一个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的学科,犹如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决不为过。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文章面世。

2.研究对象更加明确。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赖以建立的前提。对特殊对象的深入研究,是一门学科朝着精密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研究对象,朱德熙在1989年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汉语研究,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是后备力量,离开汉语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就没法前进;另一方面是对外汉语教学本身的研究,而这决不仅是教学经验的问题。四年之后,盛炎、沙砾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这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盛炎、沙砾,1993)到了1995年,我们对特殊的研究对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就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的学习和教学,即研究外国人学习和习得汉语的规律和相应的教学规律。研究的内容则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全过程。从“学”的角度,要研究学习者是如何学会并掌握汉语的;从“教”的角度要研究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等全部教学活动,其研究目的是为了揭示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内在规律,以便指导教学实践。(《纪要》,1995)只有研究对象明确,才能产生具有指导意义的具体的研究成果。我们根据研究对象,可以分别开展学科理论研究、汉语本体研究和方法论研究。

3.研究方法已具有自身的特点。既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对象是汉语的学习和教学问题,那首先要把“学什么”和“教什么”研究清楚。所以,第一位是汉语本体研究,但在研究方法上、侧重点上不同于一般的汉语研究。

在汉语本体研究方法上突出的特点是运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进行汉外语的比较,从而找出学习的难点,“所谓难点,就是中国人看来容易,外国人学起来困难的地方。在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汉语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这些特点往往就是难点。”(王力,1985)研究语法结构,研究语音规律,对本国人来说,一般规律也就够了,但对于外国人来说,只掌握一般规律是学不会汉语的,常常一用就错,这种错误往往启发研究者去注意中国人自己不容易想到的问题,于是促使我们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习惯用法”和“例外现象”的研究。这种从教学中发掘的研究课题,具有对外汉语教学本体研究的独特视角。其研究,不仅推动了对外汉语教学本身,也对现代汉语研究起了促进作用。在汉语研究方面的代表人物有:李英哲、柯彼德、陆俭明、邓守信、王还、刘月华、赵淑华、佟秉正、舆水优等。

至于研究“教”和“学”,与其他语言作为外语教学是有共性的。这也就是在创始阶段,我们不断引进、介绍各种外语教学法的原因。外语教学法的研究,在国外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关于这方面的著作已经很多。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无疑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法,吸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但在研究汉语教学法时,正如张清常先生所指出的:“一不能忘记汉语本身的特点,二不能忽略中国传统语文教学千百年经验的合理成分,三不能忽视国外某些教学法它们一方面显示其优越性另一方面却也暴露出一些严重问题的这种缺陷。”(张清常,1990)这是十分中肯的话。

下面我们对教学法研究略事回顾:1985年第一届国际汉语讨论会上,汉语教学法研究与国际上交际法原则盛行一时相同步,并开始探索结构与功能相结合、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新路子。1987年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教学法研究不断创新,预计有可能形成“结构——功能——文化”三位一体的教学法新路子,并向综合教学与分课型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拓展。1990年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人们对教学法又有了新的思考,以历史的态度对以往的教学法进行冷静的分析和科学的总结,从而发现现在还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法是完整的唯一可行的,而且可以普遍适用的。应该更加充分地考虑到不同的语言教学目的和不同的教学阶段对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因而普遍存在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是根本不存在的,《语言教学法的研究——各得其所、各取所需、各有千秋》([美]杨觉勇)一文代表了这种思想。到了1993年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吕必松总结到:“更快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已成了各种语言教学法流派的共同目标,这也是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不可逆转的一种发展趋势。”(吕必松,1993)没有一种教学法是全能的,也没有一种教学法是毫不足取的。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今后,我们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兼采众长,摒弃其短,探索汉语教学的新路子。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近年来在研究中比较注重教和学的调查研究,注意统计分析(定量、定性分析),创造条件搞各种教学试验等科学的方法。

4.研究领域正在拓宽。语言教学的研究,是受语言理论研究制约的。80—90年代,国外普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向,是乔姆斯基的理论已经不似70—80年代那样风靡一时,代之而起的是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研究。潮流所及,社会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作用的研究,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开始是关注汉语教学中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的介绍,继而进入了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领域,开始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领域。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民族形式,深入研究并在语言教学中引入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内涵,是将语言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胡裕树等,1989)不同的语言所包含的民族文化是有一定差异的,这种文化差异是第二语言学习的障碍之一。近年来,关于如何在语言教学中排除跨文化交际障碍的讨论,已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之一。研究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文化对比,主要是以汉语为背景的中国文化和以英语为背景的欧美文化、以日语为背景的日本文化的比较;另一个是在汉语教学中注入文化内容的研究。然而,并非所有的文化内容都与语言学习和教学直接有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胡明扬,1995)探讨了究竟哪些文化因素最有可能直接影响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文章认为,在语言教学中注入文化因素应考虑到外国学生的母语和汉语在文化上的异同,不要喧宾夺主,不要把语言课上成文化课。这篇文章廓清了在汉语教学中注入文化内容的一些不够清晰的认识,有助于大家形成共识。总的看来,语言和文化的研究还刚刚起步,讨论汉民族文化特点的文章比较多,讨论汉民族文化对汉语学习影响的文章还比较少。领域虽已打通,深入下去还值得探讨。

5.研究成果十分可观。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汉语本体研究成绩尤为突出,这是汉语研究专家与对外汉语教师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的结果。对外汉语教学从一个新的角度开拓了汉语研究点,它受到汉语专家热情的关注,从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研究提供帮助;而对外汉语教师,掌握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特点与难点,从那些中国人习焉不察的问题中,小处人手,大处着眼,发掘带有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研究课题,体现了学科的特色,为汉语研究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在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篇章、汉外语对比以及与汉语教学有关的文化因素的研究中,语法研究又占更大的比重,在前四届讨论会的论文选中,有关汉语本体研究的论文共160篇,占全部论文总数363篇的44%,而其中仅语法研究的就有90篇,又占总数160篇的56%。这些论文涉及下列三类内容:一是从宏观上研究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路子,探讨浯法教学的改革。二是针对外国人学汉语的难点,深入分析语言事实,发掘语言规律。三是在汉语语言现象的分析与描写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种研究的势头,与80—90年代中国语言学界的语法研究不无关系。近年来,中国的语法研究异常活跃,呈现一片繁荣景象,硕果累累,新人辈出,成为语言学科各个部门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龚千炎,1996)影响所及,对外汉语教学界的语法研究,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研究特色:一是理论和方法的多样化,涉及到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语法、功能语法等。二是体现了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研究,特别是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形式与意义密切配合,交互验证的研究方法,深深地影响着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研究。三是结合汉语与外语的比较,深入发掘汉语的特点,渗透着理论的思考。

在教学研究方面,对汉语诸要素教学的研究更深入、更具体,有不少新的教学设想,得出不少有教学参考价值的结论。通观教学研究方面的论文,可以说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上,都不断有新的进展。首先,对“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路子,基本上形成了共识;其次,进一步明确丁以总体设汁为主导的教学过程的四大环节。对各个语言教学环节和各种浯言技能训练的研究,更有理论的深度,对教学也更具指导作用。对于各种语言技能从设课到训练,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规范。最后,建立并在不断地完善有效的汉语水平考试系统等等。

自1987年中国对外汉语教材规划会以来,对外汉语教材建设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几年来编出了上百种不同类型、不同课型、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色的汉语教材,可谓洋洋大观。在这些教材中,大都能较好地体现汉语内部的结构规则,并带有不同的教学法理论倾向,应该说各具特色和优势。(杨庆华,1995)对外汉语教材的建设与发展,实际上反映了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探索。今天,更新教材的呼声日高,我们期待着新一代教材的尽快问世。

学会成立以来,研究的重点开始由“教”转向“学”。学习者学习行为的过程和规律的研究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研究的范围涉及到对学生特点和需要的分析,对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的描写,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的偏误分析及中介语研究,外国人学习汉语行为过程的调查与实验,以及对课堂上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观察研究,等等。学习规律研究中提出的若干理论、模式和假设,对促进汉语教学研究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将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的说来,研究成果应该重视,值得提及。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真正找到一条全面体现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的教学路子,世界各国的同行们都处于探索过程中,力求逐渐加深认识,不断地改进处理方法,争取良好的教学质量。(吕必松,1993)这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

二 、明显的不足

1.关于学术方向。1994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指出:“由于近年来我国涉外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和内涵等问题上便产生了某些不同的看法,甚至对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本身也产生了某些怀疑。”(《纪要》,1995)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的分歧,不但关系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地位和研究对象,而且也关系到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对课堂教学也不无影响。面对这种局面,学术方向出现摇摆。

这次座谈会经过坦诚的切磋,在学术方向上可说达成共识,从而明确了学科的性质,规定了学科的内涵,维护丁“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名称的唯一性、稳定性和严肃性。会议指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根本的区别,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学,教学规律也没有足够的共同点,所以它们不可能属于同一学科。”(《纪要》,1995)这样就摆正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今后,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学科特色,把握住对外汉语教学的学术方向,仍是不容忽视的。

2.关于研究视角。从总体上看,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视角还略嫌偏窄,一个领域的各部门的研究也多有失衡。在汉语本体研究中,词汇及其教学研究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几年来毫无改善,极需加强。近年来,语音及其教学的研究,有滑坡现象,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质量有待提高。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其数量在历届论文集中呈递减趋势。汉语语段、篇章,汉语风格及其教学的研究,除个别文章,几乎无人间津。

在教学研究中,探讨一般教学法的文章较多,而探讨具体语言要素教学的文章较少,能为单项语言技能训练寻找出有效方法的文章更少。在学习研究上,缺乏有份量的各种教学实验,也还需要更多的学习行为的调查报告及相关的科学数据。由此看来,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视角还应更开阔些。

3.关于学术课题。在学术课题的选择上,一些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研究课题还没有被攻克。比如,我们还没有一个科学的、统一的、具有国家水准的汉语语言能力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我们虽有《当代北京口语语料》,也还只是初级产品,还有待于系统地、全面地开发研究,我们迫切地需要通过开发研究为对外汉语口语教材找到真正的现代汉语口语标准。我们虽然有《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那还只是一个“暂拟”型的或“提要”型的理论框架,似嫌陈旧,我们还应研制一个适合外国人学习汉语语法的应用型的教学大纲。有些基础研究工作,个人难以完成,有关部门应组织人力,成立课题组,共同研制。比如把近年来分散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成果,分门别类,整理归纳,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一方面便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从中发现薄弱环节,以便补苴罅漏,填补空白。有些几经繁难,辛勤劳动研制成功的基础项目,对外汉浯教学界的同仁要充分利用,如《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现代汉语句型系统》、《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系统》等,要物尽其用,不可束之高阁。(张旺熹,1996)

4.关于论说方式。科学研究的成果应以严谨的形式来体现。一些对外汉语教学的科研论文还只是教学总结,或断想式的经验之谈,甚至写成了工作报告,严格讲来这都不能算作科学研究论文。有的论文选题不错,然而或论证角度欠妥,立意不明;或逻辑层次紊乱,让人难明事理;或浅尝辄止,失之于肤浅。有的论文所用语言不是科学论说语言,过于散文化或口语化。有的文章不列“ 三、乐观的前景

1.语汇及其教学研究将迈入新起点。长期以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比较重视语法教学,把词汇及其教学的研究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于是,词汇的教学与研究就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至今依然如此。

究其原因,是忽略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是成年人、外国人这一根本特点,混同了对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的汉语教学。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学龄前就掌握了汉语的基本语汇及其用法,他们在达意上没有困难,以后的任务是扩大词汇量及提高语言表达水平的问题。外国成年人学汉语要一个词一个词地学,要掌握每个词的用法,日积月累,熟能生巧,最终才能掌握一种语言。如果只学一些干巴巴的语法规则,充其量只能表达一些简单的标准句,稍一活用,常常是一开口——动笔就错误难免。特别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外国人会觉得语法条条不管用,而一个个词的用法才真正解决问题。以至于有的外国学者认为:“在学生看来,汉语语法规律不像其他语言那样严密、系统,而且有不少语法规律不好归纳,甚至等于学一个个词的用法。”(舆水优,1991)其实,早在三十年代,著名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就说过:“学习中国语言有三大困难,其实只是一个,即中国语词的问题。”(高本汉《中国语与中国文》)这是因为语汇是语言存在的唯—‘实体,语法也只有依托语汇才得以存在。语法也可以说是无数具体语汇的具体用法的概括与抽象。因此,胡明扬说:“语汇教学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的。也正因为如此,加强语汇研究和语汇教学就成了当务之急。”(胡明扬,1996)现在,我们看到,语汇及其教学的研究已经迈入新起点。《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的正式出版是其标志。这是一部为外国人编的汉语学习的原文词典,它收词3700多个,有准确的释文,丰富的例证,简明的用法,更宝贵的是备有错用的提示。这是语汇及其教学研究的新作,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汉语学习和教学的需要。

最近,语言学领域新出现一个叫做“最小程序”(MinimalistProgramme)的新论点,这一论点将各种语言之间的不同归结为其虚词成分和词汇方面的差异。,(袁博平,1995)与此相关,又有“词汇语法”(Lexicon-grammar)之说,认为:“语法理论,无论是转换取向或功能取向,若不跟词汇分类相结合则不可能有任何实质意义的突破。”(郑定欧,1995)理论语言学的这些新发展,必将对语汇和语汇教学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带来新的契机。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和教材编写注入新的思想。

2.学习规律的研究将出现新推进。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重点多集中在“教”和“学”的内容,以及“怎么教”这两方面,对“怎么学”的研究重视不够。语言学习和获得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研究语言的学习和获得的规律,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对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国内汉语学习规律研究起步较晚,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是1992年以后的事情。我国较早的学习规律研究是对比分析,即从两种语言本身的比较来预测学习中的难点,继而是中介语研究。研究者认为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一个特定阶段,学生使用的实际上是一套独立的语言体系。这套体系既不是学生母语的语言体系,也不是第二语言的体系,而是学生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研究这套语言体系,可以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而学生的语言偏误正可以观察中介语在学生头脑中的运作情况。七十年代,国外第二语言教学中,偏误分析曾风靡一时,风尚所及,对外汉语教学界曾把错误分析、对比分析和中介语分析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作为学习理论研究的突破口。(吕必松,1993)近年来,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也曾影响学习理论的研究,如区分“习得”与“学习”,采用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信息提高听力教学的质量等。八十年代,乔姆斯基提出了普遍语法理论,这不仅仅是一种语法理论,同时也是一种语言习得理论。普遍语法理论认为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有着某些共同的语言原则,这些原则是天生的,人的头脑中固有的。有人认为,目前世界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趋势是,以语言原则参数理论为基础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主流。(袁博平,1995)对外汉语教学的学习研究必将在这一趋势影响下,展开新的研究未来。

3.电脑化教学研究将跨向新高度。应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八十年代,视、听材料进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仅仅是利用电视机、收录机的效能开展教学。近年来,计算机辅助汉语教学迅速发展,也仅限于以常见情景;常用句型为线索,配以常用语词和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教学,还不能充分发挥这类设备为语言教学所能提供的多方面的可能性,如综合性、直观性、可选择性等,开辟教学的新路子。

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诸如笔输入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新的希望。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利用这些先进技术,开辟教学的新途径,研制新一代教材,促进科学研究,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

仅以多媒体为例,编写多媒体教材应立即着手去做,多媒体是既能处理文本信息,又能处理图像、图形和声音的多功能技术,并具有人机交互的能力。以这种技术研制的新一代教材,是一种文字、声音、图像立体发展的教材,必将给对外汉语的教学带来一场革命。又因多媒体信息量大,具有跨时空特点,可变平面教学为多元立体化教学,因之也更符合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我们相信,必将会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一番新的景象。

 

朱德熙  1989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王  力  1985  《在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的讲话》,《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胡裕树  1989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两个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纪要》,《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1期。

胡明扬  1995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陈亚川  1990  《汉语教学研究的拓新与深化——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读后》,《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吕必松  1993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郑定欧  1995  《“凝固”析——词汇语法(Lexicon—grammarr)引介》,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讨会论文

李忆民  1995  《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龚千炎  1996  《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汉语语法研究》,《汉语学习》第2期。

杨庆华  1995  《新一代对外汉语教材的初步构想》,《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盛炎等  1993  《对外汉语教学论文评述》,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舆水优  1991  《通过常用语法错误来看处所词的用法》,《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张清常  1990  《对外汉语教学法·序》,现代出版社。

赵金铭  1985  《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举要》,《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1987  《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举要》,《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1989  《近十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述评》,《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1993  《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与创获——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综述》,《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教师学习 研究特点 研究前瞻

20世纪70年代中期,国际教师教育领域兴起了教师认知研究,包括教师决策、教师知识、教师发展等多个研究主题,教师学习研究一直内嵌其中[1]。“教师学习”主要指一定人为努力下或外部干预下的教师专业知识、能力的生长变化[2]。时至今日,教师学习已经成为西方教育一个充满活力的研究领域。在国内,周燕[3]则明确指出教师是外语教学环境下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学习也随之日益受到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梳理教师学习在我国外语教师教育领域的研究特点,同时指出研究前瞻,为教师学习研究提供一些新视角。

一、我国外语教师学习研究特点

(一)立足于课堂教学情境的教师学习研究。

文秋芳、任庆梅[4]在对1999到2009十年间外语教师发展研究情况的述评中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日常职业生活,教师理念的升华、能力的提升与瞬间万变的课堂息息相关,应该将教师学习与教师的课堂实践结合起来。李志厚[5]也指出,由于我国教师教育机构的潜力限制,教师学习研究应该更加关注课堂实践、课程与教学改革及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随着对教师问题研究的深入,课堂教学环境下的教师学习逐渐受到关注。王俊菊[6]从课堂教学环境下的教师学习入手,探讨外语教师作为学习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情况。程文华[7]通过对两名高校外语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跟踪研究,探讨她们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学习情况。郭遂红[8]研究发现:在基于课堂、网络等环境的非正式学习过程中,外语教师发展了对学习和自我身份的认知,提高了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技能。郝晶晶[9]也从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出发,研究发现教学反思和师生交流对教师学习有重要启示意义并对今后教学实践具有积极影响。

此外,有学者对教师在课堂环境中的具体教学环节或是师生关系情境中的学习情况进行了探究。张莲、王艳[10]从情景认知论的视角出发,发现课堂话语分析可以促成有效教师学习,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学习的重要资源和路径。王俊菊、朱耀云[11]研究发现师生关系情境下的教师学习能使教师获得知识建构和智慧情志的发展。

我国外语教师教育领域对教师学习的探究已经渐渐地立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寻找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将教师的学习与学生的学习结合起来,以寻找师生共同进步的最佳契合点,这是研究教师学习的重要意义,也是教师学习研究领域的重大进步。

(二)更加关注学习共同体的教师学习方式研究。

教师学习是获得共同体身份感的社会化过程[12],教师所处的环境及参与的实践共同体对其学习进程具有关键作用。Shulman和Shulman[13]则进一步指出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新型的教师学习模式,学界对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研究热情因而有增无减。我国外语教师教育领域的学者对学习共同体的关注也在不断提高。

一方面,很多学者从理论层面探讨学习共同体对教师学习和教师成长的意义。金黛莱[14]为高中英语教师通过英语教师学习共同体适应高中英语新课标改革要求提供理论支持。朱淑华、伍思静[15]通过对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内容和模式建构的介绍,指出构建学习共同体对推进教育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理论上的参考价值和实践上的借鉴意义。

另一方面,理论层面的探讨最终还是要经受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其价值,不少学者对于教师学习共同体之于教师学习的意义进行了实证研究。孙钦美、郑新民[16]以学习共同体为视角,考察教师与自我的互动、教师通过共同体与所处环境的互动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郭燕、徐锦芬[17]以华中地区某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为案例,研究发现共同体建设确实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习共同体作为促进教师学习的主要方式,日益受到学者们的青睐。研究者们从理论上论证共同体的特征及建构学习共同体的意义、价值及策略,从实证角度验证学习共同体对教师学习的促进意义,并对于如何构建学习共同体提出指导性的建议。外语教师教育领域的研究者们为如何有效地促进教师学习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三)质的研究方法仍受重视,混合研究方法开始显现。

随着对教师问题研究的深入思考,一方面学者们越来越关注质的研究方法,并且将其广泛地运用到教师学习的研究上,如叙事探究、个案探究等,另一方面量化和质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也开始受到关注。

叙事探究关注教师内心的声音,贴近教师的真实体验,非常契合教师学习研究贴近日常实践和个体经验的趋向[18],所以众多外语教师教育者运用其探究教师的学习。崔琳琳[19]采用了叙事探究的方法,通过大量课堂观察、访谈及教案、反思日志等方法,探究一名新手中学英语教师“学习如何做教师”的历程。柳淑瑛[20]采用观察、访谈、实物收集、叙事研究等质性研究方法,探究外语教师的日常学习。王俊菊[6]采用多例个案和叙事探究的方法研究了课堂教学环境下的外语教师学习情况。王俊菊、朱耀云[11]使用叙事探究和个案研究的方法,研究一名大学英语教师在师生关系情境中作为学习者的情况。

目前,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正受到学者的青睐。初胜华、张卫东[21]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研究发现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大学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郭燕,徐锦芬[17]则运用定量(问卷)和定性(日志、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徐忆[22]采用量化与质性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手段来探究英语教师的职场学习过程、特征及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研究发现职场学习有助于英语教师掌握教学和研究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拓宽教师认知。

质的研究方法在教师研究领域广受推崇,因为它能帮助研究者更好地解读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和生活世界,感受教师的成长与变化,为更深入地研究教师学习提供了可能,但质性研究方法的特点决定了其研究对象范围的有限性;量化的研究能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质性和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能对教师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并驾齐驱,进而能更全面地解读教师的学习与成长。

二、我国外语教师学习研究前瞻

(一)研究对象上需多元化。

通过对以上文献的梳理发现:外语教师教育领域关注的研究对象大多数是在职的高校教师,或是在职业发展中遇到瓶颈的普通大学英语教师,或是优秀大学英语教师,对于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关注很少。外语教师教育领域应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丰富教师学习领域研究成果。

(二)教师学习方式的研究应多样化。

实践中的反思促使教师有意识地努力发展其知识与技能,进行经验的建构,帮助教师遴选重要的经验,使经验得到理性升华、价值提升并对经验或信息进行重新组织[22],是教师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笔者对近年来我国外语教师学习研究的文献梳理发现,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却少有学者对实践反思之于教师学习的意义进行实证研究。教师如何在实践中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寻求自身发展的途径,通过反思和实践不断获得自我发展,也是值得研究者们思考的。所以,对于教师学习方式的研究应该多样化,可为教师获得发展提供更多途径。

三、结语

通过梳理近年来教师学习研究的文献可以发现,教师学习在我国外语教师教育研究领域已经取得重大发展。研究者将教师学习置于课堂环境中,多关注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的学习,从实践中学习,并在实践中发展自己;研究者探讨促进教师学习的有效方式,并提出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教师学习的实证类研究明显增多,且多为质性研究,主要探究教师学习的学习内容、特点等。前期研究极大地丰富了教师学习研究领域的成果,但是这些研究多关注在职高校英语教师的学习情况,研究对象过于单一;对于教师学习方式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对于教师如何通过自身反思进行学习的研究并不多见。教师学习是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对教师学习研究的关注能为更深入地理解教师的发展与成长提供视角。

参考文献:

[1]刘学惠,申继亮.教师认知研究回溯与思考:对教师教育之意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6(6):46-49.

[2]刘学惠,申继亮.教师学习的分析维度与研究现状[J].全球教育展望,2006,35(8):54-58.

[3]周燕.教师是外语教学环境下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2(4):294-296.

[4]文秋芳,任庆梅.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趋势、特点、问题与对策――对我国1999-2009期刊文献的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1):1-5.

[5]李志厚.西方国家教育研究动态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5,(8):3-10.

[6]王俊菊.外语课堂环境下的教师学习研究[J].中国外语,2012,9(1):56-63.

[7]程文华.高校英语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专业学习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44(6):912-925.

[8]郭遂红.基于教学情境的外语教师非正式学习与专业发展研究.外语界,2014,(1):88-96.

[9]郝晶晶.高校外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学习探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5,30(4):25-30.

[10]张莲,王艳.通过课堂话语分析促进外语教师学习:一项实证案例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3):36-41.

[11]王俊菊,朱耀云.师生关系情境中的教师学习――基于叙事日志的个案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4):287-292.

[12]Lave,J.& Wenger,E.Situated Learning: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13]Shulman L.S.&Shulman J.H.How and what teachers learn:A shifting perspective[J].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2004,36(2):257-271.

[14]金黛莱.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交互主体性解读[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01-104.

[15]朱淑华,伍思静.论大学外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34-137.

[16]孙钦美,郑新民.共同体视域下高校英语教师个性化学习的个案研究[J].外语界,2015,(5):88-96.

[17]郭燕,徐锦芬.我国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研究[J].外语界,2015,(5):79-87.

[18]崔琳琳.外语教师学习研究述评:理论、主题与方法[J].中国外语,2013,10(6):103-109.

[19]崔琳琳.理解教师学习:关于一名新手中学英语教师的叙事探究[J].基础教育英语,2014,16(4):72-79.

[20]柳淑瑛.基于“学生需求”的外语教师学习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4,26(6):69-74,79.

[21]初胜华,张卫东.教师合作反思教学模式的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1):67-72.

外语教学与研究范文第4篇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6--01

一、学前儿童外语现状的研究

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加快,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外语学习热潮波及到了学前儿童。我国学前儿童英语教学起步晚,其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余强在《从第二语言敏感期的特点,看学前双语教育的重点》[1]一文中,引用了国外学者(芒罗(Munro)和马约(Mayo)等人)所做的两个实验的结果,证明了在6岁前是儿童学习第二语言语音与语调的敏感期。这“敏感期”表现在学前阶段开始学习第二语言在发音方面,语音的听觉方面具有不可逆转的优势,即在敏感期学英语大多数儿童可以掌握地道的正宗口音。

《中华母婴网》2002年2月21日文章提到“幼儿学英语的重要性概括起来讲就是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英语是一种国际通用语,代表世界科技前沿的知识大多是用英语来表达的。故此,在未来社会中只懂汉语,不懂英语,在接受信息与交流方面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是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2]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工程的起始环节,理应先行一步。

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研究机构在1996年第1期《自然》杂志上指出:“幼儿在学习外语时,大脑将外语贮存在“布罗卡斯区”,即与母语相同的部位,而成年人在学习外语时大脑已无法将外语贮存在该区,只能在大脑的另一部位重新建立记忆结构。新的记忆结构没有“布罗卡斯区”灵敏,在使用时还需要与“布罗卡斯区”建立联系。因此成年人学外语的速度慢,掌握得远没有幼儿牢固,也较难形成基于“布罗卡斯区”的语感。”[3]

这些研究结果,充分说明了儿童早期学习外语有其生理优势。

二、对现有儿童英语教育影响因素的分析

1.环境的影响

我曾多次去双语幼儿园和开设有英语课的幼儿园观察过,发现环境对幼儿学习英语有很大影响。在全英文的环境并且授课教师是外教的环境下,孩子像在学习一门语言,很活跃,很投入,而且课后能应用到生活中去,而在半中文半英文又是中国教师的情况下,孩子学英语就像在机械的念一些他们不明白的东西,甚至是只是在发出某种声音,音调等

2.儿童英语教育的研究人员的影响

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儿童英语教育缺少专业的研究人员,虽然在专业背景上分布广,但是专业性较差,研究的连续性无从谈起。研究人员的专业程度对研究深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但是目前却没有途径培养专业的儿童英语教育研究者,在学前教育的本科阶段,虽然开设儿童英语教育课程,但是偏重于实际的儿童英语的教授,英语专业的本科教育对儿童英语教育侧重的方面很少,而在硕士博士阶段,也很少有专门的方向研究儿童英语教育,这些都致使儿童英语教育研究的专业性不足。

三、学前儿童英语实验性研究成果

经过实地驻扎于某个幼儿园调查发现,以英语为例,用汉语夹杂英语教学的班级中的幼儿会在日常生活中说英语,但是总是说代表某种东西的某个单词,而不会说短句或者是用简单的单词拼出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而用全英文授课的幼儿会在日常生活中很自然地表达一些意思,运用一些英文短句表达自己的意愿,这些英文短句并不是像中学生运用英语时一样经过思考而说出来的,他们几乎是脱口而出,不经任何思考,好像英语已经内化成他们自己的语言,由此可见,全英文的环境对学前儿童学习英语有很大帮助。

另外,我们还把全英文授课的外教班和全英文授课的中教班的孩子做了比较,结果发现外教班的孩子说英语时的口音更纯正一些,但是除了这个之外没有任何不同的地方,由此得出,学前儿童在全英文的环境下学习的英语比半英文环境下学的英语更完整,更有利于内化成他们自己的第二语言,而外教班和中教班教出的学生仅仅是在语音上有点诧异而学前儿童达到的能力是相同的,由此可见,全英文的环境对学前儿童学习英语有很大帮助,并不会让学前儿童学成光说单个单词而不会拼成英文句子的英语。

学前儿童是否通过学习的途径即用正规的教育方法掌握外语的基础(basics),答案是肯定的。德国奥琴(Aachen)师范学院英语系的施密特?尚贝恩(Schmid schonbein)在本世纪80年代就进行过这方面的实验[4],证明可以借鉴习得的经验创造一个教学环境,使学前儿童自然而然地学得英语。这种环境并不好打造,因为这样的环境要求任课教师的能力很高才能达到全英文授课,让孩子们感受到置身于外国的感觉,而且在与孩子交流中,教师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要非常丰富,使孩子处于一个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尽可能让他们接受某种偶发性的学习(incidental learning)。考虑到幼儿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借助一些玩具,设置一些情境,激发孩子用口语交流的欲望,另外要用一些游戏对儿童所学的新句子新单词进行巩固,多让孩子听到用到他学的新东西,加速他的知识内化,此外,上课时老师还应注意将幼儿分组教学,保证孩子能够集中注意力学习新东西,也便于老师进行指导。

外语教学与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外语教学;学习效率;职业教育

Abstract: The essay is a discussion on research done into current efforts aimed at improving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efficiency.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 problems encountered by students in the vocation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t forms a study on the training of proper learning habits and improved learning efficiency, by means of developing students'non-intelligence factors. The result shows marked improvements in students'ability to apply English—a fact reflected by a 25% increase in test results, when compared to those of former students.

Key word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learning efficiency, vocational education

英语作为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已经成为学生工作与就业的基本需要。笔者根据多年从事高等院校,特别是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的经验,探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需求,摸索了一套旨在提高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效率的强化时间训练教学模式。这是对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尝试。

1. 职业院校的教学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蓬勃发展。它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培养为目的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院校的主要差别在于学校培养目标和被培养对象。

1.1 培养目标

与本科或普通专科相比,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实践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学生的突出特点是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比较强,这种类型的人才恰恰是我国目前需求量最大的人才。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职英语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应该注重实用和实效的原则,强调培养语言应用能力。英语教学要扩展其实用性和专业技术性,强调英语语言基本训练和实用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从而达到教学内容的最优化。

1.2 学生特点

普通高校的扩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职高专学生生源总体文化水平的下降,突出反映在外语知识的欠缺,外语的应用能力不足,外语学习兴趣不足等方面。笔者就江西一些高职院校机械工程类学生展开就业调查,高等职业学校学生毕业的去向主要是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外资企业就业中存在的问题表现为 :看不懂产品说明书,听不懂技术人员的指令,传达不准上司的意图,不敢交流等等。这种对语言方面存在的不适应现象,是职业学校的外语教学需要解决的严峻课题:为了适应市场需求,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

职业院校学生较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在校时间短,且大多不具备有效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因此,面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客观现状,为满足学生在外资企业工作的需求的问题,如何提高外语教学水平与质量,向课堂要效益,提高 45分钟教学效率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2. 外语教学效率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新的教学规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同研究者对教学实效的定义不同,总结起来,主要是围绕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和教学时间等三个基本量进行分析,主要定义为三种,即:

1)以教学时间为条件,确定一定时间内,教学效果与教学消耗之比。张璐(2000:37-38)沿用经济学概念将教学效率表述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

2)以教学消耗为条件,即在既定的教学消耗下,教学效果与教学时间之比。

3)以教学投入和教学时间为条件,即在既定的教学消耗和教学时间内,实际教学效果与应得教学效果之比。

以上三种教学效率的定义,实质是一致,也就是说,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张庆林、杨东(2002:6-9)把教学效率表述为:

教学效率=(学生学到的知识+学生形成的应用能力+学生养成的良好非智力因素)/(学生投入的学习时间×学生的脑力负担)

从教学效率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提高学习效率,就必须针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非智力因素进行研究。这就是说,学习效率不仅有智力因素的作用,也有非智力因素的成分。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兴趣、动机、习惯、方法、情感和意志等。(姚敏,2004 :72 ;金亚芝,2004:60-61)总体来说,职业院校学生的智力因素不能与普通高校相比,但职业院校学生的普遍特点是:耐挫折力强、兴趣广泛、好奇心强、重感情等。可见,外语教学可以从打开非智力因素这个缺口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发挥职业学校学生的优势,重点培养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兴趣。提高整体教学效率的最好办法就是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差异(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特长),关注学生的学习强项,以最大程度的个别化方式,确定最有利于学生的教学方式,以切实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

3. 提高外语教学的具体实践

职业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3年,但3年级学习主要以专业实训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为主,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时间只有2年。随着生源水平的下降,外语仅达到初中的外语水平,按照以前五年制高职高专的要求,外语所学课时应在300-360学时。目前,按照英语每周4课时,每学期16周算,2年共256学时,根据高校的英语(四册)的学习要求,仅学习了2/3,仅掌握了英语学习的基本知识,远远达不到企业对英语的要求。所以采用速成、快节奏的英语强化教学方法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及良好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通过增加教学内容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果即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校期间学到更多的英语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和良好学习品质。

3.1 教学方案

1)实验对象:2004级机械制造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每个专业学生人数为40人,共计8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