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技校学生总结

技校学生总结

技校学生总结

技校学生总结范文第1篇

1.自我和谐量表

本表采用王登峰编制的自我和谐量表,共35个项5级评分,包括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三个分量表。手册统计可计算分量表得分也可以通过对自我的灵活性反向计分计算自我和谐总分,总分越高,自我和谐程度越低。量表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信度。本次测量中,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灵活性和自我刻板性三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78、0.74、0.53。本研究不仅可以计算分量表得分也计算总分。

2.学校满意度量表

本量表参考了学校满意度同类量表,综合了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的实际情况,由研究者自行编制的包括学校管理、学校教学、学校课余资源、师生关系和学历提升机会5个分量表,采用对题目描述内容同意程度由弱到强的1~3级计分,得分越高代表满意度越高。本次测量中,学校满意度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67,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3.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1.5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包括描述统计、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面。

二、结果

1.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学校满意度的描述统计结果

表1表明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总体满意度平均分接近2.00(为1.90),属于中等水平。五个维度的平均分在1.80以上,得分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师生关系,学校教学,学校管理,学历提升机会和学校课余资源。

2.学校满意度的专业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检验分析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学校满意度的专业差异,结果表明:学校管理、学校教学、学历提升机会的满意度对学校总体满意度的影响因专业的差异而变化显著;学校课余资源和师生关系的满意度专业差异不显著。见表2。

多重比较检验表明:在学校管理满意度得分上,营销专业高于模具和机电专业,且与模具专业差异显著即营销专业该项得分显著高于模具专业;在学校教学满意度得分上,机电与营销专业高于模具专业且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在学历提升机会满意度得分上,机电专业高于模具和营销专业,且与模具专业差异显著;在学校总体满意度得分情况看,机电与营销专业高于模具专业且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见表3。

3.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自我和谐水平的描述统计结果

表4表明: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自我灵活性平均分是45.67,略高于大学生常模的45.44,说明灵活性较好;自我刻板性的平均分是18.84,略高于常模的18.12,说明自我容易偏执刻板;自我与经验不和谐的平均分是45.00,略低于常模的46.13,说明自我与经验更和谐。另外也可看总分,和谐总分低于74分为低分组,75―102分为中间组,103分以上为高分组。从全体测试者的得分情况来看,低分组人数占总人数的13.6%,中间组人数占总人数的67.9%,高分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8.5%。得分越高和谐水平越低,可见大部分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的自我和谐水平适中。

4.自我和谐的专业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检验分析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自我和谐的专业差异,结果表明:不管是分量表得分还是自我和谐总分的专业差异都不显著,见表5。

表5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自我和谐的专业差异(N = 164)

变量 F P

自我灵活性 1.27 0.28

自我刻板性 0.44 0.65

自我与经验不和谐 0.87 0.42

自我和谐总分 0.07 0.93

注:p值均大于0.05,表明方差分析结果不显著。

5.自我和谐与学校满意度的相关分析

表6列出了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自我和谐与学校满意度的相关分析矩阵。结果表明:学生学校总体满意度均分与自我和谐总分存在显著负相关,即学生自我和谐水平越高,对学校的满意度也越高,反之亦然;同时自我和谐总分与学校管理、学校教学满意度存在显著负相关,而学校总体满意度均分与自我灵活性存在显著正相关。各分量表之间相关情况有:自我灵活性与学校教学满意度,学校课余资源满意度显著正相关;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同学校教学满意度显著负相关;自我刻板性与学校总体满意度均分及各维度相关均不显著。

三、讨论建议

1.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学校满意度特点

从总体满意度得分来看,高中毕业生学校满意度只能达到中等水平。具体得分情况可以从各个维度来看(见表1)。

从五个维度的得分情况来看,学生对师生关系的评价最高。根据发展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发展社会性人际关系是青少年的重要任务,其中同学和老师是其两大交往对象,本测试量表侧重从学校角度出发去研究,只考量了师生关系结果很理想,反映出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次,学生较满意的是学校教学,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绝大部分的高中毕业生高考失利后,希望学到真本领,对待学习的态度也变的认真;第二是学校对高中起点学生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都进行了较为有效的改革。

排在第三的是学校管理,这可能是因为大部分的高中毕业生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觉性,学校管理不会给他们带来太大的约束;另外学校管理的日趋人文化也促进了学生满意度的提高。当然我们看到这是在整体满意度只处于中等水平前提下,学校教学和学校管理满意度呈现相对靠前,而实际上离学生较高的满意度还有距离。在对部分学生进行抽样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学生提到课程较简单和学校管理模式应该跟初中生有所区别。这些都是学校教学工作中应该探讨跟改进的,比如可否建立初、高中起点学生学校管理模式等。

排在最后的两项是学历提升机会和学校课余资源。对于高中毕业生来讲,提高学历当然是他们的初衷,且社会在呼吁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能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并不放松对学历的要求。近年来,职业技术学校院校虽与高等院校进行了合作,畅通了学历提升通道,但从统计结果来看,学生的满意度还是比较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合作院校不能让学生满意和学费负担比较重。为此,学校应加强合作院校的管理和沟通,向学生作出详尽介绍,并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学生满意度最低的是课余资源,具体指是对学校的社团、活动以及图书馆、羽毛球馆等资源的利用。职业技术学校的课业负担相对较轻,可支配的时间较多,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更希望在活动中获得自我肯定。在一项对类似群体所做的调查中显示,72%的学生表示希望在活动中体验成功。所以,学校应尽可能地丰富学校课余资源,帮助高中毕业生获得自信和得到肯定,这会大大促进学生学校满意度的提升。

2.技校高中毕业生学校满意度的专业差异原因分析

进一步观察三个专业高中毕业生的学校满意度得分情况是否有差异(见表2,3),发现整体排在最前的师生关系以及排在最后的学校课余资源不存在专业差异,即这两者的满意度得到了普遍的认同,而其他三项都存在专业差异。在学校管理满意度得分上,营销专业得分高于模具和机电专业,且与模具专业得分差异显著,这可能是营销专业女生比例较大,有研究显示女生在学校管理上的满意度要高于男生。在学校教学满意度得分上,机电与营销专业高于模具专业且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这可能主要跟专业的具体课程设置有关。在学历提升机会满意度得分上,机电专业高于模具和营销专业,且与模具专业得分差异显著,这可能是各合作院校的专业设置对各专业学生需求的满足有所不同所造成的。由此可见,要提高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的学校满意度,除了对这一个群体进行针对性研究外,还涉及到学校教学、管理以及学历提升机会方面的具体措施并且结合具体的专业特点,达到既强调群体共性又强调专业个性的目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自我和谐水平分析

参见表4,对比大学生常模,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自我灵活性”得分略高于大学生常模水平,“自我灵活性”与敌对和恐惧显著负相关,可能预示了自我灵活水平越低,自我概念越刻板和僵化。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在这一维度上的得分高于一般大学生,说明灵活性较好,特别是对自我的理解;另外职业技术学校高中生“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得分略低于大学生常模水平,“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反映的是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关系,包括对能力和情感的自我评价,它所产生的症状更多地反映了对经验的不合理期望。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在这一维度上的得分低于一般大学生,说明自我认识与自我期望及环境较和谐。最后一个“自我刻板性”略高于大学生常模,“自我刻板性”与偏激显著正相关,强调思维的固着性,这个分数上偏高说明更容易产生偏激。在三个维度的共同作用下,职业技术学校高中生自我和谐总分中间组人数占总人数的67.9%,大部分呈现自我和谐水平适中。

从三个维度上来看,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的自我与经验和谐水平和自我灵活性都要高于一般升入大学的高中生。技校高中毕业生自我意识发展迅速,人生观、价值观趋于稳固,能较客观地认识自我,自我和谐也成为可能。但这不代表着完全没有问题,由于高中毕业生经历高考失败后,在自我认识与环境发生冲突时,更偏向于被动的妥协,内心的矛盾并不是不存在,所以在自我刻板性得分上就要高于一般升入大学的高中生。这种内心的矛盾如果得不到疏解,将会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大力加强技校高中生的学业认同感、专业前途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实现技校高中生的自我和谐水平的提高。

4.技校高中毕业生自我和谐的专业差异分析

表5显示,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的自我和谐水平与专业的不同不显现显著差异。这说明高中毕业生的自我和谐水平不受专业因素的影响,更多的是受到学生个体身心的成熟程度以及对自我和环境客观认识程度的影响。

5.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自我和谐与学校满意度相关关系分析

进一步对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自我和谐和学校满意度这两者的关系进行研究,表6结果显示,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学校满意度与自我和谐水平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即学生自我和谐水平越高,对学校的满意度也越高,反之亦然。而且两个问卷的分量表之间也存在一些显著相关,这很好地反映了学校满意度的主客观原因。对于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来讲,学校的客观实际是制约学校满意度的客观原因,自我和谐水平就是制约它的主观原因。

四、结论

从统计结果来看,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的学校满意度受到专业的影响,总体接近于中等水平;但是自我和谐水平不受专业影响,总体比较适中。两者之间还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即学生自我和谐水平越高,对学校的满意度也越高,反之亦然。

从统计结果来看,学生学校满意度受到学校客观实际的影响,但更强调学生的自我和谐的主观体验。学生对学校生活的认知与评价与其对学校的认同、接纳感具有重要正相关。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应着力改善学生的主观学校生活质量,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以提高其学校满意度。

(作者单位:广州市高级技工学校)

技校学生总结范文第2篇

我国的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都位于祖国的西部地区,其中有4个分布在边疆地带。与内地相比,少数民族自治区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信息不畅,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提高缓慢。就高等学校电化教育工作而言,除了和内地高校有共同性外,还存在着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因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电化教育工作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问题与挑战。

为了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电化教育工作的发展,我们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0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5发展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6的子课题5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技术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6项目。以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为样本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以期从中找出影响高校电化教育工作发展的关键问题,以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深入进行教学改革时参考。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电化教育工作从70年代末重新起步以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尤其在80年代,多所高校购置了电视节目制作设备,建立了校内闭路电视教学系统,编制了1000多部(集)电视教材,促进了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进入90年代后,由于种种原因使得高校电化教育工作徘徊不前,有的甚至成为学校可有可无的部门。为此,我们选取了9所不同性质、不同层次有代表性的院校为样本,进行调查、分析,以便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高校电化教育工作的发展。

一、内蒙古高校电化教育工作现状

1.机构设置

在我们所调查的9所高校中,8所建立了固定的电教机构。其中属于处级建制的有5所、科级建制的3所,科级单位隶属于教务部门管理。电教机构名称为/教育技术中心0的1所、/电化教育中心0的4所、/电化教育科0的1所、/电教教研室0的1所、/远程教育中心0的1所。电教内部机构的设置因校而异,其中包含了网络管理职能的有3所院校。已建立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高校有3所。其中具有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授予权的1所、专科层次的2所。在3所院校中有2所采取系、中心合一体制,另一所院校专业和中心分别设立。

2.人员结构

(1)电教工作人员的一般结构

在9所高校中,电教工作人员共101名(实际104人。因其中有3人为非固定人员,不计算在实际工作人员总数内)。其中男性64人、女性37人;汉族68人、蒙古族29人、其他少数民族4人(达斡尔族1人、满族3人),汉族与少数民族工作人员比例基本为2:1。从年龄分布状况来看:35岁以下的43人,占总人数的42.6%;35岁至45岁的45人,占总人数的44.5%;45岁至55岁的13人,占总人数的12.9%,比例基本合理。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后几年内新毕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将会陆续充实到电教工作岗位上,工作人员年龄结构将会逐步形成稳定的梯形结构。从事电化教育工作的时间在5年以内的39人,占总人数的38.6%;5年至10年的14人,占总人数的13.9%;10年至15年的22人,占总人数的21.8%;15年至20年的16人,占总人数的15.8%;20年以上的10人,占总人数的9.9%。其中,新参加电化教育工作的人员所占比例最大。他们多为近几年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计算机类专业、教育类专业毕业生,年纪轻,身体好,思维活跃,掌握专业知识,几年后必将会成为电化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9所高校电化教育工作人员的一般结构如表1所示。

(2)电教工作人员的智力结构

9所高校电教工作人员的学历大致如下:研究生毕业5人,占总人数的4.9%;本科毕业53人,占总人数的52.5%;专科毕业35人,占总人数的34.7%;高中、中专毕业8人,占总人数的7.9%。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研究生层次毕业生所占比例最小,而且集中在1所高校内。如果要使电化教育工作实现从单纯服务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化,研究生学历应至少占到总人数的20%以上。电教工作人员中毕业于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专业者24人,占总人数的23.8%;计算机类专业2人,占总人数的1.95%;教育类专业3人,占总人数的2.95%;理科(主要为物理、电子技术等)35人,占总人数的34.7%;文科17人,占总人数的16.8%;其他20人,占总人数的19.8%。从上述所学专业可以看出,计算机类专业和教育类专业毕业生所占比例较小,不利于电化教育工作今后的发展。另外,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专业毕业生亦应增加,以改善电教队伍的专业知识结构。在电教工作人员中,干部(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编制54人,占总人数的53.5%;教师编制36人,占总人数的35.6%;工人编制11人,占总人数的10.9%。为了适应高校学生学习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课程以及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需要,教师编制应逐步加大,相应减少行政和非专业人员比例。电教工作人员中已获得高级职称者10人,占总人数的9.9%;中级职称42人,占总人数的41.6%;初级职称36人,占总人数35.6%;其他13人,占总人数的12.9%,职称结构基本合理。9所高校电化教育工作人员的智力结构如表2所示。

3.设备、设施

在9所高校中,主要的电教设备还是电视节目制作系统。最早的是70年代末装备的,最迟的是90年代中期购买的,基本属于业务级档次。有3所院校配备了非线性编辑系统,但没有配备数字摄像机。设备配套不够齐全,数字化进程缓慢。语言实验室和普通计算机教室每所院校至少配备了一间,只是配置档次和数量不同。只有4所院校配备了多媒体教室,都属于示教类型结构。有3所院校建立了校园网。但就目前运行情况来看,只限于管理信息,还没有真正开展网络教学、网上备课和网上学习。

4.开展工作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开展电化教育工作较好的、一般的和基本未开展工作的院校各占三分之一左右。从开展电化教育工作的院校来看,多数仍旧处于单纯服务型,开展教学研究和自主开发的项目很少。

二、存在的问题

1.认识落后

在9所高校电教工作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对电化教育的认识仍停留在80年代水平,认为电化教育就是对教学媒体的运用。表现在工作中,仍然是/拍片子、放带子、修机子0三部曲。现在,片子也不拍了,机子修不了也不修了,只剩下放带子和开门、锁门。由于工作中缺乏理论指导和相关措施的推动,无法深入教学和促进教学改革。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很多电教工作人员缺乏热情,处处被动;加上原有的知识结构不适应当前的需求,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应用与开发、网络教学等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工作不能很好地开展,使电化教育游离在教育信息化之外,造成了电化教育工作徘徊不前,地位岌岌可危。

2.机构重复设置,造成力量分散

在9所高校中,与教育技术相关的机构有:电教中心、计算中心、网络中心、CAI中心等,机构重复设置,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及各种资源的浪费,导致力量分散,形不成合力。

3.经费缺乏

各高校电教经费普遍紧缺。在9所高校中,年平均业务经费最高不到2万元,甚至有的学校连几千元也保证不了。因而造成设备维护不到位,更谈不上更新;软件无法购买,更无法开发;就连正常的教学服务工作也不能保证,使电教工作处于停顿状态。

4.文化背景差异

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背景。因此,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教学媒体和课件的开发,并不是通过简单的翻译或移植就可以解决的,它必须通过二次开发才能够完成。另外,还有技术上的困难。比如蒙古文是竖写的文字,在幻灯、投影教材以及录像教材中一般没有什么问题,但在计算机中进行信息处理则有很多困难。尤其是在当前网络环境下,如何进行包括蒙古文在内的多文种同屏显示和传输,则是比较复杂的问题。这一问题不解决,民族教育现代化则会受到很大的制约。

三、改进高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的对策

1.学习理论,提高认识

电教工作人员应充分理解/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相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0的含义,对教育技术的本质、研究领域和范畴以及它的理论基础等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理解/电化教育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0这一论断,从而做好电教工作。同时,要提高各级领导和电教工作人员教育现代化的意识,充分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0,/没有现代教育技术的参与和支持,教育现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0

2.健全机构

根据资源共享的原则,把与教育技术相关的机构,如电教中心、计算中心、网络中心、CAI中心、多媒体中心等逐步统一起来,组成/教育技术中心0,负责全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的实施。当前,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中心的主要职责应是对于学习资源(主要包括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的准备、开发、利用、管理和对学习过程(当前主要是教学过程)的支持、促进以及技术保障等。为此,在教育技术中心内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设置:

(1)学习资源部。负责有关学习资源(包括各种教学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的搜集、开发、利用、组织和管理。

(2)教学研究部。开展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负责对全校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和对教学过程给以支持、促进;负责学生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对学校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支持。

(3)网络管理部。负责校园网络的安全运行、维护和功能开发。

(4)教学服务部。负责全校实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场所的建设、管理、技术保障和设备维修等。

(5)办公室。对外做为中心的联络窗口,上传下达;对内协调各部门工作,提供后勤保障服务。

(6)有线电视台。已建立有线电视台的院校现阶段可以保留该部门,负责正常的采编、制作、播出等工作。随着网络的发展,有线电视可并入校园网而实现从模拟向数字化的转换。

3.建立高素质的教育技术(电化教育)队伍

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工作的成败。要发展高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就必须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育技术队伍。接收教育技术学专业、计算机类专业和教育类专业新毕业的研究生、本科生,是彻底改进、提高教育技术队伍素质的根本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专业化、高素质的教育技术队伍。对原有电教工作人员进行全员培训,是提高队伍素质的必要措施。从历史上看,原有高校电教工作人员普遍具有坚定的事业心、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高校电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随着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他们急需在教育技术理论方面、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得到提高,以适应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没有广大教师的参与,学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不可能有大的发展,教学改革也不可能深入进行。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重点应放在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使他们能够在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系统方法以及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进行备课、讲课和科学研究,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建立一支有广大教师参加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育技术队伍,是做好高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的保证。按照原国家教委有关文件的精神,高校教育技术专职人员编制以在校学生总数的5j至10j之间为宜。

4.增加经费投入

根据科学测算,一个部门要发挥最佳效益,硬件投资、软件投资和潜件(包括人员培训和管理)投资之比应为1B1B1。从被调查的9所高校来看,其比例大多数在1B0.2B0.1以下,与科学合理的投资比例相差甚远。高校应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制定教育技术发展规划。对于硬件设备投资应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划拨专款解决;对于软件和潜件建设投资应制定年度计划,按时划拨。原国家教委相关文件中曾明确规定,电化教育业务经费(不包括设备投资)年平均额度应达到学校总预算的5j至10j,是有远见的。

5.加强对民族教育的支持力度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任务除了和内地高校的共同点以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发展民族教育的支持。当前,开发民族语言、文字的多媒体课件,建立使用民族语言、文字的教学资源库,解决民族语言、文字教学材料网上传输的问题,这些都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应该列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研究的重点。另外,如何运用教育技术理论和方法,支持民族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民族教育的教学质量,也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应该列为重点的工作。

技校学生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技工院校 教学质量 评价模式 评价体系

笔者学校在示范校建设初期,就积极进行评价模式改革的尝试和探索,并在学校评价模式改革的基础上,形成了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一、评价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

笔者学校评价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主线,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多方面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体系建设,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激励学生不断进取,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评价模式改革的总体目标

1.评价主体多元化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突出多元参与的鲜明特点,评价主体应包括社会、企业、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

2.评价内容多元化

既要参考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又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全面的职业素养。如学生的学习态度、理论知识水平、实践操作能力、学习过程以及职业道德等。

3.评价方式多元化

对学生的评价,要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例如笔试、口试、面谈、观测、现场操作、实习报告、平时成绩与过程考核、成果演示、学习记录、自评、问卷调查、第三者评价等。

三、评价模式改革的六个原则

第一,坚持终结性评价(期终考试、实训总结、生产成果等)与过程性评价(课堂纪律、听课笔记、作业情况等)相结合。

第二,坚持总体评价与对部分学生的评价相结合。

第三,坚持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实习企业、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家长的评价等)相结合。

第四,坚持量化考核(主要采用分数、比率等方式)和定性评价(主要采取等级与评语等方式)相结合。

第五,坚持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

第六,坚持定期评价与不定期评价相结合。

四、评价模式改革的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进行顶层设计,提出总体方案

评价模式改革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笔者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经过多次专题研讨,组织相关专家、教师讨论,最后出台了《衡水科技工程学校评价模式改革总体方案》《衡水科技工程学校学生学业成绩多元考核试行办法》,为学校评价模式改革绘制了蓝图。

2.第二阶段:制定实施细则,明确任务

在总体方案的指导下,参照《衡水科技工程学校学生学业成绩多元考核试行办法》,农学系制定了《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学生学业成绩考核办法》,对评价模式改革提出更具体、更明确的要求,使改革方案具有可操作性。

3.第三阶段:积极开展试点,扎实推进改革

在《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学生学业成绩考核办法》的指导下,以部分专业课程为试点,相继出台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方案,例如《蔬菜生产技术教学改革方案》《食用菌生产技术教学改革方案》《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教学改革方案》。

4.第四阶段:回顾试点过程,总结试点成果

经过改革试点工作,评价模式改革取得了预期成果,但是在试点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和问题。我们组织参与试点工作的教师进行深入交流与反思,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固化了成功的做法,明确了改进方向。

五、评价模式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果

1.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教师通过制订学生实习计划、设计评价表格、修订课程标准等工作,大大提高了教研水平、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并开拓了教学思路,使整个教学团队的素质明显提高。

2.教学效果显著

通过评价模式改革,学生厌学现象减少,学习积极性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学会了多渠道查找资料、翻阅文献,学生参阅的教材数量明显多于实施传统教学的班级,知识面得到了丰富和扩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尤其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有所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思维展现的能力,判断、评价能力,与人协作能力,技能操作水平等都有了很大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信心大大增强,尤其是底子薄、成绩差的学生,能从更多的方面展示自己,对各方面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技校学生总结范文第4篇

校企合作的独特优势

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的办学理念向来有着前瞻性、时代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既经得住历史的检验又符合学校与时俱进的实际情况,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充分对经济、社会、科技、教育形势进行分析和把握;哈工大为实现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目标,抓住了深圳市创办大学城这历史性机遇,突破区域办学的限制,利用深圳良好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环境,探索新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模式,在“珠三角”创造出一条培养新型应用人才和科技开发、科研成果转化的道路,为建设创新型的国家服务,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建立。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的学科建设及发展原则是依托学校本部的学科优势和基础,根据深圳市的产业结构面向深圳市的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发展前沿学科与新兴学科方向,使得学校和企业可以更广泛、更深入、更密切地合作与交流,正是哈工大独特的办学模式和创新的办学理念为其校企合作工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004年12月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一方面是为了在充分发挥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科研实力强的优势的同时,为企业提供最新的科技信息和科研成果,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协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与管理问题;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力 另方面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促进学校学科建设的发展,使学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校企合作委员会是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与企、事业单位联系的桥梁与纽带;并将有助于加强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与企、事业单位在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方面的合作;探索有特色的产、学、研相结合道路。

校企合作的总体思路

传统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大都是高职院校创办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学生的就业。而高等院校创办的校企合作在我国一直没有成熟的模式,仍处于空白状态大多数院校都出台并制定了若干校企合作相关政策,但并没有指明如何开展并更有效地进行校企之间的合作。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在搭建了校企合作办学平台后,对工作背景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分析,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取得骄人的成绩;在总结了经验的同时完善了校企合作的总体思路。

设立八个学科部,为校企合作指明方向

依据深圳市乃至珠三角产业结构的特点,以及深圳毗邻香有的地理环境,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把“以特色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作为办学的总体思路,设置了八个学科部(分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与信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与自动化、自动控制与机电工程、城市与土木工程、经济管理和基础科学),奠定了开展校企合作工作的基础,指引了校企合作工作的整体方向,具有了为深圳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做贡献的前提条件。

分析学院特点,确定校企合作框架

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作为种全新的办学模式、合作模式,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作为国内知名大学的研究生院,具有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具有前沿的部级、省市级重点实验室,以及这种高端背景下的大批优秀研究生人才。学院教师队伍建设以“整合资源”为基本概念,形成了以全职教师为核心,校本部师资为依托,特聘教授和访问教授为资源,博士后为师资储备的团队格局,博士化率100%,有国外留学经历的占80%以上,大多具有了国际化的交流渠道和能力。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联合实验室为科研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另外。全院几千名研究生也是一支不可小觑的研究后备力量,以上这些优势为校企成功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种新兴的办学模式,其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作为大学身处异地的所研究生院,从其总体规模上、各学科队伍的建设上,都比不上传统的大学校园,所以在与企业的合作中会出现“池小鱼大”的现象,对一些大企业的大课题、大项目,会有一些力不从心;第二,大多数教师作为各自学科领域的专家,每年可以从国家拿到可观的纵向科研经费,所以对于一些小型的课题提不起兴趣,出现“池大鱼小”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学院主动行动,积极与各科研院所、兄弟院校建立友好、深入的联系,共同承担大家面对的问题。对于前者,可以和临近的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和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或者深圳市的各科研院所在相关领域,相同学科、不同学科间进行合作,培养支大范围的优秀团队,建立一个大型的科研网络;对于后者,可以在科研网络的建设过程中,分清各个科研结点的实力与状况,主动地为企业与合适的科研结点牵线、搭桥,加快科研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达到校企共赢的目的。

校企合作的成功措施

校企合作办学平台搭建后,学院走访了深圳市上百家企业。首批加入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的就有35家业内知名的龙头企业并与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随着工作的开展,学院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办公室,组建了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专门负责校企合作的有关事宜。采取的具体促进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建立了校企合作科研信息网络平台

平台的建立增大了信息量,加快了信息的流通速度,扩大了信息的覆盖范围。使学院与企、事业单位之间建立了人才及科研信息网,为学院与全国各企、事业单位之间开展各种方式的人才、科研合作活动提供了信息与机会,也为会员单位提供了科研和信息交流平台。

与委员会成员单位保持密切的联系

每年举办一次校企合作工作研讨会,总结校企合作委员会的工作,制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每年举办一次委员会的成员联谊活动。促进感情的交流。在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横向科研合作、创新基地建设、企业员工在职培训等多个方面积极与企业进行沟通,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邀请企业界老总和技术总监来学院讲座交流,组织学院教师和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实习,把合作做到具体,从实践中来寻求合作的契机。

突破校企合作委员会的范围 在更大的空间中寻求合作

每年召开校企合作研讨会,不仅涉及委员会的成员,还邀请社会上的一些知名企业到会,扩大交流圈,其中在第一届研讨会上,就吸引了深圳市台商协会的集体加盟。参加会展扩大学院知名度,如在2006年“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学院参与的大学城整体参展获得了“优秀展示奖”的荣誉称号;在“福建省科技项目成果交易会”上。不仅展

示了学院的科研实力与特色,更充分了解了福建省工业经济状况,对学院与福建省在产业方面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院积极组织教师和博士后参加社区科技活动,如南山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举办的创业沙龙活动。此外,还与哈工大深圳校友会联合举办哈工大深圳校友联谊会,并定期参加校友聚会活动,这些校友中不乏大企业的总裁及高级管理人员总之,学院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合作机会,主动出击为校企合作服务,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摸索符合自身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同时吸取其他学校的成功合作经验。总结出多种合作模式,使得学院与企业开展的校企合作具有了科研合作与教育合作两层含义。校企科研合作包括利用学院已有的科研设备、科研经验,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咨询服务;企业直接将课题委托给学院课题组,并提供经费;以企业或学院一方为主,引入另一方的技术设备,人力智力等资源,共同合作完成特定课题;企业选择学院合适的科研成果,进行商业化、产业化;创建校企联合实验室;校企双方各出优势资源,合作生产。校企教育合作包括:通过建立“研究生实习基地”,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实现“零距离”:保证企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知识更新;通过远程教育手段,充分享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

校企合作取得的成果

学院的校企合作在稳步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已初见端倪。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学院的科研经费保持了快速的增长势头,仅2006年,学院的横向课题达到65项,经费1641.6万元,占全部科研经费的71%。去年年学院教师共获专利25项,其中申请专利发明19项,公开专利号的专利发明7项,这些成果的取得既是全体科研人员努力的结果,也是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工作的结果。

校企科研合作成果

到目前为止,与企业联合研发项目60余项,为企业解决近40个关键技术问题,共同申请国家专利5项;与微软公司联合建立哈工大教育部微软语言语音重点实验室深圳分室,与日东公司联合建立哈工大 日东绿色制造等联合实验室共5个,总投资800万元;另外,学院的三个部级重点实验室、三个深圳市重点实验室在科学有序的管理下,将依据国际惯例,大部分向社会开放,争取利用学院的资源优势为企、事业单位提供科研合作平台。

校企教育合作成果

学院与企业建立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60个,作为双导师制下的企业导师近200名,其中第一批研究生,就有2/3是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完成学位论文,这批毕业生的培养得到了学校、学生、企业、社会的高度评价,90%以上进入深圳市企业就业。到目前为止,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达343人;为企业在职继续教育开设18个工程硕士班,注册学生510名,累计讲授研究生课程1820学时;建立博士后创新基地9个,为企业开设讲座35场。并经常邀请企业到学校听国际科学前沿的专题讲座。

校企合作可延45的方向

首先,继续完善畅通的信息渠道;其次,加大与哈工大本部、深圳的兄弟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第三,不仅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知名的龙头企业加入委员会,还要重点吸引有潜力的中、小高科技企业加盟;第四,继续加强与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大学之间的科研与信息交流,并继续拓展对外的合作渠道;第五,谋求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第六,继续完善横向课题的评价体系和管理制度

技校学生总结范文第5篇

SHANGGUAN Yi-qin, WANG bin

(P.E College of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450002, China)

Abstract: After the research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petition training system for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football team in China, using experimental method, the paper propo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hree-level” college football league system and the “two-level” “race education” training system and other measures, builds “a foundation, four-level, three goals"”“race education” training target system and two actual combat training model, and cracks down the two bottlenecks of the development in “Grade-two players” and “Team backbones”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football team and department football team, which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cultivation of excellent sports talents, optimization of student football team-building, enrichment of campus sports and cultural life and improvement of the overall competitive level of the school.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and personnel training of public PE and special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otball team; system construction

足球是大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普通高校足球选项课教学已经普及,[1]但专项教学竞赛培养体系还不完善:缺乏“校代表队”建制和“竞赛教育”培训体制。根据22所高校的调查,校内虽有“选项课”和“校联赛”的设置,但参加“校联赛”的院代表队员主要是高年级学生;普及的“选项班”教学与“校联赛”不能很好地结合,两者在参与人数比例和竞技水平需求上差距较大,“选项课”教学效能与“校联赛”竞技技能之间缺少合理过渡、有效转换,中间缺少一个“年级联赛”环节的过渡;在专项顶层设置上,没有“校代表队”建制的高校比例约占70%,“竞赛教育”培训仅限于少数学生裁判方面、缺乏参赛学生运动训练和竞赛方面的指导。现实中,有“选项课”普及而无“校代表队”提高,有“校联赛”组织而无“竞赛教育”培训,这种重视课堂、忽视课外、忽视竞赛教学培训的思想倾向和部分教师对体育专项教育培养目标层次的模糊认识,以及教学与赛制不能系统衔接的现状,直接影响了高校体育教育功能的整体发挥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未来10年,“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因此,本文提出学生足球专项团队“竞赛教育”培训目标,完善高校足球教学竞赛制度,建立“竞赛教育”培训以及校院团委管理体制,在探索高校体育专项教育整体改革、培养学生体育优秀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目前,在全国中文期刊文献资料中,对此方面的研究非常少。为此,将我们多年专项教学、竞赛教育培?实验的结果总结出来,供参考。

1研究方法

根据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目的和课程目标、任务以及学校体育竞赛工作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专项发展的潜能和需求,我们将构建学生足球团队教学竞赛培训目标体系作为研究对象。

1.1访谈法

课题组通过河南农业大学毕业的校院代表队员,正在北京、南京、广州、西安、湖北、四川等农业院校和上海交大、西南财大、重庆工学院、天津商大、河南大学等22所国家重点高校和普通高校,攻读农工、财经等学科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以及对河南省10所高校的调查,了解该校体育教学和足球竞赛培训情况。

1.2实验法

2000年3月至2010年11月,通过河南农业大学举办“大二教学联赛”、“校联赛”和校代表队参加“高校联赛”,赛前采用技战术训练方法指导、专题理论讲座、分析比赛和准备比赛、执法比赛、联赛总结等方法,对河南农业大学的99--09级足球项目的二年级院队、学院代表队“组织者”、“裁判员”和校代表队员进行“裁判员”和“教练员”的培训。

1.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的各项数据和实验所得的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处理。

1.4逻辑分析法

根据足球教学竞赛的实际情况和学生专项发展的需求,从建立校园“三级联赛”制度和二级“竞赛教育”培训体制出发,探讨竞赛培训体制建立和实施培训教育对学生体育人才成长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揭示其内在的成长规律和各个层次之间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的逻辑发展关系。

2 结果与分析

学生足球基础不同则发展目标各异。在我校,大学一年级参加足球选项课学习的人数达780人占年级总人数的16.6%;大二时学生足球技能提高则参加比赛的需求增加。通过建立“大二教学联赛”、“校联赛”和校代表队参加“高校联赛”的“竞赛教育”培训体制,培养学生裁判员833人,其中主裁判323人、助理裁判510人,获得国家二级裁判员53人,自1999年实施“双裁制”以来,学生独立执法比赛600多场,成效显著,开创了大学生自我管理“校联赛”的新局面。其次,培养学生教练员438人,其中院队教练306人,校代表队员132人,“校联赛”评选最佳射手8人、最佳阵容运动员88人。在上述1270余名体育骨干中,有83人考上本专业硕士研究生、12人考上博士研究生,还有毕业留校、高校任教等10多人。在2000-2006年期间,校代表队在参加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河南赛区中,连续三届获得名次奖和连续五届获评“体育道德风尚奖”。

2.1建立高校“三级联赛”竞赛制度和二级“竞赛教育”培训体制,培训学生裁判员、教练员,拓展参赛运动员实战技能

根据多年竞赛实践,在体院支持和专项教师指导下,逐步完善“大二选项班教学联赛、校联赛和校代表队参加高校联赛”的“三级联赛”竞赛制度,建立专项教师指导、院团委管理“大二联赛”、“校联赛”以学生工作为主培训“裁判员”制度以及院代表队参加“校联赛”和校代表队参加“高校联赛”专家指导院队组织者、校代表队员培训“教练员”的二级“竞赛教育”培训体制。如图1所示:

第一、培训学生裁判员:主要采用师生组合、学生以老带新的“双裁制”培训方法[2-3]。

(1)低年级学生裁判员培训,组织“大二选项班教学联赛”,由专项任课教师指导、足球教研室管理培养低年级学生裁判员,15个学院可培训校内“助理裁判员”60人。

(2)高年级学生裁判员培训,组织“校联赛”,由专家指导、院团委管理培养高年级学生裁判员,可培训校内“裁判员”60人。

第二、培训学生教练员:主要采用专题讲座、技战术训练、竞赛指导与总结等方法。

(1)院队助理教练员培训,在“校联赛”中,由专家指导、院团委管理组织院代表队组织者培训学生“教练员”30人。

(2)院队主教练员培训,在“高校联赛”中,由专家指导、校团委管理组织校代表队训练、指导校代表队员(部分院队组织者)培训“院队主教练”25人。

第三、提高学生运动员比赛技能:举办“大二选项班联赛、校联赛”,组织校代表队参加“高校联赛”,发展参赛运动员技能,形成“二年级队、院代表队和校代表队”的运动员层次。

2.1.1创办“大二选项班教学联赛”,建立学生裁判员培训制度,发展大二年级团队协作配合意识、拓展参赛学生实战技能

根据22所高校的调查,各个高校足球竞赛体系还不完备,校内仅有一个“校联赛”, 而参加“校联赛”的院代表队员主要是高年级学生。普及的“选项班”教学与“校联赛”不能很好地结合,两者在参赛人数比例和竞技水平上差距较大、中间缺少一个“基础”环节的衔接。

在我校,通过对大二足球选项课的调查,有89%的学生希望参加正式比赛,以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专项训练、备战与指挥比赛的知识和技能,其中12%的学生希望学习裁判知识、掌握执法比赛技能。因此,我们在大一足球选项课基础上,创办“大二教学联赛”,将足球选项班教学与校联赛衔接起来;普及的专项选项班教学为“大二教学联赛”的开展奠定了基础。10多年的教学竞赛实践证明,“大二教学联赛”在选项班与校联赛之间架起一个桥梁,为选项班学生提供一个发展平台,可以弥补足球课中竞赛学时的不足,也为学生裁判知识技能“实践”提供机会,拓展了体育专项教学的空间和时间,补充了教学内容和方法[4]。

2.1.2建立“校联赛”以培训学生裁判员、院代表队教练员为主的培训制度,发展院级团队协作配合意识、拓展院队运动员实战技能

普及的专项选项班教学和大二教学联赛为“校联赛”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技能基础和“骨干”人才储备。“校联赛”为“大二教学联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校级竞争的舞台。

根据22所高校的调查,“校联赛”安排已成制度,各个院系都非常重视并提前予以准备,学生足球干部已经成为各个院系代表队训练和比赛的“教练”。但是,“学生教练”处在专项选项课教学和校代表队培训之间,学校没有安排专门的培训。因此,我们以“校联赛”的准备期为主,建立院代表队备战“校联赛”培训“学生教练员”制度和“校联赛”由学生裁判员工作、实行“双裁制”方法培训“学生裁判员”制度[5-6],提高院队骨干训练竞赛的组织管理和指导能力,以弥补高校体育专项竞赛院代表队“教练员”、“裁判员”知识技能培训的不足;建立“校联赛”团体名次奖、学生最佳裁判员、最佳射手和最佳阵容运动员评选奖励制度,逐步形成“校联赛”学生工作、教师指导和院团委协调一致的“绩能效”管理模式,促使校园足球运动健康发展。

2.1.3 建立参加“高校联赛”以培训校代表队运动员、院代表队教练员为主的培训制度,发展校级团队协作配合意识、拓展校队运动员实战技能

根据22所高校的调查,平时能够坚持“校代表队”培训的学校不多,有7所高校能够赛前组建“校代表队”、参加本省市的高校联赛,另外,还有70%的学校存在日常没有“校代表队”、而不参加高校联赛的情况。在我校,自2000年以来,在举办“校联赛”之后,我们注重选拔各院核心队员和表现突出、有发展潜能的运动员,组建学生校足球团队包括最佳射手、最佳阵容运动员和最佳裁判员,安排“校代表队”训练和对外比赛,建立专家指导、校体委与院团委管理、参加“高校联赛”制度[6-7] ,见图一,我校共6次参加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河南赛区比赛,连续三届获得名次奖和连续五届被评为“体育道德风尚奖”。实践证明,“高校联赛”后,校代表队员回到各个院系组织院队参加来年的“校联赛”,带领学生进行的课余训练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明显增强,促进了院队整体竞技水平的提高,逐步形成以校队员促院、以院队发展促校队良性循环发展模式,提高了学校整体竞技水平。

2.1.4建立二级“竞赛教育”培训体制,制定完整培训计划,确保竞赛教育培训成效

根据大二教学联赛、校联赛和参加高校联赛“三级联赛”制度的安排,我们以教练技能和裁判技能培训为主,主要采用专题讲座、技战术训练、热身赛、联赛实战与自修、联赛总结与指导等方法,建立实战培训模式,确保二级“竞赛教育”培训成效。在培训实际工作中,我们将学生教练、裁判“竞赛教育”培训内容安排如下:

(1)在训练指导方面,必修内容是比赛位置技能与战术训练、体能与技战术训练,必修补充内容是比赛取胜规律与整体攻守方法,自修内容是基本技术训练;

(2)在竞赛指导方面,必修内容是赛前对手技战术分析、布置本队比赛阵型与打法,必修补充内容是比赛观察分析、比赛阵容调整与指挥,自修内容是局部战术训练;

(3)在保健指导方面,必修内容是比赛的自我保护与损伤预防处置方法,必修补充内容是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体能疲劳、恢复与营养,自修内容是体能、身体机能评价;

(4)在裁判指导方面,必修内容是专项竞赛规则与裁判法,裁判员哨声、手势、旗示技能和选位跑位原则与方法,必修补充内容是双主裁判与助理裁判的配合,自修内容是裁判执法分析与总结[10]。如表1所示:

在培训的课时安排上,

(1)在培训教练员方面:学生“助理教练”即“校联赛”院队组织者的培训课应达到13次,每次60分钟。其中专题理论讲座、技战术训练方法指导4次应占总数的31%,余下的69%为指导球队比赛、总结比赛的实战锻炼;学生“主教练”即“高校联赛”校队队员的培训课应达到41次,其中专题理论讲座、技战术训练22次占总数的54%,其余46%是在专家指导下准备比赛、执行比赛方案、参与比赛、总结比赛的实战锻炼。

(2)在培训裁判员方面:学生大二联赛“助理裁判员”培训应达到42次,其中,比赛执法场次和赛后小结37次应占总数的88%,余下的12%为专题理论讲座和裁判基本功训练;学生校联赛“裁判员”培训应达到42次,其培训方法和次数与“助理裁判员”培训相同。

经过多年培训和比赛统计,学生裁判员比赛执法场次两届联赛相加在8次以上、助理裁判执法场次在6次以上,均能胜任校联赛的裁判工作[8];学生教练员由于他们自身专项技能发展、主持院代表队工作实践和参加校代表队的培训经历,使他们由低一级层次逐渐向高一级层次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个人特点兼有院队特色的教练指导技能。

2.2建立“一基础、四层次、三目标”教学竞赛培训目标体系,破解“二年级院队”、“院队骨干”层次向上发展的瓶颈

根据竞赛培训实验的结果,我们提出建立“一基础、四层次、三目标”教学竞赛培训目标体系,即以选项班(爱好者)为基础、“二年级院队(助理裁判员)、学院代表队、院队骨干(裁判员、助理教练员)和校代表队(院队教练)”为四个层次、学生“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为三个目标。如表2所示:

在构建“三级联赛”塔式“竞赛教育”培训体制中,我们以“选项班”为基础、以校代表队为最高层次,以“大二联赛”培训年级骨干和“校联赛”培训院队骨干为突破口,破解“大二院队”、“院队骨干”层次向上发展的两个瓶颈,弥补足球选项课中竞赛学时不足和院队骨干缺乏培训的不足,优化“院代表队”建设、促进“校代表队”发展,形成学生“教练员裁判员二级、参赛运动员三级”培养模式,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足球发展的特殊需求,将选项课教学效能持续发展成为联赛实战技能,巩固足球选项课教学效果、提高足球竞赛培训成效和体育人才培养质量,为高校实施健康教育、专项技能培养和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服务。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提出建立普通高校学生足球团队“以足球选项班为基础,以二年级院队、学院代表队、院队骨干和校代表队为四个层次,以学生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为目标”的教学竞赛培训目标体系,强化课内与课外、普及与提高结合,巩固体育教学效果和提高竞赛培训质量。

3.1.2通过采取创建“大二联赛”、“校联赛”制度和参加“高校联赛”等措施,建立专项教师指导“裁判员”和校队运动员、院代表队“教练员”的“竞赛教育”培训体制,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提高校联赛执法管理水平和院代表队整体竞技水平。

3.1.3确定“竞赛教育”培训内容和二级实战培训模式,拓展体育教学的空间和时间,补充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专项选项课教学与竞赛培训的协调发展,提高实战技能,培养高等教育兼有一技之长全面发展的体育骨干人才。

3.1.4专项选项课教学、院队骨干培训和校代表队建设是高校体育发展的“三驾马车”,采用以“大二联赛”培训年级骨干和“校联赛”培训院队骨干的方法,破解“大二院队”、“院队骨干”层次向上发展的瓶颈,完善高校体育专项教学竞赛培训体制,培训校院级优秀体育人才和体育骨干。

3.2 建议

3.2.1高校体育应进一步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密切课内与课外之间的联系,增加实战教学内容和竞赛培训方法,以实现健康教育、专项技能培养和终身体育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