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技校毕业总结

技校毕业总结

技校毕业总结

技校毕业总结范文第1篇

一、在校期间的主要学习和成绩。

在这二学期中,我学习了一些专业课程和一些辅助课程,如专业课:物流概论、第三方物流、会计电算化、会计原理等;及辅助课:公共关系、经济法、英语等。所学到的知识,虽说都是理论知识,听起课会觉得很枯燥,相对跟上机操作的课程比,但老师说得很详细,栩栩如生,相当得有趣,学得不错,不论专业课程还是辅助课程,总得来说成绩是可以的,也获得第一的奖学金,为父母减轻经济负担。

二、在校期间的实践

每年的寒暑假,我都会去工厂或酒店进行实践工作,如做服务员,普通员工。到开学时就回校。学校也曾组织过到工厂实习,因先前有过实习经验,在工厂实习也很快适应。在实践中,我学到在校所学不到的事物,也提高了我的心理素质及应辩能力,让自己升华,长大了很多。最大的收获是让我知道学校和社会是不一样的,在学校中,被老师、同学的爱包围着,不受伤害,在社会中,没有人会怜惜你,他们只会为自己的利益生活,而不顾你。你也只能为自己打拼,努力做出成绩让别人看,你是不错的人才,没有你做不到的事,别人可以做得事,你也可以做得到,也比别人做得更好,如果你不努力的,就什么都不属于你最后也让人更看不起你。实践的好处是让自己认清了社会,知道社会原本的样子,了解社会的现实,比较社会的发展与在学校、家里的不一样,回到学校要如何做,才能更好的做出规划图,规划自己的未来,做出更好的打算。

技校毕业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校外实训;实训管理;跟踪管理

1问题的提出

学生在校外进行毕业实训或毕业设计是提高其实践能力和社会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到校外完成毕业实训或毕业设计,特别是高职高专软件技术类的学生,在校外进行毕业实训已成为他们毕业实训的主要方式。

高职高专软件技术类学生在校外进行毕业实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到与学校合作的IT公司实训基地;

到社会的软件技术培训机构;

学生自己联系的实训单位等。

学生到IT公司或软件培训机构等进行毕业实训,主要有以下优点:

通常是实际项目驱动,技术提高快;

实境训练,技术氛围好,学生进取心强,效果好;

接近社会环境,快速提高人际沟通和社会适应能力;

实训公司或培训机构推荐就业,就业效果好。

学生在校外进行毕业实训有诸多好处,但对学校却出现了管理难的问题。虽然学生所在实训单位会对学生进行管理,但毕业实训作为教学过程中最后且最关键的一步,学校绝不能放任不管,而且还必须要严格管理。校外实训单位性质不一、实训地域分散、实训周期长短不齐等因素,大大增加了管理上的难度和工作量。因此,如何对在校外毕业实训的学生进行严格、有效的管理,关系到学生毕业实训的质量和效果,同时也是近年来许多软件学院甚至院校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

本文结合我院的具体做法,探讨了如何对校外毕业实训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为便于阐述,我们将校外毕业实训划按时间顺序划分为校外实训申请、实训过程和实训成绩评定等阶段,下面依次阐述。

2校外毕业实训申请的管理

为严格管理,我们要求学生到校外进行毕业实训必须事先申请,具体申请时间为毕业实训的前一学期末(两年制即第三学期末),这样学生在该学期结束后,就可以直接去校外实训,帮助学生提前就业。

基金项目:中原工学院2009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软件学院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中工教(2009)27号)。

作者简介:韩玉民(1963-),男,教研室主任,高级工程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开发技术、多媒体技术、软件技术教育;车战斌(1964-),男,院长,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SOA、软件技术教育;买志玉(1976-),女,专业负责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测试。

具体操作流程要求学生申请校外毕业实训需要填写申请表、校外毕业实训任务书、校外毕业实训保证书等[1],内容如下。

校外毕业实训申请表:主要包括学生个人基本信息、校外实训单位、实训时间、课题名称及来源、个人申请理由、校外实训单位签章、学校审批意见等。

校外毕业实训任务书:主要包括校外实训课题的基本信息、学生承担的设计任务、工作进度安排、校外实训指导教师的基本信息、校外实训指导教师的意见和实训单位签会等。

校外毕业实训保证书:主要包括实训单位的联系方式、校外实训指导教师的详细信息和联系方式、学生家长签字和联系方式、学生保证条目和签字等。

上述申请资料主要为了确保学生是真正到实训单位进行实训或实习,且家长知情并同意。这样可有效防止学生离开学校到社会上闲逛而失控,是对学生负责。

通过学校审批的学生就可以按预定的时间到校外的实训单位进行实训。

3过程的管理

校外实训中最重要且最困难的是实训过程的管理,学生在校外实训时,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如中途退出实训、与实训单位或培训机构发生矛盾、更换实训单位或中途就业等,甚至有的学生私自退出实训在社会上流荡。所以必须要全程跟踪学生的实训活动,才能及时掌握情况,及时与实训单位沟通并解决矛盾,防止学生出现意外情况。

我们对实训过程的跟踪管理,主要采取指定校内指导教师、对集中实训的学生指定临时负责人、学生要进行周报和月报、学校教师到实训单位探望学生等措施[1]。

3.1校外、校内共管机制

如上所述,我们要求学生在申请校外实训时要提供实训单位和实训指导教师的基本信息,这样可以与实训单位随时进行有效沟通。为了加强对学生的跟踪管理,我们还为每个学生都指定有校内的指导教师,他们主要负责与学生保持联系,如通报校内有关通知、收集学生汇报、了解学生实训问题、指导毕业实训报告撰写、批改实训报告等,并参与毕业实训成绩评定。这样就将校外实训学生的管理和指导责任到人,不会造成管理脱节。

3.2定期汇报制度,加强监管

为了及时详细地掌握学生实训情况和实训效果,我们要求校外实训的学生有周报和月报,即每周写周总结,每月写月总结,每一实训阶段要有阶段性的总结。总结的内容可以包括学习、生活、感想、心得、对实训单位和学校课程的意见、建议等方面。总结可以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给校内对应的指导教师,也可以是纸质的。校内指导教师汇总后交学校实训管理部门。

通过学生的周报和月报,可以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实训情况,发现问题并尽快解决问题。同时学生会将实训机构一些好的做法反馈给学校,也会对学校课程等方面提出改革建议,这对我们的教学改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除周报和月报外,对学生比较集中的实训单位,我们要求实训单位要对学校有正式的周报、月报,或阶段性的学生学习情况汇报,内容主要包括实训进展情况、目前的实训课题、每个学生本阶段的表现等,同时还包括实训单位对学校教学方面的建议。

3.3实地走访学生,了解第一手资料

为了能详细掌握校外学生的实训情况,在实训期间,对学生比较集中的实训单位或城市,我们会派出教师到实训单位走访、看望学生。主要活动内容包括与学生座谈、听取学生实训情况汇报、与实训单位座谈等。

教师到实训单位看望学生,可以达到多方面的积极效果。一方面学校可以掌握学生实训情况的第一手材料;另一方面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关怀,学生对看望他们的老师非常欢迎,加深了教师与学生的感情,提升了学校影响力;另外还可以增进与实训单位的感情,有利于长期的实训合作和学生就业推荐。因此到实训单位走访学生,是增进学校、学生和实训单位多方感情的有效方式。

4毕业实训成绩评定

毕业实训作为学校教学计划的最后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实训结束后,需要对学生的实训效果进行评价,并给予成绩[1]。

如何对在校外进行毕业实训的学生进行客观评价是一个难题。我们采取的是实训单位成绩鉴定与校内指导教师成绩相结合的方法,实训单位成绩鉴定主要包括学生的技术能力、任务完成情况、工作态度、学习能力、小组协作与人际沟通能力、软件项目文档质量等方面,主要由实训单位的指导教师来考评。按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定,需要指导教师和实训单位签章。

校内指导教师给学生评定成绩的主要依据包括学生毕业实训报告(论文)质量、学生实训期间对学校的汇报和联系情况等。

由于学生实训期间的主要工作是在实训单位完成,所以校外实训单位评定的成绩比例占总成绩的80%。实训单位成绩鉴定与校内指导教师成绩相结合的成绩评定方法,可以全面、客观、准确地对学生的实训效果进行评价。

5就业跟踪管理

在校外实训单位进行实训,实训单位通常会负责推荐学生就业,且通常是技术水平好的学生优先推荐,所以学生的就业时间跨度很大,管理难度增加。虽然有的学生已就业,但在真正毕业之前,都属于毕业实训阶段,学校必须负责管理。实际上,是由推荐工作的实训单位和学校共同管理,即就业跟踪管理。

就业跟踪主要为及时掌握学生的工作情况,如工作性质、薪酬、对学校培养方案的建议、用人单位的意见等。我们主要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学生保持联系,必要时会到就业单位走访,学生也会不定期地进行工作汇报。

6结束语

完善的管理必须要有完善的制度以及保证制度严格执行的机制,为此,我们制定了专门的《校外实习、实训管理办法》,并由教研室、学生部和教学部等部门联合对校外实习、实训的学生进行管理。在过去四届毕业生的管理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校外实训的学生没有发生过大的问题,学生及其家长对学校的严格管理也非常赞赏,认为体现了学校的人文关怀和管理到位。

由于校外实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实际工作中仍然会存在一些问题:

实训的岗位与所学专业不一致。虽然是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但有的学生喜欢行政管理、IT营销等,所以会进行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实训,使学校难以评定毕业实训成绩。

有的学生在实训阶段直接就业,无法完成完整的毕业实训项目开发,给毕业实训成绩评定带来困难。

个别自己联系实习实训单位的学生,可能利用个人关系开具虚假实训鉴定材料、随意拔高实训单位的实训鉴定成绩,扰乱了正常的实训成绩评定秩序。

对上述问题,我们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最根本的是要及时掌握学生在校外的实训情况。培养学生的最好结果是使学生都能顺利就业,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因此,对一些从事不对口专业实训和工作的学生,我们采取比较灵活的考评办法。

校外毕业实训管理是诸多高校面临的一个新的学生管理课题,随着校外毕业实训的社会化和管理制度化,校外毕业实训的管理将更加科学、完善,实训效果也会更好。

技校毕业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产学研;毕业设计;宁波大学;毕业设计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015—03



作为高等院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主要教学程序和教学手段,本科毕业设计倍受重视。本科毕业设计不仅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创新型活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质量的好坏既影响学生就业后的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也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质量与社会声誉。2008年以来全世界爆发了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许多出口型企业受到严重影响,从而使我国在校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因此探讨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成为高校管理者和学者们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继承原有毕业设计模式优点,开拓创新模式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对产学研的界定

产,即产业,是指存在并发展于人类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人才、技术、物资、资金、信息等要素及其相互联结成的社会生产的基本组织结构体系,也可将其简单概括为社会生产劳动的基本组织结构体系。企业是产业的外在表现形式。本文中的“产”指公司和企业,即依《公司法》和《企业法》成立的从事生产、服务等活动的、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的,并依法取得法人资格,能对外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营利性法人。

广义的“学”是指高等学校,即依法成立的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实施教育的学校,包括大学、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还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本文中的“学”(Academy)即是指大学、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而未涉及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

“研”是指科研院所,即依法成立的根据国家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需要,以进行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各类技术研究开发为中心的事业法人。本文因主要探讨高校(大学、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的产学研合作问题,因此,这里所说的“研”(Research)主要指高校(大学、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的科研能力、活动及科研成果。

在我国,提到“产学研合作”,一般是指高校、科研机构与产业界的合作,其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产学研合作”是指教育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科技开发和生产活动中的有机结合。狭义的“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三方面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所进行的合作与交流。本文所研究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是指高校(大学、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与公司和企业本着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所进行的科技开发、生产活动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除了“产学研合作”,目前还有“官产学关系”的提法。近年来,学术界和产业界合作的不断发展,相关研究也日趋深入。有学者指出,大学和研究机构均应属于学术界,两者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大学和研究机构可合称为“学”,这个“学”并不单指大学,而是指学术界。在学术界与产业界合作的过程中,政府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促进作用。不仅对两者的合作加以协调和引导,同时给予政策支持。所以,应该将“官”(政府)也加入进来,即形成了“官产学关系”。它体现了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下,政府、产业界与学术界三种力量交叉影响、协调一致向前发展的趋势。国际上,该方面研究的通用概念是“大学一产业一政府”(University一Industry一Government),简称UIG。

此外,与“产学研合作”相关的概念还有“产学合作教育”。它是指产业单位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被安排一定时间到产业部门的生产、工作现场参加实践,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它是学校和产业部门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办学模式。1995年召开的第二届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会员大会将“产学合作教育”改称为“产学研合作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不属于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二、“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模式基本理论框架

根据“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的目标,在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中,依靠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条途径,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确定毕业设计题目、研究内容,完善管理调控、毕业设计质量评价等环节,切实提高设计水平,最终实现培养目标。

“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模式的教学运行,体现在学校毕业设计教学活动与合作单位生产、科研、经营等活动中。毕业设计中指导教师的理论指导与产业一线技术开发人员的实践教学在量、序、时、空上要合理组合,在实施过程中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当然它的有效运行,取决于合作双方的思想认识、组织制度、管理水平和必要的物质条件。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无论以何种具体实施方式执行,都要求由合作单位和学校,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定毕业设计的题目、内容和研究方法。在时间安排上,部分时间应由学校的指导教师来进行理论辅导,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集中或分散指导;余下的时间则由一线技术开发人员来进行实践指导。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要至少有超过一半的时间在生产科研一线进行实际调查、研究,其余时间用来加强理论学习和查找资料。整个毕业设计教学活动,都要充分考虑到教学活动和行业活动的规律,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有序安排。在毕业设计完成后,必须聘请相关专家与理论指导教师共同进行毕业设计答辩,对毕业设计进行质量评价。在对毕业设计总体质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毕业设计过程中产学研结合实施措施。

三、宁波大学“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模式构建

为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规范毕业设计工作,2002年宁波大学制定了《宁波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从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和要求、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及工作程序、毕业设计(论文)时间、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原则及要求、开题报告、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毕业设计(论文)总结与评优九个方面制定了毕业设计工作规范。

为进一步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创新意识和竞争能力的人才,宁波大学在坚持原有毕业设计(论文)形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2011年,结合宁波大学的培养原则,了《宁波大学关于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实行多样化形式的有关规定(试行)》。提出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毕业设计(论文)除传统形式外,还可以采取:(1)部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并纳入省高校本科教学业绩考核体系的学科竞赛项目中所获奖项;(2)正式发表的论文和著作;(3)专利授予机构已授权的发明专利;(4)其他。这些形式不仅改变了单一的毕业设计模式,同时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达到了“产学研”结合的目的。

(一)改革毕业设计选题模式

在毕业设计中,毕业设计题目是关键,毕业设计题目在毕业设计中起着“纲举目张”的重要作用。毕业设计题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毕业设计的内容,好的选题是按时完成毕业设计和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前提。要在毕业设计模式上有所突破,必须首先优化选题设计,讲究科学选题。宁波大学在本科生毕业设计选题别重视选题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对于有些不适合学生完成或学生不感兴趣的选题进行适当调整。这样既保证了毕业设计选题具有实际意义,也尊重了学生的个人选择,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革毕业设计管理制度

1、加强监督管理,创新毕业设计管理模式。在“强化管理、规范组织、精心指导、全面监控、科学评价”的指导思想下,从规范管理入手,以质量评价为突破口,把过程管理作为毕业设计质量的保证,结合毕业设计项目内容,明确阶段与目标,强调对学生的能力、综合素质的训练。建议制定“毕业设计工作规程”。毕业设计工作规程应包括毕业设计的地位与作用、毕业设计的目的与要求、毕业设计的基本教学要求、毕业设计的组织管理、毕业设计的选题原则、指导教师的条件与职责、毕业设计的答辩、毕业设计的评分标准、毕业设计的工作总结等,从而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2、明确组织机构。各教学单位成立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组长、4—5人组成的毕业设计工作领导小组,各专业教研室成立3—4人组成的毕业设计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本单位毕业设计的日常组织和管理工作。各教学单位应成立毕业设计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本单位毕业设计大纲、管理文件、质量标准的审定,协助做好毕业设计的选题审定和质量检查工作,同时担任毕业设计有关学术问题的裁决机构。

3、完善过程管理指标体系。对毕业设计题目论证、进度、答辩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督,保证及时掌握学生毕业设计的平时情况,保证教师时间与精力的投入,最终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在过程管理中,指导教师负责所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工作,各单位毕业设计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毕业设计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工作,教务处负责全校毕业设计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工作,主要对毕业设计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对毕业设计过程动态检查包括:初期检查、中期检查和后期检查。最后,各单位毕业设计领导小组要将整个毕业环节的各项工作和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和处理,形成书面的“毕业设计工作总结”材料交至教务处。教务处在各单位总结材料基础上结合抽查情况对全校毕业设计进行工作总结。

4、建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指导过程的评价。第二方面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过程的评价。这两项指标能够促使师生互相监督。第三方面是毕业设计阶段完成情况考核(要求指导教师及学生在毕业设计工作开始前填妥每阶段拟进行的内容)。第四方面是管理部门对各单位毕业设计工作进行检查评价。

(三)改革毕业设计指导模式

学生到就业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要充分利用企业的经费、场地和技术力量,完成企业需要的技术课题,毕业设计应采用校企联合共同指导方式,此种方式以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为主,学校教师指导为辅。毕业设计课题经协商确定后,校内指导教师负责过程管理,制定设计进度计划,对设计过程进行监督,并负责对毕业设计撰写进行指导和审核;校外兼职指导教师则负责对学生具体内容指导,提供相关资料,以及学生与工作现场、设计单位关系的协调。学生要拿出约1/3时间进行理论学习和查找资料,约2/3时间深入合作单位进行实地考察。

(四)改革考核制度,规范答辩程序

实施”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模式要建立有弹性的毕业设计考核制度,规范答辩程序,具体如下:

1、对毕业设计答辩人员要求。邀请来自科研单位和企业的专家参加答辩工作,这将使对学生毕业设计成绩评判更加客观公正,而且强化了“实践应用”理念,这对高校指导老师是一种激励和鞭策,有利于推动毕业设计质量的持续提高。

2、严格毕业设计考核办法,制定严格、科学、量化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毕业设计完成后要进行答辩,评定出成绩,以检查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毕业设计成绩由学生平时成绩、设计说明书交叉评阅成绩及答辩成绩三部分组成,即由指导教师的评分、评阅人的评分、答辩小组的评分组成。评阅人及答辩小组成员可在全校范围内聘请评阅教师,也可在社会上聘请有关专家担任。

3、实行参加毕业设计学生进行答辩资格认定制。只要指导教师或评阅人认为毕业设计没有达到设计要求,该学生就没有答辩资格,不能参加答辩,必须重新进行毕业设计,直至合格。

4、在严格执行毕业成绩考核办法的前提下,建立不拘一格的评价模式。既要重视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的评价,也要重视学生在毕业设计中体现出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评价。各种评价模式均应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开发人的潜能、展现人的个性、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重点。要把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运用能力、职业素质及创造力作为评价的重要量值。例如,学生没有齐全的参考资料,学生亲自到现场调查研究,独立思考,经过修改整理,用自己的创新观念而做出来的设计,如果从形式上用老尺度衡量,可能工作量和质量都无法达到要求,但应看到学生是发挥了创意,工作主动,对收获感受深刻,只要毕业设计是新颖的、可行的、正确的,就可以在成绩上予以承认。评价原则要建立在对新颖的、与社会问题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有实际意义的、或涉足学科领域的难点和前沿问题的学生给予支持和成绩上鼓励的基础上。总之,要改变毕业设计成绩主要由学生基本能力来衡量的传统评定方法,在毕业设计工作中要鼓励、强化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要认识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人才水平和质量的关键。

四、结论与思考

与传统的毕业设计相比,“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提升毕业设计工作的质量,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深入思考。比如学生毕业设计与学生毕业实习、工作去向的关系。在“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中,毕业设计的选题一般会与企业的生产科研相结合、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内容相结合进行设计。但在改革过程中,存在毕业设计选题与学生实习或工作去向脱节的问题。这使得学生对该问题不能有深入的思考,只是进行了文献资料的整理和重组,而无自己的认识。不能完全达到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可见,随着实践的深入,“产学研”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还需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姚国胜,陈建欣.以产学研结合为基础加强高校毕业设计[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2):87—88.

[2]陈鸿雁.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影响因素研究[C].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张起祥,李袓欣.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改革模式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163—165.

技校毕业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6-0064-03

我国经济正经历着结构转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资本技术密集型经济在整个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曾对2010年二、三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市场供求状况做出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各技术等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1,即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中二季度技师、高级技师和高级工程师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分别为1.83、1.88、1.81;三季度技师、高级技师和高级工程师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分别为1.85、1.84、1.75。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经济增长、转型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吸纳作用逐渐增强,就业需求增长迅速。浙江省教育厅2009年对大学生就业率的统计表明,高职生的就业率在大学毕业生中为最高,达到94.81%。上述变化意味着就业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形势正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供求矛盾正在减弱,但结构性不平衡的矛盾愈加突出。

高职毕业生就业供给

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不是指高职毕业生的供给数量不足,也不是指社会对于高职毕业生的需求不足,而是指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与社会需要之间不匹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矛盾已经从过去的单纯完成就业转变为如何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最大限度地发挥高职毕业生的潜能,使他们能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由于当前经济还是处在良好的运行状态,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结构性矛盾还不明显,也就是说目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还比较乐观。但一旦遇到经济下滑,随着就业岗位总量的减少,高职毕业生就有可能面临就业难,出现结构性失业的局面。“结构性失业问题”最早是由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在20世纪70~80年代提出的,托宾、杜生贝等人认为结构性失业是在劳动力市场供求总量均衡但结构不均衡时出现的失业。结构性失业的一种形式是某些产业部门的产品因市场需求的日益减少而进入萧条期或衰退期,劳动力素质不适应新的就业标准从而形成失业。结构性失业是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产物,毕业生的专业结构不合理、自身素质结构落后和就业观念僵化是导致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因此,提前分析高职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有利于预防结构性失业的发生,避免高职毕业生在未来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处于不利位置。通过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分析,还可以更进一步优化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在当前就业形势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在整体上处于有利位置,但是这种结构性矛盾早已露出端倪。结合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情况和特点,通过对就业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的人才结构不匹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职业教育部分提出职业教育的规模、专业设置要与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就业市场的,其专业设置的合理性显得更加重要。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中,这种市场需求专业与高职院校毕业生专业不一致的矛盾表现十分普遍,在某些地区、院校甚至更加突出。以浙江省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2010年校园招聘会为例,招聘专业与学校专业对口的只占41%,企业的需要与学院提供的毕业生在专业结构上的不匹配已经十分明显。分析剩下的59%的专业需求我们发现,有关服务类和销售类的岗位在就业总量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从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就业市场的调查统计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数达到岗位总数的一半以上。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统计出第三产业的岗位占整个就业岗位的57.7%。相对于整个就业市场而言,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的就业情况也与其基本一致,第三产业岗位需求所占的比例也达到一半以上。这种趋势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中还将体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升级,第一、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肯定会有所减少,第三产业将会成为未来就业的主要领域。目前高职院校有关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较少,学习相关专业的人数在整体学生中所占的比例也很小。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在总体结构上不合理,专业设置的内部安排也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结构的转变。过于对专业进行学术性划分阻碍了高职专业的发展。社会需要的是从事某种工作所需的技能,而不是简单的专业,因为就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通常是复合的、多条件的。笔者从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相对了解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专业要求,比如一家食品公司招聘销售人员,实际上是需要既懂食品方面的知识,又懂营销类相关知识的人从事这个岗位的工作,而现实的学校体系中有关这种类型的专业设置还十分缺乏。

高职毕业生的素质与企业岗位的要求不匹配高职毕业生的数量并不少,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十分旺盛,那是不是说高职毕业生就业就十分顺利,可以人尽其才了呢?事实并非如此。高职毕业生虽然在就业率方面领先于本科生和研究生,但在就业的质量上还是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大多数就业还是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很多企业的高层次技术岗位招不到人,被迫采取了先招人、后培训的策略。学习某些专业的高职生供不应求,而学习另外一些专业的高职生则面临就业难,或者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不一致。高职毕业生的素质不适应岗位需要的矛盾在就业市场中显得十分突出,部分企业“招技工难”与求职者“找适合自己的岗位难”并存的状况凸显出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加剧。高职毕业生只有具备了核心就业技能,才能在就业市场立于不败之地。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看,应聘者需要对应的是一个岗位,他们最希望应聘者能够掌握这个岗位上的核心知识和技能。用人单位不关注你学了多少知识,最关注的是你是否可以解决岗位上所发生的问题,能够给企业带来效益。

高职生自身的观念、职业素质与社会需要不匹配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与社会需要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很多毕业生在就业时不愿去条件艰苦的基层单位,一些毕业生自身的观念、职业素质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许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工作不稳定,甚至不能形成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这些都与自身的观念、职业素质有密切关系。如在校园招聘会上,一些属于未来干部储备的岗位虽然对发展有利,但是高职毕业生对这类岗位并不感兴趣,而只关心目前的薪资、待遇,缺乏长远的规划。

技校毕业总结范文第5篇

《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和其他青年群体的就业工作,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

规划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要积极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鼓励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以及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落实各项扶持政策;要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和职业培训,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规划提出,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更加关注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加大对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和其他长期失业青年的援助力度;要大力发展适合青年和各类毕业生求职的互联网就业服务,完善以实名制为基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制度;要进一步改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使之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同时从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获悉,去年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到77.8%,连续9年保持在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