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中地理与学科融合现状浅析

高中地理与学科融合现状浅析

摘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都希望构建满足地理科学发展、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中地理课程。地理学科与生物学科、语文学科、政治学科、物理学科等都有很强的融合性,本文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高中地理教材、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等方面对高中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现状进行研究,希望能对以后的地理教学有一些切实可行的启示。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科融合;新高考

虽然我国中学阶段目前是以分科课程为主,但新高考改革从2014年在浙江、上海启动,2017年第二批试点在北京、天津、海南、山东启动,2019年甘肃等省份也开始执行新高考模式,综合思维和能力培养已经逐渐突显在地理课程中。从教材变化来看,人教版地理教材很明确地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分析等几个模块,新教材则转型为专题式、案例式框架,以生活化的案例为切入点,更注重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和人地协调发展观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地理学是一门融合人文、社会和科学的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明确的区域性等特点。因此高中地理教学中需注重与其他学科融合渗透的知识内容和方法,找到联系和区别,优化高中地理教学方式。在教育方面,美国一直处于前沿,在他们的基础教育中,也很重视多学科间的融合渗透。刘春宇在其硕士论文中列举了大量的美国地理教材中与物理、化学等学科相融合的实例,李晓燕在其硕士论文中也指出国外关于学科渗透的研究主要是在国家学科课程的设置层面,且地理与物理、化学等理科融合渗透较多,与文科类学科的渗透主要集中在历史学科。我国学科融合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的深化实施,研究学科融合的著作、论文越来越多。我国高考考查中不但越来越注重学科内在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同时也越来越注重学科之间知识的融合性。燕校龙以山东高中化学教学为对象,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是否注重学科融合做了调查。刘小利对怎样利用相关学科知识服务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做了深入的研究。黄建华以案例的形式对高中地理与生态环境问题的交融点进行了深入探究。对不同学科的知识之间、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相互融合,国内的探究大概能够分为两类:一类是某学科与其他具体学科的融合,如漆馨蕊以地球运动为例讨论了数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许智恒研究了怎样在初中化学课堂中融合相关物理知识。总之,目前就相关学科的知识融合探究不少,但大部分还是在理论层面上,对实际教学中课堂融合的教学策略、高考融合考查的现状、趋势方向的研究较少,缺乏实际的指导意义。

一、高考中地理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案例

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表现出了以下特点:相关学科知识在高考地理试卷中以适用性、补充性、说明性为前提,集中表现在题干设问、命题材料、知识解答、表述答案等方面。

1.地理与语文学科融合:2014年江苏高考地理卷选择题第1~2题组,该题组以材料的方式给出了学生高二语文课本中的《桃花源记》的经典段落:“缘溪行,……,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要求学生分析该地的地形和相关环境因素。只要学生熟悉材料中文言文“山有小口”“初极狭”“土地平旷”的意思,再结合地理知识盆地地形为四周高而中间低的特点,不难得出第一小题的正确答案。第二小题需学生准确掌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意思,再结合地理知识判断此处植被繁茂、水源充足、热量丰富,而这些特征均由地理位置决定。

2.地理与物理学科融合:2022年1月浙江省地理选考试题选择题第24~25题组,该题组给出日变化的我国某地大气散射辐射图,分别选择该地大气散射辐射叙述的正确选项和与大气散射作用相关的现象。题干和选项设置中涉及物理学中光的散射的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生活现象。24题主要考查了大气辐射散射的影响因素。从物理角度来讲,太阳光线的入射角,水汽、云量、烟尘等大气条件都会影响大气的散射辐射强弱。结合地理知识,夏季太阳高度大于冬季,即入射角大,大气的散射辐射强;城市污染严重,空气透明度低,大气条件差,比郊区的大气散射辐射度高。25题则要能够分辨光的散射和反射、大气的保温作用和削弱作用。如果学生了解相关物理光学知识可大大降低本题的难度。2021年全国乙卷选择题第7~8题组,该题组的题干给出了相对湿度的定义,相对湿度是一个物理概念,它是指大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条件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通过图示给出了某地郊区与城市相对湿度的变化,第7题让学生分析郊区和城市相对湿度变化的原因。从物理角度来讲,温度直接影响饱和水汽压的大小,温度与饱和水汽压呈正相关,再结合地理知识可知,城市具有热岛效应,温度高,这道题便可迎刃而解,但如果学生不知道物理中饱和度和温度的关系,这题的难度就会加大。2015年地理全国卷Ⅱ选择题第9~11题组,以图表的形式给出了圣劳伦斯河的流域概况图和流域内的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其中第10题考查河流结冰现象的影响因素,学生很容易会想到温度,但本题考查的是流速对河流是否结冰的影响。从物理中能量转换来看,河流在流动的过程中可将动能、势能转换成为热能;另外,河流在流动的过程中,由于流速不同,分子的运动速度不同,也会影响结冰与否。所以即使河水温度低于零摄氏度,只要河水流速够快,河水依然很难结冰。所以学生只要根据图示信息,结合地理知识,推测出河流地势落差,从而推断不同河段内的流速,即可准确得出不易结冰的河段。

3.地理与生物、数学学科融合:2022年1月浙江省地理选考试题选择题第2~3题组,该题组给出了四种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考查学生对不同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的评估能力以及人为活动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而生态服务价值的概念是基于生物经济学产生的,学生对这一概念一知半解,增加了解答本题的难度。若学生了解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包含水源涵养量、水土保持量、生境不可替代性等指标,再结合题目所给数据和不同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本题组的解答难度可明显降低。2017年地理全国卷I综合题第37题,本题以地理考查中常用的图文结合的方式告诉了学生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要求学生综合图文资料,回答四个问题。文字材料中涉及如“中间竞争”等专业性很强的生物学术语,对于文科生来说陌生的生物词汇增加了解答本题的难度。其中第四小问的答案是由两个方面构成的,其中一个方面是从阴坡和阳坡的面积减小的角度得出结论的,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数学思维,将山体看做一个锥体,随着海拔升高,即靠近锥体的顶点,则阴坡和阳坡的面积都会缩小,进一步得出结论。从近年来高考的地理试题来看,相关学科与地理学科的融合体现出了四个突出特点:(1)突出学科之间的融合性、联系性;(2)题目形式多样,重视学生开放、灵活的思维能力的考查;(3)问题来源贴近生活,借助热点时事体现有用的地理概念;(4)注重考查地理核心素养,与相关学科合理融合。但目前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将地理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起来,学生不会将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和知识融合并迁移应用,导致在高考中失分。

二、地理教材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案例

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结合笔者长期的地理课堂教学经验,潜心研究地理教材,阅读语文、物理、化学、生物等其他学科教材和对其他学科教师相关知识点的请教,整理了高中地理教材与物理、化学、生物相关知识的融合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以力求表现的直观性、翔实性、完整性。从2014年开始至今,各省陆续进入新高考模式,甘肃省也开始了新高考改革之路。自然地理是高中地理的基石,也是难点。同时,这部分内容也是与化学知识、物理知识、生物知识等关联性最高的,所以本部分内容重点分析新湘教版必修1教材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在地理教学中适度融合关联学科的知识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养,更透彻、准确地理解相关地理原理,更好地适应新高考“能力立意”的考查要求,但在注重学科融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确保地理学科的绝对主导性。

三、地理教学方法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案例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清楚地规定学生能够共同或独自完成学科实验、观测、调查;同时学生应该掌握对地理数据、图表等的解读、应用的能力。地理学科素养之一的实践力要求在实地调研、实验演示等地理活动中培养地理践行力。新湘教版地理教材中也设计了多个实验,由此可见,地理实验是高中阶段地理教学的重要手段,更是未来学生在高中地理课堂学习过程中需要学会的一个有效方法。化学教学、物理教学、生物教学中常常使用实验演示的方法。人们一直认为自然科学进步的重要手段和前提条件是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直观观察、动手实践,推导出规律、结论,培养学生勇于实践、追求严谨的科学态度。实验可通过课内教师或学生示范实验、PPT动画实验演示、学生课外实践等方式进行。例如,在学习大气的热力环流这节内容时,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热力环流的存在,并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热力环流的原理图。

1.实验器材:高40厘米、长100厘米、宽30厘米的玻璃容器,塑料薄膜或胶合板,一碗冰块,一碗开水,火柴,一束香等。

2.实验步骤:①先在玻璃容器的两头放上冰块碗和开水碗;②把玻璃容器顶部的开口用塑料薄膜或粘合板密封;③在放有冰块碗塑料薄膜或粘合板一端打个小孔;④把点燃的香放入孔里。

3.得出结论:通过观察玻璃容器里点燃的香散出的烟的移动路径,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又如,在学习海水的性质和运动时,密度流内容抽象,距离学生生活较远,以实验模拟的方式让学生直接观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手段。

1.实验器材:带有可拆卸挡板的方形透明容器、清水、盐、蓝色色素。

2.实验过程:①在长方形容器隔板的两侧分别注入适量清水;②在隔板的一侧清水中加入盐和蓝色色素,搅拌使溶液混合均匀;③快速抽掉容器中间的隔板。

3.得出结论:通过观察清水和蓝色盐水的运动方向,得出密度流的一般规律。再如,在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中的地转偏向力这部分内容时,由于高中物理课程中该内容还没有学习,学生首先对地转偏向力这一概念产生疑惑,增加学习的难度。通过实验验证的方式,学生能够更直观地发现地转偏向力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

1.实验器材:有轴的球状物体(如可打开的雨伞、塑料球、地球仪)、稀释的墨水(便于观察)。

2.实验过程:①为便于观察,设置对比试验。在有轴的球状物体的模拟北极附近滴适量的稀释好的墨水,在球状物不动的情况下,观察墨水的运动路径,并记录。②将球状物的模拟北极点向上,模拟正确的地球自转过程,再在模拟北极附近滴适量的稀释的墨水,观察墨水的运动路径,并记录。③将球状物的模拟南极点向上,反复上述过程,并记录。

3.得出结论:通过本实验验证了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即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的物体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四、小结

2021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明确提出,要突出考查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将地理与其他学科融合,拓宽学生知识面,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完整、系统地分析地理现象,从而构建知识脉络,更好地应对高考中的综合题型。同时,基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要求,2017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地理教师要重视跨学科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加强地理教学与生物学科、数学学科、历史学科、政治学科的适当融合,使学生形成不同学科间交叉融合的大学科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培育创新型人才奠定稳固的学科基础。

参考文献

[1]丁小兵.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自然地理教学设计研究——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1.

[2]黄艳慧.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湖州中学为例[D].浙江师范大学,2018.

[3]唐佩.高考地理试卷中多学科知识的渗透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6.

[4]刘春宇.中美高中地理教材内容学科交叉渗透的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

作者:何娟娟 单位:甘肃省庆阳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