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分析口语课言内言伴和言外语境的特点

分析口语课言内言伴和言外语境的特点

一、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跨文化语用性质

跨文化语用学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国内语用学家对它有不同的界定。何自然认为:“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跨文化言语交际时出现的语用问题。跨文化言语交际指交际一方或双方使用非母语进行的言语交际。”何兆熊则认为:“跨文化语用学是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进行的研究,其重点是对不同文化的语言活动进行跨文化对比研究。”王建华认为:“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种种语用问题,尤其是语用意义的问题。”尽管三位学者对跨文化语用学的定义各有侧重,但是从他们的观点来看,对外汉语课堂中师生之间的言语交际无疑是在跨文化语用这一语言环境中进行的。

二、语境的定义及构成因素

国内,不同的学者对“语境”的认识不一致,王德春(1989)区分了语境中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但是不足之处是忽视了交际意图和交际方式。张志公(1992)把国外语言学界提出的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统称为“语言环境”,将语境分为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王建华(2002)将语境定义为:“语境是语用交际系统中的三大要素之一;它是与具体的语言行为密切联系的、同语用过程相始终的、对语用活动有重要影响的条件和背景;它是诸多因素构成的、相对独立的客观存在,又同语用主体和话语实体互相渗透;它既是确定的,又是动态的,以语境场的方式在语用活动中发挥作用。”[2]立足于语境同语言的关系,王建华将语境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言内语境”、“言伴语境”和“言外语境”三种。每种下面又分为两小类,每个小类下又划分为若干构成因素。本文分析的对外汉语教学初级口语课堂的语境就是基于王建华关于语境三个层次划分的基础之上的。

三、语料来源及分析方法

我们以两段北京语言大学初级口语课的视频为语料。第一段视频来自“优酷”网。这段视频中共有四名同学,我们将他们分别编码为第一排男生S1,第一排女生S2,第二排男生S3,第二排女生S4,SS代表全体学生。第二段视频来自“百度”,我们首先将语音转换成文本,然后剔除无关影响因素,最大程度地保证语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再次,我们对两段语料中的语用主体,即老师和学生进行了编号,分别统计了他们的开口度、话语字数、时长及话轮转换情况。最后,我们考察视频中的非语言语境,主要是教师的身势语,并绘制表格将其分类和统计。

四、对外汉语课堂的跨文化语境的特性分析

语言学习环境一般分为目的语的社会大环境和对外汉语教学课堂小环境(以下简称“课堂”)两个层面。对外汉语课堂的跨文化语境有其自身的特点。

1.言内语境的特点

言内语境分为“句际语境”和“语篇语境”两种;句际语境又可分为“前句、后句”或“上文、下文”等因素;语篇语境又可分为“段落、语篇”等因素。因为是口语课,我们将句际语境限定为前句和后句。首先,我们以师生的交互和师生双方的开口度来考察“句际语境”的特点。我们统计出视频一中老师和四位学生的师生互动共计71次,老师进行了97次课堂提问,其中有约30%的问题属于重复提问。其次是学生之间的话轮转换。学生之间的互动有11次,其中S1和S2共进行对话4次,S3和S4共进行对话6次。我们统计了视频一中的文本字数,发现教师共说5138个字(含师生共说),四个学生共说6902个字(主动说话和被动说话之和),二者比例约为43:57。我们从时长的角度统计第二段视频,发现教师共说约29分36秒,学生共说约39分11秒,二者的时长比约为43:57。两段语料从不同角度统计,我们得出了非常一致的数据。由此,我们认为,初级对外汉语口语教学课堂主要以教师——学生之间的提问和回答构成了前言后语的言内语境,且从时长和字数两个角度看,初级口语课堂较大程度地实现了学生的开口度。其次,我们以视频一为例,分析“语篇语境”的特点。发现初级汉语课堂涉及的语篇语境比较少,教师在课堂上所说超过20秒的句子有5个,字数最少的一个句子有67个字。学生在课堂上所说的句子中,最长的句子主要是跟老师读的课文,学生独立完成的前句或者后句语境大多在10个字以内。学生自我表达时间最长的句子是S4背诵的课文,在回答老师问题的答句中,最长的是S2的:“我喜欢在家乐福买东西,因为家乐福的东西很便宜。”由上,我们认为对外汉语初级口语课的句际语境有以下特点:(1)句式大多短小,特别是学生的话语。视频一中四名学生单个说话加合说共计167次发话,不计朗读课文,超过17个字的互动话语句共计5个,仅占2.99%。(2)语篇语境词汇、话题与课文内容结合紧密,比较单一。(3)注重语义甚于语法形式。例如上引S2的句子,是一个不错的因果复句,但是遗憾的是,S2并没有用好目标语法“主谓谓语句”,理想的目标句应该是“家乐福东西很便宜”(不带“的”)。(4)交际话语是属于过渡状态的语言系统,语言面貌发展较快。彭利贞(1999)总结了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主要特点和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编制策略,张婧(2005)总结了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语言中的词句特点。经过我们的验证,他们的研究具有较高的信度。

2.言伴语境的特点

言伴语境分为“现场语境”和“伴随语境”两种;现场语境又可分为“时间、地点、场合、境况、话题、事件、目的、对象”等因素;伴随语境又可分为“情绪、体态、关系、媒介、语体、风格以及各种临时语境”等因素。课堂语境的言伴语境呈现出较高的稳定性活动形态。这是因为在现场语境方面,上课时间、地点、对象通常固定,话题一般由教材决定,目的也很明确。现场语境中动态性比较高的因素往往是境况和事件两项,但是有经验的教师一般有能力控制好课堂,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掌控课堂节奏。因此,除了极个别的突发事件,课堂的现场语境是比较稳定的。除了现场语境稳定性强以外,伴随语境也比较稳定。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教师的工作性质要求教师的情绪愉悦、态度严谨,作为媒介的汉语既是教学的工具,又是学生学习的目标,规范性强。通过我们的分析,认为初级阶段课堂环境的言伴语境有以下特点:(1)交际主体思维活动自觉性强。(2)适量使用媒介语。在视频一中,教师共使用英语四次,其中两次是讲解语法时,使用了“subject”,两次是在提示学生生词“脸色”和“文化”时用了“lookexpression”和“culture”。(3)倾向使用多种媒介,例如第二段视频中教师以芒果和衣服为教具,丰富了言伴语境的形式。(4)伴以大量的身势语,例如第一段视频中教师在纠正学生“国家”一词的声调时,采用了与学生一致的方向“比划”声调,第二段视频中教师讲解“正好”词义时,以自己的衣服大小正好为身势语。经过我们的统计,两段视频中,教师使用最多的身势语都是“指示黑板或地图”手势。是“提问学生”的身势语。(5)语速较慢。孟国(2006)的调查统计,认为现在人们的正常语速应该是245字/分钟左右[3]。我们对两段视频进行了随机截取,从我们这段抽样来看,教师讲解课文时的语速大约为116字/分钟。同样,我们对视频二中教师讲解生词“从来”时的话语进行了分析,发现讲解生词时教师的平均语速约为195字/分钟。造成教师一和教师二语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讲解生词时教师使用自然的话语,相比之下复述课文时使用的是教材话语,因此语速较慢。综合两者来看,初级口语课堂中对外汉语教师的语速比正常语速慢,低于200字/分钟。

3.关于言外语境

言外语境分为“社会文化语境”和“认知背景语境”;社会文化语境又可分为“社会心理、时代环境、思维方式、民族习俗、文化传统”等因素;认知背景语境又可分为“整个现实世界的百科知识、非现实虚拟世界的知识”等因素。言外语境的特点是影响语言交际的方式,属于内隐性的,而且不同的语用主体在言外语境中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社会文化语境涉及的内涵和外延比较广,这种不同民族间的生活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同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为课堂言内语境提供了话题内容,也决定了对外汉语课堂的跨文化语用性。我们以第一段视频中的一个片段为例。T:你们国家冬天——(停顿)冷不冷?你们国家冬天冷不冷?S1:我的国家没冬天。T:我们要说“我们国家”,“我们国家”。SS:我们国家,我们国家。T:不说“我的国家”,恩,好。T:我们国家怎么样?S1:我们国家没有冬天。在第一个话轮中,S1回答问题的时候,显然关注点在话语的意义而不是目标句的语法形式。然后老师纠正了学生语法偏误,把“我的国家”偏正结构纠为“我们国家”同位结构,但没有指出二者会话含意的差异。崔希亮(2008)指出,“人称代词+的+名词”与“人称代词+名词”相比,在领属关系上强调排他性[4],因此我们习惯用“我们国家”。

对于言外语境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的影响一直以来是以语用文化知识的形式来介绍的,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语言学和汉语文化语用学两个领域。但是据笔者粗略考察,至今还没有专门讨论社会文化语境和认知背景语境在对外汉语课堂语境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际的实证性研究,这也将成为今后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