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金风险管理

资金风险管理范文精选

资金风险管理

资金风险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管理与控制

一、引言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问题是我国保险理论界近几年来一直都在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从现有的文献和论著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保险资金运用的分析主要集中于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扩大我国投资渠道等方面,而对于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从风险管理的视角进行分析研究的还比较少。当前,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譬如保费收入递增的压力、产品创新的压力、行业竞争的压力以及适当财务结构的压力等,这些压力都迫使保险公司越来越重视资金的运用,期望通过保险资产业务取得良好的投资收益,来缓解这些压力。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在保险资金的运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些风险不仅包括有一般性资金运用的风险,还包括有基于保险资金自身特殊属性而产生的区别于其他资金运用的风险。面对这些风险,保险资金的运用如何实现预期的目标,如何分散风险、选择投资工具、如何进行投资组合、投资策略如何制定,采取什么样的内部和外部风险控制方法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增强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完善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资金收益率并有效地防范风险,是目前中国保险业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保险资金的资产配置

保险资金在直接进入资本市场后可以在更多的投资品种间进行资金配置,但在具体配置资产时,保险公司既要充分考虑保险资金的负债性质和期限结构因素、各类投资品种是否符合保险资金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管理的要求,还要考虑监管层对最低偿付能力的要求。因此在分析保险资金的资产配置时应特别注意如下方面的问题。

第一,寿险和非寿险资金期限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投资选择。财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由未决赔款准备金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构成,期限大都在1-2年;而寿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由人身险责任准备金构成,期限可以长达20-30年。由于各类保险准备金均为保险公司的负债,因此在将这类资金进行投资时风险控制相当重要,而资金期限结构上的差别将导致财险公司更注重投资品种的流动性,寿险公司更注重投资品种的安全性和盈利性,由此产生不同的投资选择。

第二,国内保险市场快速增长产生的新增保费足以解决保险公司流动性需求。从保险公司现金流量角度看,基于对我国保险市场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时期的判断,每年不断增长的保费收入将能够满足当年保险赔付和给付的资金需求以及营运费用的支出需要,而以各类准备金形式存在的保险资金需要寻找安全的增值空间,以应对保险金未来集中给付的高峰。

第三,保险资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对收益的要求从理论上分析,与社保基金和QFII基金相比,保险资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对盈利的要求处于它们两者之间,在进行资产配置的过程中会综合考虑银行存款、企业债券、基金、流通股股票、可转债等不同投资品种间的平衡。随着投连险、分红险和万能保险等新型寿险产品销售份额的不断增长,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股票市场的规模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投保人和保险人对股票市场运行周期的判断,保险资金的风险承受能力也将相应提高。

第四,保险资金的盈利模式将呈现多元化趋势。在投资品种的选择上,保险资金可介入的品种除了常规的流通A股、可转债之外,还将介入非流通股的投资,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投资品种的不断丰富,可供保险资金选择的余地仍将不断扩大。目前有关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的相继出台,有关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业务范围的规定将成为这部法规的核心要点。

三、保险公司对资金运用风险的管理控制

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成立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二是委托专业机构运作;三是在保险公司内设资金运用部门。不论是采用哪种模式,保险公司都是资金运用的决策者和风险承担者,也是进行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为保证资金的运作安全,应有效的安排组织结构、内控制度、管理系统与和风险预警体系。

1、建立健全分工明确的组织架构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涉及的机构和部门包括董事会、总经理室、风险管理、内部审计、风险监督等诸多机构和部门。这些机构和部门职责分工不一样,其协调运作是做出科学投资决策的机制保障。如董事会的职责有负责制定资金运用的总体政策,设定投资策略和投资目标,选择投资模式,决定重大的投资交易,审查投资的组合,审定投资效益评估办法等,总经理室的职责是根据董事会决定的总体政策,负责研究制定具体的经营规定和操作程序,包括多种投资组合的数量和质量比例、制定风险管理人员守则和职责、风险管理评估办法等,内部审计的职责是直接向董事会负责,独立对所有的投资活动进行审计,及时发现并纠正公司内部控制和运营制度存在的问题,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是分析市场情况和风险要素变化,对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研究化解风险的措施,风险监督部门的职责是通过现场和非现场检查,及时、全面、详细地了解资金运用单位和部门对董事会的投资策略、目标达成与实施过程,投资人员的从业资格和整体素质以及胜任工作情况等。

2、制定严密的内控制度

资金运用的决策、管理、监督和操作程序复杂,环节多,涉及面广,人员多,风险大。所以有必要沿着控制风险这条主线,制定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一方面,这些制度必须涵盖所有的投资领域、投资品种、投资工具及运作的每个环节和岗位;另一方面,使每个人能清楚自己的职责权限和工作流程,做到令行禁止,确保所有的投资活动都得到有效的监督、符合既定的程序,保证公司董事会制定的投资策略和目标顺利实现。

3、建立资金运用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是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公司要有发达的信息网络,对外要与国内外各个资本、债券、货币市场连接,让有关人员随时了解市场变化情况;对内要与董事、总经理室成员、风险管理、审计、监督、财务、业务部门联接,在系统中及时录入各种业务发生情况。这些信息要足以为决策者提供第一手决策依据,为管理者提供及时详实的分析数据,为监督者提供全面的全科目资料,为投资操作者提供信息平台,同时真实记录交易情况,使准确信息在公司各个机构和部门之间充分交流。

4、建立公司评估考核和风险预警体系

在资金运用的全过程中,有几组指标评估办法是保险公司必须关注和建立的,比如风险评估和

控,资金流动性考核评估、资产负债匹配评估、风险要素评估、资金运用效益评估等。此外,还要健全投资风险预警体系,包括总体及各个投资领域、品种和工具的风险预警,使投资活动都纳入风险管控制度框架内,使公司经营审慎和稳健。

四、加强保险资金运行的监管建议

1、为保险资金运用营造好的法制环境

一是修改《保险法》,进一步拓宽资金运用渠道,并留有一定空间。二是对业已批准办理的业务,抓紧补充制定各项规章,如《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等。三是对保险投资高管人员、具体操作人员规定资格条件;对银行、证券、基金、信托等交易对象限定基本信用等级标准;确定资产委托人、受托人和托管人的职责和标准。四是在拓展投资模式,开放投资领域,增加投资品种和工具之前,要有较长时间的酝酿期,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外国经验,反复讨论、论证,必要时还可听证,听取多方面意见,制定监管法规规章。

2、对保险资金运用范围的划定

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并不意味着不限制范围,全方位地放开。应该根据国际国内经济金融运行环境,结合保险业经营风险的特殊性,按照保险资金运用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要求,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逐步放开保险资金运用领域和范围。可考虑放宽以下限制:一是放宽现有投资品种的比例控制,可考虑进一步放宽购买企业债券的限制和提高投资股市的比例。二是可在国家重点基础建设和实业投资方面有所突破,特别是对水、电、交通、通讯、能源等的投资。三是在适当的时候允许办理贷款业务。四是放开与金融机构相互持股的限制,进行股权投资。五是适度允许投资金融衍生产品,使保险公司通过套期保值有效规避风险等。放开保险投资渠道要循序渐进,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成熟一点放开一点,避免以往那种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状况出现。注意防范保险风险,坚决杜绝因投资不当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造成严重影响,切实维护被保险人利益。除此之外,对流动性差、风险较高的非上市股票和非质押贷款应予禁止,同时还应禁止对衍生金融产品的投机性投资。

3、按投资比例监管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公众对保险的需求加大,我国保险业迅猛发展,保险险种和产品急剧增多。这些产品因其性质、特点、责任周期、成本效益不一样,具体体现在承担责任的时间有先有后,规模有大有小,效益有好有差。相应地,用各种产品所形成的保费收入进行投资,其投资渠道、方式、期限等也应有所区别。我国保险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机制不健全,营运欠规范,资本市场不成熟,资金运用渠道不畅。借鉴国外的监管经验与运营惯例,应选择谨慎经营和监管,在保险资金的运用上进行具体的严格的比例限制。一方面,应对一些投资类别规定最高比例限制,如对企业债券现行规定不高于20%的投资;投资次级债不超过总资产的8%;直接投资流通股的资金不超过总资产(不含万能和投连产品)的5%等。将来保险资金投资渠道进一步放开后,对项目投资、质押借款、投资金融衍生产品、境外投资等同样也要进行比例监管。另一方面,对单项的投资也要有严格的比例限制。如投资一家银行发行的次级债比例不超过总资产的1%;投资一期次级债的比例不得超过该期发行量的20%;投资单一股流通股票按成本价格计算不超过保险资金可投资股票的资产的10%;购买同一公司的债券,投资单个项目的比例,以及对个人贷款等要控制在一定比例范围内;资金存放在单家银行的比例也要受比例限制,等等。总之通过投资比例限制,可以调整高风险和低风险投资结构,选择盈利性大、流动性强和安全性高的不同投资方式进行组合,使投资组合更趋优化。当然,投资比例限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市场变化及需求对公司的运营情况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史锦华、贾香萍:保险资金入市的效应分析及其风险管理[J].保险世界,2006(1).

[2]刘新立: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拓宽及风险管理[J].财经研究,2004(9).

资金风险管理范文第2篇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以商品信誉的形式赊销商品变得越来越普遍。在赊销交易中,商品的发出与货款的收回不能同时进行,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发生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作为企业的一种营销策略,运用得当可以增加产品销量,提高利润;运用不当则会出现呆账、坏账、死账,使企业蒙受损失。在强调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如何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已成为现代财务管理中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对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诸多现象的分析,笔者认为,企业采取如下相应的改进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加强内部管理,增强企业的资金风险意识

影响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的因素有两类:一类是宏观环境因素:另一类是微观管理因素。即要看企业对应收账款是否采取了相应的管理对策;又要看措施是否得当、合理、有效。宏观环境是企业无力改变的,要把主要精力用于加强内部管理上,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了,抗风险能力也就增强了。

明确内部分工

目前对相当多的企业来说,应注意完善财务制度。在应收账款管理方面应建立以财务部门为主,销售部门参与共同管理的制度。二者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相互监督。财务部门要控制好赊销额的最高限量,以降低因数量过多而带来的呆账、坏账、死账产生的风险。销售部门熟悉客户的有关信誉和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这对于如何确定赊销期限和折扣率是有重要价值的,特别是应收账款的回收时间以及不同客户的信誉的调查,及其享受的折扣率的确定等内容,销售部门应参与制定。只有合理的分工,使应收账款的管理与整个资金流动衔接起来,才能强化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建立赊销审批制度

在每一笔赊销业务中,应建立按信誉额度大小、进行层层审核批准制度。即在企业内部要分别规定销售人员、销售部门负责人可批准的赊销权限,限额以上的赊销业务报请总经理审批。必要时由总经理召集财务部、销售部、策划部负责人一起根据客户所辖范围,规定各级人员违反赊销审批范围应承担的责任。

要加强销售人员的资金回笼意识,进一步完善销售人员的“三包”责任制,对销售人员的业绩实行销售量与货款回收率双项指标进行考核,与奖金挂钩,回收资金数额,设置级次、提高幅度、增加力度。对两项指标完成好的销售人员实行重奖,对完不成指标的人员实行无奖及至扣减工资。

选择适当的货款结算方式

目前我国相当多产品处于买方市场,行业竞争激烈,企业选择客户的条件、能力还很欠缺,往往愿冒违约的风险,不愿丧失扩大销售的可能。因此,控制应收账款的风险,选择适当的货款结算方式是一种有效的回收手段。

在签订销售合同时尽量选择风险较小以及应收账款回收时间快,金额有保证的结算方式。在诸多的结算方式中,汇票、支票、本票、信用卡结算具有灵活性、通用性、兑现性和票据的流通性等特点,不会产生应收账款,企业应尽量采用。银行承兑是由收款人或承兑申请人签发并由承兑申请人向开户银行申请,经银行审查同意承兑的票据,汇票到期日承兑申请人未能足额交存票款时,承兑银行应无条件履行支付责任,保证收款人按期收到票款。企业可采用银行承兑汇票结算方式销售货款,保证应收账款及时回收,而商业承兑汇票因其风险大、不宜采用。

此外,来自利率、汇率等方面的风险,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进程而变得日趋复杂,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改革的必然结果,所产生的利率的波动,对应收账款的实现净现值将带来一定的影响。随着加入WTO、世界经济一体化,企业经营国际化,汇率风险也会随之而来。

加强应收账款的规范化管理

应收账款的管理应通过制定详尽的信用政策,主要包括赊销标准、期限、客户的选择以及过期账款的收款政策等内容。对发生前的管理,要通过对应收账款发生过程中的发生额、回收额及进度的监督进行控制,主要采取销售额度或流动资金的比重、账龄、还款期分析等方法;对发生中的管理,要通过执行过期应收账款的回收措施,强化过期应收账款的回收。这是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既有事前预防,事中监督,又有事后管理。整个管理过程中必须具有严格的制度、措施、方法,必须具有科学性、紧密性和严肃性。

制定合理有效的信用政策

信用政策又称应收账款政策,它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稳定的信用政策,既有利于债权人赊销,又有利于债务人安排付款资金,测定最为有利的赊销规模,控制应收账款总额,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信用标准、商誉条件和收账政策。

信用标准是指企业同意给予客户信用所要求的最低标准。企业制定信用标准时,必须考虑不同的信用标准对收益与成本的影响,要真正贯彻成本效益原则。制定信用标准需要确定信用额度,信用额度的确定则需要依据客户的信用状况。因而考察客户的信用状况十分重要。

商誉条件是指企业要求客户支付赊销款项的条件,同时也可称信誉条件。包括信誉期限、折扣期限和折扣标准。信誉期限是企业对客户规定的最长付款时间;折扣期限是为客户规定,可享受折扣的付款时间;折扣标准是鼓励客户在折扣期限内及早付款而给予的优惠。

企业可先根据历史资料和有关信息测算不同商誉期限的信用成本和机会成本,再根据不同商誉期限的信用成本的机会成本确定最低的信用时间,这样就可得到企业的最佳信誉期限。是否要向客户提供折扣,关键是提供折扣后,企业提前收回资金和被少占有资金的利弊,是否比应用折扣所放弃的利大或小,即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一般来说,折扣应给予信用良好的客户。

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

应收账款管理对客户制定信誉额度后,不能等到出现拒付后或信用规模过大时才采取措施,而应进行整个过程中的监控,使应收账款的周转处于正常状态,做到日常管理。一般来讲,日常管理包括单项管理、总额控制和信用管理。

对于单项管理,首先,做好基础记录工作。包括企业对客户提供的信用条件、建立信用关系的日期、客户付款的时间、目前客户尚欠数额等。掌握这些信息,以便了解客户付款的及时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

其次,检查客户是否突破信用额。对客户开展每一项赊销业务前,都要检查是否有超过信用额度的记录,并注意查验客户所欠债务总额是否突破了信用额度,最好规定一个单位不能超过三笔账。

最后,掌握客户已过信用期限的债务。密切监控客户已到期债务的增减动态,以便于及时采取措施与客户联系,提醒尽快付款。

资金风险管理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管理与控制

【论文摘要】随着中国保险业的迅速发展和保险业总资产的快速增长,保险资金的运用成为保险公司稳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文章研究了保险资金在直接进入资本市场后资产配置时应特别注意的问题、为保证资金的运作安全,应有效安排组织结构、内控制度、管理系统与和风险预警体系以及加强保险资金运行的监管建议。

一、引言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问题是我国保险理论界近几年来一直都在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从现有的文献和论著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保险资金运用的分析主要集中于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扩大我国投资渠道等方面,而对于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从风险管理的视角进行分析研究的还比较少。当前,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譬如保费收入递增的压力、产品创新的压力、行业竞争的压力以及适当财务结构的压力等,这些压力都迫使保险公司越来越重视资金的运用,期望通过保险资产业务取得良好的投资收益,来缓解这些压力。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在保险资金的运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些风险不仅包括有一般性资金运用的风险,还包括有基于保险资金自身特殊属性而产生的区别于其他资金运用的风险。面对这些风险,保险资金的运用如何实现预期的目标,如何分散风险、选择投资工具、如何进行投资组合、投资策略如何制定,采取什么样的内部和外部风险控制方法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增强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完善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资金收益率并有效地防范风险,是目前中国保险业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保险资金的资产配置

保险资金在直接进入资本市场后可以在更多的投资品种间进行资金配置,但在具体配置资产时,保险公司既要充分考虑保险资金的负债性质和期限结构因素、各类投资品种是否符合保险资金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管理的要求,还要考虑监管层对最低偿付能力的要求。因此在分析保险资金的资产配置时应特别注意如下方面的问题。

第一,寿险和非寿险资金期限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投资选择。财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由未决赔款准备金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构成,期限大都在1-2年;而寿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由人身险责任准备金构成,期限可以长达20-30年。由于各类保险准备金均为保险公司的负债,因此在将这类资金进行投资时风险控制相当重要,而资金期限结构上的差别将导致财险公司更注重投资品种的流动性,寿险公司更注重投资品种的安全性和盈利性,由此产生不同的投资选择。

第二,国内保险市场快速增长产生的新增保费足以解决保险公司流动性需求。从保险公司现金流量角度看,基于对我国保险市场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时期的判断,每年不断增长的保费收入将能够满足当年保险赔付和给付的资金需求以及营运费用的支出需要,而以各类准备金形式存在的保险资金需要寻找安全的增值空间,以应对保险金未来集中给付的高峰。

第三,保险资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对收益的要求从理论上分析,与社保基金和QFII基金相比,保险资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对盈利的要求处于它们两者之间,在进行资产配置的过程中会综合考虑银行存款、企业债券、基金、流通股股票、可转债等不同投资品种间的平衡。随着投连险、分红险和万能保险等新型寿险产品销售份额的不断增长,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股票市场的规模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投保人和保险人对股票市场运行周期的判断,保险资金的风险承受能力也将相应提高。

第四,保险资金的盈利模式将呈现多元化趋势。在投资品种的选择上,保险资金可介入的品种除了常规的流通A股、可转债之外,还将介入非流通股的投资,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投资品种的不断丰富,可供保险资金选择的余地仍将不断扩大。目前有关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的相继出台,有关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业务范围的规定将成为这部法规的核心要点。

三、保险公司对资金运用风险的管理控制

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成立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二是委托专业机构运作;三是在保险公司内设资金运用部门。不论是采用哪种模式,保险公司都是资金运用的决策者和风险承担者,也是进行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为保证资金的运作安全,应有效的安排组织结构、内控制度、管理系统与和风险预警体系。

1、建立健全分工明确的组织架构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涉及的机构和部门包括董事会、总经理室、风险管理、内部审计、风险监督等诸多机构和部门。这些机构和部门职责分工不一样,其协调运作是做出科学投资决策的机制保障。如董事会的职责有负责制定资金运用的总体政策,设定投资策略和投资目标,选择投资模式,决定重大的投资交易,审查投资的组合,审定投资效益评估办法等,总经理室的职责是根据董事会决定的总体政策,负责研究制定具体的经营规定和操作程序,包括多种投资组合的数量和质量比例、制定风险管理人员守则和职责、风险管理评估办法等,内部审计的职责是直接向董事会负责,独立对所有的投资活动进行审计,及时发现并纠正公司内部控制和运营制度存在的问题,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是分析市场情况和风险要素变化,对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研究化解风险的措施,风险监督部门的职责是通过现场和非现场检查,及时、全面、详细地了解资金运用单位和部门对董事会的投资策略、目标达成与实施过程,投资人员的从业资格和整体素质以及胜任工作情况等。

2、制定严密的内控制度

资金运用的决策、管理、监督和操作程序复杂,环节多,涉及面广,人员多,风险大。所以有必要沿着控制风险这条主线,制定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一方面,这些制度必须涵盖所有的投资领域、投资品种、投资工具及运作的每个环节和岗位;另一方面,使每个人能清楚自己的职责权限和工作流程,做到令行禁止,确保所有的投资活动都得到有效的监督、符合既定的程序,保证公司董事会制定的投资策略和目标顺利实现。

3、建立资金运用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是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公司要有发达的信息网络,对外要与国内外各个资本、债券、货币市场连接,让有关人员随时了解市场变化情况;对内要与董事、总经理室成员、风险管理、审计、监督、财务、业务部门联接,在系统中及时录入各种业务发生情况。这些信息要足以为决策者提供第一手决策依据,为管理者提供及时详实的分析数据,为监督者提供全面的全科目资料,为投资操作者提供信息平台,同时真实记录交易情况,使准确信息在公司各个机构和部门之间充分交流。

4、建立公司评估考核和风险预警体系

在资金运用的全过程中,有几组指标评估办法是保险公司必须关注和建立的,比如风险评估和监控,资金流动性考核评估、资产负债匹配评估、风险要素评估、资金运用效益评估等。此外,还要健全投资风险预警体系,包括总体及各个投资领域、品种和工具的风险预警,使投资活动都纳入风险管控制度框架内,使公司经营审慎和稳健。

四、加强保险资金运行的监管建议

1、为保险资金运用营造好的法制环境

一是修改《保险法》,进一步拓宽资金运用渠道,并留有一定空间。二是对业已批准办理的业务,抓紧补充制定各项规章,如《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等。三是对保险投资高管人员、具体操作人员规定资格条件;对银行、证券、基金、信托等交易对象限定基本信用等级标准;确定资产委托人、受托人和托管人的职责和标准。四是在拓展投资模式,开放投资领域,增加投资品种和工具之前,要有较长时间的酝酿期,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外国经验,反复讨论、论证,必要时还可听证,听取多方面意见,制定监管法规规章。

2、对保险资金运用范围的划定

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并不意味着不限制范围,全方位地放开。应该根据国际国内经济金融运行环境,结合保险业经营风险的特殊性,按照保险资金运用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要求,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逐步放开保险资金运用领域和范围。可考虑放宽以下限制:一是放宽现有投资品种的比例控制,可考虑进一步放宽购买企业债券的限制和提高投资股市的比例。二是可在国家重点基础建设和实业投资方面有所突破,特别是对水、电、交通、通讯、能源等的投资。三是在适当的时候允许办理贷款业务。四是放开与金融机构相互持股的限制,进行股权投资。五是适度允许投资金融衍生产品,使保险公司通过套期保值有效规避风险等。放开保险投资渠道要循序渐进,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成熟一点放开一点,避免以往那种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状况出现。注意防范保险风险,坚决杜绝因投资不当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造成严重影响,切实维护被保险人利益。除此之外,对流动性差、风险较高的非上市股票和非质押贷款应予禁止,同时还应禁止对衍生金融产品的投机性投资。

资金风险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管理与控制

一、引言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问题是我国保险理论界近几年来一直都在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从现有的文献和论著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保险资金运用的分析主要集中于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扩大我国投资渠道等方面,而对于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从风险管理的视角进行分析研究的还比较少。当前,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譬如保费收入递增的压力、产品创新的压力、行业竞争的压力以及适当财务结构的压力等,这些压力都迫使保险公司越来越重视资金的运用,期望通过保险资产业务取得良好的投资收益,来缓解这些压力。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在保险资金的运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些风险不仅包括有一般性资金运用的风险,还包括有基于保险资金自身特殊属性而产生的区别于其他资金运用的风险。面对这些风险,保险资金的运用如何实现预期的目标,如何分散风险、选择投资工具、如何进行投资组合、投资策略如何制定,采取什么样的内部和外部风险控制方法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增强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完善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资金收益率并有效地防范风险,是目前中国保险业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保险资金的资产配置

保险资金在直接进入资本市场后可以在更多的投资品种间进行资金配置,但在具体配置资产时,保险公司既要充分考虑保险资金的负债性质和期限结构因素、各类投资品种是否符合保险资金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管理的要求,还要考虑监管层对最低偿付能力的要求。因此在分析保险资金的资产配置时应特别注意如下方面的问题。

第一,寿险和非寿险资金期限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投资选择。财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由未决赔款准备金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构成,期限大都在1-2年;而寿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由人身险责任准备金构成,期限可以长达20-30年。由于各类保险准备金均为保险公司的负债,因此在将这类资金进行投资时风险控制相当重要,而资金期限结构上的差别将导致财险公司更注重投资品种的流动性,寿险公司更注重投资品种的安全性和盈利性,由此产生不同的投资选择。

第二,国内保险市场快速增长产生的新增保费足以解决保险公司流动性需求。从保险公司现金流量角度看,基于对我国保险市场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时期的判断,每年不断增长的保费收入将能够满足当年保险赔付和给付的资金需求以及营运费用的支出需要,而以各类准备金形式存在的保险资金需要寻找安全的增值空间,以应对保险金未来集中给付的高峰。

第三,保险资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对收益的要求从理论上分析,与社保基金和QFII基金相比,保险资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对盈利的要求处于它们两者之间,在进行资产配置的过程中会综合考虑银行存款、企业债券、基金、流通股股票、可转债等不同投资品种间的平衡。随着投连险、分红险和万能保险等新型寿险产品销售份额的不断增长,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股票市场的规模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投保人和保险人对股票市场运行周期的判断,保险资金的风险承受能力也将相应提高。

第四,保险资金的盈利模式将呈现多元化趋势。在投资品种的选择上,保险资金可介入的品种除了常规的流通A股、可转债之外,还将介入非流通股的投资,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投资品种的不断丰富,可供保险资金选择的余地仍将不断扩大。目前有关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的相继出台,有关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业务范围的规定将成为这部法规的核心要点。

三、保险公司对资金运用风险的管理控制

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成立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二是委托专业机构运作;三是在保险公司内设资金运用部门。不论是采用哪种模式,保险公司都是资金运用的决策者和风险承担者,也是进行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为保证资金的运作安全,应有效的安排组织结构、内控制度、管理系统与和风险预警体系。

1、建立健全分工明确的组织架构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涉及的机构和部门包括董事会、总经理室、风险管理、内部审计、风险监督等诸多机构和部门。这些机构和部门职责分工不一样,其协调运作是做出科学投资决策的机制保障。如董事会的职责有负责制定资金运用的总体政策,设定投资策略和投资目标,选择投资模式,决定重大的投资交易,审查投资的组合,审定投资效益评估办法等,总经理室的职责是根据董事会决定的总体政策,负责研究制定具体的经营规定和操作程序,包括多种投资组合的数量和质量比例、制定风险管理人员守则和职责、风险管理评估办法等,内部审计的职责是直接向董事会负责,独立对所有的投资活动进行审计,及时发现并纠正公司内部控制和运营制度存在的问题,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是分析市场情况和风险要素变化,对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研究化解风险的措施,风险监督部门的职责是通过现场和非现场检查,及时、全面、详细地了解资金运用单位和部门对董事会的投资策略、目标达成与实施过程,投资人员的从业资格和整体素质以及胜任工作情况等。

2、制定严密的内控制度

资金运用的决策、管理、监督和操作程序复杂,环节多,涉及面广,人员多,风险大。所以有必要沿着控制风险这条主线,制定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一方面,这些制度必须涵盖所有的投资领域、投资品种、投资工具及运作的每个环节和岗位;另一方面,使每个人能清楚自己的职责权限和工作流程,做到令行禁止,确保所有的投资活动都得到有效的监督、符合既定的程序,保证公司董事会制定的投资策略和目标顺利实现。

3、建立资金运用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是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公司要有发达的信息网络,对外要与国内外各个资本、债券、货币市场连接,让有关人员随时了解市场变化情况;对内要与董事、总经理室成员、风险管理、审计、监督、财务、业务部门联接,在系统中及时录入各种业务发生情况。这些信息要足以为决策者提供第一手决策依据,为管理者提供及时详实的分析数据,为监督者提供全面的全科目资料,为投资操作者提供信息平台,同时真实记录交易情况,使准确信息在公司各个机构和部门之间充分交流。

4、建立公司评估考核和风险预警体系

在资金运用的全过程中,有几组指标评估办法是保险公司必须关注和建立的,比如风险评估和监控,资金流动性考核评估、资产负债匹配评估、风险要素评估、资金运用效益评估等。此外,还要健全投资风险预警体系,包括总体及各个投资领域、品种和工具的风险预警,使投资活动都纳入风险管控制度框架内,使公司经营审慎和稳健。

四、加强保险资金运行的监管建议

1、为保险资金运用营造好的法制环境

一是修改《保险法》,进一步拓宽资金运用渠道,并留有一定空间。二是对业已批准办理的业务,抓紧补充制定各项规章,如《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等。三是对保险投资高管人员、具体操作人员规定资格条件;对银行、证券、基金、信托等交易对象限定基本信用等级标准;确定资产委托人、受托人和托管人的职责和标准。四是在拓展投资模式,开放投资领域,增加投资品种和工具之前,要有较长时间的酝酿期,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外国经验,反复讨论、论证,必要时还可听证,听取多方面意见,制定监管法规规章。

2、对保险资金运用范围的划定

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并不意味着不限制范围,全方位地放开。应该根据国际国内经济金融运行环境,结合保险业经营风险的特殊性,按照保险资金运用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要求,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逐步放开保险资金运用领域和范围。可考虑放宽以下限制:一是放宽现有投资品种的比例控制,可考虑进一步放宽购买企业债券的限制和提高投资股市的比例。二是可在国家重点基础建设和实业投资方面有所突破,特别是对水、电、交通、通讯、能源等的投资。三是在适当的时候允许办理贷款业务。四是放开与金融机构相互持股的限制,进行股权投资。五是适度允许投资金融衍生产品,使保险公司通过套期保值有效规避风险等。放开保险投资渠道要循序渐进,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成熟一点放开一点,避免以往那种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状况出现。注意防范保险风险,坚决杜绝因投资不当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造成严重影响,切实维护被保险人利益。除此之外,对流动性差、风险较高的非上市股票和非质押贷款应予禁止,同时还应禁止对衍生金融产品的投机性投资。

3、按投资比例监管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公众对保险的需求加大,我国保险业迅猛发展,保险险种和产品急剧增多。这些产品因其性质、特点、责任周期、成本效益不一样,具体体现在承担责任的时间有先有后,规模有大有小,效益有好有差。相应地,用各种产品所形成的保费收入进行投资,其投资渠道、方式、期限等也应有所区别。我国保险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机制不健全,营运欠规范,资本市场不成熟,资金运用渠道不畅。借鉴国外的监管经验与运营惯例,应选择谨慎经营和监管,在保险资金的运用上进行具体的严格的比例限制。一方面,应对一些投资类别规定最高比例限制,如对企业债券现行规定不高于20%的投资;投资次级债不超过总资产的8%;直接投资流通股的资金不超过总资产(不含万能和投连产品)的5%等。将来保险资金投资渠道进一步放开后,对项目投资、质押借款、投资金融衍生产品、境外投资等同样也要进行比例监管。另一方面,对单项的投资也要有严格的比例限制。如投资一家银行发行的次级债比例不超过总资产的1%;投资一期次级债的比例不得超过该期发行量的20%;投资单一股流通股票按成本价格计算不超过保险资金可投资股票的资产的10%;购买同一公司的债券,投资单个项目的比例,以及对个人贷款等要控制在一定比例范围内;资金存放在单家银行的比例也要受比例限制,等等。总之通过投资比例限制,可以调整高风险和低风险投资结构,选择盈利性大、流动性强和安全性高的不同投资方式进行组合,使投资组合更趋优化。当然,投资比例限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市场变化及需求对公司的运营情况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史锦华、贾香萍:保险资金入市的效应分析及其风险管理[J].保险世界,2006(1).

[2]刘新立: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拓宽及风险管理[J].财经研究,2004(9).

资金风险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程建设项目;单位资金管理;风险;对策

一、工程建设项目单位资金风险管理简述

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的风险管理是现代化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资金风险需要通过识别、分析等过程,对其主动进行监控与评估,以达到降低风险,减少损失,实现最大效益的目的。

(一)工程项目资金风险管理的意义。

(1)项目与资金风险相辅相成。

工程建设的项目通常规模较大,投入的资源较多,工期长,涉及了不少环节,各种错综复杂的交织网相伴,使得组织管理出现了一些问题,资金风险居高不下。据不完全统计[1],当前我国工程项目中有三分之二的项目资金管理遭遇了挑战,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2)资金活动与项目建设全过程息息相关。

建设项目资金活动包含众多因素,涉及面较广,存在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给项目资金的管理与控制带来了很大困难,也成为了项目管理的薄弱环节。

(二)项目资金风险需要依靠现代项目管理理念管理防范。

随着人们对资金风险与团队管理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专业人士不断探究现代化的有效管理模式,以取得项目管理发展的推动性作用,运用科学管理体系,控制建设资金风险。

二、当前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存在的风险

(一)来自施工企业以及供应商信誉方面的资金风险。

在当前各大工程建设项目中,很多施工企业及材料供应商或投标人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各种合同条件,在中标以后对于施工工期、工程质量、供货要求等方面无法满足,这些工作执行上的问题体现了当前我国目前建筑工程市场上存在的信誉问题,使得业主的一些资金款项难以追回,从而导致资金风险的发生。

(二)来自一些不可抗拒因素导致的资金风险。

由于工程建设项目众多,普遍施工周期较长,在长期的施工过程中无法避免遭遇一些自然灾害。我国现有的工程建设项目合同中对不可抗拒因素有明确的规定,由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失一律交由业主承担,而施工机具的损失则由施工方承担。由此可见,不可抗拒因素导致的事故损失无可预知,也难以弥补。

(三)工程进度款项所存在的资金支付风险。

工程进度款项的支付主要包括了进度款与预付款,进度款是根据具体的合同中签订的实际付款条件,通常情况下以单项或是每月进行支付,而预付款则有两种情况,包括政府强制性要求必须支付的款项和安全文明施工费,以及一些周期较长的工程中使用设备的预付金,这些资金大多出现于外来的进口设备或是国内订购的大型设备上[2]。这些款项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资金支付风险。

三、防范工程建设项目资金风险的措施

(一)明确规定工程中标方支付履约保证金。

关于履约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就要求在进行工程招标的工作中严格考核中标人及其企业的信誉,并将邀约的具体条件在签署的合同条款中进行明确的标注,如投标人要在文件中签字并承诺,合同金额的基本比例,并向业主方交付履约保证金,或是中标方开立履约保函。一旦中标方最终没有按照合同签署的要求履行,直接或间接给业主方造成损失,那么就要通过开具的保函或是保证金银行实行代收赔偿。中标人只有在交付保证金或是开具了保函以后,双方才能就工程建设项目的问题签署合同,中标人不能履约将无法拿回保证金,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了资金的风险。

(二)统筹安排并统一投保项目的各个工程保险。

业主可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以规避不可抗拒自然灾害或地质因素对工程建设项目资金造成的风险,统筹安排并投保全项目保险,列入承包商、设计、勘察、监理单位、供应制造商、咨询机构,包括业主为保险人,以实现对工程管理与风险转嫁决定权的目的,对保险费用的支出与赔款处置实现全权控制,预防承包商多处对保险办理形成重复和脱节的情况,有效节省保险费用,同时很好地保障了业主自身的利益。

(三)有关预付款与进度款资金风险的预防措施。

(1)控制预付款风险。

业主在签署合同以前应该与各方约定以下内容:在支付预付款以前,供应商与承包商都通过中标方进行银行按预付款与保函的设立,如果是国内中小型施工单位或供货商,可采用银行开具预付款保函,如果是国外供应商,那么就要通过国内的商履行条约规定义务,通过商的基本账户银行开具预付款保函,并严格根据约定的条款,执行合同的同时根据具体的进度和实际情况,逐步将工程预付款扣回。

(2)控制进度款风险。

超过进度支付会产生很大的资金风险,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相关企业对自身工程进度以及结算款项的支付流程等内控制度必须进行严格的规定。首先,工程进度款的支付必须经过基建管理部门的审核,出示工程进度确认单的签字确认后,企业的财务部门根据表单与发票确定工程的负债及成本情况。其次,工程进度款的支付还要基建管理部门根据规定时间审核并确定工程结算量,造价部门根据具体时间审核结算书表与决算书表,经过签字盖章的环节后才交予财务部门进行付款或挂账。

(四)财务部门在资金支付风险预防工作中的措施。

(1)明确工程进度款项支付确认的具体条件。首先,工程管理部门编制的工程进度确认单才是支付必须具备的条件,其中,表单中的内容包括了合同金额、工程形象进度的确认,在工程应预估支出减除工程已预估支出后的当期预估支出确认,最终的数值才属于工程进度款的具体金额。其次,还要提供完工项目的结算书与决算表证明以及建筑安装工程决算书与决算表,作为最终工程完工结算的依据,才能进行付款。

(2)控制财务部门的支付流程。

首先,需要付款的金额根据工程进度确认单保函的当期工程预估支出,财务部门工作人员要给予确认。其次,财务部门工作人员还要做好有关项目的各项概算分解工作,科学建立项目合同款支付台账,根据分解概算的情况支付工程款,确保单项工程与单位工程支付的款额在概算的范围以内。再者,在支付工程进度款项时,财务部门工作人员要具备一定的风险预测意识和科学预测能力,及时准确判断出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重点在于预测是否存在无法完成的情况可能性,针对预测出来的风险因素以及风险对应的项目进度款支付,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延缓付款,待工程较为顺利地完成后再进行有关数额的支付。最后,针对工程的尾款问题,要根据规定预留工程质量保证金,直到质量保证期满期,并由相关部门验收办理尾款证明并出示以后,财务工作人员才能将尾款支付完成。根据我国在结算款及保证金等方面的规定,必须至少按照工程价款结算总额的5%预留工程质量保证金,以及3%~5%工程竣工资料保证金,直到工程竣工并验收完毕后的1年,再给予清算。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任何的建设项目资金管理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针对各种资金风险采取的研究分析与管控规避都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除了上述风险规避对策以外,还需要做好管理工作,包括资金管理与人员管理,加强资金管理能够有效增加信息的透明度,使一些突发状况得到及时的反映,预防出现较大程度的损失,而加强人员管理,则能减少更多腐败甚至违法现象的产生,从事与人方面全面抓好资金的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此外,我国的建设项目实施,还需要有关项目管理、法律合同等多个部门的支持。总之,必须进行事前的风险规范,严格根据内控控制各个细节,不断探索新的措施,真正保障企业资金的安全与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安玉鼎.建设项目的资金风险及对项目进度计划的影响分析[J].青岛大学,2014,5(31):1-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