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铸造实训总结

铸造实训总结范文精选

铸造实训总结

铸造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教学改革;优化策略

1中职机械制造工艺教学现状分析

1.1教学形式单一化。在目前的中职机械制造工艺教学实践中,诸多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仍以传授式为主,通过直接讲授机械相关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教学进度,却难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再加上机械制造中存在较多抽象化概念,学生很难直接理解。此外,在单一的理论教学环境下,学生往往难以将理论运用到未来的工作实践中,动手能力不足。

1.2对能力培养缺乏重视。在机械制造工艺课程中,涉及到专业制造知识较多,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无法完全实现课程教育目标。为了让学生掌握机械制造的工艺,教师应将重点放在理论和实践教学时间分配上。但是,依据目前调研实际来看,受到教育条件、教育理念等方面限制,教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更侧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学生很难将教材内容与机械制造工艺联系起来,以至于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动手能力、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学生的职业素养发展缓慢。

1.3考核方式不科学。从客观角度来看,诸多学校与教师在机械制造工艺课程中仍采取卷面考核的方式,这种单一化的考核评价方式使得学生仅重视最终的考评成绩,忽略了课程学习中重难点知识的总结与掌握,更多学生选择在考前依据教师所划重点进行突击式复习,对日常学习任务的完成不够用心,以至于他们对理论知识把握的不够全面。

2机械制造工艺教学改革与优化探讨

2.1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培养综合能力。教师要认识到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注重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获得与实际工作相关的内容与能力。而任务驱动式恰好能够兼顾理论与实训教学任务,教师可在围绕实际工作内容为任务教学中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相关机械制造工艺理论与实际,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在讲解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与掌握多种学生加工方式方法,更要关注学生分析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零件的加工与生产相联系,增强其动手能力。在开展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合作学习与任务驱动教学相结合,合理的划分2-4人学习小组,让学生数量能够与学校实验设备情况与零件加工任务数量相符合。例如,在进行轴套类加工教学中,教师要先根据现有的教学设备进行资源的合理分配,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能参与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中,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讲解新知识时,教师要选择类似偏心轴、方箱体、导套等典型工件,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一典型工件所需要运用的加工方式,所用的机床类型有哪些等问题,通过布置讨论任务,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转移到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上。其后,教师要密切关注各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帮助学生们了解各种加工方法的选择原理,掌握各种表面加工方法的相关加工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围绕工件加工路线展开教学与指导,教会学生们结合工件的材料、结构、性能、余量和表面粗糙度,选择最佳的加工方式,使得学生们全面理解与掌握表面加工方法。

2.2融入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实训教学。为了全面提高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的学习能力,教师应当将现代教育方法融入到理论与实训教学中。通过制作与播放多媒体课件、网络端实验视频等资源,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更具生动性与直观性,以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思维,使得枯燥、单调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易于学生理解的信息语言和符号,有助于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在机械制造工艺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掌握扎实理论内容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锻炼与培养,让更多学生熟悉金属零件的加工环节、注意事项。在播放实验指导视频的前提下,教师设定好分组实训任务,让学生逐步掌握加工单个零部件的能力,这时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加工手段上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辨别加工零件的结构,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与总结的方式选择最佳的加工手段。在学习小组分工学习与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确定好每个小组长,赋予其监督组员的任务,督促每一名学生都能够落实生产责任,真正体现学生在实训教学中的主人翁地位。在引导学生进行加工零件前,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进行分析,组织各个小组参照教学视频划进行加工流程的详细划分,通过完成每个实训步骤,各学习小组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鉴于学生在参加实训教学中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再加上他们对理论知识与反复的实训联系兴趣不高,教师可以在布置零件加工任务时,多设计与生活联系密切的零件,改变学生实践兴趣不高的现状。通过结合多媒体课程内容与网络实验指导视频,学生能够在兴趣的驱动下进行零件加工步骤的探究与操作。

2.3关注个体思维发展,增加互动交流环节。从传统教育思想来看,互动与交流可以在课堂中进行融合,以启发思维能力、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让学生能够合作交流、集思广益,在交流与讨论中深入了解制造工艺的方法与核心。在理论与实践课堂的指导环境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逐个设置问题,让学生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思考与讨论中交流与交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将学生们的课堂注意力集中到某一知识点或操作流程中,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意识。例如,在讲解教材中“铸造”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们呈现微课件、微视频,一边引导学生观看工厂实际铸造过程,一边询问学生生活中哪些产品需要铸造才能完成,并引导学生围绕提出的工业产品讨论其加工步骤,这时学生们更乐于在讨论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进行问题延伸,主动对照教学课件与视频内容思考如何在设计出带有复杂操作工序的铸件。在学生讨论中,教师要走近各个小组,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联系生产实际提出自身的想法,保证学生交流讨论的有效性。在成果展示环节,教师要对整体形成的意见进行整合与梳理,让学生能够接受到系统化的制造工艺知识。这一方法的运用要求教师掌握创设多样化教学情境的能力,将整个“教”与“学”的过程转化为“思考”、“讨论”与“整合”的过程,给予学生们探究知识的时间,使得课堂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交流的学习氛围,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促使其创造与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2.4构建全面评价体系,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育改革实践中,要想将上述教学方法贯彻到实处,就必须进行教学评价与反思,对教学改革成效进行检验,主要从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情况、学生吸收状况来反映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应联系课程教育目标与学生实际,降低卷面测试成绩占总测评成绩的比例,激发学生参与实训操作的兴趣。同时,要将实训操作过程的自主探究环节、操作环节、讨论环节、实验环节纳入评价体系中,通过这种类型的积分评价方式,学生能够在实训过程中更乐于独立动手,在独立或合作实训中积累各实验项目的分值。同时,教师可以将零件加工测验列入最终期末考核内容中,也可以定期开展实验考试与竞赛活动,对学生的零件加工能力进行评估,对学生加工好的零件进行评分。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的自我评价都要一同总结起来,将整个课堂活动参与者加入进教学评价体系内容里。为了增加多元评价主体,学校可以与地区龙头制造企业达成校企合作关系,让更多学生能够走进工厂,进行项岗实习。在学生在进入企业实习后,用人单位人员可以和专业教师联合打造双师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及动手操作能力制定相关标准,将学校、教师、企业的评价整合,在发现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后,及时推出针对性教学方案与指导计划,让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此外,学校教师在带领学生五进入工厂实习的同时,可以联合厂内的先进技术工人,对学生加工某零件的操作进行指导,并让学生了解实际生产工人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与能力,为其今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结语

铸造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摘要: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决定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本文从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来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入手,以事实为依据、以效果为标准,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对教学改革工作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分析和研究。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实践;探索近几年是我院坚持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并全面落实教高[2006]14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建设、教育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推行学分制改革,建立以服务于学生个个成才的教学管理机制我院是陕西省推行学分制改革试点工作的第一所高职学院。学院学分制改革始于2004年,采取了“局部试点、积累经验、创造条件、逐步推广”的方法和策略,首先从电气工程系2004级部分学生的改革试点开始,到2006年,已在电气工程系、人文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等系部全面推行。从2007年开始,我院大部分系部的教学计划都作了大幅度的调整。各个系部在认真学习学分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本系实际,开发了切实可行的学分制教学计划。结合专业实际,电气工程系在教学计划中体现了“两大平台,七个模块”、信息工程系在教学计划中体现了“一个突出,四个平台,多个出口”、数控工程系在教学计划中体现了“宽基础、活模块”、人文科学系在教学计划中体现了“选修课理论与实践学分互相替代”等一系列特点。2007年学分制改革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在教学计划开发、分层教学、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已初步建立起基于“完全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新模式,即教务处对参与试行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所有学生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进行全程质量跟踪与评估,系部和专业教研室具体负责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与管理。依据《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改革试点框架方案》,学院先后制订了“学分制实施方案”、“学分制实施条例”、“学分制收费管理办法”、“学分替代管理办法”、“导师制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鼓励学生通过跨院校选课、自学考试、网上学习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所获学分学校给予认可。学生通过专业技能等级考试或职业技能资格认证、省部或国家组织的各种技能比赛等所获得的证书、素质教育和素质拓展活动及社会实践经历取得的优良成绩等均可奖励学分,奖励学分可以替代某些理论课程(分层教学)的等值学分。学分制改革的核心是适度扩大学生的学业选择自主权,其主要内容包括:适度放宽限制,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在教师指导下,选修课程、选择授课教师、选择学习方式、安排学习进程;学生可以在多路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框架内,根据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以及个人特长与爱好,考虑各自的能力、条件和意愿,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路径和学习年限;根据具体条件,逐步试行弹性学制。学生进校后经过一年时间的学习,对学校、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等情况均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具备了选择学业的基本能力,在进入二年级时,可以根据个人条件和意愿自主选择专业。为有效掌握和控制学生的学业进程,学院制订了学分预警制度,学生在一定时间段内所修课程学分超过规定的最高学分,或者达不到规定的最低要求时,学院将给予提醒或警告。在学分制改革中,学院根据“前期按专业大类培养、后期分专业方向训练”的具体思路,为学分制改革试点专业搭建起了“两大平台”和“七个模块”:第一个平台为通用性“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平台,由公共基础必修模块、专业基础必修模块、基本技能必修模块和素质教育必修模块等四个课程模块组成;第二个平台为专门性“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平台,由专业知识(限选和任选)课程模块、专业技能(限选和任选)课程模块和素质拓展选修模块等三个模块组成。学分制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意愿,因材施教,非常灵活,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别的教育和培养使他们得到有个性的发展。实行学分制后,校内专业、系部、部门之间,实现了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教师的积极性、责任感明显增强,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学分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有利于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他们开始乐学、善学,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二、加强教学团队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以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为骨干的具有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是各项教学工作顺利、高效开展的根本保障。我们通过开展师德教育、教学研究、岗位练兵等方式强化中青年教师培养,多种渠道加快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教学水平。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实施“教学名师工程”。努力打造一支由教学名师组成的教师队伍,以此带动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卢庆林副教授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王津教授被评为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张普礼教授带头的数控技术实训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曹瑜强教授等四名教师获陕西省职业教育知名教师称号。建设团结协作、作风优良的教学团队。通过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具有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的教学团队建设,来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与改革,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通过全院领导教师的不懈努力,在陕西省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9项,其中院长翟轰教授的专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述》获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学术年会特别奖和陕西省高教学会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副院长赵居礼教授主持的教育部I08—3课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得陕西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实用新型专利7项;发表教科研论文728篇,其中核心期刊251篇;近年来,学院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93项,科研到款额总计572.1万元;先后自主研发出数控万能工具磨床、数控专用针刺机、数控沟槽倒角专用磨床、数控凸轮磨床、数控框架磨床等新产品,其中多项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替代进口的数控高新产品。特别是2MK9025数控螺旋槽工具磨床等多轴联动数控精密工具磨床在国内居于领先水平。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形成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学院经过58年的发展,形成了“前校后厂”的办学格局。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精练实用的教学和快捷有效的实训相融合”的人才培养基本模式。实施这一模式的关键支撑平台是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在“前校后厂”办学格局的框架内所建立的“实验室-工业技术实训中心-校办实习工厂”三级配套成龙并向校外产业实习基地延伸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操作技能训练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近年来不断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2002年,在国家机械工业联合会、劳动保障部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国家高技能人才(机电项目)培训基地”;2003年,通过资源优化重组,建成了装备先进的工业技术实训中心,改建和新建了机械、电气等重点实验室和实训场所;2004年,利用国际贷款,投入800余万元,购进各类生产型数控加工、检测设备30余台套;2006年,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奖励的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大批量引进数控教学设备,建成装备齐全、技术先进的数控实训中心,该中心目前的设备总值已近1500万元。2006年我院校办实习工厂生产各类机床550台,销售收入达3000万元,使重点建设专业和相关专业群的生产性专业实习得以有效实施,进一步达到设施先进、功能强大、覆盖面广、资源共享、全方位服务于高技能人才培训“生产性实习基地”的建设目标。2007年,学院投资约410万元,新建了物流管理系“计算机实验室”、信息系“软件实验室”、材料系“塑料成型与模具实验室”、人文系“计算机实训室”等四个实验室,扩建了信息系“单片机实验室”、电气系“模拟电子实验室”和“数字电子实验室”等三个实验室。新的高水平实训基地的建成,使实践教学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功能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有了可靠保证,学生就业前景良好,报考率逐年上升,毕业生供不应求。据统计,目前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报考率均超过了200%,录取分数超出本省高职最低分数线近百分左右。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在不断增强自身实践教学实力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及各种社会教育资源的深度合作,建立新的校外实训基地,拓展原有实训、实习基地的功能,完善管理运行机制。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校企之间的双向互动,达到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良好效果,使人才培养模式的贯彻实施有了可靠保障。目前,学院与省内外数十家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一种互利互惠、双向互动的全方位校企合作机制正在形成。四、加强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教改和探索,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在继续积极推行“基于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新模式”的基础上,从专业教改入手,以三大骨干专业(群)----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为核心,以职业领域岗位(群)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坚持“行业为先导、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中心、就业为目标”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校厂一体、产教结合”的办学机制和“以教促产、以产养教”的管理运行机制;创建了“基础训练—仿真实训—顶岗实习”三级递进并向校外产业基地延伸的实践教学和学生能力训练体系,促使学生带着“双证”走向社会,沿着“从操作岗位干起,向技术岗位努力,朝管理岗位迈进,力争成为“操作能手、技术骨干、管理精英、创业先锋”,为学生构筑进入职业生涯的“匹配性接口”和后续发展的“基础性平台”。以校办实习工厂为生产性实习基地开展对机械制造及工艺自动化专业“1∶1”半工半读教育。学生在校期间具有双重身份(学生+学徒)。“半工”期间一个学生原则上固定在一个岗位,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规律进行技能训练,参加职业资格考核;“半读”则根据“半工”的实践要求,学习必需的理论知识,进行职业素质教育,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促进理论的目的。“企业的需要是人才培养的风向标”。我院继续和相关企业合作,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模式,共同开发适合用人单位“个性化”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实现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达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互动,实现“共赢”。材料工程系在和“秦川机床集团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的基础上,又和“广州番禺珠江钢管有限公司”签订了“检测技术与应用”专业《“订单式培养班”协议书》,并于2007年8月首批接收35名学生到企业带薪顶岗实习。2007年9月,材料工程系又和“大连机床集团铸造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校企共建实习就业基地协议书》。在与企业多年的合作过程中,此类实例枚不胜举。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我院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在人员、技术、场地、任务、文化等方面深度合作,共同开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培养方案分三个阶段在学校和企业两地实施,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互动,达到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岗位技能的目的。机械工程系“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和“秦川机床集团公司”、“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8个企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精密计时仪器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和轻工业西安钟表研究所,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和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维美德西安造纸机械有限公司,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和咸阳金山电气厂等多家企业的合作,为相关专业学生实施为期半年时间的集中顶岗实习。对学生进行全面、全过程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训练,并派辅导员和专业教师进驻企业,协助企业负责学生思想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

针对在校学生资格认证培训的不同要求,依据专业实训条件,设计出不同的项目包,以项目带培训。接受培训者根据自己文化程度、时间长短、技能高低等,有针对性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项目包接受培训。数控工程系仅2007年就承担了陕西广播电视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咸阳高等职业培训学院、咸阳秦都职教中心等四所院校的学生教学实习任务,共计263人;为山东亿沣机械有限公司培训职工3名;举办校内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短期培训班4期,培训353人,并完成655人次的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的中级资格证书的鉴定2007年,学院顺利完成陕西省中职骨干教师的培训任务,共计培训教师187人。2.专业建设、专业教改逐步深入学院坚持在“职业、市场、技术”的三维框架内不断调整、完善专业结构,主动听取各专业指导(顾问)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增强长线骨干专业的针对性、适应性和超前性,积极开办社会急需、生源充足、就业较好的新专业,力求专业培养目标贴近市场实际需要,使学生的操作技能、综合技术能力和职业素质与企业要求接轨。针对国家对装备制造业中数控技术、模具设计制造技术、材料工程技术等应用性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需求的急剧增加,学院在原有基础上,加快这些专业的改革、改造进程,加大投入力度,迅速形成了较大招生规模,及时适应了社会需求的新变化。以“部、省、院”三级专业教改试点为契机,学院加大了专业改革的专项投入力度,全面带动其它专业的改革。以“1—2—3—5”专业建设工程(1个“部级精品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个“部级试点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技术,3个“省级教改试点专业”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应用技术和5个“院级重点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应用电子技术、会计电算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为轴心,围绕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出现的新变化、新情况、新要求,本着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做好专业建设。以申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为契机,积极遴选“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一批与经济社会结合紧密、人才需求量大、特色鲜明、办学条件好、影响力强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两个专业被评为省级重点专业。以数控技术、机械制造、电气自动化、材料工程、工商企业管理等对社会需求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专业为骨干的专业框架已经形成,并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强的品牌效应。在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下,系部的人才培养方案都作了很大幅度的调整,开发了切实可行的学分制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体现“三通一渗透”的原则,公共课全校打通;专业基础课按专业大类打通;本系内各专业的半年顶岗实习教学环节打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加强人文社科知识和企业文化的渗透。同时,根据市场需要,学院在2007年开发了“酒店管理”专业,在数控技术专业开发了“机电一体化专业方向”。使学院的专业总数达到了37个。3.不断探索课程教学改革学院坚持“创新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的课程改革思路,在课程体系、精品课程建设、课程内容和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进步。立项建设的精品课程总数达到四十门,院级精品课程达到9门,省级精品课程达到5门。在课程建设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全院教师主(参)编(审)出版教材214部;我院教师主编的14门教材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由王津教授主编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获省级优秀教材一等奖,祝西莹教授主编的《写作教程》和刘思俊副教授主编的《工程力学》获省级优秀教材二等奖。在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下,为满足不同类型学制的教学和学习需要,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重在培养专业应用技能”作为高职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按照“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学制机动灵活”等方式,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了分层递进的模块化理论与实践教学并行的课程体系。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知识、能力特点,确定不同专业模块学分所占比例以及毕业所需总学分,学生按照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要求进行选课。为了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自己学习能力的课程选择机会,做到因材施教,提供个性化教育与学习的平台,2007年,学院在培养方案中设计了多路经、多规格、多出口的柔性化课程结构。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设计自己的课程选修计划和进程表,确定自己的毕业时间。在充分考虑学生特点、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我们不断加强课程内容建设。根据不同专业实际情况,合理取舍课程内容。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改善课程内部结构,进行课程内容的优化重组。重点突出关键课程内容的一体化设计,形成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由单元到系统、由仿真到真实、循序渐进的实践课教学内容改革模式。例如,学院电气工程系开发了如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单开实验课、电气控制与PLC基本环节与典型环节实训课、及职业技能鉴定考前培训等一批有特色课程,保障职业能力目标的落实。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结合社会和科技发展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提出的新要求,将“产品”的设计、生产、制造等过程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将相近的课程进行梳理、合并,整合成综合性课程或单项技能课。材料工程系将流体力学与传热学基础、铸造设备、铸造工艺学等课程整合为铸造工艺及设备,并增强了目前企业广泛采用的树脂砂铸造技术。同时,将铸造工艺实习分解为铸造轮换工种实训和铸造固定工种实训,并使铸造工种实训项目与中级铸造工职业标准接轨,要求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并根据各专业特点,适时调整课程结构。4.创新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积极创新,探索总结出了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依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按照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将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必修模块中某些课程按照不同的课程目标,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分别设置多学分和少学分课程,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多路径的选择方案。教务处为学生提供印有课程信息代码、上课时间、地点、任课教师基本信息等主要内容的“学生选课指导手册”,依据专业培养计划,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使学生能够真正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和条件在一定限度下进行了选课。《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课程实行了分层教学,即将之分为A、B两个层次,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将教师基本信息在网上公布,由学生自由选择教师。与此同时,采用以现场教学为主体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加强学生“产品生产现场”的岗位训练;完善质量考核与评价办法,增强学生质量、成本和效率意识,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实际工作能力。在“项目引导教学”实践中,材料工程系的毕业设计环节坚持深入生产现场,由企业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设计任务。此外,还采取“仿真教学”、“任务驱动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力争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水平、发掘学生积极性,达到最佳教学效果。5、举办和参加各种形式竞赛,以赛带教、以赛促学、以赛精艺。2007年,学院各系组织车工、钳工、数控技能大赛、制图员、数控工艺员、电子制作竞赛等10多项技能大赛,参赛学生达到2000多名。组织学生参加“2007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在备战过程中,有电气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的200多名学生参加培训。经过教师的有效工作和同学们的团结拼搏,参赛10个队30名同学中,获部级二等奖(陕西赛区一等奖)一名,陕西赛区二等奖一名,三等奖两名,吉武庆老师获本次竞赛陕西赛区唯一的“全国优秀征题奖”。此外,数控工程系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三维数字建模大赛陕西省分赛区比赛,共获得一等奖3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3名;信息工程系选拔38名学生参加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组织的2007年陕西省职业院校学生(华西杯)技能大赛,共有11名学生分别在计算机操作员、程序设计员、网络管理员三个模块中获大赛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三项并获团体优秀组织奖。全院推荐156件作品参加第二届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大赛,获银奖一名、铜奖三名、优秀奖五名;在2007年数学建模大赛中,我院学生获省级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一名;在2007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一人获全国一等奖,三人获二等奖,六人获三等奖。通过这些技能竞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倡导积极向上、笃学精艺的校园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向实用技能的转化。五、实施质量工程,建立以保障和服务于学生成才、教师成长为宗旨的质量管理体系2005年底,我院顺利通过了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等级。此后,学院按照整改方案,立即启动了新一轮质量工程。2006年3月,学院成立了教学质量管理中心,建立了独立于教学管理系统之外,并具有全程、全方位监控和督导职能的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体系,着力将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引入人才培养和教学运行的全过程之中,质量保障体系逐步走向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学院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三个系统组成,即教学管理系统、教学监督系统和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学院赋予三大系统把握状态、控制过程、评价反馈、咨询决策等四大职能,分院、系两级组织实施。这三个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能够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切实可行、系统高效的有力保障。教学管理系统的目标是确保正常教学秩序,由院长办公会议、教学工作委员会、主管副院长、教务处和系(部)组成。院长办公会议负责学院的重大教学决策;教学工作委员会负责审议重要教管、教改项目;主管教学副院长全面指挥教学的过程运行;教务处全面负责教学管理;系(部)具体组织落实和执行学校的教学任务。教学监督系统由院、系两级教学督导机构组成。教学督导机构的主要职能有:对系(部)教学质量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对全院教学组织、安排、服务、管理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各教学环节实施过程及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对基本教学资料及教学管理文件进行抽查;对系(部)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对全校日常教学秩序、教学纪律进行巡查;对全校教学场所及仪器设备状况进行督察;对全校文化、艺术、技能培训与鉴定活动进行调研分析;开展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活动,召开师生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活动,听取师生对教学、管理、服务与后勤保障工作的意见或建议;对有关部门整改情况进行复查。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核心机构是院级教学质量评估委员会。评估委员会主要职能包括:对教学全过程中的各主要环节制定质量标准,对各专业基本教学环节实施状况进行评价;开展优秀教案、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等评比活动;对新教师基本教学能力进行评价;组织“教坛新秀”评选及其他评优工作;开展教研室、实验室、课程、专业等专项评估工作。2006年底以来,学院深入学习并积极贯彻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内涵建设的具体目标,把质量工程作为学院改革建设发展的重中之重,以质量标准、信息采集、监督评价、反馈调控等重要环节组成的教学质量标准、监控和评价体系,正在进一步改进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更为有效的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有力,为学生顺利跨入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学院对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目前,学院已与6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稳定的人才供需关系,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被评为“陕西省高等院校就业先进单位”;用人单位评价陕工职院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称职率为99.84%,其中优秀率为54.65%。可以说,今天的高职教育是处在时展的风口浪尖之上,在无限的机遇当中也存在着很大的挑战。我们正如逆水行船,不进则退;又如在发展的快车道上,停止不前也是一种倒退。在这样的形势下,唯有总结经验,摸索新路,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才能真正让自己培养的人才,成为祖国建设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高职教育,无愧于时代和人民。

铸造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在学习这门课之前,先修的课程主要有:高等数学、工程力学、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工艺学、汽车机械基础、公差与配合等。这门课的主要内容共有十五章,分别为: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金属与合金的晶体结构、金属与合金的结晶、钢的热处理、合金钢、铸铁、有色金属及其合金、非金属材料、铸造、锻压、焊接与热切割、金属切削加工基础、零件选材与加工工艺分析和特种加工及数控加工。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有:使学生获得有关金属学、热处理的基本理论、材料强化,宏观力学性能和成分、微观组织关系的知识;掌握常用钢铁材料成分、组织、热处理及主要用途;常用非金属材料特点及应用;学会典型构件选材,使学生能在机械设计中借助手册等资料进行合理选材和正确制定零件的冷、热加工工艺路线,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并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2当前在校生的特点

因为我院属于高职高专类,所以学生在入校时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基础稍差,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不高,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学习目标不明确,态度不端正,有一部分同学是在与本科院校“失之交臂”的情况下无奈选择专科,要求掌握一门技术,即实践性的课程要多。

3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由于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信息量大、知识点多、涉及面广,同时内容很枯燥乏味,加上学生刚刚从高中上来,对于机床设备、夹具、量具和一些复杂的加工工艺路线连见都没有见过,更别提实践操作了,再加上抽象的概念,教师的教学难度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想而知,所以,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大胆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这门课。

4对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教学内容上的改革

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第一章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第五章钢的热处理、第六章合金钢、第七章铸铁、第八章有色金属及其合金以及第九章非金属材料这几章的内容和先修的课程《汽车机械基础》有雷同的部分,在讲课的过程中应带有复习性的讲课,而第四章铁碳合金当中的Fe-Fe3C合金相图是技术专家的一个工具,同时又是学习后几章钢的热处理、合金钢以及铸铁的理论基础,是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必须重点讲解。而典型机床的简介和切削加工以及数控加工这几章应放在一起讲解,这样学生对机床的认知才会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理解。

5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上的改革

(1)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现代的启发式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站在上面教,学生坐在下面听,老师不管下面的学生到底听没有听、能听懂多少,自顾自地在上面讲,结果,下面呼呼睡倒一片。所以,对传统的这种教学方法必须改变,应由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跟着你的思路一步一步地往前走,以帮助、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领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比如在讲到第四章铁碳合金当中的Fe-Fe3C合金相图时,学生都觉得太难掌握了,根本就看不懂,这时,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跟着我们的思路走,横坐标表示的是含碳量,纵坐标表示的是温度,横坐标有几个关键点:0.0218%、0.77%、2.11%、4.3%和6.69%,先引导学生,含碳量小于等于0.0218%的叫工业纯铁,那同学们想一想工业纯铁很软,有没有用处又在哪些地方用呢?根据生活实际,工业纯铁用得很少,几乎没有用处,只是在实验室里用。那么含碳量在0.0218%和2.11%之间的称为钢,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俗称“钢铁”,那么“钢”和“铁”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让学生跟着我们的思路走,学生自然会回答是含碳量不一样。所以,通过运用引导、启发式的教学,不仅巩固了旧知识,而且教会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吸引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2)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

《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本身很单调乏味,如果课堂气氛再沉闷,老师讲课不生动,那么,学生的听课效果可想而知。所以,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课堂气氛,可以通过现场提问、课堂讨论等等方式拉近师生的距离,使学生能很快进入课堂的气氛当中。这样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应根据课程的特点,把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训联系起来,或者是把课堂教学搬进车间和实验实训室,这样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所学知识,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到“钢的热处理”当中的普通热处理“四把火”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时,如果我们仅仅依靠课本给学生讲,学生听得一头雾水,我们可以在讲解的过程当中,利用多媒体播放车间里“四把火”的热处理工艺,讲完之后,我们在实地上车间参观一遍,感受一下“四把火”,再让学生找出“四把火”的工艺方法、特点和区别。在现场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让学生实际观察零件的加工过程,分析加工工艺,使一些难讲的、难懂的知识点变得很容易理解,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激发了学生参与和动手的欲望,提高了兴趣。

(3)运用“案例分析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中抽象的概念较多,如果让学生靠死记硬背掌握知识,那不但没有理解反而很快会忘记。运用“案例分析法”可以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和老师的交流和沟通,也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到“焊接”时,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制造业是焊接应用最广的行业之一。汽车的车身大约有焊点4000-6000个,那么汽车车身有这么的焊点,首先采用的什么焊接方法呢?它是不是像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见到的一手拿焊条一手拿面罩的焊接方法呢?那是最原始的焊接方法焊条电弧焊。我们讲到这些内容的时候联系生活实际,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理论联系了实际,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4)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知识点多,但是内容很枯燥单调,所以讲授这门课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前,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提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同时查找资料为本节课的讲课内容做好准备;课堂上,分组讨论,并由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最后,由老师总结,带着问题讲解之后,给出问题的最佳答案,让学生再次讨论答案与自己答案的不同点在什么地方,查漏补缺,找出差距,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参与其中,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为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6对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手段上的改革

(1)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随着科技的发达,教学设备也在逐步更新,现在我院每间教室都装有多媒体,原来教师上课都采用板书的形式,不但效率低而且费时又费力,表达方式不直观,有很多图形在黑板上是画不出来的,多媒体课件具有动画图形视频表达准确生动直观、文字表达清楚、信息量大、互动性效果好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弥补了传统教学中教学不直观、很多抽象问题不理解等问题,所以,科技的发达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好充分准备,把信息和知识都融入到课件当中,同时也要求课件制作的美观。比如在讲到铸造和锻压时,不管老师讲的如何生动学生没有见过就是很难理解,有了多媒体之后,放一段铸造和锻压的车间视频,学生能直观地感觉到生产车间的环境和流程,即使没有去过车间,看了视频和讲解之后,也仿佛身临其境,所以,利用多媒体仿真教学,学生对知识能很容易去理解,同时学生获得的知识也增多了,眼界也开阔了。

(2)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里面所涉及到的很多内容都需要学生实验实训,学生从高中刚刚过来,原来在高中学到的都是文化课,没有接触到专业课,也没有上工厂实训过,所以一接触到专业课很难接受,学生学到的都是理论知识,况且课本上讲到的概念很专业很抽象,学生没有实践的话就不认识,更不可能去理解,所以每学期安排的有金工实习,金工实习就是对铸造、锻压、焊接及热处理还有车削、钻削、镗削、刨削、插削、拉削和铣削以及磨削加工的认识实训,是直接完成机械制造的实践过程,实践需要有理论做基础,而该课程必须依赖于有效的机械制造实践过程,所以,金工实习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相互补充,密切配合,两个教学环节同时开展,避免以往的教学过程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7结束语

铸造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压缩机系统构造是开山学院的一门职业能力核心课,课程主要内容为各类压缩机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系统构造、零部件制造工艺。作为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之一的订单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典型压缩机的系统构造及零部件的制造工艺。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压缩机原理部分的内容讲授起来学生容易理解,但对于压缩机的系统构造和零部件制造工艺部分,传统课堂教学的短板便立即显现出来。抽象的零件图纸、材料、工艺过程通过讲授方式往往显得枯燥、乏味,更严重的问题是学生即便通过课堂讲授对这些知识有了一知半解,将来他们真正到了技术岗位,这些课堂所学的知识可能早已淡忘。面对这种情况,企业不得不重新开始对他们进行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训。这个矛盾其实可以在企业中解决。开山集团拥有压缩机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装配、销售,售后服务等整套产品的实现过程,这些实际上是课堂教学中最具价值的资源。在课程设计的时候,可以依托开山学院这个平台,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比如,在零部件制造工艺的课程设计时,可以把课堂从学校“搬到”工厂车间,让学生亲临铸造生产线,切削加工生产线,热处理生产线。实践表明,让学生亲自面对零件生产的现场时,他们会专心致志地观察生产的各个环节和细节,多数学生会自觉地交流和讨论眼前的所见所闻。同时,他们也会产生诸多的疑问,比如,曲轴的轴颈为什么要进行表面热处理?连杆对铸造的要求为什么这么高?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们提得很多,他们问的许多问题其实是课堂教学中的某些知识点。针对学生们现场提出的问题,老师就可以充当解说员的角色,一方面解答学生知识上的困惑,另一方面可以倾听各种不同的声音,及时掌握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把握程度。这样的工厂课堂给学生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大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得先前显得枯燥的知识活力四射,生机迸发。这些企业资源一旦转变成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便立即发挥了弥补课堂教学劣势的重要作用。

二、校企合作平台上面职业能力的打造过程

高职向来强调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而职业技能的培养往往离不开到生产一线去参加定岗实践。通过此种形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堂所学,对抽象的理论知识有直观的认识。另一方面,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职业能力得到了实质性的锻炼,不同程度地掌握了相关职业技能,积累了一部分工作经验。同样企业资源此时可以为学校所利用。压缩机系统构造这门课安排了一定学时的独立实训环节(压缩机拆装和零部件测绘实训),这个独立的实训环节最终安排的场所正是开山公司的各个装配车间和零部件的加工车间。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学生们从小门走进厂门,从学生身份转变为工人身份,亲自和工人师傅一起学习压缩机的装配工艺,学习零部件的制造过程,并动手操作。通过这一形式,克服了学校实训设备单一、实训内容陈旧单调的弊端。学生在车间内实实在在地参与了产品的制造、装配过程,接触了最新的设备和制造工艺。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将来必须的职业技能,这正是当今各个企业对人才最迫切的要求。在学生们的实践过程中还发现,学生对产品的质量意识有了深刻认识,因为他们参与动手操作的产品最终是要交付给客户的,而不是像在学校里面那样,只是一件作业。因此,他要面对工厂苛刻的质量检验,这也迫使学生们克服平时粗心、不注重细节的一些通病。学校、课堂借用企业的这些丰富的资源,收获的不仅是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也间接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这一实践形式,课堂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具体表现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强烈激发,在活生生的机械零部件制造和装配现场,同学们表现出了浓厚的求知欲望和强烈的好奇心,这在以往的纯课堂式教学中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环节;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从抽象转化为具体,从老师讲授为主转化为亲眼所见所闻、亲自探索为主,依托企业里的各种生产设备、各种生产线、各个生产制造环节,学生们或观摩、讨论学习,或亲自动手实践,这种理实一体化在企业中的具体实践不但充实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学生与生产的零距离亲密接触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工厂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让学生在校门之内便感觉到了质量和品质的重要性,使学生们更加注重质量、注重细节,这无疑对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走向职场具有积极作用。

三、总结

铸造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双创”教育;金工实习;培养模式;评价体系;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2015年,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论,随后便在全国激起了“双创”热潮[1]。高校是培养“双创”型人才的重要阵地[2],承担着“双创”教育的时代使命,教育学生“双创”通识、专业与实践知识,培养学生“双创”意识与精神,锻造学生“双创”能力[3],为社会输送更多具有“双创”能力的优秀人才。对此,许多高校设立了“双创”学院,实施“双创”学分制度[4],鼓励并要求学生创新,实现学生自主创新的目的[5]。但多数高校忽略了对工科大学生进行“双创”能力培养行之有效的重要教学环节———金工实习。金工实习仍按传统模式进行,即对学生开展传统的车、铣、刨、磨、钳、焊和铸等工种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严格按照实训老师的指令进行,这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更是扼杀了学生创新实习的积极性,也不符合金工实习课程的新教学目标“学习工艺知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包括工程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6]”。因此,合理整合金工实习资源,强化工程实训对“双创”教育的支撑力度[7-8],因地制宜地结合学校基础条件,在金工实习中,构建适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对于培养学生在实习中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1学校先行的金工实习模式

西南林业大学是典型的农林类高等院校,金工实习课程主要针对少数机械类专业开设,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等。实习内容以制作羊角锤、锤柄为主,以铸造、焊接以及完成实习报告等为辅。因学校对本科生教学要求学分、学时等的缩减和数控实习的单列,金工实习时间为2周。在短短2周的实习期内,学生需实习工种有车、铣、刨、磨、钳、焊接与铸造等,因学生加工羊角锤的精度要求不高以及羊角锤的面加工以铣削进行,故刨削和磨削实习以实训老师讲解和演示为主,多数学生无法参与操作、实习这2个工种。在这种实习模式下,学生都是按部就班,机械式地接受实习与完成实习,走马观花式地把规定工种走一圈,即宣告金工实习结束。显然,这样的实习模式无法实现金工实习课程的新教学目标“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包括工程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样的实习模式也未践行“双创”教育理论及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精神与能力”。

2学校现行的金工实习模式

由于学校现行的金工实习模式无法达到课程新教学目标,也未践行“双创”教育理论与核心,同时受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等的限制,无法对学校现行金工实习模式全盘否定,推倒重来。因此,为充分利用工科大学生最接近工厂实习环境的金工实习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精神与能力。在笔者作为主训老师指导的金工实习中,主要依托铣削、钳工2个工种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依托车工、焊接2个工种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精神与能力。

3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及评价

在金工实习中,学生需加工制作的羊角锤如图1所示,未注倒角C2-C3,未注圆角R2-3,原材料为φ25mm的45#钢棒。加工工艺为:钳工下料→铣方→钳工划线、锯斜面、钻2-φ8mm的两孔并锉削为8×16.5mm的腰型孔。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需要学生建立起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等概念。钳工下料时,要求学生采用手工锯锯断棒料,随后锉削所锯断棒料的两端面,要求保证长度90±0.3mm。下料完成后,学生依据主训老师对铣床操作的讲解与演示,自行调整铣床加工4个面,要求保证宽度19±0.02mm。铣方后,学生划线,钻孔与锉孔,锯斜面与锉平斜面,并达到各相关尺寸。铣削、钳工实习前,主训老师给学生讲解这一环节的评价体系,并出示对应的评分标准。为确保实习过程的安全,相关安全纪律,操作规范必须放在第一位,若学生违反安全的基本规则,则终止学生进行余下的实习,实习成绩不合格。实习安全得到保证后,依据学生加工羊角锤的尺寸精度给予评分。例如,对于长度90±0.3mm,规定下料尺寸合格,给100分;超差0~0.2mm,给90分;超差0.2~0.4mm,给80分;超差0.4~0.6mm,给70分;超差大于0.6mm者,零分,重新进行该项实习。对各关键尺寸,给出各自分数,最后加权平均,即得到铣工与钳工的实习分数。作出评分规定后,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会认真对待每一步的实习操作,主动去检测相关尺寸,这样便使其掌握了尺寸精度、误差、表面粗糙度等概念,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4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评价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双创”教育和金工实习课程新教学目标一致强调的核心问题。因此,应当充分利用车削与焊接2个实习工种来调动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车削是金工实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时间相对较长,也是学生操作较为熟悉的一个机床。正因为如此,实习过程中对羊角锤给出了明确的零件图,但是对锤柄形状、尺寸未作出明确规定,只规定锤柄长度在180~200mm即可。在车削锤柄前,主训老师给学生讲解普通车床的工艺范围、操作要领与安全要求等。此外要求学生创意性地设计锤柄,说明创意来源及内涵,还要能保证普通车床能够加工。最后,依据学生创意设计与加工的锤柄,单独对车削实习进行评分。手工电弧焊实习基本上是各高校焊接实习的重点。我校焊接实习以手工电弧焊为主,学生焊前需完成工件下料,零件组对,焊后清理焊缝等,使学生掌握手工电弧焊的基本操作要领。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给学生准备了φ3mm和φ5mm的钢条。先让学生设计以焊接为主的创新作品,绘制作品装配图,说明创意来源与含义。主训老师进行点评,检查学生所设计创意产品的焊接可行性,检查合格的作品,学生可以焊接操作,制备出成品。最后,对学生所设计与焊接的成品进行评比,给出焊接实习分数。经过对车削、焊接两工种实习环节的改进,不限制车削锤柄形状,学生自行设计焊接产品,都在一定程度实现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精神与能力。

5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