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药教育

中医药教育范文精选

中医药教育

中医药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医学;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学科交叉;高等教育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中医学作为我国原创医学,具有创新性[1],是我国在生命科学领域创新性的体现。中医作为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创新是中医药人应该肩负的使命。“高度重视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党中央向全国高校提出的要求[2]。作为中医药院校,基于中医学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具有一定的必要性[3]。将中医学与多学科交叉创新,是中医学传承创新的有效途径。

1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1.1中医药是孕育创新创业的沃土

千百年来,中医学在守护我国人民健康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古至今,中医药植根于民间,在百姓生活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基于中医学进行创新创业具有广泛的文化基础。中医药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是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的“宝库”之一[4]。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高度重视,从国家战略的高度作出系统谋划和周密部署,提出一系列发展中医药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从《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到《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再到首部中医药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颁布和实施,彰显了中国政府坚定发展中医药的信心和决心,中医药进入全面发展新时代,开启了法治化治理的新征程,同时也为中医学创新创业提供了制度基础。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具有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生态资源[5],在社会上具有广泛的文化基础,同时政府又为其提供了广泛的制度支持,为创新创业提供了沃土。

1.2创新精神是中医学的内在要求

回顾中医药发展史,不难发现历代医家都潜心研究中医药的传承发展与创新,从而使得中医药得以完善和发展。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卷首中用“大医精诚”4个字囊括了对医者的具体要求。所谓“精”,即医术精湛,“至精至微”,医者必须以“至精至微”的态度对待疾病,一方面医者需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知识,广阅典籍,探究用药原理,在经验和典籍的基础上因病施方。另一方面,随着饮食起居的变化,人类的疾病谱也在发生着变化,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人们认识疾病的手段也越来越进步,且医学“非神授”,唯有不断创新发展方可“得其幽微”。因此创新精神是医术“至精至微”的内在要求。所谓“诚”,即医德高尚,“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医者对待患者应“皆如至亲之想”。很多创新设备都是医家为解决患者不便所研发的,如自动煎药封包系统与颗粒剂等中药剂型的研发,也都是为了解决患者煎煮药物不便所进行的创新,也是医家为患者着想的具体体现,因此创新精神是医德高尚的具体体现。我国中医药事业蕴含着巨大的创业商机。古代医者行医多为“自主创业”,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医药专业具备自主创业的基本条件和意识先导[6]。中医药是孕育创新创业的沃土,同时创新精神又是中医学的内在要求,由此可见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必要性,但同时又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2中医药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低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在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的体验中,引导学生体验感悟生活,从而激发创造天性[7]。因此中医药院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应将创新创业意识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去,才能真正将创新创业理念更好地传递给学生。目前,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度较低,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缺乏对中医药院校学生的针对性,人力资源管理、经济类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度低,而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队伍多由管理学专业教师、学生就业指导教师组成[6],师资专业与中医药专业关联性低,作为理工类专业背景的学生,面对这类文史类知识,若无法将偏文史类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偏理工类的专业教育相融合,势必会进一步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产生畏惧感,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2.2中医药创新创业形式过于单一

目前,中医药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氛围浓厚,但创新创业思维局限,形式单一,并未体现出中医药的核心竞争力。仅以中医药文化元素对产品进行包装,如中药香囊、茶饮、饰品等,以个体形式进行售卖,未能与本专业科研相融合,竞争力弱,难以形成较为成熟的产业项目。同质化严重且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创业项目势必难以获得市场认可,使学生对中医药创新创业的竞争力缺乏认同,导致部分学生轻视创新创业,降低了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2.3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缺乏多样性

创新创业活动多以竞赛为主,辅以创新创业类讲座,缺乏持续性与多样性。造成参赛结束,创新创业的行为就结束了,而参与者又多为创新创业意识较强的部分同学,难以做到全面覆盖。常此下去,会降低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参与度。

3“融通联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但目前无法达到这一要求的主要原因在于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度低。为了提高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度,北京中医药大学提出“融通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8],现总结如下,以资同道。

3.1学科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

中医学作为一种科学,其必然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模式的改变而进步[9]。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多学科交叉可以充分利用其原创优势,在推动中医药发展的同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随着现代技术飞速发展,各学科通过其特有途径诠释中医学、传播中医学。互联网技术为中医远程诊病提供了可能;大数据技术为中医数据挖掘提供了便利[10];材料学为中医诊治疾病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化学为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医药提供了渠道;影像学提供了丰富的诊断资料。多学科交叉不仅提高了人们对中医学的研究水平,同时也提升了老百姓对中医药服务的获得感和体验感,从而实现个性化、便捷化、共享化、精准化、智能化的中医药健康服务[11]。由此可见,多学科交叉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然趋势。

3.2多学科交叉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向

目前,中医药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创业单打独斗的问题,忽视了学科交叉的重要性,部分同学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但是由于缺乏管理学能力,往往很难在创业中获得相匹配的收益;在学生参加的创业类比赛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团队成员专业过于单一,往往很难取得较好的成绩,因此中医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应强调多学科交叉的校际合作,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12],是中医学创新创业的可行途径。

4结论

中医药教育范文第2篇

1结构视角

《常见病中西医诊断及合理用药》共分17章:第一章为常见妇科疾病,阐述了女性内生殖器基础解剖及生理知识、滴虫性阴道炎、念珠菌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炎、萎缩性阴道炎、慢性宫颈炎、盆腔炎性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子宫肌瘤、月经病、带下病、女性日常保健与避孕药物使用等知识,分析了疾病药物治疗方案、联合用药原则及药物作用机制,并结合前沿研究成果及妇科药物使用指南指出了妇科常见疾病合理用药方式;第二章为常见呼吸系统疾病,阐述了呼吸系统基础解剖知识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咳嗽、喉癌等疾病知识,分析了呼吸系统疾病发病原因、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第三章为常见消化系统疾病,阐述了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腹泻、急性肠炎、痔疮、脂肪性肝病、慢性乙型肝炎、胃痛、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的治疗及用药标准;第四章为常见循环系统疾病,阐述了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常见临床症状,分析了原发性高血压、低血压、血脂异常、异常脂蛋白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眩晕、胸痹等疾病的诊断及药物治疗方案;第五至十四章分别阐述了常见神经系统疾病、常见血液系统疾病、常见代谢与营养性疾病、常见泌尿系统疾病、常见风湿性疾病及骨关节等疾病、常见皮肤疾病、常见耳鼻喉疾病、常见口腔疾病、常见眼科疾病、常见儿科疾病,并结合诊断、症状评估、用药标准、治愈指标等分析了各类疾病常见应对措施;第十五至十七章从药店视角分析了药店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创建与实施、药店商品销售技术及销售资源的挖掘对策。总之,本书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疾病为基础对中西医治疗药物进行解读,具有普适性好、针对性强等特点,可使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者更好、更合理地应用药物。

2内容视角

《常见病中西医诊断及合理用药》一书的第二章重点阐述了呼吸系统疾病及中医药治疗肺炎的机制、方案等,因此,可将中医药防治方案纳入社区健康教育,让民众掌握一定中医药防治措施,进一步提升呼吸系统疾病防控水平。

3总结

中医药教育范文第3篇

研究生教育信息化水平对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起到了重要助推作用,也成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1],因而开展专业化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以实现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在当前我国中医药院校势在必行,理由如下:

1、形势发展需要

2003年起我国硕士研究生开始大规模扩招,以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发展趋势。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近年来研究生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目前在校研究生人数超过4,000人),培养类型复杂多样(全日制、兼读制、七年制、非医攻博、同等学历、中医师承、来华留学生多类型并存;学历教育博士、博士专业学位、学历教育硕士、硕士专业学位多层次兼容)。同时,近年来国家研究生教育整体趋势逐步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实行战略性转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环节更加细致、流程更加繁琐、要求更加严格。不仅是增加了工作量,更增大了工作难度,管理稍不到位,就容易出现失误。尤其是在研究生教育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学历即时注册、学位网上认证等),学生维权意识普遍增强的大环境下,对于学校和研究生管理相关部门而言,可谓任务越来越重,责任越来越大,风险越来越高。因而,原有的管理模式和办公手段已不能充分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需要。参考国内外院校的成功经验,大胆地走“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之路,实行计算机化教育管理是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育科学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2、管理流程需要

研究生管理是研究生院的主要日常工作之一,涉及到校、院、系(所、中心、基地)、师、生等不同层级,因此,理想状态下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应该是一整套细致、严谨、衔接的规范流程。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中涉及招生办、培养办、学位办、思政科、管理科、就业中心、二级单位、财务处、科技处、外事处(境外生)、后勤集团等各级管理部门。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使用先进手段,借以保障各部门之间信息流通、数据共享、增进效率,是提高研究生管理水平必须解决的问题。

3、业务实际需要

研究生教务教学管理工作是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是整个研究生管理的核心和基础。面对纷繁复杂,种类繁多的数据和报表(如招生录取数据,学籍注册数据,学历电子注册、学位授予信息年报、就业去向登记、高基报表统计等等),手工处理方式已经很难跟上现代化管理的步伐,稍有不慎,就可能使学生权益蒙受损失,给学校声誉带来损害。这已不单是人手短缺、任务量大的问题,而是工作质量、办公效率和事业安全的问题。随着计算机及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方面都对研究生教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快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科学管理,已经成为摆在整个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

二、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实行信息化管理的优越性

调研结果表明,全国大部分中医院校已采用计算机系统平台实现信息化管理后在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部门间共享数据、降低数据错漏率、实现校院分层管理、研究生分类指导、紧跟国家变化、即时信息等诸多方面均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与原有管理模式和办公手段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特点,具体表现在:规范化管理,流程更加科学。研究生管理工作包括学生从入学开始到毕业全过程,包括招收录取、学籍注册、缴费登记、导师选择、培养计划制定、课程选择和考试、成绩录入与、论文评阅与答辩申请、学位审核与评定、学位授予、就业去向登记、学历电子注册、学位授予信息年报等十多个管理流程和模块。管理流程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对于学校研究生管理水平的提升将产生重大影响。多部门信息共享,数据上报准确度提高。管理系统依照国家、地方省市数据上报要求内置报表模板,根据需要选择上报数据内容,采取学生自主填报,分级管理审批,定期维护升级等工作管理模式,实现信息部门间共享,提高上报数据准确度,降低人工失误几率。实现校院两级化管理。校院两级化管理是研究生培养的发展趋势,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的急剧增加,传统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专业结构逐渐细化的要求,学校势必需要将研究生培养的工作逐步下放给系部和导师。同时,系统平台提供的导师(管理部门)与学生互动配合,对话操作的形式,有助于学生了解研究生教育流程,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紧跟国家变化,及时调整应对。近年来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发展迅速,改革积极、变化较多,如何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妥善应对,是各大高校均应思考并寻求解决的课题。开发软件系统的专业公司,为保证自己产品获得长期稳定的认可,会充分发挥其专业团队和资源技术优势,早于高校做出反应,设计研发与国家变化要求对接的新功能、新模块(比如数据报表的格式更新和替换),以满足新老客户的需要(管理系统提供免费升级和更新服务)。不同类型研究生分类指导。目前我国研究生类型多种多样,从入学模式来分,除国家统招外,还有委培生、代培生、进修生;从学位类型来分,有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从层次来分,有硕士生和博士生;从考试形式来分,有统考生、单考生,还有免试生;从教学模式来分,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等等。不同的研究生类型由于培养方式不同将给传统的研究生教学模式提出新的挑战。计算机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类型构建个性化培养模块,制定培养计划,通过网络终端在线对不同类型研究生进行分类指导。盯紧关键环节,严格管控过程。论文和答辩作为研究生培养中费时最长的一个环节,对于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也不容质疑。但是受限于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人数的限制,单纯依靠人力监督,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流程管控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及时性。计算机系统的启用可以实现全方位监控,针对关键环节实施跟踪定位,从而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质量。

三、关于加强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领导加强重视,全员提高认识

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涉及整个学校层面上的系统化工程,需要协调教务教学、科研管理、人才培养,招标审计、财务设备等方面力量,如果没有学校高层的重视、支持以及各级部门的通力配合将是难以实现的。而且,高层做好顶层设计,有助于防止出现过度分散化开发倾向[2],多部门协同参与建设,有利于解决高校信息化建设不够规范、共享程度低的问题[1]。因此,领导层面需加强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和时代性的科学认识,各级部门要形成信息化服务、规范化管理的先进理念。只有学校上下加强重视、统一认识,才能保障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有序发展。

2、继续教育培训,提升业务素质

全面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需要一支素质高、懂得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富有开拓精神的管理队伍[3]。而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中医药院校中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老师并不具备专门的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知识背景,因此为更好地操作网络系统、应用信息平台为我们的实际工作服务,最大限度利用电脑将人脑从机械性、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让人脑有时间去思考和解决需要创造性的问题[4]。邀请专业人员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不同层次地培训,使其全面了解和及时掌握管理系统的操作和维护是非常必要的。建设拥有先进管理意识和掌握信息化技术的管理人员队伍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实现信息化目标的重要保证[1]。

3、保障经费投入,科技带动生产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5]。中医药院校领导和各级部门要明确在招生规模扩大、学科专业增加和改革积极深化的新背景下,研究生教育若要跟上形势变化,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有意识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完善的信息化手段代替手工管理模式来提高工作效率和节约工作成本。做好经费预算,落实资金投入,逐步建立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从而确保建设工作优质长效。

4、选择专业公司,注重维护售后

中医药教育范文第4篇

1以科学发展为目的积极创新中医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而高校的科学发展需要科学的内部管理体制为其保驾护航,因此要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发展本位”的管理意识,建立管理科学、权责明确、机制健全、运转高效、竞争有序的现代大学制度。

首先,要不断提高高校领导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中医药高校领导必须充分认识高校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点,勤于学习管理、专心投入管理,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努力成为高等教育管理专家。

其次,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高校内部管理的科学、健全。可通过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内部管理机制。同时,要调整学校机构设置,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彻底改变高校机关政府化的倾向,通过撤销、合并、联合办公等方式调整组织结构,转变职能,提高效率,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保证管理队伍勤力高效。

第三,要改革人事制度,强化岗位职责。实行科学的定岗、定编、定责,形成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高能低”的激励、竞争、淘汰机制,努力创造有利于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的人脱颖而出的良好用人环境。

2用科学发展的模式强化优势,突出特色

所谓高校的办学特色,就是指其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和固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所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集中体现在学科建设,在科研或其他领域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并以此确定学校的地位和影响,带动学校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是一所高校区别于其他高校的显著特点和亮点,是学校办学的个性化特征。中医药高校制定发展战略必须深刻探究和发挥自身的学科和专业特色,强化优势并发挥优势效应,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科学发展。

首先,强化中医药学科,突出学校特色。把大的做强,把强的做好,这是高校办学定位和战略发展的重要原则。中医药高校未来发展的学科专业优势依然是中医药学,这是中医药高校发展和壮大的根基所在,是不可动摇的发展方向,因此,必须要强化中医药学科,彰显中医药学科特色。

其次,强化地域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社会是高校三大职能之一,中医药高校要依托自身优势和特色,在重点学科的规划和选择上,突出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主题,使学科建设与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力引擎”。重点学科的建设要紧密围绕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需要,突出大学的服务职能,主动贴近,积极配合,争创实效,在不断加大为社会服务的同时,推动学校的科学发展。

中医药教育范文第5篇

社区健康教育是普及疾病防控知识的重要途径,可增强居民疾病防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达到减少发病、控制病情进展等目的。中医药“治未病”理念有利于做到事先预防、事中干预等。《常见病中西医诊断及合理用药》一书以临床常见病及其病因、基础知识、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常用中西医治疗药物等为基础,致力于提升连锁药店合理用药的专业化服务能力,同时以中西医用药、联合用药及关联搭配为思路,对妇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等14类常见疾病的诊断及用药进行了归纳、整理,并论述了中西医治疗药物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此外,本书还从药店职员角度出发,涵盖了其为顾客提供用药指导的温馨提示。整体而言,本书结构层层递进,在保证学术价值的基础上将晦涩难懂的文字进行直观转化,提升了内容可读性,可作为药店职员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服务能力及技巧的范本,也可作为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者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的参考资料。

结构视角:《常见病中西医诊断及合理用药》共分17章:第一章为常见妇科疾病,阐述了女性内生殖器基础解剖及生理知识、滴虫性阴道炎、念珠菌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炎、萎缩性阴道炎、慢性宫颈炎、盆腔炎性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子宫肌瘤、月经病、带下病、女性日常保健与避孕药物使用等知识,分析了疾病药物治疗方案、联合用药原则及药物作用机制,并结合前沿研究成果及妇科药物使用指南指出了妇科常见疾病合理用药方式;第二章为常见呼吸系统疾病,阐述了呼吸系统基础解剖知识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咳嗽、喉癌等疾病知识,分析了呼吸系统疾病发病原因、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第三章为常见消化系统疾病,阐述了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腹泻、急性肠炎、痔疮、脂肪性肝病、慢性乙型肝炎、胃痛、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的治疗及用药标准;第四章为常见循环系统疾病,阐述了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常见临床症状,分析了原发性高血压、低血压、血脂异常、异常脂蛋白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眩晕、胸痹等疾病的诊断及药物治疗方案;第五至十四章分别阐述了常见神经系统疾病、常见血液系统疾病、常见代谢与营养性疾病、常见泌尿系统疾病、常见风湿性疾病及骨关节等疾病、常见皮肤疾病、常见耳鼻喉疾病、常见口腔疾病、常见眼科疾病、常见儿科疾病,并结合诊断、症状评估、用药标准、治愈指标等分析了各类疾病常见应对措施;第十五至十七章从药店视角分析了药店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创建与实施、药店商品销售技术及销售资源的挖掘对策。总之,本书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疾病为基础对中西医治疗药物进行解读,具有普适性好、针对性强等特点,可使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者更好、更合理地应用药物。

内容视角:《常见病中西医诊断及合理用药》一书的第二章重点阐述了呼吸系统疾病及中医药治疗肺炎的机制、方案等,因此,可将中医药防治方案纳入社区健康教育,让民众掌握一定中医药防治措施,进一步提升呼吸系统疾病防控水平。

总而言之,《常见病中西医诊断及合理用药》一书从理论出发、落根于实践,汇总了最新国内外前沿知识、整理大量常见病中医药治疗方案,有利于提升社区健康教育服务水平及合理用药水平,完善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内容,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优势。

作者:王晶 段清珍 李红 单位: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医医院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