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师教育

中师教育范文精选

中师教育

中师教育范文第1篇

一、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处于成年人与未成年人心理交替的矛盾时期,特别是“80后”一代,各方面的心理活动比较复杂。既有作为受教育者的被动心态,又有作为成年人的独立自主的主动心态。

1.年龄与心理发展不同步

大学生个体形态上的生长发育已进入稳定期,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往往倾向于追求独特,价值观念尚不稳定,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易发生变化,时常处于波动、迷惘、抉择之中,其心理成熟又落后于生理成熟,因而大学生的情感是不稳定的,情绪变化起伏大,易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心境变化快。对大学生而言,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促使心理日益成熟,以便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成年人。

2.自我提升、认知意识增强

自我概念是指人对自身的认识及对周围事物关系的各种体验。它是认识、情感、意志的综合体,是人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展最快的时期,它使人心理的各个方面都发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变化;它使一个人能反省自身,有明确的自我存在感,从而以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周围世界;它使人的心理内容得到极大的扩展和丰富。且一个人的文化素质越高,其自我意识就可能越强。从这两点来看,大学时期是真正认识自我的时期。他们注重内省,注重探求自己微妙的内心世界,把自我分化为主我和客我,以及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力图理解自己情感、心理变化,自觉地从各方面了解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设计自我的模式。

3.智力活动多元化

智力活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它主要向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等多元化方向发展。他们通过对各学科进行系统的学习,在脑海中建构起了自己的一套学科体系结构。他们一般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通过专业训练、系统学习,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智力水平大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智力层次含有较多的社会性和理论色彩。另一方面,大学生迫切想融入到社会中,顺应时代的潮流。他们关注着社会,评判着各种社会现象,并参加社会实践,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变各种令人不满意的现象,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体现自己的力量,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使大学生心理活动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并呈多元化方向发展。

4.渴望赏识、树立自信

赏识,是指充分认识到人的积极因素,并加以肯定与赞赏。赏识对于成长中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赏识可以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对大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可以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懦弱心理,树立自信心。每个大学生都需要得到赏识,而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的学生更是渴望受到赏识。但是他们很容易被他人忽视,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赏识。这就需要以教师为主导,营造氛围,创设群体赏识情境。发挥他们“群策群力”的作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大学里学生们大都以自我为主,以班级的群体活动很少,因此这就需要把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发挥出来,利用群体赏识取得良好教育效果。比如以班级、年级、系别为单位组织的音乐会、画展、诗歌朗诵会、辩论比赛等等形式,都可以为大学生参与各种活动、让他们在群体赏识中体验成功创造条件,都是学生自信心产生的重要源泉。二、教师的角色转换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它不在是静止的、被动的、生硬的,而是动态的、发展的、创新的,教学将真正成为学生富有个性化、多样化的创造过程。

当代教育的各个方面都面临着新的来自上述知识变革的巨大挑战。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它所培养的人一定是能够适应这种新的知识状况的人。而要培养出这样的人,教师自己必须首先转变自己的知识观和学习观,转变自己在知识传递方面的角色态度和行为方式,重新塑造自己的职业形象和职业信念。

1.权威动摇、非权威领先

权威指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而在教育领域里古代教师是靠自己的研究获得的权威,是学者个人的权威。近代教师则是靠严格的教学制度获得权威的。知识精英扮演了积极的作用,是一种职业的权威。但现在随着知识合理性的修正和扩展、知识的大众化,教师充当知识的权威的地位就被动摇了,学生在一些方面的知识可能还会超过教师本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再是、也不可能是、不应该是知识的权威了。

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2.帆航引导、奔流不息

我们常说点滴之恩应以涌泉相报。然而,老师给我们的恩情并非点滴而是涌泉、是奔流。因为,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教师不断吸取营养、补充营养成为川流不息的奔流,带领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应当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多元化发展。

3.信息平台、精神殿堂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而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众所周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4.果树常青、二者合一

“春蚕”、“蜡烛”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教师的比拟,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而毁灭掉主体。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吸收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教师只有成为果树常青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战者。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新的教学课堂中不仅教师要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和促进者的二者合一。

三、教育中师生关系的新特征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性的关系,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教育性。这种关系作为教育的手段不仅能传授知识、技能和情感,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可以改变学生的个性特点,增进相互理解,交换意见和看法,增强亲近感与情绪共鸣。同时,通过教育交往活动也可以解决教学中不和睦学生之间的矛盾,消除不利于团结的因素,达到教师和学生的共赢。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缔结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育中师生关系发展的新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为本、责任为重

社会由各色各样的群体组成,其中学生就是社会中相当大的群体,是社会发展不容忽视的群体。同时,他们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如果说社会的发展是以大多数以人为本的发展,是以无数个个体人为本位发展。那么,以人为本就需要落实到个体人那里,学生作为个体人也需要以他们为本。个体人的基本特征在于“自我意识”的具备和基本权利的拥有。个体人的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独立的自我选择意识和自我的责任能力,个体人的基本权利则表现在平等的公民权等多个方面。学校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其能够对每一个学生的平等权利和合理利益提供必要的保护。然而,学校还需要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责任教育即是强调培养青年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在塑造国家精神的同时更注重发展青少年承担责任和义务,创造新生活的品质。责任教育也要求学生成为学会如何与别人相处,有高雅自由的生活,能够考虑别人的需要、有丰富的情感和高雅情趣的自律性。西方主要国家中,美国在德育理论研究方面起步最早、成果最丰富。从19世纪末开始,以杜威主义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德育思想开始深刻的影响美国的学校德育。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道德教育","任何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理解的学科都具有道德意义"。[4]

一个人只有在他拥有意志的完全自由去行动时,他才能对行为负完全的责任。“你们是自由的,因此是负有责任的。”[5]一句话,自由意味着责任。在这里,自由与权利、责任与义务是一致的。因此,马克思的结论是:“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2.回归自然、师生同源

中师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多媒体教学;师生互动

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了教育中中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它的出现开启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投影仪等等多媒体设备的硬件环境下,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手段也更加丰富了,而且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了很多,高等教育的教学新模式开启了。在这样的优越的环境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重大的影响,一方面师生之间的互动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影响,其互动的形式也更加丰富起来了;另一方面在多媒体技术的影响下,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够培养出素质更加高的人。

1高等教育多媒体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途径

(一)巧妙设疑

传统的教学课堂主要遵循着“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对于好学的学生这种教学方式也许不存在什么问题,但是对于不好学的学生来说,其弊端就完全暴露了,尽管老师讲的内容很多,但是这些学生能够真正消化吸收的却很少,因而在学习效率和质量上很低下。在现代化的高等教育中,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打破这种教学模式带来了条件。在课堂上,教师要想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对此,教师可以将想要提问的问题做成课件放在大屏幕上,然后采取设疑再让学生来解答的方式,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要进行引导,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要积极地予以鼓励。在对媒体技术下的师生互动,不仅能够使学生的大脑能够迅速地进入思考的状态,注意力更加集中;而且通过屏幕的问题展示,减少了时间的浪费,从而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供更加充足的时间。

(二)启发学生思考

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下,给高等教育的课堂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教学效率和质量成倍增长。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出现了很多运用不当的问题,导致了多媒体并未能完全地发挥它的功效。比如在多媒体下的高等教育课堂,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的确是充斥着整个课堂,然而很多老师仍然只是简单地利用演示稿、PPT来进行知识的板书,老师的教学方式也只是利用多媒体来进行内容的单向灌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仍然没有得到体现,因而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在对媒体应用的课堂上,教师需要积极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增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例如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一主题来自行进行演讲稿和PPT的制作,在完成之后,教师再对其进行改进。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地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学习的积极性高涨;另外,也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三)加强之间的讨论

在多媒体技术下,要想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操作题,学生在自行操作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同时还能够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学生操作结束之后,教师需要对学生当中存在的共性的问题进行总结然后分析。对此,可以采取老师和学生之间共同讨论的方式,具体的步骤如下:首先让一名学生上机操作,然后让其他学生对其操作方法进行讨论,然后再由老师来进行正确的点评。这样的教学方式,充分地发挥了多媒体的功能,同时师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高等教育多媒体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意义

(一)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是一种集计算机、投影机、摄像机等技术融于一身的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由于在图像、视频的展示下,使得抽象的内容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了,这样就方便学生理解了。另外,多媒体通过造成一系列的视觉上的以及感官上的效果,对学生的五官产生了直接的刺激,再加上老师穿插着的绘神绘色的讲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便得到了激发,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多媒体技术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下,一方面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集体智慧的力量;另一方面,它给高等教育课堂的教学内容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些对提高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更重要的是,由于多媒体技术营造出的学习氛围,学生和老师之间进行互动的机会不仅增加了,同时也打破了传统课堂中学生和老师和互动的排斥心理的局面,这对促进师生友谊的建立是十分有效的。另外,由于多媒体技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性,即使不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也能进行互动。

3结语

多媒体局面下的高等教育课堂焕然一新,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模式被打破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被提高了,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另外,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成为了这一教学模式下的产物,从而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高等教育需要不断地挖掘多媒体的优势,从而为高等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梁海珊.师生互动关系视角下的高等教育多媒体应用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3(27).

[2]黄海蓉.多媒体教学与师生互动管见[J].韶关学院学报,2009(08).

中师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师德建设;中等职业教育;教育行风;教育形象

学是师之骨,德为师之魂。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正走出低谷,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新形势下,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也赋予了新的含义。

一、与时俱进的中等职业教育师德师风建设

2000年5月,为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从坚持正确方向、热爱职业教育、关心爱护学生、刻苦钻研业务、善于团结协作、自觉为人师表六个方面对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师德建设提出了要求。2013年9月,为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教育部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在《专业标准》中,师德结构被划分为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和个人修养与行为四个方面。这既是国家对合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方面的基本要求,也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在师德方面的基本依据。2014年教师节,在同北师大师生代表座谈时,发表了《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讲话,对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对中等职业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要求充分结合了中职学校的特殊性,是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

二、在师德师风方面制约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利因素

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师德师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广大教师在教学和管理岗位上勤勉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与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着诸多师德方面的欠缺,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1.政治思想修养下滑,理想信念弱化。2.工作热情不高,敬业精神不足,甚至出现职业倦怠。3.关爱学生不够,教育方法简单。4.缺乏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将教师这一职业仅仅作为谋生手段,教学上应付,不钻研业务,不关心教学质量和效果。5.缺乏进取精神和反思意识,缺乏积极的提升意识,教育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和内容严重滞后。6.缺乏团队协作意识,在合作教学或项目合作中不能发挥协同效应。

三、师德师风建设与中职教育发展的关系

《专业标准》在基本理念篇中提出四项基本要求: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师德贯穿于教师职教生涯的全过程,显现于职业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坚持师德为先,既是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

(一)师德师风建设有效推进职业教育行风建设

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虽然,近年来教育行业风气与教育环境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尤其是职业教育获得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发展,但不和谐的现象依然时有发生,不仅严重阻碍了教育行业的建设进程,也直接影响到教育行业在社会的形象。如何在全社会营建起“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深厚氛围,吹响提振职业教育的号角,切实推进职业教育行风建设,是每一位职校教师前进的方向。

(二)师德师风建设同频共振职业教育良好形象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执行者,是教育形象的代言人,需要在履行职业道德规范中树立并保持职业教育的良好形象。

1.爱岗敬业是师德的基石,是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基础对于职业学校的教师而言,爱岗敬业是普遍性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所谓干一行爱一行,体现的是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达成这一目标,中职教师的“爱岗敬业”不仅表现为对教师岗位的热爱,更体现在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钻研探讨和精益求精,体现在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走上讲台,教书育人;走下讲台,为人师表。这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也是教师职业理想、敬业精神的直接体现。

2.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是催发学生全面发展的沃土和苗床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要求,亲人般的关爱会让每个孩子敞开心扉、以诚相待。这种师生间的温暖、和谐会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顺利开启新的学习历程。教师的爱,有时表现为对学生的尊重,这种尊重会创造出温暖怡人的土壤,催发学生自主发展,快乐成长。教师的爱,有时表现为治学的严谨,从专业引领到技能提升,细心培育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教师的爱,有时是理性的规划,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达成共识共进、实现全面发展。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催发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沃土和苗床。

3.不断进取是师德的生命,是引领教师提升水平的内在动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其特殊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职校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迎来更大的挑战,不仅需要在教学内容中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在专业水平上与行业企业技术需求保持同步。只有保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进取,持续提升水平,才能保持专业权威,赢得社会、家长学生的认可、尊重与爱戴。

(三)良好的师德师风有力促进受教育者健康成长

师德最重要的体现在于关爱每一位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心灵。中职学生普遍学习习惯不佳,不仅需要教师耐心细致地教授引导,还要因材施教,帮助不同学生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面对个性独特或消极悲观的学生,教师更要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帮助学生走出低谷,在新的环境健康成长、重获学习与成功的快乐。

中师教育范文第4篇

一、成立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领导小组。为了确保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学校高度重视,*年11月6日召开学校行政领导会议,成立了以庞宁校长为组长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对整个工作进行总体上的规划与部署。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制定了《*初中师德师风工作实施方案》,这个方案指导思想到位,任务明确,活动步骤清晰,职责到人,措施有力,得到了县教育局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督查组的肯定。

二、召开师德师风教育动员大会。在*年11月9日上午,学校经过精心准备在*初中多媒体教室召开师德师风教育动员大会,在动员大会上,校长庞宁同志作了重要的讲话,首先传达了校长会议精神;庞宁同志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了我校的制订的《*初中师德师风工作实施方案》,强调了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工作安排等,要求教师认真参加教育活动,提高自我综合素质、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重新树立*初中教师的良好形象,促进*初中科学发展。最后,校长组织教职工学习教育局崔局长《加强师德师风教育,造就一支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在全县教育系统师德师风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

三、切实抓好集中学习与自我学习活动。学校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和学校实际,明确了集中学习时间为周日晚集中例会。明确了集中学习内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讲话》、《汶川地震教师英雄谱》等相关资料。在学习过程中,明确要求每位教师撰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不少于3000字。同时学校根据县教育局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要求每位教职工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自我学习,自学时间不少于15个学时,以“师德教育活动通讯”为主要学习内容,在学习期间,按要求每位教师都撰写了学习记录,心得体会。

四、做好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宣传工作和建立健全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监督机制。为了扎实开展教育活动,我校成立了德师风教育活动宣传组和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监督组,宣传组积极向县教育科研网和玉林市教育信息网提供我校师德教育活动开展的情况、做法和经验、师生先进事迹,其中我校607班在班主任吴少文老师的带领下向双旺初中患白血病捐款救助的事迹得到了《南国早报》(2009年3月10日)、《玉林晚报》和*县教育科研网的报道,充分体现了我校开展的师德教育活动的成效。在*年12月14日在*初中举行的*县“弘扬高尚师德,做人民满意教师”的报告会上聘请了三名退休教师代表为师德师风活动监督员,监督员通过各种形式了解我校师德师风情况,为学校师德师风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1、在学生当中开展“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评选活动。包勇、刘小丽、吴少文、刘桂华、梁光锋等老师被评为我校学生当中最受欢迎的好老师,同时对我们学校内部的先进教师事迹大力表彰宣传,号召教职工向身边的典型学习,起到榜样模范带头的作用。

2、举办师德师风教育宣传报告会。12月14日邀请县实验中学副校长,玉林市优秀教师江锋同志到我校做了师德师风建设专题报告会,江锋同志的报告娓娓道来,见解独特,深入浅出,启发性强,对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教育活动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我校教师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开拓创新,增强教育教学能力,争做一名人民满意教师。

3、教职工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年修订)》进行自查自纠。认真反思、反复对照、撰写好个人师德师风自查材料,并认真填好《*县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教职工自查评估细则表》。

4、认真组织以科组为单位,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教职工以科组为单位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法》,深入剖析思想,进行反思并认真作出评议。对所查找出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采取有力措施逐项逐条整改。通过个人批评与自我批评,教师之间互评,使教职工增强工作的责任心和教师的责任感,以饱满的精神、务实的态度去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其中语文科、英语科、数学科、理化科的反思评议彻底,认真回头查漏补缺,防止师德教育活动走过场。

5、开展评选师德师风先进个人的评选活动。包勇、刘小丽、吴少文、刘桂华、梁光锋、蒋鹏、冯德军、王安成、黄媛、李昌锋等同志被评为我校师德师风先进个人,通过评选活动增强了教师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我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了新形势下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大力弘扬人民教师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激励广大教师加强师德修和在教育教学上的创新意识

六、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的工作。科学制订和逐步完善师德师风各项规章制度是扎实推进师德师风教育活动见成效的关键。要进一步健全师德师风建设的保障,监督机制,学校领导要率先表范,以身作则,加强自身师德师风修养,依法治校,依法办学;教师要树立新理念,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评优评先晋级晋职和师德评议挂钩;坚持长期开展“三进”(干部进学校、校长进课堂、教师进家庭)和“三评”(学生评教师、教师评校长、家长评学校)的活动;建立教职工师德师风工作档案,收集、整理、每位教职工师德师风、工作业绩、奖惩情况等方面的材料。

在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实践中,我们获得如下的体会和启示。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

我县开展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是为了促进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教育发展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为此,我校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了评先评优、奖惩与师德相结合的制度,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以专业发展为目的,鼓励教师参加课题的研究,加快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目前,*初中承担玉林市“*”规划A类课题《合作学习理论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和玉林市“*”规划B类课题《合作学习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课题研究。*初中还参与广西“*”规划重点课题“初中生职业指导及初中学校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验”的研究工作,是*县研究的子课题“农村初中生职业指导教育的研究”的实验学校,同时也是*县首批“杜郎口模式”实验学校之一。我校的教师只要参与其中,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端正教学思想,转变教学观念,实施新课程改革,就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对学生的发展而言,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行细致入微的管理,如强化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的建设管理,每年都购置一批新图书,按时足时开放图书室阅览室,为师生服务。在校园成立由责任心较强教师组成的学校巡逻队,加强学生课间时间和自修时间的组织纪律管理,成立学校巡逻队后,学校做到随时有教师管理学生。开展安全教育月活动、学雷锋月活动、队形队列比赛、师生拔河比赛、球类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展现才华提供了平台,学生在参与活动、参与社会中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积极实施“杜郎口模式”实验

我校是是*县首批“杜郎口模式”实验学校之一。派五名领导老师到杜郎口中学学习,学校大力宣传杜郎口教学模式,设立杜郎口教学模式实验班,布置实验班教室,创设适应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课堂教学环境。积极加强和改进初中课堂教学中,打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高效学习的新型课堂,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通过新课堂交往中创造积极的师生关系,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形成自我的人格,体念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关爱、赏识、激励”关系,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公平,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师生关系就和谐了,歧视学差生及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就不会发生了。

3、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

中师教育范文第5篇

目前,基础教育整体仍处于转型期,包括传统教学观念向现代化教育理念的转变,旧教材向新教材转变,以灌输、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向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和学习形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具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转变,学生由消极被动学习向主动参与学习的转变。教师是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及时了解我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及教学的情况,有助于有的放矢地把新课程改革推向深入,进一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20*年9月至20*年4月,教师进修学校和各中心校、县直校、幼儿园一起,对全县一线任课教师的基本情况和教学现状做了较全面调查和统计,建立起“**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信息监测系统。”此次调查对象包括3380名教师和学校部分教育干部,基本上概括了我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全部,调查是真实、有效、可信的,在我县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另外,教师进修学校在2005年10月至20*年11月,分别对大杖子乡、挂兰峪镇、大水泉乡和北营房镇的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培训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取得了较为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师基本情况

⑴性别和年龄结构

从表中可以看出,女教师占51%多一点,性别结构基本合理;31岁至50岁教师占65%,说明这一年龄段教师已成为我县教师的主体,这部分教师从教时间较长,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有利于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仅占21%,而且大多已接近30岁,其中26岁以下的教师仅占5%,这说明我县教师的年龄结构已出现断档,年轻教师数量少,教师后备力量不足,这会严重影响全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⑵学历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大专以上学历占77.58%,教师学历提高的积极性很高,中学一线教师的学历达标(大专)已接近100%;中师学历人数为719人,说明近61%以上的小学教师已经取得了大专学历;研究生比例很小,仅为0.38%;还有702名教师属非师范类学历(包括非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直接到学校任教或是原师范类院校毕业的教师在职进修的学历属非师范类院校的)。这部分人当中已有309人参加了省教育厅统一组织的“非师范类在职教师教育类课程培训与测试”。

⑶职称结构

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占65%多,以成为主体,但高级职称比例偏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加大教育科研力度,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新路,注重总结经验,多出教学、教研成果。

2、教育教学及教育科研状况

⑴教师任教情况

结果发现四分之一多的教师专业不对口,教非所学,学非所用。绝大多数小学教师为兼职教师,很大一部分农村小学校点教师存在一人把一班的现象(即教这个班的所有学科),兼职即牵扯教师精力,增大工作量,又从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从上述两方面就能明显呈现出加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我县正在实施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及学区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⑵教育科研情况

申报自己的科研课题并实验(上级教育行政、业务主管部门认可的)

承担科研课题并实验(上级教育行政、业务主管部门批准的)

论文

发表(正规教育刊物)

奖励(上级业务主管部门)

调查统计发现,申报自己的科研课题并通过上级教育行政或业务部门审批后进行实验的课题主持人有395人,占全县教师的十分之一多一些,承担上级制定课题的课题主持人有152人,占近4.5%,说明全县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较高,参与人数较多(联同课题参与者),而且部级、省级科研课题比例大,说明部分教师已具有较高的教育科研水平。共有876人在各级正规教育报刊发表过教育教学论文,有316人在各级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优秀论文评选中获过奖,两者共占全县教师的35.2%。仅有近3.63%的教师在部级刊物上,而80%的教师没有论文在市级以上正规教育刊物上发表过,反映出教师的教研能力还参差不齐,很不平衡。所以广大教师要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加大教育科研力度,努力做到以科研促课改,以课改促提高。

三、思考和建议

1、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素质

从调查中发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县城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较高,乡镇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较低,而新课程的实施和社会对教育质量的期待对教师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是知识结构,教师不但具有学科专业知识结构,还应该了解学科前沿知识,不断扩大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领域;另一方面是能力结构,不但表现为一般的教学能力,还要具有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能力,组织研究性学习以及社会实践的能力,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等等。调查发现,多数教师非常希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渴望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教师要求则更迫切。对于教师的这种需要,各级教育行政、业务主管部门可以采取具体措施,如提供一个城乡学校教师交流的平台,建立县城学校与农村学校联谊制度(各乡镇可充分利用学区内的优秀师资),联谊学校双方每年选派教师,定时到对方学校进行教学交流,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事先确定时间和地点,确定要研讨的教学问题举办研讨会,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能及时解决,使新的教育思想得到传送,先进的教学经验得到交流,教学资源得到共享。搭建这样的平台,不仅使学校建立一种新的学习机制,更重要的是可以督促教师去学习、去反思、去主动发展自己。这无论对于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还是对农村学校的未来发展都是重要的。这种交流应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暂的,是实质性的而非形式化的。只有当农村学校教师素质提高了,全县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才会提高。

2、要指导教师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构建开放的课程结构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构建开放式课程结构,要求教师要充分重视和课本联系紧密的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各有特色、各有侧重的校本课程,从而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目的是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各学科只有通过自己校本课程的组建,才会不断拥有和更新丰富的教学资源,这样才会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否则,他的教学就可能是刻板的、缺少个性的、缺少活力的。调查可见,有些教师还不能充分利用电脑网络查询课程资源,很多教师没有订阅学科教学杂志,很多教师还处于想搞研究苦于没有资料可查的状态。课程资源可分为有形的课程资源和无形的课程资源。根据了解,教师们通常多注重的是有形的课程资源,如电脑、各种教具、标本、音像资料、课件、相关图书刊物等,而现代教育形式也要求教师同样要注重和善于利用无形的教学资源,即非实物的教学资源,是指学生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和学科有关的社会新闻热点及身边熟知的事情,等等。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已有一定的人生经历,并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们关心现实,对自己亲身体验过的事情最易产生兴趣,这是一个宝贵的资源,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掘、使用。另外还有教师之间的合作、经验交流、信息的传播,也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源。教师拥有了相应的教学资源,通过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和学生共同成为学校课程的创造者、生成者和主体,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在学习中探索知识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运用和检验知识,最终达到构建开放式课程的目的。

3、加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培训质量

我县30岁至50岁的中青年教师占64%,说明这部分中青年教师已成为中小学教师的主体。因此,加强中青年教师的知识更新、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非常重要。从战略的角度讲,人力资源是学校的一种长期财富,其价值在于创造学校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所以必须制定人力资源培养战略,学校要面向未来储备师资,通过在职培训、相互交流、外出学习等多种教师继续教育形式,逐渐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师资队伍,建立教师队伍的梯队,争取做到成熟一批、培养一批、开发一批。这对于改变我县教师年龄结构断层,农村中小学学科师资不配套,后续力量不足的现状将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加强教师培训,既是教师的需要,更是学校的需要,而且首先是学校的需要。它是对教师队伍结构优化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手段,就学校而言,教师培训是具有高回报率的人力资源投资。同时教师也要认识到,参加在职培训既是教师的权利也是教师的义务。学校要从战略高度上认识教师培训的重要性,没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学校。所以,学校要根据实际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给教师提供培训机会,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结合校本教研搞好教师培训;充分利用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年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课题、内容,认真组织教师的全员培训,避免流于形式,应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