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终身学习论文

终身学习论文范文精选

终身学习论文

终身学习论文范文第1篇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远程教育整合的必然性

信息技术对当今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而且对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都产生了深层的影响,从而加快了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步伐.信息,知识成为社会中的基本资源,信息产业成为社会中的核心产业之一,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与传统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信息社会对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新的挑战:

首先,信息时代的知识爆炸,要求人们快速掌握并发现有用的知识;信息技术为存储和检索海量的知识提供了便利和可能,要求人们掌握学习知识的技能,而不是知识的记忆;信息时代产业的交差与融合,迫切需要具备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些需求客观上要求教育要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培养能力,促进个性与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与终生学习的能力为主,也就是要从知识性人才的培养转变为素质性人才的培养.

其次,在信息时代的主导经济将是知识经济,主导产业将是知识产业,知识经济客观上要求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整个社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呈稳步的上扬态势,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要求整体上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这客观上要求我们的教育要极大的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满足知识经济对人才的呼唤与需求.

信息技术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同时提供了应对这些挑战的模式和方法,信息技术与现代远程教育的整合为教育的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现代远程教育中应用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更好地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由此,现代信息技术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将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即计算机辅助教学工具:

"计算机辅助教学运用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传统教学模式所无可比拟的教学手段,推动了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因此,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将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解决了长期困扰课堂教学的乏味授课问题.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模拟传统教学工具所不能实现的过程,情景,现象.突破了空间,时间的限制,使传统教学中只可以口述的过程,情景,现象能够形象,直观地反映在学生面前,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率.

计算机辅助教学实现了远程教学.利用信息高速公路,新的教学知识,教育信息得以远程传播,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使教学延伸到校外,也可以将校外的内容引入课堂,完全突破了时空限制.

第二,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库,试题库

教师通过制作,收集,整理大量的资源,逐步在学校中建立起一个丰富的教学资源,将极大地增加了教学信息量.当前众多的各科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集中了众多教育专家的经验,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组织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能极大地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增大信息量,不仅使学生有利于日常学习,而且得以开阔眼界,拓宽知识.同时,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库系统,可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练习,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强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三,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学生探索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工具

利用信息技术,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班为授课单位,而利用信息技术组织教学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为小组或个人组织教学,通过计算机进行双向交互式交流.学生也可以利用计算机重复教学内容或选择教学内容,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在由Internet或局域网中建立起BBS,聊天室等交流环境,实现同学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探讨,达到合作学习目的.在Internet所创建的庞大的"资源库"中,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教材中所没有的相关知识.

三,如何建立校园学习资源库

学校资源库中的教育资源主要来源于互联网络,学校积累的优秀教师的各种资料,各类教育资料和教育软件等几个方面.

1,互联网上众多的教育网站是自建资源库重要的资源来源.在专业教育网站上收集整理了大量优秀教师的各类资源:教案,课件,论文等,将这些资源下载,分类,优化,整理,放入学校自建资源库中.

2,对学校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教案,课件等资源整理后收集于学习资源库中更是学校的宝贵财富.

3,各类教育软件,光盘品种较多,如教育论文,各类教学相关的多媒体等,而且比较权威.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内容,将其导入资源库.

四,校园网络中学习资源库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开发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程,并不一个简单资源的堆积过程,对此应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收集,整理过程

现在通过互联网络等多种途径收集到各类资源,但在收集过程中应注意吸取其精华,针对教学实际,教学需求,筛选其实用内容,并通过优化,整理成为校园学习资源的组成部分.尽可能保证内容的高质量,高水平,保证资源库建设的实用性.

制作,开发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实际,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源,并加以整理,制作出自己的教学资源.

学习资源的应用

不适用的资源是毫无价值的,资源库应充分应用于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整理,保证学习资源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终身学习论文范文第2篇

他们把审美教育看作是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情感教育,把追求人的自由生长和全面发展看作是自己的最终目标。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用“六艺”教授学生,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才能,其中“礼”、“乐”已涉及审美教育的内容。晋代哲学家葛洪,高度评价孔子的这一主张,认为只有通过多方面的教育,人才可以变得心灵高尚,成为有极高的道德修养的人。我国近代学者王国维和现代教育家蔡元培都特别强调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蔡元培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审美教育的基本职能是通过审美实践、美的创造实践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以及文化艺术作品的鉴赏创造能力,陶冶其情操,丰富其生活情趣。[1]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其任务是在向学生传授审美的基本知识。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并不是要求教师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美学原理、美学方法等方面的教育。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了解欣赏蕴含在文章中的美学元素,从中感受美,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努力寻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的可行的方法。

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人认为语文教学多元化、层次化,顾此失彼,对教学质量提高没有多大帮助。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无疑是偏颇狭隘的。这种说法说明一些人对中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全面。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叶圣陶指出,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是“语文教学悬着的明晰的目标”,强调学生有了审美能力和情趣,“岂但给你一点赏美的兴趣,并将扩大你的眼光,充实你的经验,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向更远的方向发展”,达到美的享受,“使自己也能辨真伪,识善恶,分美丑,自觉投身到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新生活的伟大事业”。对叶圣陶先生的话,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审美教育不仅是语文教学的必定目标之一,而且有助于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激发学生探索语文世界的欲望和热情,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任何一种意志行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发的,构成意志动机除理性因素外,还有非理性因素,即情感因素。审美是富于情感的,它能强烈的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对语文教学有巨大的推动作用。[2](P116)作为审美的主体,学生在语文教学的审美过程中,发现美,鉴赏美,并爱到美的熏陶感染,必然会激起其学习热情,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想象,指通过自觉的表象运动,借助原有的表象和经验,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审美想象是审美情感的深化。高尔基说:“想象,是赋予大自然的自发现象与事物以人的品质。”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想象力,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同现实社会相联系,能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力,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锻炼其审美想象。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切入点

(一)形象性形象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运用一定艺术技巧创造出来的。美离不开形象,审美的过程就是通过审美活动,以形象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审美教育是以形感人。[3](P205)中学语文教学的素材是文章,而文章不管是说明文、哲理文,还是诗词曲,究其内容而言,大都有生动的形象充溢文间。例如,教学日本小说家散文家川端康成的《花未眠》一文,教师就应指导学生分析寓理意象“未眠的海棠”,在教学中贯穿审美教育的关键在于文中关键句的解读。“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用了移情的修辞手法,使海棠形象寄寓了深沉的美学思考;“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表露作者发现海棠花未眠的动情处,作者为了发现美宁可付出生命的代价,为了发现美一定要活下去,哪怕为了从一朵花发现美的真谛而想活下去也是值得的;“感受到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是比较容易的,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这是作者对海棠花未眠的感悟,美的发现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美感需要长期的有时是一生的积淀。抓住关键句认真分析领悟“未眠的海棠”这一寓理意象,既能让学生理解审美讲究机遇,审美需要在正确的态度和一定的审美基础等审美观念,又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美,领悟文学艺术的极致艺术美的关键在于认真观察自然,准确表现自然,使欣赏者从艺术美中领略真正的自然之美。以此同时,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也在悄悄滋长,在作量的积累。

(二)情感性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陆机的《文赋》中这样表述:“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以思纷;悲落叶以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这里的“叹”、“思”、“悲”、“喜”体现的就是读文的情感性。我国传统诗论词论推崇的“沉郁”风格,主张诗词要循情感流动,以便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鲁迅说:“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感到愉悦。”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抓住情感性切入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品读作品,探究作者的创作主旨乃至作品的审美价值取向。比如,教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我们先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听完课文,教室寂静无声,有些学生已是泪流满面,作者对母亲的深挚感情、对母亲的理解、对亲情的感悟、对生的体察、对迟到的悔恨与自责,作者真挚的情感感染了读者,激活了读者平淡的情绪。教师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领悟“地坛”已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而是作者栖居的精神家园,作者赖以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理和情思,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感悟生命之美、亲情之美、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死关。

(三)愉悦性美学家康德解释“鉴赏判断”时说:“从每一个表象我可以说:它(作为认识)是快乐结合着的,这至少是可能的。关于我所称之为快乐的表象,我说,它在我内心里产生着真实的快乐。至于美,我们却认为,它对于愉快有着必然的关系。”[4](P196)欣赏美是愉悦的。抓住这一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学生默读之,赏析之,领略其中无限的美妙、悦目;教师在教学中深受作品感染,声情并茂的朗读之,歌咏之,描摹之,悦耳。悦目悦耳之间,愉悦无穷,学生审美情趣倍增。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可选用与文章意境相近的民乐《春江花月夜》作配曲,并声情并茂地朗读,调动学生情感。融会作品情、师生情,营造一种愉悦的令人陶醉的,让人产生欣赏欲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赏析热情。刘勰的《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趁着学生的一腔热情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分析想象感受:青纯的荷叶、素洁的荷花、淡淡的荷香、柔美的荷波、梦一般的美月……意象美、画面美、意境的美,种种美感涌上心头。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感知力是审美活动的基础,是美感产生的基础,是审美的核心。审美感知力的培养主要是听和看,让学生身临其境领悟生活中的美。首先,要重视朗读。组织朗诵教学是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朗读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朗读是一种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朗读过程便是了解和欣赏的过程,启发培养学生美读,品味其情调,或情绪激昂,或豪放悲壮,或凄切哀婉,或伤感低沉,朗读能让学生展开想象,涵养美感。优美的朗读对学生的感觉和知觉有较强的冲击力,朗朗书声之中优美的意境、传神的描绘、美学蕴味往往能充分而酣畅的体现。美读还能创设情感氛围,领读或教读始终伴随着感悟和理解。例如,教学柳永的词《雨霖铃》和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采用范读法,指导学生注意感情基调的把握,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及词蕴含的人情美和哲理味。《雨霖铃》的感情基调格外低沉,词的上片写词人与爱人在和深秋的傍晚依依惜别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感怀和对英雄的景仰,词末作低调处理,读得洒脱些。其次,加强多媒体教学,运用幻灯、投影、录像、录音带、电视媒介等把文字作品变为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比如孙犁的小说《荷花淀》写得很美,既有优美的自然景物描写(如白洋淀风光),又有人物内心的刻画(如夫妻话别),诗情画意,充满着人性美,教学这篇小说,教师可收集一些风光镜头、战争话别镜头等,制作成课件,通过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调动情感,主动感知美。再次,在作文教学中,可通过种种活动,让学生走进电视,走进生活,走进自然,体验生活,感知自然之美,人情之美,从而提高其审美感知力。

(二)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文学作品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同时,展示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评价、爱憎态度。读者阅读作品产生共鸣,就受到了美感的熏陶。中学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抓住撼人心灵的故事情节,感人至深的形象,通过鉴赏,使学生感受到心灵之美、自然之美、理趣美、人格之美。因此,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鉴赏力。首先,在传授知识中培养鉴赏力。应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解一些文学常识,诸知文学形象、文学典型、意象、意境,诸如作者的风格流派甚至不同文体不同风格的作品鉴赏思路都会有所不同。写景类文章表现的是自然美,蕴含的是意境美。

自然属性,虽然不是自然美的根源,但是由于自然美主要以它的感性特征直接引起人们的美感,自然的某些属性,如色彩、形状、质感等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意义。作家笔下的写景文章都以自然的感性特征,使人产生美感。教学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抓住美词美句,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精当的同时,引导学生欣赏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美质。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更多的是表现社会主题的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张溥的《五人墓碑记》、鲁迅的《药》等,都包含有极为严肃的悲剧意义。悲剧是一种崇高美。悲剧中的崇高,经常以庄严的内容、粗犷的形式震撼人心,使人久久不能平静,给人思考,激发人们去探索。老舍曾说:“悲剧是描写在生死关头矛盾和冲突,它关心人的命运,它郑重严肃,要求自己具有惊心动魄的感动力量。”在美学范畴里,与悲剧相对的是喜剧,如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等喜剧,在笑声中蕴含美质。喜剧艺术中,美的事物有时并不直接出现,而是隐藏在丑恶事物的背后,但我们依然可以从笑声中发现。其次,通过明确目标的方式来培养鉴赏美的能力。鉴赏美的能力培养的初始阶段,教师应有强烈的目标意识,根据作品,设一个欣赏点,或语言、或人物、或结构……依点研析鉴赏。依计划赏析,逐步地作量的积累。如教学王实甫的《西厢记》节选《长亭送别》,可设一个培养鉴赏美的目标:深入领会莺莺与张珙离别的凄美。为达这一目标,教师可指导学生读[正宫][端正好]和[一煞]、[收尾]三支曲,让学生通过画面秋景与离人,领会作者所创造的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感受莺莺的那种“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领会暮霭、夕阳、古道、淡烟、离人的凄美[5](P69)。再次,强化体验中培养鉴赏美的能力。教师应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作品中去,进入作品的意境,在身临其境之中,体验感受从而培养鉴赏美的能力。例如,教学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就可设计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了足够的钱,你打算怎样设计建造自己的居所?这个问题可调动学生想象并充分展示自己的设想之后朗读作品,强化学生体验,让其与作者产生共鸣,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超级秘书网

(三)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仅仅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还没有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才是审美教育的关键。因此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表现生活的能力。首先,发挥想象,创造美。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弦外之音与言外之音的过程,即为创造美。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思维过程中的记忆表象经过加工改造成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6](P291)文学作品是以语言文字来创造形象的,教学中必须将语言形象转换、补充、再创造在头脑中形成立体画面,把作者没有直接说的意思补充完整。这样方能创造性地提示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想象作为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式。其依赖于过去的感知、记忆的表象、抽象思维的参与。其次在构思过程中发现美,在写作过程中创造美。在作文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的审美感知。

人的认识是以感知开始的。得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方可能创造美。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增强生活积累,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因此,我们应要求学生走进电视,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奇趣大自然》、《法制天地》等节目;引导学生评名作、议时政、走进集贸市场,观察菜农如何卖菜,商贩如何推销商品等活动。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让学生调查当地资源状况,了解当地民俗风情,搜集春联、民歌、组织春游等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美、人情美,并引导学生发现美并展示美、创造美。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应选准切入点,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鉴赏美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个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参考文献:

[1]刘祖焱.美育———开启素质教育之门的钥匙[N].中国教育报,2001-2-25(02).

终身学习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学生;信息素养;自我效能;终身学习意愿

医生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良好的终身学习意愿是医学生必备的素质[1],只有当医学生有终身学习意向和热情时,才能主动发挥其学习潜能,保证对新知识、新技能熟练掌握,保证较高的岗位胜任力及竞争优势。信息素养是发现、利用和评估信息的一种技巧[2],具有较高信息素养水平的个人能够意识到信息需求,有效地检索资源、利用和评估信息[3-5]。终身学习意愿与信息素养水平之间有策略性及互相加强的关系[6]。信息素养自我效能是一个人对他能获得、利用、评估信息能力的信念。有学者认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意愿随着信息素养自我效能的增加而增加,二者呈现正相关关系[7]。本研究试图在医学研究生人群中验证二者的相关性,以便进一步开发提升医学生终身学习意愿的干预措施。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于2019年7月至8月选取中国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中的部分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是对41个专业按照研究生总数随机抽取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在取得知情同意情况下,共发放问卷225份,回收有效问卷193份,有效率为85.78%。本项目已获中国医科大学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

1.2研究变量

本研究调查的一般情况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年级、英语水平。主要研究变量包括终身学习意愿及信息素养自我效能。终身学习意愿的测量采用Hojat开发的终身学习意愿量表(JSPLL),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1]。中文版本共有14个条目3个维度:学习信仰和动机(6个条目)、对学习机会的关注(5个条目)、在信息搜寻过程中的技术技能(3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李克特4点赋分,分值越高表示终身学习意愿越强[8]。信息素养自我效能的测量采用Kurbanoglu开发的信息素养自我效能量表(ILSES),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6]。ILSES原量表共有28个条目7个维度:界定信息需求(1个条目)、创建检索策略(3个条目)、查找和检索资源(8个条目)、评估和丰富信息维度(5个条目)、解释及综合和使用信息维度(2个条目)、交流信息维度(7个条目)、评估信息结果和过程(2个条目)。每个条目均采用李克特7点赋分,总分越高信息素养自我效能越高。

1.3ILSES量表的汉化及信度、效度检验

量表的汉化:在征得原量表作者Kurbanoglu授权允许后,采用标准的汉化流程对量表进行翻译和文化调适。由情报学专业两名教师将量表翻译成中文,同时征求公共卫生专业和英语专业教师的意见,联合讨论量表各条目概念和表述与语意的一致性程度;由两位专业人员进行回译,将回译版本与原量表的表述进行比较,查找分析不同之处,并进一步修订量表的中文表述,形成最终中文版本。项目分析:采用Pearson进行相关分析,各条目得分与量表总得分的相关系数最小是0.595,最大是0.838。进一步通过临界比值法按量表总分降序排列,对高分组(前27%)和低分组(后27%)赋值1和2,对各条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量表的效度:中文版ILSES的效度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来评价。经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均具有显著性差异(χ2=5395.477,df=378,P=0.000),适合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最大方差旋转法,提取4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是74.126%。根据条目内容与条目间关联命名4个维度,分别为利用图书馆检索目录和指南(ILSES8~ILSES10)、查找和检索信息资源(ILSES1~ILSES7、ILSES11)、使用和评价信息资源(ILSES12~ILSES19、ILSES28)、撰写和交流科研论文(ILSES20~ILSES27)。量表的信度:ILSES中文版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74。利用图书馆检索目录和指南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97,查找和检索信息资源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22,使用和评价信息资源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52,撰写和交流科研论文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50。

1.4统计分析

应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首先,描述JSPLL、ILSES量表及各维度的测量情况,研究生的性别、年龄、年级、英语水平;其次,应用单因素方差或t检验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的研究生JSPLL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初步判断医学研究生JS-PLL和ILSES的相关关系;最后,应用多元分层回归检验ILSES的影响因素。

2研究结果

2.1一般情况

结果显示,医学研究生终身学习意愿的最大值为56,最小值为30,平均得分为(45.08±5.57)分。信息素养自我效能的最大值是196,最小值是44,平均得分为(131.07±27.41)分。具体见表1。在193名医学研究生中,男性68人,占35.2%,女性125人,占64.8%;年龄平均25岁,最大38岁,最小21岁。年龄在27岁及以上的研究生相比其他年龄的研究生具有较高的ILSES水平(P<0.05);博士三年级相比其他年级研究生具有较高的ILSES水平(P<0.05);英语熟练及以上水平的研究生相比其他英语熟练程度的研究生具有较高的ILSES水平(P<0.05)。博士三年级相比其他年级有更高的JSPLL水平(P<0.05);熟练及以上英语水平相比于良好、一般和较差英语水平的医学研究生有较高的JSPLL水平(P<0.05)。性别对医学研究生的ILSES。

2.2年龄、信息素养自我效能与终身学习意愿的相关关系

年龄与信息素养自我效能呈正相关(P<0.05),与终身学习意愿不相关(P>0.05);信息素养自我效能与终身学习意愿呈正相关(P<0.01)。信息素养自我效能各维度与总量表相关(P<0.01);终身学习意愿各维度与总量表相关(P<0.01)。信息素养自我效能与终身学习意愿各维度相关(P<0.01);终身学习意愿与信息素养自我效能各维度相关(P<0.05或P<0.01)。

2.3医学研究生终身学习意愿影响因素

将年龄、性别、年级的5个哑变量、英语水平的3个哑变量作为控制变量放入线性回归模型的第一层,分析结果表明,博士三年级相对硕士一年级在终身学习意愿水平上提升0.208个标准差(P<0.01);一般英语水平相对于熟练及以上英语水平在终身学习意愿水平上下降0.326个标准差(P<0.01)。在第二层,控制一般变量情况下,信息素养自我效能提升1个标准差,终身学习意愿水平提升0.378个标准差(P<0.01)。具体见表4。

3讨论

本研究中医学研究生终身学习意愿水平(45.08±5.57)分略高于国外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愿水平(43.52±4.65)分[1],略低于中国临床医生的终身学习意愿水平(46.97±5.47)[8]。Babenko等[1]对美国内科医生的调查发现,在性别、专业和学位上存在微弱的终身学习意愿差异;而本研究中发现,在年级和英语水平上存在微弱的终身学习意愿差异(P<0.05)。本研究中发现,信息素养自我效能与终身学习意愿显著正相关(P<0.01),这与OguzA等[7]的研究结果一致。丁宁等[8]对某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调查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终身学习意愿显著正相关,与本文结果一致。如果对自己的信息素养能力较自信,就更愿意从事信息问题解决活动,更容易成为自我调节的学习者。通过培养医学生信息检索、信息利用、信息评价与利用能力,提升信息素养自我效能,进而促进自我动机、自我导向、自我赋权和自我驱动的增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终身学习意愿的提升。因此,医学研究生信息素养自我效能是提升终身学习意愿的关键因素,推进医学研究生信息素养的课程改革将是未来干预医学研究生终身学习意愿的主要手段之一。

3.1开设面向医学研究生各个年级的信息素养课程

医学研究生分硕士、博士两个类型,每个类型还根据学制分不同年级。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级的医学研究生终身学习意愿、信息素养自我效能存在显著差异(P<0.05),因此,我们认为应该面向不同年级开设信息素养课程及采用不同的信息素养教学方式方法。目前,信息素养类课程一般被命名为文献检索与写作、信息检索与应用等,作为医学院校的公共必修课,在本科阶段完成授课。实际上,研究生是科研的主力军,对信息素养能力具有更强烈的需求,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对信息素养的需求也在逐渐提高。同时,低年级学生信息素养自我效能相对高年级学生低,硕士生的信息素养自我效能相对博士生低。因此,各年级医学研究生对信息素养的需求不同,应针对不同年级开设不同类型、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信息素养系列进阶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3.2在医学研究生信息素养课程中融入英语能力的培养

研究发现,英语水平与终身学习意愿显著相关(P<0.05),英语水平越高,终身学习意愿越强。此外,英语水平与信息素养自我效能也显著相关(P<0.05),英语水平越高,信息素养自我效能水平越高。英语水平影响终身学习意愿、信息素养自我效能水平,因此,在医学研究生信息素养课程中融入英语能力的培养,对提升信息素养自我效能,进而提高终身学习意愿将有很大帮助。在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需要阅读大量英文论文,并且撰写与发表英文文章,因此英语与信息素养是医学研究生的两个必备能力。在医学研究生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英文信息资源检索与评价、英文论文交流与评价等案例,要求学生用英文进行课堂作业撰写及考试答卷。

3.3重视医学研究生的信息素养实践课程教学

本研究发现,信息素养自我效能与终身学习意愿显著正相关(P<0.01),信息素养自我效能与终身学习意愿各维度显著正相关(P<0.01)。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能力,将在职业学习的信仰和动机方面更端正、在参加学术活动方面更积极、对学习机会的关注方面更及时和擅长、在信息搜寻过程中的专业技术能力方面表现更优秀。因此,信息素养教学应重视在实践中的教与学。根据前期的理论学习,高年级研究生可在导师的项目选题与申报阶段,指导如何追踪国际专业领域研究前沿,如何借助文献检索筛选新颖课题、查找课题的理论创新与应用价值等;在项目实施阶段,指导搜寻合适的研究工具与方法、实验指南等;在论文撰写阶段,指导如何管理、引用参考文献;在成果评价阶段,指导如何从引文、社会关注度及临床转化等方面论述成果的学术与社会影响力。

3.4在专业课中嵌入信息素养元素,提升医学研究生终身学习意愿

信息素养能力是医学研究生的必备素质。独立的信息素养课程由于缺乏与专业课程的紧密融合,信息素养课程教师缺乏学科专业背景,案例选取往往不够前沿。另外,在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专业科研能力的培养,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投入较多。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嵌入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能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专业课教师可与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建立合作关系,实施整合教学、共同授课模式。在专业课的教学准备中,由专业课教师与学科馆员共同设计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如在培养医学研究生批判地利用与评估信息、研究科学问题及团队配合能力时,可以由学科馆员指导检索病例信息、选择可靠信息来源、鉴别信息真伪、评价信息质量,与专业课教师合作,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医学生运用信息资源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BABENKOO,KOPPULAS,DANIELSL,etal.Lifelonglearningalongtheeducationandcareercontinuum:meta-analysisofstudiesinhealthprofessions[J].JournalofAdvancesinMedicalEducation&Professional-ism,2017,5(4):157-163.

[2]张挺,王小飞,曲巍.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与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20,34(2):165-167,171.

[3]向玲宝,李雅,时叙远,等.医学生医学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研究[J].华西医学,2020,35(6):712-718.

[4]方向辉,黄炳浩.医科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分析[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8(1):54-56.

[5]王强芬,卢成辉,苏枫桦,等.医疗大数据时代医学生信息素养及其影响的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0,37(2):151-156.

[6]KOZIKO譏LU魴,ONURZ.Predictorsoflifelonglearning:Informationlit-eracyandacademicself-efficacy[J].CypriotJournalofEducationalSci-ences,2019(14):492-506.

[7]OGUZA,ATASEVENN.RelationshipbetweentheLifelongLearningTendencyandInformationLiteracySelf-efficacyofStudents[J].Anthropol-ogist,2016,24(1):28-34.

终身学习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必须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变革。终身学习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各国都在探索实践这一理念的途径,构筑终身学习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同时。随着新的传播媒体和技术工具的不断涌现,人类的学习打破了学校教育的框架。可以自主地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参加学习,接受教育。本文从探讨终身学习理念入手,归纳总结了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不正规教育三种实践这一理念的教育方式。

人类步入21世纪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的绝对数量不断呈几何级数增长,传统的一次性学校学习已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正在导致一场新的学习革命——终身学习。

一、终身学习理念的意义和内涵

终身学习是一种超越国界、意识形态、社会形态和种族等范畴的学习理念,这种学习理念的提出具有客观必然性。首先,终身学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基本生产要素的知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本知识和现存知识,而是不断创新的知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依赖于人们持续不断地扩充其知识和才能。其次,终身学习是个人生存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对人们的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人们已不可能一生只具有一种专业知识和职业技术,我们必须不间断地学习,才能适应从事某一工作岗位或转岗、再就业的要求,学习从未像今天这样与个人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同时。由于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休闲时间的增加,人们渴望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以完善自身,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人生的价值。

终身教育的概念首先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前局长保罗·郎格郎(PadLengrand)提出来的。他于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的会议上作了题为“educationpermanent”的学术报告(后改译为“lifelongeducation”即终身教育),并于1970年出版了《终身教育引论》一书,主张“教育应该贯穿人的一生各个阶段,要为每个社会成员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他提供学习机会”。自此以后。许多教育组织、教育机构、教育学者对终身教育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随着这一理论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只强调终身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是把人作为对象,自上而下施加于人,这与个人主动要求参与学习并不完全一致。“教育已不再是从外部强加在学习者身上的东西,也不是强加在别人身上的东西。教育必然是从学习者本人出发的。”因而,终身学习的概念更能体现学习者自身的进取和努力。

关于终身学习的定义,最具权威的当推由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提出的,并被“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采纳的定义:“终身学习是通过—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终生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概括出五层涵义:(1)终身学习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它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从而为人类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2)终身学习不仅纵向地贯穿人的一生,而且横向地贯穿于学习的各个层面、各个空间,人类必须时时学习、事事学习、处处学习,它不仅拓展了学习时间,也大大拓展了学习内容和学习空间。(3)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随着他的成熟程度提高,允许他有越来越大的自由:由他自己决定他要学习什么。他要如何学习以及在什么地方学习与受训。”(4)终身学习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无论年龄、性别、职业、地域的差异,人们均可享有学习的权利。(5)终身学习需要有—个支持过程和一个支持系统,终身教育便是终身学习的支持系统。同时,终身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教育或学习概念,而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它要求社会建立完善的终身学习体系和机制,以解决社会成员“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

二、终身学习理念对世界各图教育的影响

终身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正在被人们普遍接受,并演化成世界性教育改革的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日本是终身学习研究和实践开展得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就在文部省设立了终身学习局。并于1990年通过了《终身学习振兴法》,文部省设立终身学习审议会,通产省设立终身学习振兴室;法国于1972年通过了《终身教育法》;美国于1976年通过了《终身学习法》;英国、瑞典、新加坡和韩国等国家也力图适应终身学习思潮的全球化趋势,调整国家的教育政策。不仅如此,美国、日本、英国、新加坡以及北欧的许多国家都根据本国的国情。创建了具有不同模式、不同特色的社区教育。

终身学习理念也引发了中国教育的一系列变革。并逐步成为中国制定教育改革和发展政策的主导思想和指导原则。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成人教育是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法律形式规定国家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1998年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到“到2010年在全国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1999年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要“逐步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党的十六大报告再次指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继续强调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三、终身学习理念影响下的三种教育方式的划分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世界各国政府不仅在其制定的一系列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以及所作的教育报告中把终身学习的理念放在突出的位置,终身学习的实践也广泛地开展起来,许多国家创建了社区教育,如美国的社区学院、日本的公民馆、北欧的民众学校、新加坡的社区中心等。因此,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以外,还应利用各种沟通信息和教育媒体,如网络、电视、多媒体、图书馆和报纸等,大力支持发展社区教育,广泛开展各种培训。这些多种多样的教育途径可概括为三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不正规教育,有人称之为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指称的内容大致相同。第一次提出这种划分的是菲利普·库姆斯(P·H·Coombs),1968年,他在《世界教育危机:系统分析》一文中。根据教育的职能和形式的不同,把教育划分为formaleducation(正规教育)、non-formaleducation(非正规教育)、informaleduca-tion(不正规教育)。1973年,他在《农村儿童与青年通向学习的新途径》一书中对教育活动作了同样的划分。

三种教育方式具有其各自的内涵。正规教育是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固定机构与场所、有专职教学人员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思想品德的训练和培养的教育,一般指学校教育。正规教育除了普通的大、中、小学校教育外,还包括全日制的专业和技术培训、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正规教育具有普遍性、连续性、标准化、制度化等特点,在现代社会,它已成为个体社会化所必须首先完成的活动,其年限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逐渐延长。正规教育的质量是影响个体终身学习最关键的因素,“没有什么可以代替正规教育系统,在该系统中,每个人初步学习各种形式的知识科学。”然而,在人的一生中,学校教育是短暂而有限的,只传授知识的极少部分,不能满足人一生对知识的需求,非正规教育正是针对学校教育的受挫而被提出来的。非正规教育是一种非学历教育。是指在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和各种教育影响下,个体从家庭、邻里、工作娱乐场所、图书馆、大众宣传媒介等方面获取知识、技能、思想、信仰和道德修养的过程。非正规教育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非制度性和适应性;(2)多样性和灵活性;(3)简易性和节约性。菲利普·库姆斯认为,非正规教育“当被看准时。具有很大的潜力,并给个人和国家的发展以很快和很大的贡献。”第三种教育方式是不正规教育,这是指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正规教育是一个无组织的教育过程,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而是通过个人的经验或与别人的接触,如在家庭、同伴、工作、团体中,获得知识、技能,形成对事物的一定看法和态度。不正规教育具有随机性、自发性和广泛性。在这个教育过程中,学习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学习者几乎意识不到他们正在从事新的价值和技能的综合学习。

实际上,在正规、非正规、不正规教育之间难以划分出明显的界线。有些活动固然可以归属于单独的一类,但许多活动却有着两种或全部的特点。

四、三种教育方式在个体终身学习实践中的体现

终身学习论文范文第5篇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指出:“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评分时除了考虑语言表达能力外,还应把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作为重要依据。”但因缺乏信息素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令人担忧。结合英语学科论文教学和论文指导,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对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和实践意义。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概念

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99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人能够判断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1996年,美国学院和学校协会南部学院委员会下的定义是“具有确定、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成为独立的终身学习者”。被人引用最多、最经典的信息素养定义,是由RobertBurnhein在《信息素养———一种核心能力》一文中的概括: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从以上定义不难看出,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个方面,其中信息能力,尤其是信息处理创新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身处网络时代的当代大学生,他们的信息素养不仅应包括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新环境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由此可见,信息素养的内涵基本覆盖了以下几个方面:对信息进行有效检索;能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能批判性地评价、鉴别信息及其来源;将所获得信息和自己从事的专业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成为终身学习者。

二、英语专业学生论文写作中信息素养的缺失

21世纪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进程,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根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2006大学评价报告》,超过80%的高校开办了英语专业。目前,大部分高校英语专业的发展定位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削弱英语专业学生的研究能力,即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逻辑论证能力、科学研究方法等综合能力。总体看来,英语专业学生论文写作水平、学术与研究能力不容乐观,其原因,信息素养的缺乏是重要因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道德的缺失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信息道德,主要包括信息使用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学术道德与规范和学术研究活动相伴而生,只要有学术创作,就必须遵循相应的学术行为准则和规范。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属于学术论文范畴,自然应该遵守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但笔者在毕业论文的批改、评阅和分析中发现,不少学生错误引用或随意改变引文内容,文献引用格式很不规范。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信息素养意识和信息素养能力欠缺,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信息类课程,但是对于信息素养教育还局限在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文献检索课和怎样利用图书馆等的专题讲座这样狭窄的纯技术性范畴内。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他们很可能会把这种作风带入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造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和工作作风,后果不堪设想。

(二)信息获取能力的缺失根据抽样调查,目前大多高校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或者举办了文献检索讲座,但很少与英语学科相联系,缺乏现场操练,学生感觉抽象或缺乏兴趣,结果仍对信息检索一知半解。此外,不少学生仍习惯于利用传统纸质文献,对电子文献的利用知之不多。部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较低,不了解图书馆馆藏结构和检索方法,不能正确地运用图书馆为其提供的检索工具获取信息,尤其是网络电子信息,不能“广、准、新、精、全、快”地查找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信息检索手段单一,论证资料匮乏,论证过程中缺乏有说服力的文献材料。根据路文军对五所高校468名英语专业毕业生所作的实证研究: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来源于图书馆的占78%,主要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只有10%(44人),参阅相关论文的只有10%(46人)。研究还表明:2/3以上学生的参考文献的主要来源仍然是图书馆纸质资料,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使用率还很低。而对另一常用的查阅参考文献的方法———滚雪球(snowballing),也只有10%的学生使用,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同学还没有掌握这一查阅参考文献的方法。这样,英语专业学生缺乏参考文献来源并结合自己的毕业论文进行深入思考,更谈不上思维火花的迸发了。

(三)信息处理的创新能力缺失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和论证过程中,缺乏发散思维,很少能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写作思路狭窄。在写作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仅限于对现有知识的梳理与重组,对语言现象或教学过程的描述上,内容缺乏深度和新意。他们思维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思维,主要原因在于不能充分利用和检索各种信息进行广泛阅读和批判性思考。此外,他们不能准确地表述自己的思想,得体地论证自己的观点。究其原因,与他们合理利用、检索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不无关系,即信息素养匮乏是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

三、培养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提高毕业论文水平

(一)将知识与能力培养渗透到学科论文写作教学中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受教育者适应“基于资源的学习(resource-basedlearning)”,即以信息社会存在的各种现实的信息资源作为学习工具,并利用这些工具进行信息的存取访问、组织和评价等,从而实现学习的目标。英语专业学生处于国际化前沿的学习环境中,面临着更丰富的多元化信息选择。但他们在信息检索和信息选择中,往往不加分析和筛选,或者不能充分认识和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因此,应将信息素养教育和具体学科论文写作结合,现场操作,为他们创造信息实践的机会,指导他们开展信息实践活动,使他们成为信息活动的主体,培养他们自己动手的能力,从而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信息素养培养。根据问卷调查,学生对学校统一开设的文献检索课不太满意,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能结合具体学科,缺乏自己动手操作的实践环节。把信息素养的培养渗透到学科论文写作教学之中并进行操作实践,能让他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正确、合理利用信息资源特别是电子数据库资源,最终达到提高信息素养的目的。超级秘书网

(二)培养学生文献信息检索能力除论文写作教学课外,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还可以结合自己指导方向的实际情况,给所指导的学生“开小灶”。指导教师把信息检索与获取、信息评价和鉴别的方法渗透到论文指导的各个环节如开题报告、文献查阅、文献引用、论文结构、论证方法、论文格式的要求等。与此同时,指导教师自己也应在教学之余不断学习,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不断优化教学,探索出适合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师自身也要加强信息素养的修养,把自己的信息检索方法与所指导的学生共享。其次,定期召集所指导的学生进行讨论,把论文写作过程中所利用的信息检索工具、方法和思路进行交流,取长补短,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共同进步。

(三)借助图书馆培养学生自主利用信息的能力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摇篮,是提供文献资源检索、文献信息服务、信息素质教育等全方位的信息中心。因此,图书馆是培养信息素养意识和能力的重要基地。图书馆在信息检索课程中应该增加计算机检索内容,将电子资源检索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培养大学生应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与此同时,图书馆应加强与本校院系之间的合作,要有专业教师的参与和介入。图书馆界的信息素养教育应该借鉴其他学科理论与实践的成果,让信息素养融入整个教育体系之中,而其他学科也要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认识到唯技术论、唯计算机论等观点的片面性,把信息素养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去,共同勾画出信息素养教育的新体系。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和英语学科论文教学教师的合作与联系,定期举办相关的现场指导和培训,充分利用其文献信息资源优势、信息环境优势以及信息技术优势,对培养学生自主、合法、规范地使用丰富的信息资源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根据已有知识和所获得的经验,构建个人理解,也即是将认识与本体结合,最终实现创新与突破,这也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应渗透到英语学科教学之中,也即是英语教师对学生的论文评阅及分析中找到学生缺乏的信息素养因素,然后在论文指导和写作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培养并提高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必然会提高他们的写作与研究能力,从而提高其论文写作质量。对英语专业论文写作中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对其他语种和其他专业学生论文的改进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张厚生,袁曦临.信息素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3]路文军.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调查与建议[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1).

[4]卜友红.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1).

[5]张进良,张克敏,何高大.从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谈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3,(8).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6]马桂花.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构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3).

[7]符绍宏,夏方,李宁.国外信息素质教育研究动向[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3).

[8]刘春静.浅谈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8,(4).

[9]王守仁.加强英语专业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2008,(3).

[10]刘纪菲.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4).

相关期刊更多

常州终身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常州市教育局

中国神经肿瘤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