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农民培育

职业农民培育范文精选

职业农民培育

职业农民培育范文第1篇

一、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一切生产和发展要素中,人是根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是主力。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农村职业教育不发达、农民缺乏培训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农村劳动力的作用和价值,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村繁荣就成为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根据*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年我国总计有乡村从业人员50387.3万人,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占6.87%,小学程度占27.23%,初中程度占52.22%,高中程度占10.25%,中专程度占2.37%,大专及大专以上占1.06%。高中(中专)及以上劳动力合计只占到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3.68%,而有86.32%的农村劳动力受教育都在初中及以下。此外,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农村劳动力约占70%。可见,我国没有受过职业教育或培训的低素质农村劳动力还比较多。

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是适应经济结构转变、促进充分就业的迫切需要,对工业化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富民强国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在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结构加快转变的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及农民培训与解决“三农”问题、工业化及城镇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密切联系在一起。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及农民技术培训,是提高我国广大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客观需要。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长期相对落后,培训缺乏,导致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大量农民没有接受适当的职业技术教育,缺乏“一技之长”。全国每年有八、九百万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未接受职业技能培训而直接面临就业。让农村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提高他们劳动技能和素质的重要性已日益显现。

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有利于培育新型农民,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业发展的实践者。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都需要新型农民来推动。而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就是培养新型农民的最主要手段。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业专业化的增强都对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已不能简单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而需要更新知识和技能,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同时,农村经济和社会结构已发生了重大转变,农村中经济内涵的增强和生产活动的丰富更对农民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都需要依托经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农民来进行。

搞好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有利于我国二三产业发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对二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及企业的国内外竞争力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目前我国二三产业就业人口中,农民工占半壁江山,在制造业中约占60%,在建筑业中占80%。发达地区非农产业包括外资企业员工中,农民工占2/3。在乡镇企业里就业的几乎都是农民工。农村职业教育及农民工培训的状况,关系整个国家工业化的水平、后劲和在国际上的地位。欧美发达国家、日本、韩国等,其发展的共同经验是重视教育、劳动力培训、职业教育。我国二三产业的发展和优化升级迫切需要我国广大农村劳动力能普遍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年以来我国由沿海发达地区及大中城市发端并向内地及中小城市逐渐蔓延的“技工荒”和“民工荒”,已经反映了我国农民工劳动素质与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进步的不相适应。搞好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在促进我国二三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会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务工就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二、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近年来,我国已出台一系列支持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的政策,并陆续开展了一些教育培训项目。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涉及教育、农业、劳动、财政、科技、扶贫等部门,在这些部门的主导和推动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工作开始逐步得到重视、增强并取得了积极进展,农村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农民培训形式、内容也日渐丰富。但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村职业教育及农民培训发展滞后

从*年到*年,农村成人文化学校数从49.64万所下降到16.66万所,农民教育和培训的教职工数从41.35万人下降到25.07万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规模也逐年缩小,从*年的年培训8732.31万人次下降到*年的4793.18万人次,不少地方农村成人教育出现发展缓慢甚至弱化的趋势,农民培训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

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中农村学生占70%以上,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面镜子。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态势不稳定,从1994到*年12年间呈波浪式发展。其中,*年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人数处于该时期最低水平,为395.22万人,在校生人数1170.34万人。此后,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才开始逐年扩大。中等教育学校数量则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年为14466所,比最高年份1997年少7763所,而普通高中数量则稳步增长。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比重无论是从招生数还是从在校学生数方面都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教育比重分别从1994年的65.20%、62.61%减少到*年的42.43%、39.08%,降低幅度较大,分别为22.77%和23.53%。体现了高中阶段教育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现象比较明显,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相对落后。

(二)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工作历史欠账不少

长期以来,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工作没有受到政府和社会真正重视,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方面的历史欠账不少。近年来,中央政府及教育、劳动、农业等主管部门对发展职业教育已日益重视,但需要指出的是,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仍然普遍更加重视普通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而忽视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由于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合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资金不足、生源缺乏、社会和企业认可度低。近年中央在扭转忽视职业教育与培训“重城轻乡”的局面,但从全社会看,忽视农民教育培训的问题尚未解决。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人力资本投资的战略眼光,工作中往往热衷于投资项目和硬件建设,而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重视不够、投入不够;培训工作还没有摆在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缺少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缺少对培训单位、对用工单位、对农民的配套激励政策。这些都相应地造成我国人才结构也很不合理,一边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加大,另一边是技能型人才较为紧缺。以深圳为例,据*年《深圳市技能人才培养和发展问题调研报告》分析,深圳真正存在的不是“民工荒”,而是“技工荒”,深圳技能人才缺口达5万多人。报告描述深圳现在是三个岗位“抢”一个中级技工,五个岗位“抢”一个高级技工。据其预测2008年深圳技术岗位从业人员将达到180万人,比较现有技能人才存量的142万人,缺口高达38万人。*年广东全省技能人才657万人,与实际需求量相比,缺口高达130万人,而整个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仅30万。技能型人才的紧缺,已经成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的制约瓶颈。

(三)农村职业教育投入机制和农民培训支持体系不完善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资金投入不足。总体上我国对教育的投入本身就相对偏低,其中用于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投入就更少,这些教育资金向农村的配置则更少。以技能型人才需求大省的广东为例,虽然职业教育的投入从*年的38.9亿元增加到*年的52亿元,但职业技术教育占整个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却从*年的10.5%逐年下降为*年的6.7%。国家和地方财政近年虽然对农民培训投入有了一定提高,但与广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需求不相适应。

近几年,国家财政对农民教育培训有了一些专门的教育项目和培训工程支持,但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投入还缺乏制度保障和相对稳定的收入渠道。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投入呈现不稳定性,一些培训项目还需要地方申请、部门审批,对地方而言,这种项目的随机性比较强,实施效果也会打折扣。而且多数地方在教育经费中也不安排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经费,缺乏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支持。这些都显示了农村职业教育投入机制和农民培训支持体系还不完善。

(四)农村职业教育及农民培训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衔接不紧密

虽然从统计数据看,我国农村中接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农民数量大大增加,但实际上农民技能素质还是没有得到有效提高。从劳动力市场看,技工供求矛盾依然存在,许多企业面临技工缺乏的困难,同时一些农民工却不能满足其要求。造成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与劳动力市场衔接欠佳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的条件不足、水平落后,教育培训与市场需求不适应。职业教育和培训不仅需要理论课程的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往往面临培训条件落后、实践设备器材缺乏且陈旧、培训方式跟不上技术更新等问题。同时农村职业教育及培训还存在专业和项目与市场不相适应的情况。职业学校在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方面滞后,一些培训项目跟不上形势需要,从而培养或培训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的条件。二是一些培训内容比较简单,且只重形式和数量,没有注重实际效果。由于受经费和条件限制,多数培训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培训项目,这直接限制了农民接受培训的选择范围和能力的提升。还有一些部门和培训机构没有以提高农民劳动力素质为真正出发点,没有把培训的内容和质量作为重点,使一些培训项目流于形式。相应地受训农民的劳动技能也就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五)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中社会化办学、市场化培训的机制还有待建立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还主要是靠政府部门和机构来进行,社会化办学、市场化培训的机制还没有建立,社会参与力量不足。如我国民办职业教育只占全部中等职业学校的10%,职业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市场需求的办学机制还未能真正建立,行业参与性差。政府对于社会办学和市场化培训的扶持政策和财政补贴方式也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对于带有公共品性质的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活动,政府的投入和支持必不可少,而如何将政府投入和社会化、市场化教育培训结合起来尤为重要。而在这些方面,中央各部门和地方政府都相对缺乏具体的操作措施和办法。

(六)农科教资源、政府资源与产业和企业资源的协调性不强

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需要各个部门的参与和各种资源的整合。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比较分散,主要分布于教育、农业、劳动、科技等部门。如农业部门在全国有农业职业中专和农民中专3000多所,县级以上农业广播电视学校3000多所,农机学校*多所,各类农民技术培训学校44.1万个。劳动部门在全国有技工学校和就业训练中心各3000余个,并分管社会力量办的职业培训机构19139个。教育部门有成人高等学校481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4466所,职业初中和成人初中共2665所。各个部门都有自己支配的教育和培训资源,但这些教育和培训资源还都是相对独立运行,在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方面的合作性不强,缺乏资源共享机制。部门之间由于职责不清和利益关系,也往往存在工作合作和资源整合的困难。而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专业力量的介入才能顺利完成。资源的分割和缺乏协作影响了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实力和效率。

此外,政府资源与产业、企业资源之间的协调性也不强,政府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活动与企业培训之间的互动性不强。政府部门的教育和培训资源还没有被企业很好利用,而企业的培训资源也多数仅局限于本企业,没有发挥最大的价值。

(七)劳动力流入地与流出地间农民职业教育及培训相脱节

劳动力流入地与流出地间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尤其是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存在明显的地区分割现象。一方面是流出地政府认为,教育和培训的农民主要不在当地就业而服务于其他地区而不愿对这些劳动力进行教育培训投资,另一方面流入地政府认为这些农民不是当地人,不愿对他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从而造成了输入地政府和输出地政府对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两不管”境地。而且流出地在教育和培训的项目、专业等方面也与流入地劳动力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以致影响了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和具备专业素质农村劳动力的供给。

三、推进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工作的政策建议

当前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工作的政策环境良好,更加上经济发展及劳动力市场对高素质农民劳动力的强劲需求,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工作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中还有一些有待加强和完善的方面。

(一)进一步增强政府和社会对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总理在*年召开的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曾指出:要彻底转变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使农村职业教育在今后几年有一个较大发展。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需要教育体制改革、人事制度变革、企业用人机制转变等做铺垫,才可以形成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重视技能型人才、注重培养和合理使用的良好氛围。

对广大农村地区而言,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更多地是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的发展对于地方实用技能型劳动力的培养、从而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地方政府部门更应当高瞻远瞩地意识到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的重要性,将促进本地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的发展作为执政要务,从政策、资金和办学环境等方面积极给予扶持。

(二)稳步增加对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的财政投入,将教育经费更多向农村和农民倾斜

农村职业教育、农民培训同普通教育一样,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和外部性,政府财政应对职业教育进行积极支持,尤其是在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发展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政府更应从财力上加大支持力度。我国政府已经提出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大体相当于普通高中的水平,同时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需要更多的资金,这就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艰巨,也需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资金投入。根据《*-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要求,我国从*-2010年,要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50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并对其中的30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2亿多农民工开展岗位培训。据农业部门推算,仅就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前5000万人的引导性培训和3000万人的职业技能培训任务看,按照开展引导性培训人均100元、职业技能培训人均600元计算,共需资金230亿元左右。这都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将农民工培训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并逐步增加预算支出。

(三)引导企业、社会资本投资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

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事业只依靠政府财政投入还远远不够,必须借助社会、企业和农民力量来进行。政府应采取激励政策、建立激励机制,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一方面,要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农村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支持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企业和个人,在审批、税收、财政补贴、信贷等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措施。政府通过购买培训成果等方式,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也是值得借鉴的一个思路。应充分利用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实用技术性强、与企业具有天然紧密的合作关系特点,将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和企业资本有机结合,创新和发展多种形式、灵活有效的办学模式,不仅可以拓展职业教育投资渠道,还可以为学生实践和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为各类企业选用优秀的技能型人才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政府还应宣传和引导用人单位加强对企业职工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对培训工作的意识。对农村劳动力也要进行宣传和引导,使农村劳动力认识到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好处和利益,使农民能自觉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最终形成政府部门、社会资本、企业和农民都积极投入、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四)充分运用农业、教育、劳动、科技、扶贫等部门资源,形成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的合力

综合运用政府部门资源、协调利用社会资源是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中呈现多部门管理、实施的格局,农业、教育、劳动、科技、扶贫等不同部门都掌握一定数量的政府资源。如何打破部门局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就成为推动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进程中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亟需创新体制,综合利用农村各类教育资源、培训资源、科技资源、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同时要协调使用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在农村劳动力教育和培训中也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尊重市场需要、尊重农民需要、不搞强迫命令。政府主管部门一定要树立让社会资源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意识,实行管理和教育培训相分离的方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优化培训资源配置,充分调动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类型政府和社会资源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形成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的合力。

(五)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管理体制,创新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管理模式

国务院已经成立了由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等7部委组成的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农业部等六部门也联合进行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管理的综合协调能力得到加强。但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管理体制还需要进一步理顺和改善,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的职责和任务也应当进一步明确。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还需要坚持市场化方向,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创新教育培训管理模式,借鉴国外“教育券”等管理制度。农村职业教育学校和培训机构还应增强自身管理能力,不断创新办学和培训理念,以市场需求确定办学方向和思路,合理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努力加强学校管理,为企业和社会提供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

(六)建立健全农村职业教育、农民培训与务工就业、劳动力转移相挂钩的公共服务体制和就业机制

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这种手段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进而促进其务工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因而,就需要建立农村职业教育及农民培训与劳动力务工就业和转移的公共服务体制和就业机制。以教育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务工就业和转移,以劳动力就业和转移带动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机制。其中,应强化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政府部门和劳动中介机构的服务能力,构筑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的信息平台。不仅在农村,而且在城市都应建立面向农村劳动者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通过劳务输出、职业介绍、市场招聘、亲友介绍等多种方式促进农民工就业和转移。从而更好地实现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的最终目的,增加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并提高其收入水平。

(七)增强输出地与输入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中的分工协作机制

我国有1亿之多的外出就业农民工,对于这些农民工的培训和就业工作,输入地和输出地之间在资金投入、合作办学、就业介绍、劳务输出输入方面应密切配合。输出地不仅要开展当地需要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项目,而且还要从有助于农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角度出发,开展适应输入地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及引导性培训。而劳动力输入地政府也应树立大局观念,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资金上支持外来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上创造有利条件接纳农民工及其子女成为当地的一份子。不仅要让外来农民工留在当地服务企业和经济发展,而且还要让他们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苏州市职业教育系统已经实行了与西部一些地区进行联合办学培养技能人才的模式,劳动力输入地和输出地之间优势互补,实现劳动力输入地与输出地、企业与农民工的多赢局面。

职业农民培育范文第2篇

一是专业农产品生产必须实行市场调节,不属于政府指令性和指导性计划生产。

计划经济是农民组织化程度最高的一种形式,生产经营全由计划进行调节,各生产主体就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因此也就无需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有实行市场调节的农产品,建立合作经济组织才有必要,它既能发挥各个生产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又能克服市场调节的无序性,做到两者的结合。从实际来看,凡是放开经营越早的农产品,其专业合作的程度也就越高,现在出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比较多地集中在蔬菜、家禽等领域,粮食、棉花放开得迟,至今这两个领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比较鲜见。

二是农民必须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具有完全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加入自愿,退出自由,只有独立的市场主体才能行使自主的权利。我国农村改革的最大成果之一就是重塑了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家庭承包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又使农民获得了经营自主权。生产自主权和经营自主权的结合,使农民成了真正的市场主体。当市场主体发育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市场主体为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自然需要相互之间的合作。过去长期以为,温、台地区的农民善分不善合,但现实恰恰是这些地区,无论是工商领域的股份合作制企业还是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协会,发展得最好,走在全省前列。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地区的农民较早地成为市场主体,当主体培育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各主体之间就有一种作的愿望。

三是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过剩经济基本形成。

分析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农民专业协会、研究会,其产生的主要背景是,农业结构调整初期,农民缺乏生产技术,同行的人联合起来,聘请专家上课,共同研究生产经验。此时的农民合作组织更多地是以科普组织形式出现,这也是为何科协成为许多农民专业协会主管部门的原因。第二阶段是世纪之交出现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它以一种生产经营主体形式出现,其服务的领域不仅仅是科技普及,还包含产品购销在内的各种服务。其产生的背景就是随着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形成,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时,一些农户自发成立合作组织,通过注册商标、改进包装、实施标准、加强营销来增强市场竞争力,力争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关注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过程,不难发现哪个领域竞争得激烈,哪个领域的合作组织就培育得早、发展得快。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四是专业化生产达到一定水平。

可以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育源于农业的专业化生产,其发展又能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水平,推进区域化布局。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我省通过开展“一村一品”、“一乡一品”活动和建设优高农产品基地,专业化生产已经发展到了一定水平,全省的中国特产之乡已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左右。这些地方应当适时地培育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如果专业化生产没有达到一定水平,应积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以培育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培育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时,不要人为地拔高专业合作组织的层次,宜村则村,宜乡则乡,切不可贪大求洋。

五是要有带头人(企业家人才)。

带头人是关系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否发挥作用的主要条件。我省有一个较早成立的合作社,带头人很有头脑,合作社办得很有特色,后来换了人,合作社也就名存实亡了。带头人一般要具备以下素质:为人比较正派,在当地有一定的威信;在技术、购销、加工方面有一定特长;能愿意为大家服务。因此,有学者认为,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既要有驾驭市场的能力又要有菩萨心肠”。但这样的人一般比较难选,因此,在兴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时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来牵头。主要有这么几个:一是农技部门利用技术优势来牵头,包括市、县农业局下属的部门以及乡镇农技站。二是基层供销社利用经营人才、设施的优势来牵头。三是专业贩销大户利用销售渠道优势来牵头。四是农业龙头企业利用加工能力、资金优势牵头。五是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

职业农民培育范文第3篇

培养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农民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激增。如何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实用性技术人才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这无疑为职业教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赋予了职业教育以神圣的使命。在2005年11月7日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上,总理强调:“当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大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因此,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2003年4月21日和2004年4月5日,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张学忠等领导两次视察射洪职中,并欣然题词:“农训基地、致富摇篮”。对我县的职业教育寄予了厚望。

射洪地处川中偏北的丘陵地区,幅员面积149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7亩,人均不足0.6亩。总人口103.6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9.8万,农民人口83.73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0.82%;劳动力资源58.64万个,其中城镇劳动力9.1万个,农村劳动力49.54万个,占全县总劳动力数89.76%,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山区农业大县。作为四川省丘陵地区经济发展试点县,人多地少,如何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本,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不当农民和让农民当好农民,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此,县政府确立了“抓经济必须抓职教,抓职教就是抓经济”的指导思想,成立了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发展指导委员会,制定了《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出台了有关办学政策和就业政策,有力地推动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射洪县职业中专学校又名射洪县职业技术学校,简称射洪县职中。其前身是大榆中学,1983年改制为大榆职中,后经一次更名,两次资源整合,现由职高校区、成人教育校区、农民工培训校区、综合高中和初中五个校区组成,占地400亩,生产实习基地100亩,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教职工460人,在校生8500多人,年短期培训农民工5000人次,是四川省规模最大的职业学校。1996年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部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经劳动部批准建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科教兴农先进集体”、“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四川省劳务开发先进培训基地”、“四川省劳务扶贫工程先进单位”、“四川省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先进单位”,是香港华夏基金会项目捐资学校,是国家重点建设50所示范职业学校之一,是科技部确定的“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

办学20多年来,通过政府统筹,学校始终坚持“立足农村、服务农民、就业导向、助农致富”的办学方向,在改革办学机制、创新办学模式,服务“三农”,走校企合作之路,做强骨干示范专业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有效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将传统的种养“老手”变为种养“高手”,让农民当好农民

一是学校成立了花卉苗圃协会、果树协会、养猪协会、养兔协会、种植协会等10个农业技术协会,通过第二课堂学习实践,培训学生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

二是开展村、社干部培训。根据县委县府的要求,由我校承担全县村社干部培训任务,主要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知识培训,目的在于让村社干部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提高他们遵纪守法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学到一技之长,成为发家致富、振兴本村经济的带头人。一年多来,我们学校派教师到全县30个乡镇培训村社干部10期,培训人员达1000余人,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达到了预期目的。

三是充分发挥校内基地作用,把校内基地建成当地“三高”农业示范基地。在县委、县府的重视关心支持下,在县城东区建成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园区是集休闲、观光、生产于一体的蔬菜—果—鱼—花卉生产基地。学校与当地政府一道采取“业主经营、科技承包、学生实践、为农示范”的模式运作,实行“专业承包,师生共管”,走“结合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强专业”的路子,该项目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园区内已建好鱼池4口,面积10亩,无公害蔬菜大棚20亩,养殖场10亩,优质水果40亩,花卉苗圃20亩。去年已开展养猪、水稻制种培训280人次。为当地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四是学校建立了蚕业技术承包、服务中心。由我校蚕业技术教师承包全县7个乡镇,97个村的蚕桑养殖技术。三年来,共举办专题讲座571期,培训养蚕员41112人次,指导养蚕15284张,节约劳动力8.1万个,节约蚕药款8.2万元,助农增收223.5万元。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开展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

2004年我校承担了“阳光工程”和“劳务扶贫工程”培训任务,我校采取一系列的有力措施,确保培训效果。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改造建设,确保培训需要。我校先后投资300多万元,改建农民工教室10间、实训室16间,学员餐厅1间;新购课桌凳500套,铁床500张;购进电动缝纫机50台、电焊机30台、计算机100台,新购数控室、电子室、管工室、电工室、钳工室、食品加工室、餐饮室、钢筋工、抹灰工设备各一套;改善了校园文化建设设施,新添制了教师办公设施。

二是完善了组织领导机构,强化有效管理。我校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视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务,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阳光工程”领导小组,校长范文明亲自任组长,分管副校长陈征安任副组长,具体负责。按照统一内设机构模式,成立了“一室四部”,即办公室、招生部、教学实践部、就业安置部、跟踪服务部。严格执行阳光工程项目公示制度,及时公示每期开设专业、培训人数、收费标准、就业去向等。

三是切实开展农民工培训,提高培训质量。我们实行“常年招生、免费培训、分期入学、定向就业”的原则。根据用工需求制订了农民工培训计划,在培训中,实行“封闭式”管理培训,征对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各工种需要制订了教学计划,组织教师编写了各工种培训的实用教材(其中抹灰工、焊工、管工即将作为全国农民工培训教材),培训中严把“五关”,即报名审批关、教师关、教案关、培训学时关和考核考试关。在培训中,我们突出技能操作实践的关键环节,做到一边学习,一边巩固,及时考核,确保人人技能过关。我们还特别注重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开设了普通话、公民道德、城市文明、务工常识、宪法、劳动法和合同法相关知识等公共课程,强化非农技能培训,使之掌握求职本领。根据用工需要有时还进行了军训。每期结业考试合格者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培训合格证书》。通过短期培训的农民工,不仅每人掌握了一技之长,还更新了观念,提高了遵纪守法和依法维护权益的意识。

四是狠抓了农民工的就业工作和跟踪服务。农民工培训的难点是就业安置工作。我们充分利用职业中专学校招生就业办遍布全国的就业信息资源,安排就业部负责人深入到成都、北京、上海、广东、福建、江苏等大中城市考察联系就业单位,收集用工信息,与北京好利来、北京市政总公司、南京金陵造船厂、福建双喜制衣公司、江苏威豪服装、成都滨江建筑公司、四川工业设备安装公司等25家企业达成了用工协议。每期培训开班后,就业部及时与用工单位联系,邀请用工单位到培训基地现场指导培训、选聘学员;培训结束后,就业部派专人把确定好的学员护送学员到用工单位就业。学员就业后,跟踪服务部及时了解学员在单位的工作、生活情况,如有不适应工作和生活的情况,学校及时与用工单位联系协商解决,如确因工作不适应返回的学员,就业部再次为其推荐安置工作。

职业农民培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农业职业教育;发展

农民是农业的主体,农村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最具活力、最能发挥作用的主体力量。自2004年开始,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会关注到农村人才的培养,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更加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将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1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时代意蕴

新型职业农民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为主,有别于传统的农民,他们具有较高的素质、良好的专业技能、一定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较高的自我发展能力,是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1]。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于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新型职业农民是新型经营主体的核心力量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创新农业生产方式,迫切需要培育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目前,我国农业发展已经出现了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养殖大户等新型农业发展经营主体,亟需大量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较高的劳动者。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业企业的管理经营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是新型经营主体的核心力量。

1.2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人才保障

现代农业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种植业和畜牧业,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农业科学技术,还需要现代的经营管理理念,实现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农民作为现代农业建设主体是这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并且只有高素质的农民才能保证农业现代化的顺利实现,才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的农村从业人口数量正在逐年减少,并且农村从业人员中仍有大部分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生产,2017年农村第一产业从业人员20944万,占乡村从业人员数量的59.5%[2]。要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就需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业专业人才,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带动农村劳动者转型,促进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未来农民不是一个身份,而是一种职业,他们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要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2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期,新时期对农民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通过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是实现乡村振兴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的关键在于人才,自2015年开始,连续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国家都提出积极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指出职业教育对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2017年颁布的“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指出,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超过2000万人,而且要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教育程度。相比2015年,不同层次的农村人才都要求有大幅的数量提升,其中,现代青年农场主由1.3万人增加到6.3万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由6.7万人增加到16.7万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数量年均增长60万人[3]。这对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然而,传统职业教育在职业农民的培育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效果不尽如人意,新时期对于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改革势在必行。

2.1加强农业职业教育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途径

农业职业教育主要通过全日制、非全日制,在线教育以及农业部门的培训等形式为农村居民提供学历教育以及各种职业培训,使他们及时获得相关的职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同时有效引导广大劳动者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和学习观。首先,通过职业教育提升农民的知识素养。农业部门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在国家对农村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虽然农民的文化素质有相对明显的提高,但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总体仍较低,特别是随着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外出务工,使得当前农村面临一方面劳动力缺失,另一方面现有劳动力素质亟需提高的问题。笔者所在课题组对山东省4个市(县)的6个行政村进行了调研,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问卷207份,受访者年龄在18~65岁,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84.7%,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要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主要通过职业教育的途径实现。其次,通过职业技术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技能。笔者所在课题组调研统计数据显示,受访者中有44.3%的人通过不同形式接受过农业专业培训,使他们获得了相应的专业技能以及现代经营管理知识,从而提高了生产和经营收入。同时,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民职业化目标等拓展教育内容,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信息技术等理念融入其中,提高农民终身学习的能力,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引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育能扎根农村的“爱农业、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2.2培育需求的多样化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农民的年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等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意愿,他们所从事的产业性质及产业规模又会导致在教育需求上的差异,使得培育需求日趋多样化。(1)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按类型又划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农民根据所从事生产类型需要具备不同的知识,随着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逐渐转向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并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要求其具备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营销等经营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2)由于农民的主要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农业生产上,闲暇时间有限,并且农业生产经营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特点,因此,农民有学习时间和周期的限制,对于接受教育的方式有一定需求。(3)作为不同培育对象的具体需求有所区别,如普通农户需要通过学习提高技术、增加产量,而专业大户需要通过学习获取规模生产经营中的市场行情、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但最终都是为了增加经济收益。要求农业职业教育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针对实际情况,提供现实的专业技术以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

2.3当前农业职业教育现状尚不能满足培育职业农民的需求

目前,我国的农业农村职业教育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不能很好满足当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职业学校的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单一,课程教学及培训内容缺乏对目标对象的针对性,往往与农民的实际需求脱节,甚至一些培训只是走形式,不能真正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多元化需求。(2)培育模式单一。培育手段不够灵活,加上农村的自身资源条件有限,导致一些职业学校缺乏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设施及师资,外部的优质资源不能很好利用。(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关的制度还不够完善。有关农民成长与发展的政策体系不健全,推行的农民资格认证和准入制度没有体现出实现农民利益的政策利好,农民参加教育的积极性和持续性不够。对于教育培训机构及相关人员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导致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不高。(4)信息化技术手段应用较弱。智慧农业是未来发展趋势,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目前职业教育的培育模式、学习环境等在互联网应用方面还有很大空间。

3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

3.1健全分层次培育体系,提升培育的精准性

由于农村居民的年龄、文化程度、发展需要等方面存在差异,对于接受的职业教育也表现为不同的需求,而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对于培育对象和培训内容的选择往往存在泛化的现象,缺乏精准施教,很多情况是农民的真正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笔者所在课题组调研数据显示,45.7%的受访者认为,接受的信息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不同的群体特别是文化程度差异较大的群体对于接受教育内容及形式的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别。其中,55岁以上的受访者对于接受教育的形式较为固定,而且内容需求方面也多集中在传统的种植业。18~35周岁的受访者对于接受教育的要求较高,形式也比较灵活,特别是随着返乡创业人员的增加,大学生村官、农业院校的毕业生等纷纷投入到现代农业发展中,由于文化层次、社会经历等因素,他们对于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地方政府要依据本地实际情况对培育对象准确定位,通过对培育对象调研,根据其所从事产业种类、从业经历、年龄、文化程度、培育需求等信息进行建档分类,分别按照从事生产经营、专业技能、社会服务等职业要求,针对不同对象设计培育内容和培育方式,结合本区域产业发展状况设置专业课程,为促进农业发展培育专业技术人才[4]。

3.2创建灵活多样的培育模式

进一步优化农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要保证他们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实践教学课程的开发和设计,加强产教融合,综合考虑农民的文化素质及培养需求,创新弹性学制的培育模式。可以通过选择全日制、非全日制、面授、远程教育、送教下乡等形式使新型职业农民更好地参加中高等学校的农业职业教育,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多元化需求[5]。(1)利用好优质资源。农业院校、农业科学院所在教育师资、科研力量等方面都具有一定优势,要充分发挥其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如有些地方依托农业高校、农职院校组建农民学院,将职业教育与农民教育融为一体,大力推动了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强涉农院校与地方项目合作,建立了农业合作试验示范试点,农业院校的专业人才深入农村一线,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当地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产业园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的作用。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科技产业园区为农民职业培育提供实践基地,以此为依托,成立田间学校,将教学中的理论知识搬到田间地头,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加强对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合作社带头人等乡村能人的培育,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调研发现,对于接受培训时最喜欢的师资,34.5%的受访者选择贴近生产一线的农技人员,45.3%的受访者选择乡村能人,可见农民对于他们的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3)利用好有一定办学能力的基层机构。比如通过组建乡镇成人学校、社区大学等开展教育和培训,为广大乡镇居民开展农科综合教育,作为农广校、职业院校等深入基层的窗口,为满足农民培训需求提供便利。

3.3健全农业职业教育相关的制度

政府要逐步健全相关的培养、认证、准入制度,构建以农业职业教育为基础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1)根据农业产业特点,制订现代农业分类标准,根据对新型职业农民知识、技能等方面的不同要求划分相应的职级,探索新型职业农民的资质认定机制,打通新型职业农民晋升的通道。通过推行农民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相关人员通过教育培训获取相应的证书,可以准入从事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农民将通过教育培训获得的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获得更多经济上的收益,从而调动他们参与教育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培育效果。(2)创新评估制度。对于农民培训效果的评价要由“量”转向“质”,不单纯以参加培训的人员数量、授课的数量来衡量,而要以培训对象的满意度以及对促进产业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评价培训的效果,探索包括对象选择、教学管理、资格认定、绩效评价等在内的一系列制度。(3)要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函授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培育制度。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比如通过立法的形式将农业职业教育固化于基础教育中,在课程设置中深化农民职业化理念,适当增加农业创业教育,吸引更多涉农专业学生回乡创业,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储备力量[6]。

3.4优化“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教育环境

职业农民培育范文第5篇

刚才,市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负责同志分别就贯彻落实《意见》,抓好全市生猪、蔬菜、茶叶、渔业四个产业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区政府、县政府分别作了表态发言;省农业厅处长就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从理论和中省宏观层面,结合实际对搞好整市推进试点,做了一个很好的辅导性讲话。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背景与提出

职业农民是国家“三农”工作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产物。我们从事“三农”工作就要对现在的农业农村现状有清晰认识,那么现在的农业农村到底有哪些特点:一是收入结构多元化。农民劳务所得收入占总收入的半壁江山,家庭经营收入比重不断下降,农民的务农收入越来越少。正是由于农民收入的多元化,农业就有兼业化的倾向,农业就有边缘化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必须有一部分以农为本、以农为根的农业骨干力量。二是人口结构留守化。农村的人口结构基本上是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三留守”主体力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去农化问题严重,这也是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个问题,那么以后谁来种地、谁当农民的问题就随之凸显。三是产业结构现代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农业穷途末路,现代农业必由之路,在农村发展产业、振兴农业的核心问题是要发展现代农业。农业发展已进入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时代,但是我国宏观体制当中对农业高补贴机制尚未建立,目前的补贴机制是一种普惠式的补贴,并未全面有效的和产业发展结合。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就必须有一个与现代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相适应、与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装备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而职业农民无疑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形式之一。由此可见,现代农业呼唤职业农民,职业农民应该成为现代农业的基本力量。农村的繁荣、稳定问题关键在于现代农业发展问题,基础在于职业农民培育问题。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回良玉副总理在多个会议上强调加快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农业部按照中央领导的要求做了全面部署。党的十八大重申了“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提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统筹城乡发展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激活农村活力,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促进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让农民平等地参与现代化进程,分享现代化成果;提出了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我认为,职业农民就是这个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的重要力量。

二、重点与关键

(一)主导产业与种养大户。要瞅准主导产业,市上确定围绕猪、菜、茶、渔四个主导产业培育职业农民,就每个县区而言,要结合县域主导产业,因地制宜,有重点的选准主导产业;在培育首批职业农民过程中要坚持高标准,选择有一定基础、有一定能力、有投资冲动的种养大户。切忌换提法不换做法、“新瓶子装老酒”。

(二)加深对培育与培训区别的理解。培育工作并不是简单的培训,决不能把职业农民的培育等同于培训,培育应该等于培训+指导+扶持。要将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培育职业农民的载体、引擎,在推进产业发展中培育职业农民。

(三)把握好几个关键环节。首先要选准人。要围绕重点产业、种养大户通过调查摸底把对象搞准,不求多,但求精。二是强能力。在选准对象以后,要重点在资源和投资方面给予帮助,在能力建设上给予支持。三是提素质。把技能培训与有文化、会经营、懂管理结合起来,与诚信、品德培养结合起来,提升综合素质。四是搞服务。围绕职业农民培育健全产业服务体系,在病虫害防治、原料供应、市场销售等方面提供服务,促进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五是配套成龙。要积极构建从前期培训、指导、扶持,到后期的认证、跟踪、动态管理以及特惠政策的运行体系;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聚合力量,形成政府主导、部门相互配合的工作格局。

三、推进与保障

(一)整市推进。省农业厅将我作为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整市推进试点市,今天我们召开这个会议就是对这项工作进行整市部署、整市动员、组织进行调查摸底,推进试点工作;各个县区在启动试点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现在是试点阶段,并不是全面铺开,要在选好试点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