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知识营销论文

知识营销论文范文精选

知识营销论文

知识营销论文范文第1篇

政府作为“经济人”的自利性与功利主义目标引发的政策时滞效应

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利益做有权威的分配,公共政策通过调控社会利益关系来平衡各种利益矛盾,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每一项公共政策都会涉及社会不同阶层和政府主体的利益,“但是公共政策作为一种人的行为的产物,既和政策制定者的认识能力密切相关,也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渗入了政府决策者的主观偏好。”[7]从规范的角度来说,政府应该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服从政府的整体目标需要,用政策来调整现实的利益关系,但从实证的角度看,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往往会因为种种现实的原因违背公正原则,在通过公共政策进行的利益分配上表现出极大的不公平,这便产生了公共政策之“公共”原则的缺失现象。公共政策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它的“公共性”。但是,“政府的公共政策在决策理念、决策过程等环节上均有现实局限,常常偏离甚至违背公共原则,难以公正而有效地促进可持续发展。”[8]违背公共原则的公共政策产生的效果是片面的,其负面效应的时滞性必将随着公共问题的不断深化而逐渐显现出来。作为政策主体的政府在维护自身利益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公共政策在对社会利益分配时,总的来说要服从政府对利益的追求。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经济人,也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即政府本身存在自利性。对此,公共选择学派曾进行过详细的考量和分析。他们认为,政府一旦形成其内部的官僚集团就会有自己的利益,就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由此导致政府的变异,如滋生大量寻租与腐败现象。政府变异状态下的政策效应更多带有政府主观意志的色彩,这种主观意志又是以牺牲社会公共利益为前提的,因此政策效果的负面时滞效应会随着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不满意引发出来。由于公共政策受政府决策者的偏好和其注意力的影响,政府决策者的价值观会影响他对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如果政府决策者偏好经济发展与财富增加,那么政策安排可能更多关注经济、效率,而对于公平、正义等方面会出现政策供给不足,或者政策滞后的现象。当政府决策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政策或者某个特定政策区域时,政策就可能发生变迁。“对某个区域或某时期规则制定的关注会影响其他区域和其它时期的注意力”[9]。现实的公共政策实践告诉我们,公共政策经常会被功利主义的目标取向所困扰,这一困扰使得公共政策在目标取向上陷入了误区。陷入功利主义目标取向的政策效果必将带有功利的色彩,因此其存在的负面时滞效应是毋庸质疑的。首先,效率标准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政府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视野来看,公共政策的效率标准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一是在实际的政策实践中,以效率为目标的政策价值取向潜伏着浪费成本的现实可能。二是效率标准“所关注的核心内容是一项是否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有效的产出,而不是关心如何有效地执行政策,完成政策目标”,“一个有效率的政策执行途径,不一定就能获得更高成就的政策效益;反之,一个效益很高的政策,也未必能达到效率的高水准”[10]。而这两种情况下都会产生政策效果的负面时滞效应。其次,现有公平目标的局限。公平是代内和代际公平的统一,但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使公共政策的公平目标存在着严重局限,难以克服代内公平的目标偏好。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当政府面对解决代内公平的政策问题的现实压力的情况下,忽视代际公平,偏于代内公平,偏离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耗竭速率应考虑资源的临界性”的原则。政府的政策如果不能对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盲目追求当代人效益的要求进行有效限制,将断送未来人发展的条件,也不可能实现发展的持续性,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效果的负面时滞效应将对政策过程产生不良影响,中国当前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现行政策效果评估中存在的缺陷掩盖了政策的时滞效应

公共政策评估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价值判断,然而判断必须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所以事实判断是必不可少的。公共政策评估要坚持价值与事实的有机结合,坚持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估标准,这样才能正确分析和认识政策效果的负面时滞效应,采取适当的预防和补救措施,但在中国的政策实践中由于常常出现价值判断与事实分离的状况,体现为以价值判断取代事实分析人为夸大和渲染政策效果,或者以片面地、功利的事实分析忽略价值判断,所以在政策效果评估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缺陷,这些缺陷的存在使得政策效果的负面时滞效应常常被人为地掩盖了。现行政策效果评估体系主要以上级满意度为标准,忽视了政策目标群体对于政策效果的满意程度,这无疑助长了政策主体的造假行为,以评估作为沽名钓誉的手段,对政策评估只是在于证明其正面效果,而对公共政策的负效应和负面时滞效应避而不提也不做应有的预测和分析,主要表现为政策效果的指标数据缺乏真实性。有些政策效果评估过于依赖定量标准,忽视了更重要的公众满意度等定性指标,加之评估结果与领导个人仕途之间的紧密联系,导致了大量的“数字政绩”现象。一方面,下级政府受到上级政府下达任务的压力,在无法完成指标任务的状况下,不得已而虚报政绩;或者是政府官员为了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追求个人权力的扩张、职位的升迁、或者仅仅是良好的声誉,故意夸大政绩。另一方面,现有的评估体系存在缺陷,用于评估的数据是由各级政府层层上报的,事实上造成了自己汇报自己成绩的状况,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夸大其词的现象,导致政策评估的数据缺乏真实性。现行政策效果评估内容泛经济化,扭曲评估方向。片面强调经济指标,将经济发展等同于社会发展,政策效果的负面时滞效应影响社会的长期发展。GDP作为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总量的货币价值,体现着当地经济发展的成果。然而,GDP的增加并不完全意味着社会财富和社会福利的增加。过于偏重经济指标,不评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考核标准与办法,人为地掩盖了政策效果的负面时滞效应。评估信息不完备,政策效果负面时滞效应缺少应有的评估和预测。政策评估有赖于充分的信息和各种数据,换言之,公共政策评估若无公共政策信息或者缺乏公共政策信息,公共政策评估就成了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在中国,由于政务没有完全公开,信息分割和信息遗漏现象非常严重。要想对政策效果进行测评,不获取必要的信息数据是难以实现的。不以完备充分的信息为基础而得到的测评结果,其科学性、可靠性也难以得到充分保证。另外,在政策实践中,有时会出现人为制造信息障碍的现象。有些机构或者个人对评估有时会产生抵触情绪,常常会故意隐瞒必要的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当发现评估结果与其愿望不一致时,或是隐瞒评估结果不让公众知道,或是通过各种形式否定评估结果。政府政策评估主体缺失。政府在政策评估中缺乏应有的政策评估机构,使得政府政策评估主体比较单一,单一的评估机构难以反映政策效果的全面结果。公共政策的评估主体多以官方为主,多是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进行评估,缺乏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广泛参与。而自我评估会形成以下五个弊端:一是撇开政府的相对人公民与社会组织的参与;二是个别领导垄断评估权力;三是个人观点、个人意志左右评估过程和评估结果;四是上级组织控制评估权力,其他组织与人员无权参与评估;五是评估组织暗箱操作,社会成员极少有参与评估的机会。政策评估主体机制不健全还表现在:本来应是由内部主体与外部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内部主体考虑到自身的利益,很难作出公正的评定,不公正的评估容易忽略政策效果的时滞效应。

知识营销论文范文第2篇

(一)教学资源与硬件设备不足

教学活动受限职业院校的建立和发展是在国家关于职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号召下进行的,目前越来越大的职业人才缺口以及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对一些中高等职业院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尽管职业院校在政策上享受着国家和政府的扶持,但实际上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办学困难,诸如所处位置偏远、师资力量短缺、生源不足等,都极大地阻碍着职业院校的发展。特别是职业院校开设的实践型课程难以在教学设备和实习设备短缺的情况下顺利开展,这样一来,学校不仅难以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与方案,还会对学生的积极性和职业观念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对职业教育缺乏认识

尚未形成健全的专业观念学生的心理状况是每个学校在进行常规教学活动时应该给予关注的。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是一个不同于常规学科的专业,特别是对于初次接受实用型教育的学生,更容易引起他们心理上的抵触与不适应,也就很难对学习建立起足够的自信心。另外,由于对职业教育的不认同,一些学生很难正确对待自己所学的专业和课程,不但不能在有限的正规学习中得到一技之长,反而产生厌学、厌世等更加严重的负面价值观。因此,职业院校的老师们应该尝试在学生的心理疏导上下功夫,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观念,并顺利由专业观转变到职业观,以适应未来的择业与就业需要。

(三)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不足

影响学生未来就业市场营销专业主要是向学生教授有关工商管理与企业经营和商品销售方面的技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营销技巧及策划营销方案的能力。此外,必要的计算机应用、经济法律常识以及外语知识,都是现代经济类人才需要掌握的。然而,事实上许多职业院校难以完成内涵丰富的全能型人才培养,单一的课堂教学与校内实习也很难让学生见识到实际的职业岗位。因此,很多职业院校学生不能够在就业期间体现出应有的职业水准,难以较好地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在工作中常常会遇见一些棘手的问题,导致工作效果大打折扣。另外,一些校方或者老师们人为地省略实践教学步骤和实习过程都可能使学生得不到系统、科学的专业教育,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埋下隐患。

二、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方向

(一)多方寻求合作,优化办学条件

对于众多中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寻求合作是现阶段比较可行的途径之一。校领导可以积极地求助于地区政府、附近高校以及公司企业等,与他们进行深入探讨,表达寻求合作的迫切希望。同时,还可以就目前的社会人才状况,针对双方的需求制定一些合理的合作计划与人才培养方案,将合作细节都落实到纸面上,以保证双方的利益和协作的顺利开展。在江苏无锡,一些职业院校就与当地的商铺、门店达成了合作培养计划,学生在店内进行销售实习,期间享受合理的薪酬和待遇,同时接受来自学校和企业的共同管理与保障。类似的做法不仅能够将学生的实践课堂拓展到校外,一定程度上解决校内实习条件有限的问题,还可以让学校与一些企业达成长期的、稳定的、可靠的合作培养模式,使校企双方的需求同时得到满足。在这种模式下进行的教学活动相比校内更加生动和富有价值,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也是难得的学习与锻炼机会。

(二)完善心理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岗位观

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使得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活动对实践能力的要求更高,它多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策划技能、销售技能,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中高效处理工作任务、从容应对突发问题。此外,这一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往往会面临一定的心理落差,即专业展望与实际岗位之间差距较大,大多数毕业生都需要从最基层的销售工作做起,而现实工作遇到的生理、心理上的打击会让刚刚走出校园的学生产生恐惧、沮丧、妄自菲薄等消极情绪。因此,职业院校应该特别对市场营销类专业的学生进行完善的心理教育,帮助他们形成平和的专业观念和岗位观念,以防因学生自身性格或心理上的缺陷在社会的历练中受到伤害。对学生进行的专业之外的教育有时反而能够对本专业的学习以及人才的培养产生更加明显的效果,特别针对市场营销专业,学校和老师更应该有区分、有目的地增加就业心理辅导与心态调节,帮助学生形成乐观的心态与包容的胸襟,用比较成熟的心理状态去接受来自各种人和事的磨炼,从而让他们提升个人价值,成为社会更需要、更倾向选择的优质人才。

(三)促成产教融合,支持学生掌握实用型技能

知识营销论文范文第3篇

掌握学生的思想,实施正确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上实训课后我要求学生写一篇对摄影的认识,了解学生心中的想法,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动向,以便能尽量做到因材施教。人人都有好奇心,只要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就能创造出奇迹。只要给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他们就能还你一个惊喜的结果。所谓课上得有乐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学生觉得有意思就主动参与学习,迸发出学习热情与潜能,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与创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取能力和身心的发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实施教学模式革新,合理引入传统的技艺传授方法

摄影教学本来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且摄影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不仅涉及的知识面越来越广,综合性也越来越强。摄影教学的指导思想:摄影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是运用技术去进行创作的艺术。应当以知识性内容为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把单一技术性的课程转化为技术与艺术并重的课程,突出摄影的技能特点。强调基本功的训练,摄影创作中有各种技能和技巧,学生只有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够真正、熟练掌握摄影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技巧。这是摄影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摄影实践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即技能强化,它将为整个摄影专业的教学计划打好基础。要达到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必须改革,不能再用常规的教学模式。

1.教学方法根据摄影课程的特点创新

(1)情景模拟法设置情境模拟实训给广告客户拍摄各类商业题材的产品,在拍摄室中把全班学生每五人分为一组,分为若干组,在每组里细分摄影师、助理摄影师、策划、后期制作,并给他们佩戴职位胸卡,让学生可以感受到自己仿佛就是摄影师、策划等。让学生分组完成不同的商业题材拍摄。教师来扮演广告客户老板和学生一同对所拍摄的产品进行研讨。(2)欣赏、讨论法在讲授新课时让学生欣赏静物商品、食品和饮料、时装类的图片,并讨论其中拍摄技巧。当学生实训拍摄结束后,教师把各组的图片让大家一同欣赏并讨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互相取长补短,以便学生日后更好地进行拍摄。(3)任务驱动法、启发教学给学生明确的课堂学习任务,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对新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4)实例演示法、实训教学法教师边讲授新知识边给学生演示怎样运用各类商业题材的拍摄技巧,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拍摄要点进行拍摄,通过加强感官的认知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水平。

2.教师根据摄影课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1)分组合作法在课堂上每五人一组,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对实训拍摄进行研讨和实拍,交流各自的发现,通过分组实训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最终达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的目的。(2)自我展示法在实训拍摄中,学生在每组里细分为摄影师、助理摄影师、策划、后期制作,并给他们佩戴职位胸卡,分角色完成任务,给他们自我展示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摄影的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学生正确的摄影观念

1.摄影靠的是熟练掌握拍摄技术

教育学生要正确对待自己的摄影专业,时刻记得自己是一名摄影师。不要动不动就利用软件去美化拍出的照片,要熟练掌握摄影技术,利用技术去创造最佳拍摄效果。

知识营销论文范文第4篇

1.1不同类型学生的差异

理论型学生与实践型学生在教育的定位方面是不同的,所以在培养目标和教育功能上面也不能等同视之,在课程的设置方面也要表现出差异性。在市场营销理论等关于理论一方的研究科目上,理论型的学生要比实践型学生所开设课程总量要大,而在广告学、电子商务等综合应用型科目上则是实践性学生开设的量大。这表明高校设置市场营销课程时,充分考虑了理论型学生与实践型学生在培养目标和知识需求等方面的差别。

1.2不同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的差异

经过二十多年的借鉴与研究,我国的市场营销专业已经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在国家规定的学生培养计划的指导下,国内的各院校根据院校自身的特点进行了市场营销课程的设置,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各高校学生课程的设置主要有以下两种特点:一是院校的教学背景对市场营销课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理工学科院校开设营销专业的课程,比较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数据挖掘、消费者分析等领域提供了新方法;而传统商学院校沿袭了传统,保持了其在营销战略规划、拓展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二是大多数院校设置的实践型营销课程在某一个类别中比较集中,这说明目前各高校对实践型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课程体系建设趋于同质化。国内当前的MBA课程参照的是美国商业大学协会制定的课程标准,再由该协会负责评议,这使得各院校的特色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表现得不够明显。

2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2.1如今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在近二十年间,中国在市场营销专业上的教育成绩斐然,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精通市场规律、掌握多种营销技巧的营销人才。但现有市场营销人才却呈现了金字塔格局,即高层次的营销人才比较稀缺,特别缺乏既拥有强大理论知识,又可以灵活使用营销技能的企业营销人才。从市场营销的理论研究型人才的课程设置方面来看。一方面,学生课程注重理论研究,强化了学生在模型构建等方面的能力和创造性。而另一方面,理论方法型课程却很薄弱,表现出了下面的问题:①重应用轻理论,课程定位不清;②不重视方法的创新;③课程设置老化;④修课数量偏少,缺乏时代感;⑤课程内容单一、重复。从市场营销的实践应用型人才的课程设置方面来看,教育导向上的差别也没有很好的在课程上设置上体现出来。近年来国内的MBA学员呈现出低龄化特征,MBA课程本身是面对企业中层管理者的,要求其课程设置上应该偏向于对市场的调研能力,分析能力、拓展实践能力等的实际执行能力的培养,这是我国各高校的研究社课程建设中没有完全的体现出来。

2.2我国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课程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在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教育方面和发达国家相是有很大的差距的,但这种差距在我国相关研究人员和教师的不断研究与实践下逐步缩小。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是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教育水平提高的推动力量。市场营销教育的发展需要中国企业在营销活动中的实践积累,也需要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理论研究,探索适合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市场营销理论,以指导中国企业的实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高层次营销人才的培养模式将更加灵活。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课程建设将围绕“专精结合”的培养目标,不断加强学生在市场营销专业上的理论研究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与教育服务化思想深入人心,我国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教育水平也将进一步改善,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发展愿望与兴趣爱好进行课程设置。今后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课程会着眼于全球,立足于本土,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市场营销课程。

3结语

知识营销论文范文第5篇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它不同于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案例教学可以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氛围,能使枯燥的经济理论变得生动,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各种经济理论。市场营销学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对学生的实操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配上适当的案例,才能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在学生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还能够促进学生思考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同时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入适当的案例,有利于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二、市场营销案例的选择

当代中职学生是一个思维活跃、求新求变、善于质疑的群体,他们不会满足于教条的“填鸭”式教学法。因此,在案例的选择上一定要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勾引起他们的求知欲。这样就一定要选择新颖、有趣、富有针对性的案例。案例的选择一定是真实而又典型的事件,以“事件观”选择案例,要求我们遵循“事件”发展的客观规律,一个完整的营销案例必须从环境、产品、渠道、品牌、广告、公共关系等多方面解读。这样的案例会让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达到“以例导行”的教学效果。

三、市场营销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虽然案例教学可以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氛围,但是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地位在课堂中降低,反而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专业教师不仅有理论,更要有实战经验,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真正的信服。而现在的专业教师缺乏实际的营销经验,很少参与过实战营销。因此,在案例的分析和讲解过程中,很容易角度单一,点评总结不深入,导致教学效果欠佳。因此,专业教师一定要在上课前,对要讲授的案例有充分的、全面的、多角度的、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尽量避免程式化的教学。

2.缺乏合适的案例。好的营销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之一。但目前,我国大多职高营销学科教师案例教学所选择的案例存在不能结合教学目标、时效性不强、不贴近生活内容死板等问题,大大地影响教学的效果。

3.缺乏良好的实施环境。班级容量大,专业教师少使得案例教学不能保证教师在上课时可以照顾到每个学生;不能保证所选的案例有明显的难易差异,以满足各种层次学生学习。案例教学需要学生进行探讨和讨论,没有合适的小组活动场地、没有充分的准备时间导致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小组活动不能充分地完成。这些客观环境的不足都大大地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