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政府报告

政府报告范文精选

政府报告

政府报告范文第1篇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十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团结进取,圆满实现了市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十五”计划全面超额完成。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一个历史性跨越。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五年间,全市生产总值由99.56亿元增加到228.10亿元,年均增长14.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7.28亿元增加到127.19亿元,年均增长49.1%;财政总收入由7.32亿元增加到23.79亿元,年均增长26.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14.34亿元增加到60.70亿元,年均增长32.3%,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55%。萍乡高新技术工业园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60多亿元,引进企业165家,成为新型工业的重要载体。萍钢2005年的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成为我省第5个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萍矿形成多产业发展的格局。农业稳步发展,全市农业总产值由24.18亿元增加到40.39亿元,年均增长5.6%。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产值由3.65亿元增加到14.96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37%。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由31.16亿元增加到70.71亿元,年均增长16.0%。大型超市、连锁经营等新型商贸业迅速发展,消费品市场和各类服务业持续繁荣。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34.8亿元增加到66.1亿元,年均增长13.7%。旅游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武功山荣获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称号,安源景区被列为全国百个红色经典景区之一。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各县区财政收入均突破亿元大关。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初步建立了国有资产管理监管机制。顺利完成了公路体制下放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向纵深推进。全面实施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和水利管理体制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县、乡财税管理体系逐步理顺,基层发展活力增强。推进了市、县、乡机构改革,建立和完善了政务公开机制,全面实行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集中统一办理。协调推进了社会保障、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等领域的改革。积极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开放型经济取得新进展。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81亿美元,年均增长43.0%;引进内资223.15亿元,年均增长115.3%;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实现出口创汇6269万美元,年均增长37.5%。

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市中心城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62亿元,启动了安源新区、城西新区和玉湖新区的建设,建成了世纪广场、安源广场、金螺峰公园、文化路步行街等一批重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新增道路面积370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212.5公顷。中心城建成区面积由35平方公里扩大到52.7平方公里,人口由31.8万人增加到54.8万人,城市化率由39.18%上升到48.12%,2005年荣获省园林城市称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成39.24亿元,沪昆高速萍乡段建成,319国道萍乡段改造全线竣工,乡村水泥(油)路改造完成2176.4公里,91%的行政村实现了通水泥(油)路。“十五”期间,完成了82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小城镇建设不断推进,呈现产业发展、功能完善、体现特色、有序开发的态势,2005年,全市有29个乡镇进入了全省百强乡镇。

社会事业实现新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与哈工大等高校的市校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科技部授予我市为国家新材料产业化示范基地,五年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89项,其中41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立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十五”期间用于新建校舍和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的资金达2.57亿元。大力推行素质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发展,安源学院筹建一期工程进展顺利。创作了《去安源》等一批优秀影视、戏剧、文学作品。完成了全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进展顺利。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城乡社区建设日益完善,服务功能增强。人口和计生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巩固了人口低生育水平。国防动员和双拥工作成效显著。不断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和安全生产各项制度,安全生产保持平稳态势。加强食品药品监管,恢复了中心城区牲猪定点屠宰工作。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确保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有序。建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081元增加到8973元,年均增长12.0%;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435元增加到3922元,年均增长10.0%。五年来新增城镇就业9万多人,7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困难群体(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8500名。五年来全市累计为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基本养老保险金81457万元,为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9818万元,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7563万元。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建立了城乡特困群体救助机制,为6.1万名城镇低保对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4635万元,为9.83万名各类受灾人员和农村特困户发放救助资金11105万元,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提高了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70%以上。五年为44个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投入扶贫资金8966万元,莲花县6000名库区、深山区群众实现移民搬迁。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1.08平方米和43.10平方米。环境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城区空气质量由2001年的劣三级提高到二级,出境水质量由2001年劣五类提高到二至三类标准。以城乡社区为载体的群众性精神文化生活活跃,居民教育文化旅游休闲消费年均增长13.5%。

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并向其报告工作,坚持向人民政协通报工作,密切联系各派和群众团体,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五年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14件、建议226件,政协提案716件,办复率100%。努力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政府决策水平。制定了《萍乡市关于推进依法行政的实施意见》,完善了《市政府工作规则》,规范了政府决策机制。认真实施《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许可(审批)制度改革,共清理取消行政许可事项172项,对保留的行政许可项目实施在册许可(审批)。建立完善了公共政务服务、会计核算、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的管理机制。加强了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行政效能监察。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开通了“12345”市长热线电话,设立了政府网站和市长电子信箱。政府勤政廉政建设加强,公务员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

在过去的五年里,统计、人事、编制、人防、粮食、国安、决策咨询、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机关事务、档案管理、涉台事务、参事、接待、老龄、残联、住房公积金、驻外机构以及妇女儿童工作都立足自身职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和发展。国税、地税、金融、保险、国土资源管理、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邮电通讯、气象服务、无线电管理、稽征、供电、铁路、石油、烟草、盐务等中央、省驻萍单位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各位代表,随着“十五”计划目标的完成和超额完成,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一个新跨越,萍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些成就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一心、扎实工作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向各级各类企业和广大纳税人,向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离退休老同志,向驻萍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萍乡建设和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的工作,我们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资源型的经济结构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层次较低,市场竞争力较弱,科技含量高的大企业、大项目少;国有企业改革的制约因素增多,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较大;城市建设投入渠道不宽,社会事业发展任务繁重,城市整体形象有待提高;局部地区环境质量较差,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任务艰巨;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少数政府工作人员作风不实、效能不高、执行力不强,政务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依法行政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在加快发展中逐步解决。

二、“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

各位代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期,也是新一届政府的任期。“十一五”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全球化、国际国内资本和产业转移加速,为我们加强和扩大国际国内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发展机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中部崛起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决策,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十五”时期全市工业园区、城市建设、工业技扩改、交通、能源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为未来几年经济社会发展向更高目标迈进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站在新的起点上谋划今后的发展,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中共萍乡市委第十次党代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眼加快发展、兴工强市、总结过去、前瞻未来,在全面分析今后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基础上,提出了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描绘了萍乡发展的宏伟蓝图,展现了萍乡发展的美好前景,我们充满信心。

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牢牢把握兴工强市主线,强化产业支撑,转变增长方式,高度关注民生,注重协调发展,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提升经济综合实力,提高社会和谐程度,把萍乡建设成为赣湘边际区域中心城市、新型工业城市和文化旅游商贸城市,使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发展目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2010年突破400亿元;产业结构升级,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7:62:31;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2010年力争突破5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2010年力争突破25亿元,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2010年力争突破3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5%,2010年力争突破1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2010年力争突破100亿元;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年均3%左右。

社会进步目标。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建成现代教育体系,较好实现教育公平,支持和促进萍乡高专(安源学院)完成扩规升本。扩大中心城区,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人居环境,提高城管水平,提升城市品位,城市化率达到56%,中心城区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62万人。努力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和全国园林城市,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积极创造条件。城乡公益事业明显改善,小城镇发展水平全面提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人口素质明显提高。

民生改善目标。居民收入和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和8%,2010年分别要达到14450元和5760元;社会救助体系更加规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困难群体得到有效救助;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城镇新增就业2.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公共服务更加完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环境保护目标。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重点地区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废弃物产生量减少,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3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超过6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确保达到90%以上。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3%。

安全稳定目标。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更加健全,安全生产设施装备更加完善,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得到有效落实,全社会安全意识普遍提高,确保各类安全指标控制在省下达目标范围内。群众诉求渠道更加畅通,合理合法的诉求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更加健全,各类矛盾纠纷能得到有效化解;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加完善,基层和谐平安建设扎实有效开展,社会秩序和谐安定。

“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全力主攻工业,建设经济强市

科学发展工业是建设经济强市的必由之路。要举全市之力主攻工业、支持工业、服务工业。依托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壮大经济总量,提高全市经济的发展力和竞争力。到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250亿元,工业销售收入翻一番,力争实现1000亿元。

改造和引进并重,优化工业结构布局。充分利用有利基础和条件,加快运用信息化手段、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等现代技术改造生产设备、工艺流程和管理流程,加快工业陶瓷、电瓷、水泥等传统工业向现代化生产形态过渡,提高市场竞争力。以重大项目为突破口,发展替代产业,引进新型产业,到“十一五”末,逐步建立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发展后劲足的工业结构体系,推动全市工业经济速度与效益、质量与结构相协调。

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萍乡经济开发区要按照高水平规划、高效能管理、高速度发展和高效益产出的原则,大力创新体制机制,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水平高、带动作用强的工业项目,形成引领全市工业发展的主导产业,成为新型工业发展的示范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承接区,成为萍乡工业经济增长最快、效益最好、贡献最大的工业聚集区,成为萍乡经济的增长极。以萍钢为依托,扩大冶金产业规模,使萍乡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建筑钢材基地;以萍乡客车厂为龙头,抓好汽车发动机、汽车配件等项目,发展壮大机械制造业;以建设国家新材料产业化示范基地为契机,发展以玻璃为主的新型材料产业;以引进医药新技术为抓手,发展医药制品产业;以高科技陶瓷为牵引,推动陶瓷化工产业升级换代。

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壮大产业集群。要以大型企业为主导,以中小企业相配套,发展既有专业分工、又能相互促进的产业集群。全力支持萍钢、萍矿、安源股份、萍乡电厂、萍乡铝厂等大型企业资本扩张,加快产业升级,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县区工业园和工业聚集区要立足发展特色产业,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增强对工业项目的吸纳能力,使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使园区工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撑。芦溪工业园的电瓷、莲花工业园的特种材料、生物制药和湘东的工业陶瓷,要扩大规模、扬优成势。上栗的花炮要依托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安全保障水平。

(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以工业化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用工业化方式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把工业化理念、生产方式、科学技术植入农业。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着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订单农业、合作制、股份制等多种形式,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固的利益联接机制。到2010年,农业产业化总产值达到2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3%。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提高畜牧业水平。重点抓好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中药材、特种养殖、优质稻和水稻制种基地建设,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龙头产业,创国家、省优质品牌。发挥农业生态优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加快构建以市连镇、以城带乡的区域城镇体系。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完善市中心城区县(区)中心城镇乡(镇)一小时交通圈,促进城乡之间人流、物流、信息流良性互动,发挥城镇对农村的辐射作用,突出抓好20个重点镇的建设,增强聚集产业和人口的能力,引导投资创业者向城镇聚集。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到2008年,每个乡镇都要建立起集农资、药品、生活用品为一体的“三合一”连锁超市,就近就便服务农民,2010年,村级连锁店的覆盖率要达到60%以上。

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公路改造、公共卫生建设、沼气建设、“少生快富”、广播电视“村村通”等项目。以创建和谐村镇为切入点,开展道德、法律、文化、科普“四进农家”活动,继续实施“科技示范万户工程”、农民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养有知识、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加快村庄、庭院的规划、绿化、美化,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繁荣城市经济,提高城市品位

“十一五”期间,城市工作要以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坚持规划先导,加强对规划的控制与管理。按照建设生态、宜居、和谐的赣湘边际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尽快完成2005?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送审,完成城市道路交通、污水处理、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加大对重点建设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力度,明确城市发展方向,谋划城市发展空间。要强化对规划的刚性约束,规划一经制定要严格执行,不符合城市规划的项目不得批准立项,没有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土地不得出让、转让和开发建设。

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城市承载力。优先发展和完善便民利民的市政公共设施,完善路、桥、水、电、气、通讯设施,实现交通出行便捷通畅,供水供电供气保障有力。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安源区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合理划分事权和财权,推进城区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萍水河治理工程,贯通中环路,建设好高速入城挂线、安源旅游公路、洪山大道、师范北路、康庄路、山下路,抓好安源国家森林公园、虎形山公园、架子山公园、横龙寺森林公园等城市生态园区建设,尽快完成垃圾卫生填埋场、污水处理厂等城市配套设施建设。注重中心城区的协调发展,改造和完善老城区基础设施。

激活经营城市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挖掘城市资源潜力,盘活城市资产,实现城市自我积累、自我增值、自我发展,建立政府财政投入、银行信贷投入、企业投入、社会投入、经营收益二次投入等多渠道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盘活土地存量,提高土地收益,依法收回闲置土地。以改善市容环境和交通秩序为切入点,搞好城市管理。要引入市场机制,吸引市民广泛参与城市管理。要完善城市管理体制,依法加强城市交通、市政、环卫、绿化管理,实现城市净化美化、规范有序。

提高城市品位,彰显城市特色。城市建设要突出体现萍乡绿色园林特色,搞好城市园林绿化的规划和设计,鼓励种树植绿,扩大中心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提高绿化覆盖率,实现中心城区园林绿化和景观美观的高度和谐,努力展现园林在城中、城在园林中的江南绿色生态城市魅力。保护和挖掘城市文化,建设城市文化载体,组织城市文化活动,引导市民参与城市经济社会建设,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城市发展的亲和力和创造力。

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城市活力。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服务业,重点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大型超市、电子商务,建立起专业市场与综合市场相结合、批发市场与零售网点相配套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法律、中介等现代服务业。把加快发展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标准制定旅游发展规划,重点抓好武功山、安源、杨岐山等景区的整体开发,加强景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挖掘文化特色,开发旅游产品,努力把武功山建设成国家4A级景区,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四)加大开放力度,突出项目建设

拓宽利用外资渠道,提高经济发展外向度。发挥萍乡经济开发区和县区工业园的优势,提高工业园区产业承接能力,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方式,采取园区招商、产业招商、中介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方式,促进招商引资向专业化、市场化方向转变,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产业聚集和产业创新的重大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和奖励。大力发展外经外贸,“十一五”期间争取30%以上的出口企业有自主出口品牌,五年出口总额突破3亿美元。

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积极争取中央、省的资金支持,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着力抓好《“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新建和续建工业项目。完善城乡交通网络,萍栗高速公路2008年建成通车,完成320国道萍乡段改造,形成芦溪县城萍乡湘东城区的快速通道。建成武功山旅游公路,抓好吉衡高速莲花段开工建设。加强能源项目建设,开工建设萍乡发电厂2×30万千瓦机组扩建项目,抓好萍乡500KV变电站建设,以及新余萍乡双回输电线路和区域变电环网配套工程建设。完成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力争建成白源水厂,实现对城区供水,让市民喝上甘冽清纯的山泉水。做好湘东碧湖水库和莲花寒山水库的前期工作,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深入推进全民创业。全面放开城乡投资领域,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参与建设和经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益事业。全面落实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准入门槛,为民营经济创造公平竞争、有序发展的条件。深入推进全民创业,支持经营管理和科技人员领头创业,吸引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创业,大力扶持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推动广大农民致富创业。

(五)增强创新能力,走活“转型”之路

“十一五”时期,萍乡经济要实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必须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转化应用能力,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以观念创新引领整体发展,以体制和制度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一是鼓励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改造提升主导产业。紧紧围绕增强全市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关键技术攻关,争取在冶金、工业陶瓷、玻璃精深加工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跨越发展,促进企业做大成势。同时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二是健全创新体系,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鼓励引导工业园区、大型骨干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积极扶持培育发展创新型中小企业。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行业的研发机构发展。利用我市与哈工大、中南大学等市校合作的渠道,围绕主导产业,开展更为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形成以市校合作为龙头,以企业为主体,以工业园区为重要载体,以多渠道投入为支撑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新型材料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争取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实现由技术展示向产业支持转变。三是强化创新激励机制。落实支持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提高萍乡高新工业园聚集科技资源和创新创业的能力,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功能完备的创新载体。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引进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力争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和重大科技项目推广应用上有重大突破。

(六)营造优良环境,夯实和谐基础

努力创优政务环境。企业是市场的主体,纳税人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贡献者,为纳税人服务是政府的天职,为企业排忧解难是政府的义务,为各类市场主体创优发展环境是政府的责任。要把创优政务环境作为加快萍乡发展的基础工程,用严格的纪律规范各类行政行为,用法治的手段铲除各种干扰破坏环境现象,努力营造一个服务高效、办事公正、诚实守信的政务环境,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环境差”。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压缩行政审批事项,减少行政审批环节,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人的自由裁量权。必要的行政审批收费项目要做到依据合法、标准一致、程序公开。建立涉政事务制度,搭建涉政事务平台,重点为外来企业提供涉政事务服务。要规范部门行政行为,防止行政权力被滥用和扩大化的倾向。政府工作部门和直属机构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凡是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收费项目,必须一律取消;凡是收费或罚没标准有幅度的,必须按最低标准收取。坚决查处行政执法部门对企业、投资者的乱收费、乱摊派、乱检查、乱罚款行为,坚决惩处利用公共权力巧立名目对企业、投资者进行索、拿、卡、要等违纪违法行为。要完善机制,从源头上堵住行政不作为、行政乱作为等现象的发生,严格控制政府机构人员编制,尤其是要清理有行政收费罚没职能单位人员编制。今后不再批准行政事业单位集资建房。要整治重点工程、重点企业的生产建设环境,严肃查处各种强揽工程、强买强卖、强行阻工等干扰破坏行为,协调好周边关系,创造良好的建设施工和生产经营环境。要完善行政效能监察、发展环境测评和损害环境责任追究机制,形成“政府营造环境,环境促进发展”的良性格局。

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资源环境。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市场竞争与政府调控、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坚持污染治理与生态建设并重,实现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协调发展。通过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城市布局调整,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努力实现污染排放总量特别是固体废弃物的零增长。加大对湘东、青山等重点地区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支持萍乡浮玻二厂改造或搬迁,治理汽车尾气,确保城区空气质量在二级标准以上天数达到每年300天以上,出境水质继续稳定在三类标准以内。加强生态建设,搞好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提高生态公益林质量,使萍乡山青水绿天蓝。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和用途管制,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切实保护耕地。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严格执行矿产资源总体规划,规范矿产资源开采秩序,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节约利用水资源,加强饮用水源保护。

(七)注重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事业

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融合。针对我市产业特点,引进消化吸收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整合科技资源,改革科研体制,提高科研机构技术研发水平和推广应用水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新的保障机制,认真实施好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危房改造长效工程。缩小城乡教育差别,基本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普通高中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支持和促进萍乡高专实现专升本目标。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建设市博物馆、艺术中心、市青少年(少儿)活动中心、市老年活动中心、赣西人才市场等一批公共设施,修缮萍乡孔庙。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构建以基层为重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广播电视制作播出质量,实现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启动建设新的市体育中心,完善社区健身场地和体育设施,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群众体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完善公共卫生长效机制,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助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到“十一五”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农民力求达到85%以上。进一步整顿规范医疗和药品市场秩序,突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八)不断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凡是能利用市场机制办的事都要交给市场去办,凡是社会组织能做好的事都要交给社会去做,把政府职能真正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各行业协会要尽快与政府部门脱钩,真正成为服务经济发展的服务协调机构。理顺职责分工,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在稳定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规范流转,鼓励农民采取转包、作价入股等方式发展规模经营。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拓展林业发展空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努力完成市属国有企业改制。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确保国有资产安全有效营运。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改进和规范投资审批制度,落实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加强政府投资项目概预算审查和全过程稽查。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所有行业和领域,并在融资、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切实享受平等待遇。整合教育、卫生资源,协调推进文教科卫、劳动社保等方面的改革。开展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新的社区发展与管理模式,把一部分政府可以不直接承办和企事业单位剥离的社会职能交由社区承担,完善社区功能,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治程度。

(九)做大财政“蛋糕”,建立公共财政

努力培植壮大财源,提高财政收入质量。不断改进财政运行管理水平,完善财政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杠杆作用,提高财政融资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和资金吸纳能力,做强财源的“点”,延长财源的“线”,拓宽财源的“面”。重点支持工业园区、第三产业、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优先支持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财税贡献大的重点工业项目和企业。要夯实财政基础,发展县域经济,把财政收入建立在实实在在的财源基础上,不下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搞华而不实“水份”财政和“空转”财政。加强税收征管,严格控制支出。坚持依法治税,做到应收尽收。强化非税收入征管,重点加大对土地收入、建设规费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非税收入的征管力度,确保各项非税收入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强化财政预算约束,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控制支出。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管理,整顿市直机关财务秩序,严禁设立“小金库”,严格控制购车费、出国考察费、招待费等。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十一五”期间财政要向三个方面倾斜:向社会发展倾斜,市财政平均每年新增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支出1000万元以上;向环境保护倾斜,从2006年起,市财政将从国有土地出让收入、新增建设用地收入和排污费等渠道筹措更多资金,支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项目;向社会保障倾斜,全市财政将累计投入社保资金10亿元以上,重点支持就业和再就业,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困难群体救助等工作。

(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关爱民生

努力扩大就业再就业。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再就业领域。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鼓励自主创业,积极发展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工作。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用工管理、职业培训、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失业人员和农民特别是失地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加快建立劳务输出信息、培训、维权服务体系。加强失业控制、劳动监察和劳动仲裁,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

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以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基本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定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办法。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形成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民特困群体救助制度为主体,城乡特困家庭医疗、子女就学等相配套的救助体系。搞好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建设,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尤其是特困家庭的住房困难。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动态管理机制,切实把应保对象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建设好福利院、敬老院,提高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切实保障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等权益。

妥善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高度重视处理好农村征地、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房屋拆迁、企业违法排污、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直接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进一步畅通民意诉求渠道,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

确保社会安全稳定。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切实推进创建平安县区、平安乡镇、平安社区工作。树立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政绩、安全就是福气的理念,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强化安全生产监管,确保安全生产平稳态势。完善市县两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切实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有组织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犯罪等严重刑事犯罪行为,不断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改进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创新,为“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面对新形势,组织实施“十一五”规划,各级政府及部门必须牢固树立对党负责、为民执政的理念,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切实转变政风,认真履行职能,努力建设务实政府、服务政府、廉洁政府、和谐政府。

坚持实干兴市,努力建设务实政府。各级政府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实话,办实事,查实情,求实效。把对上级负责和对人民群众负责统一起来,把上级的要求部署和萍乡的发展实际结合起来,要多做群众急需的事,多做群众受益的事,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事,把财力、物力更多地用在推进经济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上,把时间精力更多地放在促进事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上。坚决反对搞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要完善政府考核机制,分解政府工作目标任务,不断提高行政效能,推进工作落实,增强政府工作的执行力。要加强政务督查,以务实的作风取信于民,以出色的绩效造福于民。

切实转变职能,努力建设服务政府。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尽职尽责地担负起社会管理的责任,尽心尽力地履行好公共服务的职能。创新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切实为企业服务、为投资者服务、为纳税人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完善政府公共信息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完善行政问责制,着力解决决策不当、作风不实、效率不高、效果不好、服务不优等问题。要从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起,把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就业保障、环保、住房、医疗和社会治安等问题抓紧抓好。尽可能多地把群众最急需、受惠最直接、政府能办好的事办实办好。

依法履行职责,努力建设廉洁政府。各级政府及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接受监督。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要追究。各级政府及部门领导要带头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确保权力公正透明运行。严禁违反规定插手和干预经营性土地出让、工程建设招标投标、产权交易等有碍公平公正的事,要教育管好自己的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不准其利用自己的职务影响谋取不正当的利益。要严肃查处利用公权收受商业贿赂,滥用公权损害国家、企业和群众利益等违纪违法行为。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廉政监督机制,做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

密切配合协调,努力建设和谐政府。市政府全体组成人员要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的观念,做到政治坚定,胸怀大局,团结协作,和谐共事。认真贯彻执行市委的决策部署,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自觉接受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听取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及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市政府各工作部门要严格按照《市政府工作规则》开展工作,维护市政府的权威,做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确保政府的各项工作协调推进。要诚恳接受人民群众、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各界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把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要求融入到思想感情里,体现在政策措施上,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中。

各位代表,今年以来,全市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1?9月份,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80.48亿元,同比增长12.8%;1?10月份,完成财政总收入23.47亿元,同比增长18.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41亿元,同比增长24.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8.55亿元,同比增长19.5%;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9.50亿元,同比增长18.8%;实际利用外资6013万美元,同比增长47.0%,引进内资(5000万元以上)31.67亿元,同比增长15.3%,完成出口创汇9864万美元,同比增长25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1.45亿元,同比增长16.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21元,同比增长12.9%;1?9月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086元,同比增长14%。预计年初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可以完成。

目前已临近年终,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根据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逐项梳理,对照检查,及时发现薄弱环节,采取有力措施,继续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元旦、春节即将到来,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工作,组织全面的安全生产大检查,排查安全生产漏洞,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切实抓好信访工作,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排查,及时处置,将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偷、抢、盗和地下、刑事犯罪等行为。切实关心群众生产生活,要组织好“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确保各级安排的救济救灾资金和物资,在春节以前全部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确保他们有足够的口粮、有御寒的衣被、有过冬的住处,确保群众过上一个安定祥和的节日。

政府报告范文第2篇

到2012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1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总量和人均水平均比2007年增长1倍。

财政总收入达到1500亿元,比2007年增长1.3倍。

外商直接投资达到50亿美元;利用省外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资金达到1334亿元。

节能降耗减排取得重大进展,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力争五年下降2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500元和6200元,家庭财产普遍增加,生活品质明显改善。

2007:xx崛起新跨越数字折射新变化

2007年,我省全面超额完成了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提出的主要任务,实现了xx崛起新跨越的良好开局。一系列闪光数字的背后,蕴涵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省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黄世贤对2007年我省9大亮点数字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1.“民生工程”8个方面52件实事全面完成

民生问题既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又是一个政治层面的问题,实施民生工程直接反映着政府的价值追求和治国理念。关系4300万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8个方面52件实事的全面完成,是我省各级政府交给人民的最好答卷。

2.全省所有县(市区)实现财政收入超亿元

“郡县治,天下安。”我省县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3%,人口占82%。只有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xx在中部地区的崛起。在全民创业和开放经济的内源活力和外源动力竞相迸发的态势下,我省99个县市区财政收入都过了亿元,标志着我省区域协调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工业经济效益指数突破200%

2007年,我省启动了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在产权多元化、薪酬制度改革、资本经营、引进战略合作伙伴等方面取得了新成效,国有企业发展活力增强;通过招商引资、改制重组,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对全省工业经济效益水平的提高起到了较好的支撑作用。我省工业经济效益指数突破200%,反映了我省工业领域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4.海关进出口总额94.8亿元,增幅全国第二

大开放,奏响了xx新世纪的最强音。2007年,我省外贸进出口总额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增幅,出口结构得到优化。xx的外贸依存度超过13%,表明国外和境外市场的需求已经成为我省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真正意义上的“三驾马车”正在形成。

5.粮食总产380.8亿斤,连续4年创新高

从2004年起,我省粮食生产一举扭转了7年持续下降的态势,连续4年创新高。这主要得益于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既保证了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又保证了农民的增收,做到了一手抓粮食生产,一手抓农民增收,实现了2007年4月总理在xx考察时提出的要求:使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好,农民的收入更多。

6.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2000公里,统调电力突破1000万千瓦

5年来,我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在推进重大建设项目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去年,在交通、能源、水利、工业、高新产业、农业和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共实施重点工程93项,总投资1435.3亿元,是近几年来投资规模最大、项目数量最多、覆盖领域最广的一年。一大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建设项目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7.万元生产总值耗能下降4%以上

日益加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已经成为制约我省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能源工作的重要性,以节能减排为抓手,建立健全机制,加强对产业项目的调控和引导,为确保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8.新增本省培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

2007年底,我省农科院颜龙安研究员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颜院士的当选,是省委、省政府长期坚持科教兴赣、人才强省战略的结果,对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xx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9.全省接待旅游总人次超过7000万,其中接待入境旅游66.5万人次

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是我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的必然举措。当前,省委省政府已经就金融保险业以及物流、信息、中介等服务性行业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目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望成为我省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2008:让群众拥有更多幸福感――新增50亿元为60件民生工程护航

2008年,xx省财政再新增50亿元,实施60项公共财政政策。

就业――5件实事

用于支持全民创业的小额贷款增加50%,争取今年达到15亿元;为下岗失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城镇复员退伍军人免费提供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培训人数达到40万;确保有能力和有就业愿望的零就业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对1.4万名城乡残疾人进行职业培训,为残疾人购买公益性岗位3500个;完成84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社保――7件实事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扩大到510万;提高城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月人均增加105元;省财政新增安排2亿元,资助农垦企业正式务农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推进失业保险市级统筹试点;切实抓好建设工程劳保费统一提取和管理工作;扩大工伤保险覆盖范围,力争参保人数达到260万,其中农民工参保人数达到50万;扩大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范围,争取被征地农民参保人数达到6万。

救助――12件实事

农村低保人数扩大到150万,财政月人均补差标准提高5元;城市低保对象财政月人均补差标准提高10元;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人数增加4.3万人,集中供养率提高到80%以上;省财政安排1亿元,为农村低保户和分散供养五保户住房维护、改造提供补助;完善城乡临时救助制度,提高对因临时性、突发性事件造成生活困难群众的救助能力;提高国有“农林水”困难企事业单位中未参加养老保险、且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低的退休职工生活补助标准;城镇大集体困难企业中未参加养老保险、且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低的退休职工,按每人每月200元标准给予生活补助;省财政增加安排1亿元,为企业军转干部解困及增加部分军队退役人员生活补助;对符合政策规定、并经确认为扶助对象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夫妻,每人每年发给600元奖励扶助金;新建一批儿童福利院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安排1亿元公益金,改善农村敬老院和城市福利院

、光荣院设施;积极发展社会慈善事业。

医疗――11件实事

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参保居民达到638万人,低保人员和重度残疾人等符合政策条件的群众100%参保,所需资金由财政全额承担;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争取参保人数达到410万,省财政增加安排6500万元资助国有及国有控股困难企业职工参保;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40元增加到80元,参合农民住院一次报账率达到90%;照顾农村计划生育户,独女和二女结扎户家庭成员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个人承担费用由财政负担;推进城乡医疗救助,救助资金使用率力争提高到80%,新增的50万名农村低保对象全部纳入救助范围;对儿童一类疫苗全部实行免费接种;向城市居民免费发放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券7000万元;整顿医疗和药品市场秩序;提高1至6级残疾军人和在乡红军老战士医疗保险资金统筹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8000元;省财政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督网络建设;推进残疾人康复工程。

教育――9件实事

全省城乡57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继续免除学杂费,今年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比照公办学校免除学杂费、教科书费的标准,对20万名民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个人进行补助;为34.5万名义务教育阶段经济困难家庭寄宿学生提供生活补助,小学生每人每年补助500元,初中生每人每年补助750元;为7.3万名公办普通高中学校经济困难家庭学生提供政府助学金,每人每年800元;为38.3万名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农村学生和城市经济困难家庭学生提供国家助学金;为15.6万名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经济困难家庭学生提供国家助学金;为本省1.6万名考入大学的经济困难家庭学生提供政府助学金,每人一次性补助5000元;省财政新增安排1亿元资金,对山区、库区、湖区等条件艰苦的边远地区教师发放特殊津贴;省财政增加3亿元,专项补助县(市、区)中小学教师津贴补贴。

住房――3件实事

扩大廉租住房保障面,实现县城人均住房6平方米以下低保家庭和设区市中心城区7平方米以下低保家庭廉租住房应保尽保;继续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力争设区市中心城区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62万平方米,受益家庭2.3万户以上;在依法依规、既防止不作为更防止乱作为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探索微利商品房的建设、供应办法。

扶贫――4件实事

整村推进180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扶贫,覆盖贫困人口43万;移民搬迁扶贫扩大到41个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县,完成5万人搬迁;安排2050万元贴息资金专项支持扶贫龙头企业产业化发展和产业化基地建设;筹集资金5000万元以上,支持少数民族乡村硬化乡村公路、新建民族学校、改造危房等项目建设。

生活――9件实事

省财政增加安排1000万元用于提高农村离任老村支书、老村主任生活补助;再解决好120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新增农村沼气用户12万户;开通4639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接通4000个行政村的网络宽带,新增1万个自然村通电话;省财政安排1.2亿元用于农民和农村学生免费看电影、看演出,开展文化活动;省财政新增3000万元为基层群众建设体育健身场所;调控好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商品的价格,切实防止生活必需品价格过快上涨;安排2000万元用于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的抽验和检验,切实加强食品药品监管。

2008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

关键词:又好又快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好字优先,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壮大经济规模、提升发展水平;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统筹兼顾,着力推动城乡和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围绕xx崛起、富民兴赣,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主要预期目标:

生产总值增长11%,财政总收入增长16%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

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以上,引进省外单项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资金增长12%,出口增长20%;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3%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7%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以上。

今后五年奋斗目标

到2012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1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总量和人均水平均比2007年增长1倍。

财政总收入达到1500亿元,比2007年增长1.3倍。

外商直接投资达到50亿美元;利用省外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资金达到1334亿元。

节能降耗减排取得重大进展,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力争五年下降2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500元和6200元,家庭财产普遍增加,生活品质明显改善。

报告精彩观点

有形的变化是显著的,无形的变化更为深刻

在省委的领导下,5年来,全省上下形成了一心一意谋发展、众志成城促崛起的生动局面;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xx省情的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道路;形成了发展的内源活力和外源动力竞相迸发的良好态势;营造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环境品牌为越来越多海内外投资创业者所看好,投资集聚效应正在凸显;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全省人民的向心力、凝聚力不断增强。

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转变

突出科技创新,增强综合竞争力,推进集约发展。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资源、资产更多地向优势企业、优势产业和园区集中,切实提高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有利于节能减排、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新模式。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推进全民创业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推进全民创业。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鼓励、支持和推动非公经济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市政公用事业领域,鼓励、支持和推动非公有资本进入区域性股份制银行和合作性金融机构、参与军民两用高技术开发及产业化。消除一切对非公有制企

业的歧视。进一步搭建好“百姓创家业”平台,把就业与创业更好地结合起来。加大小额贷款对创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和各种有创业愿望的人群自主创业,推动个体私营经济全面发展。

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我省将坚持优先发展,进一步提升教育整体水平。巩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成果,把改善教学条件与整合资源、优化教育布局结合起来;新增2亿元财政专款支持化解农村“普九”债务;适应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变化,合理调整学校网点布局,既避免资源浪费,又满足不同片区孩子上学需求;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新增3000万元,对盲、聋、哑等特殊教育学校进行补助。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以提高创业、就业能力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订单式”教育,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关系,把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政府报告范文第3篇

本届政府****年3月就职,任期即将结束。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报告过去五年的工作,对今年的工作提出建议,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政府工作的回顾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很不平凡的五年。本届政府初期,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世界经济增长放慢;国内产业结构矛盾十分突出,国有企业职工大量下岗;1998、1999年连续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奋进,顽强拼搏,战胜种种困难,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开始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

五年来,国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迈出重要步伐。

——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1****年的7.4万亿元增加到****年的10.2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7.7%。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传统工业改造步伐加快。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国家税收连年大幅度增长。全国财政收入从****年的8651亿元增加到****年的18914亿元,平均每年增加****亿元;国家外汇储备从****亿美元增加到****亿美元。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7.2万亿元,特别是发行****亿元长期建设国债,带动银行贷款和其他社会资金形成3.28万亿元的投资规模,办成不少多年想办而没有力量办的大事。社会生产力跃上新台阶,国家的经济实力、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我们集中力量建成了一批关系全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水利建设。五年全国水利建设投资3562亿元,扣除价格变动因素,相当于1950年到1997年全国水利建设投资的总和。一批重大水利设施项目相继开工和竣工。江河堤防加固工程开工3.5万公里,完成了长达****多公里的长江干堤和近千公里的黄河堤防加固工程,防洪能力大大增强。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二期工程即将完成,黄河小浪底等水利枢纽工程投入运行,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建设。交通建设空前发展,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初步形成。五年全国公路建设投资12343亿元,扣除价格变动因素,是1950年到1997年全国公路建设投资总和的1.7倍。公路通车里程由1997年的123万公里增加到2002年的17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由4771公里增加到2.52万公里,从居世界第三十九位跃升到第二位。铁路营运里程由65969公里增加到71500公里;五年建成新线5944公里,复线4603公里,电气化线路5704公里。新建、改扩建机场50个。港口万吨级码头泊位新增吞吐能力1.44亿吨。邮电通信建设突飞猛进。长途光缆线路长度由1997年的15万公里增加到2002年的47万公里;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由8354万户增加到4.21亿户,居世界首位。能源建设继续加强。发电装机容量由1997年的2.54亿千瓦增加到2002年的3.53亿千瓦。城市规划和公用设施建设明显加强,许多城市面貌有很大改观。基础设施的显著改善,大大增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

——西部大开发开局良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三年来,国家通过加大建设投入、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实施优惠财税政策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地区发展。新开工建设36项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6000多亿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干线公路等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油路到县”、“送电到乡”、“广播电视到村”等工程加快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加大。农村公路、中小型水利、人畜饮水和科技、教育设施建设加快。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加强。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五年全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投入5800亿元,是1950年到1997年投入总和的1.7倍。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六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全面实施。五年内,全国造林面积2787万公顷,封山育林3153万公顷,退耕还林382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6万平方公里,治理沙化土地570万公顷。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总体上得到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降低,重点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资源保护取得新进展。地质调查成果丰硕。防灾减灾成效明显。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6.45‰,进入了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时期。

五年来,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公有制经济在调整和改革中发展壮大,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取得成效。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控制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国有企业三年改革与脱困目标基本实现。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涌现出一批有实力、有活力和有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国有中小企业进一步放开搞活。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城乡集体经济得到新的发展。股份制经济不断扩大。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较快发展,在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活跃市场、扩大出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全面展开。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公用服务和能源、交通领域价格改革不断深化。资本、产权、土地、技术和劳动力市场加快发展。现代流通和营销方式不断拓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全国先后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打击走私、骗税骗汇、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专项行动,对文化、旅游、建筑、集贸等市场和安全生产秩序进行专项整治。依法查处了一大批经济违法案件,惩治了严重破坏市场秩序的犯罪分子。市场环境和消费环境逐步改善。

——金融、财税、投融资体制改革继续深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体系初步形成。逐步完善金融调控方式。改革了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体制,建立了全国集中统一的证券、保险监管体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改革不断推进,中小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得到优化。整顿和规范非银行金融机构取得重要进展。坚持“法制、监管、自律、规范”的方针,证券业在逐步规范中发展。保险业改革不断深化。清理和撤销了农村合作基金会。依法取缔社会乱办金融等违法活动。金融监管逐步加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取得成效,银行不良资产比例逐步降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框架初步建立。财政体制在分税制改革的基础上,实行了所得税分享改革。中央和省两级实行部门预算制度,“收支两条线”管理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试点稳步推进。税制改革和税收征管改革成效显著。投融资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投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方式实现多样化,初步建立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制、工程监理制。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确立。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建立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国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人数大幅度增加,符合条件的城市困难居民已逐步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建立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已积累资金1242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开始试点。社会保障体系的加快建设,为维护社会稳定、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和促进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对外开放向广度和深度扩展。对外贸易连续跨上几个台阶。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97年的3252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6208亿美元,世界排名由第十位上升到第五位;出口总额由1828亿美元增加到3256亿美元,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服务贸易稳步发展,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大幅度增加。利用外资水平明显提高。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261亿美元,超过1979年到1997年的总和。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业吸收外资明显增加。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投资、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不断扩大。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我国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信守承诺,履行义务,行使权利,赢得较好声誉,促进了对外合作。

五年来,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信息技术、生命科学、航空航天技术等领域成就突出。水稻基因组精细图完成、10兆瓦高温气冷核反应堆实验工程建成、超大规模并行处理计算机研制成功、“神舟”系列飞船试验成功等,标志着我国在相关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建成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实施一批重大科学工程,建设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明显加快。五年获得国家登记的科技成果14万多项,授予专利权52万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一批可喜成果。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加强。

——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全国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人口地区覆盖率,由1997年的65%提高到2002年的91%。高中阶段教育得到加强。高等学校从1999年起连续扩大招生规模,高考录取率从36%提高到59%;2002年高等学校在校生1600万人,是1997年的2.3倍;五年内全国本专科毕业生1300万人,毕业研究生31万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新建和改建学生公寓4800万平方米,超过1950年到1997年的建设总规模。基本建成结构比较完整、专业门类齐全的职业和成人教育体系。特殊教育、早期教育得到重视。民办教育迅速发展。素质教育不断加强,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五年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各级政府自觉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主动加强与人民政协的联系,认真听取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和村务公开、厂务公开、政务公开逐步推行。城市社区建设继续发展。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依法行政,政府法制建设进程加快。五年间,国务院提出法律议案50件,颁布行政法规150件;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对2000年底以前的756件行政法规进行全面清理,废止71件,宣布失效80件。国务院各部门共清理涉外规章和有关政策规定2300件,废止830件,修订325件。普法宣传教育深入进行,公民的法制观念增强。社会法制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强化行政监察、审计和经济监督,在推进依法行政、反腐倡廉和查处大案要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陆地行政区的界线勘定任务全面完成,海域勘界工作全面铺开。社团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坚决取缔邪教组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进一步落实,社会治安状况好转,人民群众安全感增强。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学习宣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活动深入开展。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展开。思想道德建设继续加强。科学知识进一步普及,科学精神得到弘扬。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全面发展,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广播电视覆盖能力和质量明显提高。文化、卫生、体育领域改革和发展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和各类专项经费投入力度加大,新建和改扩建了一批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档案馆、文化馆等。文物保护和档案工作取得新成绩。“扫黄”、“打非”斗争不断深入。对外文化交流空前活跃。城乡卫生工作得到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取得成效。加强灾后防病防疫工作,实现了特大洪涝灾害之后无大疫。颁布并实施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青少年的教育和保护工作得到加强。老龄工作进一步开展。残疾人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展开,竞技体育屡创佳绩。五年间,在重大国际比赛中共获得485个世界冠军,创造世界纪录193次。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获得成功,上海赢得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权,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民族、宗教、侨务工作得到加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少数民族平等权利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利得到保障。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大,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进一步贯彻落实,宗教事务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侨务政策继续落实,侨务工作不断加强。

五年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7年的5160元增加到2002年的7703元,平均每年实际增长8.6%。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2090元增加到2476元,平均每年实际增长3.8%。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由4.6万亿元增加到8.7万亿元。居民拥有的股票、债券等其他金融资产也有较多增加。农村贫困人口由4960万人减少到2820万人。这五年,在经济较快增长、物价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

——消费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市场繁荣,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97年的2.73万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4.1万亿元,平均每年实际增长10.5%。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17.8平方米增加到近2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22.5平方米增加到26.5平方米。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进一步普及,电脑、轿车越来越多地进入居民家庭。公共服务设施、人均绿地面积不断扩大。法定节日假期增加,外出旅游人数大幅度增长。体育健身和文化娱乐消费明显增多。医疗保健条件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均期望寿命2002年达71.8岁,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在我们这样一个近13亿人口的国家,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五年来,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人民军队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继续加强,国防实力和军队防卫作战能力提高。如期完成裁减员额50万的任务。思想政治建设扎实有效。后勤保障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支持经济建设和抗灾抢险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国防科研得到加强,国防科技工业有了新发展。国防动员工作不断进步。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深入开展,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加强。

五年来,祖国统一大业取得新进展。继香港回归祖国之后,1999年12月我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坚持“一国两制”方针,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得到贯彻执行。中央政府全力支持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香港、澳门社会经济稳定。我们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主席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同“台独”分裂势力进行了坚决斗争。推动两岸交流与往来,推进两岸“三通”,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做了大量工作。

五年来,外交工作开创新局面。面对国际局势的复杂变化,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广泛开展双边和多边外交活动,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我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发展,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不断加强,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得到改善和发展。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促进了地区稳定和经济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启动,与东盟在诸多领域的合作加强。我国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及区域性组织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挫败了外部势力干涉我国内政的图谋,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反恐合作并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各位代表!

过去五年,“九五”计划胜利完成,“十五”计划开局良好。这五年,是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精神指引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的五年;是国家面貌日新月异、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五年;是我国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国际影响日益扩大的五年。本届政府认真履行职责,为促进国家繁荣、增进人民福祉,作出了应有贡献。

在过去五年的政府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推进改革开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丰富生动的实践中,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

五年来,我们的主要工作体会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要着眼于保持经济稳定较快增长,敏锐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增强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这几年,面对国际经济环境严峻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困难局面,我们采取的最重要举措,就是果断地把宏观调控的重点,从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转为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货紧缩趋势,并在实践中适时完善政策措施,把握调控力度,确保取得成效。

坚持财政收支平衡和量入为出,是经济工作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这几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长期建设国债,是在特定情况下实行的特殊政策。我们始终坚持经常性预算不打赤字,建设性预算赤字不突破年初确定的规模。在银行存款增加较多、物资供给充裕、物价持续负增长、利率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发行国债搞建设既可以利用闲置生产能力,拉动经济增长,又可以减轻银行利息负担,也不会引发通货膨胀,一举多得。在长期建设国债资金使用中,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并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技术改造、科技教育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注意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加强国债项目管理,防止重复建设和过度超前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扩大投资需求的同时,重视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主要是努力增加城乡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1999年以来,三次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工资标准和离退休人员离退休金,实施年终一次性奖金制度,建立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提高国有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待遇。较大幅度地提高各类社会保障对象补助标准。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实施鼓励消费的政策,努力形成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双拉动。

这几年宏观调控的成功,还在于高度重视做好金融工作,坚持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既保持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必要支持,又防止盲目放松银行信贷。银行优先为国债项目提供配套贷款,支持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企业的流动资金和技术改造贷款需要。根据资金供求变化和经济发展需要,1998年以来五次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发展居民住房、助学等消费信贷,2002年末消费贷款余额达1.07万亿元。这些措施,对增加企业投资、扩大居民消费起到了重要作用。

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经济较快增长,培植和扩大了财源。同时,由于不断完善财税体制,加强税收征管,中央财政实力显著增强,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除税收返还和体制性补助外,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总额由1997年的664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4025亿元,五年共计12319亿元,其中用于地方“两个确保”和“低保”的资金1777亿元,用于地方增加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1755亿元。这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地区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坚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使国民经济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发展必须有新思路,有市场、有效益的速度,才是真正的、健康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出现阶段性变化的新情况下,必须坚决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我们注意把各方面主要精力引导到调整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努力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我们坚持全面调整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着力抓好调整产业结构这个关键。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在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下调整结构的必然选择,既可以消除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又可以带动装备制造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质量第一。严格控制新上加工工业项目,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积极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组织实施了1000多项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使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在短期内实现了产业化。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作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服务体系。通过推进改革开放和加大投入,使我国信息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三是积极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采取国债贴息、改进技改项目审批等办法,支持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五年全国共完成技术改造投资2.66万亿元,比前五年增长67%。一批大型企业走出了依靠自身力量提升技术水平、增强竞争能力的新路子。同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以纺织行业为突破口,逐步扩大到煤炭、冶金、建材、石化、制糖等行业,关闭了一大批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淘汰了一大批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压缩了部分过剩生产能力。四是努力发展服务业。放宽市场准入,改善发展环境,推行现代经营方式和技术,使传统服务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支持和鼓励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提高产品质量是兴国之道,也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根本之策。我们通过采用国际标准,推广先进技术,加强认证认可工作,强化质量管理,使各行各业产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三)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近几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也出现了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就会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动摇农业的基础地位,甚至危及国民经济全局。我们坚持把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下了很大功夫。

一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通过政策支持、加强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推进农业生产区域布局调整。大力推广“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千家万户农民进入市场。同时,抓住粮食供给充足的有利时机,实施退耕还林,既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又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坚持因地制宜,不搞行政命令,尊重农民意愿。

二是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购销市场化是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的根本方向,但在改革步骤上,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保护农民利益和农业生产力,积极稳步地推进。1997年实行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等政策。1998年进一步提出“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即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实行封闭运行,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2001年,在粮食主产区继续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同时,放开主销区粮食收购市场和价格,收到明显效果。国家为支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投入了很大数量的资金。棉花购销市场化改革也不断深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三是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为解决农民负担过重问题,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2000年起,在安徽等地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2年试点扩大到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试点地区农民负担平均减轻30%。今年中央财政预算用于支持这项改革的资金将达305亿元。同时,进行了乡镇机构、农村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等配套改革。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改由县财政统一管理,以保证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减轻农民负担。农村税费改革,是我国农村继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的又一场伟大变革,对保障农民减负增收、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农村稳定,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大作用,得到亿万农民的衷心拥护。

四是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这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五年来,国家财政支持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达4077亿元,比前五年累计增加1852亿元。我们还将部分国债资金用于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重点支持了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农村电网改造、国家储备粮库等方面建设,还支持了农业和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措施,对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是加强农村扶贫开发。认真落实并基本完成“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制定和实施新世纪头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扶贫投入力度。五年间,国家财政扶贫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达480亿元,通过贴息方式安排扶贫贷款770亿元,都比以前明显增加。坚持开展东部和西部地区协作扶贫。经过多年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扶贫开发道路。

六是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我们坚持实施城镇化战略,积极稳妥地发展小城镇。支持农民进城务工就业,清理和纠正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和乱收费,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引导和管理。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实践证明,中央关于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策和部署是正确的。本届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倾注了极大精力,取得了积极成效。根本解决“三农”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四)坚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切实加强再就业工作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不坚决推进改革,国有企业就没有出路。五年来,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知难而进,敢于碰硬,加大工作力度,打了一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战。

一是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积极推行规范的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内部分配、人事、劳动制度改革,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同时,鼓励符合条件的国有大型企业改制上市。五年来,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境内外新增上市公司442家,累计筹资7436亿元,包括境外筹资352亿美元。二是建立企业优胜劣汰的机制。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支持具有优势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进一步做强做大,使他们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同时,国家制定了妥善安置职工、对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给予经济补偿、经国务院批准核销企业银行呆坏账等政策规定,使一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和资源枯竭矿山,平稳地实施破产关闭,形成了劣势企业退出市场的机制。三是减轻企业负担和历史包袱。结合国有商业银行集中处理不良资产的改革,成立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确定对符合条件的580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债权转股权。实施债转股的企业,降低了资产负债率,多数已扭亏为盈。采取有效措施,努力解决企业冗员过多、企业办社会等问题。四是积极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加强成本管理、资金管理和质量管理,全面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五是大力加强企业外部监管。国务院先后向192个重点国有企业以及一批国有金融机构派出了监事会,对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领导人实行了经济责任审计。这些对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有企业改革之所以取得重大进展,至关重要的是,坚持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实施再就业工程的方针,切实搞好再就业工作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这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两次召开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相继制定和实行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下岗分流人员,通过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并代缴社会保险,促进实现再就业。对关闭破产企业,首先要妥善安置职工。1998年以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达2700多万人,90%以上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先后有1800多万人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实现了再就业。同时,逐步完善“三条保障线”。各级政府逐年增加社会保障和再就业方面的资金投入,2002年中央财政用于“两个确保”和“低保”的资金达594亿元,是1998年的6.2倍。从2001年起,在辽宁全省进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取得明显成效,为在全国逐步推广积累了经验。

实践表明,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促进再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是正确的,是相互配套的完整体系。只有全面贯彻执行,才能保证国有企业改革目标的实现。

(五)坚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只有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坚持扩大对外开放,才能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壮大自己。面对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我们积极应对,趋利避害,变挑战为机遇,开创了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这几年,在坚持扩大内需方针的同时,丝毫没有放松扩大出口的努力。1998年下半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一度出现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果断采取一系列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坚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和以质取胜战略,大力开拓新兴市场,着力改善出口商品结构,提高质量和档次。深化外经贸体制改革,推进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提高口岸管理水平和通关能力。由于措施得力,克服了种种困难,实现出口大幅度增长。与此同时,进口了大量国内急需的设备、技术和短缺原材料,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实践证明,稳定人民币汇率、千方百计扩大出口的决策和措施是正确的。

我们鼓励有条件的各类所有制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到境外投资办企业,带动设备、零部件出口和劳务输出。根据不同国家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投资、合作方式。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提供经济技术援助,开展带资承包,投资经营,提供无息、低息贷款。这样,既有利于巩固传统友谊,又有利于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意义重大。

根据国际资本流动的新特点,我们抓住机遇,积极扩大利用外资,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把吸收外资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组改造、西部大开发结合起来。这几年大力改善投资环境,交通、通信设施等硬环境大为改观;努力完善法制,提高政策透明度,提供优质服务,软环境也有很大改进。这是增强对外资吸引力的根本有效之举。

(六)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国民素质

发展科技、教育,是实现经济振兴和国家现代化的根本大计。这几年,我们始终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极其重要的任务,主要从增加投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较大幅度地增加科技、教育投入。五年来,国家财政用于科技的投入累计2500亿元,比前五年增长一倍多。全国研究与试验开发经费,从1997年的509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16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0.64%提高到1.13%。中央财政较多地增加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等专项投入。科研条件的明显改善,促进了科技创新。2002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3366亿元,是1997年的1.8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5%提高到3.3%。从1998年起,中央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仅此一项五年增加489亿元。中央财政还安排了大量资金解决中小学教师工资拖欠、中小学危房改造等问题。同时,建立以“奖、贷、助、补、减、免”为主要内容的助学政策体系,努力使家庭生活困难学生不失学。

全面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1999年以来,先后对国务院部门所属和省级所属应用型科研机构进行企业化转制的改革,对有条件的公益类科研机构也进行了多种形式面向市场的改革,初步建立起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有效机制。实行企业化转制的科研机构正在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生力军。通过改革,企业正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国家科研机构、大学和地方的科技力量不断增强。采取“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形式,对高校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形成了中央和省两级政府管理、以省为主的新体制,开始改变长期以来条块分割、学校规模过小、专业设置过窄的局面,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积极推进课程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对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新体制,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

完善国家科技评价体系和奖励制度,制定技术和管理参与分配的政策,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在科研机构内部积极推行聘用制。奖励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国家多次提高教师工资标准,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鼓励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这些措施有效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和教师的积极性。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制定和实施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和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加强公务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的制度与措施,努力营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公务员考试录用、竞争上岗、轮岗交流与培训制度。完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选拔制度。坚持实行“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政策,建立留学人员创业园,资助科研与创业,吸引了大批海外留学人员回国。

几年来,我们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七)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是我们的基本国策。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求得一时的经济发展。我们始终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大幅度增加投入,从源头抓起,坚持标本兼治。

一是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1998年发生特大洪水后,总结实施了“封山植树,退耕还林;退耕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江河”的基本措施。在重点林区和长江、黄河上中游开展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在生态脆弱地区有步骤地开展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采取“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办法,并总结推广“林权是核心、给粮是关键、种苗要先行、干部是保证”的经验。国家向农户无偿提供粮食、种苗和生活补助金,极大地调动了农民退耕还林还草的积极性。这对改善生态环境、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长江流域实行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等政策,恢复水面2900平方公里,增加蓄洪容积130亿立方米,其中鄱阳湖、洞庭湖还湖面积分别达到880平方公里和600平方公里,实现了千百年来从围湖造田、与湖争地到大规模退田还湖的历史性转变。

二是加强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强化对土地、矿产、淡水、海洋和生物等资源的管理。制定并实施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理制度,切实保护耕地。坚决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管理秩序,制止乱采滥挖。海域使用管理开始步入法制化轨道。从1999年起,对重点江河全流域实行水资源统一调度。启动了塔里木河、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实施“引黄济津”等应急调水工程,基本保证了城市供水。

三是强化环境污染防治。集中力量对重点流域、区域、海域、城市的污染进行治理。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率。健全环境法制和环境标准,加大执法力度,开展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支持发展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旅游景区的资源与环境保护。开展环境警示教育,增强了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

四是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坚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稳定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保持低生育水平。重点做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建立和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使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落到实处。

(八)坚持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为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我们坚持贯彻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十分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一是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每项重要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都充分考虑国家财政、企业和群众的承受能力,把握出台的时机、节奏和力度,并根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加以调整和完善。重大改革措施坚持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开。努力保持经济稳定较快增长,避免出现大的波动。二是始终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特别是努力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积极做好社会保障、再就业和农村扶贫工作的同时,用很大力气解决拖欠职工工资、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在化解金融风险隐患过程中,国家拿出相当大的财力,解决与群众个人利益相关的遗留债务问题。三是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理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努力把矛盾和纠纷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四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严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活动,重点整治了一些地方治安混乱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基层安全创建活动。积极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重视和加强安全生产,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五是切实维护国家安全。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依法坚决打击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六是逐步完善政法经费保障机制,努力为政法系统开展工作提供必要条件。

(九)坚持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实行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这几年,我们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方面取得很大进展。首先对政府机构进行重大改革,主要是进一步把综合经济部门改组为宏观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加强执法监管部门。1998年,国务院组成部门由40个减少到29个,内设机构精简四分之一,人员总数减少一半。2001年,又撤销了9个国家行业主管局,进一步提升市场执法监管部门的职能和地位。地方各级政府机构也进行了相应改革。全国精减行政编制共计115万人。这次改革,进一步改变了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机构框架。尽管难度很大,但由于措施得当,工作细致,改革进展顺利。与此同时,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政企分开迈出重大步伐。中央、地方党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管理的直属企业脱钩,军队、武警部队和政法机关不再经商办企业。这些多年积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得到解决,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不该管的事坚决不管。要协调好决策、执行和监督的职能。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我们对原有审批项目进行了清理,国务院已取消1195个行政审批事项,各级地方政府也取消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履行政府职责,必须依法行政,维护法律尊严,保护群众利益。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带头严格执法。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开展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加强执法监督,认真做好行政复议。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支持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高度重视做好信访工作。电子政务建设不断推进。积极倡导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努力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这些对提高执法水平和工作效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届政府十分重视队伍和作风建设。从一开始就对政府工作人员提出“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要求。强调牢记自己是人民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尽职守,敢说真话;从严治政,不怕得罪人;清正廉洁,惩治腐败;勤奋学习,刻苦工作。这有力地促进了廉政建设,提高了政务效率,密切了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我们加强对公务员和国有企业领导人的教育与培训,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举办了一系列专题研究班和培训班。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大力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依法惩处了一批违法违纪的腐败分子。我们深切体会到,只有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才能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使各级政府成为人民群众真心拥护和满意的政府。

各位代表!

五年来,我国各方面的成就确实来之不易。这些成就,是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确领导和决策的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的结果,也是与海外侨胞、国际友人的支持和帮助分不开的。这里,我代表国务院,向全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和公安干警,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派、各人民团体和其他各界人士,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关心与支持祖国建设和统一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向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诚挚的谢意!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农民和部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失业人员增多,有些群众的生活还很困难;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国有企业改革任务还相当繁重;市场经济秩序有待继续整顿和规范;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有些地方社会治安状况不好;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一些政府工作人员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和弄虚作假、奢侈浪费行为相当严重,有些腐败现象仍然突出。这些问题,有的是长期积累下来的,有的是体制转轨和结构调整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有的是由于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造成的。今后要继续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对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议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指明了方向。200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意义重大。

中共中央对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根据这个总体要求,考虑到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要进行政府换届,国务院经过认真研究,对今年的政府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继续扩大国内需求,实现经济稳定较快增长

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综合分析国内外各种情况,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7%左右,这是必要的,经过努力也是可以实现的。关键要注重调整和优化结构,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双拉动。

首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在目前情况下,这比增加投资需求更重要。要继续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切实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原定去年下半年增加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及离退休人员离退休金,考虑到要优先解决城镇低收入者的生活困难问题,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这一措施推迟到今年出台。继续改善消费环境,完善消费政策,拓宽消费领域。

保持投资较快增长。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今年拟发行14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调整国债资金使用方向,首先用于续建项目和收尾项目,还要安排一些必要的新开工项目。加大对西部开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企业技术改造、生态环境建设和科教文卫事业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拓宽社会投资和企业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国家鼓励的产业和建设项目。坚决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对一些地方房地产投资增长过猛、高档房地产开发过多的现象,应引起高度警惕,避免盲目开发带来的风险和损失。

在继续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银行要优先为国债项目提供配套贷款,增加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誉企业的贷款,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小企业和服务业的信贷支持,规范发展消费信贷。改善金融服务,加强金融监管。规范发展证券、保险、货币市场。

认真做好财税工作。继续大力增收节支。依法强化税收征管,严厉打击各种偷逃骗税行为,做到应收尽收。各级财政要切实调整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首先要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继续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加大对农业、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村卫生的投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困难地区的转移支付。

(二)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继续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做好“三农”工作。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继续推进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大力发展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努力扩大农产品出口。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抓紧实施全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规划。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搞好非农用地的管理和调控,严禁滥占乱征耕地。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在总结经验、完善政策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推开。认真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快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县乡公路、农村能源、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设施等建设。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搞好扶贫开发工作。增强集体经济实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发展小城镇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协调和指导,维护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合法权益。

(三)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西部大开发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工业化进程。广泛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搞好钢铁、汽车、建材等行业发展的规划和调整,防止盲目发展和无序竞争。进一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高度重视发展社区服务业。

扎扎实实推进西部大开发。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打好基础。继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防沙治沙。实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加强相关法制建设。着力抓好重大项目建设,确保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加强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促进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防止已淘汰的落后工业设备、污染企业向西部地区转移。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支持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

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继续推进国有企业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和股份制改造,完善监督机制。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大企业到境外上市。加快形成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进一步做好军工等困难行业的企业调整、重组和脱困工作。继续完成电力、电信、民航等行业改革。自上而下有序进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环境。支持各类所有制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稳步实施金融体制改革。继续推进财税、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理顺分配关系。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继续抓好专项整治,突出重点,依法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制度和法制建设,严格执法,逐步把市场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抓紧查处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大案要案。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切实加强监督管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通过改革和整顿,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继续做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各项应对工作,认真行使权利,履行承诺义务。稳定鼓励出口的各项政策措施,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坚持以质取胜,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培育和支持国内优势品牌,提高国际竞争力。优化进口结构。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继续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着重引进先进技术、现代管理经验和专门人才,支持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努力改善投资环境,规范招商引资活动。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类所有制企业,采取合资、独资、联营等形式开展跨国经营,带动国内商品特别是资本货物出口。积极推进多边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

(五)进一步做好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各级政府要把改善就业环境、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国有企业改革要坚持减员增效与促进再就业相结合。认真落实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广辟就业门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在扩大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规范发展劳动力市场。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积极提倡和推广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大力发展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加强对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指导与服务工作。

继续加强“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工作,搞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继续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稳步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合理确定“低保”标准和保障对象补助水平,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妥善解决国有困难企业和关闭破产企业职工的基本生活问题。多渠道筹集和管好社会保障基金。建立和完善对低收入者的救助制度,重视解决城市特殊困难家庭在住房、子女就学、医疗和取暖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搞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进一步做好老龄工作。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六)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继续加大对科技、教育的投入。抓紧制定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抓紧实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以及重大科技专项。努力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发明创造,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坚持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继续做好助学贷款和设立国家奖学金工作。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依法规范和积极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继续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和吸引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急需人才,为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干成事业创造良好条件。

继续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城乡规划工作。切实保护、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实施海洋开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强重点流域、区域、海域污染防治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城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完善行政法规,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增强全民法律素质。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繁荣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各项事业,着力推出一批优秀作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普及科学知识,反对迷信,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加强互联网站的建设和管理。积极推进卫生、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大力开展群众健身活动,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认真做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前期准备工作。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坚持“严打”方针,打防结合、预防为主,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防范和惩治邪教组织的犯罪活动。

(八)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在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情况下,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特别是政风建设,十分重要。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政企分开,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政府机构设置,理顺部门职能分工,减少行政审批,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国务院根据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意见》形成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提交本次大会审议。

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完善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大力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行政监督和审计监督,努力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做好信访工作,加强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不搞劳民伤财、沽名钓誉的“形象工程”,纠正虚报浮夸、强迫命令的恶劣作风,反对奢侈浪费。各级政府工作人员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和不满意的问题。在新的形势下,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各位代表!

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继续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加大对人口较少的民族扶持力度,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坚决反对分裂祖国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侨务政策,进一步做好侨务工作。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可靠保证。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努力把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贯彻新时期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加强军事斗争准备。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重视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建设,增强军队在高技术条件下的整体防卫作战能力。加强后勤建设。积极推进国防科技工业调整、改革和发展。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增强全民国防意识。不断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切实抓好国防动员工作的落实。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维护香港、澳门的繁荣、稳定和发展,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目标。要继续贯彻“一国两制”的方针,严格按照香港基本法和澳门基本法办事。全力支持两个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积极促进内地与香港、澳门在经贸、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全面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争取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尽早恢复两岸对话与谈判,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言行。进一步扩大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两岸直接“三通”。加强与台湾各党派和各界人士就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和平统一交换意见。继续支持海外侨胞开展的“反台独、促统一”活动。我们相信,经过全体中华儿女不懈奋斗,祖国的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依然是机遇大于挑战,但国际形势中的不确定因素有所增加。我们将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继续巩固和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合作,支持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继续深化睦邻友好,加强区域合作,把同周边国家的交流和合作推向新水平。继续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扩大共同利益,妥善解决分歧。继续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政府报告范文第4篇

现在,我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自治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年工作回顾

*年是非同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是困难多年少有、挑战多年少有的一年,是大事办成了、喜事办好了、难事克服了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的领导下,全区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吴邦国委员长、总理和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到广西考察指导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心同德,顽强拼搏,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较好地完成了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本届政府工作的良好开局。

初步预计,*年全区生产总值715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左右;财政收入843.56亿元,增长19.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0.9:40.7:38.4调整为20.3:42.2:3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10亿元,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35亿元,增长23%左右;金融机构新增贷款947亿元,增长22%;城镇化率达38.2%,提高2个百分点;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可望降低3.5%,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可望分别削减4.4%和3%;外贸进出口总额133亿美元,增长42%;实际利用外资16.2亿美元,增长25%以上;区外境内实际到位资金超过1400亿元,增长3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000元和3700元,均增长1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8%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8.7%。;城镇新增就业38.2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5%。

一年来,我们以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契机,努力把全区民族团结和改革发展事业推到一个“新的起点”上,奋力抓好严重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两个抗击”,实现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重大项目和交通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革开放合作、节能减排和科技进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六个突破”,开创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一)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和改革发展事业站到新的起点上

我们以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为重大机遇,推动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确定183项重大项目为大庆项目,组织实施了18类民心工程和广西科技馆、广西民族博物馆等重大公益项目,安排2.14亿元一次性慰问全区特殊困难群众。全面总结50年来的辉煌成就,开展全方位、大规模、立体式的宣传报道,举办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活动。50周年大庆真正办成了平安大庆、发展大庆、惠民大庆,达到了党中央、国务院满意、中央代表团满意,全国人民满意、广西各族人民满意的目的,全面展示了广西的新面貌、新形象,极大增强了各族人民的凝聚力,提高了广西的知名度和国内国际影响力。

(二)抗击严重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取得重大胜利

去年,我区先后遭受了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15次严重的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来得早、去得迟。全区14个地级市和108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2981.6万人次,因灾倒塌房屋24.68万间,损坏房屋49.8万间,直接经济损失630.4亿元。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我们全面动员,科学应对,军民齐心协力,奋起抗灾。紧急转移安置灾民280.8万人,确保了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临时住所、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及时医治。扎实抓好灾毁民房和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尽快恢复生产,使灾害损失降到最低。我们服从大局,坚持全国“一盘棋”思想,在雨雪冰冻灾害期间支援周边省份打通交通生命线、修复输电线路,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迅速调运救灾物资和派出抢险救灾队伍支援,全区人民为四川灾区捐赠款物6亿多元。全区抗灾救灾取得了重大胜利,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

(三)抗击国际金融危机取得积极进展

去年上半年,周边国家通货膨胀开始显现,年中自治区就早部署、早行动、早落实,紧急组织力量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加快项目建设,全力扩大内需;千方百计增加金融资源供给,确保信贷资金尽快到位;及时采取提供贷款担保等有力措施,努力帮助企业克服困难。第三季度以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区经济影响不断加重,我们冷静分析,沉着应对,全面迅速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政策措施,全力争取到中央新增投资43.55亿元。为抗击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切实做到出手快、出拳重、措施准、工作实,取得了积极进展。

(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实现新突破

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批准设立广西钦州保税港区、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我区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我们集中力量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优先发展,及时制定加快经济区发展的若干政策,加快推进石化、钢铁、能源、林浆纸、电子信息等产业项目,不断完善产业布局;加快推进重点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保税物流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出海出边国际大通道。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二期工程基本建成投产。广西北部湾银行挂牌成立。经济区生产总值增长高于全区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左右,带动作用开始显现。积极推动沿海地区与其他地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格局。

(五)重大项目和交通建设实现新突破

我们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一大批多年想办的项目取得突破。防城港钢铁基地、防城港红沙核电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中石化北海炼油异地改造石油化工、柳州正菱集团机械装备制造等125个自治区层面重大项目实现开工。全年竣工投产或部分投产了华银氧化铝、龙滩水电站4—7号机组等80个重大项目。大中小项目,新建、扩建、在建和储备项目齐头并举,新一轮项目建设高潮已经到来。

全力实施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掀起交通建设新高潮。南广铁路、贵广铁路、湘桂铁路扩能改造、沿海铁路南宁至钦州段扩能改造等铁路开工建设,洛湛铁路全线铺通,南昆铁路新线等铁路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六寨至河池、宜州至河池、玉林至北海铁山港、崇左至钦州等高速公路全面开工,南梧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年内高速公路开工500公里、建成300公里以上。乡村路网进一步完善。港口建设投资创历史最好水平,新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5个,新增吞吐能力1502万吨,沿海港口总吞吐能力超过8000万吨。西江“黄金水道”建设迈出新步伐。民航机场建设加快推进。全区上下形成了交通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催人奋进局面。

(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新突破

我们全面实施产业优先发展,启动以制糖为主的食品产业、以铝为主的有色金属产业、以系列中型轿车为重点的汽车产业、以炼油为主的石化产业、以钢铁为主的冶金产业、以工程机械为主的机械产业、以电源建设为主的电力产业等七大千亿元产业建设,加快发展建材、造纸、电子信息、造船、纺织服装皮革、木材加工、医药制造等七个产业。食品产业销售收入率先实现千亿元目标,打破了我区没有千亿元工业产业的历史。加强企业技改,全年完成技术改造投资780亿元左右,增长48%;工业增加值增长19%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80亿元左右,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发展中心城市,建设重点城镇,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

全力加强“三农”工作,全面贯彻支农惠农政策,发放水稻良种补贴等五项直补资金超过28亿元,为历史最多。下大力气抓好粮食生产,粮食产量与上年基本持平。大力发展桑蚕、糖料蔗、水果和畜牧水产等特色产业。抓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桂林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桂中治旱灌区等工程,农林水利投资超过450亿元。狠抓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农垦事业有了新发展。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5%,确保了大灾之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七)改革开放合作实现新突破

我们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组建了广西铁路投资集团、广西交通投资集团等7个大型企业集团。深化财税、金融、投资和价格改革,加快地方性金融机构重组改制。认真实施医疗卫生体制、供销合作社、集体林权制度和其他各项改革。成功举办*中国(广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全民创业的氛围更加浓厚。

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期间举办第三次中国-东盟电信周和16个高层次论坛,参展参会客商、商品贸易成交额、签订国际国内合作项目投资额,均比上一届有较大增长。博览会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平台效应进一步凸显。

成功举办第三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积极推动成立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联合专家组。积极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越“两廊一圈”合作。成功举办第四届桂台经贸合作交流会。深入推进与港澳台、日韩等区域的开放合作,进一步拓展与泛珠三角、长三角、西南等国内区域合作,“百企入桂”、“引金入桂”、“央企入桂”取得重大进展,一批大企业落户我区。

(八)节能减排和科技进步实现新突破

我们坚持把节能减排和科技进步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来抓。全区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全面提速,开工41个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项目,建成7个污水处理厂、17个市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全区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由上年的11.78%提高到2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38.28%提高到46.7%。淘汰一批落后水泥、造纸、酒精等产能,完成一批工程减排项目和结构减排项目。全面实施第四轮创新计划,实施工农业科技支撑、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环境保护等750个科技项目,全区专利授权量比上年增长19%,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

(九)和谐社会建设实现新突破

我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年投入资金450亿元以上。继续巩固提高“两基”工作,全区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131.81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享受生活费补助,25.09万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接受城市义务教育。全面实施职业教育攻坚。努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86.52%。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五项社会保险参保1540万人次。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火炬在我区传递,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体育取得新成效。为民办十件实事如期完成。所有市县建立了廉租住房制度,获得廉租住房保障户数6.5万户。解决了158.9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困难。农村沼气池入户率提高到41.7%。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0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82万人。全年减少农村绝对贫困人口13万人。

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进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圆满完成村委会、居委会换届工作。认真做好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集中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大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和整治力度。大力加强安全生产,进一步落实责任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活动取得新成效,圆满完成重大活动安保工作,社会公众安全感不断增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开展,边疆安全稳定,双拥工作取得新成绩。

一年来,我们以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认真执行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加强同人民政协的联系,支持政协委员发挥参政议政作用。提高议案、建议和提案办理质量,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结率达100%。广泛听取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意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更好发挥作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继续精简和规范行政审批,拓宽政务公开渠道,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和管理。严格依法行政,加强廉政建设,提高政府的执行力、控制力和公信力。

此外,外事、侨务、宗教、监察、审计、统计、工商、税务、旅游、信息、通信、海关、检验检疫、海事、农机、供销、地震、地矿、人防、测绘、气象、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哲学和社会科学、地方志、档案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回顾*年的工作,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人民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各级各部门和5000多万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桂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向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关心支持广西改革发展的港澳台同胞及海内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等多种原因,我区经济增速出现明显回落。部分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下滑,经济运行中一些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仍未得到解决。农业受灾严重,农村基础薄弱,统筹城乡发展面临困难增多。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安全生产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方面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安全生产形势还比较严峻。政府工作与人民的期望还有差距。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这些困难和问题,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更加沉着应对,更加努力奋斗,绝不辜负人民的重托。

二、2009年工作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今年可能是新世纪以来我区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国际金融形势异常严峻,何时见底难以预料。国际经济环境恶化,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我国经济困难明显加大,我区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尤其是我区产业结构层次低、企业素质总体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经济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工业生产减速,制糖、钢铁、铁合金、电解铝等生产企业面临困境,部分企业限产、减产甚至停产,工业利润下滑。外贸形势严峻,大宗出口商品国际市场价格大幅下降,出口回落,利用外资合同金额下降。消费热点降温,房地产成交量下降,汽车、家用电器、建筑及装潢材料等消费下降。就业压力加重,外出农民工返乡人数不断增加,城镇新增劳动力、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等就业形势严峻。农民增收困难,农资价格居高不下,农产品价格下行,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减少。

在充分估计和清醒认识今年我区面临严峻形势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今年也是蕴含重大发展机遇的一年,我区发展面临诸多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一是中央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特别是国务院将专门出台加快我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将为我区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二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正迎来开放开发的新高潮,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已成为多区域合作的重要平台。三是国际金融危机虽然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但国际产业转移仍然看好我国,有利于我区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四是我区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和消费潜力大,加速发展动力强。五是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区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建立了较好的体制、物质和技术基础。

“信心比黄金重要”。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形势的严峻性,对困难局面及今后可能加重的情况有充分的估计和思想准备;又要充分把握今年面临的机遇,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以非常办法、非常措施、非常力度、非常政策,化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化危机为转机,采取超常规的方式,只争朝夕,争分夺秒,扎实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09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党委九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围绕实施科学发展三年计划,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扩大内需为主要着力点,以推进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为基本途径,以深化改革开放合作为根本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产业、交通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优先发展,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为加快把我区建设成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而努力奋斗。

今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为: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1%,财政收入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4%,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1.1%,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削减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5%左右。

以上目标,与我区实施“十一五”规划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相衔接,体现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增强信心、稳定预期。在不确定因素增加的形势下,实现经济增长11%也是不容易的,需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朝更高的目标努力,力争更好更快发展。

三、2009年主要工作部署

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必须以新思路谋求新发展,以新举措赢得新突破,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强农业、增投资、抓改革、抓开放、重创新、重民生。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规模,增强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力

扩大投资是当前拉动我区经济增长最直接、最有力、最有效的途径。坚决把中央关于扩内需保增长的各项投资举措落到实处,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努力把今后几年要开工的项目集中到2009年开工建设,力争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大突破。

加快交通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南昆铁路新线、钦州至北海、钦州至防城港、德保至靖西等铁路,六景至钦州、贵港至梧州、桂林至三江、阳朔至鹿寨、河池至都安等高速公路,防城港20万吨级航道等沿海港口设施,南宁、桂林、柳州等机场扩建工程。着力打造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开工长洲水利枢纽3、4线船闸、郁江老口航运枢纽等项目。加快建设南广铁路、贵广铁路、湘桂铁路扩能改造、南宁至钦州铁路扩能改造及玉林至铁山港、崇左至钦州高速公路等项目,桂林至梧州高速公路实现全线贯通。加快推进百色至黄桶铁路、南宁至凭祥铁路扩能改造、河池至南宁铁路、柳州至肇庆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争取今年开工建设。

加快特色优势产业项目建设。开工防城港钢铁基地、铁山港斯道拉恩索林浆纸一体化、贵港三水铝土矿综合利用示范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中石油钦州1000万吨炼油厂等项目。加快推进中石油钦州炼油厂二期等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开工。

加快能源项目建设。开工防城港红沙核电、南宁电厂、贺州电厂、合山电厂上大压小工程、资源金紫山风电场等项目,加快建设桥巩水电站、大化水电站扩建等项目,加快推进平南白沙核电项目前期工作。

加快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开工广西城市规划建设展览馆、南宁城市轨道交通一期,贵港、玉林、百色、贺州、河池、来宾、崇左等市的市政工程,以及所有市县和自治区级以上工业园区尚未开工的污水垃圾处理项目。

加快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开工和续建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雁山校区二、三期,广西中医学院仙葫校区一期,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新校区二期,广西大学211工程三期,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纪念公园和东兰革命烈士陵园扩建等项目,建成广西妇女儿童医院、广西体育中心主体育场等重大社会公益项目。

加强项目前期工作。着力解决项目建设用地、征地拆迁等问题。鼓励和支持社会投资,多途径多办法解决项目建设资金和项目资本金。建立健全投资项目工作责任制,加强项目建设全过程监督和检查,加快形成投资工作量。

(二)推动产业优先发展,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把帮助企业解困作为当务之急。搞好煤电油运和资金等的组织协调,在电煤补贴、融资贴息、产品营销、运输调度、劳动保障等方面帮助困难企业渡过难关。加强对食糖、氧化铝、茧丝等大宗优势产品市场价格的调控,增加食糖、有色金属储备。支持企业开发生产适销对路产品。抓住国家给予我区家电下乡试点省区的机遇,组织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开发适合农村市场消费的机电产品。今年为“服务企业年”,要扎实推进“行千里路、访百家企”活动。

加快推进技术改造。支持上汽通用五菱中型轿车等292项总投资124亿元的技术改造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力争总投资1048亿元的505个项目年内建成投产,力争上汽通用五菱东部工厂改造、贵港台泥年产900万吨熟料水泥技改等一批原计划2010年投产的项目提前到今年投产。

加快培育重大产业。积极推进资产重组,鼓励优势企业对困难企业、技术落后企业并购,争取今年再有1-2个产业实现千亿元目标。加大力度支持建材、造纸、木材加工、纺织服装、医药、电子信息和造船等产业发展。贯彻落实国家振兴钢铁、汽车等十大产业规划,加快我区钢铁、有色金属、汽车、石化、装备制造重大产业基地建设。推动工业向园区集聚,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加快发展百亿元大企业。进一步集中优势资源,支持柳钢、广西电网、上汽通用五菱、玉柴、防城港大海粮油、柳工等强优企业做大做强,争取今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大企业达到8-10户。加快组建大企业集团,争取年内组建广西五菱集团、广西农机集团、广西工程机械集团等。组建广西工业投资集团,搭建加快工业发展的融资平台。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落实和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快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建设,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强对中小企业财税支持,支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扩大中小企业市场准入,加快中小企业发展。

(三)切实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把“三农”工作始终作为我区工作的重中之重。

确保粮食安全。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启动实施“千万亩超级稻示范推广工程”、粮源基地建设、标准粮田建设、沃土工程等重大增粮工程,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确保全区粮食播种面积4600万亩、总产量290亿斤以上。完善粮食补贴政策,继续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稳步发展糖料蔗、桑蚕、木薯、速丰林等优势产业,积极发展食用菌、中药材、香料、草食畜禽、水产等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一批百亿元产业。大力发展花生、油茶等油料作物。扶持规模养殖和品种改良,加快农业园区建设。支持农垦企业在品牌农业发展上做出示范。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力争年内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0家,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龙头企业超过100家,不断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

加快以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掀起水利建设新高潮,全区全民动员,开展水利建设大会战。加快推进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桂中治旱等工程,加快西江干流、重点防洪市县防洪工程和沿海城市标准海堤建设,开工建设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加快左江、右江治旱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完成330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实施11个大型灌区和10个以上重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新增恢复灌溉面积6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00万亩。继续创建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示范县。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新型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建立完善动物疫病防控、植物保护、产品质量安全、农村信息等服务体系。推行村村派驻科技特派员制度。培育多元化社会服务组织。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快实施“千乡万村现代农机装备推进工程”。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和“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严格执行按保护价收购政策,努力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落实好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措施,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拓展就业空间。鼓励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快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四)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扩大消费是当前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要努力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积极发展房地产业。进一步鼓励普通商品住房消费,落实和完善促进住房消费的财税、信贷政策,减轻居民购买普通商品住房负担。调整和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加快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规范和降低房地产开发税费,加大对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特别是在建项目的信贷支持。鼓励房地产开发向县城和重点镇发展,扩大房地产市场总体规模。加大房地产市场监管力度,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增强市场信心,稳定市场预期,引导合理的房地产投资和住房消费。

推进农民住房建设。坚持旧村改造与新村建设、村屯整治相结合,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加强村屯规划和建房技术服务,实施农村房屋改造工程,鼓励农民拆旧建新、利用空闲宅基地建房和置换宅基地建房,促进农村住房消费。

积极扩大城乡居民消费。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启动“家电下乡”、“农机下乡”工程,促进农民消费。引导汽车消费健康发展,扩大食品、服装、旅游、休闲、文化、健身等服务性消费。加强集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完善消费品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市场专项整治,保障消费者权益。

加快发展旅游业。增强桂林作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龙头辐射作用,加快把南宁、北海培育成为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组建广西旅游投资集团公司,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旅游强市、强县和特色旅游小城镇,大力推动乡村旅游。加强广西整体旅游形象宣传,全力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加强多区域旅游合作,大力开发旅游商品,加快建设旅游强区。

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保险、会展、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商贸、文化、市政公用、社区服务、中介等生活性服务业。围绕建设中国-东盟区域性物流基地,加快建设南宁国际综合物流基地、东盟国际工业原料产品物流城等一批与东盟和海外对接的大型物流园区和专业市场,引导物流企业参与临海工业的建设和经营物流外包业务。

(五)全面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统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优先发展。全面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形成石化、钢铁、造纸、核电、铝加工、粮油加工、电子信息等产业基地,加快发展金融、物流、商贸、旅游等服务业。围绕重大产业拉长产业链,做好产业招商引资,壮大产业集群。加快保税物流体系建设,确保钦州保税港区一期工程年底封关运作,启动建设凭祥综合保税区一期工程。抓紧组织实施重点产业园区“三年规划、百亿工程”,今年力争完成投资40亿元。大力推进交通、城市公共设施等建设。加快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积极参与多区域合作。全面落实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政策规定,更好地发挥经济区的龙头带动作用。

统筹推进地区协调发展。进一步振兴柳州老工业基地,加快建成汽车工业集群中心和区域性先进制造业中心。加快打造桂林市旅游名胜地、历史文化名城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梧州、玉林、贵港、贺州市要着力建设东部产业转移基地。河池市要加快建成全国重要的新型有色金属和电力产业基地。百色市要努力建成以铝工业为主的广西新工业基地。来宾、崇左市要加快建设制糖和锰业基地,来宾市要建设铝加工基地,崇左市要加快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新兴城市。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加快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加快推进城镇建设。加快修编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和城镇控制性规划。进一步推进南宁五象新区、柳州城东新区、桂林临桂新区等中心城市新区建设。加强旧城区改造,重点加强城市交通、给排水、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组建广西城建投资集团公司。力争今年城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400亿元。抓好县城和重点镇建设,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建设试点。加快城镇风貌改造,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古民居等城乡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深化拓展“城乡清洁工程”,推进城镇绿化、净化、美化工程建设。加快“数字城管”建设,提高城市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六)扩大开放合作,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确保外贸出口平稳较快增长。着力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支持出口的有关政策,帮助企业降低出口运营成本,拓宽出口融资渠道。落实国家边贸财税政策,稳定边境贸易,支持边贸企业发展。充分利用今年我国与东盟大多数产品关税进一步大幅下调的机遇,扩大对东盟的进出口。支持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成套设备和服务贸易出口,抓好重点出口商品基地建设,支持出口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积极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加工贸易。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开拓新兴市场,鼓励企业在境外设立营销网点、生产加工企业和售后服务机构。完善电子口岸,加强大通关协作,创新监管模式,推进通关提速增效。完善外贸工作协调机制和激励机制。

深入推进多区域合作。继续举全区之力办好第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办好第四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第五届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论坛,进一步提高开放合作平台的影响力和经贸实效。加强与东盟合作,加快推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积极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和中越“两廊一圈”合作。继续深化与港澳地区合作。办好第五届桂台经贸交流会,推进桂台经贸合作向深层次、宽领域发展。加强对日韩、欧美等区域合作,启动一批经贸合作项目。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力度。着力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推进“央企入桂”工作。实施产业链招商、“百企入桂”品牌招商和重点面对日韩及港澳台的定点定向招商。积极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大兑现工作。建立和完善利用外资协调督办机制、激励机制,加强项目督查力度,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力争今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8%。

(七)深化各项改革,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尽快建立有利于促进铝工业发展的电价机制。逐步完善上网电价、输配电价和销售电价形成机制。积极推进水价改革,继续推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合理确定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完善水资源费征收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深化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抓好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对全区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骨干企业,拓宽投融资渠道,推动优质国有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发展大产业、大集团。突出抓好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加强对全区120户还没有改制的规模以上企业的跟踪指导,加快改革进程。积极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

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自愿、有偿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全面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小型水利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基层农技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村金融改革,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

继续深化财税、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办法,逐步扩大“乡财县管”改革范围。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制度等改革,继续推进规范津补贴改革。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深化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和燃油税费改革。完善企业投资备案制,大力推行代建制。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破除体制障碍,坚持平等保护物权,推进公平准入,形成各种所有制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八)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广西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破解发展难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启动创新型广西建设,发挥高校、科研院所支撑科技创新基础作用,大力推进全民创新,逐步构建千亿元产业的自主创新框架。

启动“千亿元产业重大科技攻关工程”。针对千亿元产业以及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配套集成技术,整合科研力量,引导和推动企业联合攻关,逐步攻克350项重大科技项目,获取500项以上重大发明专利,培育1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制定国家标准和广西地方标准,推动我区千亿元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接近或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建设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加快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启动23个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建设,其中部级9个、自治区级14个,今年建成8-10个自治区级研发中心。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带动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提升。

深入实施人才强桂战略。加强公务员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新型农村实用人才。继续推进人才小高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

推动全民创新。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培育和发展勇于创新、追求成功、开放包容、崇尚竞争的创新文化。开展“创新型城市”、“创新型企业”和“创新能手”等创新系列主题活动。培育和发展科技企业创业孵化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创新组织。

(九)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挥财政金融在保增长促发展中的作用

切实抓好财政工作。依法加强财政收入征管,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加大对基层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大“三农”、千亿元产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等各项事业的投入。执行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纳税人负担。落实出口退税率调整政策,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研究制定支持经济增长的财税政策。加强财政监督。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党政机关楼堂馆所的建设和装修,对公务购车用车、会议、公务接待、党政机关出国(境)等经费预算实行零增长。

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完善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本投入我区经济建设。深入开展“引金入桂”工作,支持各金融机构在区内设立分支机构。进一步完善政银企沟通协调机制,加强与各金融机构总部的战略合作,争取更多金融支持。积极鼓励上市公司和优质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股票、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融资。充分发挥自治区投融资平台的作用。做大做强广西北部湾银行,深化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试点和推广。推动金融创新。研究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补偿和农村信贷担保机制。

(十)切实抓好节能减排,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着力推进城镇和工业园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全面完成重点减排工程建设。加快淘汰炼铁、炼钢、造纸、酒精落后产能。抓好冶金、有色等八大重点能耗行业和392家重点能耗企业的节能降耗。推进建筑节能。实施“广西工业百项节能技术推荐行动”,推广高效节能照明产品。

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严格控制政策外生育。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完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探索建立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制度和财政贴息小额贷款扶助制度。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

严格保护耕地资源。科学制定并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坚守6320万亩的耕地红线目标。坚持占用耕地补偿制度,探索建立耕地保护基金和分类分级保护的经济激励机制,建立完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切实节约用地。

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抓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强重点流域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湿地、海洋、地质环境、水资源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沿海防护林、珠江防护林、生态公益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平方公里,使全区森林覆盖率比上年增加1个百分点。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加快生态工业园区试点示范建设。加快推进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十一)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坚持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加快涉及民生问题的制度建设,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全年投入保障和改善民生资金600亿元以上。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30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0万人。大力开发就业岗位,以发展促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就业促进法和鼓励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等政策措施,落实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和公益性岗位补贴政策。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返乡农民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

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加强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全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40万人次,“阳光工程”培训160万人次。实施“全民创业技能培训计划”和“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行动”,抓好创业园区和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创业资金支持力度,促进全民创业。

稳步提高低收入群众的收入水平。完善收入分配政策。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对象待遇水平、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在*年平均水平基础上增加10%左右。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进一步提高供养标准。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自治区级统筹,做好新型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努力解决国有关闭破产企业、困难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华侨农林场职工、农民工等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抓好职工医疗保险,全区14个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70%以上。推行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引导鼓励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加快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建设。做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按照国家新确定的扶贫标准,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加大扶贫投入,全年减少农村绝对贫困人口12万以上。启动第三批1164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加大库区移民工作力度,进一步改善库区移民生产生活条件。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抓好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等项目工作,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和示范高中建设,适当扩大高中办学规模,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深入实施职业教育攻坚,启动“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和85所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争取在国家支持下提前进行农村免费职业教育试点。着力拓宽高校办学空间,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广西文化艺术中心、广西铜鼓博物馆、广西美术馆等项目,加强市县两级群众艺术馆、文化站、图书馆、博物馆和“农家书屋”等建设。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推出一批艺术精品,策划推出一批精品出版物。继续做好文物普查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古籍保护整理。加强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积极推动桂林文化产业园、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产业圈及广西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实施重振广西体育雄风行动计划,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体育产业发展。

加强医疗卫生工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加强妇幼保健工作。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力度。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完成华侨农林场危房改造,推进工矿区及城镇危旧房改住房的改造,开展经济租赁住房、限价房建设试点,着力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积极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推进农房抗震保安建设试点,切实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

切实为民办实事。继续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紧迫的问题入手,投入资金160亿元以上,全力办好以下十件实事:

(1)社会保障惠民工程。①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筹措资金3.5亿元,参保人数达到350万人。②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筹措资金36.81亿元,标准由80元/人提高到100元/人,全区新农合农民参合率达到90%以上。③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筹措资金21亿元,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水平由130元提高到150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水平由35元提高到45元。④实施乡乡镇镇有敬老院项目。自治区安排0.75亿元新建150所乡镇敬老院。⑤设立创业基金。自治区财政安排资金10亿元设立创业基金,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⑥为困难企业提供社会保障支持。对生产经营困难、暂时无能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企业,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审核同意可在6个月内缓缴社会保险费,期间职工应享受的各项社会保险待遇不受影响,缓缴的社会保险不计收滞纳金。适当降低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费率,期限在12个月内。适当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提高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工伤职工的伤残津贴、供养亲属抚恤金、生活护理费与基本养老保险同步调整。降低医疗保险的参保门槛,建立适应不同经济状况企业的多个参保平台政策。出台企业退休人员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政策。

(2)教育惠民工程。①资助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治区财政安排普通高中助学金3500万元,资助3.5万名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②资助中职学生学费。自治区财政安排9000万元,对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库区移民、扶贫异地安置家庭、城镇低保人员、农民特困家庭子女、退伍士兵、国办福利机构大龄孤儿等特定人员给予学费资助,资助6万人。③资助中职学生第三学年生活费。自治区财政安排2000万元,对中等职业学校难以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获得稳定收入的特定专业学生继续给予第三学年生活费资助,资助1.3万人。④设立自治区人民政府中等职业教育奖学金。自治区财政安排1000万元,对品学兼优的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进行奖励,奖励5000人。⑤资助大学新生入学。自治区财政安排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补助经费1000万元,对考上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给予路费和短期生活费资助,共资助2万人。

(3)乡村社会服务工程。①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活动设备配置。自治区筹措资金9896万元,建成15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为49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783个村委会配置文化活动设备。②文化下乡。自治区筹措资金1923万元,购买农业科技书籍赠送边远农村图书室、组织文艺院团下乡慰问演出、给每个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③继续扩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新建农家店3000个以上,其中供销系统“新网工程”扶持供销系统建设便民店、农家店1000家以上。④家电下乡。对农民购买彩电、冰箱、洗衣机和手机等给予资金补助。⑤修建村级篮球场。筹措资金1800万元,在全区600个村屯建设农民健身篮球场。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筹措资金3亿元,对72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6个乡镇卫生院加强能力建设。

(4)村村通工程。①建制村通公路。自治区筹措资金10.75亿元,新增300个建制村通公路和250个建制村通沥青或水泥路。②村屯通路。自治区安排资金3亿元,新增1000个以上贫困自然村屯通汽车。③村屯通广播电视。自治区筹措资金1.6亿元,实施2.7万个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工程。④村村通电。自治区筹措资金7.5亿元,实施2.4万户农村无电居民通电工程。

(5)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自治区筹措资金9.3亿元,解决25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困难问题。

(6)农村沼气池工程。自治区筹措资金2.7亿元,新建沼气池18万座。

(7)兴边富民和桂西五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①完善距边境0-3公里兴边富民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项目。将距边境0-3公里范围内的农村居民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每人每月补助标准提高到50元,将享受口粮补助贫困户的口粮补贴由每年5个月增加到10个月,村委会干部的补贴标准每月提高100元等。②实施距边境3-20公里兴边富民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项目。自治区财政筹措资金1.5亿元,整合有关部门资金,实施农户茅草房、危房改造、村屯道路、沼气池、用电、饮水、教育、卫生等项目。③继续实施桂西五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自治区筹措资金6.97亿元,继续抓好凌云、乐业、田林、西林、隆林五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工程。

(8)廉租住房保障工程。自治区财政本级安排1.26亿元,整合各类资金20亿元,解决城镇低收入10万户家庭的住房问题。

(9)茅草房改造和桂西北少数民族村寨防火工程。①茅草房改造。自治区筹措资金1000万元,对全区2000户农村茅草房进行改造。②边境县树皮房改造。自治区筹措资金4500万元,对边境8个县(市、区)4500户树皮房进行改造。③桂西北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整治。自治区筹措资金2亿元,对50户以上连片木结构民族村寨实施防火综合整治,改造农户6.5万户,解决民族村寨防火问题。

(10)大中型水库移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桂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①自治区财政筹措资金3亿元,对241座已建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实施通路、通水、通电和危旧房改造等工程建设。②自治区财政筹措资金2亿元,开展桂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支持梧州、贵港、玉林、贺州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各位代表!为民办实事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我们一定全力把这些实事办好、办出实效,让更多的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十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基层民主。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统筹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城乡和谐社区建设,切实保障基层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提高基层民主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切实加强民族工作。深入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律法规,切实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继续实施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少数民族事业和兴边富民行动规划。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培训。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大好局面。

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严格落实政府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依法严厉查处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健全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严格市场准入,深化专项整治,强化源头监控和市场监管,构建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预警体系建设。继续开展“大接访”活动,畅通民意表达渠道,依法及时妥善处理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加强影响社会稳定突出问题的排查化解,从源头上解决影响稳定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建设平安广西活动,加强法制宣传,健全治安防控体系,加大基础投入,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发展群防群治力量,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以人口管理为重点的社会管理。完善应急预案,有效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做好支持部队和国防建设工作。积极支持驻桂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建设,加强边海防建设,抓好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广泛开展国防教育。认真落实军人优待抚恤政策,做好军队转业干部、复员退伍军人接收安置工作。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增强军政军民团结。

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继续做好外事、侨务、对台、宗教、气象、地震、测绘、参事、档案等工作。举办好纪念百色起义80周年活动。组织力量做好“十二五”规划的前期工作。

各位代表!

政府报告范文第5篇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十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团结进取,圆满实现了市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十五”计划全面超额完成。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一个历史性跨越。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五年间,全市生产总值由99.56亿元增加到228.10亿元,年均增长14.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7.28亿元增加到127.19亿元,年均增长49.1%;财政总收入由7.32亿元增加到23.79亿元,年均增长26.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14.34亿元增加到60.70亿元,年均增长32.3%,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55%。萍乡高新技术工业园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60多亿元,引进企业165家,成为新型工业的重要载体。萍钢2005年的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成为我省第5个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萍矿形成多产业发展的格局。农业稳步发展,全市农业总产值由24.18亿元增加到40.39亿元,年均增长5.6%。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产值由3.65亿元增加到14.96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37%。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由31.16亿元增加到70.71亿元,年均增长16.0%。大型超市、连锁经营等新型商贸业迅速发展,消费品市场和各类服务业持续繁荣。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34.8亿元增加到66.1亿元,年均增长13.7%。旅游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武功山荣获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称号,安源景区被列为全国百个红色经典景区之一。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各县区财政收入均突破亿元大关。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初步建立了国有资产管理监管机制。顺利完成了公路体制下放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向纵深推进。全面实施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和水利管理体制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县、乡财税管理体系逐步理顺,基层发展活力增强。推进了市、县、乡机构改革,建立和完善了政务公开机制,全面实行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集中统一办理。协调推进了社会保障、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等领域的改革。积极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开放型经济取得新进展。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81亿美元,年均增长43.0%;引进内资223.15亿元,年均增长115.3%;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实现出口创汇6269万美元,年均增长37.5%。

??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市中心城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62亿元,启动了安源新区、城西新区和玉湖新区的建设,建成了世纪广场、安源广场、金螺峰公园、文化路步行街等一批重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新增道路面积370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212.5公顷。中心城建成区面积由35平方公里扩大到52.7平方公里,人口由31.8万人增加到54.8万人,城市化率由39.18%上升到48.12%,2005年荣获省园林城市称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成39.24亿元,沪昆高速萍乡段建成,319国道萍乡段改造全线竣工,乡村水泥(油)路改造完成2176.4公里,91%的行政村实现了通水泥(油)路。“十五”期间,完成了82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小城镇建设不断推进,呈现产业发展、功能完善、体现特色、有序开发的态势,2005年,全市有29个乡镇进入了全省百强乡镇。

??社会事业实现新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与哈工大等高校的市校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科技部授予我市为国家新材料产业化示范基地,五年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89项,其中41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立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十五”期间用于新建校舍和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的资金达2.57亿元。大力推行素质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发展,安源学院筹建一期工程进展顺利。创作了《去安源》等一批优秀影视、戏剧、文学作品。完成了全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进展顺利。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城乡社区建设日益完善,服务功能增强。人口和计生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巩固了人口低生育水平。国防动员和双拥工作成效显著。不断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和安全生产各项制度,安全生产保持平稳态势。加强食品药品监管,恢复了中心城区牲猪定点屠宰工作。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确保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有序。建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081元增加到8973元,年均增长12.0%;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435元增加到3922元,年均增长10.0%。五年来新增城镇就业9万多人,7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困难群体(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8500名。五年来全市累计为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基本养老保险金81457万元,为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9818万元,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7563万元。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建立了城乡特困群体救助机制,为6.1万名城镇低保对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4635万元,为9.83万名各类受灾人员和农村特困户发放救助资金11105万元,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提高了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70%以上。五年为44个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投入扶贫资金8966万元,莲花县6000名库区、深山区群众实现移民搬迁。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1.08平方米和43.10平方米。环境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城区空气质量由2001年的劣三级提高到二级,出境水质量由2001年劣五类提高到二至三类标准。以城乡社区为载体的群众性精神文化生活活跃,居民教育文化旅游休闲消费年均增长13.5%。

??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并向其报告工作,坚持向人民政协通报工作,密切联系各派和群众团体,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五年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14件、建议226件,政协提案716件,办复率100%。努力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政府决策水平。制定了《萍乡市关于推进依法行政的实施意见》,完善了《市政府工作规则》,规范了政府决策机制。认真实施《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许可(审批)制度改革,共清理取消行政许可事项172项,对保留的行政许可项目实施在册许可(审批)。建立完善了公共政务服务、会计核算、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的管理机制。加强了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行政效能监察。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开通了“12345”市长热线电话,设立了政府网站和市长电子信箱。政府勤政廉政建设加强,公务员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

在过去的五年里,统计、人事、编制、人防、粮食、国安、决策咨询、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机关事务、档案管理、涉台事务、参事、接待、老龄、残联、住房公积金、驻外机构以及妇女儿童工作都立足自身职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和发展。国税、地税、金融、保险、国土资源管理、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邮电通讯、气象服务、无线电管理、稽征、供电、铁路、石油、烟草、盐务等中央、省驻萍单位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各位代表,随着“十五”计划目标的完成和超额完成,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一个新跨越,萍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些成就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一心、扎实工作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向各级各类企业和广大纳税人,向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离退休老同志,向驻萍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萍乡建设和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的工作,我们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资源型的经济结构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层次较低,市场竞争力较弱,科技含量高的大企业、大项目少;国有企业改革的制约因素增多,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较大;城市建设投入渠道不宽,社会事业发展任务繁重,城市整体形象有待提高;局部地区环境质量较差,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任务艰巨;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少数政府工作人员作风不实、效能不高、执行力不强,政务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依法行政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在加快发展中逐步解决。

二、“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

各位代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期,也是新一届政府的任期。“十一五”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全球化、国际国内资本和产业转移加速,为我们加强和扩大国际国内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发展机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中部崛起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决策,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十五”时期全市工业园区、城市建设、工业技扩改、交通、能源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为未来几年经济社会发展向更高目标迈进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站在新的起点上谋划今后的发展,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中共萍乡市委第十次党代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眼加快发展、兴工强市、总结过去、前瞻未来,在全面分析今后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基础上,提出了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描绘了萍乡发展的宏伟蓝图,展现了萍乡发展的美好前景,我们充满信心。

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牢牢把握兴工强市主线,强化产业支撑,转变增长方式,高度关注民生,注重协调发展,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提升经济综合实力,提高社会和谐程度,把萍乡建设成为赣湘边际区域中心城市、新型工业城市和文化旅游商贸城市,使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发展目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2010年突破400亿元;产业结构升级,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7:62:31;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2010年力争突破5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2010年力争突破25亿元,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2010年力争突破3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5%,2010年力争突破1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2010年力争突破100亿元;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年均3%左右。

??社会进步目标。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建成现代教育体系,较好实现教育公平,支持和促进萍乡高专(安源学院)完成扩规升本。扩大中心城区,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人居环境,提高城管水平,提升城市品位,城市化率达到56%,中心城区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62万人。努力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和全国园林城市,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积极创造条件。城乡公益事业明显改善,小城镇发展水平全面提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人口素质明显提高。

??民生改善目标。居民收入和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和8%,2010年分别要达到14450元和5760元;社会救助体系更加规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困难群体得到有效救助;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城镇新增就业2.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公共服务更加完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环境保护目标。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重点地区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废弃物产生量减少,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3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超过6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确保达到90%以上。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3%。

??安全稳定目标。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更加健全,安全生产设施装备更加完善,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得到有效落实,全社会安全意识普遍提高,确保各类安全指标控制在省下达目标范围内。群众诉求渠道更加畅通,合理合法的诉求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更加健全,各类矛盾纠纷能得到有效化解;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加完善,基层和谐平安建设扎实有效开展,社会秩序和谐安定。

“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全力主攻工业,建设经济强市

科学发展工业是建设经济强市的必由之路。要举全市之力主攻工业、支持工业、服务工业。依托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壮大经济总量,提高全市经济的发展力和竞争力。到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250亿元,工业销售收入翻一番,力争实现1000亿元。

改造和引进并重,优化工业结构布局。充分利用有利基础和条件,加快运用信息化手段、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等现代技术改造生产设备、工艺流程和管理流程,加快工业陶瓷、电瓷、水泥等传统工业向现代化生产形态过渡,提高市场竞争力。以重大项目为突破口,发展替代产业,引进新型产业,到“十一五”末,逐步建立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发展后劲足的工业结构体系,推动全市工业经济速度与效益、质量与结构相协调。

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萍乡经济开发区要按照高水平规划、高效能管理、高速度发展和高效益产出的原则,大力创新体制机制,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水平高、带动作用强的工业项目,形成引领全市工业发展的主导产业,成为新型工业发展的示范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承接区,成为萍乡工业经济增长最快、效益最好、贡献最大的工业聚集区,成为萍乡经济的增长极。以萍钢为依托,扩大冶金产业规模,使萍乡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建筑钢材基地;以萍乡客车厂为龙头,抓好汽车发动机、汽车配件等项目,发展壮大机械制造业;以建设国家新材料产业化示范基地为契机,发展以玻璃为主的新型材料产业;以引进医药新技术为抓手,发展医药制品产业;以高科技陶瓷为牵引,推动陶瓷化工产业升级换代。

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壮大产业集群。要以大型企业为主导,以中小企业相配套,发展既有专业分工、又能相互促进的产业集群。全力支持萍钢、萍矿、安源股份、萍乡电厂、萍乡铝厂等大型企业资本扩张,加快产业升级,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县区工业园和工业聚集区要立足发展特色产业,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增强对工业项目的吸纳能力,使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使园区工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撑。芦溪工业园的电瓷、莲花工业园的特种材料、生物制药和湘东的工业陶瓷,要扩大规模、扬优成势。上栗的花炮要依托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安全保障水平。

(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以工业化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用工业化方式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把工业化理念、生产方式、科学技术植入农业。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着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订单农业、合作制、股份制等多种形式,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固的利益联接机制。到2010年,农业产业化总产值达到2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3%。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提高畜牧业水平。重点抓好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中药材、特种养殖、优质稻和水稻制种基地建设,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龙头产业,创国家、省优质品牌。发挥农业生态优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加快构建以市连镇、以城带乡的区域城镇体系。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完善市中心城区??县(区)中心城镇??乡(镇)一小时交通圈,促进城乡之间人流、物流、信息流良性互动,发挥城镇对农村的辐射作用,突出抓好20个重点镇的建设,增强聚集产业和人口的能力,引导投资创业者向城镇聚集。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到2008年,每个乡镇都要建立起集农资、药品、生活用品为一体的“三合一”连锁超市,就近就便服务农民,2010年,村级连锁店的覆盖率要达到60%以上。

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公路改造、公共卫生建设、沼气建设、“少生快富”、广播电视“村村通”等项目。以创建和谐村镇为切入点,开展道德、法律、文化、科普“四进农家”活动,继续实施“科技示范万户工程”、农民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养有知识、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加快村庄、庭院的规划、绿化、美化,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繁荣城市经济,提高城市品位

“十一五”期间,城市工作要以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坚持规划先导,加强对规划的控制与管理。按照建设生态、宜居、和谐的赣湘边际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尽快完成2005?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送审,完成城市道路交通、污水处理、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加大对重点建设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力度,明确城市发展方向,谋划城市发展空间。要强化对规划的刚性约束,规划一经制定要严格执行,不符合城市规划的项目不得批准立项,没有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土地不得出让、转让和开发建设。

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城市承载力。优先发展和完善便民利民的市政公共设施,完善路、桥、水、电、气、通讯设施,实现交通出行便捷通畅,供水供电供气保障有力。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安源区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合理划分事权和财权,推进城区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萍水河治理工程,贯通中环路,建设好高速入城挂线、安源旅游公路、洪山大道、师范北路、康庄路、山下路,抓好安源国家森林公园、虎形山公园、架子山公园、横龙寺森林公园等城市生态园区建设,尽快完成垃圾卫生填埋场、污水处理厂等城市配套设施建设。注重中心城区的协调发展,改造和完善老城区基础设施。

激活经营城市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挖掘城市资源潜力,盘活城市资产,实现城市自我积累、自我增值、自我发展,建立政府财政投入、银行信贷投入、企业投入、社会投入、经营收益二次投入等多渠道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盘活土地存量,提高土地收益,依法收回闲置土地。以改善市容环境和交通秩序为切入点,搞好城市管理。要引入市场机制,吸引市民广泛参与城市管理。要完善城市管理体制,依法加强城市交通、市政、环卫、绿化管理,实现城市净化美化、规范有序。

提高城市品位,彰显城市特色。城市建设要突出体现萍乡绿色园林特色,搞好城市园林绿化的规划和设计,鼓励种树植绿,扩大中心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提高绿化覆盖率,实现中心城区园林绿化和景观美观的高度和谐,努力展现园林在城中、城在园林中的江南绿色生态城市魅力。保护和挖掘城市文化,建设城市文化载体,组织城市文化活动,引导市民参与城市经济社会建设,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城市发展的亲和力和创造力。

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城市活力。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服务业,重点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大型超市、电子商务,建立起专业市场与综合市场相结合、批发市场与零售网点相配套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法律、中介等现代服务业。把加快发展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标准制定旅游发展规划,重点抓好武功山、安源、杨岐山等景区的整体开发,加强景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挖掘文化特色,开发旅游产品,努力把武功山建设成国家4A级景区,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四)加大开放力度,突出项目建设

拓宽利用外资渠道,提高经济发展外向度。发挥萍乡经济开发区和县区工业园的优势,提高工业园区产业承接能力,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方式,采取园区招商、产业招商、中介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方式,促进招商引资向专业化、市场化方向转变,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产业聚集和产业创新的重大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和奖励。大力发展外经外贸,“十一五”期间争取30%以上的出口企业有自主出口品牌,五年出口总额突破3亿美元。

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积极争取中央、省的资金支持,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着力抓好《“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新建和续建工业项目。完善城乡交通网络,萍栗高速公路2008年建成通车,完成320国道萍乡段改造,形成芦溪县城??萍乡??湘东城区的快速通道。建成武功山旅游公路,抓好吉衡高速莲花段开工建设。加强能源项目建设,开工建设萍乡发电厂2×30万千瓦机组扩建项目,抓好萍乡500KV变电站建设,以及新余??萍乡双回输电线路和区域变电环网配套工程建设。完成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力争建成白源水厂,实现对城区供水,让市民喝上甘冽清纯的山泉水。做好湘东碧湖水库和莲花寒山水库的前期工作,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深入推进全民创业。全面放开城乡投资领域,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参与建设和经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益事业。全面落实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准入门槛,为民营经济创造公平竞争、有序发展的条件。深入推进全民创业,支持经营管理和科技人员领头创业,吸引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创业,大力扶持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推动广大农民致富创业。

(五)增强创新能力,走活“转型”之路

“十一五”时期,萍乡经济要实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必须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转化应用能力,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以观念创新引领整体发展,以体制和制度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一是鼓励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改造提升主导产业。紧紧围绕增强全市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关键技术攻关,争取在冶金、工业陶瓷、玻璃精深加工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跨越发展,促进企业做大成势。同时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二是健全创新体系,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鼓励引导工业园区、大型骨干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积极扶持培育发展创新型中小企业。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行业的研发机构发展。利用我市与哈工大、中南大学等市校合作的渠道,围绕主导产业,开展更为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形成以市校合作为龙头,以企业为主体,以工业园区为重要载体,以多渠道投入为支撑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新型材料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争取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实现由技术展示向产业支持转变。三是强化创新激励机制。落实支持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提高萍乡高新工业园聚集科技资源和创新创业的能力,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功能完备的创新载体。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引进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力争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和重大科技项目推广应用上有重大突破。

(六)营造优良环境,夯实和谐基础

努力创优政务环境。企业是市场的主体,纳税人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贡献者,为纳税人服务是政府的天职,为企业排忧解难是政府的义务,为各类市场主体创优发展环境是政府的责任。要把创优政务环境作为加快萍乡发展的基础工程,用严格的纪律规范各类行政行为,用法治的手段铲除各种干扰破坏环境现象,努力营造一个服务高效、办事公正、诚实守信的政务环境,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环境差”。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压缩行政审批事项,减少行政审批环节,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人的自由裁量权。必要的行政审批收费项目要做到依据合法、标准一致、程序公开。建立涉政事务制度,搭建涉政事务平台,重点为外来企业提供涉政事务服务。要规范部门行政行为,防止行政权力被滥用和扩大化的倾向。政府工作部门和直属机构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凡是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收费项目,必须一律取消;凡是收费或罚没标准有幅度的,必须按最低标准收取。坚决查处行政执法部门对企业、投资者的乱收费、乱摊派、乱检查、乱罚款行为,坚决惩处利用公共权力巧立名目对企业、投资者进行索、拿、卡、要等违纪违法行为。要完善机制,从源头上堵住行政不作为、行政乱作为等现象的发生,严格控制政府机构人员编制,尤其是要清理有行政收费罚没职能单位人员编制。今后不再批准行政事业单位集资建房。要整治重点工程、重点企业的生产建设环境,严肃查处各种强揽工程、强买强卖、强行阻工等干扰破坏行为,协调好周边关系,创造良好的建设施工和生产经营环境。要完善行政效能监察、发展环境测评和损害环境责任追究机制,形成“政府营造环境,环境促进发展”的良性格局。

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资源环境。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市场竞争与政府调控、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坚持污染治理与生态建设并重,实现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协调发展。通过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城市布局调整,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努力实现污染排放总量特别是固体废弃物的零增长。加大对湘东、青山等重点地区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支持萍乡浮玻二厂改造或搬迁,治理汽车尾气,确保城区空气质量在二级标准以上天数达到每年300天以上,出境水质继续稳定在三类标准以内。加强生态建设,搞好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提高生态公益林质量,使萍乡山青水绿天蓝。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和用途管制,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切实保护耕地。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严格执行矿产资源总体规划,规范矿产资源开采秩序,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节约利用水资源,加强饮用水源保护。

(七)注重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事业

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融合。针对我市产业特点,引进消化吸收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整合科技资源,改革科研体制,提高科研机构技术研发水平和推广应用水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新的保障机制,认真实施好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危房改造长效工程。缩小城乡教育差别,基本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普通高中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支持和促进萍乡高专实现专升本目标。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建设市博物馆、艺术中心、市青少年(少儿)活动中心、市老年活动中心、赣西人才市场等一批公共设施,修缮萍乡孔庙。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构建以基层为重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广播电视制作播出质量,实现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启动建设新的市体育中心,完善社区健身场地和体育设施,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群众体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完善公共卫生长效机制,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助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到“十一五”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农民力求达到85%以上。进一步整顿规范医疗和药品市场秩序,突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八)不断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凡是能利用市场机制办的事都要交给市场去办,凡是社会组织能做好的事都要交给社会去做,把政府职能真正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各行业协会要尽快与政府部门脱钩,真正成为服务经济发展的服务协调机构。理顺职责分工,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在稳定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规范流转,鼓励农民采取转包、作价入股等方式发展规模经营。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拓展林业发展空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努力完成市属国有企业改制。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确保国有资产安全有效营运。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改进和规范投资审批制度,落实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加强政府投资项目概预算审查和全过程稽查。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所有行业和领域,并在融资、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切实享受平等待遇。整合教育、卫生资源,协调推进文教科卫、劳动社保等方面的改革。开展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新的社区发展与管理模式,把一部分政府可以不直接承办和企事业单位剥离的社会职能交由社区承担,完善社区功能,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治程度。

(九)做大财政“蛋糕”,建立公共财政

努力培植壮大财源,提高财政收入质量。不断改进财政运行管理水平,完善财政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杠杆作用,提高财政融资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和资金吸纳能力,做强财源的“点”,延长财源的“线”,拓宽财源的“面”。重点支持工业园区、第三产业、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优先支持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财税贡献大的重点工业项目和企业。要夯实财政基础,发展县域经济,把财政收入建立在实实在在的财源基础上,不下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搞华而不实“水份”财政和“空转”财政。加强税收征管,严格控制支出。坚持依法治税,做到应收尽收。强化非税收入征管,重点加大对土地收入、建设规费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非税收入的征管力度,确保各项非税收入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强化财政预算约束,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控制支出。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管理,整顿市直机关财务秩序,严禁设立“小金库”,严格控制购车费、出国考察费、招待费等。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十一五”期间财政要向三个方面倾斜:向社会发展倾斜,市财政平均每年新增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支出1000万元以上;向环境保护倾斜,从2006年起,市财政将从国有土地出让收入、新增建设用地收入和排污费等渠道筹措更多资金,支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项目;向社会保障倾斜,全市财政将累计投入社保资金10亿元以上,重点支持就业和再就业,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困难群体救助等工作。

(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关爱民生

努力扩大就业再就业。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再就业领域。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鼓励自主创业,积极发展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工作。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用工管理、职业培训、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失业人员和农民特别是失地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加快建立劳务输出信息、培训、维权服务体系。加强失业控制、劳动监察和劳动仲裁,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

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以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基本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定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办法。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形成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民特困群体救助制度为主体,城乡特困家庭医疗、子女就学等相配套的救助体系。搞好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建设,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尤其是特困家庭的住房困难。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动态管理机制,切实把应保对象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建设好福利院、敬老院,提高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切实保障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等权益。

妥善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高度重视处理好农村征地、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房屋拆迁、企业违法排污、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直接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进一步畅通民意诉求渠道,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

确保社会安全稳定。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切实推进创建平安县区、平安乡镇、平安社区工作。树立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政绩、安全就是福气的理念,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强化安全生产监管,确保安全生产平稳态势。完善市县两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切实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有组织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犯罪等严重刑事犯罪行为,不断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改进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创新,为“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面对新形势,组织实施“十一五”规划,各级政府及部门必须牢固树立对党负责、为民执政的理念,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切实转变政风,认真履行职能,努力建设务实政府、服务政府、廉洁政府、和谐政府。

坚持实干兴市,努力建设务实政府。各级政府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实话,办实事,查实情,求实效。把对上级负责和对人民群众负责统一起来,把上级的要求部署和萍乡的发展实际结合起来,要多做群众急需的事,多做群众受益的事,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事,把财力、物力更多地用在推进经济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上,把时间精力更多地放在促进事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上。坚决反对搞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要完善政府考核机制,分解政府工作目标任务,不断提高行政效能,推进工作落实,增强政府工作的执行力。要加强政务督查,以务实的作风取信于民,以出色的绩效造福于民。

切实转变职能,努力建设服务政府。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尽职尽责地担负起社会管理的责任,尽心尽力地履行好公共服务的职能。创新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切实为企业服务、为投资者服务、为纳税人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完善政府公共信息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完善行政问责制,着力解决决策不当、作风不实、效率不高、效果不好、服务不优等问题。要从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起,把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就业保障、环保、住房、医疗和社会治安等问题抓紧抓好。尽可能多地把群众最急需、受惠最直接、政府能办好的事办实办好。

依法履行职责,努力建设廉洁政府。各级政府及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接受监督。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要追究。各级政府及部门领导要带头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确保权力公正透明运行。严禁违反规定插手和干预经营性土地出让、工程建设招标投标、产权交易等有碍公平公正的事,要教育管好自己的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不准其利用自己的职务影响谋取不正当的利益。要严肃查处利用公权收受商业贿赂,滥用公权损害国家、企业和群众利益等违纪违法行为。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廉政监督机制,做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

密切配合协调,努力建设和谐政府。市政府全体组成人员要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的观念,做到政治坚定,胸怀大局,团结协作,和谐共事。认真贯彻执行市委的决策部署,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自觉接受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听取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及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市政府各工作部门要严格按照《市政府工作规则》开展工作,维护市政府的权威,做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确保政府的各项工作协调推进。要诚恳接受人民群众、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各界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把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要求融入到思想感情里,体现在政策措施上,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中。

各位代表,今年以来,全市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1?9月份,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80.48亿元,同比增长12.8%;1?10月份,完成财政总收入23.47亿元,同比增长18.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41亿元,同比增长24.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8.55亿元,同比增长19.5%;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9.50亿元,同比增长18.8%;实际利用外资6013万美元,同比增长47.0%,引进内资(5000万元以上)31.67亿元,同比增长15.3%,完成出口创汇9864万美元,同比增长25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1.45亿元,同比增长16.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21元,同比增长12.9%;1?9月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086元,同比增长14%。预计年初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可以完成。

目前已临近年终,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根据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逐项梳理,对照检查,及时发现薄弱环节,采取有力措施,继续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元旦、春节即将到来,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工作,组织全面的安全生产大检查,排查安全生产漏洞,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切实抓好信访工作,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排查,及时处置,将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偷、抢、盗和地下、刑事犯罪等行为。切实关心群众生产生活,要组织好“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确保各级安排的救济救灾资金和物资,在春节以前全部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确保他们有足够的口粮、有御寒的衣被、有过冬的住处,确保群众过上一个安定祥和的节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