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生保险论文

学生保险论文范文精选

学生保险论文

学生保险论文范文第1篇

1.1共性问题

1.1.1参保率低

数据显示,目前广州大中专学生仅有14万人参保,占应参保学生人数的28%[1]。但这并不只是广州的突出问题,全国各地均存在这一问题。以太原为例,据太原市医保中心统计,2009年10月太原市共有51所高校,共有25.5万名大学生,但参保登记仅有112,481人,参保登记率为44.1%;参保缴费93,851人,参保缴费率也仅有36.8%[2]。这与大学生参保率应达到90%以上的有关要求差距甚远。河北省大学生医疗保险参保率同样也不容乐观,据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7月,河北省全省只有26万名大学生加入了城镇居民医保,仅占全省大学生总数的1/4[3]。造成这一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参保意识差,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患病率低,参保受益小,且对新型医疗保险政策知晓度低;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如不愿重复投资,学生本人已在异地办理了医保或商业保险;参保手续繁琐、待遇偏低;学生经济来源不稳定;特殊原因延误参保等。

1.1.2政策宣传力度不大,激励措施不充分

尤其是学校的宣传力度不够,学校对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的宣传活动极其有限,对大学生的健康教育方面投入不足,缺乏对学生身体健康及疾病预防方面的指导和咨询,对鼓励其积极参与大学生医保的措施不充分。

1.1.3医保定点机构的医疗水平与服务质量差

校医院是大学生医保定点的首诊机构,也是就诊的第一选择,但大多数高校校医院因保障经费不充裕,医疗设施陈旧,药品质量差,相关医疗卫生人员的医治水平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的就诊需要。

1.1.4医疗保障水平低,各地、各院校间存在差异

各地报销比例不同;参保年限与待遇水平存在关联;不同院校间也存在差异。

1.1.5毕业后的续接

毕业后,户口寄存在人才市场尚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人群的医疗保障问题仍是社会医疗保障的“真空地带”,而这一类人群的医疗保障问题是否应该划归于大学生医疗保障问题,尚待研究。

1.2个性问题

新制度未考虑到的一些细节问题。以上海市为例,某些院校在对于学生纳入政策保障范围的时间“自办理入学手续,并取得所在院校颁发的有效证件之日起”的认识上存在分歧;急诊的界定及病种范围缺乏明确界定,院校难以管理;学生经转诊后至校外医疗机构就诊时,在校外医疗机构的不规范就诊行为缺乏有关部门的监管;集中管大病、分散管小病的保障方式使得院校利益机制发生转变,会导致某些院校将一些门诊可以医治的疾病转为住院治疗,以减轻院校自身费用负担的现象等[4]。网络设置问题。主要针对广州市,参保时录入社保网的数据未能全部下载,使学生人数较多的高校大学生医保推广和实施工作难度加大。

二、国外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比较研究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5],对美、英、德、法四国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比对研究,虽然形式迥异,但各国均强制参保,参保率高,还积极鼓励学生投资商业保险,而学生个人参保意识也很强;覆盖率高,甚至外国留学生也被覆盖在医疗保障的范围内;费用赔付手续简便,大多是由保险公司或社会保险机构直接赔付给医院;投保形式、就医选择多样,可自由就诊自己意愿的医疗机构。总之,国外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较为完善,覆盖人群广,保障力度强,值得借鉴。

三、可行性建议

3.1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大学生参保意识

组织医疗保障专家在高校进行巡讲,开展专题讲座或利用微博、微信公众账号等即时性新兴公众媒介来进行推广宣传,从而使大多数大学生认识到现今面临的风险,了解现行医保政策新制度,如医保构成、报销流程、参保后可享受的待遇、可降低的风险等,以提高大学生的参保意识。

3.2加强激励措施,可强制学生参保

应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强制学生参保,比如新生报到时必须提供参保证明,否则不予注册。在条件允许时,还应考虑到外国留学生的医疗保障问题,是否应强制他们参保。

3.3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增加经济投入

对国家、学校、学生个人负担医疗费用的比例进行统一规定,加大国家承担比例,提高对高校医疗保障经费的投入,降低经济因素对学生参保的制约,及时更新首诊定点机构(如校医院)的设施设备,提高医保定点机构的医疗水平与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或是增加就医选择多样性,学生可自由就诊。

3.4解决毕业以后医疗保险的续接性

在学生从学校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可否对其延期一年保险,政策是:“应缴费用不变,国家支付比例和参保待遇水平均下降为其就读期间水平的50%”,并积极鼓励此类学生投资商业保险,降低大病重病的风险,以减轻家庭的医疗保障负担。同时注意避免上海市新制度未考虑到的这些细节问题。如统一新生参保时间,避免个别院校在学生纳入政策保障范围的时间“自办理入学手续,并取得所在院校颁发的有效证件之日起”的认识上的分歧;明确急诊的界定及病种范围;加强对转诊后校外医疗机构医疗行为规范的监管,避免出现乱收费的情况。

学生保险论文范文第2篇

一、国外大学生医疗保险概况

1.1美国大学生医疗保险

美国大学生的医疗保险可分为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美国大学生群体的医疗保障主要采取自愿原则的商业保险形式。学生在入学报到时,必须提供参加商业医疗保险的证明,方可注册入学。同时,由于政府承担了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的主体责任,美国大学生能够享受价格较为低廉的社会医疗保险。美国大学生医疗保险具有两大特点:医疗费由社会保险机构或保险公司直接支付给医疗机构,形成第三方支付机制,有利于费用控制,支付手续也变得简单高效;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共同构筑保障网,形成多层次的保障体系,满足选择性与风险的化解。

1.2德国大学生医疗保险

在德国,由政府统一制定大学生法定医疗保险缴费标准,一般比较优惠,各保险公司直接负责大学生的医疗保险。与美国相比,德国大学生医疗保险具有自身特点:强制性是德国社会医疗保险的重要特征,所有在德国就读的大学生,都必须参加医疗保险;及时性,大学生的医疗费由第三方(保险公司或社会保险机构)支付;选择性,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就医机构,所有的待遇都依法确定。德国针对大学生的医保制度值得中国借鉴,尤其是采取强制性的社会医保制度,可以有效避免逆向选择,降低参保群体的整体风险,使医保基金抗风险能力更强。

1.3英国大学生医疗保险

英国国民卫生保健体系,向英国居民提供免费或部分免费的医疗服务,其经费来源主要依靠税收收入,对绝大多数事故、突发事件和社区的医疗服务都是免费的。英国大学生医疗保险的特点是:首诊负责制,首诊一般在诊所;凭医疗卡诊疗免费,收处方(约为6英镑)和药品费用;大病住院一切费用(包括大型手术费和一日三餐)全部都是免费。外国留学生,只要在英国全日制学校学习满6个月以上,都可以享受上述的医疗服务。英国通过高税收支持的几乎免费的医疗卫生服务,并不适合中国目前构建的第三方付费的整体支付构架,国家财力也不可能支撑高福利。

二、中外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比较

2.1美、英、德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的特点

(1)学生参保率很高。英国和德国要求大学生必须全部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美国虽然没有硬性要求,但是民众保险意识非常强,加之医疗费用增长较快,政府采取“半强制”措施,大学生参保率非常高。(2)医疗与付费分开。从上述三国的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特点分析不难看出,“保险公司—医院”的赔付程序使得该制度具有简便、及时的优点。(3)保险覆盖范围广泛。不仅本国高校生被要求参保,只要具备一定学习年限的外国留学生也在保障范围内。(4)政府扮演主要角色。无论是政策还是经费支持,政府在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中都责无旁贷。(5)提供保障的主体、就医选择多样,付费方式灵活,保障内容广泛,可以使更多的大学生受益。

2.2中外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比较

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始于建国初期,早年将大学生这一精英群体,作为国家干部对待,实行了类似的公费医疗,这一待遇优厚的制度,曾经为我国人才培养保驾护航,为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2000年之后的高校扩招,以及大批民办高校的出现,政府在投入上不足与不公平的制度,使公费医疗制度已不能适应我国大学发展的需要。目前的情况是,大学生的医疗保险体系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公费医疗,其费用是由学生、学校、国家三者承担,其二是由保险公司提供的意外伤害保险,费用由学生自己缴纳,自愿购买。比较中外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有以下不同:

(1)和国外“各类高校平等享有保险,保障范围广泛”的情况不同,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还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性,公费医疗涉及的范围很小。国家对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的计划内招生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医疗补贴标准,譬如,对部属院校按每人每年60元的标准补贴,对省属院校的补贴标准是40元。而对公办高校计划外的生源、民办高校、高职高专类型院校没有专项拨款。

(2)和国外“政府主导”的情况不同,国家对高校大学生的医疗费用投入不足。目前,为每人每年50元左右,这样的补贴标准使得学生自付比例较高,医疗保险的保障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对一例普通感冒疾病的治疗成本都在100元左右的当下,是杯水车薪的,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看病需求,导致学生就医压力进一步增加。

(3)和国外“强制参保、赔付程序简便、及时”的情况不同,我国高校实行“自愿参保”。为了弥补大学生公费医疗存在的不足,高校提倡大学生购买商业保险。但是由于经济、心理、认知等原因,高校每年新生购买商业保险的比例并不高。此外,商业保险的赔偿程序很复杂,且往往滞后于医疗服务,这也是投保率低的一个原因。

(4)和国外“法定医疗保险、统一标准”的情况不同,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缺乏统一性。我国政府对高校在校学生的医疗保障缺乏统一的补助标准,在校大学生没有被纳入实质性的社会保险体系。尽管各地政府制定多种政策把大学生医疗纳入到社会医疗保险之中,但由于统筹层次较低,导致各地区的政策差异很大,执行起来也困难重重。

三、国外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对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的启示

美、英、德三国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其医保体制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无疑对我国发展医疗保险事业尤其是大学生医疗保险体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3.1效率与公平并举

在医保领域,效率与公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制度公平为制度效率提供了环境,而效率的提高可以实现更高水平的公平,因此形成良性循环。这一良性循环在德国得到充分体现。从1883年诞生起,德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一直坚持立法先行,强调由雇主和雇员共同分担缴纳医保费的原则,这种“自助“与”他助“的结合,是德国医保的鲜明特征。“自助”原则,强调个人责任,减轻财政负担,其次,自助参与原则保证了医疗保障的高水平得以实现,也保证了制度的公平性。“他助”是指对没有缴费能力的个人,政府和企业会给予参保补助。对于没有工作单位的低收入者,可免缴保险费,这部分费用由政府财政负担。对于有工作的低收入者,国家财政不予负担,但是企业会为其参保提供补贴,让其参保,享受待遇。对于无收入来源的大学生,政府应承担其基本医疗保险的主要责任。

3.2竞争带来效率

由于医疗的专业性,信息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英国在医疗领域实行了管理下的竞争机制,患者自由选择就医机构,使医疗市场形成竞争格局,将由于医院或医生的道德风险所带来的损失降至最小。道德风险的降低以及竞争带来的高效率,使医疗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形成了相对合理的医疗价格,减轻了国家、企业及职工的负担,保障了投保人的利益。目前高校都有自己的医院,通常称为“校医院”,一般没对外开放,校内学生只能在本校校医院就诊,无形中垄断了卫生资源,不利于校医院服务质量和能力的提高。为提高效率,可以尝试在大学城内开放校际间医疗服务,创造竞争环境,迫使校医院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打破垄断。大学生的医疗保险也应引入竞争机制,以降低风险,提高效率。

3.3新型医疗保险中的第三方关系

各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医疗浪费、道德风险的问题,威胁着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安全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应引入第三方付费机制。医疗保险关系一般涉及三方,即投保方、医疗保险方和医疗机构。在法定医疗保险中,德国改变了传统的第三方,即各个医疗机构,而是将医生同业公会作为医疗保险关系中的第三方。投保人、医保机构同医疗机构都不发生直接费用联系,医疗保险机构同医生同业公会签订合同,每月将额定的医疗保险费支付给医生同业公会,医生同业公会再与各个门诊部、医院进行核算,这样既防止了投保人的道德风险,又保证了投保人、保险机构、医疗机构等各方的基本利益。这值得我们借鉴。此外,我国应构建多层次的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使得大学生就医形式灵活,选择多样。在继续做好自愿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宣传工作的同时,构建大学生医疗救助体系,参照助学贷款制度,探索建立助医贷款制度;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建立捐助制度与平台等。

作者:郑川朱才华彭美华李阳倩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第二篇:国内城市大学生医疗保险管理论文

一、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5市比较分析

1.1参保范围

5市的参保范围均是在国办发《关于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框架下制定的,主要对象为各类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包括民办高校)、科研院所中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本专科生和研究生。但5市对普通高等学校的解释有所区别,其中西安市、南京市、武汉市明确规定包含独立学院[3-5],西安市、南京市将成人院校也纳入其中[3-4];武汉市则规定大学生居保对象不包括成人高校和自学助考等学生,但符合条件者可随普通市民和中小学生参加居民医保[5]。

1.2筹资机制

城居医保的筹资中,政府补助发挥了更大的作用。针对大学生居民医保,截止2013年,广州市政府每人补助320元,西安市政府每人补助300元,长春市、南京市、武汉市政府均每人补助280元。个人缴费分别为120元(广州)、100元(南京)、35元(长春)、20元(武汉)和20元(西安)。人均筹资水平自东向西逐渐递减,主要源于各地发展水平存在差异[6]。另外,5市大学生居民医保的个人缴费部分均低于成人居民医保,这主要考虑不同年龄和群体在健康风险和医疗需求上的差异,有利于缓解逆向选择问题。对于缴纳方式,长春市规定可以逐年缴纳或一次性缴纳[7];其余4市均未规定是否可以一次性缴纳。但随着参保人群的不断扩大,经办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8],分年度缴费的方式加大了学校和人保局的工作量。

1.3保障范围

1.3.1住院

城居医保在试点之初的重点是保障城镇非从业居民的大病医疗需求[9],体现出居保互助共济的精神,因此住院保障亦是大学生居保重点保障对象之一。对于住院费用的报销制度设计,除长春市外,其余4市均针对不同医疗机构等级设计不同报销起付线及报销比例,医疗机构等级越高,报销起付线越高,且报销比例自东向西逐渐递减。这种方式对引导患者在基层医院就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3.2门诊大病和慢性病治疗

门诊大病是大病统筹的另一个关键部分,也为城居医保门诊保障的组成部分。5市的门诊大病和慢性病保障方式有所区别,其中除南京市外,其余4市均将慢性病保障纳入大学生居保范围内。对于门诊大病的种类数也有差异,武汉市大学生门诊大病(慢性)疾病保障项目与职工医保保障项目相同,并根据不同的病种设定不同的年度最高支付限额及补偿比例,且大学生居保补偿比例高于一般居保[10]。在保障方式上,南京市、西安市、广州市的大病保障,均不设起付线,直接按照比例报销;长春市大病保障设定100元的起付线,并且每年只计算一次起付标准,等级高的医院报销比例略低。

1.3.3普通门诊和门诊治疗意外伤害

从目前国际医疗保障发展趋势来看,只保大病的医疗保险制度是不合时宜的[11],加强小病治疗和预防可以降低大病发病的概率,抑制医疗费用的过快上涨。且对于身体素质普遍良好的大学生而言,能否做好日常门诊医疗是大学生更为关心的内容。对于日常门诊,除长春市居保门诊统筹尚未纳入大学生群体外[12],其余4市均建立了大学生门诊统筹制度,其中南京市、西安市、武汉市采用门诊包干的方式,分别将大学生医保基金中的每年60,50,20元/人作为门诊统筹资金拨付到高校包干使用。南京市规定此项金额主要用于支付参保大学生的普通门诊、人身意外伤害等医疗费用,并由高校自行根据实际情况设定管理方法[13];西安市和武汉市均规定了大学生门诊基金支付比例,另外西安市还设定了门诊统筹最高支付限额以及二次补助制度。相比来说,广州市的门诊统筹政策更加灵活,其规定学生可选择1家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指定基层医疗机构)以及1家其他定点医疗机构作为门诊选定医疗机构,且就诊时医保基金支付比例及最高支付限额均高于普通居民。也可以是普通门诊专项资金保障模式,高校选择这种方式后,医保基金按照每人60元/年拨付给学校包干使用。此种做法赋予高校一定的选择权,提高了大学生群体的就医自由度。对于门诊治疗的意外伤害,西安市、长春市规定了门诊治疗类型、支付比例及最高支付限额;南京市将门诊治疗意外伤害保障放在高校经费中包干使用,由各高校制定政策。大学生群体在参加体育项目等活动中,难免会受到擦伤,甚至骨折等意外情况。因此,门诊治疗意外伤害的保障,应成为大学生医保的一个特色项目。

1.3.4生育保障

生育保障可以对在读期间生育的女大学生,特别是女研究生进行生育补偿,以保障女大学生和女研究生的身体健康。从5市的政策来看,西安、武汉和长春均设定最高补贴限额,南京市则按照住院标准补偿。南京、武汉和广州均设定产前检查保障项目,其余2市则未涉及。大学生生育保障是大学生居保的一个突破,虽然惠及到的群体较少,但是其体现出保障人权和保障适龄女学生群体生育权的社会进步。

1.4续保管理

由于大学生居保大多采用分学年收费的方式,因此涉及到续保管理政策的设计。南京市对未按规定期限参保或参保中断后续保的大学生设定了6个月等待期。广州市则规定当年11月30日(规定缴费截止日期)前参保缴费的学生,从当年9月1日起追溯享受医疗保险待遇[14]。笔者认为,南京市设定6个月的等待期的规定,对于风险意识较强的大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威慑性,但对于一些风险意识薄弱的大学生,在逾期缴费或中断缴费后会放弃参保。

1.5与其他医保制度的衔接

大学生群体属于流动人口,稳定的大学生居保衔接制度是医保整合的重要部分,也是实践意义重大的环节。南京市规定在大学生毕业后次月即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不设6个月等待期;符合居民医保参保条件仍愿参保的,可以其他居民身份继续参保。西安市规定新生在入学初若参加了新农合或原籍居保,且在保障期内,可选择享受完当地医保待遇后,自付部分再按照大学生医保进行报销,也可直接采用大学生医保进行报销。但对于入学前已经参加了当地居保的学生来说,缴费年限是否继续计算5市均未规定,这使得在医保衔接过程中会产生多数健康学生退保的风险。

1.6参保年限挂钩机制及最高支付限额

在自愿参保的原则下,设定参保年限与保障待遇挂钩的机制,能够发挥经济激励功能,并争取到稳定的参保源。南京市将参保年限与最高支付限额挂钩,规定在基金基础累计最高支付限额上,每连续参保1a,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增加1万元,并且设定封顶限额。广州市规定连续参保2a及以上的大学生,医保基金住院支付比例增加5百分点。5市大学生居保政策均规定了最高支付限额,且由于各个城市筹资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最高支付限额也存在差异。5市最高支付限额确定方法不同,广州市和西安市规定其为本市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的6倍;武汉市规定其为上年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南京市则根据参保年限确定最高支付限额;长春市在基础支付限额上,又针对40种大病设立了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基金,规定超过最高支付限额后可以启动大病基金,再次进行补偿[15]。

二、对完善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议

2.1加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加大补偿力度

加强基层卫生机构的建设,均衡医疗卫生资源,有效引导大学生到基层机构就医;降低报销起付线范围,提高报销比例,设计更为精细化的报销制度,降低大学生灾难性的医疗费用。如武汉市、南京市规定,参保大学生在1个结算年度内多次住院时,起付标准逐次降低。南京市为了适当补助住院医疗费用负担较重的参保大学生,给予住院二次补助[16]。

2.2规定适宜的门诊大病(慢性病)病种

从5市政策的比较来看,大学生居保大病保障的报销比例均高于成人居保,武汉市已将城镇职工和城镇居保门诊大病(慢性病)进行统筹,对于2种制度的衔接和统筹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另外,考虑到大学生疾病谱的特征,可将大学生的一些高发慢性病逐步扩大到门诊大病(慢性病)的保障范围。在扩大疾病种类的同时为保证基金的稳定性,可以依据不同病种设定不同的报销起付线和封顶线;并且可以逐渐推出按病种付费的策略,从卖方进行医疗费用的控制,让更多的大学生患者得到保障。

2.3落实普通门诊统筹制度

加强大学生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的建设,适当扩大大学生门诊医疗的自由度,为落实门诊统筹制度,保障大学生门诊治疗的关键。此外,一些学校尚无能力或者不愿意管理大学生门诊事务的,可以采取广州市的做法,给予高校一定的选择权,这样即可以避免一些高校因管理不善,无法保证大学生门诊治疗的事件,也可以扩大大学生的就医自由度,让大学生居保更加便民化。

2.4实施强制参保并采用一次性缴费方式

加强大学生风险意识的教育和互助共济思维的普及,将大学生医疗保险纳入强制参保的范围,这样既可以切实保障大学生的健康权益,也可以有效避免续保制度设计导致的退保现象和投机事件。从5市的个人缴纳金额和对特殊学生的补助来看,大学生个人缴纳的费用并不多,一般家庭均可以负担,笔者认为将大学生居保纳入强制参保的范围已条件成熟。在缴费方式上,可以采用一次性缴纳全部费用,这样可以增加基金抵抗力,保证基金的良性循环,减少管理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在2008年以前大学生普遍购买的商业保险是在新生入学之初就缴纳了全部的保费,大学生居保比平险个人缴纳额度更低,且满足条件的学生可以减免。如今大学生医保已逐渐走向平稳阶段,将强制参保与一次性缴纳结合具有极强的可行性。

2.5逐步明确大学生医保的衔接机制

学生保险论文范文第3篇

在生物教材中,涉及环境保护的内容有很多。教材中还有很多其他内容也具有环保教育价值,如何恰当地利用教材中的环保素材,传授给学生环保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如果教师能够积极利用教材中的环保教育资源,对于环保教育乃至整个生物教学活动都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了“光合作用”以后,学生了解到绿色植物对于控制大气中氧气的浓度、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调节气候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借此给学生介绍:当前地球植物覆盖正在急剧减少,被称为“地球之肺”的热带雨林仅仅在过去的四十年间就已经消失了一半;与日本百分之六十的森林覆盖率相比,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远远低于百分之二十的警戒线等内容。结合刚学习的知识,学生对于绿色植物的减少所带来的环境危害会认识得更加清晰,会有效地树立学生保护绿色植物的理念。

二、密切联系日常生活来加强环保意识的渗透

生物学科是一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尤其是生物学科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更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发生着直接的联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素材都可以作为我们进行生物环保教育的资源。因此,教师在进行环保教育的时候,可以尝试着把它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从关注身边的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来渗透环保理念。例如,日常生活中的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小事都可以让我们为环保事业作出贡献。这样,把环保教育用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不但会让环境保护变得更加具体实用,同时也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环保实践能力,为“绿色之美”能够在生活中实现发挥出力量。

三、结合社会热点渗透环保教育

环保问题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在生活中,一些事件一旦涉及环境保护问题,很容易会演变成社会热点问题,这些与环保有关的社会热点对于我们的环保教育工作者来说也是十分有价值的教育素材。教师在生物教学活动中,可以围绕着教学内容,结合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有效的环保渗透。例如,在给学讲到“食物链”的知识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食物链在环境保护中的意义,笔者就给学生举了一系列的例子,最典型就是“水俣病”。人以动物和植物为食,那么人与自然因依靠食物链而有了联系,动物和植物又是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而生长的,当环境里有了汞污染,通过一些微生物的作用汞变成了有机汞,水里的鱼类吃了这些微生物,有机汞就在鱼体内富集,附近的人们吃了这些鱼,有机汞进入人体神经细胞,引起蓄积中毒就会患上水俣病,这严重损害了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也给整个生态环境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对于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并不陌生,而结合“食物链”的知识进行环保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会利用食物链的知识更专业的分析环境污染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影响,既加深了学生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理解,也强化了环保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四、利用生物实验深化环保意识

学生保险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三全育人;课程思政;保险学;混合式教学

2017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三全育人”理念,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202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基于“三全育人”思想的指导,在政策推动和实践探索中,课程思政建设持续打造涉及领导者、管理者、教师、学生等多元利益主体的思政教育生态圈。保险学是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金融类课程,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的课程。通过保险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保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的全面保障作用,能够对个人或组织的风险状况做出评估并根据纯粹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计划,可以运用相关保险原理对实际的保险案例作出分析,并且规划人生不同阶段的保险理财计划。保险学课程受众面广,保险学课程思政建设既是培养青年学生风险意识、保险理念的需要,也是保险学课程教育理念适应现实经济社会发展转变的需要。保险学课程思政建设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以“两性一度”为目标,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经过三轮课程的教学实践,形成了可供借鉴和推广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一体化视域的课程思政设计思路、全过程混合式思政教学的实践路径和实践模式。

一、“教改促进、教材辅助和评价推动”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教改促进了全过程、混合式的课程思政教学,2019年到2020年,成功立项的与课程思政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教改项目有4项,有力地推动了保险学实现以价值塑造为中心的课程思政建设。教材保证了课程思政的系统性和集成性,主编教材从大学生求知规律和需求出发,系统设计,以保险学核心专业知识点为纲,确定专业理论结合德育主题的内容,服务青年价值观形成。过程性和结课论文考核保证了课程思政的产出评价,用分散的三次课堂考核代替期末的集中性考试;过程考核用云班课和雨课堂的集成数据代替单独的作业和考核勤考核,并用系数调节过程性考核成绩,用期末可选择的综合面试和补充性面试代替过程性考核和过程性测试可能有的考核偏差问题,用结课论文代替期末考试,并逐年探索可行和全面的论文评价方式。教改促进、教材辅助,配合课程评价的推动,有效解决了课程思政教与学的动力机制。

二、“目标融合、学科关联、教学环节”一体化视域的课程思政设计模式

教学是一个系统过程,保险学课程思政从一体化视域角度进行设计,分别从教学目标融合一体化视角、学科关联横向一体化视角和教学环节纵向一体化实践视角对其进行设计,解决了课程思政教学中系统性和嵌入性缺失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融合一体化视角的设计

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思政的目标是一致的。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是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形式,学科知识与专业技能是课程思政目标实现的知识载体,教学过程与课堂设计是课程思政目标实现的方法桥梁。三维目标相互衔接、嵌入并统一服务于课程思政教学。具体而言,保险学课程通过导论引入保险在守护美好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使学生能够理解保险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的全面保障作用;通过在理论章节引入我国保险市场的相关历史,实现以知识为载体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触达;通过在保险市场产品和市场运行环节引入相关案例和政府监管政策,实现在实务技能提升的同时坚定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方向。通过教学目标融合一体化视角的设计,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

(二)学科关联横向一体化视角的设计

学科关联及其价值嵌入是课程教学的显著特点。各门课要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除了课程体系的一体化外,所学的具体知识也需要以一体化的视野来进行引导。任何课程都不是一个孤岛,在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详细陈述保险学课程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整体逻辑关联。保险学课程与数理统计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认识虽然大数定理是保险市场运行的数理基础,但是垄断的保险市场并不是一个理想的状态;保险是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通过案例说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于个人、于组织、于国家都要树立风险意识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保险市场与其他金融市场的关系,通过金融危机案例,分析保险机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示学生未来职业中可能会遇到的底线思维: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全民社会保障体系中,充当第二支柱的保险市场不可或缺。

(三)教学环节纵向一体化实践视角的设计

深入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环节的纵向一体化设计以教学目标为设计导向,充分利用各类开放型教育资源,以自主性、实践性和互动性为导向进行设计,进行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一体化设计。保险学课程从教材、教学大纲、教案、课堂设计、课程考核全环节进行课程思政的一体化设计,重编保险学讲义并正式出版教材,教材以参考资料、新闻摘录、专家视点等形式,把对专业课程承担的学生价值引导作用的思考融合进了教材的编写。教学大纲中明确了保险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的全面保障作用。在教案中注意相关思政主题的无声融入,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用课前阅读、课上讨论和课后实践的方式将相关思政主题融入专业课学习。改变课程考核方式,使过程形成性评价和基础测试相结合,采用课程论文的方式结课,平时在课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保险市场的一些热点主题,进行主动的思考,进而能够在结课论文中呈现这种思考。对风险意识培养、风险管理和保险市场监管等重点思政主题,结课后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认识强化。通过教学环节的一体化思政设计,课程思政能够有落点、有保障、有产出,切实提高了课程的“两性一度”,实现了以学为中心并能持续改进的保险学课程思政教学。

三、“大纲重构、内容重组和模式创新”的全过程混合式思政教学实践路径

基于互联网应用的混合式教学为课程思政带来新的思路,借助互联网带来的学习革命,课程思政真正成为学生喜闻乐见、教师乐于开展、实施效果显著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

(一)混合式教学促进课程思政实践系统化

课程思政建设是系统工程,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处理好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如何“适时”“适量”“适度”地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教学,是课程思政实践与发展的主要问题。当前专业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时出现随意化、碎片化、主观化等倾向,存在较为普遍的供需、传授形式和内涵的脱嵌性现象。为提升课程思政的适应性、联结性和社会性,要求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课程实践的有机统一,以及课前、课中和课后相关教学设计的系统衔接。混合式教学模式融合线上教学和传统教学,通过重构学习流程,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深度。学生在课前通过老师提供的网络在线资源完成教学的“信息传递”,而在课中的“吸收内化”,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互动来完成,包括学生讲、老师提问、小组活动等形式的课堂设计。混合式教学模式由于其特有的学习流程设计,使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效开展课前课后的课程思政实践,为系统化课程思政实践模式提供了条件。保险学课程教学通过三种途径践行微主题的课程思政实践,其一是案例教学,课堂使用丰富的案例材料对原理展开讨论;其二是市场实践,以小组的形式展开保险市场运行和实践的调查任务;其三是结课论文,引导学生结合保险市场实践,对市场相关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

(二)混合式教学创新课程思政教学多维化

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课堂教学实现知识与价值的融合功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混合式教学对“全程育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全过程的课程思政,能够充分体现思政课教学同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是思政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也是教育部对课程思政的要求。高校学生作为互联网社会的原著民,面对媒介技术所构建的网络拟态环境,不断接受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冲击。因此,保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构建网络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是高校思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在互联网耗散状态的学习背景中实现育人目的,必须创新多维教学模式,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混合式教学为创新多维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提供了可能。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从提升“价值引导能力”的课程大纲重构、增强“互联网赋能”的课程资源重组和促进“内化融合”的教学模式创新三方面入手,解决了课程思政整体构建的融合障碍、来源障碍以及能力障碍。

1.课程大纲重构———提升“价值引导能力”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广泛开展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保险学课程总结针对经管类学科的“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变革传统的课程思政教学结构。从专业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体系入手,重视基本文件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塑造作用;针对混合式教学的特定环节,设定具体的思政内容。在课程目标中增加对价值塑造目标达成的描述,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三方面入手进行重构,提升专业课程的价值引导能力。

2.课程资源重组———增强“互联网赋能”

学生在互联网时代接收的信息具有去中心化和碎片化特征,且经常以零散且不完整的方式呈现,通过对课程的线上线下资源、教材教辅资源进行系统化重组,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整体观,增强课程思政的实效。在混合式教学中,线上资源在课前预习中发挥重要作用,教材资源要体系完整,观点明确,教辅材料要能追述历史,融合时政。保险学课程云班课中的教学资源超过100个,每年动态更新,分为论文类、网络资源类、教案课件和案例类资源,按照教学进度分别以课前阅读材料、延伸阅读材料和学术类材料按节点进行发放。课堂的小组活动和开放式任务资源近30个,动态更新,按需取用。从2020年开始,使用雨课堂和云班课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进一步增加了课程的慕课资源。

3.教学模式创新———促进“内化融合”

教学中最难改变的是老师,混合式教学大背景下课程思政的转变要从老师的教学模式创新入手。要求老师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树立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主体的思想。以“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发展”为思路,创新教学模式,使教育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运用“微主题”思想,创新课程思政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思政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分解细化,从知识传授向思想影响转化,教学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合理组织课程思政教学形式,注重因材施教,课后实践促进品德内化。

四、“总分式、滴灌式和模块化”的课程思政实践模式

保险学课程思政形成了“总分式架构、滴灌式设计、模块化教学”的金融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模式,实现保险学专业知识的工具理性和思政教育价值理性的统一。作为风险教育的重要入门课程,保险学课程思政通过挖掘保险学课程的隐形教育资源,引入时政热点,培养青年学生风险意识和保险理念,帮助学生理解保险是守护美好生活的重要金融工具,以道德教育同知识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将要讲授的内容呈现出来,向学生传授有温度、有厚度的风险和保险相关知识。保险学课程思政形成了“总分式架构、滴灌式设计、模块化教学”的金融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模式。

(一)“总分式”课程思政架构

“总分式”中的“总”是指保险学从导论开始,以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好生活图景中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和弱有所扶”为切入点,总述保险在守护美好生活中的作用;“分”是指在保险学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以课前阅读的方式,推送专业教育相关的思政主题材料,并在课堂分享。通过云班课向学生推送了21次课前阅读材料,内容涉及保险政策、保险市场、社会保障等重要主题。

(二)“滴灌式”课程思政实施

课程思政不是一个标签,要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为目的,因此灵活施教润物无声是课程思政的一个重要原则。保险学课程思政设计从大学生求知需求出发,遵循其成长规律,“术道结合”,以保险学核心专业知识点为纲,确定德育主题,导入经典案例情境,深度拓展教学内容,教学重心下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育人”的主渠道地位。

(三)“模块化”课程思政教学

根据保险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在专业知识推进的逻辑中,风险-风险管理-保险原理-保险市场-保险产品,设计了风险教育模块、道德教育模块、市场教育模块和政府政策教育模块,在课堂使用视频教学和专家观点,增加案例讨论,用实例和数据实现保险学专业知识的工具理性和思政教育价值理性的统一。风险教育模块从企业风险管理入手,对各种风险类型和新型风险作了分析,通过课堂讨论深化学生的风险意识,树立风险管理理念。道德教育模块从保险的最大诚信原则、保险利益原则和损失补偿原则入手,对保险市场中的道德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伦理观。市场教育模块从保险市场展业入手,结合保险市场的关系和“双核”业务,对市场中投保人和保险人的保险业务活动进行分析,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符合市场准则的行为规范理念。政府政策教育模块从保险市场监管和社会保障体系入手,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风险监管和社会风险保障系统,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社会保障系统和风险监管系统,坚定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五、保险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创新点和推广应用

(一)保险学课程思政的创新点

1.在动力机制上,创新了教材建设中的思政主题和考核机制中的阈值评价

教材突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内容,在课前课后的推送材料中系统谋划,并在平时成绩考核中设置阈值系数进行调节。

2.在思路设计上,提出了一体化视域的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融合一体化视角的设计、学科关联横向一体化视角的设计和教学环节纵向一体化实践视角的设计,使课程思政能够有落点、有保障、有产出,切实提高课程的“两性一度”,实现了以学为中心并能持续改进的保险学课程思政教学。

3.在实践路径上,提出混合式教学的“微主题”和“全过程”的课程思政实践重点,着眼解决思政教育与专业传授融合障碍的混合式教学实践路径。

4.在实践模式上,创新了导论思政和模块化思政的专业课程思政模式

在导论中重点说明保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在课程中设计不同模块对其作用进行深入分析。

(二)保险学课程思政的推广应用和实践意义

1.在保险学课程中的应用效果

“滴灌式”课程思政教学对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起了一定作用。保险学课程结课后学生完成思政主题的调查问卷。从问卷结果来看,70%~90%的同学对相关社会主题达成了一致的价值认同。保险学课程以论文形式结课,从学生结课论文的研究主题来看,显示了其对社会相关热点的关注。从论文主题中截取的一部分关键词可以看出,学生在专业知识之外,也在关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公益保险、保险扶贫、老龄化等。学生的结课论文经修改完善后发表在核心期刊。

2.在经管类其他课程中的实践应用价值

保险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用爱来创造,用保险来守护》在校教务公众号平台作为课程思政案例被推送,并被高校教师服务工作室公众号“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合集”中经济学科的保险学收录,可能被相关的课程思政教学借鉴。相关的课程思政思路在团队成员的其他课程,如微观经济学、管理经济学中有进一步应用。六、结束语保险学课程从2018年开始以保险守护美好生活为主题,安排2学时的思政导论课,与同学分享保险市场在“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和弱有所扶”的美好生活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从这一轮实践出发,深刻体会到课程思政对提升课程整体质量及教学育人的意义,也意识到课程思政不仅仅是一节课,更应该是一个整体的教学设计,课程思政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2019年的课程开始,结合保险学课程思政的教改项目,保险学课堂形成了“总分式架构、滴灌式设计、模块化教学”的课程思政模式。课程思政可以使课堂更紧密地贴合时政,也可以帮助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注重课堂环节中主流价值观念的传递。正如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在“教育性教学”思想中强调的,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要把德育与智育通过手段和目的的方式统一起来。课程思政是“教育性教学”的一个很好载体。课程思政不是一节课,也不是一个知识点,课程思政是一个教学体系,它可以重构教学关系。

参考文献:

[1]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10(33):60-64.

[2]李丽红.基于网络拟态环境再造的的金融专业课程思政研究———基于保险学课程思政的实践[J].教育现代化,2021(3):148-152.

[3]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教育学研究,2019,2(17):114-119.

学生保险论文范文第5篇

一,以教学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完成本科水平评估与申硕的前期工作,金融学院各项工作成果丰硕,

1.科学制定规划,明确努力方向.

金融学院根据学校2006年的工作重点,结合本院工作实际,制定了多个部门规划,明确了金融学院工作的努力方向.尤其是在2006年5月份学校新的院系设置方案出台后,金融学院设立了金融系和风险管理与保险系,为金融学院各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金融学院把"迎评"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重点,按照本科水平评估的要求,为适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经济金融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建设金融学院的各个专业,学科,全体教师积极参加讨论,分别形成了《金融系中期发展规划》,《风险管理与保险系中期发展规划》,《科研中期发展规划》,《金融学院金融实践教学部工作章程》,《金融学院实践教学工作规范》等一系列文件.

2.严抓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质量.

根据学校的工作方针,我院努力搞好日常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在全院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金融学院的日常教学工作进展顺利,完成了学校布置的各项教学工作,包括教学任务的安排,教材的推荐,课程介绍和教学大纲的编写,开新课的教学准备检查,期中和期末的教学检查等工作.全院没有发生一起教学事故,所有教师都能完成学校的工作定额.同时,所有教师根据学校的要求完成了试卷和毕业论文的复查工作.我院有2位教师获得优秀教学质量奖,1位教师获得先进金融教育工作者称号.

3.加强学科建设,积极迎接评估.

(1)专业建设.2006年,我院被评为"青蓝工程"金融学科优秀学科梯队,金融学科被评为重点建设学科.金融学科以本科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为指南,以申硕为契机,继续加快金融学专业的建设,根据学校教学计划修订的要求,认真做好了2006级金融学专业教学方案的修订工作.金融系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积极探索各专业传统优势与潜在优势的结合与开发,体现教学,方案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下半年,我院还启动了金融学品牌专业的建设工作.

我院积极加强新开设专业---保险专业的建设.我院保险专业今年首次招生成功,根据学校教学计划修订要求,风险管理与保险系完成了保险专业教学计划和证券期货辅修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为加快保险学专业建设步伐,提高本科教学质量,风险管理与保险系于2006年7月在南京审计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举办了保险学专业建设研讨会,会议取得了积极成果,对加强保险专业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课程建设.我院整合各系,教研室资源,根据每位教师的特长,确定教学和科研方向,明确了每一个系的主干课程和重点课程.各系成立了课程与课程组,落实了课程负责人,制定了课程介绍,课程大纲和课程建设规划.《货币银行学》于2006年7月初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江苏省精品课程.我院加大对《货币银行学》的课程建设力度,按照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四个一流,即"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使用和建设一流的教材,创新一流的教学内容,运用一流的教学手段"来精心打造国家精品课程,完成了课程网站建设和《货币银行学》国家精品课程的申报工作.

我院在认真抓好省级一类优秀课程《证券投资学》,院级重点建设课程《国际金融学》,《现代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四门课程建设的同时,又有《中央银行概论》,《公司金融》,《保险学》三门课程被学校确定为重点建设课程.

(3)双语教学.金融学院积极探索双语教学的方式,方法.我院先后共有9位教师使用双语教学,为我院双语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2006年度,我们又认真修改,完善了双语教学的课件等资料,充实了双语教学的教学资料.现在,我院双语教学的门数和教师量已经超过本科水平评估要求的指标.

2006年,我院根据学校要求,顺利完成了试卷复查和毕业论文复查,顺利通过了学校的验收.

二,明确学生培养目标定位,加强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明显提高

1.认真修订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我院将学生的实践教学分为课内专业实验教学与课外实践实习,并组织编写了专业实验教学大纲,为后期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制订了2006级第五学期和2006级第七学期的专业实习计划,召开专题研讨会,组织计划的具体落实.组织落实了对2006级学生毕业论文和2006级学年论文的指导工作.举办了学生金融论文征文比赛,同时,我们还完成了对05届新生成才目标的初步指导工作,金融学院的每一位教师都积极参与了该项工作,教师对每一位学生都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2.加强实验室建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金融学院一直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工作,金融学院证券实验室自1995年成立以来,一直对学生开放,很多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参与模拟证券交易.我们围绕证券实验,组织了相关的比赛及证券沙龙等活动,为提高同学们对证券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围绕证券实验室开展的模拟股市大赛被评为江苏省高校"十佳社团活动".今年暑期,金融实践教学部会同院团委等组织,认真组织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农村循环经济"为主题,下到农村及乡镇企业让同学们在实践中锻炼,回来后完成了《江苏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的调研报告,受到院团委的表彰,获得多项奖励.

3,积极开拓实践基地.我院先后与中行盐城分行等单位签订了实践基地协议,并计划开拓更多的类似的实践基地,金融学院还鼓励老师多与学生交流,为学生的实践,成才等进行指导,尤其是对新生,学院安排教师为新生做了一系列的专业指导,安排了心理,实践等方面的讲座,并积极指导学生的社团工作.

三,立足学校长远发展,整合学院内外学术资源,全院教师科研成果稳步增长

金融学院拥有货币陈列室和金融研究所,为我院教师,学生进行实践,调研等活动提供了有利平台.为了鼓励教师更好地进行科研活动,金融学院制定了中期科研发展规划,提出了今后五年的科研发展目标,以及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措施.在规划目标下,具体制定了教师年度科研计划,讲座计划等,整个学院的科研工作在此基础上稳步推进.一年来,全院教师在《经济学动态》,《财贸经济》,《金融研究》,《农业经济问题》,《江苏社会科学》,《南京社会科学》等杂志上40多篇.全院教师承担课题10多项,其中,汪祖杰教授主持的"《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课题为江苏省教育厅教改立项课题,还有2项横向课题,分别来自中国保监会和淮安城市商业银行.2006年度,金融学院出版教材一部(蒋建华教授主编的《货币银行学》),专著一部,汪祖杰教授主编的《现代保险学导论》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校精品教材.我院共举办了10场学术讲座,学术讲座的报告人既包括金融学院的资深教授,也有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同时,全院教师积极参加各项学术研讨会,有10多人参加了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

金融学院在积极开展教师科研活动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学生科研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专门制定了学生科研管理办法,并在学年初向学生下达科研选题方向,全院教师积极参与到了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活动中,活跃了整个金融学院的学术氛围,也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果.在有关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本年度金融学院学生公开13篇,还有多位学生获得院,系的科研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