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园德育论文

校园德育论文范文精选

校园德育论文

校园德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是建构校园文化,感染师生,激励奋进。学校是传承人类文明、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应从孩子的成长需求出发,确立办学理念,阐释办学理念,如德育方面凸显做人之本;生活方面科学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健体;文学艺术方面陶冶学生情操;慈善爱心方面用大爱文化滋润学生心田;科学技术方面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热爱科学,培养向往科学的情怀等等。个性化的校园文化时时叩击学生心灵,鞭策进取。二是多样化活动,振奋精神,积极上进。德育不能仅靠空洞的说教,必须借助活动触动心灵。学校要通过唱、讲、诵等形式激发师生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唱:每日晨会前师生同唱爱国、感恩歌曲,激发热情,振奋精神,凝心聚力,昂扬向上。讲:举办励志报告会、“中国梦,我的梦”演讲赛等。诵: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每周背诵一首古诗或诵读一篇经典美文,培养师生的儒雅风范。同时学校每学年在师生中开展一次“知历史、明校训、唱校歌”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学校教育特色。三是展示才艺,享受成功,快乐向上。以三月份的体育节、五月份的艺术节、十月份的读书节、十二月份的科技节为抓手,为全体师生搭建展示才艺的平台,引领学生展示风采,体验成功。

二、狠抓课堂教育,感悟做人道理,做守规则、明事理的人

将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首位,纳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一是落实《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慈善教育》等课的直接教育作用,注重语文、科学等其他学科的德育渗透,将课堂的德育目标落到实处。二是上好班(队)会、晨会。以突出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组织国旗下演讲、主题班会、辩论会等形式,让学生明辨是非。三是组织学习行为规范。开展“我和《守则》比差距”“我是《规范》小卫士”等活动,约束学生行为,规范学生言行。

三、做实养成教育,展示文明言行,做儒雅阳光的人

一是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养成“师生互致问好”的习惯。教育学生要对人有礼貌,师生之间要互相打招呼。要让校园内随处都能听到“您好、谢谢、您辛苦了、麻烦您了”等文明礼貌用语。二是开展快乐大课间,养成文明活动的习惯。坚持组织学生开展广播体操、眼保健操、校园健身舞及个性化活动等,培养学生文明规范活动的习惯。三是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结合节庆日,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珍视生命、健康向上、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比如:结合清明节、学雷锋活动日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开展祭扫烈士陵园、看望孤寡老人、上街打扫卫生等实践活动;结合世界艾滋病日、禁毒日、爱牙日、爱眼日、洗手日开展珍爱生命,关注健康系列活动;结合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气象日等开展节能环保科普系列活动。四是依托的“一主两翼”育人机制,促进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保证、社会教育为依托的“一主两翼”育人机制。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向文明走”系列活动,让德育走进家庭,走向社会。多渠道、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锻炼中成长。

四、建立评价体系,壮大优秀群体,凸显德育成效

校园德育论文范文第2篇

道德是一个民族繁衍生息过程中长期积攒的优秀文化元素的结晶体,是约束社会民众个人行为的重要指标。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社会的发展程度,就青少年群体而言,道德认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基础教育工作的成效。

1.1有助于正确价值观的建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重要时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会在这个时期形成。道德教育工作可以很清楚地告诉青少年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并且通过众多的教育实例以及理论分析,可以让青少年透彻地理解,为什么这样是对的。人的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量变促成质变的过程,只有在青少年时期通过正确的引导,才能够保证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由此,道德教育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

1.2有助于良好学习氛围的构建青少年时期是学知识、学文化的重要时期,古语有云:幼学如漆。古时有孟母三迁,可见学习环境的重要性,良好的学习氛围对现代教育十分重要。德道教育工作能够结合具体事例不断教育、不断感染我们的青少年,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耳濡目染,从而形成群体效应,构建起良好的学习氛围。

1.3有助于青少年正确审美情趣的形成审美情趣是一个具体的自然人在长期的观察、判别、思考过程中形成的审美鉴赏能力。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十分重要,若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偏离主流审美,就很容易“变态”,进而形成不正确的、畸形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展现人性美、社会美是道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只有正确地看美、审美、品美,才能够构建起健全的人格。

1.4有助于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人是社会性动物,只要有人就会有群体;相反的,群体的行为也会很大程度上改变一个人。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是面对整个青少年群体,每个人都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成长、不断成熟。所有人的共同成长的结果就是构建起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

2当前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网络发达,充斥各类不良信息现代社会是网络社会,网络上健康信息、不良信息鱼龙混杂。而青少年时期正是生理成长和心理成长的重要时期,很多学生分辨不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迷恋网络,并在垃圾咨询、不良信息的影响下,形成畸形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2校园环境复杂,不良社会人员较多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员构成越来越复杂,校园也不例外。几乎每个学校校园中都会充斥着这样那样的人群。很多青少年在社会不良人员诱导下,逐渐认同他们的做事行为准则,道德教育工作难以开展。

2.3青少年思想前卫当前,九零后、零零后已经“崛起”,他们从小的生活环境和八零后、七零后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世界的看法也有所不一。很多青少年觉得道德教育工作讲述的都是老古董,“不入流”,不认同道德教育工作的内容。

2.4传统文化缺失我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古国,有着灿烂的历史和文化。但是当前我国经济腾飞的同时,传统文化的缺失也越来越严重。文化是凝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思想凝合剂,传统文化的缺失也是当前道德教育开展的一个阻碍因素。

3如何加强道德教育

加强道德教育工作迫在眉睫,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加强措施。

3.1加强传统文化宣传传统文化不能丢,要深入研究历史,要挖掘出我国传统文化中积极的、正面的文化因素,摒弃文化糟粕,在全社会范围内宣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只有在文化上形成高度的认同感,才能够有效地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道德教育工作。

3.2强化道德教育师资力量道德教育工作专业性、正对性很强,需要专业的教师队伍。要加强道德教育师资力量建设,要从专业教育、培训的角度入手,着重加强队伍业务能力,同时要着力于研究新时达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动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3.3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当前青少年都喜爱网络,从网络上获取知识、增长知识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网络是另外一个世界,只有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坚决扫清不良信息,还青少年一个纯洁的网络世界。另外一方面,校园网,校园FTP也是一个重要的信息共享平台,各个院校如果能够最大程度上丰富自身的信息量,也是构建良好网络环境的一个重要措施。

3.4加强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我们在开展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正确引导青少年的价值观,这个十分重要。要让青少年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认同什么样的价值。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明白自己当前做的事情有没有意义,对自己将来的人生来说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能够有效避免青少年在最重要的时期无所事事,让他们的每一天都活得充实,有意义。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做好道德教育工作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认真分析研究、有效有力执行才能够做好。

4结束语

校园德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一)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的厌学情绪

职业院校学生在入校时的专业选择上,听从他人意见或者盲目跟风,没有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专业及技能,由此导致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甚满意,在专业课程学习上积极性不高,进而产生厌学思想,突出表现在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及时完成课后作业,在专业考试中成绩不合格或出现作弊行为。

(二)专业素质方面,存在水平不均的现象

职业院校为扩大生源,一般在录取分数线设置上较低,学生群体中的大多数在学习能力上都相对薄弱,导致职业院校学生在专业素质上呈现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职业院校学生在分析问题及处理问题上,存在分辨能力及适应能力较差的缺陷,使职业院校德育教育难以有效推进。

(三)道德及价值观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功利思想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功利意识极易被高校学生接收消化,现阶段高校学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现实主义及功利主义思想趋向。随着90后群体逐渐成为高校及职业院校的主流群体,受功利思想的影响,他们在价值观上偏向于个人主义,出现了诸如社会责任感不强、集体意识缺失、自私自利思想较严重等各种问题。

二、现阶段职业院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德育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在职业院校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没有对德育教育工作基于职业院校教育的地位及作用加以充分认识,只是简单地将专业知识、文化知识及专业技能水平作为评价教学质量效果的标准。此外,职业院校本身对德育工作也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在德育教师配备及德育课程开设上,都存在数量不足的现象,职业院校德育教育亟需得到重视。

(二)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教学模式单一化

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上过度单一,没有紧密结合时展趋势实现突破及创新。职业院校德育教育从业者在德育教育讲授内容上较为陈旧,没有与职业教育、社会现实情况相结合,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使学生将德育教育与空话,教条主义划等号,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对德育教学产生抵触心理。

(三)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评价机制不健全

德育教育工作的效果评价,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评价相比,具有量化标准不固定,评价方式较灵活的特点。基于德育教育工作评价的特殊性,现阶段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尚没有建立起科学、完整、高效实用的评价体系。此外,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在评价主体上也过于单一,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评价机制不健全。

三、强化职业院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方法措施

(一)加强对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视,营造学校、社会及家庭相结合的德育教育氛围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职业院校人才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形势下,职业院校要提高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德育教师配备及德育课程开设上加大投入,切实培养出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及思想品质皆优的技术型人才。此外,国家相关法规中指出要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三者齐抓共管的高效局面。作为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来说,也要贯彻落实这一指导思想,在做好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寻求社会及家庭的辅助教育,通过三方合力,营造出学校、社会及家庭相结合的高效德育教育氛围。

(二)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发挥职业院校教师的示范作用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处于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作为民族教育得以发展的基石,教师在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具体到职业院校德育教育中,更应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实施中,教师的思想水平及道德品质直接影响学生德育教育学习的效果,因此,职业院校要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具备良好的责任意识,注重用自身的言行引导学生树立起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

(三)从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特征入手,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

专业教育侧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心理状况涉及较少,而德育教育是通过了解熟悉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性地强化学生素质品质存在缺陷及不足的某一方面,因此,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者要注重把握学生群体的心理动态,在理论以及实践操作中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着重对一些学习能力较薄弱,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避免其步入思想“误区”,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四)对德育教育的内容及教学方法加以创新

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德育教育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要适时对德育教育的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创新。首先,要对德育教育的理论知识加以完善,在传统的思想教育基础上,立足于职业院校学生实际,结合新时期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能力的新需求,着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加以培养,并增加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比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上,也要着力进行创新,可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德育理论教学,通过具体可感的视频、音频及图片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传统大班教学的作用。此外,还可以通过网络开辟德育教育新平台,一方面能够有效扩大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另一方面能够实现德育教育的实时性和互动性,深化德育教育教学效果。

(五)建立激励机制,完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

德育教育要取得实效性,应探索建立激励机制,以完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首先,对职业院校优秀学生群体进行表扬及奖励,以此带动学生参与德育教育,寻求自身发展进步。其次,要侧重对学生的价值取向、情感认知等方面进行鼓励及引导,肯定学生优点,增强学生的自信意识。第三,在德育教育评价中,要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看到学生的阶段性进步,不断激发学生积极进取,达到以阶段促长远的效果。

四、结语

校园德育论文范文第4篇

悠久的中原历史文化资源和当代中原文化崭新的内涵,有利于推动中原经济区稳定快速地发展,有利于激发河南人民创造力,有利于中原经济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加深职业学校学生对中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可以培养职校学生热爱河南、服务河南的意识,树立主人翁观念,自觉树立为中原经济区服务的决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设河南、发展河南的实际中去。2011年10月,共青团河南省委、河南省学生联合会、河南省少工委联合发起了“弘扬中原大文化、增辉中原经济区”的活动,目的就在于“通过组织广大青少年踊跃开展家乡文化大寻访活动,实现河南“根”文化在广大青少年中的传播,鼓励广大青少年大力弘扬兼容并蓄、刚柔相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中原文化,提升文化素质,注重人文关怀,塑造具有中原特质、体现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激发热爱家乡、热爱河南、热爱祖国的厚重感情,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河南省的职业学校应该以此活动为契机,使弘扬中原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从而使校园文化更丰富、更深刻。

一、引入企业文化,增强学生职业意识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深入,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素质、企业文化底蕴深厚的技能型人才。而根据毕业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职校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会有相当长的一段磨合期,不能很快融入企业氛围中去,而用人单位也更愿意招收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学生。中原经济区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需要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对企业有认同感,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应该引入企业文化,提高学生对企业文化的熟悉程度,减少学生适应岗位的时间,加深学生对企业的感情,更快更好地适应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在国外,许多职业学校特别重视企业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渗透,像德国的职业教育就特别重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德国的许多职业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节能意识、绿色意识、团队意识,目的就是为让学生在学校时就能培养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观念,保证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更长远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原经济区的建设,职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更应该培养学和树立敬业爱岗、踏实工作、热爱劳动、团结协作、求真务实的观念和意识,更应该注重职业学校“职业性”的特点,借鉴优秀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等企业文化,把企业提倡的诚信创新、竞争意识、服务理念等精神渗透以学校的校风、学风建设中去,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企业文化,融到企业文化中去。目前,许多学校在渗透企业文化进校园文化中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和努力,像有的学校积极倡导“工人伟大、劳动光荣”新时代精神,并借助广播、宣传橱窗、黑板报等手段及有关主题教育活动大力进行宣传;有的学校在学生事务管理中,可引入企业团队管理方法加强班级管理,按照项目管理方式举办活动,以社会化、企业化、开放性的方式引入企业文化,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学校定期邀请企业代表举行讲座,并组织学生到企业中实习实训,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产生认同感。

二、渗透创新精神,提造学生创造力

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独特性,河南省一直是中国的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农业生产大省,在进入工业化、城镇化阶段后,如何在保证农业稳步发展的同时保证工业不断发展,真正做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这是一个新时代的新命题,没有太多可以借鉴和参考的东西,东南沿海发展、西部开发都不能直接提供给中原经济区建设经验,为此,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创新精神。同时,中原经济区的建设随着中国产业调整同步进行,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改革开放进行了三十多年,中国成为了全球第二大制造业国家,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渐渐失去了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面对着原辅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产业调整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最重要和关键的问题。然而,在产业调整过程中,“招工难”“用工荒”一直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大阻力,其实,这种情况恰恰反映了社会急需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型人才,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一线工人已经无法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在河南,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技工也严重不足,也成为制约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一个因素。要使中原经济区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坚持持续发展,这就需要职业学校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型人才。为此,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必须要渗透进创新精神,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不但知道怎么去做,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去做;不但知道为什么这样去做,更要知道如何更好地去做。2012年11月26日,省人社厅、省财政厅联合下发通知,河南省实施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将培养1万名急需紧缺技师、高级技师。由此,我们看到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技术型人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校园德育论文范文第5篇

1.1学校对职业素养全面性认识不够职业素养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是职业素养的基石,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本课题组通过对《企业高职人才职业素养需求调查》问卷分析发现,企业最看重的是前三项的职业素养,企业认为,一名员工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可以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轻易地获得。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各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育都十分重视,把大部分的教育资源用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上,无论是校内实验实训,还是校外实习实训,实习教学比重都高达50%或者更多,忽视了隐性职业素养的培育。

1.2学生自身职业素养缺失高等职业院校将培养的学生输送到社会各个岗位,无论从事哪个行业的工作,良好的职业素养都是安身立命之本。但在现实中,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情况不容乐观。特别是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一年不如一年。职业院校录取在普通本科院校之后,录取分数线低,考上职业院校的学生要么高考失利,要么本来学习基础就差。一般以后者居多。有些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校不思进取,经常迟到、旷课,每天的生活就是电脑、手机,自由散漫。90后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在进入大学后仍不改唯我独尊的习惯,凡事首先考虑个人利益最大化,不顾及他人和集体利益,合作意识较差。当他们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根本无法适应企业的工作节奏,不能遵守严格的工作纪律,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爱岗敬业精神,更缺乏团队协作、积极进取和创新开拓精神。

1.3职业素养培育留于形式所有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和本职业相关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要求,但对于职业素养要求并没有课程或活动来做具体的支撑,更没有像职业技能那样有各种硬性的考核指标,多半停留在计划之中。有些学校用就业指导课代替职业素养培育,只是传授一些企业招聘应聘的技巧,并没有解决职业素养养成等内在问题;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学生的就业率,为了迎合企业需求,不断地调整专业方向,加大专业设备投入,强化学生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但对本专业企业用人标准研究甚少,更谈不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的培养。特别是忽视了德育课、专业课和实践环节中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

2以职业素养培育为核心的高职生德育新模式

2.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主渠道作用首先,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两课”教学是高职德育的主渠道,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阵地。“两课”教学必须摒弃传统的单向灌输教学方法,遵循道德教育以情感体验法为主的学习规律,突出引导和启发,利用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模拟法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课堂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社会就业现状,突出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观和择业观培养,做到“要精要管用”。其次,发挥专业课教学的德育功能。专业课教学中也具有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加强专业课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育的主动性和责任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使学生在掌握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基础上,获得对社会和未来职业的价值体验、情感培养和人格熏陶,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最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可以聘请企业人士到学校的课堂上现身说法,从职场人的角度讲述企业需要的人才应具备的素养,把职业理念和企业精神传递给在校学生,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中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2.2在企业实习中融入德育工作企业有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比如优秀的企业导师不仅在专业技术上指导学生,更能通过言传身教将职业道德传递给学生,从而发挥榜样作用影响学生。因而,高职院校可以和企业加强合作,在企业实习中融入德育工作,使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不仅提高实践技能,而且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和专业课教师一起参与学生的认知实习和顶岗实习,结合企业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升职业素养。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可以在这个环节积累到丰富的教学案例,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鲜活性。

2.3建设融合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是高职院校德育的有效载体。建设融合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在校园举办优秀合作企业推介会、劳动模范报告会、优秀校友报告会等,邀请社会精英或专业人士走进校园,宣传企业文化,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教育学生立志成才;也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见习参观;亲身感受企业文化;也可以通过校企联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实践活动,丰富学校和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进校园,不仅加强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而且增强了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2.4完善德育评价体系首先,德育评价形式多样化。改变单纯以学习成绩作为德育评价的考核标准,应以多样化的考核形式与考核方法评估学生。其次,德育评价主体多元化。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外,其他任课教师、班主任、企业实习指导老师、同学以及学生自己都可以成为德育评价的主体。最后,德育评价内容综合化。应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突出其实践性。

3结语